绘画与建筑

合集下载

绘画与建筑

绘画与建筑

贝聿铭先生在某次访谈中,一如既往地赞扬了立体主义绘画,说它对于现代建筑师们理解“新的空间”,起到了启发、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贝的这个提法,在他那一辈的建筑师和建筑史学家当中并不是奇谈,基本可以算作共识。

现代建筑的倡导者们,柯布、密斯、格罗庇乌斯,都曾从毕加索、伯累克那里取过经。

现代建筑的早期书写者们,吉迪翁、巴尔、希区柯克、班纳姆、科林.罗,更是愿意直接讨论诸如立体派与建筑。

抽象绘画与建筑。

概言之,书写现代建筑史的人,都曾喜欢用某种“绘画流派”的名头去为建筑设计的形象增光。

绘画与建筑到底有关系吗?或者说,有多大的关系?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又跟如今的建筑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问出口,往往会冒犯两个阵营里的人:对于通晓艺术史和绘画史的人来说,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像指腹为婚似地铁证如山。

怎么今天的建筑可以不记挂绘画了?当初得了便宜的时候,怎么不会这么问;但在建筑史中,远离绘画如今倒有着一种别样的心情。

1997年,在一次关于“立体主义与建筑”的年会上,知名的艺术史、建筑史学家波伊斯(Yve-Alain Bois)对于“是否存在着一种立体主义建筑”这么一个问题,回答说,“可能没有。

例如,我在著名的杜尚-维龙设计的…立体主义住宅‟身上,一点立体主义都没看出来。

尽管我对布拉格的建筑知道的不多,我也同样说,所谓布拉格的立体主义建筑也没有一点立体主义”。

讲了类似话的,还有研究柯布的专家凡.穆斯(Stanislaus von Moos)。

Columina问,立体主义跟建筑有关系吗?凡.穆斯即刻回答,吉迪翁的大作中,格罗庇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和毕加索的《阿莱城姑娘》(L‟Arlesienne)的并置如今看来基本不成立。

凡.穆斯曾经是吉迪翁的秘书。

凡.穆斯认为,当年,吉迪翁也不那么肯定是否能够在立体派绘画和包豪斯校舍之间建立起牢固的桥梁来。

但是,这座桥梁还是由吉迪翁建立了。

早在1923年的一篇短文中,吉迪翁就在包豪斯校舍身上看到了“一场从文艺复兴的人本中心论向一种非人类立场的转移”,就像在克利、康定斯基、伊顿等人的画作中所发生的那样:“我们开始面向越来越深刻的、绝对的、精确的假设,就是所有的有机体都有它们自己的意义——特别是在突出的浪漫主义时期。

分别简述绘画,雕塑,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分别简述绘画,雕塑,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绘画,雕塑,建筑的概念与特征简述
绘画:1.绘画是用各种工具(如画笔、颜料)在平面上表现形象的艺术形式。

它是通过色彩、线条、形状和纹理等视觉元素来表达主题、情感和观点。

绘画可以是现实主义或抽象主义的,可以描绘人物、风景、静物等各种主题。

其特征包括:使用平面画布或纸张作为表达载体,借助绘画材料、色彩和构图等方式呈现形象和意境。

2.雕塑:雕塑是以三维形式创作的艺术形式,通过塑造材料(如石头、木头、金属)来创造出具有体积和空间感的艺术作品。

雕塑可以是立体的、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以人像、动物、抽象形式等形式表现。

雕塑的特征包括:立体形式的创作,通过材料和形态来传达艺术家的观点和意图,同时也受到空间和环境的限制。

3.建筑:建筑是通过使用材料、结构和空间来设计和建造房屋、建筑物和城市环境的艺术和技术。

它不仅关注外观的美感,还包括人类生活、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考虑。

建筑的特征包括: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基础,在功能性和美学之间寻找平衡;利用材料、结构和空间来创造室内和室外环境;与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艺术大观:绘画、雕塑和建筑的艺术体验

艺术大观:绘画、雕塑和建筑的艺术体验

艺术大观:绘画、雕塑和建筑的艺术体验引言艺术是人们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思想和创造力的一种方式。

绘画、雕塑和建筑作为艺术的三个重要分支,通过色彩、形态和空间来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

本文将探讨这三种艺术形式,并阐述它们对于观众和参与者所带来的艺术体验。

一、绘画的艺术体验绘画是用颜料在平面上进行创作,在视觉上表现出丰富的图像、色彩和意象。

通过观看绘画作品,人们可以沉浸在艺术家创造的世界中,感受到不同情感和意义的交融。

无论是抽象派还是写实主义,每幅绘画都有其独特之处,给观众带来乐趣和思考。

1.1 抽象绘画的魅力抽象绘画以形式化、非具象或半具象的方式表达情感与理念。

这种风格突破了传统形象表现法,使观众在观看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感受和想象力去解读作品,从而获得更加深入的艺术体验。

1.2 写实主义绘画的逼真感写实主义绘画追求准确地再现自然和现实生活,给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代入感。

通过色彩、光影和细节的精准描绘,观者可以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真实性和情感表达。

二、雕塑的艺术体验雕塑是以三维材料为基础,通过创造立体形态来表达艺术意图。

与绘画相比,雕塑更具有空间感和触感。

人们可以通过触摸雕塑品来真切地感受其形状、质地和重量等物理特性,从而产生与艺术作品互动的体验。

2.1 雕塑物与环境的互动雕塑不仅在形态上给人带来美学享受,还能够与周围环境进行有趣的互动。

许多公共雕塑作品被设计成可以与人们进行互动或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给观众带来非常特别的艺术体验。

2.2 雕塑的纪念性和象征性许多雕塑作品被用来纪念历史事件、纪念重要人物或象征某种思想。

通过观看这些雕塑,观众可以感受到对历史和文化的敬意,并由此引发自己对于这些主题的思考。

三、建筑的艺术体验建筑艺术是创造具有功能性的空间和结构,同时也融入美学元素。

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构造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能够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

3.1 建筑与城市风景建筑是城市风景线中最醒目和引人注目的元素之一。

美术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讨

美术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讨

美术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讨美术与建筑设计作为两个互相关联的领域,相互借鉴并相互影响。

美术是一门艺术形式,通过画画、雕塑、摄影等方式表达和传递艺术家的想法和情感。

而建筑设计是将创造性的想法转化为实际建筑物的过程,连接着人们的生活和环境。

本文将探讨美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和互补。

篇章一:美术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借鉴美术与建筑设计在理念和技术上都能相互借鉴。

美术作品中的构图、对比、色彩运用和材质等元素,都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灵感。

建筑设计师可以从美术作品中学习到如何组织空间、表达情感、塑造形状等方面的技巧。

比如,画面中的对比可以通过建筑外立面的材质和形状呈现出来,色彩的运用可以为建筑带来视觉冲击力。

同时,美术作品中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可以为建筑设计师提供创新的思路和观念。

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也可以为美术作品提供创作的基础。

建筑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

建筑设计师通过对空间和结构的探索,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建筑风格和形式。

这些建筑作品可以成为美术家们绘画的对象,他们可以从建筑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建筑特色的艺术作品。

比如,画家可以通过绘画描绘出建筑的线条和体量,将建筑表现在画布上,以此来传达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和意义。

篇章二:美术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影响美术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不仅仅停留在外观上,更深入地影响了它们的理念和实践。

美术作品中的抽象和表现主义等艺术派别,对建筑设计界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些艺术派别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表达,注重创新和突破传统的限制。

建筑设计师受到美术作品的启发,开始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形式,创造出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性的建筑作品。

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也影响了美术作品的发展。

建筑师们通过对材料和结构的研究,推动了美术领域的创新。

比如,建筑中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无疑为艺术家创作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艺术家可以通过这些新材料和技术,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科技感的艺术作品。

分别简述绘画、雕塑、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分别简述绘画、雕塑、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分别简述绘画、雕塑、建筑的概念与特征绘画、雕塑和建筑是三种常见的造型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达方式。

绘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等工具在纸张、画布或其他媒介上创作出的图像或图案。

绘画的特点包括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塑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各种技巧和手法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雕塑则是通过三维空间中的实体来表现艺术品,通常是通过金属、木材、石头、玻璃等材料来制作。

雕塑的特点是具有真实的体积和重量感,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品的立体空间感。

建筑则是构建出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的艺术形式,通常由建筑材料、结构和装饰部分组成。

建筑的特点包括具有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态和结构特点,可以表现出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

这三种艺术形式不仅在表现方式上不同,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雕塑都经历了重要的变革和发展,而建筑则在传统西方建筑中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艺术中,绘画、雕塑和建筑也逐渐融合了各种新的技术和表现形式,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品和建筑作品。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论文(1)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论文(1)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论文(1)引言: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绘画和建筑两个方面对中西方的差异进行浅析。

一、绘画1.技法中西方绘画技法存在明显差异,中方偏重于笔墨、线条,西方则注重色彩、层次。

中式画法强调笔墨骨法,将主要依赖手的动作完成画作的具体内容,强调勾勒形态、把握结构和形体。

而西方画法强调色彩的运用和形式的表现,偏向于展现自然景观和人物生活的场面和细节,体现了西方文化认知和审美的特点。

2.表现方式中西方绘画表现方式也各有差异。

中方绘画强调禅意、墨韵、意蕴等的传达,给人留下一种悠远、温婉、静谧、深刻的印象。

而西方绘画侧重于情感、思想、精神等的流露,以无尽的感性与思想体现着人们的思想、文化与文学等方方面面。

二、建筑1.构造形式中西方建筑构造形式不同。

中式建筑注重平面规划、纵深布局和空间关系的理性处理,更倾向于人和自然结合、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

而西式建筑注重顶部形式、立面效果和创意设计,在建筑的透明性、气势恢宏和尺度感的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2.设计风格中西方建筑设计风格也各有不同。

中式建筑设计注重传统民间工艺与文化的融合,传达出国家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让人有一种文化回归的感受。

而西式建筑设计在装饰风格上强调对古典风格、民族特色和异域风情的融合,以现代化、多元化的风格体现出其豪华、优雅、时尚的特征。

结论:中西方绘画和建筑艺术在技法、表现方式、构造和设计风格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反映了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欣赏。

建筑与绘画的艺术之旅——用线条描绘建筑的美景

建筑与绘画的艺术之旅——用线条描绘建筑的美景

建筑与绘画的艺术之旅——用线条描绘建筑的美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建筑和绘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表达美感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建筑作为一种三维的艺术形式,通过空间和结构的组合,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而绘画则以平面的方式,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将建筑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本文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建筑与绘画的艺术之旅,通过线条描绘建筑的美景。

建筑是一种具有实用性和美感的艺术形式。

从古代至今,各个文明都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杰作。

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等等。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

然而,建筑的美景并不仅仅存在于实体的建筑物中,它们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被再现出来。

绘画是一种通过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对象形象的艺术形式。

在绘画中,线条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之一,它可以描绘出建筑物的轮廓和结构。

线条的粗细、曲直、长短等特点都能够表达出建筑的不同特点和风格。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通过细腻的线条勾勒出的古建筑,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而在西方的绘画中,线条的运用更加自由和富有动感,能够表达出建筑的力量和雄伟。

除了线条,色彩也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色彩能够增加建筑画的层次感和魅力。

通过色彩的运用,可以表达出建筑物的材质、光影和氛围。

比如,在水彩画中,通过淡淡的蓝色和绿色,可以表现出建筑物在阳光下的清新和宁静;而在油画中,通过浓烈的红色和黄色,可以表达出建筑物的热情和活力。

色彩的运用使得建筑的美景更加生动和丰富。

除了线条和色彩,绘画还可以通过透视和光影的处理,使建筑的美景更加立体和真实。

透视是绘画中的一种技法,通过线条的收敛和变化,能够表现出物体的远近和大小。

在绘画建筑时,透视能够使建筑物的立体感更加突出,让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光影则能够增加建筑的质感和层次感。

通过明暗的对比和阴影的处理,可以使建筑物的形态更加立体和丰满。

透视和光影的运用使得绘画建筑的美景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

建筑与绘画

建筑与绘画

分类,可得出四类艺术:一是视觉艺术. 建筑、雕塑、绘画;二是听觉艺术音乐 三是视听结合艺术:戏剧、影视:四是 视觉与联想综合艺术:文学。可见,绘 画和建筑均属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
绘画的特征及种类 绘画是美术中最主要的门类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影响着建筑、雕 塑。它是用笔、纸、颜料等物质材料, 通过线条明暗等造型手段,在平面上 表现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等艺 术关系.塑造出各种可视形象,借以 反映客观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情 感和审美观念。绘画艺术为主观意识 而产生,因此,可以说它无客观性。 同时.它由已存在的事实中产生.因此. 也可以说它无未来性。
interactivi砒development
摘要:建筑s绘画|||嚣-2=两夭.wf蜀JtfS态 的艺术.从传媒角度看彼北之间的联
中图分类号TU 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4 8537(2007)01 0098—1 0
系不像绘画与滩塑郡祥明显地相互依 赖.扶职、监角度看二维绘画技巧也只是
(Amadee Ozenfant)两位艺术家相会 体化。”(图lO——人体分割比例图)
是在1917年(作为建筑师.让奈莱于 而这相应于建筑理论上就是功能主义
1921年开始采用“勒-柯布西埃”le 所提倡的。勒氏在《走向新建筑》中
Corbusier这个名字)。
讲道的 “我们的眼睛是为了使我们去
beaut|esj The paper summanzes the spec/a/ty
李琳郝淑娜宋欣婷
Li Un,Hao Shuna,Song Xinting
and genre of draw/门g and architectural art, further the ir_)tefactlv/ty between the two, and make the detalied introduction as the sequence ofart development. Keyword:architectural sf.y/e,drawing genr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探索,寻味
——论中国绘画与建筑的相关性
关键字:视觉艺术绘画建筑共通性
摘要:中国艺术中的绘画与建筑并不是完全脱节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算不上多紧密,但其间的联系让我们不能将绘画与建筑分别搁置在两个没有任何交集的区域中,绘画中存在建筑的影子,而建筑中又会有绘画的映射。

中国绘画与建筑的总体关系
中国艺术形式丰富多彩,鳞次栉比,类与类之间以各式各样的视觉效果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使得观众应接不暇,但是在视觉艺术非但多样化而且具有较强冲击力的今天,我们其实可以从这些众多的艺术中发现它们的共通性。

学了两年建筑之后,对建筑的定位又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其说建筑是工科中比较偏艺术的科学,倒不如定义它为艺术系中偏向工科的学科。

谈论到建筑与艺术,这里比较强调建筑与中国绘画的关系。

绘画与建筑在本质上有着同一性的关系,换句话说,二者的灵魂已经可以相融为一体,中国绘画在某种意义可以说是一种表现在二维世界中较为抽象的艺术作品,而建筑只是建立在三维中的立体构成。

中国绘画与建筑的共通性
有人说过,绘画与建筑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总是非常奥妙,而且总能给人以惊喜。

首先,中国绘画常以建筑为题材,将建筑以最融洽的方式与自然结合得天衣无缝;与此同时,中国的园林建筑也时常会用到绘画的一些方式.
自古就有将建筑,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的说法,抛开其他两者不说,单论建筑,建筑艺术的特征也非常多样化。

优先来看,建筑艺术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这点不同于绘画,建筑会在理性的基础上把握浪漫,浪漫不会占到主导地位;其次,建筑艺术有一定的时代性,区域性以及典型的象征意义。

其中象征意义在现代社会显而易见,每个地方都会有其标志性建筑,像中国的故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巴黎的卢浮宫等等,大到国家小到城市都会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以此来代表自己的地位。

建筑艺术固然复杂,绘画艺术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二者都是文化的精髓。

自然而然就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联系,并且相互渗透。

二者之间具体微妙的联系
接下来可以从开始创作到创作结束整个过程具体分析一下二者之间的微妙联系,如下:
初始阶段,绘画的构思会基于整体作品的格调与构图,先确立一个主基调,后面的具体操作都会以该基调为准,基本会遵循初始定位,
即使最终成果与起初构思不太一样,但是在大方向的主导之下,不会有过多偏差,建筑设计的开始也应该一样,要根据设计的内容以及环境给予该建筑风格的确定,其后对该设计的形态或是色调都应顺应起初为其确立的风格,时刻记住自己为该建筑的定位,确保后期的所有设计都为之前为该建筑所做的定位来服务,结果不能保证不偏不倚,但跟绘画一样,定会得到一件称心如意的作品。

接下来重点分析一下过程。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基本艺术特色,线条的抑扬顿挫,刚柔并济便可以勾勒出物体的形象结构,栩栩如生,并且可以反映出不同画家的思想与艺术修养。

不同的作品中线条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由此就可以联想到不同艺术家的路线。

再说建筑,不管是以前较多使用的木构架建筑中的梁柱斗拱,还是现代社会中的砖石混凝土砌筑的台阶或是外缘线,也都体现了线的痕迹。

而且,生活中很多建筑师会特别注重建筑中线条的层次以及相互间的穿插关系,鉴于建筑成品中大家可能更多关注的会是一些体块之间的比例,会很容易忽略掉线的作用,但是设计过程中线条的处理也尤为重要,线条的好坏会关系到整个建筑的设计感。

所以说,如果绘画作品是用画笔勾勒出的动人美景,那建筑就是以木石代笔营造出的立体杰作。

在两者的创作过程中,都经过了点线面的逐级渐变过程。

绘画中的虚实相生,同样在建筑中也有所体现,绘画中色彩的浓度会使整张绘画作品有虚有实,虚,便是画中笔画较为稀疏的部分或是留白的区域,实则是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的地方,而这虚与实的对比会使作品主次分明,从而能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体
验,体现在建筑中也显而易见。

中国的传统的院落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外虚内实或是外实内虚,总之会在总体的虚实关系上有所特别的处理。

如此一来,建筑本身也就增添了些许丰富度,也可以给使用者丰富的视觉效果。

除此之外,以单体的建筑立面为例,首先,体现在平面上的进与退为第一层次的虚实处理,其次,立面的开窗也会通过玻璃或构架的轻盈通透来反衬实墙的厚重与围合。

虚与实的结合同时体现在绘画和建筑中,表现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使作品产生结构感,提升作品对眼球的吸引力而在过程中对作品采取的高级处理。

谈到整体性,绘画中会讲究疏密有致,有松亦有紧,疏则体现在画面的局部留白,而密便是墨色颇浓的区域,疏密相间,于对比中体现出整体,古时的故宫,便是对称和谐,主次分明,中心的三大殿作为整个建筑群的主体,被万分强调,与绘画中的点睛之笔极为相似,凸显出整体的主题之后,便在其他地方弱化处理,大面积使用广场庭院以此来减弱其他建筑对主体建筑的影响,避免因为重点过多而失去重点,从而使整个建筑群的整体性大为降低。

再如现代的城市布局,钟楼与其四周的布局就有该方面的考虑,为了不抢钟楼的风头,以钟楼为圆心一定半径内的建筑高度都会有限制。

还有一点极其重要,中国人讲究通感,通常是要用一种对象将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的感觉相互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而中国绘画中画家经常会将视觉与听觉或是触觉结合起来,换句话说,也就是动静结合。

很多情况下,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的时候,看到作品的题词,我们却很难从画中找到相对应的物象,比如说,有时候作品题词中会写东风或西风怎么样,可是谁又能从画中看出风的存在,但是仔细去看,就会看到树枝的随风摇摆的形态或者是花瓣纷纷落下的场景,又例如,齐白石先生画过一幅画,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大家依旧看不出蛙声在哪,但通过齐白石先生的表达,从画面中的水流以及顺流而下几只青蛙观赏者就可以听到青蛙的声音。

同样,建筑中也会产生很多方面的动静呼应,体现居多的应该数园林建筑了,建筑师会将动态的风,鸟,水等意象引入到静态的亭,台,楼,阁之中,即移情入景,从而使整个建筑品成为一种综合性质的艺术品,消除建筑的生硬感,注入活跃的元素使整个建筑变得更为形象生动。

以前看到过形容中国绘画色彩使用的一句话: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色墨相辅相成,建筑中同样存在主色调与辅色调的相互协调。

中国绘画中,纯水墨的画并不少见,可是很少会有不盖图章的,在大篇幅水墨的背景下,印章的红色便会成为水墨的补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纯水墨的单调与乏味。

体现在建筑中,建筑呈现给我们的不会像绘画作品那么二维性,由于建筑本身的三维性,即使是在单一色调的设计中,我们也不会觉得太过平淡无味,但是当我们在基色调明度渐变的基础上附加一些设计意味十足的点缀之后,整个建筑的层次感便尽显无疑,只因这传神的一处,从而使作品产生视觉焦点,丰富性提升一个高度,无疑会对整个建筑画龙点睛,锦上
添花。

绘画与建筑相关性的总结
以上分别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绘画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静下来品味的时候,这两个本来没什么关系的学科或艺术,竟然意外的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通性,或浅或深,或近或远,细细想来,都可以互相借鉴,无论是在设计之初的立意构思上,还是在设计过程中的手法运用以及设计结果的进一步美化上,我们都会在二者之间找到丝丝缕缕的联系。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绘画和建筑不是完全脱节的,二者的功能虽然说是完全不同,但在气质上都会有某些同样的追求,比如说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同时,双方面都会尽可能向更高的层次上发展,而且都特别注重文化的传播,以及精神方面的更为高雅的追求。

绘画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虽然说不上多密切,但二者之间的联系让我们不能将绘画和建筑分别搁置在两个没有任何交集的区域中,绘画中存在建筑的影子,而建筑中又会有绘画的映射。

建筑师柯布西耶可以说是用绘画艺术来探索其建筑空间的创新之路,此处借用柯布西耶的一句话:我的建筑是通过绘画的运河达到的。

可以看出,建筑设计不可能脱离绘画而独立存在,我想这也是作为建筑学学生必须学素描,色彩课程的原因吧,一个完美的建筑师必须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一个画家也或多或少会懂一些建筑,绘画与建筑总是相辅相成,在相互借鉴中发展自我,从而提升各自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张黔《艺术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任德山《中国绘画》高等教育出版社
「3」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轮》北京大学出版社「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乔纳森·格兰西《建筑艺术》旅游教育出版社
参考网址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