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建筑

合集下载

分别简述绘画,雕塑,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分别简述绘画,雕塑,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绘画,雕塑,建筑的概念与特征简述
绘画:1.绘画是用各种工具(如画笔、颜料)在平面上表现形象的艺术形式。

它是通过色彩、线条、形状和纹理等视觉元素来表达主题、情感和观点。

绘画可以是现实主义或抽象主义的,可以描绘人物、风景、静物等各种主题。

其特征包括:使用平面画布或纸张作为表达载体,借助绘画材料、色彩和构图等方式呈现形象和意境。

2.雕塑:雕塑是以三维形式创作的艺术形式,通过塑造材料(如石头、木头、金属)来创造出具有体积和空间感的艺术作品。

雕塑可以是立体的、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以人像、动物、抽象形式等形式表现。

雕塑的特征包括:立体形式的创作,通过材料和形态来传达艺术家的观点和意图,同时也受到空间和环境的限制。

3.建筑:建筑是通过使用材料、结构和空间来设计和建造房屋、建筑物和城市环境的艺术和技术。

它不仅关注外观的美感,还包括人类生活、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考虑。

建筑的特征包括: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基础,在功能性和美学之间寻找平衡;利用材料、结构和空间来创造室内和室外环境;与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绘画与建筑

绘画与建筑

感悟,探索,寻味——论中国绘画与建筑的相关性关键字:视觉艺术绘画建筑共通性摘要:中国艺术中的绘画与建筑并不是完全脱节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算不上多紧密,但其间的联系让我们不能将绘画与建筑分别搁置在两个没有任何交集的区域中,绘画中存在建筑的影子,而建筑中又会有绘画的映射。

中国绘画与建筑的总体关系中国艺术形式丰富多彩,鳞次栉比,类与类之间以各式各样的视觉效果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使得观众应接不暇,但是在视觉艺术非但多样化而且具有较强冲击力的今天,我们其实可以从这些众多的艺术中发现它们的共通性。

学了两年建筑之后,对建筑的定位又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其说建筑是工科中比较偏艺术的科学,倒不如定义它为艺术系中偏向工科的学科。

谈论到建筑与艺术,这里比较强调建筑与中国绘画的关系。

绘画与建筑在本质上有着同一性的关系,换句话说,二者的灵魂已经可以相融为一体,中国绘画在某种意义可以说是一种表现在二维世界中较为抽象的艺术作品,而建筑只是建立在三维中的立体构成。

中国绘画与建筑的共通性有人说过,绘画与建筑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总是非常奥妙,而且总能给人以惊喜。

首先,中国绘画常以建筑为题材,将建筑以最融洽的方式与自然结合得天衣无缝;与此同时,中国的园林建筑也时常会用到绘画的一些方式.自古就有将建筑,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的说法,抛开其他两者不说,单论建筑,建筑艺术的特征也非常多样化。

优先来看,建筑艺术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这点不同于绘画,建筑会在理性的基础上把握浪漫,浪漫不会占到主导地位;其次,建筑艺术有一定的时代性,区域性以及典型的象征意义。

其中象征意义在现代社会显而易见,每个地方都会有其标志性建筑,像中国的故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巴黎的卢浮宫等等,大到国家小到城市都会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以此来代表自己的地位。

建筑艺术固然复杂,绘画艺术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二者都是文化的精髓。

自然而然就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联系,并且相互渗透。

分别简述绘画、雕塑、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分别简述绘画、雕塑、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分别简述绘画、雕塑、建筑的概念与特征绘画、雕塑和建筑是三种常见的造型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达方式。

绘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等工具在纸张、画布或其他媒介上创作出的图像或图案。

绘画的特点包括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塑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各种技巧和手法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雕塑则是通过三维空间中的实体来表现艺术品,通常是通过金属、木材、石头、玻璃等材料来制作。

雕塑的特点是具有真实的体积和重量感,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品的立体空间感。

建筑则是构建出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的艺术形式,通常由建筑材料、结构和装饰部分组成。

建筑的特点包括具有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态和结构特点,可以表现出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

这三种艺术形式不仅在表现方式上不同,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雕塑都经历了重要的变革和发展,而建筑则在传统西方建筑中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艺术中,绘画、雕塑和建筑也逐渐融合了各种新的技术和表现形式,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品和建筑作品。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论文(1)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论文(1)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论文(1)引言: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绘画和建筑两个方面对中西方的差异进行浅析。

一、绘画1.技法中西方绘画技法存在明显差异,中方偏重于笔墨、线条,西方则注重色彩、层次。

中式画法强调笔墨骨法,将主要依赖手的动作完成画作的具体内容,强调勾勒形态、把握结构和形体。

而西方画法强调色彩的运用和形式的表现,偏向于展现自然景观和人物生活的场面和细节,体现了西方文化认知和审美的特点。

2.表现方式中西方绘画表现方式也各有差异。

中方绘画强调禅意、墨韵、意蕴等的传达,给人留下一种悠远、温婉、静谧、深刻的印象。

而西方绘画侧重于情感、思想、精神等的流露,以无尽的感性与思想体现着人们的思想、文化与文学等方方面面。

二、建筑1.构造形式中西方建筑构造形式不同。

中式建筑注重平面规划、纵深布局和空间关系的理性处理,更倾向于人和自然结合、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

而西式建筑注重顶部形式、立面效果和创意设计,在建筑的透明性、气势恢宏和尺度感的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2.设计风格中西方建筑设计风格也各有不同。

中式建筑设计注重传统民间工艺与文化的融合,传达出国家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让人有一种文化回归的感受。

而西式建筑设计在装饰风格上强调对古典风格、民族特色和异域风情的融合,以现代化、多元化的风格体现出其豪华、优雅、时尚的特征。

结论:中西方绘画和建筑艺术在技法、表现方式、构造和设计风格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反映了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欣赏。

建筑与绘画

建筑与绘画

分类,可得出四类艺术:一是视觉艺术. 建筑、雕塑、绘画;二是听觉艺术音乐 三是视听结合艺术:戏剧、影视:四是 视觉与联想综合艺术:文学。可见,绘 画和建筑均属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
绘画的特征及种类 绘画是美术中最主要的门类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影响着建筑、雕 塑。它是用笔、纸、颜料等物质材料, 通过线条明暗等造型手段,在平面上 表现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等艺 术关系.塑造出各种可视形象,借以 反映客观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情 感和审美观念。绘画艺术为主观意识 而产生,因此,可以说它无客观性。 同时.它由已存在的事实中产生.因此. 也可以说它无未来性。
interactivi砒development
摘要:建筑s绘画|||嚣-2=两夭.wf蜀JtfS态 的艺术.从传媒角度看彼北之间的联
中图分类号TU 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4 8537(2007)01 0098—1 0
系不像绘画与滩塑郡祥明显地相互依 赖.扶职、监角度看二维绘画技巧也只是
(Amadee Ozenfant)两位艺术家相会 体化。”(图lO——人体分割比例图)
是在1917年(作为建筑师.让奈莱于 而这相应于建筑理论上就是功能主义
1921年开始采用“勒-柯布西埃”le 所提倡的。勒氏在《走向新建筑》中
Corbusier这个名字)。
讲道的 “我们的眼睛是为了使我们去
beaut|esj The paper summanzes the spec/a/ty
李琳郝淑娜宋欣婷
Li Un,Hao Shuna,Song Xinting
and genre of draw/门g and architectural art, further the ir_)tefactlv/ty between the two, and make the detalied introduction as the sequence ofart development. Keyword:architectural sf.y/e,drawing genre,

浅析中国传统绘画与建筑的美学共通性

浅析中国传统绘画与建筑的美学共通性

, 平静 自然 , 显 中国画 中挥毫泼墨 的境界 。 尽 筑师。有些人甚至用 “ 在粗糙的时代没有必 要用精致 来为这个 时 谐 ” 内向收敛 , 2 疏密有致 。中国传统建筑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 ” 整 ) 群 。“ 代涂抹脂粉” 这样 的观 点 为 自己辩 护 。同时在 大学 建筑教 育里 , 也从来 不把 中国画作为我们 艺术 教育的基础。 体性 ” 中国建 筑 的灵魂 。例 如故 宫 的对 称和谐 , 次分 明 。中 是 层 反 极 然而事实上 , 绘画 和建筑 之间存 在着 本质 性 的合 一性 关系 。 心的三大殿作 为整个 构 图的重 中之 重 , 复强 调 , 似 国画 中的
Au . 2 1 g 01
・1 ・ 9
浅析中 国传统绘 画与建筑 的美学共通性



要 : 究 了不 同形式的 中国传统 艺术 门类之 间的共通性 , 研 重点分析 了中国古典绘 画与建 筑的共 同美学特征 , 以便 发
掘 出传统建 筑文化 的深刻 内涵 , 而充实和 弥补现代 建筑创作、 育以及 理论研 究 中所表现 出的肤 浅与 浮躁 的现状 。 从 教
关 键词 : 古典艺术 , 文化共通性 , 关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 :U 8 T -O 文献标识 码 : A
0 引言
在 中国多年以来 的建筑学 体系 中, 建筑 学作 为工 科 出现 , 大 量的建筑领域从 业者 欠缺 艺术修 养 , 画功底 , 人本 身就 不 绘 多数 重视 , 理解建筑本身 的艺术性 , 不 文化性 ; 同时他 们也 为此感 到心 虚, 而中国建 筑当代 的市 场又极 为庞 大和 复杂 , 致使 一个 工科 出 身, 没有 美术 基础 的建筑师依然 可以成 为受 客户欢 迎 的“ ” 好 的建

绘画与建筑的交融

绘画与建筑的交融

绘画与建筑的交融摘要:绘画与建筑看似并非属于同一领域,两者的关系既不像雕塑与绘画之间那样明显的密不可分,在专业角度看,绘画艺术也只是对建筑创作三维空间的一种修养。

其实不然,追根溯源,绘画画派与建筑式样之间关联及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到形式多变的寻求美的方法,探索美的真谛。

本文分别对绘画特征和建筑种类进行阐述,进而深入探讨两者之间所存在的依附关系。

关键词:绘画派别建筑风格审美共通性密切关系首先从外在形态看来,艺术的存在形式主要分为空间和时间两大存在形式。

于此可把艺术分为三类:即空间艺术——绘画、建筑、雕塑;时间艺术——文学、音乐;时间空间的综合艺术——电视、电影和戏剧。

而从接受者的感知方式角度去分类的话,绘画和建筑同样属于视觉艺术,需要接受主题通过眼睛的观察来感知。

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导致两者在发生过程和在生活的应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依附性,互相影响,相应而生。

绘画与建筑两者除了为彼此提供创作灵感之外,建筑的空间存在形式一直以来也是绘画的媒材。

比如,梁思成先生把中国园林艺术视作一幅幅存在于三维空间的山水画。

黑格尔认为古典园林是古典建筑风格与浪漫派绘画的巧妙融合。

王振复曾在著作中提出,中国建筑的原理与画理相融相通,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中曾写道:“建筑的风格变迁多都是以线条为中心发生的变化”而这正与绘画中线条的构成存在着同样的原理。

山水花线条流畅利落,浑然天成,素描线条细致紧密,因而成就了绘画中的不同风格,不同种类。

建筑是艺术与技术兼具的灿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集合了音乐的旋律、文学的气质、雕塑的境界和绘画的美意。

一绘画的种类及其特征绘画艺术是美术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的影响着雕塑和建筑的美学风格。

绘画利用画笔、颜料等材料在平面上描绘出一幅幅反应客观事实,饱含作者感情,表达作者思想的美丽画卷。

绘画不仅仅由色彩组成,同时也是在用线条创作着一种空间存在。

不同于建筑艺术的是:绘画所能给予的三维空间是脑海中想象出来的,只可存在于作者或受众的虚幻想象之中。

现代绘画艺术与现代建筑相互关系的探索

现代绘画艺术与现代建筑相互关系的探索
能性。
艺术与建筑的融合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与建筑的界限逐渐模糊。许多建筑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品,而一些绘 画作品也融入了建筑元素和理念。这种融合使得两者在形式、功能和意义上更加接近,
共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现代美学。
05
结论
对现代绘画艺术与现代建筑相互关系的总结
现代绘画艺术与现代建筑在多个方面存在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关系。
建筑元素在绘画中的运用
一些画家在创作中运用建筑元素,如线条、形状、比例和色彩等,以构建独特的视觉效果。这些元素 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视觉体验。
现代绘画艺术与现代建筑的跨界合作案例
画家与建筑师的跨领域合作
在现代艺术和建筑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画家和建筑师开始进行跨领域的合作。他们共同 探讨如何将绘画艺术的元素和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以创造出更具表现力和个性化的 建筑作品。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艺术与建筑的交流,还为两者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
动态视觉效果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投影、LED屏 幕等,将绘画艺术的动态视觉效果融 入建筑空间中。
交互式艺术装置
将绘画艺术与建筑结构相结合,创造 出交互式的艺术装置,增强观众的参 与感和体验感。
04
案例分析
现代绘画艺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案例
立体派绘画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立体派画家通过将物体解构、重组,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这种绘画风格影响了建筑设计,特别是在空间布局和 几何形状的应用上。例如,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高迪的代表作“巴塞罗那的米拉之家”,其曲线和不规则形状的 设计灵感来源于立体派绘画。
现代绘画艺术与现代建筑相 互关系的探索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现代绘画艺术概述 • 现代建筑概述 • 现代绘画艺术与现代建筑的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聿铭先生在某次访谈中,一如既往地赞扬了立体主义绘画,说它对于现代建筑师们理解“新的空间”,起到了启发、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贝的这个提法,在他那一辈的建筑师和建筑史学家当中并不是奇谈,基本可以算作共识。

现代建筑的倡导者们,柯布、密斯、格罗庇乌斯,都曾从毕加索、伯累克那里取过经。

现代建筑的早期书写者们,吉迪翁、巴尔、希区柯克、班纳姆、科林.罗,更是愿意直接讨论诸如立体派与建筑。

抽象绘画与建筑。

概言之,书写现代建筑史的人,都曾喜欢用某种“绘画流派”的名头去为建筑设计的形象增光。

绘画与建筑到底有关系吗?或者说,有多大的关系?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又跟如今的建筑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问出口,往往会冒犯两个阵营里的人:对于通晓艺术史和绘画史的人来说,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像指腹为婚似地铁证如山。

怎么今天的建筑可以不记挂绘画了?当初得了便宜的时候,怎么不会这么问;但在建筑史中,远离绘画如今倒有着一种别样的心情。

1997年,在一次关于“立体主义与建筑”的年会上,知名的艺术史、建筑史学家波伊斯(Yve-Alain Bois)对于“是否存在着一种立体主义建筑”这么一个问题,回答说,“可能没有。

例如,我在著名的杜尚-维龙设计的…立体主义住宅‟身上,一点立体主义都没看出来。

尽管我对布拉格的建筑知道的不多,我也同样说,所谓布拉格的立体主义建筑也没有一点立体主义”。

讲了类似话的,还有研究柯布的专家凡.穆斯(Stanislaus von Moos)。

Columina问,立体主义跟建筑有关系吗?凡.穆斯即刻回答,吉迪翁的大作中,格罗庇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和毕加索的《阿莱城姑娘》(L‟Arlesienne)的并置如今看来基本不成立。

凡.穆斯曾经是吉迪翁的秘书。

凡.穆斯认为,当年,吉迪翁也不那么肯定是否能够在立体派绘画和包豪斯校舍之间建立起牢固的桥梁来。

但是,这座桥梁还是由吉迪翁建立了。

早在1923年的一篇短文中,吉迪翁就在包豪斯校舍身上看到了“一场从文艺复兴的人本中心论向一种非人类立场的转移”,就像在克利、康定斯基、伊顿等人的画作中所发生的那样:“我们开始面向越来越深刻的、绝对的、精确的假设,就是所有的有机体都有它们自己的意义——特别是在突出的浪漫主义时期。

那些树、那些草场和土地,都变成了类似人脸的可以解读的东西!立体主义试图走向下面的一步。

它试图为我们开启无机和无定形性的世界。

立体主义的绘画常常就像是透过一面显微镜看到的细胞纤维。

包豪斯的努力就是要关注材料的秘密,打开那个无形世界的藏匿的生命。

死亡的事物获得了面相和生命力。

事物内部绝对的生命节奏被唤醒”。

最早被吉迪翁推崇的是《阿城少女》包豪斯校舍。

通过把毕加索画作和包豪斯校舍并置到一起,吉迪翁把绘画与建筑联系在一起。

甚至,吉迪翁讲述了立体主义到新造型主义(风格派)到包豪斯的构成变化的步骤。

到了1930年代,这一观点在《空间、时间和建筑》中清晰了起来,甚至,还有了一些转变。

无论是毕加索的《阿莱城姑娘》(L‟Arlesienne),还是包豪斯校舍,都对这位建筑史学家失去了新鲜感,它们都不再是绘画和建筑学里的颠峰之作。

颠峰之作换成了毕加索1937年的《格尔尼卡》(Guernica)与柯布西耶的萨沃依别墅(1928-1930)。

柯布自己在设计拉罗歇别墅时,已经记录下“漫步式步道”、pilotis,但是柯布并没有书写下诸如“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这么哲学的话语。

要等到《空间、时间和建筑》,萨沃依才变成了这样一个东西:“这个房子的身体好像已经在各个方向上都被掏空了一般:从上到下,从里到外。

在任何一个点上的断面都会显示着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错综复杂地相互穿插。

就像一种…精神的构建体‟(construction spirituelle)。

”毕加索的大作,格尔尼卡。

萨沃依别墅。

萨沃依别墅的内部的确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房间的概念。

甚至水平层的概念。

专家出来说,萨沃依的任何一个点上的内外穿插,都足够体现出立体派那种多点的时空架构,这很有分量。

以后的建筑史里,不断地有人,譬如像科林.罗等,继续分析着柯布别墅的透明性与立体派绘画的平行性。

这条线索遂变得越来越强势。

我们几乎都没有听到柯布本人站出来否认这一点。

如果我们还记得,柯布年轻时是多么猛烈地和奥占方一起抨击毕加索和伯累克,就会觉得,柯布此时的沉默有点儿“那个”——就是,得了便宜卖乖。

×××××××××××柯布的沉默纵容着人们的想象。

所以,连贝聿铭先生都认为,他的导师们“直接地”从立体派绘画那里得来了“新的时空观”。

晚近的艺术史和建筑史,各自日子都不那么好过,二者的婚姻似乎也不再那么融洽。

可谓时过境迁。

想当年,搞绘画的都是艺术精英,作为精英,就意味着在哲学上、实践上、技能上,全面起到了带头作用。

建筑,从温克尔曼开始,都被划到了二等艺术的行列里去了。

那建筑师们在看待架上绘画的大师们时,自然有着景仰的味道。

故而,当年的建筑师们向绘画学习,并不是件丢粪的事情。

画家们也比较当仁不让,以为在绘画领域能够成功的话,就可以在建筑中同样复制。

如此一来,杜斯伯格等诸位画家染指建筑创作并不稀奇。

20世纪的后半程里,绘画和建筑都发生了改头革面的巨变。

如今,也只有中国的某些画家敢于去玩建筑的票。

原因之一是他们可以挂靠——而在很多西方国家,挂靠是犯法的(当年斯卡帕就给自己带来了几十年的官司),也在侵犯建筑师行会的利益,故而不再可能;二来,中国建筑正处在技术的低端阶段,建筑师的那点儿技术含量,常被大画家所忽略(比如画家范曾先生就敢于把自己的画院设计成为“画卷”)。

如果建筑师敢于跟画家在拼效果图,更是一败涂地。

所以,画家在现阶段的中国可以玩建筑的票,也算情有可原。

但在欧美社会里,建筑的技术性、产业化,都让绘画跟建筑的关系渐行渐远。

此外,绘画领域内部发生的变化,也在让建筑感到了惧怕和隔阂。

这就是现代艺术的不断波普化、概念化以及“现成品”(ready-made object)化。

从杜尚的自行车轮子、马桶,到沃霍尔的“梦露”印刷品,当代艺术自己解构着自己的精英地位,这还不算,“当代艺术”甚至勇敢地解构着自己历来被普通人景仰的技术和技巧。

例如,20年前,有观众看了Newmann巨幅抽象画作,曾打电话给加拿大美术馆,说,你们那幅要价几百万的三条颜色的画,我也可以在自己家的后院画,而且,你们给5万就行。

这话语间透露出来的,是普通民众对于艺术创造的不屑。

真的,艺术原本的神秘感、高高在上的人气,近50年来消耗殆尽。

在这种情况下,连建筑史的撰写者们也都不太愿意把建筑的发展和绘画连在一起。

够势力眼的。

×××××××难道就这么完了?难道两夫妻离了婚,就连朋友都做不得了吗?或许未必。

昨天,读了Elizabeth Shotton的一则短文《材料的不精确性》,讲的还就是柯布的绘画与柯布的建筑。

这里,她不再寻求柯布建筑形象在其绘画作品中的源头(这个,凡.穆斯曾经做过),而是肌理和触觉的关系。

她在比较了柯布20年代早期和30年代、40年代的画作之后,请我们注意,柯布30年代、40年代之后的画作已经开始讲究“笔触”:“在1930年代、1940年代,柯布的建筑有限,但是它们证实着柯布某些在绘画领域中的实验。

那些绘画实验,影响到了柯布的小房子们以及他同期文章的观点。

他在这一时期之后,第一个大项目就是马塞公寓。

原本,这个项目被规划成为钢结构,最终是混凝土结构,曾被评为施工质量粗糙。

在回答批判家们对于脱模之后混凝土墙面如此粗糙的质疑时,柯布捍卫了墙面不规则和规则质感之间对比的美:…我决定通过对比制造美。

我想寻找在冷酷和精致之间、在乏味和强度之间、在精确和偶然之间建立起互动和互补。

我想让人们思考、反思,或许如Dubuffet所做的那样,让人们的想象力能够更加活跃地发挥作用‟。

柯布对于这种不精确的品质的生动展示,在此之前,是在绘画上做了很有说服力的实验的。

比如早在1940年代早期的Cirque Horizontal (1942), Divinite Baroque (1943)。

它们都是笔触特别粗糙的试验品画作,很有趣,柯布也开始尝试了一种类似于Dubuffet作品的那种肌理和线条的并置”。

柯布20年代号称“纯粹主义”时的画作;追求重叠的日常景物与机器的精度。

柯布50年代的画作,笔触越来越重要。

Shotton的研究指出,柯布在绘画当中的画风之变,直接转化成为了马赛等建筑中他对混凝土表面肌理的处置方法:建筑理论家们后来管这种方法叫做“粗野主义”。

的确,我们在柯布20年代早期的小房子身上,比如拉罗歇别墅,看到的是柯布所倡导的体现机器文明的精确性的白色覆层和粉刷。

表面光滑到洁白无暇。

这就像在电脑还没有出现的时代里,建筑师和画家们却已经在线条和画作中用均匀的平涂来期盼一种工业感一样。

然而,到了马赛公寓,柯布开始表现建筑的施工过程——通过施工的偶然性来表现水泥的特性。

这跟20年代的他那些建筑和平静的甜美画作已经发生了告别和蜕变。

这一蜕变,到了拉图雷特修道院的施工中,抵达了一个高潮。

小礼拜堂身上那些突出出来的不规则水泥构件,还有一道道墙面身上的模板痕迹,都凸现着施工的偶然性。

过程、痕迹、手与匠作。

柯布不再掩盖和讨厌它们,而是把它们带到了前台。

把结构中的预应力带到了前台。

拉图雷特修道院的墙体。

【在拉图雷特的墙体上,这里或那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柯布当年把施加预应力的钢筋端头全都留在了墙体的外部。

这就等于在一件织品身上故意留下了制作过程中的那些线头,用以强调过程、手工和不完整性。

在马赛公寓的施工构成中,用于浇筑阳台隔墙的模板因为意外发生了变形,结果二楼的隔墙浇出来之后,都不平整。

柯布在监工时,看到了这一错误和失误。

他没有让工人把水泥墙敲掉,反而规定工人继续使用变形的模板。

结果,马赛公寓的上下,隔墙的平整度并不相同。

柯布,等于将一次事故,转化成为一种设计。

消解了设计的完美性。

然而,如学者们所指出的那样,柯布的晚期作品并不是什么对于早期作品的告别。

柯布对于材料的关注,并不是节点、交接、结构这样层次的兴趣。

他的核心,仍然是墙体表面的效果。

只不过,晚期柯布对于墙体的要求,开始从平滑、机器感,走向了手工的迷恋。

而这一时期里,法国诸多的抽象派画家们也在关注着类似的事情:比如,画面的笔触,黒色的表现力,光感,抽象。

】Shotton指出,这是柯布在其绘画中的一系列实验,首先展开了对于笔触的直接揣摩,才日后领向了一种强调表面肌理的建筑。

如果这么看,绘画v.s建筑,起码在个体建筑师的自觉创作中,并不像史学家们如今所普遍描述的那么遥远。

只不过,这一联系和练习,并不局限在概念和哲学的层面,而是领向了建筑师和匠人们的身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