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典故 (1)
三个小故事看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

文章标题:透过三个小故事,探索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在涉及到礼仪和行为规范方面,中外文化的差异就显得格外突出。
通过三个小故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一、见面礼:握手与鞠躬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等地,人们见面时通常会进行握手。
在商务场合,握手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友好、坦诚和尊重。
然而,在东方国家,尤其是在我国和日本,见面时的礼仪通常是鞠躬。
在这里,握手可能会被视为过于亲密或不够庄重。
在跨国交流中,如果没有了解到这一点,就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
二、用餐礼仪:筷子与刀叉在我国和日本等国家,人们通常使用筷子来进餐。
而在西方国家,刀叉则是主要的用餐工具。
在餐桌上,不仅仅是用餐工具的不同,用餐时的礼仪习惯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比如在我国,用餐时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规范和礼节,比如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不能将筷子插立在饭碗中等。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餐桌上的谈吐和举止,比如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大口嚼食等。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餐桌上行为规范的重视和理解。
三、节日习俗:春节与圣诞节春节和圣诞节是中西方两大文化圈的重要节日。
在我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
而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则是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圣诞树装饰、送礼物、举办派对等活动。
这两个节日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如在庆祝方式、节日氛围、重要活动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外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是多方面且深远的。
这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和礼仪习惯至关重要。
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不仅能促进相互理解与友谊,更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
我的个人观点是,文化差异和礼仪习惯的存在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眼界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西文化交流与对比

中西文化交流与对比摘要:当今世界全球化日益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在新时期和新形势的大背景下,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压力。
在当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顶住压力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命题。
本文从中西文化的交流出发,简单分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之处,进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合理与先进成分,为促进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体系的建设提供经验。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对比;分析一、前言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的深入与开放的扩大,形成了极为广泛的文化交流局面。
尤其是中西文化交流,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及影响之深为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人们走进书店,可以说是找不到一本西方小说的,而现在无论是走进书店还是在网上冲浪,随时都可以找到想要的西方经典名著或是科学著作。
跨文化交流在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冲突、互补、共存,是文化交流的历史必然。
各种文化唯有在冲突中彼此融合,在互补中各自增添活力,在共存中寻求共荣,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成熟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中国进一步融入了世界这个大家庭,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只有走向世界,民族文化才能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才能从他国汲取营养,在文化差异中找到可吸收利用的信息。
二、中西文化交流人类历史上,关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冲突、共处及整合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进行着。
特别是随着新的交流技术和工具的出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广泛。
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21世纪发展的前景。
由此,对中西文化交流与对比的研究;有利于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把握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方向。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定义具体来说,我们的中国文化一般指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1.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强调菜肴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生食、沙拉和烤肉等。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3. 礼仪文化: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礼仪相对简单,更强调平等和直接的表达。
4. 教育观念:中国教育观念注重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
而西方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5.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得美国老师Ladies andgentlemen,I'mdelighted to introduceto youa very prettygirl,MissBrown、Sheis a very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ﻫ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得样子。
ﻫ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得话语言辞。
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
凡就是主观性得评论,尽管就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得感觉。
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得就是pretty与good两个词。
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得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就是外貌与抽象得评论。
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与good 改成实际教育背景与经历,这样得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得介绍:Ladies andgentlemen,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anewteacherfromthe USA、, Miss AnnBrown、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 ithexperience of teachingEnglish as aForeign Language、ﻫ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
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ﻫChinese: You lookpale、What’s thematter?American:I’mfeeling sick、A cold, maybe、ﻫChin ese:Go and see the doctor、Drink more water、Di d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 thes、Have a good rest、American: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you?ﻫ文化差异:美国人比较瞧中个人得独立性。
从神话传说故事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神话传说故事看中西文化差异一、中造成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差异的原因1、时间的不同。
中国属于自发性强的独立起源的第一代文明。
神话的自发性特别强;而希腊则是属于继承性强和派生型的第三代文明。
所以,他是个后起之秀,能吸收和承袭各个先于自己的先进文化圈的许多遗产,这些遗产包括从生产工具到精神财富,特别是风俗习惯和神话。
例如第一代文明的埃及,历史之父”指出: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神名都是从埃及传入希腊的第二文明的迈锡尼、巴比伦等。
2、地理环境的不同。
中国属于以农业立国的古老内陆国家,整个民族相对比较封闭、内向一些,所以,自发的农耕的内陆文明创造了中国的神话。
而希腊处于地中海沿岸,是一种海洋文明,文化开放且多元化,具有海外贸易和海外殖民的传统,所以更容易广泛汲取其它民族文化要素,包括神话要素。
3、保存和流传过程的不同。
保存和流传过程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文化带有强烈的自发倾向,自发而复杂的象形文字系统发展缓慢,赶不上记录野蛮与文明之交的神话,且象形文字使用起来不像希腊等国家借助其他民族文字形成的拼音文字系统那么方便。
而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作为了诸子百家表达他们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工具。
我们早慧而崇尚实际的祖先们很快地就打消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致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理想,因此神话并没有过多地发扬光大,而是短小、零散、不成体系地散见于一般的文章,在《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零零散散地有所保留。
而在希腊,神话却大部分是由民间唱诗的歌手所传承的,后来又经过诗人和戏剧家的加工创作,在此过程中他们往往加入个人的想象和润色,而且由于他们的生活和职责又要求他们必须以故事情节和内容丰富取胜。
因而希腊神话中动辄便是长篇大作,如《神谱》、《荷马史诗》等。
二、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一)崇德”与崇力”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的形成,得力于礼仪的、伦理道德的聚合力。
这种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当周人取代殷人统治中原地区的时候,他们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周人的喔商”的战争是否正义,周人新的统治秩序是否合理的根本问题。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坐坐”。
可是,半年过去了,美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
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真的欢迎你来家里坐坐。
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
”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
奇怪的事,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文化差异:中国亲朋好友合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问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
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
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
平时如果有事上门,首先要有时间确切的预约。
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
因此,美国同事对“有空来坐坐”这句话只当作虚礼客套,不当作正式邀请。
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藐视行为。
若想邀请美国人上门,应当诚意的于对方商定一个互相都方便的时间。
特别忠告:有心约会要主动约时间地点特别成就感:(1)I’d lik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you. When will you be free/available?(2)Let’s get together some time next week. What date do you suggest?(3)How about coming to my place for dinner this Saturday?(4)I’d like to… What time would be convenient for you?(5)Would…suit you?(6)I wonder if we could arrange a meeting…(7)Do you happen to be free on…?(8)Have you got any plan for this weekend? How about…?(9)I am having some friends around during the weekend.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第四幕:亲密无间一位美国教授来华任教,她主动让学生称呼她的名字Mary,声明不必以她的姓氏与头衔相称,如:Dr. Smith或Prof. Smith。
关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事例素材

关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事例素材
1. 饮食文化交融: 中西餐饮文化交融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在过
去的几十年里,中餐在西方国家变得越来越流行,许多西餐厅也开始提供中餐选项。
同时,中国人也开始欣赏并接受西餐,西餐厅在中国的城市中也越来越普遍。
2. 服装文化交融: 中国的传统服饰如旗袍和唐装在西方国家也
越来越受欢迎。
同时,中国的年轻一代也更加接受西方的时尚风格,如西装和牛仔裤在中国也越来越普遍。
一些国际时尚设计师也开始将中西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服装款式。
3. 音乐文化交融: 近年来,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之间
的交融变得越来越普遍。
一些中国音乐人开始使用西方音乐元素,如摇滚和流行乐器,并将其融入到传统音乐中。
同时,中国的传统乐器也开始在西方音乐中出现,例如在交响乐队的演奏中使用中国古筝或二胡等乐器。
4. 宗教文化交融: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的发
展和传播,也使得中西文化之间产生了一些交融的现象。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西方教堂的建筑元素,同时在一些西方宗教建筑中,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5. 电影文化交融: 好莱坞影片在中国的票房表现一直非常强劲,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关注。
这使得中国和西方的电影文化之间产生了一些交流和互动,例如中国导演与西方演员合作拍摄电影,或者在电影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情节。
这些例子只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小部分,实际上,在现代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普遍。
这些交融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也加强了不同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5. 教育价值观:中国文化中,教育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 度较高。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被看作是评价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发 展和创造力更受重视,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只是一些中西文化差异的例子,实际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方 面,如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 和行为习惯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3. 饮食习惯:中国文化中,饮食被看作是社交和团聚的重要方式,人们通常会共享一些菜 肴和饭菜。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更为重要,人们更倾向于独立点餐并注 重个人偏好。
4. 个人空间和隐私: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更接近并愿意共享个人空间,例如在公共场 所排队时,可能会比较靠近其他人。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空间和隐私更受重视,人们更倾 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私密性。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以下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些实例:
1. 礼仪和礼节: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人们通常会行礼、 称呼长辈或上级的称谓,并注重面子和礼貌。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更为重要 ,人们更注重直接和开放的交流方式。
2. 时间观念: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强调人际关系和情感的重要性。会议和约 会可能会有一定的延迟,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建立更重要。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更为 注重准时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典故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口头流传和文字记载下来的典故。
运用典故可以润饰语言,还可以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
一、典故的来源1、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于文学宝库,其中的人物或名称已成为具有类似特征的人或物的代名词。
例如:A.Cleopatra(克娄巴特拉),指绝代佳人——这是莎士比亚喜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中的人物。
B.Shylock(夏洛克),指贪婪、残忍、追求钱财、不择手段的守财奴——这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
C. Dr. Jekyll and Mr. Hyde(吉基尔医生和海德先生),指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善良、温和(吉基尔医生),另一方面凶恶、残暴(海德先生)——这是史蒂文生的小说《吉基尔医生和海德先生传》中的人物。
D. Sherlock Holmes(歇洛克?福尔摩斯),指具有非凡才能的侦探或敏锐精明的人——歇洛克?福尔摩斯是阿瑟?柯南道尔著名侦探小说中的主人公。
E.Uncle Tom(汤姆叔叔),指逆来顺受的人,尤其是黑人——这个词有贬义,来自哈利特?斯托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主人公。
F. Catch-22 situation(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处境),指不可摆脱的困境:各种因素相互依存,A决定B,而B又决定于A,所以是一种无出路的、连锁性绝境——这一用语出自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写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G.Hamlet(哈姆雷特),指优柔寡断的人——这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里的主人公汉语中的许多典故也来自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儒家、道家等学术流派的作品。
例如:“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出自《红楼梦》“猪八戒倒打一耙”——出自《西游记》“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出自《三国演义》“一鼓作气”、“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众口铄金”——出自《国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出自《史记》“一暴十寒”、“三过家门而不入”——出自《孟子》“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论语》“开源节流”、“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出自《荀子》“大器晚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大惑不解”、“逍遥游”——出自《庄子》2、英汉的典故还来自传说和古代神话,而英语尤其受希腊、罗马和斯堪的纳维亚神话的影响。
如:Europe(欧洲)——来自欧罗巴(Europa)公主的名字。
在希腊神话中,她被化作白牛的主神宙斯劫往克里特岛。
Paris(巴黎)——来自希腊神话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的名字。
他拐走美丽的海伦(Helen)引起特洛伊战争。
Mercury(水银)——来自罗马神话中诸神的使者、商业与科学之神墨丘利(Mercury)的名字。
Mars(火星)——来自罗马神话中的战神(Mars)的名字。
Jupiter(木星)——来自罗马神话中主神(Jupiter)的名字。
Herculean task(艰巨的任务)——指需要巨大的体力或智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Herculean是希腊神话中身材魁梧、力大无穷的英雄。
他曾被罚去完成12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成功后被封为神。
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指一个人(或组织、国家等)的弱点。
在荷马的《伊里亚特》中有一位希腊英语阿基里斯(Achilles),出生后被他的母亲倒提着在冥河中浸过,以便使之刀枪不入。
阿基里斯全身浸入水中,唯独脚跟抓在他母亲手里未湿,所以脚跟成了唯一弱点;以后阿基里斯在战斗中恰恰因脚跟受伤而死。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指看上去有用却引起祸害的礼物或其他物品。
在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妇女潘多拉因受惩罚,被众神贬下凡间,宙斯(也就是Jupiter)给她一个盒子,让她带给娶她的男人。
当盒子打开时,所有的罪恶、不幸、灾难都跑出来了,从此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祸害。
汉语中源于古代神话故事的典故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还有一部分汉语典故源于民间传说,例如:“班门弄斧”“百鸟朝凤”“上梁不正下梁歪”“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3、宗教是典故的另一来源。
英语中的许多典故来自基督教《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
例如:Messiah(弥赛亚—救世主)——指被压迫人民的解放者或期望中的解放者。
《圣经;旧约全书》中预言,有一天弥赛亚将要降生,把犹太人从压迫中解放出来。
Solomon(所罗门)——指聪明人。
贤人所罗门是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希伯来人的国王,以智慧著称。
Judas(犹大)——指叛徒(尤指伪装亲善的背叛者)。
犹大是耶稣的12个门徒之一。
据记载,犹大为了30块银币把耶稣出卖给犹大教祭司。
Thirty pieces of silver(30块银币)——因叛卖获得的钱财或其他报酬。
(见上条)A kiss of death(表面上友好实际上坑人的行为)——此语来自犹大出卖耶稣时吻了耶稣。
Noah’s ark(诺亚方舟)——指避难所Handwriting on the wall(墙上的手书)——指不祥之兆a good Samaritan (好心的撒玛得亚)——指乐善好施之人kill the fattened calf(宰杀肥牛)——指热情款待汉语的典故则多与佛教和道教有关:“临时抱佛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借花献佛”“苦海无涯,回头是岸”4. 寓言故事是英汉典故的另一来源。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说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汉语典故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愚公移山”“黔驴技穷”“对牛弹琴”英语中的寓言典故主要来源于《伊索寓言》。
例如:cher-sh a snake in one’s bosom用蛇比喻恩将仇报的坏人,告诫人们不要养虎为患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则说明只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打算,与“杀鸡取卵”寓意相同cat’s paw比喻受人利用的人或物the grapes are sour指可望不可及之物二、典故的结构形式汉语典故大多为词组性短语,用词简练、结构紧凑,并逐渐演变为四字成语,如“得陇望蜀”、“怒发冲冠”、“东施效颦”、“毛遂自荐”、“杯弓蛇影”、“高山流水”、“完璧归赵”、“掩耳盗铃”。
偶尔有两字或三字组成的情况,如:“赋闲”“鸡肋”“逐客令”“孺子牛”。
少数为对偶性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英语典故结构灵活,字数有长有短,长的可以是十几个单词组成的句子,如: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喻意与“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一样的。
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 il(矢志不移,定能成功)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one’s cup runs over (幸福极了)、短的则只有一个单词,如:Ark(避难所;救星)Eden(乐园)Arcadia (世外桃园)也可以是一个词组,如:open sesame(秘诀;关键)a Sphinx riddle(难题)Blue beard(恶丈夫)cupboard love(醉翁之意不在酒)三、典故的设喻形式虽然英汉典故结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喻体引发联想,引申语义,达到以古喻今、以事明理的目的。
并且由于二者的来源大体相同,所以在设喻形式上比较相似。
(1)以人设喻:英语中Shylock指“贪婪无情的放债人”,Man Friday是“忠仆、得力助手”的代称,Cinderella(一时未被赏识的人)、Pickwick(宽厚戆直的人)、Scrooge(吝啬鬼)、Peeping Tom(窥视者,尤指喜欢偷看裸体女人或其他场面的好色之徒)汉语典故中“姜太公”指淡薄名利的人“愚公” 指坚忍不拔的人“诸葛亮” 象征足智多谋的人“华佗”象征医术高明的人(2)以事设喻,英语典故中以事物或事件设喻的有Sphinx’s riddle(斯芬克斯谜语)cry for the moon(异想天开)Ring of Amasis(阿玛西斯的戒指)the stone of Sisyphus(西西弗斯的石头)汉语中,如“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孟母三迁”、“衔环相报”、“沧海一粟”、“黔之驴”、“背水一战”、“草船借箭”等以事物或事件设喻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
(3)以地名或动植物设喻: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Waterloo(滑铁卢)、cross the Rubicon(越过卢比卡河)等是地名设喻, paint the lily(多此一举)、ass in a lion’s skin(冒充有智慧的愚人)、Analthea’s horn(丰饶的羊角)等则是以动物或植物设喻在汉语典故中,以地名或动植物设喻的有“东山再起”、“垓下之围”、“沉鱼落燕”、“一丘之貉”、“一叶知秋”、”人面桃花”等有些英汉典故的喻意也相同,比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可译为“趁热打铁”;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可译为“情人眼里出西施”。
如表示朋友间纯洁高尚的友谊、莫逆之交,汉语有“管鲍之交”,英语有Damon and Pythias(达蒙和皮西阿斯);表示对爱情忠贞不渝,汉语典故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英语典故有Romeo and Juliet ;表示自强不息,汉语有“夸父追日”,英语有“the stone of Sisyphus”;表示不劳不获,汉语有“守株待兔”,英语有If any would not work, neither should he eat.但也存在设喻形式完全不对应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民族色彩造成的。
如paint the lily和“画蛇添足”都表示“多此一举”,但各自所具有的民族色彩又十分明显。
再比如a flash in the pan和“昙花一现”喻意相同,而喻体完全不同,也是与东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
动脑筋:猜猜下面句子斜体部分是什么意思?The terrorists had been caught and jailed. But the two leaders had escaped with machine guns and explosives. This fact hung like the sword of Damocles over the police commissioner’s head.答案:the sword of Damocles指将临头或无时不在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