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外文化交流之语言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和沟通中所面临的不同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等差异。
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环境,提高交际能力。
以下将从交际方式、语言习惯和商务礼仪等方面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首先是交际方式。
中国人在交际中注重面子、尊重和谦和。
在交流中,中国人常常使用委婉语言,避免直接表达意见或拒绝。
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坦率和直接,他们习惯使用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喜欢拐弯抹角。
这种差异在商务谈判中尤为明显,中国人常常通过非言语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英国人更倾向于直接问问题和交流。
其次是语言习惯。
中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中文中,流畅而婉转的表达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则更加注重简明扼要,追求效率。
中式英语往往比较繁琐且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和诗词,而英式英语则更加简洁直接。
这种语言习惯的差异会导致中英文交流时的理解误差和沟通困难。
再次是商务礼仪。
在商务上,中英两国的商务礼仪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在商务场合上注重人际关系和面子,经常以宴请为手段来表达友好。
而英国人更注重效率和简洁,商务谈判通常更为直接和务实。
英国人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言辞和面部表情。
在面对这些文化差异时,我们需要注意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以避免因为文化冲突而产生误解和不愉快。
在中英交际中,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开放的态度,学习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价值观。
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该注意语速、掌握委婉语言和简洁表达的技巧。
在商务场合上,我们应该注重礼仪和形象,避免过于直接和冲突的言行。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了解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是交际成功的关键。
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一、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中西文化交流则是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联系的桥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同时也面临着语言交流的复杂问题,因此本文将围绕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
二、中西文化交流中存在的语言问题1、语言表达不准确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语言表达不准确是一大常见问题。
在语言的翻译方面,文化差异和语言的局限性导致了误读、歧义、误解等问题。
中西方的语言及表达文化方面存在差异,例如西方人口语表达习惯中经常使用的隐喻引申、音韵的运用等中文方式难以准确的翻译,同样中文中的“含蓄”、“不露声色”在翻译为西方语言时也存在难度。
2、语言交流障碍中西方语言模式的不同导致了语言交流的困难。
中国人常用的“隐忍”、“内敛”等在西方语言中无法直接表达,而西方人“直率”、“开放”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也难以被准确理解。
因此,双方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往往出现了交流不畅的现象。
3、文化因素影响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难点。
例如,对于中西方餐饮文化,西方人重视食物卫生和营养搭配,而中国人则注重色、香、味、形各方面的协调。
如何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之间准确的进行表达,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挑战。
三、对策提出1、文化比较研究加强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和比较,深入了解文化差异,为在交流中准确表达提供参考和支持。
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需要将自己脱离自身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更多地从对方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表达模式中去寻求共性,增加彼此之间文化理解和交流的机会。
2、提高语言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包括学习语言词汇、表达方式和语法,避免翻译时出现不准确表达的情况。
此外,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沟通,中西方双方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在线语言学习网站、视频会议等获得语言能力提升的机会。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不同的语言背后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一、语音差异中英语言的语音差异主要表现在音素、音调和语音特点上。
中文的音节是以声母和韵母构成的开合音节和声调音节,其中的声调对于词义的区分至关重要。
而英文则是以元音和辅音构成的音节,强调的是音素的组合和发音的规律。
中英语言的语音特点也有所不同,比如中文更注重韵律和声调,英文更注重重音和语气的变化。
在日常交流中,中英语音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发音不准和口音重的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和练习。
中英语言的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句子结构和成分排列上。
中文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修饰成分较多,且修饰成分可以灵活搭配。
英文句子则更注重主谓宾的固定结构和词序的规范,语法规则更加严谨。
中英语言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异。
英文的时态和语态分布更丰富,而中文的语气和语态变化更多样。
在语法的使用上,中英文的差异也表现在缩略形式、疑问句、否定句等方面。
因此学习者需要重视语法的学习和差异的对比,以免产生句子结构不通顺和用词不准确的问题。
三、词汇差异中英语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源、构词、词义和用法等方面。
中文的词源较为古老和丰富,包括古代汉语、外来词汇和新疆词汇等。
而英文的词源较为多元和混合,包括古英语、古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
中英语言的构词方式也有所不同,中文善于以意符合成词,而英文善于以词缀合成词。
在词义和用法上,中英文也有许多差异,比如同一个词在中英文中可能有不同的词义和用法,甚至有相反的含义。
中英文还存在一些文化差异,比如中文对家庭、学校、礼仪、饮食等方面的词汇更为丰富和详细,而英文对科技、商务、生活等方面的词汇更为丰富和详细。
因此学习者需要灵活运用中英文的词汇,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中西方文化差异广泛存在于语言、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三个方面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首先,语言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一、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
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在语音、文法和词汇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强调对上下文的依赖,而英语则是一种拼音文字,强调语义和逻辑的准确性。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困惑。
比如,在商务会谈中,中方谈判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隐蔽、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西方谈判者习惯于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需要双方的理解和适应,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
其次,价值观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方注重团队合作、家庭感情和社会秩序,西方更加重视个人自由、竞争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西方方面可能会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而中方方面更注重合作和共赢。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的理解不一致和合作的困难。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最后,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显著影响。
中西方在行为习惯、礼仪规范和交际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方可能更注重面子和社交禁忌,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表达。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在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中方可能更注重非语言交流,比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姿态,而西方则更注重语言表达。
这种行为模式差异需要双方的互相理解和适应,才能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冲突和困惑。
了解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与共同点

了解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与共同点跨文化交流是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与共同点。
一、文化差异1. 语言差异语言差异是跨文化交流中最明显的文化差异之一。
不同的语言体系会导致词汇、语法和语调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障碍可能会给双方带来困扰,因此学习对方的语言是促进交流的重要一步。
2. 礼仪与习俗差异不同文化拥有独特的礼仪与习俗,这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引发误解或冲突。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用左手交换物品被视为不礼貌,而在其他文化中则没有这种观念。
因此,了解并遵守对方的礼仪与习俗是跨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3. 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对于价值观的看法也存在差异。
比如,在一些文化中,个人主义被重视,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集体主义被看作更重要。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在决策、合作和沟通等方面产生困扰和冲突。
二、文化共同点1. 音乐与艺术音乐与艺术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种共同点。
虽然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音乐类型和艺术形式,但音乐和艺术都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在跨文化交流中,音乐和艺术可以作为一种纽带,帮助促进理解与互动。
2. 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世界各地文化之间的一个共同点。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菜肴,但共同点在于都反映了人们对于美食的喜爱和欣赏。
通过分享饮食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并加深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3. 重要节日与庆典重要节日和庆典是跨文化交流中的另一个共同点。
尽管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节日与庆典,但它们都反映了人们对于特殊时刻的庆祝和纪念。
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对方文化的机会。
三、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方法1. 学习他人的语言学习对方的语言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一步。
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也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中英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双方的合作、交流、学习等活动也愈加紧密。
但是,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历史、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交际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文化冲突,甚至会造成交流障碍,影响到双方的互动和合作。
因此,在进行中英交往时,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礼仪差异关于礼仪的文化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有很多细节不同之处,比如:1. 晚宴礼仪:中文晚宴通常一开始就端上了所有的菜,而英文晚宴则是点菜制,逐一上菜。
2. 礼物:在中国人看来,送礼是表达感谢、尊重、情谊的一种方式,但在英国,过度让人感到不自在,有好意就好了,不必要非得送礼。
二、语言差异当然语言差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礼貌用语:英国人崇尚个人独立,所以平常的交往中,礼貌用语并不多,而中国人则重视礼节,所以用词较为繁琐。
2. 具体描述:英语善于用明确的词语来描述细节,而汉语则更注重隐喻的使用,需要通过上下文或者文化共识来理解。
三、时间观念差异时间观念是指不同的文化对时间的使用和对时间的感知方式,这也是交际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这个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同一时间的意义不同:中西方在规划时间时会有不同的取向,中国人习惯将他们的一周或一个月看作整体,在时间计划上也常常是集中安排,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将时间分割成具体的片段,无论哪个时间段都有明确的用途。
2. 时间观念展示方式不同:中英两国对于迟到的理解不同。
西方人十分讲究时间,准时到达是一种必须遵守的约定,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人情味,若迟到一两分钟,也不具有太大关系。
四、沟通方式差异沟通方式是日常交际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差异之一,经常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中英交往中,沟通方式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肢体语言:中国人更加偏爱面部表情,而英国人则更注重肢体语言,比如朝对方微笑、摆手等。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本文从多个方面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希望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西方文化。
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西方,语言文字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中文和西方语言有着完全不同的基础,中文是音形意的结合,而西方语言则以拉丁字母为主要的文字形式。
在中文中,字的形状、笔画和谐美观,寓意深远,而在西方,简洁、规范、系统化是字母的重要特点。
二、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个显著方面是价值观的不同。
中西方在很多方面的价值观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其中最显著的差异包括时间观、家庭观、人际关系观、金钱观等。
例如,对于时间的看法,中国文化强调“时光宝贵”,而西方文化则更多强调“时间就是金钱”,注重时间的利用和效率性。
三、交际方式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方式上也是明显的。
中西方人在交际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沟通障碍,这是因为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的人可能将相同的语言发音或动作解释成完全不同的意思。
例如,在中文中,为了表示尊重,人们经常使用“您”代替“你”,而在西方,这种习惯并不普遍存在。
四、思维方式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这种差异同时也是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中文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比喻、歇后语等形式表达意思,注重情感体验和意蕴升华;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地强调逻辑和分析、理性思考和实证主义。
五、传统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传统和礼仪上也是让人注目的,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文化节日的庆祝形式以及礼貌用语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往往会在家庭中全家团员共聚一堂,分享美食、欢度佳节;而在西方,圣诞、复活节等节日则更多强调友谊和浪漫,有着庆祝的宗教色彩。
以上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文化因其多样性和传承特点而存在着复杂性和独特性。
相互尊重、平等沟通、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是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和谐共处之道。
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第一篇: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也不同。
“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
这里的使用规则是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的方式和内容是否得体。
”(选自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正是由于社会文化的迁移和发展,语言也随之拓展、转化。
在发展过程中,其地区差异十分明显,距离越远,地区差异性就越大。
国际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就源于此,宗教信仰、价值观、历史文化、种族、气候、地域等方面的不同都为不同的语言文化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拿中国与西方国家来说,语言的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一、问候语的差异见面打招呼问候是最普通的礼仪。
但是中西的问候对象、方式、内容却是不一样的。
在西方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认识的路人。
他们打招呼的目的,无关对象,也不是为了要跟你有进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礼仪形式。
而在中国,如果无缘无故的对这陌生人打招呼会引起人家的警惕,以为你有什么不好的目的。
所以,在中国一般不会理会陌生人,最多只是一笑而过,没有语言上的交流。
其实不论任何人,面对有人微笑打招呼,都会受到感染,像是见到阳光心情跟着好起来一样,很自然会一笑回应。
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哈啰,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唷!那可是非常失礼的。
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比较独特,十分贴近生活和个人,一般常说“你上哪去呀?”或“你去干什么啦?”或是“吃饭了吗?”“这段时间忙吗?”虽然用的疑问句,但并不需要确切的回答,因为它只是一种问候方式,为了表示看见了对方,以此语代替一切语言,不代表问题本身。
但是在西方国家看来,这是想要探知别人隐私的失礼行为。
如果你一见面就问:“你吃饭了吗?”他们往往会误解成你要请他们一起用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外文化交流之语言差异【摘要】由于世界是一个整体,这决定了人类众多的语言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性,因而不同语言之间就存在着相互沟通交流的基础。
不同语言之间的所指意义形象上、思维方式、思维形象的异同会造成语言文化差异,翻译时可采取思维方式的转换,思维形象的转换与移植来处理。
又因为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
只有重视文化内涵, 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本文着重从词义联想和意象, 理解和思维, 比喻和习惯表达, 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四个方面论文化差异对翻译有影响。
【关键字】:文化差异,动物文化,英语习语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1921:221)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
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
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
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
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以免引起误解。
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 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 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 (助人度过难关)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an old dog (老手)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gay (jolly) dog (快活的人)、work like a dog (拼命工作)、Every dog has his /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
很显然, 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 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 人类最好的朋友, 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
可在汉文化中, 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 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
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 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丧家狗、狗仗人势、狗咬狗等。
猫也是西方人“宠物文化”中的重要成员;人们多用cat;来形容女人,称之为she;模特儿走的舞台步就叫catwalk (猫步),old cat 指脾气坏的老太婆,barber’s cat 指“面有病容饥色的人”,儿童们常用copy cat 来指“看样学样的人,抄袭别人的人”,形容某人病得很厉害用as sick as a cat;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旨“像热锅上的蚂蚁”;英语中还有一句谚语是:When the cat’s away,the mouse will play,意思是“当有权力、能力或影响力的人不在时,其他人就会无法无天、调皮捣蛋了”。
汉语中则没有相似的联想,倒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之说。
汉语中对猫没有太多的联想,我们常说某个小孩吃猫食,是说这个小孩的饭量小,还说积习难改的人“猫改不了吃腥”。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每个中国人都十分熟悉。
西方人对马表现了同样浓厚的兴趣。
希腊人凭借着腹中掏空的木马,a hollow wooden horse, 把将士藏在其中,巧妙地攻下了特洛伊城(the city of Troy)。
特洛伊木马,a Trojan horse,从此家喻户晓。
现在人们用它来指“一项活动(an activity)或一项政策(a policy)看似没有危害,但实质上是会坏大事的”。
马的食粮很大。
A horse has a large appetite (胃口),英语中说一个人能吃得很,会说:A person eats like a horse. 这一表达法可能来自于一个古老的谚语:A hungry horse makes a clean manger (食槽).(一匹饿马能把马槽打扫得干干净净)。
而一个人饿极了会说:I could eat a horse.(我都能吃下一匹马)。
马很强壮,英文中有as strong as a horse一说。
To work like a horse指的就是像牛马一样辛苦地干活。
To look a gift horse in the mouth, 这短语表达的是对别人送来礼物的质量不信任、百般挑剔。
据说马长到一定年龄,人们只要掰开马嘴看看嘴里的牙就能确定马的年龄,因此to get something 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指的就是to get something (news, information, etc.) from a reliable source, 得到的消息、信息可靠,可信。
Horse around 是说没有目的地乱玩、胡闹。
马常常会发出大声的类似人笑的声音,Horse-laugh从十八世纪开始,就用来指人毫无顾忌的放声大笑、哄笑。
在选举或是比赛中支持错了人,英语说to back the wrong horse, 意思是to make an error in judgment, to support the wrong person。
To ride the high horse, 骑着高头大马,表现的是一个人摆架子,神气活现、自命不凡,to act pretentiously (自命不凡地)。
“马到成功”是马年的祝福语,它的意思是能迅速成功、能轻易成事,to win instant success, to accomplish quickly and easily。
祝大家马到成功!除把狗、猫视为宠物以外,也有许多西方人把bird 视为宠物,西方人关于bird的联想非常丰富,他们喜欢以bird 喻人,在英国俚语中,bird 还指少女、美女、少妇、女朋友,an odd bird 是一个古怪的人,birdbrain 指愚蠢、轻佻的人,a little bird 指消息灵通的人,暗中提供消息的人,birds of a feather 指志趣相投的人;西方人还以bird 喻“事”,a bird in the bush 指“未到乎的东西;未成定局灼事情”,a bird in hand 则正相反,在俚语中,get the bird 指“被嘘,被喝倒彩,被解雇”。
汉语中对鸟的联想也没有这么丰富,我们常说某人像鸟儿一样会唱歌,说小孩叽叽喳喳像小鸟一样快活。
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文化的差异。
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
由于是岛国和受来自大西洋暖湿气候的影响,语言上也就有了与大海和西风相关的特定性。
比如在春天,西风给英国带来暖湿气候,所以就有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It i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春风送暖,百鸟欢唱)这样的诗句;而在中国,西风意味着秋冬的箫杀、寒冷,所以就有了“西风留旧寒”,“昨夜西风凋碧树”这样的诗句,东风才是春天的风,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英国由于在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英语中积淀了许多关于航海、船只、鱼类和水的习语,如to rest on one’ soars, all at seam, fish in the air, an odd fish, miss the boat,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等等。
而古代汉民族主要居住在内陆,以土地为生。
和土地有关的词比较多,如“土皇帝”、“土专家”。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用spent money like water, 翻译成汉语就成了“挥金如土”。
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太极”、“道”等,其精神也可见于日常语言当中,如“尊天命”、“行孝道”、“听天由命”等。
隋唐时期,佛教传入,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其轮回报应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随着佛教进入中国文化的主体,汉语中出现了很多与跟佛教有关的词语,如:“阿弥陀佛”、“一尘不染”、“天花乱坠”、“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从全球范围而言,对英语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教莫过于基督教了, 现代英语中的许多习语和格言出自基督教的《圣经》。
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天怜受难人,体谅不幸的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 God speed you. The devil knows many things because he is old老马识途;Go to the hell下地狱;as poor as a church一贫如洗;The devil lurks behind the cross魔鬼常躲在十字架后面等等。
God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God is where he is上帝无所不在。
Thank God谢天谢地(感谢上帝)、For God’s sake[看在老天(上帝)的份上]、God never shuts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天无绝人之路)、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