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合集下载

如何在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历史教学应渗透人格教育

如何在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历史教学应渗透人格教育

如何在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历史教学应渗透人格教育人格,也称个性,反映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

它包含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

在素质教育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高尚、健全的人格。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良好载体。

我在历史教学中从以下三方面注重渗透学生的人格教育。

一、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历史教材中。

有鲜活的历史人物,有生动的历史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格教育素材来感染学生,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用历史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明确的是非标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例如,在讲述“西安事变”内容时,指出西安事变的主角――身为 __高级将领的 __和杨虎城,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民族大业为重,毅然发动西安事变,顺应抗日形势的发展,使西安事变成为中国历史发展方向转换的枢纽,体现了他们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无畏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憎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

再如介绍司马迁被处酷刑,却忍辱负重,以极大的毅力写成《史记》。

鉴真为弘扬佛法,五次东渡日本均无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病。

双目失明。

但矢志不渝。

66岁时第六次东渡成功。

这些事迹,有助于学生顽强意志的人格培养。

介绍居里夫人,让学生了解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是怎样以自己的勤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学习居里夫人那种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二、改进教法,在学习方式上渗透人格教育。

历史教学和人格教育

历史教学和人格教育

历史教学和人格教育一、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一份报告中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得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尤其要具有健全的人格。

”人格,也称个性,反映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

它包含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

在素质教育四大主题即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之一的心理素质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

在社会日益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健全的人格也备受关注和倡导。

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

二、历史教学在人格教育中的作用传统的历史教学以知识能力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生高考分,高升学率,忽视大多数人的发展和提高,这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现代教育理论相悖。

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

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历史课虽然不可能代替心理健康课,但在塑造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着一种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格教育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塑造广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1 历史教师加强人格修养树立典范教师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作为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完善的能力,还必须有健全的人格。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实践证明,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胜过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也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历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历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历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人格的养成,人格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做人的的教育,就是揭示人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教育,就是塑造人高尚灵魂的教育。

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指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学会做人”。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历史教学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讲做人的道理”。

由此可见,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人格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

历史教师应立足于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教育,既是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需要。

一、人格教育是当今社会现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当今社会生活这种毋庸讳言的现实说明,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人格教育绝不可等闲视之。

当今的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正在崛起,国家的发展和崛起,青少年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们是社会的主人,他们的人格是中华民族素质的体现,也决定着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因此人格教育不仅是历史教师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呼声和必然要求。

二、优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向导历史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更是让学生适应历史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得以完善、升华和提高,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内在潜能。

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历史内容包罗万象,精心挖掘历史教材,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滋养学生的心田,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一种挫折学习,挫折教育,历史教育应充分发掘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挫折和困难,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如在讲述辛亥革命内容时,因势利导,指出孙中山对救国救民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有明确的革命目标,而且愈挫愈勇,屡败屡战,最终推翻了清王朝,赢得“国父”的尊称,那么请问: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会不会得到尊重?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不负责任的现象,再让他们思考,从历史来看,如先烈们面对国家被帝国主义侵略而没有责任感,我们今天的国家会什么样?从长远来看,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教学中经常这样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关怀民心、关心社会、关注世界的习惯,自觉摒弃追求享乐、追求奢华、自私自利、不顾别人感受和利益等不良言行。

中学历史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革过程的学科,是人们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在中学阶段,历史教育有着重要的任务,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历史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深入的历史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以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等。

历史教学不仅是简单的让学生记忆历史事件和名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对比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判断能力。

同时,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思考和研究,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此外,历史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名人的评价,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能力,培养他们对事物的辨析能力和质疑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历史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通过研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如孔子、耶稣和盖茨等,他们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们的成就,更在于他们的道德风范。

学生通过研究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可以了解到这些伟大人物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追求。

同时,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如仁爱、勇敢、正义和宽容等。

通过对这些道德观念和行为的了解和思考,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感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塑造自己的道德情操。

三、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历史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有着丰富的价值观。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名人,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

历史教学的人格培养

历史教学的人格培养

历史教学的人格培养一、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1.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结果,可以思考历史人物的为人处世和决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去归纳总结,去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而理性地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了解历史人物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在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当时和现在社会的启示和警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分子,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4.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了解历史人物对民族的贡献和奉献。

在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述民族英雄、爱国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珍爱祖国,热爱民族,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1. 注重历史教学的情境化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注重情境化。

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示历史事件的场景等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入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更好地达到人格培养的效果。

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注重引导性。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历史事件的启示和教训,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格培养的目标。

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注重启发性。

通过历史教学,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自主地进行探究和研究,让他们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经验来启发自己,培养自己的人格和品质,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格培养的目标。

三、结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道德情操以及民族自豪感,从而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浅析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浅析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浅析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指的是以人格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教育方式。

历史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教育,也扮演着重要的人格教育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探讨人格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历史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生动细节,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文化素养和审美观。

在历史教学中,透过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及其处世哲学,学生不仅仅能够理解历史的事件,从而培养历史思维,更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伟大,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

在历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来传授道德,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观历史遗址和博物馆等相关场所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与此同时,历史教育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成因和背景、历史人物的决策思路、以及他们所表达出的人生价值观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更具有社会责任感。

二、历史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的实践案例1.以历史人物为榜样教育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往往能够启迪学生,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满力量和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真实的历史故事来启发并教育学生,并将这些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命运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所在脉络,从而具有更深的认知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为了守住忠恕之道而不惜流浪逐一的故事,以此激励学生不要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正义和原则。

2.多元课程教授在历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多个人物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多元视角和多元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唐代贞观之治的时候,教师除了讲述李世民的故事,还可以讲述他的父亲李淵、他的妻子杨贵妃等有代表性的人物,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更全面地了解唐代贞观之治的历史事件。

三、历史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的策略1.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成因。

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尝试

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尝试

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尝试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尝试人格教育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既可以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又可以通过历史教育来开展人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良好的品质和道德情感。

首先,历史教育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与道德判断能力。

通过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历史人物的苦难与奋斗,了解他们的品质和人格,从而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清朝末年民族英雄洪秀全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他的初心和追求,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志向和奋斗的精神。

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学生能够受到启发,积累道德情感。

其次,历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中包含着众多的价值取向。

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人格教育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选择,引导学生审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近代遭受列强侵略的原因和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振兴而进行的抗争过程,从中分析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如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和团结互助等。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此外,历史教育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中的智慧和教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隽语总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教训。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历史名言、历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历史中的智慧,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讲述历史中的失败和挫折,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培养他们正确应对困难、积极进取的品质。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鸦片战争,让学生认识到那段黑暗历史对中国的巨大打击,它使中国人无比痛苦,同时也带给我们宝贵的教训,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珍惜当下,努力实现民族振兴。

中学历史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历史是一门关于人类过去的科学,它研究着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

中学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人类的历史进程,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教学的目标1.1 复杂性思维的发展历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推理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培养复杂性思维,了解事物的多面性、矛盾性和相互联系。

1.2 培养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史料,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从中培养判断力。

1.3 培养文化自信和历史意识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信心。

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文化自觉,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二、历史教学的内容2.1 习得人类的历史进程历史教学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历史进程,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通过了解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学生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

2.2 培养研究方法和能力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和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史料,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2.3 弘扬中华文化历史教学应该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心,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三、历史教学的方法3.1 情景教学历史教学应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模拟、讨论、辩论等活动,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

3.2 多媒体教学历史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

3.3 探究式教学历史教学应该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研究中,通过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摘要: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本文仅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这一侧面,谈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格教育情感交流
人格,也称个性,反映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

它包含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

在素质教育四大主题即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之一的心理素质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

”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即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等优良的人格特征。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本文仅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这一侧面,谈点粗浅认识。

一、结合历史知识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
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

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

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

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

在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

二、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塑优良人格
优良的人格,需要反复地磨炼、修正和健全。

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建塑。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个体自身的需要、动机和积极能动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较强烈的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意识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

包办代替、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

这种学生,缺乏积极进取独立求知的欲望和兴趣。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必备教学前提之一。

要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优生”的要求要稍高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重在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他们求异和创新;对”差生”要加强学法指导,所提的学习要求要低起点、小梯度,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
悦和快乐,树立起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信心,逐步消除畏难等心理。

对”中等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问题,鼓励他们急起直追。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蔼可亲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要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反盛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

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地使用大脑,改变不良习惯,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扶植他们去积极获取成功,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人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