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铺设情感路径,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情感共鸣。

历史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事件或英雄人物,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或感受相关场景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

在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眼看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抗日英雄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容易产生情感连接,从而培养起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情感态度。

教师还可以通过文本选择和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其中涉及到各种不同的观念、价值和权力斗争。

在选用历史文本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积极、深刻的作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教学辛亥革命时,可以选择一些反映中国近代历史沧桑变迁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讲述那个时期的人民痛苦、冤屈和崛起,引导学生对于辛亥革命持有正面的价值观。

教师还可以通过历史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究、批判思维和价值判断的有效途径。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形成独立的见解和结论。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会对历史事件中的人物、事件和价值观形成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性教学和游戏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投入。

互动性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的乐趣和价值。

而游戏化教学则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将历史知识融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投入。

在学习古代文明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一款历史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扮演古代人物,体验古代文明的生活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关怀非常重要。

通过铺设情感路径,选择优秀文本,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互动性教学和游戏化教学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历史是一门让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学科。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明白历史事件的影响,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

本文将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进行探讨。

历史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

历史是一门让人情感涌动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忠诚、勇敢、奉献等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情感,让学生在历史人物的情感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感。

在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感受到他们为了信仰和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报效祖国的情感。

通过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怀着感恩的心情学习历史,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会奋发向上,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教学要注重价值观的培养。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事件,使学生从中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从历史中看到为民族、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创造的历史,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明白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历史教学的价值观培养,可以使学生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明白什么是该珍惜的,什么是该追求的,明白自己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美德。

历史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门品德教育的学科。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懂得正义、宽容、勇敢、诚实等历史美德,使历史美德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

历史学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尊重历史、热爱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从中汲取正能量,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成长。

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学生看到过去的辉煌,了解历史的发展轨迹。

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和生动的历史故事,教师可以唤起学生对历史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历史人物的伟大、历史事件的沧桑、历史时代的变迁。

在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感受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体会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英明决策,感受汉武帝大兴土木的雄心壮志,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到历史的宏伟以及历史人物的伟大。

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情感,让他们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态度。

在历史学科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更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

历史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过去的那些事情,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不要片面理解历史,要客观看待历史,不能片面追求功利,要有包容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

在讲解不同历史事件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多角度思考问题,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鼓励学生不带偏见地进行思考和评价。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态度,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和理解。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更可以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正确看待历史、正确学习历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情感、历史态度和历史价值观。

在今后的历史教育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启迪与感悟,让学生在历史中得到更多的滋养与成长。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历史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氛围。

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夫人情可感,史官无情则不得其实,诗人感人之乐,史官实事之言,(教育者)必须尽力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感情,使历史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温暖和激情。

情感体验中,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态度是重要的内容。

在尊重学生思想自由、积极引导的前提下,教育者要特别注重历史人物的评价。

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历史人物性格、思想和追求的表现,根据事实的描述,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态度真诚,不武断。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思辩,成为独立思考的个体,具有批判性思维。

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

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它记载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语言和文化,表达了人类文明体系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学生在孩提时期要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积极向上、诚实善良。

历史教育要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强调良好的品德和人文关怀。

历史教育的核心是人文关怀。

教育者要通过教案和案例的分析、推测和比较,使学生建立对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认识,从而发展出广阔的视野和广泛的关怀。

历史课堂是强化情感体验和关怀的好地方,在历史课堂中,我们要通过讲述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文化中有关“仁爱”“诚信”“有节”等因素,让学生学会关怀他人,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素质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习历史不仅仅意味着掌握一段时间、一场战役或者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更重要的是学习它们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学习历史现在可以扩大我们的思维空间和世界观,更进一步地评判当今的现实。

历史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当前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的理解。

因此,我们应深入地探索历史知识、文化以便增加历史学习的深度,提高探究、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强化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和对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言:初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了解和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正文: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该摒弃对历史的厌恶情绪,正确对待历史。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学生应该学会从历史中寻找启示和教训,学会从历史中反思并改正错误,而不是简单地抵触和否定历史。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研究欲望。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生的历史观决定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和行为。

正确的历史观应该是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摒弃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不片面夸大或歪曲历史事实。

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不同历史观点的争议和辨析,让学生了解历史观点的多样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对立,培养学生辨别历史观点的能力和思辨精神。

三、倡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品德和精神历史人物是历史的亮点和杰出代表,他们的品德和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该倡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品德和精神,向学生介绍那些具有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的历史人物,如孔子、屈原等。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伟大和崇高,激发学生树立追求卓越、崇尚真理、勇往直前的精神。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观文物馆、举办历史文化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接触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的重要时期。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

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教师要注重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导入。

历史是关乎人类情感和命运的学科,教师应该利用历史中的感人故事、英雄人物和悲壮事件,引导学生对历史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入。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历史上的悲惨事件等,引起学生的热情和共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情感导入,学生将更容易被历史所吸引,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历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和塑造。

历史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情感态度,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历史,积极面对历史。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历史人物的品德和作为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通过教学《红楼梦》,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的封建伦理、家族制度产生思考,进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通过教学二战中的反法西斯斗争,可以引导学生对正义、自由、民主的追求和坚守。

通过对历史的正确引导,学生将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懂得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珍惜和平。

历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历史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它不仅教会人们如何认识历史,更重要的是给人启迪,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在历史教学中,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正能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通过历史事件的教学,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尊重生命、热爱自由、追求民主等正确的价值观。

也可以通过教学历史上的错误教训,让学生认识到侵略、战争、压迫和剥削的危害性,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历史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传授历史知识之外,历史教学还应注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重点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方法和策略。

首先,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伟大精神和悲壮故事。

这些历史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历史认同感和自豪感。

比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的事迹,可以引导学生有爱国之心,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和思潮都承载着不同的价值观念,而学生正是在历史教学中对这些价值观念进行接触和思考。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学生能够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从而形成自己的正确价值观。

例如,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战争和冲突,学生可以意识到和平与和睦的重要性,树立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念。

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进行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呢?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和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感受历史人物的伟大和智慧。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提取价值观念,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伦理观。

在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尊重他人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和历史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场所,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与历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纪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深远影响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评价体系也是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重要的一环。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吸取先人的智慧,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它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倒退。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许多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懂得过去的人们所经历的苦难和荣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产生情感连接,培养起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和图文并茂的教材,向学生展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

在讲述项羽与刘邦的故事时,可以通过描绘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和行为举止,让学生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和举止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产生一种尊敬和敬仰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历史教学中的实物展示和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

在学习革命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曾经的艰苦奋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那段历史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培养起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

历史教学还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和励志故事,来启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比如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屈原的“爱国抱蔽”精神等,让学生了解到这些正能量的事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二、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比如在教学中,可以讲述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传统礼仪和风俗习惯等,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找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体采用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也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进行,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

以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的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的完善与升华,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思辩性及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既古老又有时代性;它的知识既丰富又庞杂。

所以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入点,更谈不上对蕴涵在历史知识中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

然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一个突出变化是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那么怎么才能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提取历史情感,完成新课程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呢?
课堂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前哨阵地,让学生感受是一种最优的教学方式。

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只能对他们形成平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恰如其份的时候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内化”知识,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个性得以张扬,以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就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谈一些粗的认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

教师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

例如我给学生讲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的时候,让学生观看有关八国联军侵略时的录像资料,还展示了因此而流落到海处的一些国宝文物的图片。

影片放完以后,同学们都很激动,我问大家,看了影片以后有什么感想,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些曾经在侵华历史上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呢?接着有的学生喊出:“去那些国家把我们的国宝抱回来、也放火烧他们的宫殿。

”可以理解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以牙还牙,以仇报仇”的程面上,这显然学生被这个问题吸引了,但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态度当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呢?我就假设、现在如果你们将要做的事情
就是带着最先进的武器,跨过大西洋,来到那些曾经入侵中国的国家,攻入了他们的首都,没有人可以阻挡你们,你们可以干自己想要干的事了……
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要把中国的国宝找到拿
回去。

” “我要把他们的博物都烧掉。

” “我要把那些值钱的东西都带走!”
我又说道:好的,你们要做的事情都做到了,等大家离开的时候,你们身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老人,妇女在火海中惨叫,无数的人倒在你们的枪口下了。

有人见证了这样的时刻,并记录下来,孩子们长大后再给他们看,他们看后的反映和现在你们的情绪一样,或许不久以后,战争和悲剧又一次重演了,或许我们的星球就因为这样的战争而最终走向灭亡。

那么大家觉得你们今天的选择正确了吗?
教室里很快平静下来,过了一会,有人说:“那样我们岂不是就成了帝国主义了。

”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


最后大家讨论,到底该怎样对待呢?同学们得出了两种意见,一是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友好的传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另一种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更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最终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由此,深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导教育。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和体验价值观,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进行。

历史知识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利用典型的历史片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体验价值观。

例如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有邓世昌投海自杀殉国。

我组织学生讨论他的这种行为,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操。

出乎我意料、讨论中学生形成不同的观点:一部份学生赞同邓世昌的自杀殉国是爱国的,认为邓世昌以死抗争唤起民众、拯救大清死得其所;一部份学生认为邓世昌的生命意识太淡漠,不值得提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邓世昌那样,谁来继续斗争?也有的学生提出,邓世昌是个懦夫,为一次战斗的输赢,就去自杀。

如果我们都向他学习、一次考试失败了就也去自杀,那岂不是泛滥成灾了吗?学生们各抒已见争论不休,不可否认他们中有的观点确实有些偏颇,但是面对这此种情况,我没有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讨论,也没有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查阅资料,用史实来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这里没有结论,恰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这样的争论才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而是用心灵去感悟,主动探究与体验历史,这样有效地形成一种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再现。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

李大钊曾说:“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份去说。

”历史的借鉴与智慧不是无意识就可以得到的,而要
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渲染烘托气氛,才
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段地去对历史事实进行感悟、理解和反思才可以得到。

例如学习《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时,对于汉武
帝如何才能解除“王国问题”的强大威胁,又不引起新的武装叛乱?
我设计了“出谋划策”这样的情景,你是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将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呢?学生讨论后,果然学生想出
了不少的“鬼点子”:派兵进驻;派官员去接管王国实权;挑拨王国间的矛盾,笼络收买;先礼后兵的武力办法制服;有不服从的就暗杀,使王国归顺;也可以鼓动民心,让人民自然服从朝廷等等。

汉武帝却没有采用这些“鬼点子”而是实行“推恩令”,我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推恩令”的好处,进而明确了汉武帝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成效,从而学生体会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又如讲造纸术的发明时。

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种书写材料,上课时就叫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

有人说可以把字写在布匹上,有人说把字刻在木块上,有人说石头上也能刻字等等。

我让学生分别在自己准备的材料上写上几句话,几分
钟过去以后,只有一些学生完成了任务。

我让大家停下来分析一下原因,台下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有人说石头太硬,没有办法流利地刻字,有的说木块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说在布匹上书写相对容易,但是价格太贵。

还有人表示如果把刻有字的石头和木块带走是很费力的事情。

我问大家如何来克服这些问题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用纸来代替。

接着我让学生写50字的心得体会。

很多学生写到:“纸是一种方便的书写材料、价格便宜,还轻便容易保存,又便于携带。

如果没有纸的出现,人们就无法记录下如此丰富的历史知识,纸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我为祖国古代文明而骄傲等。

”这样学生深受感动,价值观得到了深化,也初步树立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事实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用以上这些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产生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得到完善与升华,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显著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