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课后练习

合集下载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尊重自然、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其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未来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打下基础。

4.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差异性,理解其在区域防灾减灾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教学重点•地理信息技术(GIS、RS、GPS)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及效果分析。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地理信息技术概念与实际防灾减灾工作相结合,理解其在实际操作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地理信息技术介绍、应用案例视频、图表等)。

•相关新闻报道、研究报告、技术手册等阅读材料。

•GIS软件演示或模拟操作平台(如条件允许)。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演示法相结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实践操作,利用GIS软件进行模拟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灾害监测和救援的新闻报道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提问:“这段视频中,地理信息技术是如何帮助进行灾害监测和救援的?你还知道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教学1.地理信息技术概述•介绍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通过图表和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这些技术的运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2.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灾害监测:利用RS技术进行灾害前兆监测,如地震前的地壳形变、洪水前的地表积水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数字地球
返回导航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地理(必修·第一册 RJ)
(2)“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与人工探测相比,具有的优点不包括
( D)
A.探测范围大
B.受地面限制小
C.速度快、周期短
D.全球性、连续性
[解析] 第(1)题,环境与灾害监测是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第(2)
题,遥感技术的特点是探测范围大、受地面限制小、速度快、周期短,
返回导航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地理(必修·第一册 RJ)
新知突破•储素养
返回导航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知识点一 遥感技术(RS)
地理(必修·第一册 RJ)
自主梳理•探新知
返回导航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地理(必修·第一册 RJ)
1.定义:利用装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 体进行__远__距__离__感__知___的地理信息技术。
返回导航
第六章 自然灾害
1.遥感技术的工作流程
归纳拓展
地理(必修·第一册 RJ)
返回导航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如图所示:
地理(必修·第一册 RJ)
返回导航
第六章 自然灾害
2.影响遥感探测效果的因素
地理(必修·第一册 RJ)
返回导航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地理(必修·第一册 RJ)
3.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必修·第一册 RJ)
3.应用和特点 (1)提供精密的__三__维__坐__标___、速度和__时__间___。 (2)具有__全__球__性___、__全__天__候___、连续性、实时性的特点。

第六章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六章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信息技术软件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学校、社区等实际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5.教学关注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
3.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4.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学习兴趣较浓,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设计应注重以下几点: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解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原创,切勿抄袭。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2.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灾害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实时监测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过程。
-预警预报:利用GIS分析历史灾害数据,为政府部门提供预警信息。
-灾害评估:利用GIS分析灾害影响范围和程度,为救援决策提供依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讨论主题: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

2020级高一地理必修一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020级高一地理必修一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对台风“菲特”监测
1.4 遥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北川是汶川地震灾情 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遥 感影像显示,地震导致北 川县城及其周边地区多处 出现滑坡和泥石流,道路、 房屋被掩埋,河道被堵塞; 这为抢险救灾提供地理信 息支撑。
2008年5月14日四川北川县城遥感影像
四川木里县森林火灾监测
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 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 围,并为灾情统计、灾 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 力的支持。
1987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灾现场遥感卫星云图
1.4 遥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013年10月,第23号强台风“菲 特”在我国福建沿海登陆“风云二 号”气象卫星实时监测了“菲特” 的行进过程。
10月5日20时,台风“菲特”已经 逼 近 我 国 东 部 沿 海 ; 10 月 7 日 3 时 30分,台风正影响浙江和福建大部 分地区。
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持续 40多分钟,雨量达97毫米,引发特大泥石 流。 1、对比灾害前后的卫星遥感影像,在灾 后图中勾勒出泥石流的范围。
2、如果估算泥石流冲毁的住宅数量,还 需要哪些信息? 还需要住宅分布图、住宅密度图及比例尺 3、完成第2题,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的 哪些功能? 需要用到输入、处理、查询、分析等功能
3.3 地理信息系统图层叠加分析
将中国高速公路分布图与中国百万人口城市分布图层进行叠加,可以获得大城 市与交通线的关系。
3.3 地理信息系统图层叠加分析
将中国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热量带分布叠加,可以获得哪里 能够发展农业、发展什么样的农业、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
3.4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的问题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配人教版)第6章第4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配人教版)第6章第4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灾害为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多发生在我 国夏季。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会增加滑坡灾害的发生次数及危害。 滑坡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 第4题,为防范滑坡灾害,应加强山体地表位移的监测,可采取定点监测地表 位移的办法,与人工塔站瞭望、无人机群联合航拍的方式相比,北斗卫星导 航系统可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 性和实时性的特点,监测的准确性更高,更及时。因此,为防范该类灾害,加 强山体的监测需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快速确 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 重建等提供依据。
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农
林业 清查森林资源、监测火灾和病虫害 业 生
农业 识别农作物、估算产量、灾情预报 产
作用 着火树木、病害树木与 正常树木反射光谱不同 植物生长情况不同,其反 射波谱特征不同
【生活实践】 1.不同的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不同,遥感技术就 是通过接收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区分不同地物。 2.遥感技术能够提供灾前、灾中、灾后的灾区图像,为判断受灾的范围、 受灾程度提供依据。
(2)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①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②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主要功能
信息管理与服务 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规划和管理
主要是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工程选址等,也可以进行城市管理 和辅助决策
基础设施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完成工程设计、应急抢修、日常维护等 工作,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土地利用涉及土地利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土地权属关
[2024·广西柳州高一检测]下图为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类型灾害( D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4.为防范该类灾害,加强山体的监测需使用( B ) A.人工塔站瞭望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无人机群联合航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6章 第4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6章 第4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小知识: 遥感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遥感主要获取面(线)状信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获取点状信 息,更强调准确性。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第六章 自然灾害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第六章 自然灾害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ຫໍສະໝຸດ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基础清单】
一、遥感技术 1.概念:利用装在航空器或 __航__天__器____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 地表物体进行 ___远__距__离__感__知_____的地理信息技术。 2.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 _____快_____、周期短、信 息量 ____大____,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 时、 ___动__态___监测。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人教版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名师助学】 想一想: 气象卫星在台风监测中能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气象卫星提供的云图资料能及时发现台风中心的位置,预 测台风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强风暴出现的地区。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六章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六章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合思维)
2.使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自然灾害信 息,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等自 然地理问题中的应用。(地理实践力)
3.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减轻自然灾
害带来的损失。(人地协调观)
-2-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 减灾中的应用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主题探究
一、遥感技术 1.概念: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 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特点: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 地面限制条件少等优势,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3.应用: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 预警;快速识别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 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成灾后才能做灾害损失评价。
答案:C
-12-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 减灾中的应用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主主题题探探究究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问题探究 据俄罗斯媒体2019年4月16日报道,目前全球共有438颗地球遥感卫 星在轨,中国拥有最多的大型遥感卫星,合计有84颗。遥感卫星主 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在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遥感系列卫星 通过实时对地成像观测,为地面指挥、抗灾救助、灾情核实、恢复 重建等提供了海量信息支持。 结合材料探究: (1)遥感技术为什么能在灾害救助中得到广泛应用? (2)遥感技术要借助飞机、飞船、卫星等运载工具,试分析运载工具 的运行高度会对遥感结果产生哪些影响。 (3)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监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合格考达标练]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种地理信息技术。

读图,据此完成1~3题。

1.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了地理信息技术。

下列能给外出远程旅行者直接提供旅行路线帮助的是( C )A.甲、乙B.甲、丙C.乙、丙D.甲、乙、丙2.关于甲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传感器运载工具飞行的高度越大,其探测范围越小B.传感器运载工具飞行的高度越大,其对地物的分辨率越高C.森林火灾的监测主要采用近地遥感方式D.航空作业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3.关于丙技术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C )①能有效地动态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②可对各种灾害的影响范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径③可根据人口、交通及其他商场的分布进行大型商场选址的市场潜力分析④可为城市交通事故、道路拥堵的应急处理提供详细的基本事实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甲为遥感,乙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丙为地理信息系统。

能给外出远程旅行者直接提供旅行路线帮助的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第2题,由上题可知,甲为遥感,结合相关知识可知,传感器运载工具飞行高度越大,其探测范围越大,对地物分辨率越低;近地遥感有利于准确监测地面状况,对森林火灾的监测主要采用近地遥感;航空遥感受领空限制,跨越国界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同意。

第3题,丙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可对各种灾害的影响范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径,②对;可根据人口、交通及其他商场的分布进行大型商场选址的市场潜力分析,③对;能有效地动态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的是遥感技术,①错;地理信息系统无法提供详细的基本事实,④错。

2021年7月17日河南省郑州等地暴发了持续性强降水天气,暴雨引发的洪涝和次生灾害造成河南省灾情严重,面对突发的险情,国家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各种预案和救援。

据此完成4~5题。

4.灾情发生后,监测灾情和确定灾害发生地点分别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A.RS和BDS B.BDS和RSC.RS和GIS D.BDS和GIS5.当个人面对洪水时,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 )A.在室内时,要躲在地下室等待救援B.被洪水包围时,要设法尽快寻求救援C.离家之前,要关闭煤气阀、电源等D.突遇山洪时,要尽快向较高地方转移[解析]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RS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是监测功能,监测灾情用到了RS技术;BDS的功能是导航和定位,确定灾害发生地点用到了BDS技术,A正确,B错误;GIS主要是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并提供对人类实践有用的信息,不符合题意,C、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地区不同时间资料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获取以上图片需要应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GP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2.图示区域湖泊大范围结冰,可能导致()
A.该地区的水资源数量减少B.严重危及水下生物生存
C.沿岸部分钢铁厂减产D.圣劳伦斯河流量加大
玛纳斯河发源于天山北麓,北流注入玛纳斯湖。

新中国成立后,玛纳斯河流域兴修水库,渠灌事业迅速发展,成为著名的棉粮产地。

近些年来,该地给农业机车装上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河段建设梯级电站的主要目的是()
①防洪②发电③灌溉④航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北斗导航系统主要可以为该地农业生产提供()
A.农作物精准施肥B.农作物产量预估C.土壤水分含量调查D.农作物病虫害分析
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A.遥感( RS) B.地理信息系统( GIS) C.全球定位系统( GPS)D.北斗导航系统(BDS)
6.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乙>丁>丙>甲D.乙>丙>甲>丁
2020年7月26日重庆武隆区发生山体滑坡,壅塞乌江支流,形成堰塞湖,威胁沿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下图是滑坡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滑坡发生后,坡面等高线示意图为()
A.B.C.D.
8.聚落选择的地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下列河流沿岸的聚落说法正确的是()
A.为取水方便,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低平处B.为防范洪灾,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高处C.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高处,以通风透气D.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低处,以便于耕作9.为防范滑坡,加强滑坡的监测需使用()
A.遥感技术B.北斗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无人机群
某市泥石流易发生在下列三项条件都同时具备的地方:(1)河道;(2)陡坡;(3)大量松散土石分布。

该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后,处理分析得出表4,如图5。

读图5、6,完成下面小题。

10.图6中,符合该市河流流向的选项是
A.a B.b C.c D.d
11.该市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是
A.甲、庚B.丙、庚C.乙、丁D.戊、辛
下图为“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A.鼠害B.洪涝C.旱灾D.寒潮
13.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完善城市交通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人口外迁④房屋加固⑤组建志愿者队伍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
14.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A.遥感系统可动态监测洪涝灾害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提供定位服务
C.地理信息技术可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D.遥感系统可精确估算灾后经济损失
当大家还在讨论共享单车时,共享电单车已悄然来到我们如皋市民身边!目前,已有近千辆共享电单车在如皋市区投放使用。

下图为市区某共享电单车的一处投放点,据此完成下题。

15.共享电单车运营商在运营中所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①GIS②RS③GPS④数字地球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
16.共享电单车带来的影响有
①市民出行更加方便②节省资源、减轻城市污染③可替代城市公共交通④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
二、综合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大、小兴安岭经过近60年高强度开发,可采成熟林蓄积量已由开发初期的7.8亿立方米下降到2007年的6600万立方米,整体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11月9日报道:黑龙江大兴安岭把建立完善的森林火灾预案体系作为做好森林火灾各项应急处置工作的前提。

(1)森林火灾是导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之一,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多发生于________季,其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

监测森林火灾的技术手段为_________。

(2)除森林火灾外,导致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大面积天然森林破坏给当地带来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8.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科技兴农”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下图为利用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生长状况的图示。

(1)利用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生长状况的技术是(____)
A.传统测绘 B.遥感 C.地理信息系统 D.GPS
(2)最易区分健康植物与重度病害植物的波长范围是_______。

(3)利用这种技术判断植物生长状况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2018年9月15日台风‘山竹’路径概率预报图”。

材料二:截至2018年9月18日17时,台风“山竹”已造成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5省(区)近30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

(1)实时跟踪台风“山竹”路径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2)受台风“山竹”影响,甲、乙两省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原因是、。

(3)台风“山竹”不仅带来强风、暴雨等气象灾害,还会诱发等地质灾害。

(4)假如你是广东省的一名中学生,你准备如何应对台风“山竹”?
参考答案
1.C2.C3.B4.A5.B6.D7.D8.A9.B10.A11.D12.B13.D14.D15.A16.C
17.春季春季干旱、多大风天气遥感技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居民烧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珍稀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物种减少
18.B大于0.85μm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不同,其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19.(1)遥感技术(RS)
(2)乙乙省距海较近,台风破坏力强:乙省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3)泥石流(或滑坡)
(4)关注天气预报,了解台风动态:提前准备好食物、净水、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加固门窗减少外出等。

(任答2点即可,答案合理可图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