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个决不会的理解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思考
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不同解读及启示解析

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不同解读及启示解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不同解读及启示“两个决不会”论断是学术界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一段话的简要概括,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3页)如何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在不同的学者间存在理解的差异,甚至观点的对立。
一、当前国内关于“两个决不会”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概括起来,存在以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1)把“两个决不会”看作是和“两个必然”高度统一的理论观点。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主流看法。
认为“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两个决不会”是服从于这个根本结论的一个论断。
如果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不能成立,整个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没有意义。
因此,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论断,是马克思“两个必然”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二者是统一的。
必须把“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联系起来思考,才能够全面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两个决不会”论断的理论实质。
(2)生产关系的消灭和另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都是以生产力的发达程度为基础的。
这是单纯从生产力或经济角度理解“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观点。
有学者认为“两个决不会”的论断说明,一种生产关系的消灭和另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都是以生产力的发达程度为基础的。
一种生产关系,当它还能容纳一定生产力从而还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时,它是决不会灭亡的,即使人为地把它“消灭”了,它也还会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复活”;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在没有具备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前,是建立不起来的,即使在某种情况下人为地把它强行建立起来,也是不巩固的,难以持久存在的。
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摘要】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秘诀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风起云涌的历史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的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起到了启示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成功的道路,必须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关键词】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意义、启示、探索历程、成功的秘诀、马克思主义、发展、演变、历史贡献、结论、道路、精神。
1. 引言1.1 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是他在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规律时提出的重要概念。
这一原理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种现象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即资本主义不会把自己推向灭亡的边缘,也不会主动让位于社会主义。
这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会利用一切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会自然地转向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正是在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的启示下取得的。
通过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个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更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走出的一条成功的道路。
早在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时,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逐渐总结出了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两个决 不会”思想研究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两个决不会”思想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两个决不会”思想研究报告马克思是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革命家和政治家,他的《资本论》是世界经济理论的杰作。
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是其另一部批判性的著作。
而在该书的序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就是对其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两个决不会”是什么?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句话:“决不以自我节制的观点评价社会运动,也决不以社会运动的观点评价自己。
”这句话表达了你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能以主观的看法来评价社会运动,不能以社会运动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必须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这就是“两个决不会”的基本思想。
这个思想的具体思想阐明了如下几个方面:1.决不以自我节制的观点来评价社会运动,即要全面、客观看待问题。
2.决不前后两套,即要自始至终的思想持久一致。
3. 决不随波逐流,即不能随波逐流而否定正确的观点。
4.决不因一时激动而轻率行事,即要理性的行动,以保证行动的正确与有效。
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意义从马克思的一生经验中不难看出,“两个决不会”的思想与马克思的全部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马克思“哲学方法论”和“科学态度”的体现,更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精华。
1.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客观性是科学的前提,而科学性是决定一种理论是否科学的关键。
马克思主张不以主观情感的决定、个人情绪的波动、人们的喜好来评价问题,而要求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这不仅给研究运用了更为准确、科学的方法,而且避免了人们在评价社会运动时出现的主观性。
2.提高批判与创新的思想从“两个决不会”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一个批判的精神。
这样的精神可以促进人们抛弃现存的错误观点,在矛盾之间求得新的突破。
同时,这样的思想,也有助于研究者在研究中切实地贯彻实践,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浅析“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浅析“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辩证关系及意义【摘要】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重要思想。
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
“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绝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所以我们必须将“两个必然”同“两个绝不会”思想联系起来,明确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而且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辩证统一一两个必然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辩证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得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
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
这种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第一,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第二,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经济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法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二两个绝不会在提出“两个必然”的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提出了“两个绝不会”的思想。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及其当代意义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及其当代意义“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一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直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V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两个必然”的揭示是多层面、多视角的纵观马克思的全部社会主义思想,他对“两个必然”的揭示,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一)从唯物史观角度。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一切社会形态无不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有它产生的充分依据,同时又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因而一切生产关系都必然要经历历史的变更。
中国崛起背景下对“两个决不会”的理性认识

中国崛起背景下对“两个决不会”的理性认识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尽快摆脱金融危机。
但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更加理性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关键词:两个决不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上关于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讨论争议不断升温,尤其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尽快摆脱金融危机。
但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重新审视和理性认识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的思想,不仅有助于科学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而且有助于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更有助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一、“两个决不会”的科学内涵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两个必然”的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变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因此,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中,如果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的任务就不会产生;只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才能具备变革生产关系的物质条件,社会革命的时代才会到来。
1848年欧洲革命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适当的调整不仅能够容纳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每一场经济危机过后往往又出现新的繁荣。
开始认识到“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远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1],原来对于资本主义的状况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判断与估计过于乐观了。
正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和唯物史观进一步成熟的基础上,马克思在1858年11月至1859年1月完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思想。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我们坚信“两个必然”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看到它与“两个绝不会”是辨证的统一体。
“两个必然”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总趋势;“两个绝不会”强调的是“两个必然”实现的条件,描绘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
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虽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要经历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这是由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
任何消极的、旧的事物,都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在其生命力没有完全用尽之前,都将做垂死挣扎。
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如此,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才会被撑破,才会被一种更高级的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新的社会形态也才会出现。
资本主义作为旧事物,为了维护其生存,也必然要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大的框架内,对生产关系进行经常性的局部调整,从而使之仍能部分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当代资本主义内部关系的调整和一定时期的繁荣,正说明了这一点。
而任何新生事物在刚诞生的时候,都是十分弱小的,只有当它真正成熟起来之后,才能战胜旧事物,而成为世界的主宰。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目前力量还十分弱小,自身也存在着亟待完善的诸多缺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正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弱小和不成熟。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上春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2012211665)[摘要]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同时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原理。
因此正确认识“两个决不会”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它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各种变革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两个决不会”;理论、实践意义;当代启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作了精辟的概括,他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决不会”。
这个原理虽然提出已久,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
因此,在当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重新屹立在世界东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仍然主导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系的情况下,我们重新认识和解读“两个决不会”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审视和看清两种不同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对我国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的由来及其认识1、“两个决不会”的由来在马克思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中,尚未完成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其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缺陷性和局限性,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他于1844年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在书中,他讲法、德两国的革命进行了比较,并得出结论说:“在法国,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础;在德国,全部接访视任何部分解放的必要条件。
在法国,全部自由必须由逐步解放的必然性产生;而在德国,却必须由这种足部解放的不可能性产生。
”[2]马克思在这里错误地认为,德国可以跳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至接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当然,再后来马克思与恩格斯亲自纠正了这种错误的认识:“当时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必然消灭、从而也使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必然颠覆的物质条件尚未在历史中、尚未在历史的运动中形成以前,即是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的政治统治,他的胜利也只能是暂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两个决不会”。
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他的唯物史观作的精辟的概括,经常被人们引用来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的寿命和社会主义的前景的依据。
然而不得不指出,人们对“两个决不会”这一原理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分岐,由此对在目前条件下资本主义会不会灭亡、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也产生了不同的判断。
例如,有人这样理解“两个决不会”:一种社会形态,只要经济还能够发展(不管经济是怎样发展的),它就不会灭亡,也不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他们根据这种理解,再从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仍有所发展(有时还比较快)这一事实出发,得出结论:资本主义仍具有活力,马克思说的私有制的丧钟敲响了这一判断,为时过早,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条件至今还不成熟;相应地,他们认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搞早了,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人为地搞出来的,是“早产儿”,因而注定早晚要垮台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的演变就是一个证明。
由此还必然得出一个他们往往不愿直接了当地说出来的结论:由于中国的生产力比俄国还落后,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比苏联还差,因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更是人为的,更是必然要垮台的。
对“两个决不会”作这样的理解以及由此推论出的政治结论是值得探讨的。
一、“两个决不会”的实质是指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是不是增长来解读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决不会”,说的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是一种社会形态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的一般规律性,它的实质是指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必须把“两个决不会”与同一篇文章里的另一段话统一起来理解。
在同一篇文章里,马克思在“两个决不会”这一论断的前面,还有一段也是人们熟知的、经常引用的话:“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在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2]马克思称这一论断是“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3]这一段话的意思与“两个决不会”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一个是正面的用肯定的语气表述的,一个则是用否定的语气表述的。
这两段话都强调一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进而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的,而不是由人们主观的意志、愿望实现的。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是不会灭亡的,也不可能为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已经成为生产力的桎梏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就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而且这种取代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
换句话说,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改变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的基本条件就已经具备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不能从经济是否增长这种意义上来理解“两个决不会”,仿佛只有经济一点也不发展了、甚至出现了倒退,现存生产关系(进而现存社会形态)才会灭亡;仿佛只要经济还在增长,新的生产关系出现的条件就是不成熟的。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这样形而上学地看待社会形态的更替的。
他们论证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是这样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得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的性质,许多分散的生产过程融合成为社会的生产过程,整个国民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各种生产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
生产力的这种性质客观上要求由社会来占有生产资料和调节国民经济。
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是归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生产经营是由资本家自行决定的,以他的意愿为转移,社会产品也归资本家个人所有。
于是,生产形式就与占有形式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生产形式起来反抗占有形式,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
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是使占有形式适应生产形式,按照生产力的社会性质的客观要求,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有过生动的描述,他说:“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4]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同以资产阶级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客观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正如列宁指出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完全是从现代社会的经济的运动规律得出的。
”[5]这同经济是否还在增长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还在发展,这一点,他们是看到了的,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改变“资本主义丧钟敲响了”这一信念。
因为他们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而不是从经济发展的停滞或倒退中得出这一结论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几次改变对革命形势的过于乐观的估计,但从未改变在生产社会性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存在和发展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物质条件已经成熟的观点。
马克思是在19世纪中叶作出这一论断的。
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作出这一论断以后100多年时间里,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无论发生什么变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相反,更为广泛而尖锐了。
例如,人们经常谈论经济全球化以及在此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以此说明资本主义还有活力。
然而,这种各类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和流动的趋势,表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的剥削和掠夺进一步加深了。
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越出了一国范围而扩大到了全世界,而且更加尖锐了。
就世界范围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问题更加现实地提上日程。
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物质条件就是具备了的,不管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是不是还在发展。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场社会革命,具有社会性质的生产力只是革命的基本物质条件,此外还需要有革命的形势和成熟的革命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辩证地指出上层建筑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反作用,论述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交互作用的观点。
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初期,针对社会历史观领域盛行的唯心主义思潮,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对其他社会因素的作用谈得比较少。
这样做,对当时是必要的。
[6]恩格斯晚年针对一些人把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宿命论和德国一些青年用个别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剪裁社会生活的简单化倾向,着重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他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
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
”[7]因此,社会形态的更替不能简单地用经济这一种因素来解释。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动力,是“归根到底”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实现会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
对于某个国家能不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这样的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分析,必须考虑到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作用,而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下“经济是决定性因素”就完事。
第二,历史是各种因素的合力创造的。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各种单个的意志的背后是经济的状况。
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是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的合力所表现出来的总的趋势。
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时,停留在一般规律的叙述上是不够的,必须具体考察影响这一历史事件的各种因素及其合力。
20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突破的科学论断。
在这一理论指引下,俄国、中国等一系列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率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不能率先进入社会主义?这是伟大的创举还是历史的迷误?这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围绕这一问题,历史上有过激烈的争论,现在仍然使某些人感到困惑。
早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以后,列宁提出了“四月提纲”,制订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方针和策略。
当时普列汉诺夫等人就以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得到高度发展为理由,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布朗基主义”、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考茨基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里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
”他断言,俄国的社会主义是早产儿,是没有生命力的。
列宁曾经从理论上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并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回答了那些疑问和责难。
到了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又有人提出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认为社会主义搞早了,甚至把这一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种种困难的“原罪”,要求“补资本主义的课”。
苏东剧变以后,更有人在反思剧变的原因时,把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遭到颠覆的根本原因,归结于超越了资本主义高度发达这一阶段,忘记了“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