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课

合集下载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一、选择题1.等压下加热5%的下列水溶液,最先沸腾的是()A. 蔗糖(C12H22O11)溶液 B. 葡萄糖(C6H12O6)溶液C. 丙三醇(C3H8O3)溶液 D. 尿素( (NH2)2CO)溶液解:选A。

在等压下,最先沸腾就是指溶液的蒸气压最低。

根据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变化规律,溶液质量摩尔浓度增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这里,相同质量分数下,溶质的摩尔质量越小,质量摩尔浓度越大。

选项D中非电解质尿素的摩尔质量最小,尿素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最大,蒸气压最低,在等压下最先沸腾。

2.0.1mol·kg-1下列水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A. NaCl溶液B. C12H22O11溶液 C. HAc溶液 D. H2SO4溶液解:选D。

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虽然不能用拉乌尔定律进行统一的定量计算,但仍然可以参照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进行定性描述。

即溶质的粒子数目增大,会引起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增大。

此题中,在相同质量摩尔浓度下,溶液中的粒子数目估算出来是H2SO4溶液最多,所以其凝固点最低。

3.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电性的物质是()A. 胶团B. 电位离子C. 反离子D. 胶粒解:选D。

根据胶团结构,胶核和吸附层的整体称为胶粒,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数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

即胶粒带电,溶胶电性由胶粒决定。

4.溶胶具有聚结不稳定性,但经纯化后的Fe(OH)3溶胶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其原因是()A. 胶体的布朗运动B. 胶体的丁铎尔效应C. 胶团有溶剂化膜D. 胶粒带电和胶团有溶剂化膜解:选D。

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而聚结稳定性是溶胶稳定的根本原因,它包含两个方面,胶粒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当靠近时会产生静电排斥,阻止胶粒聚结合并;而电位离子和反离子形成的溶剂化膜,也会阻隔胶粒的聚结合并。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含答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含答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章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习题1.是非判断题1-1物质的颜色是由于选择性地吸收了白光中的某些波长所致,VitB12溶液呈现红色是由于它吸收了白光中是红色光波。

1-2因为透射光和吸收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白光,故称这两种光为互补色光。

1-3有色物质溶液只能对可见光范围内的某段波长的光有吸收。

1-4符合朗伯-比耳定律的某有色溶液的浓度越低,其透光率越小。

1-5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位置不移动,但吸收峰降低。

1-6朗伯-比耳定律的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有色溶液时,溶液是吸光度与吸光物质是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1-7在吸光光度法中,摩尔吸光系数的值随入射光的波长增加而减小。

1-8吸光系数与入射光波长及溶液浓度有关。

1-9有色溶液的透光度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所以透光度与溶液的浓度成反比关系。

1-10在吸光光度测定时,根据在测定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的比耳定律的结论,被测溶液浓度越大,吸光度也越大,测定结果也就越准确。

1-11进行吸光光度法测定时,必须选择最大吸收波长的光作入射光。

1-12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单色光,入射光的波长范围越狭窄,吸光光度测定的准确度越高。

1-13吸光光度法中所用的参比溶液总是采用不含被测物质和显色剂的空白溶液.1-14在实际测定中,应根据光吸收定律,通过改变比色皿厚度或待测溶液浓度,使吸光度的读数处于0.2~0.7之间,以减小测定的相对误差。

1-15在吸光光度法测定时,被测物质浓度相对误差的大小只有透光度为15%~65% 的范围内才是最小的。

2.选择题2-1分光光度法与普通比色法的不同点是A.工作范围不同B.光源不同C.检测器不同D.检流计不同E.获得单色光方法不同2-2 Zn2+的双硫腙-CCl4萃取吸光光度法中,已知萃取液为紫红色络合物,其吸收最大光的颜色为A.红B.橙C.黄D.绿2-3有色络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因素中有关系的是A.比色皿的厚度B.有色络合物浓度C.吸收池材料D.入射光波长2-4透光率与吸光度的关系是A.1T =A B.㏒1T=A C.㏒T=A D.T=㏒1A2-5某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ε)较大,说明A.光通过该物质溶液的厚度厚B.该物质溶液的浓度大C.该物质对某波长的光吸收能力很强D.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高E.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低2-6朗伯-比耳定律说明,当一束单色光通过均匀有色溶液中,有色溶液的吸光度正比例于A.溶液的温度B.溶液的酸度C.液层的厚度D.有色配合物稳定性E.溶液的浓度和溶液厚度的乘积2-7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位置A.向长波方向移动B.向短波方向移动C.不移动,但高峰值降低D.不移动,但高峰值增大2-8已知磷钼杂多酸络合物的透光率为10%,而它与硅钼杂多酸络合物的吸光度差为0.699,那么,硅钼杂多酸络合物的透光率为A. 50%B. 20%C. 30%D. 40%2-9进行光度分析时,误将标准系列的某溶液作为参比溶液调透光率100%,在此条件下,测得有色溶液的透光率为85%。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三章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三章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三章答案LT一、选择题1.对反应 2SO 2(g)+O 2(g)NO(g)2SO 3(g) 下列几种速率表达式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A.dtdc dt c )O ()SO (d 22= B. tc t cd 2)SO (d d )SO (d 32=C. tc tc d )O (d d 2)SO (d 23= D. 32d (SO ) d (O )2d d c c tt=-解:选D 。

依据化学反应的瞬时速率的表达通式,对于一般化学反应,速率表达可写出通式如下:A B Y Z A B Y Z νννν---⋅⋅⋅=⋅⋅⋅++tv ct v c t v c t v c v d d d d d d d d Z Z Y Y B B A A ====2.由实验测定,反应 H 2(g)+Cl 2(g)===2HCl(g) 的速率方程为v =kc (H 2)c 1/2(Cl 2)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每一反应物浓度加倍,此时反应速率为( )。

A. 2vB. 4vC. 2.8vD. 2.5v解:选C 。

依据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υ=kc (H 2)c 1/2(Cl 2),H 2和Cl 2浓度增大都增大一倍时,速率应该增大22倍,即相当于2.8Υa 。

3.测得某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E a.正=70 kJ·mol -1,逆反应的活化能E a.逆=20 kJ·mol -1,此反应的反应热为( )A. 50 kJ·mol -1B. -50 kJ·mol -1C. 90 kJ·mol -1D. -45 kJ·mol -1 解:选A 。

依据过渡态理论,反应热可以这样计算:Q = E a,正- E a,逆 。

4.在298K 时,反应 2H 2O 2===2H 2O+O 2,未加催化剂前活化能E a =71 kJ·mol -1,加入Fe 3+作催化剂后,活化能降到42 kJ·mol -1,加入催化剂后反应速率为原来的( )。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五章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五章答案

一、选择题1.氢气与下列物质反应中,氢气不作为还原剂的是( )A. 单质硫单质硫B. 金属锂金属锂C. 四氯化钛四氯化钛D. 乙烯乙烯解:选B 。

氢原子与碱金属结合生成金属氢化物,氢原子能得到电子,是作为氧化剂参与反应。

应。

2.下列各组物质可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是( )A. NH 4+ , H 2PO 4-, K + , Cl -, PO 43- B. Pb 2+ , NO 3-, Na + , SO 42- C. Al(OH) 3, Cl -, NH 4+, NH 3·H 2O D. Sn 2+ , H + , Cr 2O 72- , K +, Cl -解:选A 。

选项B 中Pb 2+,SO 42-能够生成沉淀PbSO 4; 选项C 中,强电解质的存在,会促进Al(OH) 3的凝聚。

选项D 中Sn2+ 与Cr 2O 72-在H +下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只有A 中各离子不会发生反应,能够稳定存在。

子不会发生反应,能够稳定存在。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2O H 分子构型为直线形分子构型为直线形B. 22O H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C. 22O H 的水溶液很稳定的水溶液很稳定D. 22O H 与722O Cr K 的酸性溶液反应生成稳定的5CrO解:选B 。

22O H 分子中存在过氧链—O —O —,过氧链在相当于书本的书脊位置上,而两个氢原子在半展开的两页纸面位置上,所以22O H 分子构型不是直线形。

22O H 的水溶液不稳定,遇杂质易分解。

22O H 与722O Cr K 的酸性溶液反应生成3Cr +。

22O H 中O 的氧化态居中,所以既22O H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4.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引起的原因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引起的原因是( )A. 氟过多氟过多B. 碘过多碘过多C. 碘不足碘不足D. 维生素不足维生素不足解:选C 。

无机及分析第一次习题课(0512)溶液与胶体热力学动力学(05-06)

无机及分析第一次习题课(0512)溶液与胶体热力学动力学(05-06)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一次习题课习题一.选择题()1、Fe(OH)3 正溶胶在电场作用下,向负极移动的是A 胶核B 胶粒C 胶团D 反离子()2、分析铁矿石中Fe的含量4次,测得结果为1.61%,1.53%,1.54 %,1.83%.在置信度为90 %时,用Q检验法判断,查表Q0.90=0.76。

则A、1.53%为可疑值B、1.83%为可疑值C、无可疑值D、1.53%和1.83%均为可疑值( ) 3 . 试剂中含有微量被测组分会产生系统误差,消除的方法是:A.用化学方法除去微量被测组分B.作对照试验C.作空白试验D.加入掩蔽剂( ) 4. 反应3H2(g) +N2(g) = 2NH3(g) 的△rHθ< 0 ,欲增大正反应速率, 下列措施中无用的是A. 增加H2 的分压B.升温C. 减小NH3的分压D.加正催化剂( ) 5. 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状态函数的是A. P Q VB. H U WC. U H GD. S △H △G( ) 6. 如果相对误差表示为: (40.31-40.28)/40.28 ,则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其结果应为A. 9.926×10-4B. 9.925 ×10-4C. 9.93×10-4D. 0.001 ( ) 7.A= B+C 是吸热的可逆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是Ea(正), 逆反应的活化能是Ea(逆), 那么,Ea(正) 与Ea(逆) 的关系是A.等于B. 小于C. 大于D. 无法确定( ) 8.某温度下,反应2SO2(g) +O2(g) = 2SO3(g) 的平衡常数为K, 则同一温度下,反应SO3(g) = SO2 (g) +1/2O2(g) 的平衡常数为A.1/(Kθ)1/2B.Kθ/2C.1/KθD.2Kθ( ) 9.与拉乌尔定律有关的主要是A. 凝固点降低B.蒸汽压降低C. 沸点升高D.渗透压降低( ) 10.用因保存不当失去部分结晶水的草酸(H2C2O4.2H2O) 作基准物质来标定NaOH溶液的浓度,标定结果A. 偏高B. 偏低C. 准确D. 不确定( ) 11.CaO(s) +H2O(l) = Ca(OH)2(s),在298K及标准状态下反应自发进行,高温时其逆反应为自发,这表明该反应的类型是A. △rHmθ< O ,△rSmθ< OB. △rHmθ< 0 ,△rSmθ>0C. △rHmθ>O ,△rSmθ>0D. △rHmθ>0 ,△rSm θ< O( ) 12. 反应B→A ,B→C 的恒压热效应分别为△H1,△H2则反应C→A的恒压热效应为:A.△H1+△H2 B △H1-△H2 C.△H2-△H1 D.2△H1-2△H2( ) 13. 已知化学反应2H2(g) +2NO(g) = 2H2O(g) +N2(g) 速率方程式为V=KPH2P2NO. 则该反应的级数为A.1B.2C.3D.4( ) 14. 在恒压下,任何温度时都可自发进行的反应是A. △Hθ> 0 △Sθ< 0B.△Hθ< 0 △Sθ> 0C. △Hθ> 0 △Sθ> 0D.△Hθ< 0 △Sθ<0()15. A+B =C+D 是吸热的可逆反应,其中正反应的活化能为Ea(正), 逆反应的活化能为Ea(逆),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Ea(正) > Ea(逆)B.Ea(正) = Ea(逆)C.Ea(正) <Ea(逆)D.无法确定( ) 16. 下列物质中, 可用作基准物质的是A. NaOH(分析纯)B.HCl(分析纯)C. K2Cr2O7(化学纯)D.Na2B4O710H2O(分析纯)() 17. 在Pθ和373K 时H2O(g)→H2O(l) 体系中应是A.△H=0B. △S=0C.△G=0D.△U=0( ) 18.CuCl2(S) +Cu(S) =2 CuCl(S) △rHmθ=170kJ/molCu(s) +Cl2(g) = CuCl2(s) △rHmθ=206kJ/mol则CuCl(s) 的△fHmθ应为:A.36KJ/molB.18kJ/molC.-18KJ/molD.-36KJ/mol( ) 19.水的汽化热44.0KJ/mol则1.00mol水蒸气在100℃时凝聚为液态水的熵变A.118Jmol-1k-1B. 0C. -118Jmol-1k-1D.-59Jmol-1.k-1.( ) 20.一般说温度升高,反应速率明显增加,主要原因在于A. 反应物浓度增大B. 反应物压力增加C.活化能降低D. 活化分子百分率增加()21.PCl5分解反应为PCl5 PCl3 + Cl2在200℃达到平衡时,PCl5 有48℅分解;在300℃平衡时有97℅分解.则此反应是A. 放热反应B.吸热反应C. 既不放热也不吸热D. 可计算平衡常数为2( ) 22.对于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rGmθ越负, 反应速率越快 B.△rHmθ越负,反应速率越快C.活化能越大, 反应速率越快D. .活化能越小, 反应速率越快( ) 23.反应2NO(g) +2H2 (g) →N2(g) +2H2O(g) 速率常数K的单位为L2.mol-2s-1则反应级数n是A. 0B. 1C. 2D.3( ) 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非基元反应是有若干个基元反应组成的B. 凡速率方程中各物质浓度的指数等于反应式中其计量系数时,反应必为基元反应C. 反应级数等于反应物在方程式中计量系数之和D.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 25.标准压力下,石墨燃烧反应△rHmθ=-393.7 KJ /mol 金刚石燃烧反应的焓变-395.6KJ/mol.则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时反应的焓变为A. -789.3 KJ/molB. 0C. 1.9KJ/molD.- 1.9 KJ/mol二、简答题1. 可采用什么方法提高水的沸点?2. 为什么海水较河水难结冰?3. 海水鱼能生活在淡水中吗?为什么?4. 为什么施肥过多会将作物“烧死”?5. 凡是稀溶液的沸点都比纯溶剂高吗?为什么?为什么明矾能净水?7. 举例说明什么是状态函数,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8.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9. 何谓化学反应热?定容热和定压热的关系如何?10. 什么是盖斯定律?盖斯定律在热化学中有何重要意义?11. 什么是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该方程对于判断反应的自发性有何意义。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1章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等压下加热5%的下列水溶液,最先沸腾的是()A. 蔗糖(C12H22O11)溶液B. 葡萄糖(C6H12O6)溶液C. 丙三醇(C 3H8O3)溶液D. 尿素((NH2)2 CO)溶液解:选D。

在等压下,最先沸腾就是指溶液的蒸气压最低。

根据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变化规律,溶液质量摩尔浓度增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这里,相同质量分数下,溶质的摩尔质量越小,质量摩尔浓度越大。

选项D中非电解质尿素的摩尔质量最小,尿素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最大,蒸气压最低,在等压下最先沸腾。

2.0.1mol·kg-1下列水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A. NaCl溶液B. C12H22O11溶液C. HAc溶液D. H2SO4溶液解:选D。

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虽然不能用拉乌尔定律进行统一的定量计算,但仍然可以参照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进行定性描述。

即溶质的粒子数目增大,会引起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增大。

此题中,在相同质量摩尔浓度下,溶液中的粒子数目估算出来是H2SO4溶液最多,所以其凝固点最低。

3.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电性的物质是()A. 胶团B. 电位离子C. 反离子D. 胶粒解:选D。

根据胶团结构,胶核和吸附层的整体称为胶粒,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数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

即胶粒带电,溶胶电性由胶粒决定。

4.溶胶具有聚结不稳定性,但经纯化后的Fe(OH)3溶胶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其原因是()A. 胶体的布朗运动B. 胶体的丁铎尔效应C. 胶团有溶剂化膜D. 胶粒带电和胶团有溶剂化膜解:选D。

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而聚结稳定性是溶胶稳定的根本原因,它包含两个方面,胶粒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当靠近时会产生静电排斥,阻止胶粒聚结合并;而电位离子和反离子形成的溶剂化膜,也会阻隔胶粒的聚结合并。

由于纯化的Fe(OH)3溶胶具有这种聚结稳定性,从而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1) 不同之处为: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一般都有正负号之分,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因为Y 平方后便无正负号了; 除s 轨道的电子云以外,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比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要稍“瘦”一些,这是因为︱Y ︱≤ 1,除1不变外,其平方后Y 2的其他值更小。

(2) 几率:电子在核外某一区域出现的机会。

几率密度: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几率,表示微粒波的强度,用电子云表示。

(3) 原子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连接时,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

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个金属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范德华半径:分子晶体中相邻两个分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4) BF 3分子中B 原子采用等性sp 2杂化成键,是平面三角形;而NF 3分子中N 原子采用不等性sp 3杂化,是三角锥形。

(5)分子式,既表明物质的元素组成,又表示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CO 2、C 6H 6、H 2;化学式,只表明物质中各元素及其存在比例,并不表明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NaCl 、SiO 2等;分子结构式,不但表明了物质的分子式,而且给出了分子中各原子的具体联接次序和方式,像乙酸的结构式可写为C HH HC OO H其结构简式可记为CH 3COOH 。

1-2解 1错;2错;3对;4对;5对;6错。

7对;8错;9对 10错;11错;12错。

1-3 波动性;微粒性1-4. 3s=3p=3d=4s ;3s< 3p< 4s <3d ;3s< 3p< 3d< 4s ; 1-5 32;E 4s < E 4p < E 4d < E 4f ; 第六周期;La 系;2;铈(Ce)1-6 HF>HCl>HBr>HI ;HF>HCl>HBr>HI; HF<HCl<HBr<HI; HF>HI>HBr>HCl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次习题课2(04[1].12.)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次习题课2(04[1].12.)

⽆机及分析化学第⼆次习题课2(04[1].12.)⽆机及分析化学第⼆次习题课习题⼀、选择题1 . 下列离⼦中只能作碱的是( )。

(A) H2O (B) HCO3-(C) S2-(D) [Fe(H2O)6]3+2. 在⽔溶液中能⼤量共存的⼀组物质是( )。

(A) H3PO4和PO43-(B) H2PO4-和PO43-(C) HPO42-和PO43-(D) H3PO4和HPO42-3. 下列各组混合液中,可作为缓冲溶液使⽤的是( )(A)0.1 mo1·L-1 HCl与0.05 mo1·L-1 NaOH等体积混合(B)0.1 mol·L-1HAc 0.1mL与0.1 mol·L-1NaAc 1L相混合(C)0.2 mol·L-1 NaHCO3与0.1 mo1·L-1NaOH等体积混合(D) 0.1 mol·L-1 NH3·H2O 1mL与0.1 mol·L-1NH4Cl 1mL及1L⽔相混合4. 由总浓度⼀定的HPO42-- PO43-缓冲对组成的缓冲溶液,缓冲能⼒最⼤的溶液pH为( )。

(A) 2.1 (B) 7.2 (C ) 7.2 ±1(D) 12.25. ①0.05 mol·L-1 NH4Cl和0.05 mol·L-1 NH3·H2O 等体积混合液;②0.05 mol·L-1HAc 和0.05 mol·L-1NaAc等体积混合液;③0.05 mol·L-1HAc溶液;④0.05 mol·L-1NaAc 溶液。

上述试液的pH由⾼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③>②>①>④(D) ①>④>②>③6. 已知某⼆元弱酸H2B的pK a1θ= 3.00,pK a2θ= 7.00,则pH = 3.00的0.20 mol·L-1 H2B 溶液中, c(HB-) 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y,z) r, q,φ) = Rnl(r)·Ylmq,φ)
波函数 wave function
波函数是描述电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函数。
量子力学中把量子数按一定规则取值的波函数称为原
子轨道,可用一组量子数表示ψ(n,l,m)。 迄今不明确波函数ψ的物理意义,但|ψ|2的物理意
义是电子在空间某点的概率密度。
3.4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半径rc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1.同一族中,从上到下,电子层数增加,rc
增大。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核电荷数增加,核对
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加,rc下降(主族元素变化
明显,过渡及内过渡元素变化不明显。 O族元 素原子半径较大。)
二. 电离能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1.同一主族,从上到下,rc增大,核对外层电 子引力下降,I1值下降。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核电荷数增加,rc降 低,I1增大。(但有例外 : Be至B;N至O出现
原子轨道ψ(n,l,m)是符合量子化条件的波函数。
原子轨道用以描述单个电子可能的运动状态,即电子 在核外空间运动的范围和区域,并不是电子运动的轨迹。
电子云
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核外出现的概率 密度分布所得的空间图像称为电子云( |ψ|2 )。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角度函数仅与量子数l、m相关,而与主量子数n无关,所 以n不同l相同的轨道,其角度分布都相同,比如2pz,3pz,
屏蔽效应、钻穿效应使电子的能级产生交错。
2、四个量子数
主量子数n:决定电子能量高低的主要因素
n 的取值: 1 2 3 4 5… 对应符号: K L M N O…
角量子数l :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
l 的取值: 0,1,2,3……n-1 对应符号: s, p, d, f…... (亚层)
磁量子数m: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m可取 0,±1, ±2……±l ;
自旋量子数 ms :表示同一轨道中电子的二种自旋状态
分别用ms =+1/2和-1/2表示,也可用“ ”和“ ”表示。
鲍林的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6 6s 6
5
4f
能 量
5 5s p
d
与 4 4s 5
4
周 期
3 3s p
d
2 2s 4
3
1 1s p
d
3
3.2.2 核外电子排布
说明电解质的依数性均是计算值的i倍。 i是电 解质离解出来的离子数目。
同浓度下不同溶液的依数性升高或降低值: 强电解质溶液 > 弱电解质溶液 > 非电解质溶液
2.5 胶体溶液
胶体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 分散质为固相 (1~100nm) 分散剂为液相
2.5.1 溶胶的基本性质
1、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
3.土壤中NaCl含量高时植物难以生存,这与下 列稀溶液的性质有关 D A. 蒸气压下降 B. 沸点升高 C. 凝固点下降 D. 渗透压
4.在相同温度下,下列溶液渗透压由大到小的顺 序是 DBCA ,凝固点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ACBD。 A、 c(C6H12O6)= 0.01 mol·L-1; B、c[(1/2)Na2CO3]= 0.01 mol·L-1; C、 c(HAc)= 0.01 mol·L-1; D、c(NaCl)= 0.01 mol·L-1。
2、动力学性质
(1)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分散质粒子本身处于不断的热运 动中; 分散剂分子对分散质粒子的不断撞击。
(2)扩散
溶胶的分散相粒子由于布朗运动,将自动的从高浓度处缓缓 地移动到低浓度处,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3)沉降
溶胶在放置过程中,在重力作用下分散相粒子下沉的现 象称为沉降。
3、溶胶的电学性质
4pz的角度分布图都是一样的。
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
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特点
1.径向分布图中有(n-l)个峰,例如,3s有3个,
2p有1个,3p有2个,3d有1个峰。
2.角量子数l相同,主量子数n不同时,n越大, 主峰离核越远;n越小,主峰离核越近。 3.n相同,l不同时,ns比np多一个离核较近的峰,np 又比nd多一个离核较近的峰。 4.第一个峰与核的距离是:ns<np<nd<nf。说明不同 l的电子钻穿到核附近的能力不同。钻穿能力的顺序 是:ns>np>nd>nf。
1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离子价态越高越易中和带电 相反的溶胶粒子,聚沉能力强弱与离子的种类无关。 2 相互聚沉现象:两种电性相反的溶胶混合,发生 聚沉作用叫相互聚沉。两种溶胶成比例时聚沉效果 最好。 3 加热:加热有利于被吸附离子解吸。 加热使胶粒运动速率加快,增加胶粒碰撞机会
第三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胶核 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
胶团
2.5.2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一、溶胶的稳定性
(1)动力学稳定性:布朗运动使胶粒不沉降。 (2)溶剂化作用:使胶粒和反离子周围形成溶剂 化膜。 (3)聚集稳定性:溶胶能稳定存在的最重要的原 因是胶粒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而阻止胶粒的 聚沉。
二、溶胶的聚沉
也是这个方程的解。薛定谔方程在数学上的许多解是 不合理的。只有满足特定条件的解才具有物理意义。
2.薛定谔方程的特定解可用限定常数(n,l,m)来表示,
称为量子数(quantum number)。当量子数按一定的规 则取值并组合时,所得到的波函数才是合理的。
3.ψ是空间坐标(x,y,z)或球坐标(r,θ,φ)的函数。 可表示成ψ(x,y,z)或ψ(r,θ,φ)。
bB = nB/mA= mB / (MB ·mA)
浓度之间的相互换算:
c(B)

nB V

mB MBV

mB MB m


mB /m MB /

MB
cB

nB V

nB m

nB m

2.3 稀溶液的依数性
只与溶质粒子的数目有关而与溶质本性无关的性质。
依数性是指: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溶液的沸点上升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溶液具有渗透压
电泳:
在电场中,分散质粒子作定向移动,称为电泳。
电渗:
胶粒设法固定不动,分散剂在电场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 电渗。
4、胶体粒子带电的主要原因:
(1)电离作用
例如:在硅胶溶胶中,由于分散相粒子表面上的硅胶分 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可以发生如下解离
H2SiO3
SiO32-+2H+
H+ 扩散至介质中,而SiO32-留在胶核表面,使胶 粒表面带负电荷,生成负溶胶。
即为Kb 。
3 凝固点下降
溶液的凝固点Tf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Tf*。
△Tf = Kf b(B) = Tf* - Tf
Kf为凝固点下降常数,仅取决于纯溶剂的特性,而与溶质特性无关。
四、渗透压
1 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 2 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扩散到溶液中 (由稀溶液渗入浓溶液)现象称渗透. 3 渗透压:两侧液面高度所产生的压力.
3. 渗透压 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自发过程称 为渗透现象。渗透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时液面高度差所 产生的压力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
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在纯溶剂中加入难挥发的物质以后,达平衡时,p溶液 总是小于同温度下的p纯溶剂 ,即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p=p* xA ------拉乌尔定律
拉乌尔定律也可这样描述: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 液的饱和蒸汽压降低值和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粒子:溶液中实际存在的分子、离子等。
(一)基本概念
1. 饱和蒸气压 在密闭的容器中,纯溶剂的蒸发速度与 凝聚速度相等时,液面上的蒸气压不再发生变化,此 时的蒸气压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2. 凝固点 溶剂的凝固点是指液态溶剂和固态溶剂平衡 存在时的温度;溶液和固态溶剂平衡共存时的温度称 为溶液的凝固点。溶液的凝固点要比纯溶剂的凝固点 低,溶液的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
转折。)
3.全空、全充满或半充满的电子结构I值较大。 4.除Hg以外,稀有气体I值最高,碱金属元素I
值最低。
习题
1.下列哪种浓度表示方法与温度有关 (C)
A、质量分数
B、质量摩尔浓度
C、物质的量浓度 D、摩尔分数
2.用等重量的下列化合物作防冻剂,防冻效果最好
的是 ( A )
A. 乙醇
B. 甘油
C. 四氢呋喃(C4H8O) D. 乙二醇
3.1 原子结构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
质子(Z)
原子
中子(A-Z)
核外电子(Z)
3.2 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表示方法
有关Schrödinger方程的一些重要结论。
1.ψ是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wave function),
3.3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屏蔽效应screening effect
一个电子受内层或同层其他电子的斥力,相当于核 电荷对电子的引力减弱的现象称为屏蔽效应,符号σ。
钻穿效应penetration effect
外层电子钻到内层空间而靠近原子核的地方去,本 身回避了内层电子对它的屏蔽作用通常称为钻穿效应。
7. 实际气体可看成理想气体的条件是:
D
A 低温低压
B 高温高压
C 低温高压
D 高温低压
8. 在一定温度下,某容器中充有质量相同的下列气体,
其中分压最小的气体是:
B
A N2
B C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