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
传统宗教信仰中国道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

传统宗教信仰中国道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在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中,道教被视为独特且丰富的一种信仰体系。
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特点在于尊崇自然、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死。
本文将探讨传统宗教信仰中国道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观念,它汲取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长生不死的向往。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发现了一种包容万物,无穷无尽的自然规律。
这种观察和思考逐渐演化成了对道的崇拜。
据传,道教的创始人为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教的核心理念,即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即“道”。
这种道不仅是物质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行为的指导原则。
老子认为,追求与道的合一可以达到人生的圆满,并最终达到长生不死的境地。
二、道教的信仰体系道教的信仰体系是一种复杂而丰富的系统,包括了众多的神灵、仙人和符号。
道教崇拜的主要神灵包括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他们被视为道教的最高神明。
此外,道教还崇拜一些仙人和神圣的山川地理,如八仙、蓬莱仙岛等。
道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个体的修炼和内在的改变。
道教徒通常通过修炼内丹和保持身心的平衡来追寻长生不死。
修炼内丹是一种独特的炼丹术,通过调整身体的能量流动和调和阴阳的关系,从而达到身心的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此外,道教还有丰富多样的仪式和教规。
道教的仪式包括祭祀、道场和道观的建立等,这些仪式旨在祈求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道教的教规主要包括道德准则和道教经典的学习,它们被认为是实践与道合一的指南。
三、道教在中国的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教提倡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这一观念被广泛接受并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
其次,道教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道教为主题的绘画、诗歌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入了道教的哲学和信仰,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和长生不死的向往。
此外,道教的宗教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神仙和道教文化的理论和实践

古代神仙和道教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古代,神仙和道教文化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许多人追求长生不老和超凡入圣的境界,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道教文化就是其中一个被广泛传播并影响深远的信仰系统。
下面,我们将探讨古代神仙和道教文化的理论和实践。
一、古代神仙理论古代中国关于神仙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决定吉凶祸福”。
其中的“神奇妙用无穷”便是对神仙存在的预示。
同时,古代道家学说也对神仙进行了深入研究。
道教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唯一的道生出了一这个原始物质,进而变成了两极,即阴阳两位神仙。
随后,又形成了三才和万物,神仙们便在这一过程中诞生。
在汉朝时期,神仙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首先是秦始皇皇后巫蛊事件,接着是曹沫的炼丹学说和张道陵的全真道。
自此以后,神仙文化深植于中国社会中。
二、古代道教文化理论和实践道教被誉为华夏文明的瑰宝之一,其理论及实践思想千古流传,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文化,思想及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我们详细探讨道教文化的理论和实践。
1. 道教观念和理论(1)道:道家学说认为道是全宇宙的根源,是宇宙万物的来源。
这也是神仙产生的根源所在。
而修行的道家弟子,则要通过炼化日月之精,培育心性,进而感悟道获得长生不老的愿望。
(2)阴阳:阴阳是道家学说中的重要哲学体系,其概念源于《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和“五行相生相克”。
阴阳生于道的元气和万物之间,阴阳合一则万物产生,相互作用则万物生灭。
修行者要顺派炼丹术,以阳丹导阴能增强自身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实现长寿目的。
(3)五行:道教对五行有深入的研究,它与阴阳、道的思想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代表天地宇宙中的各种物质和变化。
修行者可以用五行养生法保养身体,达到目的。
(4)仙:仙被认为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中国道教

3.道教的泛神现象与神仙简谱
基督教只信上帝,伊斯兰教只有真主,而道教却 是泛神崇拜。 道教尊奉的神灵很多,按一定标准分类,大致可 分为尊神、俗神和一般神仙三类。 尊神:三清、四御、三官、日月五星与四灵(四 方之神)等,是道教供奉的主要神灵。 俗神:文昌帝君、雷公电母、龙王、城隍、土地、 门神、灶神、财神、冥司神灵等。 一般神仙:得道仙真 ,如八仙、妈祖、三茅真 君、彭祖、广成子等。
唐宋之后道教的另一大派系是全真道 全真道,与正一道 全真道 作为两大道派延续至今。全真道创教人王喆(公 元1113 - 1169 ),号重阳子,陕 西咸阳人,出 身富家,仕途无进,于是入道。他自称于正隆四 年(公元1159)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真诀,自此弃 家入终南山南时村居于穴中修炼,号其穴为“活 死人墓”,自号“王害风”,佯狂装疯。大定七 年(公元1167),放火烧掉所住茅庵,云游至山东 半岛,正式亮出全真旗号,收了马钰、谭处端、 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 弟子。这七大弟子成为全真道兴旺发展的骨干, 各自形成门派,后称“北七真”。反对符篆,排 斥咒术,而倡释道儒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 “的内修真功。
本土宗教—道教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古代的鬼魂崇拜;战国以来 的神仙方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1.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年)“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三张: 五斗米教 张陵、张衡、张鲁,称张陵为天师 , 张 衡为嗣师 , 张鲁为系师 ,即所谓 “三师”。教人悔过奉道,以符 水咒语治病。因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天师道”。大 天师道 书法家王羲之父子 ,也曾加入五斗米道 。 东汉时另一道派“太平道 太平道”,张角创立于汉灵帝熹平年 太平道 间(172-178年)。基本思想是以黄老道和《太平经》 的学说为中心,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
道教的神明与信仰实践解读神仙神灵和祭祀仪式

道教的神明与信仰实践解读神仙神灵和祭祀仪式在中国传统宗教中,道教是一门极具影响力的信仰体系。
它以追求长生不死和修炼自身为核心,其中一项重要的实践就是信仰和祭祀道教的神明。
本文将对道教的神明和信仰实践进行解读,探讨神仙神灵的概念以及与祭祀仪式相关的内容。
一、神仙神灵的概念道教对于神仙神灵的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族信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
神仙是指修炼有成的道士或长寿者,他们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无比高深的智慧。
同时,神仙也被视为人们向往的对象,因为他们代表了一种超越凡尘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向往。
神灵则是道教中的一种虚拟存在,不同于神仙的具体个体,而是一种广义上的存在形式。
神灵可以是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等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人们信仰的祖先或特定的守护神。
在道教中,神灵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智慧,可以护佑人们平安,提供庇佑和加持。
二、信仰神明的实践方式1. 神坛:信仰神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设立神坛。
神坛是被视为与神明沟通的媒介,通常选取一个安静祥和的角落,供奉神明的神像或画像,上面摆放着果品、鲜花、烛台等供品。
信众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来到神坛前,向神明祈福祷告,表达自己的感激和敬意。
2. 祭祀仪式:祭祀仪式是道教信仰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人们相信通过举行祭祀仪式,可以向神明传递信仰和祈福的心愿,获得神明的庇护和福佑。
祭祀仪式通常包括净化仪式、开光仪式、献供仪式等环节,整个过程严谨而庄重。
在庙宇或家庭中,信徒会按照特定的时间和规矩进行祭祀活动,以示对神明的虔诚和尊重。
3. 求籤问卜:除了祭祀仪式,道教信众还有一种常见的实践方式就是求籤问卜。
求籤是通过抽取一支或多支竹签,上面写有预测吉凶的话语,来寻求神明的指引和答案。
信众在求籤之前要专心定神,虔心祈求神明的指引,然后抽取一支竹签,在设定的解签诗中寻找对应的答案,以此来对自己的疑惑和困惑寻求解答。
三、神明与信仰实践的内涵道教的神明和信仰实践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们不仅代表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更是一种心灵寄托和推动个人修炼成长的力量。
古代中国的道教思想与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的道教思想与宗教信仰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体系。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以道为中心,强调个体和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古代中国,道教有着广泛的影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首先,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之根本,万物之源。
道是无形无相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
在古代中国,人们常常将道理看作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是生命的原始力量。
因此,道教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道教的宗教信仰包括了对神灵的崇拜。
在古代中国,人们常常以山川、河流、星辰等自然景观为神灵,将它们看作是道的化身。
他们通过祭祀和朝拜神灵,表达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在一些山岳地区,人们还会修建道观以供奉神灵,并进行道教仪式和研究。
另外,道教还有一套独特的修炼方法和道德规范。
道教强调个体的内心修行和追求长生不老的目标。
修炼者可以通过炼丹、养生、冥想等各种方式来追求生命的延长和身心的健康。
道教追求的长生不老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长寿,更是对内在精神与道的统一的追求。
道教的道德规范也是以和谐统一为基础,强调仁爱、宽容和谦虚等美德。
道教的影响不仅仅在宗教信仰层面上,还深刻地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文化和艺术中。
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追求宁静和无为而治的境界,他们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道教思想的理解和追求。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道教的影响也很明显。
例如,在古代的皇宫和庙宇中,常常可以看到雕刻着龙蛇纹饰的柱子和门额,这些都是受到了道教思想的影响。
然而,道教在中国的历史中也经历了兴衰。
在唐朝时期,道教达到了鼎盛阶段,成为国家承认的官方宗教,受到皇帝和贵族的追捧。
但是在宋朝以后,由于佛教兴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道教逐渐走向衰落。
尽管如此,道教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存在,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道教思想与宗教信仰有着广泛的影响。
道教

其他道教名山大观
北京白云观:为全真派第一大丛林 崂山:全真道的第二丛林
成都青羊宫:成都最大古老道观。
江苏苏州玄妙观 沈阳太清宫:我国东北地区最大道观, 广州三元里:岭南香火最盛,信众最多的道观。
武汉长春宫:是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修道之 处。 台北指南宫:台湾地区道教本山。
白云观
沈阳太清宫
苏州玄妙观
(二)道教的发祥地
(三)符派三名山
(四)丹顶派名山
葛仙岭和抱朴道院 罗浮山和冲虚古观
恒山
泰山 华山 嵩山 衡山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随处可见道教影响的印记。 在文学方面,道教的影响极为广泛。许多 收入《道藏》的神仙传记,都是文笔优美的散 文,是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的文学作品。我国 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如《西游记》、《水浒 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无不反映出 道教的影响。 艺术方面,道教的宫观建筑和雕塑绘画艺 术,丰富了中国的园林和艺术。 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 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 医学方面,道教讲究养生之道,保存并发 展了气功,也对中国的人体科学做出了贡献。
道 教 的 创 始 人 张 陵
道教的主要仪式
1、诵经;道教主要宗教活动,每日三 颂,总称三课。 2、斋醮;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 要清洁身心以示虔诚,称之为“斋”; 古代的一种祷神的祭礼,称之为“醮”。
道教主要称谓
1.男教徒称道士。 2.女教徒称道姑。 3.道观的负责人可称为监院或住持。 4.教外人对道士、道姑一般都可统称为 道长。
崂山
成都青羊宫
武汉长春观 广州三元宫
指南宮
道教的名胜
(一)五岳
东岳泰山 中岳嵩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衡山 青城山 终南山 龙虎山 閣皂山 茅山 又名岱山,主峰位于山东泰安 位于河南登封 位于陕西华阴 位于湖南衡阳 位于陕西浑源 位于四川都江堰市西南 位于陕西西安南 位于江西贵溪 位于江西樟树 位于江西句容 位于浙江杭州 位于广东博罗
古代中国的道教与神仙信仰

古代中国的道教与神仙信仰古代中国是一个充满神秘信仰的国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信仰之一便是道教与神仙信仰。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充满着玄妙的哲学思想与神秘的仙术。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道教与神仙信仰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其创始人张道陵被尊为道教先祖。
道教的信仰体系主要包括道教的经、仪式、修炼方法以及追求长生不老等理念。
古代中国人普遍认为修炼身心可以使人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因此,道教强调修炼身心,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
道教徒常常通过练习内丹、炼气、服食灵药等方式,以期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他们相信通过修炼道家的方法,可以与神仙相通,成为不朽的存在。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神仙”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被广泛接受和崇拜。
神仙信仰涵盖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向往和追求。
神仙被看作是高于凡人的存在,具有特殊的能力和智慧。
他们被认为能够与天地之间建立联系,并能为人们解决疑难问题。
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人们不仅崇拜神仙,还相信通过祭拜、祈祷以及向神仙行仪式,可以获得保佑和指引。
道教与神仙信仰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信仰观念和行为方式,还深刻影响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等领域。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受到道教与神仙信仰的启发,将其融入他们的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神仙仙境的描写,如《莲花洞》、《白蛇传》等,这些作品中的神仙形象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对象。
道教与神仙信仰也对科学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许多古代文人通过修炼道家的方法,探索宇宙万物的奥秘,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道教与神仙信仰逐渐淡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地依靠科学和技术来解决问题,对于超自然力量的追求逐渐减弱。
尽管如此,道教与神仙信仰仍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道教与神仙信仰是古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信仰与文化内涵

道教的信仰与文化内涵道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宗教形态,自汉代开始发展,历经千年而不衰。
其信仰内容以“道”为中心,认为追求自然、追求道、追求自我修炼是人类最高的目标。
道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发展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
一、道教的信仰1.1 道教的产生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霍去病等玄学家,华严、天台等佛教思想也产生影响。
汉代末年,增加经籍的发现、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入,都为道教的产生带来了脉络和营养。
道教奠定了一种全新的,符号化的自我升华体系,建立了大量和本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神话和象征,构筑完备的道德义理的体系。
1.2 道教的中心思想“道”是道教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追求包容、平和,积极向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此基础上,追寻真道,意即真理、智慧、精神和自然之道。
道教也推崇修炼、内观,一心专注,如此可以得到身、心、精神的升华,达到与道德物的统一,进而达到自我升华的最高境界。
1.3 道教的宗教形态道教有着严密的组织架构和清晰的等级体系,它主要通过神仙、符咒、道教戒律等来剖析和实践信仰。
神仙是道教的重要概念,神仙被奉为神祇的代晓、道家教诲、道家戒律的标杆。
二、道教的文化内涵道教的信仰深厚,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历史的演变,道教的文化内涵被吸纳进中华文化中,构成了多种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2.1 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强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自我修炼、内观,一心专注地向内走,可以实现身心精神等个体要素的内在协调,达成应的各基于自然、以道德底色体系构成的天道哲学的共员,构还美满,也成为当今很多寻求内心平衡与和谐的人们信仰途径之一。
2.2 女神信仰道教中净土女神、玉皇大帝、玄天上帝等女神,这些女神鲜明而美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价值性,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女性美丽、智慧、仁爱等品质的化身,影响着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女性自我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导读:刘勰《灭惑论》云: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
这里概括了道教的大致特……刘勰《灭惑论》云: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
这里概括了道教的大致特点,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神仙信仰。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思想,这一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李养正先生说:不论道教的教义及道术多么庞杂,其教义的核心仍是神仙信仰。
[1]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亦指出:道教以求长生不死、修道成仙为主要目标,神仙思想是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神仙信仰有其固有的理论渊源,例如《山海经》里有关不死的传说、《老子》长生久视之道、《庄子》的神仙色彩以及秦汉时期盛行的方仙道等等,都为道教神仙信仰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本文试图按历史顺序就这些思想资源做一简要梳理,以期对道教这一核心信仰的来历获得更加清楚的认识。
*一、《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神仙信仰的根源可能与古人对于自然种种神秘的传说有关[3],因此,神仙思想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早在《山海经》里已有不少的记载,如《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
《海外南经》:交胫国在其东,其为大交胫。
一曰在穿匈东。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
《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曰不死之山。
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的人们对长生不死的渴盼。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养生长寿为目的的各种方术开始陆续出现,养生思想、养生之道受到重视,例如《老子》对长生久视之道的阐发,便是其突出的表现。
《老子》一书,以之求道则道得,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修身则身修,[4]不仅哲理玄妙,而且具有丰富的养生思想。
该书第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这一章反映了老子思想中把养生和治国结合起来的特点,同时突出了深根固蒂、长生久视的养生之道。
尽管长生久视并不等于长生成仙,但老子的这种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便自然成为了神仙信仰。
特别是那些追求神仙之术的方士们更乐于把它解释成长生不死,以作为他们修炼的理论基石:老子之道,恬淡无欲,养精爱气。
夫人以精神为寿命,精神不伤,则寿命长而不死。
成事,老子行之,逾百度世,为真人矣。
[5]而河上公作《老子章句》时,亦重点发挥了这种长生的思想,例如他注解上章云:国身同也。
母,道也。
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
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蒂不坚则落。
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
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
虽然《河上公章句》未必与道教直接接轨,但其中注重养生、注重自然长生之道的思想非常符合道教的需要,因此,道教徒从来把它视为本教经典。
姜亮夫先生指出:道教流传自以河上注为大典,此情势之必然。
[6]所谓情势之必然,恐怕就是河上注的思想契合了道教神仙信仰的教义,从而能为道教所用吧。
《老子》书中有多处讲到摄生养生的道术,如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营魄,河上公注云:魂魄也。
一个人如果能修养到精神魂魄结合为一而不离散,结聚精气以致顺柔,有如无欲的婴儿,洗涤心智,而不留丝毫的垢疵,那就可以到达道的境界而能够返老还童了,即如第五十五章所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修道者的理想状态就是如赤子般纯粹而精气不绝,这样的人也就具备了某种神异的品质,能够长生不死,如第五十章云: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教创立以后,便奉《老子》为圣典,把《老子》之道作为其根本教义,并用神仙信仰去理解和阐发《老子》,最早者如《老子想尔注》已将《老子》大为神化,其注第十章说:一者,道也。
一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
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道就是老子的化身,就是至高无上的天神太上老君。
又如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把炼丹术与《周易》互相会同,但其中也将《老子》的许多思想解释成了炼丹之法。
张伯端内丹理论的建构也同样与《老子》密切相关,或者说,《悟真篇》中的许多思想实际上是对《老子》的一种新的阐释与运用。
张氏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古今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
[7]意谓修道的奥妙全寓于《阴符》、《道德》二经之中,人们如果尽心钻研领悟,便可从中求得上仙之法。
至于用神仙术的观点说解《老子》者,历来不乏其人,例如吕知常解释引《老子》五十九章云:根者,脑也。
蒂者,脐也。
深根,运元气递以补脑也。
仙谚云:欲得不老,还精补脑。
然后密枢机,闭欲户,藏元精于杳冥之府,结胎息于丹元之宫,上赤下黑,左青右白,中央黄晕之间,乃黄庭结宝之处,正当脐间,是谓固蒂也。
今欲修长生,当先固蒂,呼吸太和,返神服气,胎息绵绵,伏住脐间,长生与天地为常,久视与日月参光矣。
[8]这段文字很能代表道教学者用道教神学注解《老子》的一般特点。
总之,《老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神仙,但其中所阐发与倡导的长生久视之道,却是道教神仙信仰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庄子》的神仙思想《庄子》又名为《南华真经》,被道教人士尊为教中秘典,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其中的神仙意识契合了道教长生不死的基本信仰。
《庄子》的神仙意识主要体现在书中关于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的神异描写上。
例如《大宗师》里的真人: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其出不欣,其入不距。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齐物论》里的至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田子方》篇亦有描写: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逍遥游》里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天地》篇里的圣人: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
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三患莫至,身常无殃。
上述关于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种种神异特性的渲染,体现出庄子对理想人格的寄托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这些思想资源被道教所吸收,道教的神仙也就是那些超越生死、能够永远在天地之间逍遥遨游的人。
神仙是可以返老还童的,这点在《庄子》中亦有反映。
《大宗师》已载: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
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吾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
其名为撄宁。
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女偊由于已经得道,所以尽管年老,而色若孺子,并达到了不死不生的境界。
显然,这种内容是能为道教所用的。
庄子为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所提出的某些修养方法,也与道教理论相符。
《庄子达生》篇写道:子列子问关尹子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
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
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却,物奚自入焉。
这种守气、守全的修养理论,正是道教修炼思想的重要来源。
又如《庄子在宥》篇记载,黄帝向广成子询问长生之道,广成子回答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
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
慎守女身,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对后世的道教人士,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其守一的修道之法,亦为道教所吸收。
道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庄子的神仙思想,而且对庄子的一些修道方法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例如在体道时,庄子强调心斋与坐忘。
所谓心斋,就是说排去心中的杂念,使心志空明纯一,然后便能虚以应物。
与道契合。
所谓坐忘,就是要彻底忘掉一切,不仅忘掉了天地万物,也忘掉了自身的存在,从而使心灵通畅无碍。
对此,道教人士亦有自己的理解,如陈景元从道教修炼的角度解释云:心斋则悟本也,无听以耳而以心,遗照观妙也;无听以心而以气,浑一太漠也。
初学到此,散漫而难摄,然有妙门焉,在乎听止于耳,神专所司,则内景不逸,外尘不入,心止于符,祥光凝合,则灵府湛然,心君寂尔。
是故冲气洞虚,本无所待,然无待之中灵物自集,所谓交梨火枣不生于荆棘之地,此理惟修习者知之。
[9]坐忘者,无时而不忘,堕肢体谓即应而忘,黜聪明谓即照而忘。
即应而忘,离形去智也;即照而忘,同乎大通也。
体同太空则无好恶,心同造化则无断常矣。
[10]心斋是得道之法,初学者可能难以掌握,但一旦领悟到了其中的妙门,就可以达到虚空无待的境地,此时灵物自集,内丹可成。
而坐忘则是指道教中的即应而忘和即照而忘两种修炼方法,其效果与心斋一致。
又如《庄子寓言》篇,描述颜成子游进道的过程是: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
陈景元则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学道九验,具体的解释是:野谓初心质朴,从谓不逆情,通则彻理无碍,物则同一混成,来谓众归其德,鬼入深造窅冥,天成无为自然,不知死生则有无一体,九年大妙则数究纯阳,神化莫测也。
[11]这就是学道的九个步骤。
陈景元进一步指出,学道的过程虽然有秩序的先后和时间的长短,但能否得道还在于用功之深浅和通灵之迟速,不得门径,终身难化,幡然省悟,旦暮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