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铁路小学谢涛《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7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备课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回顾梳理,交流互补,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结成网,加深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计算公式和算理的本质,以达到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思考的重点。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起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观察、比较、动手、动脑的空间,丰富其表象,训练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复习成为知识的唤醒、积累和升华的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空间:一、自由整理的空间,唤醒知识记忆这部分内容是我们刚刚学完的,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于是,我布置学生课前画一张这一单元的思维导图,目的是培养他们自主整理的习惯和能力,唤醒其知识储备。

同时,也帮助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准复习的起点,为系统的复习整理做基础的铺垫。

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来看,真可谓是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有的同学连课堂上老师拓展的知识点都整理出来了,有的同学只整理出两、三个知识点,而且不全,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点,不管是全还是不全,都只是知识点的累积,各自分散,这就帮助我确定了这节课的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征,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并感悟圆柱和圆锥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观察、比较的空间,构建知识网络系统梳理数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是本节数学复习课的最大特点。

本节课,我没有创设过多的情境去渲染课堂氛围,而是单刀直入出示课题。

借助学生的思维导图概括出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观察、比较。

然后全班交流、补充、质疑,引导学生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表面积等几方面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起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精选10篇)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篇1我们现在的教学倡导向“40分钟”要质量,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在教材固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教学有广度有深度,其中练习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下面是我执教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时的一些心得和感受。

一、准备要充分学生哪个环节比较薄弱或是哪里容易出错,相对而言,老教师会有经验得多。

作为年轻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做到精讲精练,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

例如事先把学生做过的练习题先做一遍,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和充实课堂练习,争取在40分钟新课里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但是,只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教材上的练习题,平时还有练习册和试卷,老师都要提前准备,也让学生做到“有备而练”,这样,学生做起作业来就不会产生畏难等消极情绪,反而会增强自信心,激发练习兴趣。

二、灵活抓时机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的新授环节,通过一系列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反过来说,“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有经验的老师会在这时候进行追问:“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柱的体积比圆锥体积多多少?反过来问,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少多少?”从而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我已通过实践证明,这一问一拓展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做练习册的相关练习时,既轻松又灵活很多。

通过这件事的点拨,我觉得老师要够“灵活”。

一方面要深啃教材,全面了解;另一方面也要开放自己的思维,敢于创新。

只要是——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和认识,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这样的练习就是有效的练习,就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写到这里,我深深地觉得自己今后还需要多学习,多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努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重点
1.熟练运用公式进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2.巩固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知识点1: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妈妈给小雨的塑料水壶做了一个布套(图见教材),小雨每天上学带一壶水。
(1)至少用了多少布料?
(2)小雨在学校一天喝1.5L水,这壶水够吗?(水壶的厚度忽略不计)
一支120mL的牙膏管口的直径为5mm,李叔叔每天刷2次牙,每次挤出的牙膏长度是2cm。这支牙膏最多能用多少天?(得数保留整数)
知识点5:用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教材第38页练习七第6题
一个圆柱形木桶(图见教材),底面内直径为4dm,桶口距底面最小高度为5dm,最大高度为7dm。该桶最多能装多少升水?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巩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运用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等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知识点2:等积变形问题的解决方法。教材第38页练习七第2题
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28.26m2,高是2.5m。用这堆沙在10m宽的公路上铺2cm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知识点3:组合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教材第38页练习七第3题
一块蜂窝煤如图所示(图见教材)。做一块蜂窝煤大约需要用煤多少立方分米?
知识点4:体积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教材第38页练习七第5题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反思(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反思第【1】篇〗《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立体几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同时也为今后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是圆柱圆锥的启始课,安排在圆柱表面积等课之前,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重要的一课,所以此节课中的设计应多下功夫,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青岛版教材《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和原教材相比,在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

新教材集中认识圆柱和圆锥,而原教材圆柱和圆锥是分别认识的。

这样安排有利于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更好的进行对比,通过两种形状的联系加深对两种形状的认识。

教案设计过程中本课重点是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认识而难点是圆柱与圆锥高的认识,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体,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接着让学生举生活实例,你在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2、动手实践,探索对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这一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对圆柱的特征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对两个高度不同的圆柱让学生比较引出圆柱高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思考圆柱有几条高。

3、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圆锥的特征。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

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圆柱是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交流圆锥的特征。

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

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编排的特点,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中的“度”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桂阳县朝阳学校:李书向《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三大块。

这节复习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引导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与操作中,从“点、线、面、体”四个方面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沟通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容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这一节课,力求做到三沟通:一是沟通圆柱与圆锥两个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沟通立体图形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三是沟通探究问题的方法之间的联系。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1)实践操作法在平时的学习和探究中,尤其是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都是一种很好地帮助我们探究问题的方法。

在复习中学生虽然没有像新授课中运用地那么充分,但也可以从中进一步体会到:实践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复习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自己更有效地说明问题,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2)类比与联想在引导学生思考“你怎么会想到将圆锥的侧面展开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圆锥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深化练习第3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追问“是什么使你想到了这种方法?试想在哪个公式的推导中运用到了类似的方法?”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回忆、总结自己的思维方式,体会类比与联想这两种认知策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3)转化思想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化过程。

但是数学思想方法是不能自发产生的,只有有意识的教学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本节课主要在引导学生思考圆锥表面积计算方法,回顾圆柱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探究解决练习题第3题这个问题的方法时,引导学生体会转化法在数学学习中的普遍应用,使这种数学方法由隐性走向显性。

(4)极限思想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本计划在引导学生回顾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引导学生想像:随着将圆柱的每一份分得越来越窄,越来越窄时,所拼成的长方体的长会逐渐变成一条直线,拼成的也将不再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而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进而渗透极限思想。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A.底面积B.侧面积C.表面积D.体积
2.甲乙两人分别利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纸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围成一个圆柱体(接头处不重叠),那么围成的圆柱( ).
A.高一定相等
B.侧面积一定相等
C.侧面积和高都相等
D.侧面积和高都不相等
3.一个圆柱形水池的容积是18.84立方米,池底直径是4米,水池的深度是( )
(3)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怎样推导来的(4),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又是怎样推导来的呢?(生口述推导过程)这里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有怎样的关系,缺少这样的联系,能够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吗?
圆柱的特征:
圆柱表面积=1个侧面积+2个底面积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V=sh
2.一根圆柱形木材长20分米,分成4个相等的圆
柱体.表面积增加了18.84平方分米.截后每段圆柱体积是多少?
3.把一个底面直径为8分米,高3分米的圆柱形钢
材,熔成一个直径为12分米的圆锥形,能熔多高?
4.星期六笑笑请6位朋友来家做客,她选用一盒长方体包装的牛奶招待好朋友,给每位好朋友倒上一满杯后,她自己还有牛奶喝吗?
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又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复习时,先让学生看书、交流,重温几个最基本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公式形成的过程,进而达到流利地复述,增强记忆的效果。如:S侧=ch,S表=S侧+2S底,V柱=sh,
V锥= 1/3sh,其中侧重让学生流利地复述圆柱侧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等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就抓住了教材的重点。
及各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2、指名汇报整理结果,使用课件展示
(1)学生分别汇报圆柱、圆锥的特征。
(2)圆柱表面积怎样计算?(板书)生活中还有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你能举一些吗?(制作油桶多少铁皮,通风管等[这是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板书计算公式)出示自制的长方体通风管,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铁皮?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反思在《圆柱与圆锥》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包括圆柱与圆锥的基本概念、性质、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通过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这一部分的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应用。

通过课堂小测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提高。

五、教学改进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

首先,我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其次,我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和练习,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圆柱与圆锥的应用。

最后,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圆柱与圆锥》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很多。

通过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我相信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巩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善于归纳总结、自我激励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和圆锥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圆柱体圆锥体模具,圆柱体黄瓜,小刀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能够来到狼山中心校和同学们上课老师感到很荣幸,老师刚才听你们班主任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很很聪明,是不是呀?那今天有没有信心跟老师一块把这节课上好?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同学都在盯着大屏幕看,你们一定很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吧?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很漂亮的图片,同学们想不想一睹为快?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啊。

老师有问题要问你们。

问:你看到什么了?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针对这部分内容,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

(板书: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二合作整理,交流探索。

1.回顾知识。

师:大家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圆柱体和圆锥体模具)你能说说你对他们的了解吗?生上台来指着模具说说特征和计算公式。

(师板书)同桌看着讲台上的模具互相再说一遍。

2.观察提问。

出示圆柱体木桩,底面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

(1)师:现在老师想问你们两个问题,考考大家,你知道我会问哪两个问题吗?(你能计算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学生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要求只列式不计算。

规定30秒完成,指一名板书。

体积:3.14 X(20/2)2 X 30表面积:3.14 X(20/2)2 X2+3.14X20X30(2)师:咱们仔细观察这个木桩儿,结合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以及我们的生活实际,展开你们想象的小翅膀,看看你们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铁路小学谢涛
《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7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备课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回顾梳理,交流互补,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结成网,加深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计算公式和算理的本质,以达到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思考的重点。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起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观察、比较、动手、动脑的空间,丰富其表象,训练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复习成为知识的唤醒、积累和升华的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空间:
一、自由整理的空间,唤醒知识记忆
这部分内容是我们刚刚学完的,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于是,我布置学生课前画一张这一单元的思维导图,目的是培养他们自主整理的习惯和能力,唤醒其知识储备。

同时,也帮助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准复习的起点,为系统的复习整理做基础的铺垫。

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来看,真可谓是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有的同学连课堂上老师拓展的知识点都整理出来了,有的同学只整理出两、三个知识点,而且不全,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点,不管是全还是不全,都只是知识点的累积,各自分散,这就帮助我确定了这节课的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征,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并感悟圆柱和圆锥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观察、比较的空间,构建知识网络
系统梳理数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是本节数学复习课的最大特点。

本节课,我没有创设过多的情境去渲染课堂氛围,而是单刀直入出示课题。

借助学生的思维导图概括出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观察、比较。

然后全班交流、补充、质疑,引导学生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表面积等几方面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起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包办代替,而是鼓励每一个学生借助自己的思维导图,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对圆柱和圆锥的异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说他们的思维导图有什么什么缺点,以后应该怎么怎么办,但我想这次交流会留给学生一些感悟,会给他们以后的整理指明一点方向。

在以后的整理中,一定会有人不止关注知识,还会关注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形成独立整理和概括的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以极具张力的问题作引领,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生学习数学和生活应用有着紧密联系,不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学生复习了圆柱、圆锥的基本概念后,我没有按常规出牌,让学生解答一些教师编制的习题,而是出示了一根圆柱体的木头,让学生以这根木头为素材,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将圆柱和圆锥表面积、体积的知识融于其中。

这一环节通过实际应用解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改变以往纯粹的代公式练习,反而使之生活化,实践性加强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将应用的意识拓展到学生的生活领域。

这里,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讨论,教师的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刷”、“切”、“挖”、“削”,让“木头”生动起来,那根木头已经不再是木头,而成为了一把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过长,这些时间如果省下来,后面学生提问的环节会更丰富,因为后面还有学生一直举手想提问。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安排好各环节的时间。

《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铁路小学谢涛
201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