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绿洲,荒原绣绿――山西右玉。

合集下载

学习右玉精神的心得体会

学习右玉精神的心得体会

学习右玉精神的心得体会这段时间,单位组织学习了“右玉精神”,感触很深。

右玉县因地处沙漠边缘,生态环境曾经严重恶化,沙化面积高达76%,森林覆盖率只有0.3%,外国专家曾预言,这是一块“行将消失”的地区。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新中国成立以来,18任县委书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植树造林不松劲,大干苦干60年,终于将这块不毛之地建成今日的塞上绿洲,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2%以上,创造了人间奇迹,同时也孕育了弥足珍贵的右玉精神。

右玉精神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民利民,忠实践行党的宗旨;本质内涵是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凭信念、凭精神、凭勤奋干事创业;基本要素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珍贵本色是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在干事创业中锤炼自己、改变山河面貌。

右玉精神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思想实践成果,是民族精神和党的政治优势、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是吕梁精神在新形势下的发扬光大,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教材,是党的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的一面旗帜。

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学习“右玉精神”,就是要在思想意识上找不足,在党性修养上勤实践,在理论学习上下功夫,在执行纪律上严要求,在改进作风上有建树,在狠抓落实上见成效,努力营造出一种干事创业,真抓实干,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1点:一、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

60年来,右玉党员干部群众克服种种困难,凭着一股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不仅使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海洋,而且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右玉的实践充分证明,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传家宝,永远也不能丢。

学习和弘扬右玉精神,就是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增强党的意识和群众观念,自觉在艰苦奋斗中加强党性修养和养成良好作风。

要发扬革命老区讲政治、顾大局、能奉献,不等不靠、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吕梁人民勤劳智慧、淳朴善良、诚实守信的优秀品格,通过苦干实干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右玉精神建设塞上绿洲

右玉精神建设塞上绿洲

右玉精神建设塞上绿洲右玉位于晋西北边陲,四周环山,苍头河纵贯南北,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是山西的北大门。

全县国土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4镇6乡1个旅游区,321个村,11.2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干部群众60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的不足0.3%增加到现在的54%,右玉人民坚持不懈,秉承着“一杆铁锹两只手,贡献加服务”的精神,硬是把一块游沙遍地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闻名全国的塞上绿洲,将风沙土堵门的塞北荒山建设成了如今“夏天的绿翡翠,冬天的白玉石”,演绎着震撼人心的绿洲传说,创造出了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迹,铸就了了弥足珍贵的右玉精神。

一、右玉精神的形成背景右玉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原本是一个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县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仅剩5.3平方公里(约8000亩)的残林,森林覆盖率只有0.3%,沙地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6.1%。

由于生态系统全面退化,右玉气候长期处于寒冷干旱状态,年平均气温3.6℃,年均降水量400多毫米,几乎日日有强风和沙尘暴,一年6级以上大风达28.8天。

霜冻冰雹、水土流失、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

当地民谣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雨落洪成灾。

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曾有环境专家将右玉列入“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建议全县搬迁二、右玉精神的形成过程右玉县毗邻毛乌素沙漠。

历史上的右玉,风沙成患,旱灾频发,人们生活极其艰难。

据《朔平府志》记载:“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禾苗被拔,房屋多摧,牲畜亦伤。

”而解放之初全县粮食全年总产仅有1349万公斤,亩产不到25公斤。

改革开放前的35年中有28年吃国家粮食补贴。

一首地方谚语生动的描述了当时的情形:“山山岭岭和尚头,千沟万壑没水流,水旱风灾年年有,十年倒有九不收。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全县干部群众60多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的不足0.3%增加到现在的54%,把昔日的不毛之地建成了塞上绿洲,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生态奇迹,住久了弥足珍贵的右玉精神,得到了习近平、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和省委、视为的充分肯定,在全省兴起了学习弘扬右玉精神的热潮,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右玉—不毛之地的变迁

右玉—不毛之地的变迁

右玉:不毛之地的变迁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这是地处塞外的我省右玉县过去的真实写照,右玉是我省西北端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过去由于植被稀少常年风沙肆虐,自然生态环境极为恶劣,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贫穷和落后长期困扰着当地的百姓,然而从新中国建国之初至今的17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大搞绿化建设,终于把昔日遍地荒山秃岭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现在处处生机盎然的塞上绿洲,那么这50年间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这里是右玉县的老城墙,虽然历经岁月的磨砺但城墙的遗迹依然清晰可见,每年一到春秋两季这里是风沙最为肆虐的地方,记者发现站在城墙上向城外看,这座高达12米的城墙却几乎被历年积累的风尘所淹埋了。

右玉老城外的这片土地在历经了数十年的风沙洗礼后已经严重沙化,曾经的右玉人为了生存,在这片土地上与肆虐的风沙进行着顽强的抗争。

解放初期,右玉县仅有残次林8000亩,风蚀、干旱形成了土地沙化面积达到22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致使风沙干旱、水土流失、早霜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全县农业生产发展极其缓慢,人民生活极度贫困落后。

当时,才30出头的县委书记张荣怀在思考着右玉百姓的出路。

张荣怀用半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对右玉全境的考察,严峻的自然条件让他认识到右玉百姓要想生存就得从治理风沙开始。

当时的县委班子深切认识到,人要生存就要让树在这里扎根,很快从1950年春到1951年秋,全县共组织了四次爱国造林运动,从此拉开了右玉绿化的序幕,而让后人感动和崇敬的是50年种树绿化的行动从开始那一天起就一刻也没有停歇,不论是解放初百废待兴的恢复时期,还是在风云变幻的文革时期,或者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右玉的历任县委书记始终执着于此,是什么力量让植树造林的信念历经岁月而弥足坚定呢?种树是长远建设,但可以惠及子孙,马禄元和前后几任县委书记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开始了这场接力,为了鼓励群众种树他们还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群众每植一亩树发给17斤玉米,既救了灾又促进了植树造林。

从荒漠到绿洲的右玉奇迹

从荒漠到绿洲的右玉奇迹

从荒漠到绿洲的右玉奇迹作者:郭玲来源:《小康》2019年第16期春夏之交,地处晋西北的朔州市右玉县满眼绿意,生机盎然,这个被称为塞上绿洲的美丽小城6月16日将迎来第二届山西右玉国际生态马拉松赛事,借助这扇窗口,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马拉松爱好者感受右玉的独特魅力。

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右玉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绿化率不足0.3%,风沙成患。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右玉人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如今,近2000平方公里荒芜的塞上高原奇迹般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全县林木绿化率达到54%。

右玉不仅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更是在“全民绿色接力”中孕育形成了宝贵的右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

”绿色森林、古朴城堡、巍峨长城……依托塞北特有的美丽景致,如今的右玉在国内油画界享有盛名,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在内,每年都有数十家国内高校的艺术院系师生和众多专业画家常驻右玉写生创作。

谁能想到,这座“生态公园”曾经是一片荒芜的沙漠。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这首民谣是70年前右玉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直以来,右玉县历任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当地群众进行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绿色接力”,“生态立县,植树不辍”的发展道路,让当地林木绿化率从0.3%提高至54%。

去年,曾经播出过一部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讲述的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当地人民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故事。

剧中主人公梁怀远的原型就是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战斗英雄张荣怀。

时间回到1949年10月23日,张荣怀在右玉的风神台主持召开了全县干部群众大会,并在大会上发出“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的号召,“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

荒漠明珠——右玉

荒漠明珠——右玉

荒漠明珠——右玉作者:暂无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3年第2期材料供给/央视《乡约》栏目文字整理/本刊记者邓星一座城市曾记录了最激烈残酷的历史,古代中国最坚固的防御工事如今变成了岁月的尘埃,静静的定格在黄土地上。

一座城市曾经是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白天点油灯、晚上土推门,种子种下去就被风吹走,冬天零下四十多度,种下十棵树至少能死八棵……如今成为4A景区县塞上绿洲生态旅游的首选地,这里就是山西省右玉县。

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乡约》走进右玉,采访右玉县委书记苏连根,一番洽谈中,一座城市的风韵呈现在世人面前。

首先,苏连根就介绍了右玉引以为豪的杀虎口。

一代雄关杀虎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走西口,歌中的西口就是右玉县的杀虎口。

杀虎口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还留有雄伟壮观的古长城、鳞次栉比的烽火台、苍凉古朴的古战场景点,最重要的是这里边塞的气质一直未变。

从山西太原向西北驱车,一个多小时后,就到了杀虎口,杀虎口是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

如今的杀虎口被重修成了气势磅礴的一座雄关,走近了,会发现城墙底部砖头颜色和上面簇新的成色截然不同,据当地村民介绍,下面的石头是以前留下来的,现在的城墙是在旧址上翻新的。

城墙脚下还有一个通道,往下看,一个小小的拱形门洞并不太高,然而它正是史上“扼三关而控无原,自古称为险塞”的杀虎口。

站在杀虎口城楼之上,连环堡(由杀虎堡、平集堡两座城堡组成)清晰可见,堡内是明清时期中央直属机构副将署、答税部、驿传道等八座衙门,还有康熙大帝亲征葛尔丹叛乱三军会典的校场。

连环堡内的通顺桥是西口古道的起点,当年过桥的人都祈盼“走出西口,统统顺顺”,桥下的石路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印痕,据说那是背井离乡走西口的人的脚印。

不过说实在话,很多景点都是如今新修的,噱头大过于看点。

唯有那旷野、苍凉的气氛一直从远古传承到了今天。

方圆20公里的杀虎口不仅有雄浑古朴的古代建筑,而且还有壮观的自然景观。

右玉县历史文化简介

右玉县历史文化简介

右玉县历史文化简介右玉县自古为我国北方要塞,这里自春秋以前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占领。

三国时,由于连年混战,匈奴侵边,人口流失,右玉一带成了荒无人烟之地。

秦初臵善无县,因拓跋圭建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北),右玉属都城近郊,史称“盛乐金陵”。

西汉高祖初,境内又增设中陵县,隶雁门郡。

明洪武二十五年臵定边卫。

永乐七年又设大同右卫。

正统年间又将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改称右玉林卫,属大同府。

清初改名右玉卫。

雍正三年设立右玉县,归朔平府,府治设在右玉。

民国时废县留府,归雁门道。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革命根据地。

右玉县历史悠久,人文昌盛,是山西省的文物大县、文化大县,有100多件文物被省博物馆收藏。

在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出现过不少名人志士。

如北齐的高市贵,为骠骑大将军,战功显赫,官至晋洲刺史。

明代的孙祥、何廷魁以及麻贵、麻承训、麻承宣、麻承宗父子均是见诸史书的将领,官职皆在总兵以上。

尤其是麻贵更为出类拔萃,官至右都督,与李成梁并为名将,时人有东李西麻之称。

清代亦有文武进士5人,出任知县、知府。

解放后,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的耿耀张,爱国将领王国相,著名医学家刘治汉,著名学者、教授刘子威等都是右玉县的佼佼者。

解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全县宣传文化事业在继承中创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县委宣传部、县文化体育局以及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嘉奖;县道情剧团多次在全省文艺调演中获奖;由原县文联主席付品创作的小说《借姑娘》曾被中央电视台改编为电视剧,先后获得过“赵树理文学奖”三等奖、山西省文学艺术创作铜牌奖。

山西右玉县大力打造生态旅游战略品牌纪实发展特色旅游实现富民强县开篇语:旅游业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新型产业,也可以说是一个朝阳产业。

那么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又一热点,也是二十一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位于山西西北部的右玉县,这里上面是蓝天白云,下面是草地牛羊,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右玉县委、县政府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实际,确立了以特色生态游兴县富民的战略,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及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右玉这座被称为“塞上绿洲”的明珠点缀的更加灿烂、更加绚丽多彩。

塞上绿洲,荒原绣绿――山西右玉。

塞上绿洲,荒原绣绿――山西右玉。

从"不毛之地"到"绿洲"山西省右玉县植树造林纪实2010-08-09 09:33人民网-《人民日报》塞上绿洲,荒原绣绿——山西右玉。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形象的民谣是往昔右玉的写照。

曾经的右玉:三丈六的城墙为流沙所埋;全县仅有残次林8000亩,森林覆盖率只有0.3%。

因生态环境恶化,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等灾害频发。

百里已无风沙起,桃李花香雨亦鲜;万里荫浓遮日树,三春遍地开红花……精美的诗句“刻画”出右玉的今朝。

如今的右玉:蓝天碧水,水秀山青,满目苍翠,绿海荡漾;森林覆盖率达51%;近90%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60年来,是什么让这座塞外古城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任接着一任干每一任书记的办公室都有一把植树的铁锹60年前,两个三十出头的汉子背着军用水壶,带着军用地图,从右玉县城徒步走到杀虎口,上了北岭梁,爬上丈二高被黄沙淹没的北城墙……这两个汉子,就是解放后右玉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县长江永济。

20余天的跋涉,肆虐的黄沙,“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吃上一顿”的民谚,让两人深陷右玉未来发展之路的思考。

如何使右玉不再荒芜下去,如何使右玉人能够生存下去?这两个问题,成为1949年10月23日县委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

张荣怀第一次提出:“右玉要想存,就得风沙停;要想风沙停,就要多栽树;每人十棵树,走上幸福路”。

接着,在全县的“三干”会上,县里给各区分配了植树任务。

会后,张荣怀和江永济扛上铁锹,带领全体机关干部来到苍头河畔,率先完成每人10棵树的造林任务。

在右玉,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表率行动。

1957年,36岁的庞汉杰成为右玉的第五任县委书记。

到任第二天,他就带了一双布鞋、一张右玉地图、一个笔记本和一套《朔平府志》,步行下乡。

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的现状,使他对前几任的做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两个月后,庞汉杰主持的首次县委常委会研究的就是植树造林问题,确定“植树造林要加劲,管林护林要跟上”。

联合国最佳宜居边塞县—山西右玉县

联合国最佳宜居边塞县—山西右玉县

联合国最佳宜居边塞县—山西右玉县秦为胜以古关杀虎口为“咽喉之地”,为古北方要塞的右玉县,位于山西省的西北边陲,隶属朔州市。

北与西北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的凉城、和林格尔县毗邻,东连大同市左云县,南与山阴县、平鲁区接壤。

右玉县四周环山,南高北低,苍头河纵贯南北,东西宽45.7公里,南北长67.7公里,总面积1964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1400米,属黄土丘陵缓坡区。

大同的左云、朔州的右玉是相邻的两个县,是古代明长城边的两个驻军要塞,古称左卫、右卫,以古关杀虎口为“咽喉之地”,为古北方要塞。

1958年右玉曾经并入左云县,三年后又恢复县制,归入朔州市。

这里有着山西最美的边塞风光,2018年京大高铁将会开通,到时候这里会游人如织。

右玉县属晋北黄土高原组成部分,地势南高北低,中间平缓,周围群山环抱。

旧城关、威远堡和梁家油坊的附近为平川区,海拔在1250至1350米之间。

西部山地诸峰海拔在1500至1750米之间;南部是洪涛山脉,主要山峰平均海拔1700米;东部山地诸峰海拔在1700米以上,其中红家山海拔1975米,为县境最高点;北部诸山1600米上下右玉县是“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首批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

至2014年,右玉县辖4镇6乡,251个行政村,总人口11.4万,其中农业人口5.7万。

左云有摩天岭长城、箭楼、八台子教堂遗址--大单巴、月华池、南禅寺、楞严寺、保存完好的三屯堡、威鲁堡、十里河湿地公园、五路山等景点。

而右玉有牛心山、杀虎口、66号公路、南山公园、32长城、苍头河生态走廊等景点。

右玉县以古关杀虎口为"咽喉之地",自古为北方要塞。

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古城堡随处可见,峰火台沿山相望,古长城蜿蜓起伏,一代雄关杀虎口耸立其境,好一番塞北风情。

更难挡可贵的是右玉精神。

六十多年前右玉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右玉人民选择用植树造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不毛之地"到"绿洲"山西省右玉县植树造林纪实2010-08-09 09:33人民网-《人民日报》塞上绿洲,荒原绣绿——山西右玉。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形象的民谣是往昔右玉的写照。

曾经的右玉:三丈六的城墙为流沙所埋;全县仅有残次林8000亩,森林覆盖率只有0.3%。

因生态环境恶化,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等灾害频发。

百里已无风沙起,桃李花香雨亦鲜;万里荫浓遮日树,三春遍地开红花……精美的诗句“刻画”出右玉的今朝。

如今的右玉:蓝天碧水,水秀山青,满目苍翠,绿海荡漾;森林覆盖率达51%;近90%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60年来,是什么让这座塞外古城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任接着一任干每一任书记的办公室都有一把植树的铁锹60年前,两个三十出头的汉子背着军用水壶,带着军用地图,从右玉县城徒步走到杀虎口,上了北岭梁,爬上丈二高被黄沙淹没的北城墙……这两个汉子,就是解放后右玉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县长江永济。

20余天的跋涉,肆虐的黄沙,“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吃上一顿”的民谚,让两人深陷右玉未来发展之路的思考。

如何使右玉不再荒芜下去,如何使右玉人能够生存下去?这两个问题,成为1949年10月23日县委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

张荣怀第一次提出:“右玉要想存,就得风沙停;要想风沙停,就要多栽树;每人十棵树,走上幸福路”。

接着,在全县的“三干”会上,县里给各区分配了植树任务。

会后,张荣怀和江永济扛上铁锹,带领全体机关干部来到苍头河畔,率先完成每人10棵树的造林任务。

在右玉,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表率行动。

1957年,36岁的庞汉杰成为右玉的第五任县委书记。

到任第二天,他就带了一双布鞋、一张右玉地图、一个笔记本和一套《朔平府志》,步行下乡。

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的现状,使他对前几任的做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两个月后,庞汉杰主持的首次县委常委会研究的就是植树造林问题,确定“植树造林要加劲,管林护林要跟上”。

第十一任书记常禄是1974年来到右玉的。

8年间,他带领科研人员对原有树种实施改良,使右玉成为山西省人工造林最多的县。

常禄有句名言:“飞鸽牌干部要做永久牌的事。

”他的解释是,干部经常调动,喻作“飞鸽”不难理解,而什么是“永久牌”的事?在右玉,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是永久牌的事。

第十二任书记袁浩基上任时,干部中有人认为右玉的绿化已经到顶,右玉也有很多“水”(指煤炭),是不是也“快流”一下?袁浩基的回答是:“前面有榜样,后面有群众,没有绿色就没有右玉的发展,在右玉,绿色不进,风沙就进,不植树就是千古罪人,还当什么书记?”书记一任换了一任,不变的是,每一任书记的办公室都有一把植树的铁锹。

1991年10月30日,第十三任县委书记姚焕斗从右玉调任怀仁县委书记,临上车了,他又突然返回办公室,原来是忘记拿他那把已磨短了半寸的铁锹。

他含着泪水对送行的干部群众说:“我啥也不要,这把锹要带走。

”在政府大院,他摘下几片杨树叶放在文件包里,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奋斗12年的右玉。

在普通人眼中,“新官上任三把火”。

然而,60年来,右玉18任书记、17任县长都是往植树造林这把“火”上“浇油”,使这把“火”越烧越旺,使右玉的树木越来越密,绿色越来越多。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不褪色。

就这样,在右玉,绿色“接力赛”一棒接一棒地往下传,只有方法上的改进,没有方向上的偏差。

而右玉的绿色发展蓝图又是具体的、与时俱进的。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是为了生存而绿化,80年代到世纪末,是为了发展而绿化,而现在,则是为了文明而绿化。

昔日寸草不生的小南山,如今已成为一座森林公园。

右玉的群众在这里自发集资立了一块苍松状的碑,上面镌刻着新中国成立以来17任县委书记的名字:张荣怀、王矩坤、张进义、马禄元、庞汉杰、关毅、薛珊、王云山、邵培基、杨爱云、常禄、袁浩基、姚焕斗、师发、靳瑞林、高厚、赵向东。

面对满目绿色,面对老百姓的口碑,第十八任县委书记陈小洪感慨万分:“每次来到这里,对政绩、对民心都会有新的认识。

”一项事业众人干把绿色的渴望变成绿色的行动50年前,一位德国专家到右玉之后,曾断言: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建议举县迁徙。

右玉属丘陵地带,山梁上地形复杂,地表多是砾石碎块,风大水缺,生长期短。

有人戏言:种活xx,比xx一个孩子还难。

这一年,恰是右玉人植树造林的攻坚期。

黄沙洼,曾是右玉县城周边最大的风蚀地带,长40里、宽8里的流动沙丘对县城形成了包抄之势,直接威胁到县城及区内村庄的存亡。

当时,全县几千名干部群众摆开阵势,誓用绿龙锁黄沙。

但几千人栽了两年树,只活了几棵,还被风沙埋得只露树梢;其余的树,迎风处被刮出了根,背风处被掩埋了身。

然而,风沙的淫威没有挫败右玉民众征服黄沙洼的决心。

几年中,右玉人连续展开了二战、三战黄沙洼的战役。

所有植树大军把工地当战场、以工地为食堂、让工地当课堂,干中学、学中干,和黄沙洼铆上了劲!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们在教训和实践中总结出了树草结合、乔灌混植、以草护林、以林固沙的治理办法。

为了阻止风沙把树苗掩埋,他们在流动沙丘上,把庄稼秸秆打成结,铺在沙丘上面,然后在沙丘顶部密植造林,坚持先固风沙,后造林带,逐步控制,多年连片。

通过8年的探索和努力,肆虐的风沙终于低下了头,黄沙洼治理成功!从此,老虎坪、杀场洼、盘石岭、滚石沟……一个又一个荒山野岭得到了治理。

曹满荣,右玉县原党史办主任,先天下身残疾。

可他和健全人一样,上山挖坑植树从不间断。

山坡地势较陡,人上去站都站不稳,必须跪在地上,用锹先把石块刨出,再挖出土,围成鱼鳞状,一来二去手上都是血泡,血泡又结成厚厚的茧片。

最不容易的是浇树,送水车上不去,只好人工提,大水桶不能用,只能用脸盆往上送,浇一棵树,得往返好几趟。

就是凭着这股劲,右玉一道又一道山梁变成了绿色。

回忆起这些事,老曹说:“苦是苦透了,可现在一片绿生生,这心里也美透了。

”在右玉植树造林的队伍里,人们不会忘记残虎堡姐妹林业队。

1973年开始,杨女子等12个姐妹,奋战7年,使牛路沟变成花果沟。

人们不会忘记老墙框村的王占峰,1983年,他放弃大同旅店当经理的待遇,回到乱石林立的石炮沟,把全部的积蓄都用于育苗植树,二十多年如一日,使石炮沟变成滴翠园。

人们不会忘记退休干部韩祥,作为第一个承包荒山植树的人,他索性把家安在了水磨沟,虽两鬓斑白却换来一沟苍翠,他常常对山自吟“幸有我来山不孤。

”右玉人视树木为生命,护树呵苗成为本能的行动。

毛永宽生前是威远村党支部书记,村里人说,他是为植树护苗累死的。

1979年一个夜晚,气温骤降,他披了一件外衣就往村里的苗圃跑,忙了大半夜才把苗子苫住。

第二天早上醒来,他发着高烧坚持上工地,昏倒后再也没醒来。

那一年,他才31岁。

刘政是李达窑乡乔家堡村护林员。

2000年夏天,一场暴雨冲倒村后的水泥电线杆,压断了3棵松树,老刘竟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就搬。

电线杆滚砸在他的胸前,大口的鲜血洒在和他倒在一起的松树上。

他留下最后一句话,竟是“把我葬在树根下”。

张一曾经是杨千河乡的党委副书记,2005年的4月12日是家人永远难忘的日子。

11日,他把家里的2000元垫上到代县为乡里进树苗,选苗、起苗、装车,忙到凌晨3点多。

苗圃的老板劝张一打个盹再走,他说:“山上还等着树苗哩,一误就是一上午。

”车子刚上公路,他发现有几捆树苗没有绑好,便下车拽住绳子,想再紧一紧,这时迎面一辆载重车呼啸而来,把他撞出20多米远……右玉人把绿色的渴望变成了绿色的行动,换来的一定是绿色的希望。

绿色满目百业兴不仅是绿色银行,更是精神财富余晓兰,曾是一个青春美丽的云南女子。

1989年,她随当兵的丈夫复员回到南崔安窑村。

1992年,她把几年养猪、磨豆腐积攒的几千元钱拿出来,包了4000亩荒山和30亩乱石滩。

2001年退耕还林时,她又把承包面积扩大到3万亩。

年复一年,余晓兰把青春和汗水全部献给了荒山和石滩,共绿化荒山1万多亩,栽种果树5万多株,栽了600亩的沙棘柠条,养了300多只羊,办起了100亩的苗圃。

“山绿了,滩绿了,经济林、养殖业也见效了,每年的收入几万地增长,想想走过的路,值!”笑容中虽有几丝疲惫,但余晓兰的美丽和激情依旧。

韩祥今年已70岁,他是右玉县第一个承包荒山植树的人。

如今,他“执政”的水磨沟,1500多亩荒山荒坡全部披上了绿装,绿色收入越来越多。

曾经有人出1000万元要买这条沟的承包权,老人不干,理由是:“这里不仅是绿色银行,更是我的精神财富。

”在右玉,像余晓兰、韩祥这样献身于绿色事业,“享受”于绿色事业的人比比皆是。

右玉的绿色是60年积累起来的,作为右玉人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已越来越多地开始回报右玉人民:生态环境呈现出“一增一减”的巨大变化,降水量比周边地区平均高出30多毫米,而沙尘天数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了一半。

生态好,百业兴。

出门看花草,上山摘野果,白天嬉山鸟,晚上听松涛,生态旅游如今成为右玉的一大品牌。

目前,右玉生态农业、畜牧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已初步形成5条农产品产业链,建成了李达窑优质燕麦、右卫镇土豆、威远镇蔬菜等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据统计,今年全县养羊70万只、奶牛9000头。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优美的生态,吸引了一批品牌企业来这里投资兴业。

山西最著名的肉食品加工企业太原六味斋来了,对环境要求特别苛刻的北京汇源饮料公司来了……沙棘饮料、无公害豌豆糊等一批品牌商品走向全国。

山西国际电力来了,国电华北电力来了,北京格瑞特、太原诚达等一批风电领域的龙头企业也陆续进驻右玉。

生态好了,右玉富了。

7年前,全县财政收入不到3000万元,去年猛增到2.8亿元。

今年1至7月,财政收入就达到去年全年水平。

2009年,右玉县可持续发展增长速度位居山西全省第一。

绿色就是希望,绿色就是生机,绿色就是未来。

山西右玉18任县委书记60年的绿色接力发展之路[提要]6日,中央台《新闻联播》在显著位置报道了《山西右玉:60年的绿色接力发展之路》并配发了短评。

山西省右玉县委书记xx:我们这些县委书记领导干部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绿化接力赛中间都是跑短跑的,真正跑马拉松的是右玉人民。

6日,中央台《新闻联播》在显著位置报道了《山西右玉:60年的绿色接力发展之路》并配发了短评。

报道说,把生态建设当作一场永不落伍的长跑比赛,山西省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植树造林,60年来这种从未间断的绿色接力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书写出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迹。

地处山西西北部的右玉县,距离毛乌素沙漠仅100公里,历史上这里是天然的大风口。

本台记者xx树林:用塞上绿洲形容现在的右玉一点儿都不为过,大家看这里可以说是满眼的绿色,但是60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大家来看这张照片,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非常的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