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社会思考
211163028_论大同社会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辩证融合

中国军转民20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IMPLEMENT摘要:大同社会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经典《礼记•礼运》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终极的社会形态的一种论述。
大同指天下为公,消除了阶级的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景象。
共产主义思想脱胎于全世界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简单是只属于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共产主义制度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华文明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不谋而合。
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就是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领域的大同社会思想向共产主义的更大格局开阔的伟大理论创造。
关键词:共产主义;大同社会;辩证融合“大同”,指天下为公,消除了阶级的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景象。
大同社会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经典《礼记•礼运》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终极的社会形态的一种论述。
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每个人都承担着相应的社会义务无私奉献,人人安分守己,不闭门议论阴谋诡计,盗窃抢劫的现象从社会根绝。
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命题。
共产主义产生于全世界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仅仅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制度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式。
这两种思想在提出时就都具有各自的时代特色与实践路径,也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积累着宝贵的实践经验,并日益焕发出新的磅礴生机。
在当今这个中华民族稳步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两种思想正在更深一步地完成其辩证融合。
一、大同社会思想的内涵大同社会的论述提出于先秦时期的经文典籍《礼记•礼运》篇,这本书是战国与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汇编。
整本书都是由散文与短而生动活泼的故事写成的,阐述了许多真理,有的结构宽广,有的结构严谨,有的简明扼要。
主要记载和论述了先秦时期中国的礼仪的基本文献和描述,以及对礼节的解读、孔子及其弟子问答的记录等,包括儒家思想中的规范、哲学和政治思想,还有对个人的教育,对历代政治家、改革者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大同读后感乌托邦与现实之间的理想追求

大同读后感乌托邦与现实之间的理想追求大同读后感:乌托邦与现实之间的理想追求伏尔泰曾说过:“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乌托邦则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形态,它跳脱了现实的束缚,想象了一个完美无缺的世界。
大同读后感一书,引人思考乌托邦与现实之间的理想追求。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乌托邦的向往和追求,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自古以来,人们对一个完美社会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正如大同读后感中描绘的那样,乌托邦是一个充满和谐、公平、自由的理想社会。
大同读后感所述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消除了贫富差距、树立了共产主义理念的社会。
在这个乌托邦中,人们没有私人财产、没有人为的阶级差异,每个人享受着平等的生活。
可以说,大同读后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同一体现。
然而,大同读后感所描绘的乌托邦社会很难在现实中实现,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分裂严重的现实社会中。
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和贫富差距,社会利益的分配不均。
由于追求自我利益的驱使,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发展和利益,而忽略了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这与乌托邦中大同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尽管乌托邦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我们仍然需要追求理想社会的大同。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从乌托邦中汲取力量和启示,推动社会向理想状态迈进。
大同读后感中描绘的乌托邦,给予我们一个美好的愿景,激励我们积极去寻求社会公平与和谐。
乌托邦的理想追求最终落实到个体行动之中。
作为每个人,应当从自身做起,践行大同的理念。
只有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我们可以通过关心他人、帮助弱势群体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融。
只有树立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价值观,才能逐渐融入乌托邦中的大同社会。
在追求乌托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力。
虽然乌托邦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它给予了我们一个向往的目标,一个前进的方向。
只有不断追求,并将这种追求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全社会才能逐渐向着大同趋近。
总之,大同读后感引发了我们对乌托邦与现实之间的理想追求的思考。
大同社会发言稿

大同社会发言稿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个讲台上发表一篇有关大同社会的演讲。
大同社会,就是我们共同憧憬的理想社会,这是一个人人平等、和谐共处、共享繁荣的社会。
在这个演讲中,我将从理念、制度和实现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思考,共同为实现大同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首先,让我们从理念层面来审视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理念源于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它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大同社会里,人人都能够被尊重和关爱,不分贫富、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
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应该发扬“仁爱、和平、协作、共赢”的价值观念,让这种理念深入人心,指导我们的行为。
其次,让我们来探讨大同社会的制度建设。
在大同社会中,制度的作用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正高效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平等发展的机会。
首先,我们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教育、住房等福利。
其次,我们要加强法治建设,保障法律的公正透明执行,打击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和责任感,让每个人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最后,我们来探讨实现大同社会的路径。
建设大同社会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首先,政府应承担起主导责任,制定出有关大同社会的规划和政策,并加强对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
其次,我们要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在实现大同社会的过程中,各个群体都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大同社会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实现大同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应坚定信心,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让我们以共同的行动,推动大同社会的实现,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和谐与繁荣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儒家大同社会的作文

儒家大同社会的作文小时候,我常听爷爷讲起过去的日子。
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人们为了温饱而奔波劳累。
爷爷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过上安宁、富足的生活,不再为了明天的生计而担忧。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每当我静下心来,思考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时,儒家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儒家大同社会,是一个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贫富的悬殊差距,没有贵贱的等级之分,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小区里的一件小事。
小区门口有一家小小的杂货店,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妇。
他们的店面不大,货品也不算齐全,但小区里的居民们都喜欢去那儿买东西。
有一次,我去买酱油,正巧碰到一位老奶奶在店里挑选鸡蛋。
老奶奶看上去有些拮据,她拿起一个鸡蛋,仔细地端详着,又轻轻地放下,似乎在比较价格。
店主夫妇看到了,微笑着对老奶奶说:“大娘,这鸡蛋新鲜着呢,您别担心价格,我们给您算便宜点。
”老奶奶听了,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交易,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在儒家的大同社会里,这种关爱想必会无处不在。
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这意味着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青壮年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想起了我们社区组织的一次志愿者活动。
那是一个周末,志愿者们来到了社区的养老院,为老人们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表演节目。
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志愿者耐心地教一位老爷爷使用智能手机,老爷爷学得很认真,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兴奋。
还有一群小朋友,为老人们送上了自己画的画,老人们把画贴在房间里,眼里满是欣慰。
在这个小小的社区里,我仿佛看到了大同社会的影子,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让老人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不再孤独。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人们不仅仅关爱自己的亲人,也能把他人的亲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不仅仅疼爱自己的子女,也能把他人的子女当作自己的子女来呵护。
中国文化史大同与小康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大同与小康名词解释一、概念定义1.大同:在中国文化中,“大同”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它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中,描述了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安逸。
2.小康:与“大同”相对,“小康”指的是一个较为现实、可行的社会状态,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正和繁荣。
小康社会的特点是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社会秩序良好。
二、历史渊源1.大同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在《礼记·礼运》中有详细的描述。
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太平天国的“天国”理念,康有为的《大同书》等。
2.小康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诗经》,后在《孟子》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它强调的是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富裕。
三、主要特点1.大同社会:人人平等,公有制,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和剥削,和谐共处。
2.小康社会: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和法制,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四、对比分析1.大同和小康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描绘,但它们所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
大同更注重社会的公平和和谐,而小康则更注重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2.大同思想带有一种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因为它所描述的是一个完美的、没有缺陷的社会,这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相比之下,小康思想则更加实际和可行,它所描述的是一个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社会状态。
五、现代意义1.启发思考:通过对大同和小康思想的探讨,我们可以思考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
这些思想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2.价值观引导:尽管这些思想可能无法完全实现,但它们所倡导的一些价值观,如公平、和谐、富裕等,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这些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于大同发展的理性思考

关 于 同 大
口 中 共大 同市委
因 已 有 的 成 绩 而 骄 傲 、 满 足 , 自 而 妄 尊 大 , 思进 取 ; 是 因养 成 的习惯 不 二 而 畏 缩 , 被 动 , 待 观望 , 躇 不 而 等 踌 前 。 前 一 根 绳 子 的 形 成 是 由 于 大 同 有 过 骄 人 的 历 史 。北 魏 定 都 后 上 千 年 的 辉 煌 和 丰 厚 的 历 史 遗 存 自不 待 言 , 是 建 国 以 后 直 至 “ 五 ”的 快 就 九 速 发 展 也 很 令 人 自豪 。 一 度 时 期 以 来 , 自满 和 惰 性 严 重 束 缚 着 大 同 人 的 思 想 和 行 为 , 以致 形 成 一 种 妄 自 尊 大 、 思 进 取 的 颓 唐 倾 向 。这 种 倾 不 向 在 大 同煤 炭 产 业 有 水 快 流 时 得 到 强 化 , 终 在 经 济 衰 退 期 凸 显 出来 。 最 到上 世 纪 8 0年 代 末 ,大 同 煤 田 中 , 国 统 矿 的 井 下 作 业 7 %被 农 民 轮 换 0 2 代 替 ,地 方 乡 镇 煤 矿 的 采 掘 业 绝 1 2 大 多 数 承 包 给 了外 地 的 包 工 队 , 河 南 、 川 等 地 的 就 占 到 9 % 以上 。接 着 大 同 人 从 建 筑 、 四 5 建材 、 械 、 药 等 行业 的繁 重 工种 中退 了 出来 , 后 机 制 最 连 缝 纫 、 鞋 这 样 的 行 当也 让 给 了  ̄ f 钉 ' g的 “ 2 仔 ”, b 打 1 2 使 温 州 、 台 州 等 创 业 者 在 这 里 找 到 了 很 好 的 发 展 空 间 。大 同 人 干 什 么 去 了 ?一 部 分 经 商 , 一 部 分 干 脆 闲 另 着 , 煤 炭 走 俏 之 时 , 足 够 的 “ 滑 油 ”在 支 撑 这 座 在 有 润 “ 特 式 ”城 市 的 运 转 。当 煤 炭 市 场 的 震 荡 一 旦 来 临 , 沙 这 里 就 变 成 了 一 座 单 纯 的 自耗 型 城 市 。现 在 很 多 大 同
大道之行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道之行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道之行,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指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所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特征。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平等。
在大同社会中,人们不再因为出身、贫富、性别、种族等差异而受到歧视或排斥。
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资源共享。
在大同社会中,资源不再被个别人或集团垄断,而是被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每个人。
人们之间分享资源,互相帮助,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三,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和谐发展。
在大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人们之间也相互尊重、包容,形成一个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四,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文明进步。
在大同社会中,人们注重精神文明的提升和个人素质的提高。
社会倡导文明礼貌、公德心和道德规范,人们从小事做起,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五,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权利保障。
在大同社会中,每个人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人们享有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法治社会的建立能够保障每个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公正。
第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智慧创新。
在大同社会中,人们追求智慧的增长和创新的突破。
人们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探索科学、技术、艺术等领域的新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七,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和平共处。
在大同社会中,人们之间没有战争、冲突,而是和平友好的相处。
人们尊重彼此的差异,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建立起和平共处的机制和文化。
大道之行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平等、资源共享、和谐发展、文明进步、权利保障、智慧创新和和平共处。
这些特征构建了一个公平、公正、和谐、富有创造力和活力的社会。
实现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每个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未来大同世界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首先,在经济上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老分配,整个社会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其次,在社会结构上,消灭阶级,废除家庭,人人平等。
最后,在政治原则上,实行民主管理。
康有为《大同书》中直接全面地论证叙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所设想的美好的大同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他的大同社会只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而且他的这种大同思想也存在矛盾。
大同思想虽然是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空想,但它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上却占有一席之地。
第一,康有为所生活的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天翻地覆,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这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个别的枝节问题,而是复杂严重的根本问题,要求人们去解决,这使得真正的思想家要重新、独立地思考这个世界,给出自己的答案。
第二,《大同书》的内容和特色是它通过乌托邦的方式毫无掩饰地表达了康有为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
第三,《大同书》是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发展的一个新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任何一门思想史,我们所能提出的最高要求是他能向我们展示气象万千的人类思维方法’这句话是十分具有内涵的,按我的理解,我们研究思想史,领略气象万千的人类思维方法时,更应历史的批判的理解这种思维方法,对一些优秀的思想加以吸收,以至于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思想、构想。
斯多葛主义即大一统世界的社会理想,它是在古希腊城邦制毁灭的时代,与当时的犬儒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共存并流传最长的一种社会改造思想。
它拓展了社会学的视野,丰富了社会思想的传统,也为欧美民主思想提供了原料。
斯多葛学派提出的众生平等观、世界主义、自然法相互联系。
(1)众生平等观:由于社会政治现状的极大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城邦政治理论的基础。
该学派所说的众生平等主义思想,即一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人无分高低
贵贱。
在这里,它提出世界共同体的概念。
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人都能参与其事
务而不论他在权利、声望及财富结构中的地位如何。
(2)自然法:和我们现在的法律有着不同,斯多葛学派提出了一种超脱一切法律的理性。
这种理性可以说是个人的自然本性;也可以说是人类的自然理性;或者可以
说是世界共同体的一种理性。
它作为一种遍及宇宙的万能的力量,是法律和正义
的基础。
我们的法律与正义出自其中,并且,我们的法律我们可能不遵守,即我
们的法律不是那么完善,而为世界共同体和人类所普遍认同的这个理性是必须遵
从的。
(3)世界主义:其实就是一种大同主义的世界观,是当时大一统社会取代城邦制社会的历史趋势在意识领域的反映。
但是和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思想还是有着差异
的。
斯多葛主义使我想起有必要和我国的大同社会思想、西方社会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练习起来进行一些理解。
大同思想出处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特点:(1)全民共有的社会制度,天下为公;
(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
(4)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
(5)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
(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春秋末到秦汉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
康有为设想未来的大同社会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剥削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物质文化水平很高,国界消失,政治上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没有贵贱等级,男女完全平等,家庭消灭不存在父权夫权的压迫。
孙中山的大同思想:土地国有,大企业国营,但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存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两个阶级依然继续存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普遍改善,国家举办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公共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人类描述了一个美好的图景——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达到
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的程度。
(2)实行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参与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
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3)彻底消灭阶级差别和其他重大社会差别。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多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将消灭,城乡之
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消灭。
(4)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手段了,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
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和能力上自由的而全面的发展。
(5)国家消亡。
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失,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失去其阶级性
质。
(6)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把爱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
占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