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与西方“理想国”的联系与区别
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_曾小五

光明日报/2010年/2月/23日/第011版理论周刊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曾小五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曾建平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理想。
我国先秦时孔子“大同世界”和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的构想,从一定的角度来看都是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当然,由于生活环境、理论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他们所构想的“和谐社会”有着显著的差异。
然而,假如我们把它们放到一起进行某种比较,却可以给出一个简单、明了但又极其重要的启示。
一孔子“大同世界”的构想在《礼记・礼运》中有着比较明确的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联系孔子的相关思想和这种关于“大同世界”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其一,“大同世界”是世间最普遍的规律——“大道”在社会上普遍遵循或广泛流行的结果。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周易・系辞传》)与此相似,这里所说的“大道”实际上就是“人伦道德”或“仁义”。
其二,“大同世界”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核心内容之一的。
这里的和谐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即“家庭(或家族)和谐”、“邦国和谐”和“天下和谐”。
“亲其亲”、“子其子”、“男有分”、“女有归”,此为“家庭和谐”;在家庭和谐的基础上通过“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则得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邦国和谐”;把家庭和邦国和谐向他邦推广,就有了“天下为公”的“天下和谐”。
我们可以结合孔子“仁爱论”的道德观把握其“大同世界”的构建思路。
我们知道,孔子所提倡的宗法等级道德体系的核心或基础是宗族内部自然的伦理秩序。
中西早期和谐观的比较研究——以《礼记》大同社会与柏拉图理想国为中心的考察

2008年5月第5期总第171期理论学刊TheoryJournalMay.2008No.5Ser.No.171中西早期和谐观的比较研究——以《礼记》“大同社会”与柏拉图“理想国"为中心的考察黄小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礼记》“大同社会”和柏拉图“理想国”的和谐观,都是在批判现实的改革冲动中作出的理想化社会设计。
两者都认为统治者应为全体百姓谋利益,并通过选举产生;都强调社会内部的有序是维持和谐状态的基础。
但因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不同,《礼记》“大同社会”推崇德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而柏拉图“理想国”重视智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神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
这些不同一方面导致了中西早期和谐现在后来发展中的分道扬镳,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关键词]大同社会;理想国;和谐观【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08)05—0109—05《礼记》中的《礼运》篇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二者都成书于早期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在中西思想文化史上都较早地描绘了理想社会的和谐状态,也都对中西和谐文化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较两者的异同,可以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
《礼记·礼运》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这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这里,天下为人们所共有,有贤德、有才能的人被选举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所有的人都能得到供养,人们各安其位、共同劳动、共享财富、各得其乐,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平安祥和、夜不闭户,这便是和谐的“大同社会”。
庄子的大同观与全球化时代

庄子的大同观与全球化时代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庄子的大同观对于我们理解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提出了大同观的思想。
大同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等。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放下个人的私利和欲望,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
这种大同观的思想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庄子的大同观提醒我们要超越个人的私利和欲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全球化时代,人们的欲望和追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
庄子的大同观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其次,庄子的大同观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
在全球化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带来了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和分歧。
庄子的大同观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以实现和谐共处。
我们应该超越种族、宗教、国籍的界限,建立一个包容和谐的世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此外,庄子的大同观强调了个体的内心追求和自由。
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往往陷入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的泥淖中,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庄子的大同观告诉我们,个体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超越物质的追求,实现心灵的满足。
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庄子的大同观对于我们理解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超越个人的私利和欲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超越物质的追求,实现心灵的满足。
大同世界与理想国——中西文化中的社会理想构建与比较

大同世界与理想国——中西文化中的社会理想构建与比较作者:迟云平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7年第4期摘要:大同世界和理想国是中西文化勾勒社会理想的发轫之作,自此中西文化对理想之乡的描述层出不穷、各放异彩。
在纵横向比较中,文章指出,“公天下”是两种文化建构的共同特征,是对私有制的挑战与颠覆;而由于历史、地理等文化背景的差异,两种文化对社会理想的建构,也呈现出大国而治与小国寡民、德治与智治等不同之处。
关键词:社会理想;大同世界;理想国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37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127—05纵观中西方文化史,人类对社会理想的追寻与描绘层出不穷。
在古代文化上,既有中国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也有西方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这是中西方最早的较为完备的对社会理想的阐述。
两种社会理想的模型一经提出,后人不断演绎与延伸,譬如中国有桃花源,西方有阿瓦隆、黄金国等。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理想之乡的建构更加斑斓多彩,先后出现了西方的《乌托邦》《太阳城》《基督城》三颗空想社会主义明珠,中国有梁启超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等。
那么,在中西方文化上,大同世界与理想国究竟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理想?各自有何自己的独特之处?从纵向发展来看,在后世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中,大同世界与理想国各自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如果说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结合历史、地理等文化背景横向比较中西方文化对于社会理想的构造,两者是否有共性?其相异之处在哪里?这些正是本文要展开的议题。
一、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及其延伸“大同”出自儒家经典《礼记》。
《礼记》是关于礼学的论文集,是对《仪礼》经义的阐发,其中部分儒家学术论文阐释了儒家思想的精义,对后世的影响甚大,如《礼运》《大学》《中庸》不断被研读和诵习,大同世界的描述最早就出自《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试论孔子与柏拉图国家理念的异同

试论孔子与柏拉图国家理念的异同孔子与柏拉图对中西方的文化和社会进程分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塑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渊源。
本文将从两位哲人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切入,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形式,对孔子的“大同”社会和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产生和发展一一做出比较和分析,虽然两位哲人本意都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分工合理、安定有序、讲信修睦的和谐国家,他们思想相近,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标签:大同;正义;和谐孔子与柏拉图皆为人類史中著名的思想家,亦是中西方文化源头的奠基者。
孔子的“大同”思想源自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1]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进程中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如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都是其典型代表。
柏拉图的“理想城邦”则源于《理想国》,其“正义”论的思想更是影响了西方人千百年来在政治思想上的精神流变,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教育,其范围涵盖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格拉齐斯基在《世界著名思想家评传》中说:“对柏拉图的观点有如此罕见的经久不息且十分现实的兴趣,原因在于他创作的深度和涉及的大量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永久性的意义,而他都对这些问题做了系统的开端。
”从孔子的“大同”社会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无论是社会背景还是个人出身以及当时所面临社会矛盾都有相似之处,加之两人相似的政治抱负和个人遭遇导致了他们对社会的相近看法,因此制定的目标和实现方也产生了许多共通之处。
在诸多相似与共通之外,亦有一些不同点,但两者的本意都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分工合理、安定有序、讲信修睦的充满“正义”的和谐国家。
一、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公元前8到2世纪属于人类史上的轴心时代,公元前5世纪则是它的高峰期,在此阶段中国诞生了孔子,而古希腊则出现了柏拉图。
[2]在此时间内产生了我们至今仍在思考的各种基本思想,此后人类历史的每次新飞跃前,人类都要回忆这时期,以便从中获得启迪。
理想国与大同社会的比较

创作 出来 的思想也有各 自的独特 性。
关键 词 : 理 想 国; 犬 同社 会 ; 比较 ;研 究 中 图 分 类 号 :B1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1 0 0 8 — 2 3 9 5 ( 2 0 1 4 ) 0 5 — 0 0 8 3 — 0 4
在 上 节 内容 中 浅 显 的 阐释 了理 想 国 与大 同
些史料 记载 , 从三皇 五 帝时期 就有 政 治性和 制度 性
( 二 )大 同社 会产 生 的历 史文 化背 景
“ 大 同”一 词 最早源 于 《 礼记 ・ 礼运 》 ,在 这 里
孔 子对 “ 大 同 ”做 了详 细 的描述 :“ 大 道之 行也 ,天
下为 公 ,选贤 与 能 ,讲 信修 睦 。故 人不 独 亲其亲 ,不
希 腊 人建 立 了大量 的城 邦 。各 城邦 问交往 频繁 ,拥 有
背景, 创始 人经 历 和思 想性 质三 个方 面 进行 比较 和 剖
蹶不 振 。 苏格 拉底 意 识到 了雅 典 民族 政治 的弊 端和 民主政 治 制度进 行 了分 析 、批判 ,并形 成 了 自己的政
、
理想 国与大同社会产生 的历史文化 背景很
一
“ 理 想 国” 的创 始 者所 追求 的 目的从 某种 程度 或 某些
方面 有 着似 乎 相 同之 处 ,但 是 由于地 域 、文 化背 景 、 经 历 的不 同 , 所 以所 创 作 出来 的思想 也 相差 甚远 。 本 文拟 从
析。
一
“ 理想 国 ”与 “ 大 同社会 ”的创 作历 史 文化
儒家政治观与《理想国》之对比

儒家政治观与《理想国》之对比作者:宋策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3期摘要:在《礼记》中描述的大同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所描绘的国家,都是以一种理想化的改革态度形成的理想化社会的设计,是怀着对当下社会的种种弊端的改革理想,创造出的乌托邦。
孔子的内圣外王思想也与柏拉图的哲学王不尽相似,虽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但不断发展的社会总会克服弊端,接近理想。
关键词:儒家;大同社会;乌托邦;理想国一、东西方理想社会概述孔子在礼记中描述了一种公天下的大同社会,理想国中则是哲学王为领导的人们各尽其能的国家。
(1)《礼记》之大同社会概要在《礼运大同篇》中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2)柏拉图之《理想国》概要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国家就像一个巨人,国家的不同等级就像人的灵魂的不同部分,柏拉图十分强调等级观念,它将人分为三个阶级,劳动阶级,代表欲望,保卫者,代表精神要素,统治阶级(精英),代表理性,一个人灵魂应该是理性处在最高位置,统帅激情,控制欲望。
相对应的,城邦里精英统治国家,管理劳动阶级,而保卫者辅之,这是城邦最理想的秩序。
柏拉图还提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
”柏拉图还提出了哲学王的概念,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具有履行其职能的特别能力,在统治阶层,理性要素必须处于支配地位,不能被欲望和激情篡夺地位,他认为哲学王是要通过完整充足平衡的教育,广泛的体能和军事训练,辩证法与道德哲学的训练,已经通过大量持久的公共服务来积累实践经验,最后通过层层选拔,最有能力的人将达到高层次的知识即对善的洞察,这样就可胜任治国大任。
对比分析儒家“大同”与俄罗斯“聚合性”哲学思想

对比分析儒家“大同”与俄罗斯“聚合性”哲学思想作者:耿海天关俊博来源:《侨园》2018年第06期“大同”思想是两千多年前儒家经典《礼记》中提出的。
“聚合性”(соборность)思想是19世纪俄罗斯哲学家霍米亚科夫提出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哲学概念。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大同”和俄罗斯“聚合性”思想,旨在尊重中俄两国文化差异,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
一、“大同”思想“大同”思想是儒家经典《礼记》中提出的。
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孔子在《禮记·礼运》中勾画了一个美妙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可以多方面理解为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生产资料全民公有;在管理体制上选贤与能,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德才兼备的人治理天下;在人际关系上讲信修睦,倡导人人平等,互相友爱,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社会关系高度和乐融洽;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各得其所;在社会道德上人人为公,品德高尚,大公无私,集体至上;在劳动态度上各尽其力,社会分工明确,男女有别,各司其职;人人反对浪费财物,热爱劳动,各尽其力;社会秩序和谐,国家至上,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没有丑恶现象。
二、“聚合性”思想“聚合性”(соборность)是俄罗斯宗教哲学中最重要最特别的概念之一,是俄罗斯哲学家霍米亚科夫在19世纪初最早制定和论述的。
聚合性的含义是具有共同信仰的俄罗斯东正教徒,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达到同一。
聚合性思想具有“统一性”、“爱”和“自由”三个突出的特征。
统一性是指在聚合性思想的影响下,按照俄罗斯的民族思维,社会制度是首脑尊重并听取自由表达意见的人民的共同声音,标准的土地耕种和经营方式是村社,社员自主地放弃自己部分权利以利于正在成长的子孙后代;就连东正教教会本身,也是一致统一的教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ACU 学号:140513148 姓名:郭跃敏
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与西方“理想国”的联系与区别
作为中西文化的开启者——孔子和柏拉图,人们往往相提并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孔子提出的“圣王”思想和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思想,二者旨在使政治道德化,通过道德高尚的圣贤来拯救日渐衰落的世道人心,建立和谐的“大同社会”或“理想国”。
面对不同的思想文化碰撞,只有经过思考,求同存异才能让这两种思想、两种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
探究二人思想的异同,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两者的产生的时代背景。
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周王室逐渐呈弱势,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孔子所处的社会,还是生产力很不发达、产品很不丰富的一个社会。
同时,为争夺财富,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烽烟四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要拯救人民苦难,就必须要有象周公、姜尚、管仲这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在《论语》中,对诸如尧、舜、禹所造就的“大同”时代和周公、管仲等英雄人物,孔子始终都充满了敬仰。
主张以“仁、礼”治国的孔子就此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思想。
孔子的社会主张是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实现“天下大同”。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
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从这两者来看,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面临同样的问题。
所谓时势遭英雄,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分别提出了“大同世界”和“理想国”。
“大同世界”里所描绘的社会设想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美好局面,社会上得每个人都仁义、正直。
柏拉图的“理想国”强调道德和政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理想国论证,最完美的理想国,最深刻的标准是“正义”。
从根本上可以看出两者有相同的理想社会目标,大同社会里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所有的人都能得到供养,人们各安其位、共同劳动、共享财富、各得其乐,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平安祥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理想国” 由治国者、战士和劳动者三个阶层组成,三个阶层之间因“天赋”的差别而在国家中承担不同的角色:管理国家、保卫国家、供养国家。
整个国家的内部结构有条不紊,各阶层之间既界限分明,又相互合作,共同追求国家的“正义”,当三者分工协作、互不干扰时,便形成了正义城邦。
其二,两者有相同的统治者人选,大同社会要求“天下为公”和“选贤与能”,即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统治者必须是由大家选举产生的贤能之士,其继任者也同样要通过选举,决不能世袭传子,以此保证天下真正成为天下人之天下;理想国中作为国家统治者的哲学王,既不是终身制,更不是世袭制,必须实行轮换制。
那些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哲学王的佼佼者,在轮到他们执政时开始治理城邦,带领理想国人民走上和谐社会的道路。
最后,两者也有相似的社会分工。
大同社会首先按照年龄对整个社会进行合理的安排,老人可以安享天年,青壮年者可以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职位,少年儿童可以得到
社会的精心哺育和培养。
而社会弱势的群体,即鳏寡孤独以及残疾人都可以得到适当安排和充分的供养。
根据性别进行合理的分工,“男有分,女有归”,充分体现出一种秩序社会的思想。
理想国由三部分人组成:护国者、卫国者和供养者。
理想国的公民应具备四种品德,即智慧、勇武、节制、正义,但这四种品德并不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每个公民只须具有其中的一种品德,从事一份职业,专心做好一件事即可。
二者有关社会和谐的构想, 都坚持社会成员的等级划分, 强调内部的有序与统一, 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一致的国家。
所谓求同存异,即面对不同的思想,我们可以结合其文化背景与环境找出两者的差异。
大同社会重德治而理想国重智治。
大同社会主张“选贤与能”,“贤”在先,“能”在后,并且特别指出“讲信修睦”。
理想国强调“知识治国论”,通过知识或智慧来统治城邦。
大同社会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理想国建立在神本主义基础上。
《礼记·礼运》的大同和谐观,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以追求善为目的的仁义价值观, 是伦理文化。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谐观,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文化以追求真为目的的功利价值观, 属于宗教文化。
这些不同一方面导致了中西早期和谐观在后来发展中的分道扬镳, 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孔子与柏拉图的思想光辉是无论如何也淹没不了的,尽管过去经常被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而刻意利用;尤其是他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必将永远作为一盏明灯,点亮后人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幸福而不懈探索的激情,以及乌托邦工程是一个使人沉思而不是使人行动的超历史的范型,不是一种对未来的规定但是它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化,引领着人类思维及实践不断地走向理性化和科学化,促进了西方科学和民主的产生和发展。
总之, 对“大同社会”和柏拉图“理想国”的比较分析, 可以引导我们追索中西文化差异的源头, 进而彻悟中西文化各自的特质和精髓。
东西方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趋同性和趋异性并存。
认真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成因, 积极发掘深潜其中的现代意蕴, 并加以批判继承和吸收, 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