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与老子、陶渊明“理想国”思想之比较
老子政治思想与柏拉图政治思想之比较

老子政治思想与柏拉图政治思想之比较作者:于保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3期摘要“道”“德”以及君主“无为而治”构成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论”“正义”以及哲学家治国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关键要素。
“道”和“理念论”各是老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形而上学;“德”和“正义”分别是老子和柏拉图政治上的社会政治观;君主“无为而治”和哲学家统治各是老子和柏拉图治国之道;小国寡民和理想国家分别是老子和柏拉图的理想境界。
老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具有相似的同构性,但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相比较而言老子政治思想比柏拉图政治思想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道理念德正义作者简介:于保军,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D0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5.109分别是东西方不同文化和思想风格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老子和柏拉图各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是不同的地域、社会和传统,但二者在形成政治思想方面具有相似的逻辑和同构性,各自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内容丰富、思想深邃,都是以后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重要理论根源。
一、“道”与“理念”——政治思想的形而上前提《道德经》中的“道”已不是神道、天命,也不是通常所谓的“治国之道”,而是一个决定万事万物生存、发展和行动的形而上的“道”。
老子的“道”有许多核心。
首先,老子将形而上的“道”视为万物的本源,。
“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确立了“道”是宇宙万物始基的存在;其次,“道”始终是运动变化的。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是“道”存在的方式和必然属性;再次,“道法自然”的宇宙生成观。
道、天、地、人是宇宙中的四个领域,其中“道”是作为形而上的客观存在,天地是物质世界,人虽属物质世界领域,但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如人能思维,有情欲,要过社会生活等。
211125883_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

059[摘 要] 谢无量将西方哲学的划分方法与传统学术方法相结合,对老子之宇宙论、伦理学、政治论、战争论等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推动了老学研究的现代化。
谢无量老子研究是民国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国思想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积极探索,也为今天的老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资源。
[关 键 词] 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周后燕谢无量(1884—1964),原名蒙,又名沉,别号啬庵,近代著名思想家,祖籍四川梓潼,生于四川乐至县。
1915年,谢无量在《大中华》杂志第一卷第四、五、六期上发表了《老子哲学》。
1916年,谢无量出版的中国近代第一部《中国哲学史》第一编下的第四章第二节中专述“老子之哲学”。
1923年,谢无量出版《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一书,创造性地提出南北分区论和区域政治的思想。
在第三章南方政治思想中,谢无量集中分析了老子的政治思想。
本文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分析,试图解析谢无量老子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及意义,以为今天老学研究提供借鉴。
一谢无量独具特色的哲学观是其解析老子的前提和基础。
1914年出版的《新制哲学大要参考书》和1915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集中体现了谢无量的哲学观。
谢无量将学术分为两大类,即哲学与科学。
哲学对应的是传统的“道术”,科学对应的是传统的“方术”。
谢无量指出:“儒即哲学也,伎即科学也。
故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在古之世,道术恒为士君子之学,称学而道在其中。
及官失学散,乃谓之曰儒学,谓之曰道学,谓之曰理学,佛氏则谓之义学,西方则谓之哲学,其实一也。
地虽有中外之殊,时虽有古今之异,而所学之事,所究之理,固无不同者矣。
”[1]谢无量将儒学、道学、理学、佛学等同于西方之哲学,在他看来,以上称谓不同,但“所学之事,所究之理”并无不同。
在这一基础上,谢无量进一步指出,科学与哲学相较,哲学显然高于科学。
“自吾一身以至于宇宙万事万物之理,莫非学者当知之事,知有大有小,有偏有全,见其全者为哲学,见其偏者为科学,故哲学备矣。
王者之术!老子与柏拉图

《道德经》 的物质实体。 何为道? 第 &) 章 第 &! 章) “ 如是说: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 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之母。 无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反。 故道 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 %"’ ” “道 ” 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是 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万物无论如何变 “道 ” “道” 化还要回到它的起点 。 是无形的、 物质 “道 ” 的、 本原的、 独立的, 而天地是有形的、 要受 的 影响。 这种哲学观用于政治就要求统治者认识并遵 循客观规律办事, 做到法无常规, 理无定式, 贵在 因时为业、 立俗施事、 顺其自然。在处理天人关系 时, 要求统治者按照自然之道办事, 不能将自己的 主观意志强加于客观的自然进程。在组织国家的 经济生活中,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少地干扰正常的 “无为” “道法自然” 社会经济生活。老子的 而治以 “道法自然” 为其形而上基础。 指顺应自然 ( 按自然 的原则做事 ( 不强作妄为 ( 亦即自然无为。老子提 “道 ” 出 的思想( 其目的是要把对整个社会政治和 人生问题的思考落实到天人统一和谐的这一宇宙 大背景之下 ( 在自然规律中确定社会政治与人生 的法则。针对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混乱状态 ( 老 子认为 ( 这都是人类忽视天道、背离天道的自然 无为原则而任作妄为的结果。而要改变人类的不 幸 ( 就必须使社会遵从自然的法则 ( 使人道符合 天道( 实施“无为而治” ( 这样就可以达到天下大 治 ( 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有为” “理念” “理 柏拉图的 之术遵循的是 。 (*+,-.( +,*/) “看 ” (+,*) “看 念” 来自动词 , 原意是 到的东西” , 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一类事物有 一个理念, 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 不 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 《巴曼 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 在 尼得斯篇》 中的一篇对话录里, 柏拉图充分阐述了 “理念论” 他的 , 即理念是事物的本质, 事物存在的 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 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在 “一 ” “存在” 书中他的八组假言推论, 讨论了 跟 的 “如若一存在或者如若一不存在, 关系, 则相对于 自身或相对于其它的, 既完全是一切又不是一切, 既表现为一切又不表现为一切” 。 % ! ’ 柏拉图认为, 在感觉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世界,它是 “永恒 的, 无始无终、 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的” , 是真正的 实在, 是我们知识的真正本源, 而现实的感觉世界
简论老子“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

简论老子“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作者:王煜国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14期[摘要]《老子》思想与柏拉图哲学分别是中国文化与西方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其“道论”和“理念论”分别就本体问题展开了探索,而各自的探索方式又分别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尝试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并讨论老子“道”的思想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是对柏拉图方法的一种补充或反思。
[关键词]道;理念;哲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121-02虽然西方哲学可以沿着柏拉图的道路创立无数精确的本体论或排斥本体论的哲学体系,而中国则没有这样的哲学传统和成就,但武断地说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思想还是不能让人信服。
尽管“道论”能否被视作是一种本体论,尚待进一步确认,但老子“道” 的根本思想具有浓厚的本体论思想的萌芽或启示意义。
一、“道”与“理念”的本体性“道”与“理念”分别是老子思想和柏拉图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在各自的哲学以及对后世的启示中,“道”与“理念”都有丰富的多层次内涵。
本文仅就本体论意义上的“道”与“理念”展开讨论。
从主体上讲,老子思想是一部政治哲学,其最终目的也是寻求一种合理的政治制度或国家形态,这种合理的状态被称作“德”。
而“德”的依据则是“道”,这也是不同于其他先秦思想流派所主张的“仁”、“礼”、“法”作为社会价值核心的最根本区别,道家的价值核心就是“道”。
“道”的核心地位不仅仅体现在伦理结构和价值体系中,在整个自然界和宇宙秩序中都处于核心和主宰的位置。
这样的思想,虽不能说是一种精确的本体论,但已经体现了本体论思想的启示和萌芽。
《老子》第一章讲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四十二章讲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这些内容体现了“道”的本体思想,即“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和主宰,亦是世界的创造者。
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同样体现在柏拉图的思想中。
老子与柏拉图创作灵感学说比较研究

逝瀚糯 管
教 育 教 学 涛
( 重 庆 第 二 师 范 学 院文 学 与传 媒 系 重 庆 4 0 0 0 6 7 )
【 摘
要】 老子的“ 虚静” 说 和 柏拉 图 的 “ 迷狂” 说 是 中 西方 文 论 史上 关 于 灵 感 的 重要 理 论 , 两 者 既 有 区别 , 又 有 内在 的相 通 性 。 就其 内
在 相 通 性 而言 , 试从理论基础 、 审 美 心 理特 征 两 个 方 面 来讨 论 , 进 而得 出 它们 的共 同点 : 客 观 唯 心 主 义的 世 界 观 , 超 功 利 的 艺术 审 美
心 态: 就其 区别而言. 从 灵 感 产 生 的途 径 、 对 待 理 性 的 态 度 和 审 美 主体 的地 位 三 个方 面来 讨 论 , 进 而 得 出二 者 的 不 同之 处 : 内向 省 察 与“ 神 灵附体” . 理性 与 非理 性 , 天 人 合 一 与神 人 合 一 。
生 活 中 的人 而 达 到 对 “ 道” 的观照 的途径 。“ 虚” 相 对 于知 识 而
言, 指 摒 弃 日常 生 活 中积 累 的 先 见 , 以及 追 逐 世 俗 价 值 而 形 成 的欲望 , 只有“ 虚其 心 ” 方可“ 观其道” 。“ 静” 则是一种心态 , 相 对
于 日常 生 活 环 境 而 言 , 其 目的 在 于 最 大 限 度 的 降 低 环 境 对 于 个 人的影响 , 以此 来 增 加 体 悟 的 深 广度 。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 中, 也有 一个 与 “ 道” 相 仿 的 概 念 ——
心地位 , 使其成为终 极的价值 . 也 即所谓“ 真理 ” 。“ 道” 的 对 立 性, 指 出处 于 日常 情 感 中 的 人 是 不可 能 接 触 到 “ 道” 的, 而“ 道” 的
浅析老子之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乌托邦”

件者和具 体著书时间 学术 界历来存 在争议,存此采用 较为广泛之说 法 ),后世从西汉末期杨雄开始 ,义称 《 老子》一书为 《 道德经》。 《 老子》全书 【 { ] 有 分之二的章节在谈论或涉及到政治 。从某种角度 上看, 《 老子 》 一 书 就 好 比 西 方 哲人 柏 拉 图 之 《 理想 国》 , 同是 在 提 出相关理论的同时在理论基础 上构建一理想的政治社会蓝 图。对于老 子 之 理 想 社会 ,简 而 言 之 , “ 小 国寡 民 ”也 。 当 然 , “ 小 国寡 民 ”只 是 老 子 之 理想 社 会 诸 多 表 现 中 比较 具 有 概 括 性 、代 表 性 的 一个 , 在 此 以“ 小 国寡 民 ”代 老子 之 理 想社 会 。 在这一理想丰 十 会【 1 ] 亦 存在 其 统 治 者 ,即 老 子所 谓 “ 圣 人 ”。 《 老 子》 一书日: “ 人 ,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 次 ,辱之。” ( 第十七章 )由此可知 ,老子将统治者按不 同的情况分 为四种不 同的等级。其 中,对 于最正确 的统治者,人 民是不 知道他的 存 在 的 ,而 最 差 的 统 治者 是 被 人 民 所 轻 辱 的 。处 于 两 者 之 中 的统 治 者 或是被人 民亲近赞美 ,如儒家所谓统治者:或是被人民敬畏 ,如法家 之 所 谓 统 治 者 。老 子 认 为 ,最 好 的 统 治 者 , 即圣 人 ,管 理 社 会之 方 式 是 “ 无为而治 ”,很 少发号施令。圣人循道治世而人 民不知,其政治 权利丝毫不会逼临于人民身上 。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 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 信。” ( 第 四十 九 章 )人 民不 会 感 觉 到 国 家作 为 一 集 体 的 存 在 ,如 果 统治者 、政府或 国家集体被人们 “ 察觉”其存在 ,那就非 “ 循道 ”, 非 “ 无 为 ” 。而 圣 人 治 理 下 的社 会 , 民风 淳 朴 ,生 活 安 定 ,人 民 结绳 记事,无勾心斗角之嫌,无尔虞我诈之弊,人人都会 回到如婴儿般之 纯真状态。 此便是老子之理想社会 。若与其相较,西方哲人柏拉图之理 想社 会 “ 鸟托邦”之治国方式则几乎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在柏拉图之理想社会 中,亦存在其统治者 ,即柏拉图所谓 “ 哲学 王”。 “ 哲学王 ”好 比老子之 “ 圣人 ”,皆悟 “ 大道 ”之人 ( 以柏 拉 图之意,乃透过现象把握 “ 理念 ”者也 )。但 “ 哲学王 ”管理下的社 会却 与 “圣人 ”的 几乎完全相反 :① 圣人 “ 无 为而 治” ,反对政 府 对人 民的过 度干预 ;以哲学王为代表 的政府几乎参 与到人 民的所 有 生活中,甚 至连 “ 家庭 ”作 为一社会基本单位也被取消 ,由国家建立 公共托 儿所 抚养儿童 。② 在老子之理 想社会 中,人 民是无法察 觉到 “ 集 体 ” 之 存 在 ,不 知 “ 集 体 ” 之概 念 的 ; 在 柏 拉 图 之 乌 托 邦 中 , “ 集体 ”则代表 了一切 ,集体利益 高于一切 ,个人必须服从于集体。 ③在老子之理想社会 。人们结绳记事 ,人的 “ 智力”处于一种被抑制 开发的状态,人人都如婴儿般纯朴无 知;在柏拉图之乌托邦 中,对智 慧 的 开 发 是没 有 限制 的 ,反 而 鼓励 人 们 学 习 并 开 发 智 力 。尊 重 智 慧 、 热爱智慧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一种美德 。④作为老子之理想社会 中唯一 的 有 智 者 一一 “ 圣 人 ” ,又 因 循道 而 处 于 一 种 “ 无 ” 的状 态 , “ 不 知 有之 ”。甚至窃以为 ,圣人不应在 老子之终极理想社会形式 中作为一 客观的实在,因若其存在,则非 “ 不知有之 ”,则非 “ 循道 ”,则非 “ 无 ”。故 “ 圣人”在老子的理想社会 中不应是实际存在 的,只是一 种抽象的概念被赋予人之特性,而并非具体到某 “ 个别人 ” ( 当然 , 不排除在实现 理想社会 的过程 中存在 “ 某个别 ”圣人)。虽圣人是不 存在的,但人人又皆为圣人 ,因人人皆 “ 无知 ”,人人皆 “ 无为 ”,
柏拉图理念与老子道辩析

柏拉图理念与老子道辩析柏拉图生活于希腊奴隶制城邦社会混战时期。
在这一时期,民不聊生的希腊社会动荡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局面。
作为奴隶主贵族家庭出身的柏拉图,他并不主张取消奴隶制度,而是希望建造一个“正义城邦”。
柏拉图十分看重哲学对于政治的作用,他认为,“正义城帮”的统治者应该兼有政治家与哲学家双重身份。
他在《理想国》中指出:“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彷徨回顾,莫之所措,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的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的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
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影子”,人的理性是认识理念世界的唯一出路,而感觉仅限于对现象的了解。
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可见,柏拉图的哲学家其实是“理念”的化身。
柏拉图试图在“永恒不变的真理”的基础之上建设他的“自然哲学”。
老子生于前580年,早于柏拉图(前427年)约半个世纪。
老子生活的年代处于战乱频仍的春秋末年。
面对民不聊生社会现实,老子认为,正是当时的主流思想所倡导的所谓“人道”,使得统治者得以假公济私、争权夺利。
而与“人道”相反的“天道”则是顺其自然、大公无私的:“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以本体之“道”作为万物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万物则是体现“道”的载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道”在万物生死相继中“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具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宇宙万物不断生长而又复归于“道”,继而又是新一轮的轮回。
万物生生灭灭就是道“反”和“周行”的结果:“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_道_与_理念_老子与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比较

16美学论坛老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中国古典美学史和西方美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
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其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他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后来西方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体系以“道”为主,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是“理念”为基础。
本文将对两者的同异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和比较。
一、“道”与“理念”叶朗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并不是‘美’。
”[1]把握老子的美学思想也是这样,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并不是“美”,而是“道”。
在对世界的本原的探讨中,老子提出了“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和重要的范畴。
“道字的本义是路。
人所走的路就是道,引申而人物存在变动所必经由的程途亦是道”[2]。
而老子的“道”具有自己的特征。
第一,“道”是原始的混冥之物。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曰之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第二十五章》)也就是说,“道”是一种原始的混沌,它是先于天地而生,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
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独自地运动而不衰竭,循环地运动而生生不息,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老子的意思是说,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地把它称作“道”,勉强地给它个名字就是“大”。
“道”不是什么人创造出来的,找不到创造者,而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
它蕴含着产生万物的可能性,是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
第二,“道”可以化生万物。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这就是说“道”化生万物,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是万物之母。
老子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第四章》)即是指“道”是空虚的,是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宗主。
第三,“道”是连绵运动的。
老子云:“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二十五章》)“道”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的连绵运动,它处于永恒的“逝”、“远”、“反”的运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