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河南省郑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顶符合题意。)

1.商(朝)人对神灵素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之为“示”“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成为区别血缘亲硫的标记,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

A.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B. 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

C. 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硫的权力运作

D. 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夏商周时期政治·宗法制

【名师点睛】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对周天子来说,周天子是大宗,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但在诸侯国内,诸侯对于卿大夫来说就是大宗,而卿大夫就变成了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卿大夫又称为大宗。所以,除了天子永远是大宗外,其他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2.李瑞兰在《中国社会通史》中提到:“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族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该材料反映出

A.社会等级的流动根源于阶级结构的变化

B. 分封制的崩溃是战国时期社会等级流动的根本原因

C. 选官制度的变化是社会等级流动的重要因素

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族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可以判断出是科举考试促进人才的流动,故本题选择C项;A中等级制度错误;B中分封制崩溃不符合题意;D是秦朝时期形成。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3.杨师群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说:“皇帝(始皇)的威权还表现在为民立极,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向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出详尽的规定……因为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权势和威严的统治者,还是最聪明、最伟大的圣主。”根据上述材料不能看出秦始皇

A.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威严

B.承担了思想文化导师的角色

C.通过立威和表率实现了对民众的绝对控制

D.把专制王权的范畴扩展到新的领域

【答案】C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秦汉时期政治·皇帝制度特点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个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体现在决策方式上,中央集权体现在管理方式上。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三大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选官趋势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4. 日本历史学者堀敏一在《唐宋间的变革和宋代社会》中说:“宋代以后,即使是地方也有数位官僚分掌政务,使权限不至于集中在某一人手中,各个机构也直属皇帝。例如宋代的地方行政中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在此设置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别掌控民政、财政、军政及司法。同样,宋在路的下级行政区划中设立通判,使其与知事具有同等地位,以便监视。”该学者旨在说明

A.宋朝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得到了加强 B.宋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C. 宋朝的“权力制衡”取得了一定效果

D.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在此设置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别掌控民政、财政、军政及司法。同样,宋在路的下级行政区划中设立通判,使其与知事具有同等地位,以便监视”可以判断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本题选择A项;B中监察制度处理中没有提及;C中制衡不是专治社会特点;D中趋于合理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时期政治·宋代加强集权措施

【名师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抓住三个“创新”。

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