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山,看得见水,望得见乡愁
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保留乡村的肌理,可怎么样的农村才像农村?答案就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乡村振兴在新形势下的新意义和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目前我国乡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是就业能力、就业水平和就业收入,都与城市存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乡村振兴是绿色发展的要求。
乡村是绿色发展的主战场,通过乡村振兴,可以发展新型生态农业、乡村文旅康养等绿色经济;乡村振兴是实现粮食安全、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的要求。
我国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尚待提高是乡村振兴亟需攻克的重点难点。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要牢牢把握三个关键点。
一是促进城乡资源高度融合。
城市与乡村资源按照市场化原则紧密结合,发展乡村文旅、乡村康养、乡村养老、特色产品、绿色产品等新产业、新业态;二是加快农村资源市场化改革。
尤其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突出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角地位;三是重点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以教育和医疗为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相应功能。
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中,乡村要分类发展,乡村振兴不是所有村庄都要投资兴业。
重点发展类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根据其功能定位,激活产业,优化环境;近郊类村庄,承接城市功能的转移,要落实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特色保护类村庄,要将保护遗产与发展旅游相结合;拆迁撤并类村庄,以转移搬迁为主,保留必要的公共服务,不再大规模投资。
其次,城乡要融合发展,从政策和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两方面发力,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一方面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城市资源向乡村流动;另一方面加快乡村资源市场化进程,使其在权利保护、抵押融资、流动变现等方面与城市要素同权同价,同时用市场的办法吸引城市资源下乡,使乡村振兴获得动力。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龙源期刊网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姚沅志公晓慧
来源:《山东画报》2018年第10期
章丘,素有“小泉城”之称。
“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脈为冠”——古代文豪曾巩的名句,更是让章丘因百脉诸泉而名扬海内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民生诉求,也是章丘一直以来追求的发展目标。
要让绿色成为锦绣章丘底色,环境整治首当其冲。
近年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章丘举全区之力,关停煤炭产业和散小乱污企业,彻底淘汰铸锻行业落后产能。
新一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组建之后,确立了“省会产业高地、宜居新区、文旅名城”的发展定位,将生态提升与交通提升、产业提升、城镇提升确定为重点实施的“四大工程”,并指出,生态提升工程要按照“南部保护明山秀水、中部彰显泉城特色、北部打造田园风光”的功能区定位,持续扩大生态治理成果,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足显山露水、保泉造绿、净化美化文章,让“章丘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美”。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五大振兴的要求,在扎实推进生态振兴工作的同时,章丘今年制定出台了《章丘区乡村生态振兴实施方案》,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广大农村地区生态治理为重点,彰显山泉河湖元素,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分期分批实施一批泉水保护、山体修复、水系治理、国土绿化和环境整治等生态治理工程,明确了到 2020 年、2022年,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环境、城乡污水处理和垃圾收处体系建设、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实现了生态建设城乡融合推进的新篇章,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龙源期刊网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城市地理》2014年第01期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
北国的河流已经封冻,南方的江水依旧流转。
窗外,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
2014年崭新的阳光打在脸上,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轻装前行。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用上百万文字,数千幅照片喋喋不休地鼓动尽可能多的人从繁重、重复中暂时逃离,展开一场场短暂而愉悦的远行:从舒适的写字楼到陡峭的高山,从温柔的汤池到多变的江河,从都市CBD里被万千热捧的餐厅到某个精巧的私家小店,因为我们深信“一双鞋里隐含的意义比一座教堂还丰富”。
回顾这一年,我们必须感谢每一位读者。
当旅行家大步流星地用双脚丈量理想,我们亦步亦趋地用纸笔捡拾一个个幸福片段时,驱使我们的动力便是你的注视。
无论是匆匆一瞥还是手不释卷,我们都希望你能感受到这些幸福片段的价值。
也愿那些文字化为蛀纸的时候,你还能回忆起与本刊一起经历的远行。
你也许会记得那位从云阳的“天下第一缸”峭壁垂直下降500米的老魏。
这个敦实内秀的重庆汉子,在悬崖上与引力、恐惧和蜂群顽强搏斗,深入巨缸底部,最终发现了古人留存的生活遗迹。
他,完成了自己的远行。
你也许会记得于非洋,在蝉唱流连的7月,这位来自“野人”俱乐部的勇士完成了一场与母亲河最亲密的接触:从朝天门入水,顺着长江一路泅行,历时7天,全程三百多公里,终于到达万州。
这一刻,他完成了自己的远行。
你也许会记得那些在广阳坝御风而行的“鸟人”。
这群滑翔伞爱好者眼看着身下的景色一点点变小,感到自己仿佛化身鹰隼,俯瞰世界。
他们,完成了自己的远行。
你也许还会记得“寒溪夜浣”,这个在重庆的古镇里被一盏“包谷烧”、一碗豆腐鱼、一阵乌江冲滩的激流声响所收编的年轻人,花费四年时光,走访了重庆知名或不知名的古镇和遗迹,探过鬼屋也寻过石龙头。
他说:“我们的根并不遥远,就藏在身边的一砖一石中。
”他,也完成了自己的远行。
2014年,远行还将继续,远行永不会结束。
留住乡愁

留住乡愁2015-03-22 17:22:08 | 来源:人民日报 | 编辑:刘维靖 |原标题:留住乡愁中央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是什么?有文章诗意地定义:是孩提时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是夏日中供我们嬉闹的一方绿水,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屋瓦,是世代相传的共同记忆。
“记得住乡愁”关注的是农村居民居住的美学问题,也就是他们能否在居住环境里有认同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的问题。
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过程中,一些新农村的建设模仿了城市建设的形式,传统的乡村房屋被推毁,农民被以“迁村并点”的方式集中起来,无论是秀美的江南水乡,还是质朴的西北农村,都模式化地设计了密集的仿城市联排别墅的现代建筑群,还有面积宽广的文化广场,以及用来提升农村文化生活的娱乐室和活动中心。
由于许多规划并没有深入实地考察农民对设计的需求,水泥文化广场往往变成了晒谷场,文化娱乐室往往变成了堆放杂物的闲置房,那些照搬城市的休闲公园则变成了鸡鸭鹅嬉戏的乐园。
这样的新农村建设让本来形态丰富的各地乡村景观变成了千村一面的模式化设计,显然,新农村环境和住宅建设的政策在某些地方被简单化地执行了。
在传统的农村,建筑样式和建筑风格经过了历史的沉淀都极具当地特色,村落建筑不是依山而建就是临水而居,房屋错落有致,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环境形成了非常和谐的关系。
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项改善农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惠民工程,还应该体现出对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的尊重。
新农村规划应该探究地方的历史及其演变,详细考察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对农民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要有基本的认知,而不是拿来某种规范式的乡村建筑模式和生活方式生搬硬套,或者随意地把城市的建筑样式,甚至西式的居住方式和审美观念强加给农民。
新农村规划除了满足农民现代化的物质居住需求、便于政府管理的功能要求,还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留住广大农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申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申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不仅仅是一句话,更像是一首悠扬的田园诗,一幅温馨的水墨画,深深地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乡愁是什么呢?乡愁就像是小时候外婆家那口老井里的水,清冽甘甜。
那时候,山就在村子的后面,像个沉默的守护者。
每天清晨,推开窗户,一眼就能看到那连绵的山,山上的树啊,像是给山穿上了一件绿色的披风。
水呢,就在村前的小河里潺潺流淌,像一条银色的丝带,把整个村子都环绕起来。
孩子们就在这山水之间,嬉笑玩耍,那笑声就像一串串清脆的铃铛声,在山水间回荡。
这就是我们记忆中的故乡,有山有水,充满了欢乐。
现在啊,很多人都离开了故乡,去大城市里打拼。
城市里有高楼大厦,有繁华的街道,就像一个巨大的魔方,充满了各种新奇的东西。
可是啊,在那高楼大厦之间,我们却很难看到像故乡那样的山,那样的水。
有时候,在那拥挤的人群里,在那喧嚣的马路上,心里会突然涌起一种失落感,就好像一只迷失方向的小鸟,找不到自己的巢穴。
这时候就会特别想念故乡的山水,想念那宁静而美好的一切。
为什么我们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呢?这山和水啊,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根基。
如果把人比作一棵大树,那故乡的山水就是滋养这棵大树的土壤。
没有了这片土壤,大树就会变得脆弱,失去生机。
乡愁呢,是我们心灵的慰藉。
就像在寒冷的夜晚,那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温暖着我们的心田。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疲惫和迷茫,而乡愁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方向。
其实,要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比如说,在城市的规划中,可以多保留一些自然的绿地,就像在水泥森林里开辟出一片片小小的绿洲。
这些绿地可以有小山丘,有小池塘,就像把故乡的山水微缩到城市里一样。
这样,人们在城市里也能感受到山水的气息。
再比如说,一些古老的村落,不要轻易地去破坏它们的原貌。
那些古老的建筑,那蜿蜒的小巷,就像是一部部活着的史书,记录着故乡的故事。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难忘根基,阅读徽州,以笔传情,解我乡愁这里的山,群峰林立,雄奇险峻,连绵不绝;这里的水,波光粼粼,温柔缱绻,源远流长;这里的人,宗族村系,一脉相承,精英辈出。
黄龙慧开禅师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怕是只有在我的家乡——徽州才能找到最丰富的注解。
沉浸在徽州的古韵之中,未曾想过有一天会离开。
但,这着实是发生了。
从高中迈出这片青瓦之乡后,我便很少回家。
这个家不仅仅是我家那片白墙青瓦,还有这连绵几百里的青山绿水。
这青山绿水,一直是我嘴里念叨着的情人。
随着小路走出这青山绿水,每一步都印着我的乡愁。
“景随人变化,人在画中行”,有人说,徽州是一幅画;“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有人说,徽州是一场梦;而我说,山水冠天下,半因文墨香,徽州也是一本书。
我居黄山脚下,曲径青青傍小溪,只是闲来推窗一望那蜿蜒高耸的黄山,就像轻翻开徽州一页,徽州之浮光倩影,跃然于脑海,流动于指尖。
山水交融,烟雨迷蒙,如诗如画,半真半梦徽州的景,最是离不开新安山水。
有人曾这样问徐霞客:“你曾经云游四海,究竟何处最奇?”徐霞客答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自那时起,“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便从民间流传开来。
然而黄山确实不负盛名,春有山鸟飞歌,清溪凉泉;夏有苍松云海,山花竞放;秋有红枫黄菊,天高云淡;冬有冰雕玉砌,素裹银妆。
小时候,父亲告诉我:“轩辕黄帝在这座山上采药炼丹,所以取名叫黄山。
”从此,在我的理解里,黄山的一草一木一人都生长在皇帝文化的熏染之中。
多年之后,每当我听到《童年》里唱起“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都会想起父亲带着我在山上度过的那段无忧无虑的孩提时光,可是,丹灶石床依旧在,云深何处问神仙?山巧,水更妙。
新安江水来自高山之巅,白云深处。
唐诗“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已是精妙简练地再现了新安江的独特风貌,俯瞰新安江水,像镶嵌在皖南大地上的一条闪闪发亮的银练,千回万转之间,昔日船工纤夫们动人心魄的吆喝和民谣仿佛依稀在山谷传响。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长春哪里有这标语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长春哪里有这标语
乡村生活方式以接近自然、远离喧嚣为特点,是承载城市人心中“诗与远方”的理想目的地,因此正在成为不少人向往的理想生活方式。
走进长春市九台区xx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一条弯曲平坦的油柏路“穿梭”在田间,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美景跃然眼前。
长春市九台区的xx村,位于环境优美的饮马河西岸,是典型的朝鲜族聚居村。
来这里,能体验稻作文化,欣赏稻田美景,感受稻田里的乡村旅游。
“山连江城清水停,稻花香遍百里营。
粗碗白饭仙家味,在之禾中享安宁。
”康熙皇帝东巡吉林,途经五官屯,在当地品尝了九台贡米后,这样盛赞道,自此,九台贡米名扬天下。
如今来到xx村,站在xx村稻米文化农业公园的观稻台上,面积达268公顷的稻田尽收眼底。
稻田里的稻田鱼、稻田蟹、稻田鸭和谐共生,被风吹起的层层稻浪让人心旷神怡。
xx村稻文化农业公园是九台区将在xx村及周边打造以稻米全产业链为主题的大型农业公园,规划总体面积8.5平方公里,是一个融汇了稻米产业、稻米文化、科研示范、民俗文化、旅游观光、餐饮服务、农业园艺等多功能聚集的“吉林稻府”农业公园项目。
目前涵盖了xx村村史馆和稻文化展厅,修筑了木栈道、玻璃栈道,规划了稻苗字和稻苗图画等稻田景观,到这里,看郁郁葱葱的苍翠青山、碧波荡漾的层层稻浪......感受独特的稻米文化。
学者畅议“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龙源期刊网
学者畅议“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
来源:《科技传播》2014年第04期
2月15日,以“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北京市召开。
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联合主办。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刘燕华,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等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会议。
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被写入会议文件。
“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立即引发社会各界的讨论。
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以此为议题,为我国实现“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情愫在设计中的应用
“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 ,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 文化基础。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 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则成为 国家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地区 馆平卧于国家馆之下,为人们的活 动提供了厚重结实的平台。它的四 面或以台阶步道,或以园林小品与 周围环境巧妙衔接;建筑外观上还 镌刻着古代叠篆文字,悬挑在基地 最外侧的环廊立面,印出中国历史 朝代名称,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 流长;而环廊中的建筑小品表面, 则镌刻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名称,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和各地区 间的团结与进取。地方馆屋顶公共 活动平台上承国家馆斗冠顶部九官 格布局,下接景观园林典雅风韵, 使整个中国馆的景观设计体现了中 国文化的意境。
一.乡愁是中国人骨子中无法抹去的情愫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冥冥之中,文化作为 一种特殊的符号已经烙印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日常生活中的举止言谈 ,思维方式,都是中国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改善的一 部分人,在日常选择中,已经远离欧式的尊贵典雅,更多的去选择有 中国味道的产品,这就是中国人在对乡愁的思念,寻找国人的归属性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淳朴、宁静淡雅的审美情趣,设计倡导顺畅 自然,和谐共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尊自爱、真善平和的思想 更是值得当代设计师高度重视。我们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积极 成分,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自然朴素的设计 风格给人们带来一股优雅、恬静的清新空气。
二.乡愁是对当地文化的引以为豪的符号
中国地大物博,是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的区域,都蕴有当地特色的 文化,这些文化与故事,通过一代代人传递,每个地域的人们都对当 地的文化传统符号都具有特殊的感情,在外拼搏之时,每当听到那些 熟悉的字眼,都会引发对故乡的思念。 这种乡愁是多元性和复合性的,蒙古的乡愁是“草原”,西北的乡愁 是“大漠”,江南的乡愁是“雨巷”,北方的乡愁是“深宅大院 ”.... 每个地方,都流传着一首歌,在不经意间响起,这就是地域的乡愁。
浅谈“乡愁”在新城镇景观设计中的探索与应用
汇报人:唐怀玉
引语
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 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 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 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 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 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中。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促 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 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 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乡愁是生活场景的儿时记忆及原始风貌
乡愁或许真正意义上就是儿时生活的那方圆十里的区域,那个小城承 载着这代人太多感情,不管在其他城市如何风光,家乡的分量只会越 发的沉重,那个充满儿时回忆的地方:那条清澈的河流、那只碧水上 渡口边的老渡船;那幽深古典的老宅、青石板巷,那庭院里的欢声笑 语;那座古老的石拱桥,那颗千年的香樟;那一垄一垄的梯田,那村 头的万亩油菜花开;还有那些熟悉温馨的面孔,那些曾经温和待我的 长辈们„„或许依然停留在原来的那个时空,只是,那个越来越陌生 的熟悉老地方却再也回不去了。 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在取得傲人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远离故 土的我们如一颗炸裂豆荚的种子,一不小心跳到了游子的行列,在众 多的陌生眼神中,我们成了故乡的客人,再也找寻不到萦绕心头的乡 愁。 这些的儿时记忆,化作一幅幅温馨的场景,时常出现在梦中......
儿时记忆在设计中的还原
后工业景观通过对废弃工业用地的场所空间思考,理解该场所对当地 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当地市民对于该场所的感情,进行改造利 用,将原有工业设施打散重组,将特有工业符号转变成设计语言,尊 重历史的态度同时解决环境污染、土地荒芜、生态平衡失调等一系列 问题。景观再生强固历史记忆、场所精神,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空间及 当地人群的关系,也为没落的产业带来转型的生机,还赋予景观更深 层次的社会意义,来解决富有挑战性的土地置换问题。探索设计在工 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景观整体布局、生态对策、尊重自然演化进程等 方而的设计思想及具体措施。 儿时记忆的乡愁,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或许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的日常 所需,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景观再生,留住乡愁的诗意,满足现在所需 ,是我们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可以参考后工业景观的设计方法。 ..”这是王澍喜欢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一个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设 计师,一直以来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找着自己的哲学表达。从中国 美院象山校区到宁波美术馆,再到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他用古 代工匠的建筑手法和生态环保的理念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在占地800亩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把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念、诗 意与审美带入当代建筑,以达到平衡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甚 高大的山丘的目的。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木,让王澍设计的建筑充满了江南水 乡的灵动。象山校区里的建筑有的用拆房回收的老砖砌墙,有的用回 收来的瓦片搭建重檐。王澍说,做瓦檐的时候,他会想象着学生们看 着雨水顺着瓦檐滴落的曼妙场景。 ....
中国情愫在设计中的应用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建筑之一中国馆的景观设计采用中国江南园林风格。建筑周边营造数个 景观园林。中国馆极富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的“斗冠”造型以及表面覆以“叠篆文字”的构思,将 无数中国人对于世博会的憧憬和梦想寄托在了独特的建筑言之中。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 ”为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 天下粮仓,富庶百姓。”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的空间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 “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以“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一“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 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国家馆居中 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
什么样的情愫是乡愁
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在艺术上,可以概括的说就是“含蓄、内敛、不 露锋芒却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元素中是中国人文思想的意向载体, 它所追求的和谐、节制、朴素和含蓄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自 然、哲学观一脉相承,是基于儒、道、释三家互补交融、兼容并蓄的 观念的注解,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观,更重要的是它们体现了中 国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印证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积养、品行和操守 。廊架、古塔、寺庙、民宅(四合院、窑洞等)、粉墙黛瓦、牌坊、亭 、檐的等建筑艺术形式体现着华夏特殊的建筑文化,是蕴含着中华民 族思想的审美观的表达。中国人的性格以含蓄和内向著称,喜欢借物 抒情,借物言志,以传统文化元素的象征性来表达感情适合不善于直 截了当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喜好的中国人,婉转的表现,给人以美感和 想象的空间。我们的传统图形也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它不 仅仅是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上的装饰,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化、 对象化的图示,在这些朴素的图形背后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有着无形的宇宙观;有着更广阔、更生动的人生感悟。这些普性的 文化语言,都是国人对自我回归的乡愁。
四.乡愁景观之我见
乡愁的命题应用于新城镇建设的景观中,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 思路,但是本人认为,不能盲目地将乡愁的所有元素都应用其中,首 先应该尊重场地所需要的功能,不能单纯为表现乡愁而本末倒置;其 次,怎么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乡愁,并不是单纯地将元素排列进去,思 考使用者需要怎么一个场境,而不是配合有乡愁意境的空间,还是应 该以人为主;最后,乡愁是诗意的,设计者应该有个诗意的心,乡愁 景观设计的核心应是设计师的内在景观,并不是用设计语言“描述” 这一场景,而是“描述”这一过程中所需的诗意状态。
乡愁是什么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中国人骨 子中无法抹去的情愫,是对当 地文化的引以为豪的符号,是 对故乡熟悉的生活场景,在新 城镇建设中,作为设计师更应 该去了解乡愁,并将乡愁作为 一种设计语言运用其中,使的 居者漂泊的心有地方可以存放 ,是的,在这快速生活节奏的 城市之中,忙碌的人们更需要 停留,需要港湾。
“乡
1 弯成一弯的桥梁倒映在湖面上, 从那头瞧这头是一轮美满, 走过青石板的老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斑驳的砖墙是如今的模样,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过渡页
愁”
-------新型城镇化要求的解读
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总要求,关于城镇化的 阐述,一句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 乡愁,唤醒了国人对乡愁的回忆,是的, 每个人都对故乡有着特殊的回忆,以及触 动心灵的诗意情怀。这些诗一般语言的描 述,是在传达一种信号,那就是我们的新 型城镇化绝非冷冰冰的经济名词和物化手 段,而是能够让人们过上美好诗意生活的 途径。
谢谢观赏!
Thanks!
地域文化特色在设计中的应用
深圳万科第五园虽是住宅小区,但其设计理念非常优秀,万科·第五园的身上有徽派建筑元素和 晋派建筑元素的影子。但是,它并没有简单地复古和照搬,而是将传统与现代很好地嫁接和结合 ,营造出了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传统居住环境,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的粉墙黛瓦、青石 铺就的小巷、密集的青竹林、富有文化色彩的石雕等与现代生活不背离的设计手法得到了继承。 万科·第五园这样独特的建筑表现手法,让曾经居住在此的人容易唤起共鸣,产生归属感,中国 传统文化元素以现代的手法得到提升和进化,与传统中式建筑形态近似而内在神似的的良好效果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