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文山水游记
完整版)文言文山水游记

完整版)文言文山水游记龙井题名记】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我自吴兴来到杭州,准备东归会稽。
在龙井,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大师邀请我入山。
我们出了城门,天已经晚了。
在航湖的时候,遇到了道士参寥,他问我是不是去龙井,我回答说已经晚了,可能已经走了。
当晚,天空放晴,月亮在林间清晰可见。
于是我放弃了船只,跟着参寥步行沿湖而行。
我们经过XXX,穿过南屏,洗脚于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沿着支径上风篁岭,最终在龙井亭停下来,饮泉、坐石。
在路上,我们经过了十五个佛寺,但都是静悄悄的,没有人声。
路旁的房屋,灯火隐现,草木深郁,流水悲鸣,这几乎不是人间的景象。
行了两个时辰,我们才到达寿圣院,拜访了辨才大师于XXX,第二天才回去。
晚游六桥待月记译文:西湖最美的时刻,是春天和月夜。
一整天中,早晨的美景是晨雾,傍晚的美景是晚霞。
今年春天下了很多雪,梅花因此更显得珍贵。
梅花和杏花、XXX一起开放,非常壮观。
石篑告诉我:“XXX在园中有一株梅花,是XXX家的古物,我们得赶快去看看。
”但我当时迷恋上了桃花,不舍得离开湖边。
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色的烟雾和红色的霞光弥漫了二十多里。
歌声和乐器声像风一样吹拂,粉红色的花瓣像雨一样洒落,美丽的衣裙比堤岸上的草还要多,非常绚丽。
1.请简要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晚上游览六桥,欣赏了西湖春天的美景,特别是梅花、杏花和桃花的盛开,以及湖畔的歌声、乐器声和粉红色花瓣的美丽景象。
2.请列举一下文章中出现的春天景象。
晨雾、晚霞、梅花、杏花、桃花、绿色的烟雾、红色的霞光、粉红色的花瓣。
3.请简要说明作者最终选择留在湖边的原因。
作者迷恋上了湖边的桃花,不舍得离开。
莫过于此。
丘上有茅屋一间,庐下水声激越,左右有小石穴,穴内亦有水声,而声异于外。
潭西有小山,山下为平田,田中有泉,泉出于石穴,亦有异声。
此三处异音,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或激越或悠扬,或喑哑或清越,各有千秋,令人神往。
XXX以XXX、竹树丘、水穴泉为三绝,而谓之“钴鉧潭西小丘”。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名篇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通: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大约有一百多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阳光可以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来自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初中文言文之山水游记篇

山水游记篇
陈情说理篇《论语十则》《虽有嘉肴》《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山市》《河中石兽》略
《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只引半句?总结全文,巧妙地回应开头“惟吾德馨”一句,立意高远,雄辩有力。
只用后半句,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略去后含蓄有余味,发人深思。
《爱莲说》“出淤-濯清-”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中通-不蔓-”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豁达大度;“香远-亭亭-”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总括莲的品格。
文言文山水游记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山水游记阅读训练含答案三叠泉瀑布徐霞客僧知觉①甚稔三叠之胜②,言道路极艰,促余速行。
北行一里,路穷,渡涧。
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枝,葱郁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
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
如是三里,得绿水潭。
一泓③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④,停者毓黛⑤。
又里许.,为大绿水潭。
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
潭有峭壁乱耸,回互逼立⑥,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
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
峰前石台鹊起⑦,四瞰层壁,阴森逼侧⑧。
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
乃循山冈,从北东转。
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注释】①知觉:人名,和尚。
②三叠之胜:即今三叠泉瀑布,在庐山东谷会仙亭旁,泉下即观音洞,洞下即绿水潭。
③泓:水深而广。
④喷雪:形容白浪汹涌或水花飞溅。
⑤毓黛:毓,通“育”,生;黛,深青色。
⑥逼立:指山崖等像墙壁一样陡立。
⑦鹊起:乘势奋起。
⑧逼侧:狭窄。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道路极艰B.水势/至此将堕C.泉/不知从何坠去也D.峰前/石台鹊起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修( ) (2)许( )(3)悉(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
(2)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大绿水潭的?(3分)二十五、(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余读书马迹乡之山寺,望其北,一峰崒①然高,尝心欲至焉,无与偕.,弗果。
遂一日奋然独往,攀藤葛而上,意锐甚;及山之半,足力倦止。
复进,益上,则涧水纵横草间,微径如烟缕,诘屈②交错出,惑不可辨识。
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惨栗,余心动,欲止者屡矣。
游襄城山水记文言文翻译

余尝游襄城山水,其地山水之美,甲于天下。
今春三月,风和日丽,余与二三好友,共游于此。
晨起,乘舟溯溪而上,两岸青山绿水,掩映于云雾之中。
舟行不久,忽闻水声潺潺,如丝如缕,引人入胜。
未几,至一石桥,桥下流水湍急,如万马奔腾,惊涛拍岸,声震山谷。
余等停舟桥上,仰望桥之两端,桥身如虹,横跨江水,两岸古木参天,奇花异草,争艳斗妍。
过桥而北,见一瀑布从山巅倾泻而下,如银河倒挂,白练腾空,飞珠溅玉,水珠随风飘洒,似细雨纷飞。
瀑布之下,有一深潭,潭水碧绿,清澈见底。
潭边石凳上,有数人垂钓,悠然自得,好不快活。
再行数里,至一山谷,谷中奇峰林立,怪石嶙峋,藤蔓缠绕,绿意盎然。
谷中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游鱼可数。
余等徒步谷中,沿途风景如画,令人陶醉。
忽遇一瀑布,水势汹涌,声如雷鸣。
余等驻足观赏,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午后,至一山巅,极目远眺,只见群山起伏,云雾缭绕,如梦似幻。
山巅有一古寺,红墙绿瓦,古朴典雅。
寺内僧人诵经之声,悠扬悦耳,令人心旷神怡。
余等在寺中歇息,品茗谈笑,忘却尘世烦恼。
傍晚,夕阳西下,余等乘舟顺流而下。
回首望去,夕阳余晖映照在山水中,如诗如画。
舟行至一江边小镇,余等登岸,入一酒楼,痛饮一番,畅谈山水之美,尽欢而散。
归途中,余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想此行所见,山川壮丽,景色迷人,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余赋诗一首,以记此行:襄城山水美,游子心所系。
奇峰耸云端,碧水绕山溪。
瀑布飞流直下,潭水清澈见底。
古寺幽静宜人,僧人诵经声里。
余游襄城山水,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虽归途遥遥,然余心已留于此,愿来年再游,以续此行之美。
文言文山水行记

文言文山水行记导言本篇山水行记,系张郎中亲往山水之地,亲临其境,细臆其景,情感于笔,尽诉于文。
旨在抒发人生感悟,传达山水之美,启迪读者之心灵。
前言五月连绵雨,山间云雾缭绕,气氛郁蒸。
我心欣然,独自踏上山水行程,期间心境独曰向往之。
第一章王屋山王屋山云集灵秀,神气蒸腾。
我游览于其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山峦巍峨,犹如天柱擎天;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登上山巅,俯瞰山下,仿佛穿越时空,与天地共鸣。
第二章黄山黄山俨然神仙居所。
我定期前往黄山,每到此地必能感慨万千。
登高远眺,群山环绕,云雾若隐若现,宛若置身仙境。
仰望高耸入云的奇峰,眺望云海翻滚,心灵为之震撼。
第三章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我游览桂林山水,被其绝美景色深深吸引。
山峦起伏,犹如巨龙盘旋;江水潺潺,犹如丝绸柔滑。
漓江上,竹筏轻摇,游客乘船领略桂林山水之美,如入梦幻世界。
第四章衡山衡山群峰俨然,峰翠水绕,我流连忘返。
登上衡山,四周山峦环抱,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
山上寺庙古朴庄重,听闻钟声,心神清净。
游人如织,气氛热烈,与大自然相互融合。
结语行至此处,千山万水,皆成心灵的滋养。
山水之行,不仅让我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更让我懂得尊重自然,珍惜生命。
山水行记伴我一生,让我无尽回味。
愿此篇文字,与读者共同欣赏,共同领略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注:本文为原创文稿,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山水游记类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山水游记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溪诗序柳宗元灌水之阳①,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②,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③,不可以不更也,故易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
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有改动)(注释)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
②家:安家。
③龂龂(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
④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
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以愚触罪B.谪/潇水上C.而/适类于余D.故更之/为愚溪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谪(___________)(2)易(___________)(3)咸(__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2)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4.“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井瀑布郦道元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
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礕头山①。
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
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②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河③。
北流入阳水。
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④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
但恨此水时有通塞耳。
选自《水经注·卷二十六·淄水》(注释)①礕(pī)头山:和上文“阳水”,均在山东青州。
描写山水的古文

描写山水的古文1、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从一个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的声音,很像人们身上佩戴的配饰发出的声音。
心里感到高兴,砍一个竹子,开辟出一条小道,沿着路走下去,看到水潭,潭水格外清凉。
石头的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的高地、小岛、岩石等型装。
数目青青翠翠,遮掩着经络,互相缠绕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的鱼儿游来游去,一百多条,阳光照下来,鱼的影子映在岩石上,一动不动,忽而又游向远处,来来往往,好似与游玩的人们相互取乐。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伐竹取道、旅游看山看水,通过描写景物抒发当时的心情。
)2、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散去,云彩拢过来,山里或暗或明,山林中早晚的美景,野草开花了,散发出芬芳的香气,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底下去,石头露出来,四季景色不同,乐趣无穷。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醉翁亭记描写知州的秀美景色。
)3、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我观看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在洞庭湖。
远处是山,吞吐长江的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天气变化,气象万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山水游记篇】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丰乐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③,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掇:拾取。
②刻露:明显地表露出来。
③本其山川:依据其山川地。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2. 本段文字多角度写出了作者之乐,请再概括出四种。
第- 1 - 页共13 页《丰乐亭记》1.(那时)又恰好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2. 乐岁物丰成,乐山川之美(可爱之景),乐风俗之美,乐和平安定,乐与民同乐。
附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
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声。
采摘幽香的山花,躲在乔木下乘凉,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
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第- 2 - 页共13 页龙井题名记秦观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
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
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
②会稽:今浙江绍兴。
③龙井:地名。
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
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
⑤篮舆:竹轿。
⑥霁:雨后放晴。
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
⑧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第- 3 - 页共13 页(1)以书.邀余入山( ) (2)比.出郭,日已夕(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龙井题名记》1.(1)书:信。
(2)比:等到。
(3)濯:洗、洗涤。
(4)谒:拜访。
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意思对即可。
)3.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意思对即第- 4 - 页共13 页可。
)《龙井题名记》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
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通过书信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
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参寥)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轿子,(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于是(我)便放弃做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
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意外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上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
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历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
(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第- 5 - 页共13 页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
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然.杭人游湖烨然.若神人B.多于堤畔之.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C.与杏桃相.次开发惠子相.梁第- 6 - 页共13 页D.石篑数.为余言扶苏以数.谏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译文:(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3.本文原题为《晚游六桥待月记》,通篇却在写花写人,有何作用?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晚游六桥待月记》1.D。
2.(1)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丁,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2)这种快乐只留结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3.本文描绘西湖花开之盛,游人之炽,大力铺陈渲染,烘托了西湖月景的“尤不可言”,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以及独以山水为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第- 7 - 页共13 页怀。
附译文: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
(山间雾气)一日之中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岚。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
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
”我当时被桃花所迷恋着,竟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草成烟,红花似雾,弥漫二十多里。
歌吹的声音,如风阵阵传来;仕女的粉汗,如雨纷纷落下;罗衫纨裤的游客,多于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
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
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第- 8 - 页共13 页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予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澧、镐、鄠、杜⑤,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选自《永州八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第- 9 - 页共13 页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⑤澧(fēng)、镐(hào)、鄠(hù)、杜:均为古地名,其中澧、镐分别为周文王、周武王建都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 (2)烈火..而焚之( )(3)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 (4)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描写丘“石”的语句并在下面翻译出来。
3.下面写“坐潭上”和“卧丘上”观感的文字,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2)“枕席而卧……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4.结合《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谈谈本文写“弃地”小丘的际遇,寄寓了作者怎第- 10 - 页共13 页样的情感和愿望。
《钴鉧潭西小丘记》1.(1)却。
(2)点燃大火。
(3)即使。
(4)认为……鄙陋看不上。
2.那高耸的石头相拥着向下倾斜的,好像成群的牛马在小溪里饮水一样;那些像兽角一样排列着、倾斜着向上的石头,好像熊罴在向山上攀登。
3. ①孤寂、凄苦、悲凉。
②心神愉悦、陶醉自得。
4.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遭遇不幸的苦闷抑郁不平的情感和重被重用的愿望。
《钴姆潭西小丘记》译文: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
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
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
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第- 11 - 页共13 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
”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
”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
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
(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
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
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
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
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么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