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章体例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常识1

中国文学常识1

屈原的爱国情怀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崇高的爱 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 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 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屈原举贤荐能,主张富国 强兵,虽被流放,亦不忘忧国忧民,直至国家被 侵略,仍然不愿舍弃自己的祖国,投江而亡,谱 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乐章。这种爱国情怀,任何 时代都不会过时。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
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 (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边塞诗
•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 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 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 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以 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 代表诗人有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
出塞二首·其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杜甫简介
•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 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 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古代文体知识

古代文体知识

古代的文体文体知识,是古代文化知识的一个方面。

文体的不同,往往反映出语言形式的不同,掌握各种文体在语言形式方面的一些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用品的内容。

划分文体的标准及古代文体的划分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1、文章的语言形式;2、文章的内容;3、文章的应用范围。

根据这三条标准,可把古代文体划分为三个大类:散文;2、韵文;3、骈文古代散文的类别:(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类:甲:编年体编年体历史散文在东周的时候已经产生,当时叫做“春秋”。

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春秋”。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只有鲁国《春秋》。

为《春秋》作传的有公羊、谷梁、左氏,称为“春秋三传”。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资治通鉴》影响最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特点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本来程序叙述它的来龙去肪,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便于读者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它的阶段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不足之处:不利于集中描写人物;一个事件往往拉得很长,分散在不同的年代里。

读者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了解其全面;某些人物有始无终,某些事件顾此失彼。

乙、纪传体纪传体历史散文创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属于纪传体历史著作。

纪传体这种体裁的特点:通过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历史散文对古代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深受这种体裁的影响。

古人称小说为“野史”,往往把小说篇名称为某某传。

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等。

丙、纪事本末体这种体裁创自南宋的袁枢。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归纳为二百三十九个专题。

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的材料集中在一起。

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七国之叛”等,然后按年排列。

这种体裁有一定的好处,便于读者了解某一事件、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

中国古代诗文评点体例的承传

中国古代诗文评点体例的承传
语评词,所 以,其 小传 多有评传 的味道 。陈思 ‘ 两宋名贤 小集 》 ,共三 百八十 卷, 为北宋 、南宋诗 人小 集之合编 ,
并论述。


传中夹评之体 的承传
我国古代诗文评点 中最早 出现 的体例便是传 中夹评之 体 。这种体例是指在作家 名下 ,在叙述履 历生平的同 时,
所 收诗人上起 杨亿 ,止 于潘音 ,共26 。陈思在每 家之 5家
前 皆置有评传,细致而详尽。 金元 ,承传传 中夹评体制 的著作主要 有元 好 问 《 中州 集》和房祺 ‘ 河汾诸 老集》 。元好 问 ‘ 中州集》 ,共十卷 , 末 附乐府 一 卷 ,选录 金代 2 9位 诗 人之 作2 6 4 0 6首 。此 书 除两位皇帝外 ,所 选诗人都列有 小传 , 仅叙其生平 ,更
摘 要:我国古代诗文评点的承传,在体例上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传中夹评之体,二是选评批点之体,三
是评中带校考之体。古代诗文评点体例的承传,从 内 在生成着文学评点的骨架,影响着文学评点的流程.
关键词: 诗文评点;体例;传中夹评;选评批点;评中校考:承传
中图分类号 :10 . 2 60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7 6 2— 0 2 (0 6 3— 0 5 5 0 2 0 )0 0 7— 0 4
我国古代诗文评点丰富 多彩 ,形式各种各样 。从体例 上看,主要有三种形式具有代 表性 ,勾连起 了内在的承传 线索 。它们 是 :一 、在择 选作 品 的 同时 。对作 家予 以列 传 ,在 传中夹评:二 、与选编 作品相结合 ,对所选作 品进
目,每 诗人名下各系 以事迹 、赞语 ,其体 制也 为传 中夹评 之 体 。上述 三 部诗选 的共 同特 点是 都在 诗人 名下 进 行评 议,虽然还不属严格 意义上的评 点之 体,但它们 开启 了传 中夹评这一体制 。 之 后 ,影 响至宋人 ,黄 舁 ‘ 庵词 选》 花 、陈诸老集》 ,收入金末元初

古代文学体裁

古代文学体裁

古代文学体裁本文是关于古代文学体裁,感谢您的阅读!古代文学体裁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

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中国古代文体划分

中国古代文体划分

中国古代文体主要可以划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大类。

1.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曲、赋等。

其中,诗又
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比较自由,近体诗在格律上有严格要求。

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2.骈文,即骈俪文,是一种讲究对仗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俪句、
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3.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不讲究押韵
和对仗,包括古文、记、叙、议、论、说、表、书等。

其中,古文是指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的。

除了以上三大类文体,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其他文体,如小说、戏曲、传记、奏疏、日记、书信等。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一)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一)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中国古代总集分体(一) 一、总集的生成及其编纂体例所谓总集,指的是按照一定的体例收录不同作者诗文作品的图书文献。

在中国古代图书文献中,春秋时代编纂成书的《诗三百》应是第一部诗歌总集。

但早在西汉,人们就把《诗三百》视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从东汉刘向(前77-前6)父子的《七略》开始,历代书目都将《诗经》列入“经部”,而不把它当作总集①]。

刘向辑录的《楚辞》,收录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宋玉(生卒年未详)等人的诗歌作品,原本也应属于诗歌总集。

《四库全书总目》卷148《楚辞章句》提要即云: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辨》、《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前200-前168)《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前154-前93)《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十六篇,是为总集之祖。

②]但在历代书目中,又一直以“楚辞”别为一门,与集部的“总集”、“别集”并立③]。

《四库全书总目》卷148“楚辞类序”称:《隋志》集部以“楚辞”别为一门,历代因之。

盖汉魏以下,赋体既变,无全集皆作此体者,他集不与楚辞类,楚辞亦不与他集类,体例既异,理不得不分着也。

④]按《隋书》卷35《经籍四·集志》分集部为三类:楚辞类、总集类和别集类。

其“楚辞类序”云:《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

……其后贾谊、东方朔、刘向、扬雄(前53-18),嘉其文彩,拟之而作。

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

然其气质高丽,雅致清远,后之文人,咸不能逮。

⑤]既然后世文人在楚辞写作的体例与风格两方面都难以为继,那么就只能将楚辞单列一类,与后世的总集判然而别。

正因为如此,《四库全书总目》卷186“总集类序”说:文籍日兴,散无统纪,于是总集作焉。

……《三百篇》既列为经,王逸所裒,又仅《楚辞》一家,故体例所成,以挚虞《流别》为始。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1、熹平石经:东汉末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辈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2、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以应学者们读经之需求,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

3、汗青:把竹子剖成一片一片的,为防虫蛀,先做脱水处理,用火烤干竹子里的水分,像出汗一样。

4、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

5、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①别名很多,例如:遗集、文稿、类稿等;②体例主要分为:分类、分体、编年。

所谓分类,是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所谓分体,是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所谓编年,是按作品协作年代顺序来编排。

③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唐以前别集的宋刊本,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人看到的都是明清以来的翻刻本。

④别集的文学价值,主要是一、他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二、让门是人们研究某一作家的生平、背景、思想、成就的主要依据。

6、单行文献是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主要分为三类:一、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例如:《文心雕龙》;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的单行作品,例如:《红楼梦》;三、从一种或多种著作中选出一篇或多篇作品单独印行的书,例如:《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7、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

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

8、目录: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9、《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刘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刘向的《别录》,“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最终完成了我国古代最早的综合性国家图书分类目录。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之古代文学体裁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之古代文学体裁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之古代文学体裁古代文学体裁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章体例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而史书则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这些史籍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多种体例,犹如奇花异放,色彩纷呈。

一.纪传体:纪传体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

这种体例,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历史事件,自《史记》问世以后,中国史书大多以这种体例写成。

以《史记》为例,它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

1.本纪以帝王世纪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
2.世家中的部分内容以朝代或诸侯国的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

3.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4.表又分为世表、年表、月表,是以表格形式,分别按世代、年、月排列的简明大事记,以补纪、传叙述之不足。

5.书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分门别类地记叙了礼仪、音乐、军事、历法、天文、祭典、水利)、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概况,具有专门学科史的性质。

到了《汉书》,它取消“世家”,并入“列传”,称“本纪”为“纪”,改“书”为“志”。

自此以后,其他纪传体史书虽由于时代特点或史家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设立条目时有增易,但大都没有跳出《汉书》所创的体例。

自《汉书》以后的纪传体史书,便以纪为纲,包举大端,以列传和志为目,详述其事,从而构成了一种以线带点,以点补线,较为系统而完备的史书体系。

二.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来写,按年编次,以年月为经,以史事为纬,材料被安排得井井有条,避免了复沓和零碎,也容易看出同时期各事件的前后联系。

但是,在编年体中,同一时期的几件事情往往参差错落,记事就难免前后割裂,有时首尾也不能连贯,甚至有一件事相隔数卷的情况,以致司马光在完成《资治通鉴》之后又编成《资治通鉴目录》30卷以备查检,朱熹更编写了《资治通鉴纲目》以明其条理。

三.国别体:国别体,是按国别分别记述各国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国语》和《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的代表。

秦汉以后,由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国别体这一史书编写体例就不再为人们所使用了。

四.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某一专题的史料集中到一块,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的史书体例。

南宋学者袁枢依据《资治通鉴》编写了《通鉴纪事本末》,首开纪事本末体的先河。

此书将重要的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弥补了编年体、纪传体的不足。

纪事本末体史书在史料上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但它把某一专题的有关材料罗列在一块,首尾明晰,脉络清楚,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五.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

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六.断代史:史书体例名称。

相对于“通史”而言。

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作叙述之史书。

东汉班固作《汉书》,首创其例。

此后大部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都属断代史性质之史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

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人类历史本来是一条让人眼花缭乱、色彩斑斓的长河,要想用一种体例把这条长河的主干支流、惊涛涟漪、珍珠泥沙都尽善尽美地展示给后人,的确不是一件易事,难怪历代史家不断
探索,也终难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案。

如此看来,折衷的办法只能是多体并存,互为补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