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学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案标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1. 了解《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创作出具有艺术性的诗歌作品。
教学准备:1. 课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练习本和纸笔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了解诗歌对于文化传承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阅读与分析:1. 学生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 分析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创作动机。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如修辞手法、意象和节奏等。
讨论与互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2. 整体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整体讨论。
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对于诗歌意义的重要性。
创作与表达:1. 学生自由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一首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相关的诗歌。
2. 学生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诗歌进行朗读或展示给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总结与评价:1. 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
2. 学生互评:学生可以互相评价对方的创作,提出建议和鼓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相关的古代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化遗址或艺术展览,加深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提高了对于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相关文化遗址,拓宽了视野。
整体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地达成。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公开课教案设计)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反复品味,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宋词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品味,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诵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宋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时过一千多年,依然闪耀着熠熠光辉。
开启宋词,在这里,我们能领略到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能体味到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范文正公“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柳七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
这里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
随口吟咏,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
让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知其人论其世二、走近作者及背景介绍(一)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以恢复中原、报国雪耻为志。
少年时代—国耻家仇,誓立壮志(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青壮年时期(1140-1181年)力主抗金,仕途坎坷(青壮年时代(1161—1181年)21岁时,金兵大举南侵,他聚众起义,不久投归南宋;25岁时,受南宋朝廷赏识,步入仕途,并献给皇帝《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大计。
);中晚年时期(1181-1203年)罢职闲居,壮志难酬(遭受排挤,被罢职不用,近20年赋闲在家。
)。
晚年时期(1203—1207年)壮志未酬,含恨离世(晚年再备起用,参与北伐战争,再被排挤,又被罢职,只得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哀叹)。
——词人壮志凌云,只叹生在南宋,可谓生不逢时!(二)背景介绍: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来到造口登临时,俯瞰青山流水,联想起40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优秀教案

境界的能有几人呢?外界的环境往往会触发人的情思。一次,辛弃疾经过江西造口壁,回想 起往事,内心情感迸发,奋笔写下了一首让我们心中激荡的词。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 这首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作者简介:
3/3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 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南宋词人。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 三、学生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
2/3
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作业布置】
1.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书愁
行人泪
望长安 忧国
遮不住
言志
(忧,我感触很深。我在执教辛弃疾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时,感觉有几点成功之处。首先是在新课导入时,从范仲淹的话入手,引导学生适时认识情 感迸发因物而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注重诗词的朗诵,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 课上运用了自读、教师范读、点名学生朗读、齐读的多样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 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朗读欣赏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扩 大知识面。一堂课要精,我以为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去修炼。首先要训练课堂语言,在语文 课上做到话语信手拈来,前后知识串联自然,不形成知识串联的落差。其次引导学生有情感 地朗诵诗词,做好学生情感朗诵的铺垫,带动学生去体会感悟诗词的意蕴。
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②个别学生读,学生点评,教师小结 ③教师范读 ④学生齐读 四、解题: 菩萨蛮:词牌名。书江西造口壁:词题。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这是一首
辛弃疾《菩萨蛮》精品教案+学案

辛弃疾《菩萨蛮》精品教案+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的宋词部分,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全文解读及其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其词作的艺术风格。
2. 通过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宋词的认识和欣赏,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词意、艺术特色及历史背景。
难点:词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
3. 课文解读:详细解读词作内容,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具体句子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辛弃疾的词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辛弃疾的词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生平简介2.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3. 意象、情感、修辞手法4.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鉴赏辛弃疾的另一首词作《青玉案·元夕》。
2. 答案:参照课堂讲解,从意象、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辛弃疾的词作,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其他宋词大家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解读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 例题讲解中如何鉴赏辛弃疾的词作。
3. 作业设计中的《青玉案·元夕》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案标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习欣赏《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复印件。
2. 彩色图片或PPT展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艺术形象。
3.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提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代表之一。
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历史背景,包括创作时期、地点、作者等,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特殊性。
同时,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或PPT,让学生对该作品的艺术形象有初步的了解。
Step 3:文本解读(15分钟)将课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分段展示,逐段解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诗意和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Step 4:艺术特点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艺术特点,包括线条运用、色彩运用、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
通过对比其他壁画作品,让学生认识到该作品的独特之处。
Step 5:学生互动(10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Step 6: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为题材,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Step 7:总结与展示(5分钟)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总结。
回顾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在这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查找并了解其他中国古代壁画作品,并写一篇短文进行比较分析。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2)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意象、情感等角度分析诗歌,提高解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意象分析;2. 诗歌的情感把握和艺术特色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时代背景的理解;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背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的表达技巧;4. 启发引导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揭示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象;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2)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查阅的资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小组的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2)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揭示诗歌的深层含义。
5.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角度欣赏诗歌的美;(2)让学生学会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2)了解诗词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文学素养;(3)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含义;(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感,培养文学素养;(2)鼓励学生主动朗读、背诵诗词。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讨诗词对人生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词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词是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作。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山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
47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
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了解辛弃疾生平,并拓展阅读他的爱国诗词作品。
2.结合资料,大致了解本首词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萨是上下结构,书写时不要误写成左右结构。
蛮字上半部分有两个竖,尤其注意第二个竖不要写成竖钩。
2.朗读指导这首词表达的是词人的爱国情怀,朗读的过程中要以理解词句为基础,了解词人此时胸中那种悲凉、悲愤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通过感情朗读来表现这种感情。
3.阅读教学(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千古名句,学习课文时可以从这个句子入手,引发对全词意境的感悟。
(2)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手法,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的瑰宝。
上阕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现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训练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
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远望绵延不绝的青山,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像那青山般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二、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叫知人论世。
诗人性格特点、人生经历及所遭遇的时代背景都会在诗歌中留下烙印,抓住这些就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的是用比兴的手法。
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
1. 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已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2.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训练答案
1.“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的是用比兴的手法。
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
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
“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阅读训练】
1. B(3分)
2.答案要点:
追怀当年国事艰危的沉痛;对金兵入侵下百姓们流离失所的同情;对失去的国土的深情怀念;重山阻隔,故园难回的悲愤;未能恢复中原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对当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懑。
(本题4分。
答出1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