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考研热现象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考研热现象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考研热现象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考研热现象

[摘要]本文利用一个简单的信息经济学模型,来解释学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信号示意作用。

[关键词]信号示意信息不对称考研

1 信号示意模型的描述和基本假设

1973年斯宾塞的信号示意模型假设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同的求职者的生产能力是私有信息,雇主只能通过他们外在的教育水平信号,如是否拿到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然后根据自己心中的概率信念,来判断求职者真正的生产能力,并给予相应的工资水平安排。

假设(1)雇主和求职者都是风险中性,有两种类型的求职者存在:能力低的(简称L型):生产能力=1,在人群中的比重=q;能力高的(简称H型):生产能力=2,在人群中的比重=1-q。假设雇主用工资1去雇佣能力低的工人,用工资2去雇佣能力高的工人,企业获得正常利润。

假设(2)超出普通教育之上的受教育程度可用某个数y表示,且假设对L 型而言,教育成本CL(y)=y;对H型而言,CH(y)=y/2。

假设(3)雇主的信念如下:雇主认为受过某个特定水平y*的教育及受过比这个水平更高的教育的工人是高潜质的工人。这样,当雇主观察到一个求职者的受教育水平y<y*时,他就会认为这个工人是L型的,支付w=1的工资;相反,如果y>y*,他就认为这个工人是H型,支付给他W=2的工资。现在先假设y*>l。

问题是:面对如此的工资安排,L型和H型将做怎样的抉择呢?这就涉及到分离均衡演示。

2 分离均衡的演示

所谓分离均衡就是L型求职选择y=0的教育水平作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点;L型求职者把y=y*作为自己的最大化利益点。

关于“考研热”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考研热”现象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实践者: 学院: 班级: 实践主题: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父母恩情 实践时间: 实践地点: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正文 (一)摘要:考研,在当今逐渐成为类似与高考的考验,而“考研热”也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大学校园中随处可以听见关于考研的讨论。而在近这十年里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增长了将近100万,每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在不断增加,考研的规模不断地扩大。 眼下的“考研”,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二)关键字:考研原因考研态度考研过程考研形势 (三)活动内容 现如今考研逐渐成为一个市场,各种考研辅导机构相继出现,今年暑假我在考研辅导机构进行了了解与实践。 考研的原因 1.提高自身进入社会的能力,找到好的工作。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生的地位与日剧下,而客观的现实表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同学一方面是在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在逃避现阶段的就业压力。可以说抱有此种考研目的的同学不在少数。江同学:考研,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如果毕业有好的工作,我会放弃考研。张同学:现在大学生学历低了,以后发展起来,还得需要研究生学历。 2.提升专业素养,从事专业研究。一部分同学想要从事于本专业的研究工作,希望做出一定的成绩,不仅仅是为了一份安定的工作。他们寻求更高的目标,能够站在学术的最前沿,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有别于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彭同学:我就想高研究,发明创造出我的东西。至于工作暂时没有考虑。李同学:我想提高专业的知识,想在大学任教,对于学术有着很高的要求。 3.没有目标,盲目考研。此类同学占很少的一部分,考研只是他们的一种经历。家里希望其考研,自己想总一个过程。丁同学:我还没上够学呢,反正家里也要求,考考研就考呗。 我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人才,大量的大学生涌入考研队伍中来无疑是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但是随着大学生考研队伍的越来越庞大,其目的性也有了不同,甚至出现了不必要的扭曲。我们要正确面对考研。

管理经济学—身边的经济现象

双寡头垄断——超市中为什么只有两种可乐? 一、市场现象 “老板,来瓶可乐!” “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 “都可以!” 大多数人在购买饮料时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可能你会喜欢特定的可乐品牌,但一定是这两个牌子之一,对吧?那么为什么会用这样的现象呢?为什么没有其他品牌的可乐在市场出现?在这种没有其他竞争对手的前提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又是怎样共存,并分享着全球市场的巨额利润呢? 二、双寡头市场形成的原因 那么,首先我们要分析为什么市场上很少见到其他牌子的可乐饮品,即使出现像娃哈哈公司出产的“非常可乐”这种饮料也会不久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其实可口和百事两种可乐以他独特的配方,优秀的产品品质,卓越的宣传,完善的售后服务以及可能存在的战略合作来垄断市场。实际上使可乐市场形成了很高的门槛准入,即无论从技术、资金还是其他方面都为其他企业进入可乐市场造成了很大难度。也就不难理解,人们只要想喝可乐这种饮品,就只能买到这两个品牌的。当然,也因为他们独特的口感和优越的品质,迎合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口味,而使其长期稳居饮料市场销售额前列,无人可以替代。 其实,在可乐市场上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是双寡头。它的显著特点是两家供应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这些厂商的产量占全行业总产量中很高的比例,从而控制着该行业的产品供给。可口可克和百事可乐就已经可以代表可乐饮品的整个行业,虽然事实还存在其他企业,但并不能够引起注意。而且在产品配方不外露的情况下,可口和百事的产品是具有永久特色的,所以两家公司作为垄断厂商可以通过产品技术的卓越优势,以指导市场价格。事实上,在目前阶段,新的企业要进入可乐市场和可口、百事一争市场份额,形成类似果汁市场百花争鸣的态势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双寡头垄断,是一种只有两家卖方主导市场的市场状态,比较接近于完全垄断。他们引领某个市场的前进方向,享受着巨额的市场利润。 三、双寡头市场如何长期存在 然后我们再分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如何共存与共赢的? 通常,企业之间存在着被认识到的很强的相互依存性或激烈的对抗竞争。毫不例外,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共存于同类产品市场,是一种既竞争又依赖的关系。他们生活在可乐市场,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可乐这种饮品,然而特点主要在于产品差别,即同一种产品在质量、包装、销售和传播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别。比较明显的要素就是我们熟知的红色文化和蓝色的文化的较量。 但由于目前的可乐市场是双寡头市场,在寡头垄断企业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依存性,使其在经营上有着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不同的重要特点,即寡头垄断者的某项决策会产生什么结果完全取决于其对手的反应。因此,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可能在长期竞争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意识形态,一致的价格,相近的质量保证,类似的售后服务。即使在激烈的竞争下也会因口味不一样,价格相近,消费者各取所需;而使没有一方能用简单的办法将另一方挤出市场。这可能是无奈的和谐吧? 当然这种双寡头的和谐也有可能依赖于某种内部商业协议,协议中达成厂址

大学生考研原因调查报告分析

大学生考研原因的调查 目录 一、大学生考研原因调查方案 二、大学生考研原因调查问卷 三、大学生考研原因调查报告 调查人员: 联系方式: 完成时间: 探析大学生考研原因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生就业压力俱增。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研自然成为谋求个人发展的重要选择。我校大学生考研的动机是什么? 影响因素有哪些? 对日趋热化的“考研热”现象进行理性分析是必要的。本次调查以安工大学生为例,探索考研其中的缘由! 二、调查目的 1、了解我校大学生对考研的反映,促进大学生正确对待考研 2、能给学校对大学生考研教育的促进与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使我校大学生对考研有一个更加充分的的认识,指导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研究与否 的选择 三、研究内容 1、考研大学生的构成特征与心理特征 2、考研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及其目的 3、考研大学生考研偏好及其流程的了解 四、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安徽工业大学全体在校大学生 五、调查方法 根据此次调研的目的和调研对象,为使调研结果更加确切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计划采用分层抽样收集原始资料。在原始资料收集过程中主要采取入室问卷调查,并在恰当的时机下辅助观察法和访谈,希望能得到全面的调研结果。 六、调查资料整理分析方法 1.定性调查的深度访谈,采取纸笔记录并整理、筛选、提炼,进而得出结论。 2.定量调查样本较复杂,人工整理并辅助电子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录入,并适当制作图表。 七、调查日程和时间期限 第3~4周——调查实施方案及问卷设计、人员安排; 第5~6周——方案可行性审查、修正; 第7~8周——落实调查工作,打印并发放问卷; 第9~10周——回收问卷并进行整理、分析及调查报告撰写; 第11~12周——报告审核、修改直至完稿。 八、人员安排 我们是安徽工业大学的学生,为了解在校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我们正在进行一项调查,希望你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作答,我们保证对你填写的内容进行严格保密。谢谢合作! 1. 你是否决定考研:() A.是 B.否(终止访问) 2.你所在的专业年级

六方面解读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

六方面解读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考研热”也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据统计,我国2001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6万人,到现在2013年,增加到了176万人,人数增加了近四倍,这一增长趋势在今后可能还会得到加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考研热”的形成,就整体的社会氛围而言,考研热的出现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关。对此,跨考考研考研研究院针对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做了一些调查。大多数考研的大学生以及还没有考研的学生,对是否考研的判断是通过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就业形势、研究生待遇以及个人的发展等因素形成的。 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多年前,国家领导人就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不久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中强调要通过教育改革,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进入人才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2、社会对高端人才需求增加 通过几十年的沉淀,我国基本已成为人才大国,无论是人才结构还是数量上,都有了较高增长。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增加砝码。 3、研招规模扩大和补助提高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从1999年以来不断扩招,这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因此对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考取研究生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虽然从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完全自费,可能会对考研学生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断提高的助学金待遇,这基本上能够解决基本生活费问题;另外,通过申请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形式,基本上能够缓解经济上的困难,如果时间充裕,还可通过兼职等方式创造更多收益,这对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 4、在校生有非常有利的考研条件 相对在职人员来说,他们有有利的学习环境。他们有专门老师进行指导,并有机会参加考前培训。从专业学习的指导到报考学校、报考专业选择以及考后的联系、调整,老师负责整个过程,有固定的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课时安排等,没有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考研;同学间彼此帮助、鼓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经济学不是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的理论,它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问题的工具,帮助拥有它的人去分析问题,做出决策。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两方面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在此,对于“经济”的理解是广义上的。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人们只有了解面临的选择,并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关于时间的权衡取舍:曼昆在第18章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 政府管理方式的权衡取舍: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当前政府更加强调公平,强调民生,体现了政府管理价值取向的变迁。《经济学原理》第20章指出“当政府实施一些政策来使收入分配更平等时,它扭曲了激励,改变了行为,并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政府这样做要付出相当的成本,更显得公平的可贵与来之不易。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此原理旨在说明“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在人们做出决策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 父母供孩子读书的机会成本:笔者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父母很有远见,一定要供我们读书。都读书去了,家里务农没有帮手,父母很辛苦劳累,母亲腿脚不好只能坐在田里锄地,乡邻们说,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应该在家里种地以减轻负担。不仅如此,在那些年代,父母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按社会学说,我们兄妹通过受教育被进行了社会阶层的重新划分。按经济学说,父母损失了闲适的生活、健康的身体,背上了债务,这些是子女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成本。 参加全国联考的机会成本:经过权衡,笔者决定不参加全国联考,只把来清华学习当成一次进修学习的好机会。决定过程如下:我是文科出身,从未学过高

关于考研热的调查报告

关于考研热的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大二学生的考研动态,针对同学们在考研上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以及方向。 时间:2013年12月8日——2013年12月13日 地点:大连海洋大学 调查对象:部分大二在校生 报告人:IT英语2012: 罗琼玉(1 2 0 8 1 4 0 1 1 7) 李琛(12081402 2) 宋雨濛(1 2 0 8 1 4 0 1 5) 董婷婷(12 0 8 1 4 0 1 2 0) 于婷婷(12 0 8 1 4 0 1 1 9) 冷佳时(12 0 8 1 4 0 1 1 8)

一、实践目的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各大高校也进行了研究生的扩招.由此引发了一场考研热.在校园的图书馆或者自习室都可以看到认真准备考研的同学.作为大二的学生,我们对于未来是否要考研,选择什么样的学校的各方面都存在很多困惑,这次的进行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大二学生的考研现状,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意见. 二、实践内容 (一)调查方式:发放调查问卷 (二)调查方法:随机抽样,共发放11个院系, 每个院系随机发放10份,共110份,收回107份,回收率为97%.考研人数如下图: :

三调查数据分析 1考研意向 关于考研与否结果如图所示,有39%想考研,有46%不想考研,有15%还不太清楚。单从考研人数这一方面来看,几乎一半的比例说明打算考研的同学还是很多的,但是再从整体上看,考研与不考研所占比例基本持平,这说明持续了很久考研热,已经开始逐渐的降温了。大多数同学都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不再跟随他人,盲目考研。还有15%的同学还没有有明确的打算,一直处于观望的状态。他们大多对考研不太了解,对自己日后的打算也不太清楚。

【实用】学生调查报告汇总合集

【实用】学生调查报告汇总合集 【实用】学生调查报告汇总 0 10 篇 【实用】学生调查报告汇总 10 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学生调查报告 10 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调查报告篇 1 一、调查背景 在伟大的“中国梦”的伟大时代背景下,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有着我们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和伟大的“中国梦”息息相关,这就是“学子梦”。今之中华,迫切需要培养更多的拥有丰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在其毕业后,考取研究生,向着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为国献力,是其成为此类人才的重要途径。下表是 20xx-20xx 年全国考研人数统计(单位:万人) 二、调查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考研的情况,以及了解大学生对考研的态度,也为更多有志考研的同学提供一些信息,真实地了解

应届毕业生考研的动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考研心态,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考研学习条件。因此,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考研情况进行了实践调查。 三、调查对象、时间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XX 学院学生 (二)调查时间 20xx 年 5 月 16 日,17 日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以及网络问卷为载体,以网络调查为主,书面问卷调查为辅。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2、资料查阅:通过图书馆,各考研机构以及网络获取可靠的资料。 四、调查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根据不同的年级调查显示,会考研与不会考研有明显的区别,考研所占的比例也不一样,由结果可知,大三的选择考研的比例明显比其它年级的要高。这说明在大三同学对考研的意识比较强,比较突出。

解读“考研热”的成因

解读“考研热”的成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考研热”也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考研热”的形成,就整体的社会氛围而言,考研热的出现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关。针对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大多数考研的大学生以及还没有考研的学生,对是否考研的判断是通过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就业形势、研究生待遇以及个人的发展等因素形成的。 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多年前,国家领导人就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不久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中强调要通过教育改革,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进入人才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2、社会对高端人才需求增加 通过几十年的沉淀,我国基本已成为人才大国,无论是人才结构还是数量上,都有了较高增长。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增加砝码。 3、研招规模扩大和补助提高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从1999年以来不断扩招,这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因此对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考取研究生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虽然从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完全自费,可能会对考研学生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断提高的助学金待遇,这基本上能够解决基本生活费问题;另外,通过申请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形式,基本上能够缓解经济上的困难,如果时间充裕,还可通过兼职等方式创造更多收益,这对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 4、在校生有非常有利的考研条件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之劣币驱动良币每个人都对着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和朋友一起去购物,在找零时偶尔会听到朋友或抱怨找补的钱太旧,或炫耀钱包里都是崭新的钱币;当自己买东西找零时,潜意识里总是习惯性的把一种质量看起来很差的,很旧的钱币找出去,把看起来比较漂亮,没有毛边的留下,有一天就突然发现自己身边基本上都是漂亮,比较新的钱币了。 这让我想起了经济学上的名词“劣币驱动良币”,原来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就发生了。劣币驱动良币本是说:古时候,因为工艺的差别很大,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的“良币”收藏起来,并试图将那些成色差的“劣币”转让给他人,这样市场上就同时流通着劣币和良币,且劣币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惩罚,如此循环,良币就会被驱逐出市场,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在经济飞速发展,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劣币驱动良币”的规律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领域,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这个劣胜优汰的饭淘汰定律,可以引申出不同版本: 官场的劣币驱动良币是贪官排挤清官; 婚姻市场的劣币驱动良币是丑女先嫁,美女成为剩女; 房地产版的劣币驱动良币,就是高房价吸纳了高投资高负

债,转移了制造业投资,高房价推涨了消费偏好,挤占了自由消费,眼下中国,楼市已成为最大的吸金黑洞,既吸走投资,也吸走消费,导致驱动经济引擎的三驾马车严重失衡,有倾覆之危,职业的流动性,已倾覆了中国人自有房产才有根的传统置业观,落实的一枝独秀,就像曾经覆盖滇池的水葫芦,严重破坏了中国经济生态平衡不说,还变得投鼠忌器,难以治理,一花怒放杀百花,使得中国人不是变富而是变穷了,亚当斯密说过,一个人的贫穷或是富有,是根据他能享受得起的人类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程度,买不起生活必需品、便利品的普通住房,就是被高房价剥削成了穷人; 在信用领域的劣币驱动良币,就是“格雷欣法则”即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现象。是由于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旧的信用制度被破坏,新的信用制度又未建立而造成的; 在新闻传播领域劣币驱动良币表现在低俗传媒往往比高级严肃传媒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市场,因为低俗报纸大量刊载媚俗的内容,有一定的读者群,严肃的高级报纸的读者往往少于低俗报纸。如黄色新闻能赚来更多的眼球和噱头; 在现代社会道德领域中,这样的情景几乎时常在眼前上演。比如,很多人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如果不守秩序的人常常能够捷足先登,那排队的人就会慢慢减少。如果扶起摔倒的老人,可能会付出代价,那么,无人敢扶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常见。所以,科学的制度非常重要,就是不要让不诚信的人获益,从而引导民众

“考研热”文化现象探析

“考研热”文化现象探析 摘要:“考研热”持续升温,甚至在各种媒体上“考研村”、“考研经济’’等一些全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名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成为一种独特的、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简单的对社会中存在大学生的“考研热”现象和“考研热”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考研热;原因;社会问题 在当今大学校园,“考研”可能算是最流行的一个词语了。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的行列,有些人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便再考虑考研的事情了。据了解,2012年全国共有165.6万名考生比2011年增加14.47万人,增幅9.6%,再创历史新高,然而2014年已经突破180万人。这是自2010年以来,考研规模连续第4年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增长。短短30多年时间,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时的50余倍。自1992年以来,“考研热”持久不衰,影响面广,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突出现象。无论是报名人数的连年攀升,还是“考研辅导市场”的火爆,都无不让人感受到这股热浪的强大。如今“考研热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出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日益尊重.然而在“考研热”不断升温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如考研动机功利化,备考过程应试化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考研热”的原因探析 (一)国家对研究教育的重视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包括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也相应地扩大规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地必然结果。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立足于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专门人才,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考研热就是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产生的,另一方面,国家推行研究生免学费和奖助学金的政策,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虽然2014年国家取消研究生免学费政策,但是高额奖助学金依然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个人为了提高竞争力 2003年8月20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展开了关于为何要参加考研的调查,截至9月26日,共有11062名用户参加了投票。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人考研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竞争力,有56.28%的学生是为了获得高学位.便于就业,另有30.69%的人是为了提高自身素

_考研热_的经济学解读

收稿日期:2008201222 作者简介:王丽(1980~ ),女,山东潍坊人,伊犁师范学院法经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学理论。   2008年4月第27卷 第4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Ap r .,2008 Vol .27 No .4   “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 王 丽 (伊犁师范学院法经系,新疆伊宁 835000) 摘 要: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我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形成“考研热”。运用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以期探求“考研热”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考研热”;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08)04-0020-03 一、“考研热”的现状 如今,“考研热”已不是一个生疏的名词。从下 面表(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考研的火热程度。此表为2000-2007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和招生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 考人数逐年增多,其中2004—2005年增幅最大。尽管八年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也在增长,但这个增长明显低于报考人数的增长,如八年间招生人数增长了35.9万人,报考人数却增长了89万人。这种增长量上的差异,加剧了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给考研人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压力。 表1 2000-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与招生情况表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报考人数(万人)39.246.062.479.794.5117.2127.5128.2招生人数(万人)6.59.115.919.627.4932.49440.042.4录取率(%) 16.6 19.8 25.5 24.6 29.1 27.7 31.4 33.1 此外,伴随着研究生入学考试而产生的巨大“考研市场”也是长盛不衰。不仅办辅导班的,出辅导书的,赚足了腰包;就连考点附近的旅馆餐厅也会在考研期间临时提高价码,大赚一笔(可见其生意火爆),甚至名牌学校专业辅导班的内部资料如一本薄薄的笔记也多达百元每份。据一项对某高校师 范类本科生考研意向的调查统计,[2] 在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中,准备投入500元以下的学生比例为33.4%,准备投入500-1000元的为33.4%,准备投入1000-1500元的为10.4%,准备投入1500元以上的为9.2%。在投入方向上,表现为“购买课本及复习资料(77.6%)”、“参加考研辅导班(41.2%)”、“了解考研信息(30.6%)”和“提高营养水平(20.7%)”等。可见,考研人还承担着不小的经济压力。 由此,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便具有十分重要的 现实意义。下面我们就从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以期探求“考研热”背后的因素,把握其实质所在。 二、“考研热”的教育经济学分析 (一)人力资本理论 西奥多?W ?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将资本的概念扩大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教育与收入之间的连接关系是教育投资→较高的生产能力→较高的收入。即教育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可带来较高的收入。因而为获得较高收入,人们自我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和消 费能力,而学校教育乃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3] 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一般而言,生产能 ? 02?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姓名:刘旭 班级:信管094 学号:200904034415 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 ———基于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的分析摘要: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 涨,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性是形成房地产 泡沫的内在基础。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分析了房地产泡沫形成 机制,认为由涨价预期所带来的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是短期内房价上涨的动力。从长期 来看,这一动力无法持续。 近年来,云南、四川等地的花卉市场频频爆出天价兰花, 某些原本售价仅仅几十元的小小兰草,在投资客的炒作之下 竟然能够卖到几百万元。这些兰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 买家所看重的并不是它们的实际观赏价值,而是一路飙升的 价格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此时的兰草已经被当作纯粹的投资 工具了。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节节上涨的房价。虽然在全国范 围内是否出现房地产泡沫还存在争议,但勿庸置疑,我国某 些城市的房价已经畸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本

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房地产泡沫的涵义 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 而暴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 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 此外,房地产的相对价值比较大、交易过程比较规范、交 易场所相对集中,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较低,这是房地产市

大学生考研的动机研究

基于考研视角的大学生成就动机分析研究 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近年来,随着高学历人才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上升,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上涨,“考研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考研的路途也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大学生经历着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这时,是否有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对大学生选择考研甚至考研成功都具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个案调查法,试图从成就动机理论出发,对大学生是否准备考研以及考研心态进行研究分析,并就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探讨。除此之外,我国学者在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和成就动机相关理论这两个大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对大学生考研过程中的成就动机水平方面的研究不多,并且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比较集中,范围较小,因此,本研究在采用问卷调查法的同时,在分析研究结果的过程中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本研究通过成就动机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在考研这一行为过程中的心理调查结果,旨在得出大学生的考研心理特点,为其提出中肯的建议,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价值。 I

1引言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客观实际,运用成就动机的相关理论,以及回归分析法来对大学生考研这一行为进行调研分析,采用相关文献资料、电子资源和调查得来的数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展开本研究。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当个人追求进步时力求达成目标的强烈愿望;二是当个体正在从事某一项活动时,力求达到自己最满意的状态和达到活动尽善尽美的结果的心理倾向。成就动机的概念最早是由默里(H.A.Murry,1938)于20 世纪30 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下述行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之后,阿特金森(Atkinson&Birch,1964)在默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成就动机理论做了进一步地深化和发展,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期望—价值理论。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是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1。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强,所以P与I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即I=1-P。另外,阿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理论进行了心理行为上的区分: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一是避免失败的意向。即成就动机是由力求成功的倾向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强度而形成的2。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建设力量,其成就动机的状况对于社会、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调查分析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进一步深造的迫切愿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本科教育已经由过去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这样的状况导致了就业压力剧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现象对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需要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因素驱动下,考研自然成为大学生谋求个人发展的重要选择。在这种“考研热”不断升温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理性分析大学生考研的动机及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对考研动机的多方面了解有利于得到大学生考研动态的真实情况,这对于学校相关部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考研的心理状态和主观态度都是具有重大的作用的。 近几十年,我国学者在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和成就动机相关理论这两个大方面 1在以上公式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 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 2刘彦华,杜卉,朱丽娜.成就动机与大学生考研心理的调查与思考[J]. 教育科学, 2006,22( 3) : 89-91. 2

英语作文——对于考研热潮的观点

My view on the post-graduate craze. Nowadays, there is a majority of senior student choosing to go after the post-graduate when they are faced with the choice of graduation, which has been a fashion sweeping all over the universities. Various factors, I think, contribute to this situ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craze. Among the students who decide to continue with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y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For the one group, they are willing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usually they have a direct goal about the future. It’s necessary for them to get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is kind of students is generally the top students in one class. However, not all the students have the interests on academic field. For the other group, most students are usually confused about what they can do when they step into society. It’s long term school life that makes students have not enough confidence to be adapted to the new environment after their graduation. What’s more, the tense graduate employment situation frightens the future graduates and they would rather have a try to the examination for postgraduate than avoid looking for work. The reason for the dilemma is that universities put excessive attention on book knowledge and neglect the necessity of society skills. As a result, senior students had better decide whether they should take part in the postgraduate examination after their deep consideration.

菜场里的经济学现象

菜场里的经济学现象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很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之前往往我们根本不会刻意去想,为什么会是这样,也不会去想这些事情内在的原理是什么。如今听了许老师的课后,开始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就说说我们身边的菜场购物吧,小小菜场,里面居然也有很大的经济学问。以下,我就日常身边的菜场,看看这里面都有些什么经济学的现象发生。 本人所居住的小区,和高档小区不能相提并论,是属于人多而杂的小区,一共有近两万户居住人口。虽然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很多的家用品都能直接网购,但是日常的蔬菜鱼肉什么的,还是需要光顾菜场的。按照距离我住的地方远近划分,大概分为四类菜场。第一类是小区外的菜场,菜场大,品种齐全,价格比较便宜,菜品质量上佳。第二类是小区内物业规划的菜场,规模中等,菜品基本齐全,价格中等,早晨的时候菜还算新鲜,到了下午菜的质量就不太好了。第三类是附近一个超市边上,划出一块地方卖菜的,场地小,常规蔬菜及鱼肉蛋都有,价格偏贵,菜质量一般。第四类是就近有一家个体,在一楼的家里腾出块地方,仅售卖很少几个品种的菜,多以能存储的块茎类为主,搭配少量的绿叶菜。 这四类菜场都能生存下来,则必然有他们的道理,那么居民是基于什么原理去选择到不同的菜场购物的呢?菜场又是基于什么原理来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资源稀缺性、有限性和人们需要作出选择时候的机会成本来试着分析一下。一.选择的时候必然会有取舍,机会成本是做出选择时的重要依据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相对能够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人们面对稀缺的资源的时候,就需要作出选择取舍。作出选择取舍的时候,就会产生机会成本,被放弃掉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对应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首先,我们来看下,到不同菜场购物的一般都是什么人群。 第一类菜场一般靠近某个大型超市,到第一类菜场购物的一般都是赋闲在家的老人,每天这群老人都会在小区等免费的超市班车,然后从超市到菜场购物后,再搭乘免费班车回到小区。对于这批购物人群来说,时间比较富余,而他们相对又没有其他更有效让时间产生价值的活动,或者特殊的偏好来消耗时间,比如热

大学生考研思考

大学生考研思考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几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不管是因为顺应时代潮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占领教育体系的高端,还是为了实现个人梦想、缓解就业压力,绝大多数大学生会在本科阶段决定参加到考研大 军中来。 标签:大学生;考研;考研热 0 引言 近几年,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求急剧上升,随之而来的则是一场“考研风席卷中国大江南北所有高校,“考研热”持续升温。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考研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至今,2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与科技文化事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普通高校的招生扩招幅度一年比一年大。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那些高、精、尖的技术则需要大量高学历的技术人才来开发。此外,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速递增也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这样,由于大学教育的逐步发展所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所产生的压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 机遇和挑战,都将促使人们去追求高学历。 由此可见,大学生考研热的确是一个现实,是一种需要引起普遍关注的教育现 象,也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重要问题。 1 考研热出现的原因 1.1 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 江泽民同志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 要支撑力量。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考研热作文

The Post-graduate Craze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take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s for postgraduate schools.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from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4628533.html,), 111,421 students in Henan province took these exams this year, adding 12,045 more than last year. Why do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take these exams? The main reason are students’ desires for changing their current learning situation, expectations and effects from others, and social employment pressure. Firstly, students take the exams to change their current learning situation. Because of their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ir universities’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transferring to another university, many students choose to take the exams to another better university. Take me for example; I am an English major at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English, as a liberal art at my university, is less valued than at a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For instance, reference books and related courses for TEM4 and TEM8 are fewer than those of other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ies. Thus, our passing rate of TEM4 last semester of my university is about 50% whil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is about 95%. So, if I want to change my learning situation and learn further about English, taking the exams to a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is my best choice. Secondly, students take the exams because of the expectations and effects from others. According to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4628533.html,, more and more parents expect their children to get the three degrees which are Bachelor Degree, Master Degree, and Doctor Degree. In parents’ eyes, these three degrees are their children’s employment security and life safeguard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live up to their parents’expectations and lessen their parents’ anxiety, many of students take the exams. What’s more, some students take part in the exams because many of their friends take the exams. For example, Lilu, one of my friends, did not want to take the exams at first. But most of her intimates took the exams. So, naturally they were busy preparing for the exams and had no time to accompany her like before. Recalling the wonderful time when they played together, she felt deserted and lonely. Besides, she had no idea about the direction of her future development. Gradually affected by them, she decided to take the exa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