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1、概述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
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2.1地形条件(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
(2)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出口的瓢状或©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Χ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
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
(4)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2.2地质条件(1)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
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岩性: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2.3水文气象条件(1)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
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产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质来源。
2.4其他条件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
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
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
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防护措施

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防护措施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防护措施都是什么呢?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地形陡峭,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
泥石流防护措施有:⑴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
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⑵穿过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⑶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⑷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⑸拦挡工程.用以控制泥石
流的固体物质和暴雨、洪水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措施.拦挡措施有:栏渣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另外,对于防治措施,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今天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

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近年来,泥石流灾害频发,给山区居民和交通运输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探讨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一、成因泥石流发生的成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质和植被等。
气候因素是泥石流发生的基础,水文变化是泥石流发生的直接原因。
地形和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发生的外在条件,也是泥石流发生的必要条件。
植被在保持地表稳定性和水土保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通过吸收和吸附雨水、吸收地下水、抵御水土流失等保护地表。
人为因素包括工程建设、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
工程建设如采矿、隧道施工等往往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山体破坏。
土地利用如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农业和畜牧业等,也会导致植被丧失、土壤流失,创造了泥石流发生的环境。
人类活动又称为社会因素,它主要通过对水土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来影响泥石流发生,如水库建设、旅游开发等。
二、灾害防治技术为了防止泥石流灾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传统的防治方法有高坝、滚石墙、排水井、护坡等,但这些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不能完全解决泥石流灾害的问题。
现代泥石流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动态防治、袋装消能、避险关联和泥石流预警四个方面。
动态防治主要运用人工干预控制泥石流流动过程,大力推广对高山地质、气象、水文变化和泥石流流动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智能感知等技术集成信息,并实现对泥石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该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袋装消能即采用袋装消能器,用一定的容量、柔韧性和散热性的袋体材料制成的装置,将泥石流体积内部的水压能、势能、滑移能等能量转化成整体受力作用并分散到周围环境中,完成泥石流流程控制和能量消减的一种装置,它可使泥石流混合物通过大量的内能损失,从而减缓速度和减弱破坏力。
避险关联主要是将植被工程、土石垒及道路、林防路等工程控制措施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分布、适度集约化,与自然生态相协调,起到保护群众安全和山区生态环境的作用。
浅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周国胜

浅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周国胜摘要:泥石流以暴发频次高、突发性高、流速快、破坏性强为特点,常冲毁道路、桥梁、耕地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本文通过对S103线兰州至黄河石林公路什川至青城段公路工程勘察时所遇的典型泥石流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分析,探讨了降雨、地震等诱发泥石流的因素,研究了泥石流分布特点,对泥石流在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建设公路工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及建议1引言我国山地面积广阔,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地形复杂,成为世界上泥石流最发育、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我国山区公路、铁路、桥梁等工程建设遭受到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因而对泥石流灾害的研究愈来愈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1]。
S103线兰州至黄河石林公路什川至青城段公路工程路线总体走向大致自西南向东北(图1),项目起点位于什川镇,由西向东,经十字沟、刮风圈沟等,设置特大桥跨越黄河,终点与青城黄河大桥顺接。
本项目起点和终点路段,为黄河阶地,地形平坦开阔,中间路段为构造剥蚀(侵蚀)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
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本项目泥石流的发育特征,通过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分析,探讨了降雨、地震、人为活动等诱发泥石流发生的因素,研究了泥石流分布特点,旨在能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设计防治措施及参考。
2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2.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
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沟谷纵坡降、沟坡坡度、集水面积和斜坡坡向等[2]。
项目区处于皋兰、榆中地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弧内侧,陇西系马啣山、兴隆山旋回折带、河西系庄浪河凹陷带与兴隆山隆起带三大构造体系的复合部,断裂构造发育。
线路途经地带总体南低北高,属中山区。
项目区起终点段地形平坦开阔,中间段山高谷深,冲沟发育,路线区域最低点为终点处,海拔约1447米;最高点为刮风圈隧道附近,海拔约1848米,落差较大,沟壑交错,沟谷坡面陡峻破碎,坡体的固体物质易汇聚于沟道内,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环境保护知识: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

环境保护知识: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通常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发生。
其特点是以土石流型式出现,水土混合物连续不断地流动,往往会摧毁沿途的建筑物和道路,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泥石流的习性、形成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习性泥石流是由于地质、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自然灾害,其特点是源头面积大、流量大、速度快且带有砂石、碎石、泥沙等物质。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局部强降雨:雨量相对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
2.地形条件:发生泥石流的地区通常具有陡峭的地形和发育的沟壑。
沟壑之间的坡度大,山坡土壤疏松且易于崩塌,土石流受到重力作用呈自由流动状态。
3.地质条件:泥石流发生的地质条件主要有两种:一是存在脆弱的泥岩、砂岩等岩石,易于崩塌;二是存在水槽状的地层结构,形成水流维持,形成岩层砖石渣砾物浸染而成为泥石流物料。
(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泥石流的形成有多种原因。
首先,由于强降雨引发山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现象,导致土石流的大量产生和流出。
其次,冰雪融化时水量过大,超出了所在山区的放水能力,导致水流被阻碍而形成泥石流。
此外,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形成。
(三)泥石流防治措施泥石流灾害是自然灾害之一,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提前预警和制定防治措施减少其损失。
下面是泥石流防治措施的主要措施:1.预先规划和构筑泥石流防护工程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建立泥石流灾害应急机制。
其次,在泥石流易发地带,根据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制定泥石流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土石流的产生,不允许在泥石流危险区内修建建筑物或设施。
另外,应该在山地区建造泥石流防护堤、拦河坝、加强河道整治和防洪工程建设,使泥石流的运动方向和流向合理化,并增加泥石流的缓冲时间。
2.加强预报预警和数据监测加强卫星遥感、地质和水文监测系统的建设,提高泥石流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可能泥石流发生地的监测,及时进行预警和报告。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期末课程论文学号11160080编写姓名傅澔乐专业班级土木1112班所属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提交日期5月6日泥石流成因与防治措施姓名傅澔乐学号11160080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土木1112班摘要:泥石流是产生于山区的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它是由暴雨,冰雪融冰等水源激发的,还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与山地环境的形成演化过程息息相关,是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地表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环境恶化的产物.人口的增长及在山区进行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泥石流成因的分析,揭示出其成灾特点,并针对其成灾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防治措施,从而为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了一些经验和作法。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Title】Formation of debris flow cau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bstract】Debris flow is a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produced in the mountains, it is heavy rain,snow and ice melting ice water excite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pecial flood sediment stone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bris flow,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ecological imbalance, surface structural damage, soil erosion,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duct。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
下面,我们来简述一下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 物理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物理条件,如地势险峻,地面坡度大,易产生坡面滑动,崩塌、滑坡等类型的地质灾害。
2. 水文条件降雨、雪融等水文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湿润的环境能够使得山体土壤的黏着力减少,岩石的内部纯度下降,产生岩石崩塌。
3. 地质条件泥石流形成还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如地下水位高、地面土壤可渗透性差、破碎岩层网络等。
二、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预测监测防控对于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要建立多次、全方位的防治监测系统。
利用地质雷达、监测卫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活动情况,对泥石流活动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工程治理工程治理是泥石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可以采用隧道、堤坝等结构防止泥石流的流动。
墙壁的防护工程可以防止泥石流的堆积,以及减小泥石流造成的破坏。
3.宣传教育公众的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非常重要,要启动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的改进,增强公众对于自然灾害的防灾意识,加强公众对泥石流的科学认识,提高公众对灾难发生的预警能力。
4.生态治理泥石流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对山地生态进行合理整治是重要的防治策略。
适当措施的生态治理可以减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提高山体环境的质量,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泥石流是由特定的地理、气候、地质等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监测、工程治理、宣传教育、生态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灾害的有效方法。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如何防治介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如何防治介绍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松散物质****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水等均会造成,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
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如何防治泥石流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泥石流沟口通常是发生灾害的重要地段。
在应急调查时,应该加强对沟口的调查。
仔细了解沟口堆积区和两侧建筑物的分布位置,特别是新建在沟边的建筑物。
调查了解沟上游物源区和行洪区的变化情况。
应注意采矿排渣、修路弃土、生活垃圾等的分布,在暴雨期间可能会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
民居建于泥石流沟边,特别是上游滑坡堵沟溃决时,非常危险。
地质灾害高发区房屋的调查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地质灾害高发区点多面广的难题,集中力量对有灾害隐患的居民点或村庄的房屋和房前屋后开展调查。
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毁坏里的洪流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进行了阐述,据此,可预测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和工程建设(已或待建)所在地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从而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关键词:泥石流;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防治措施
1、基本情况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晳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它是严重威胁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安全和工程建设(已建或待建)的一种地质灾害。
我国的许多山区都不同程度地爆发过泥石流,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
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和土壤植被条件。
1)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空间条件,对泥石流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其主要方面在于地形形态和坡度是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和产生快速流动。
每一处泥石流自成一个流域,典型泥石流的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动区和堆积区。
(1)泥石流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型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º- 60º陡坡。
其面积大者可达数十平方公里。
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肓。
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汇集周围山坡上的水流和固体物质。
(2)泥石流流通区:泥石流流通区是泥石流搬运通过地段。
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
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
当流通区纵坡陡长而顺直时。
泥石流畅通,可直泻而下,造成很大危害。
反之,则由于易堵塞停积或改道,因而削弱了能量。
(3)泥石流堆积区:泥石流堆积区是为泥石流物质的停积场所,一般位于
山口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缓之地。
由于地形豁然开阔平坦,泥石流的动能急剧变小,最终停积下来,形成扇形、锥形或带形的堆积体,即洪积扇。
当洪积扇稳定而不扩展时,泥石流的破坏力减缓而至消失。
2)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来源、组成、结构、补给方式和速度等。
泥石流强烈发育的山区,多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无运动活跃、地震频率发、崩滑灾害多发地段。
这样的地段,既为泥石流准备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也因地形高耸陡峻,高差对比大,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优势。
3)水文气象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
泥石流的发生与短时间内大量流水密切相关,没有大量的流水,泥石流就不可能形成。
因此,就需要在短时间内有强度较大的暴雨或积雪的强烈消融,或高山湖泊、水库的突然溃决等。
气温高或高低气温反复骤变,已经长时间高温干燥,均有利于岩石的风化破碎,再加上水对山坡岩土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等,使破碎物质得以迅速增加,这就是泥石流的产生。
4)土壤、植被条件
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对泥石流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如土壤与植被直接影响地表径流的形成和泥石流搬运物质的颗粒级配。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泥石流影响的消极因素颇多,如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这些活动往往导致大范围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崩滑加剧,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固体物质来源。
由上述可知,泥石流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
在时间上,多发生在降雨集中的雨汛期,主要是在每年的夏季。
在空间上,多分布于构造强烈的陡峻的山区的沟谷。
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目前采用的防治措施主要有预防和治理两类措施。
对发生泥石流可能性小的沟谷,应采取预防措施。
对已爆发过泥石流或有可能发生泥石流的沟谷,应采取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
1)预防措施
禁止在流域内进行滥砍滥伐,保护植被。
严禁在坡度大于25°的地区进行垦荒种地。
在山坡上修建工程时,要保持边坡的稳定,并且对施工的弃土、弃渣采取水保措施,不能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崩滑等固体物质来源。
2)治理措施
泥石流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泥石流治理必须充分考虑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对形成条区、流通区、堆积区统一规划,并突出重点,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方案。
对泥石流的形成区,宜以抑制泥石流发生为主的方案,采取植树造林、修建引水、蓄水工程,以控制形成泥石流的水源和松散固体物质的聚积和启动,达到水土保持、稳固土体,以抑制泥石流的发生;对泥石流的流通区,以疏导泥石流过境为主的方案,采取拦挡、排导疏浚等河道改道工程,调节泥石流流量,消减龙头能量,促使泥石流分体或解体,从而通过控制整个保护区河道泥石流的流量、流速,使泥石流顺利过境,不至危及两岸保护对象的安全;对泥石流的堆积区,以抵御和消除泥石流对已建或拟建工程的危害为主的方案,采取修筑排导沟、急流槽、导流堤、停淤场等以改变泥石流流路、疏排泥石流的措施,以保护居民点及建筑物的安全。
泥石流的主要治理措施见表1.
表1泥石流的主要治理措施
4、结束语
通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的了解,可预测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已建或待建)所在地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从而减小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在此,也同时呼吁全社会应保护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