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孤独症的中医针灸推拿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对于自闭症的认知和治疗方法是什么

中医对于自闭症的认知和治疗方法是什么

中医对于自闭症的认知和治疗方法是什么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等。

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探索自闭症治疗的道路上,中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自闭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认为,自闭症的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等多种因素有关。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自闭症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平衡被打破,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

先天禀赋不足是自闭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长发育。

如果父母的体质虚弱,或者在孕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感染外邪等,都可能导致胎儿肾精不足,从而影响其大脑的发育,增加自闭症的发病风险。

后天调养失宜也是导致自闭症的原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如果小儿饮食不规律、挑食、偏食,或者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心神,也会影响其心智的发育。

此外,情志因素也对自闭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使心神失养。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自闭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比如,如果患者表现为肾精亏虚,常用的中药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等,以补肾填精;如果患者脾胃虚弱,常用的中药有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等,以健脾益气;如果患者肝气郁结,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芍、郁金、佛手、香附等,以疏肝解郁。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

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

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参照“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郭晓琳,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刘振寰,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拟定。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少语,无语,喃喃自语,语言重复,发声怪异,吐字不清,言语难以理解);社会交往障碍(眼不视人,目光回避,不愿交际,孤僻独行,自我封闭);特殊行为表现(动作怪异,姿势奇特,动作刻板重复,兴趣狭窄,迷恋物品,行为定式,感觉迟钝)。

或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

次要症状:急躁易怒,胡言乱语,夜不成寐;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口角流涎;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肌肉痿软,智力低下;数岁不语,神疲乏力,面色白,肢冷或有自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孤独症ICD-10 诊断标准。

(1)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或损害,至少表现在下列领域之一:1)人际沟通时所需的感受性或表达性语言;2)选择性社会依恋或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3)功能性或象征性游戏。

(2)具有以下1)、2)、3)项下至少六种症状,且其中1)项下至少两种,2)、3)两项下各至少一种:1)在下列至少两个方面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实质性异常:①不能恰当地应用眼对眼注视、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来调节社会交往;②(尽管有充分的机会)不能发展与其智龄相适应的同伴关系,用来共同分享兴趣、活动与情感;③缺乏社会性情感的相互交流,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偏颇或有缺损;或不能依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行为;或社交、情感与交往行为的整合能力弱;④不能自发地寻求与他人分享欢乐、兴趣或成就(如不向旁人显示、表达或指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交流能力有实质性异常,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①口语发育延迟或缺如,不伴有以手势或模仿等替代形式补偿沟通的企图(此前常没有呀呀学语的沟通);②在对方对交谈具有应答性反应的情况下,相对地不能主动与人交谈或使交谈持续下去(在任何语言技能水平上都可以发生);③刻板和重复地使用语言,或别出心裁地使用某些词句;④缺乏各种自发的假扮性游戏,或(幼年时)不能进行社会模仿性游戏。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与康复疗法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与康复疗法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自闭症的中
医辨证与康复疗法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与康复疗法
简介
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发育障碍性精神疾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许多家庭和社会。

中医学在自闭症的辨证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疗法。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症以及舌诊、脉诊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对于自闭症患者,中医辨证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志失调:自闭症患者常常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或抑郁等情志失调症状。

中医认为这与心脏、肝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2. 脾胃功能紊乱:自闭症患者常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脾胃功能紊乱症状。

中医认为这与脾胃虚弱、脾气虚等有关。

3. 气血不和:自闭症患者往往表现出活动减少、面色苍白等气血不和症状。

中医认为这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中医康复疗法
中医康复疗法是以中医辨证为基础,结合针灸、按摩、草药等
疗法进行的康复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康复疗法:
1.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改善
情志失调和脾胃功能紊乱等症状。

2.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患者的特定穴位和经络来促进气血畅通,缓解气血不和等症状。

3. 草药疗法:中草药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可以辅助治疗自闭症
患者的身心问题。

结论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和康复疗法能够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针对不同的症状进行治疗,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然而,中医治疗
自闭症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提高疗效,并与西医治疗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方案。

康复科-孤独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康复科-孤独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孤独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孤独症的住院患儿.一、孤独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孤独症(ICD-10编码:F84.051)。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郭晓琳,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刘振寰,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结合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孤独症协作组制定的“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拟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中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孤独症协作组制定的“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

孤独症临床常见证候:心肝火旺证痰蒙心窍证肾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孤独症协作组制定的“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孤独症。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9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符合孤独症的患儿.2。

合并癫痫发作、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其他类型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如伴发情绪/行为障碍的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和Rett综合征等不进入本路径.3。

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康复评定;(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3)肝功能、肾功能;(4)脑电图。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头颅CT或MRI、胸部X线片、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1.康复治疗(1)功能训练(2)针刺疗法(3)推拿疗法(4)耳穴疗法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心肝火旺证:清心平肝,安神定志。

(2)痰蒙心窍证:豁痰宁心,醒脑开窍。

(3)肾精亏虚证:滋补肝肾,填精益髓。

(4)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中医孤独症治疗方案

中医孤独症治疗方案

一、引言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

孤独症病因复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孤独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中医孤独症治疗方案。

二、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中医学认为,孤独症属于“胎病”、“五迟”、“五软”等范畴。

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胎儿禀赋不足:父母体弱,孕期调养不当,导致胎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

2. 情志内伤:孕妇情志不畅,忧思过度,影响胎儿发育。

3. 感染邪毒:孕妇感受外邪,邪毒入侵胎儿,导致发育异常。

4. 父母饮食不当:孕期饮食失调,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中医治疗孤独症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三、中医孤独症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中药汤剂:根据患者具体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汤剂。

如:- 脾肾两虚型:健脾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六君子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 心肾不交型:交通心肾,养心安神。

方药:交泰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 肝郁脾虚型: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方药: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 脾胃虚弱型: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健脾丸加减。

(2)中成药:选用具有安神、益智、通窍作用的中成药,如:- 安神补心丸:具有安神、补心、养血、润燥的作用。

- 益智丸:具有益气、健脾、安神、通窍的作用。

2. 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穴位如下:- 百会、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

(2)耳针:选取穴位如下:- 肾、心、肝、脾、内分泌、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3. 推拿按摩(1)头部按摩:以揉、推、搓、按等手法,重点按摩百会、太阳、风池、风府等穴位。

(2)四肢按摩:以揉、推、搓、按等手法,重点按摩四肢穴位,如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等。

4. 饮食调理(1)孕妇饮食:孕妇应注重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鱼、肉、蛋、奶、蔬菜、水果等。

(2)患者饮食:患者应保持饮食规律,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五谷杂粮、豆制品、蔬菜、水果等。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孤独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简介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的社交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行为表现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可以为孤独症的辨证施治提供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辨证施治中医认为孤独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先天禀性、脾胃虚弱、肾精亏损等。

因此,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脾胃调理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胃虚弱会影响身体的营养吸收和生理功能。

通过采用适当的饮食调理、药物调养等方法,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提高孤独症患儿的营养状况。

2. 滋补肾精中医认为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肾精亏损会导致人体功能失调。

对于孤独症患儿,滋补肾精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从而改善症状。

3. 调理气血中医强调气血的平衡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通过调理气血,可以改善大脑功能、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从而缓解症状。

4.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在孤独症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整体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体化治疗:每个孤独症患儿的辨证施治都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来进行个体化设计,针对患儿的症状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 专业医生指导:寻求中医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帮助非常重要,他们能够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并合理选择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

3. 结合其他疗法:中医辨证施治可以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如行为疗法、言语疗法等,以综合提高疗效。

结论中医辨证施治在孤独症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对于孤独症患儿,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是关键,中医辨证施治可以作为其中的一种治疗选择,帮助改善症状、促进康复。

中医儿科:自闭症

中医儿科:自闭症

中医儿科:自闭症中医认为自闭症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

根据不同的辨证特点,分心肝火旺、痰迷心窍、肾精亏虚3型,在治疗方面以针灸、中药为主。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autism),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一种类型[1-2],1943年由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Kanner报道[3],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4~10∶1。

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约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者在智力普遍低下的背景下,某一方面的智力相对较好或非常好[4]。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孤独症的患病率比以往有明显增加,美国为每万名儿童4~10人[5],欧洲为2.0‰~6.0‰,中国为每万名儿童2~13人[6-7]。

因其病因不明确,目前无特效药,主要应用一些教育训练方法,收到较好的疗效。

国内外也有人探索应用中医针灸、饮食、动物辅助治疗等方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8]。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医对自闭症的认识与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1 病因病机中医古代文献无“自闭症”的病名,但综观古代医家的各种描述,儿童自闭症当属“童昏”“语迟”“清狂”“无慧”“胎弱”“视无情”“目无情”等范畴[9]。

中医理论认为自闭症病因病机为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心窍不通,神失所养,肝失条达,升发不利,其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关系[10]。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

”脑的功能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所说:“头者,精明之府。

”古人早已经认识到脑与精神活动的密切关系,脑主宰生命活动,人的视、听、言、动及思维感觉记忆等均与脑的功能有关。

1.1 先天不足,肾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自闭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特征是社交交往困难、沟通障碍、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的限制。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于帮助改善自闭症症状和促进患者发展具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辨证分型根据自闭症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可以进行辨证分型,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分型包括脾胃虚弱型、气滞血瘀型、脑痰痰瘀型等。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中医可以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对于脾胃虚弱型,可以使用益气健脾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等;对于气滞血瘀型,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川芎、当归等;对于脑痰痰瘀型,可以使用化痰祛瘀的药物,如半夏、赤芍等。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自闭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改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百会等。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气机和经络活动,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患者的症状。

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推拿按摩手法,如推肚子、揉腰等。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时,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按时进行治疗,并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此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可能对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来改善自闭症症状和促进患者发展。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手段,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孤独症的中医针灸推拿治疗
儿童孤独症中医学上虽没有相应的病证,但根据儿童孤独症的临床三大核心症状:社会交往存在质的损害,交流沟通障碍;行为刻板重复;兴趣狭窄等,与中医的“癫证”、“五迟证”相近似。

中医辨证为:沉默呆滞,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时悲时喜,哭笑无常,不知秽洁,行为刻板,不知温饱,患儿立、行、齿、语、发(五迟)均发育迟后,其病机多为:
一、禀赋不足:胎之始生,禀受父精母血化生,若父母精血亏损,精薄而血弱,阴阳两气俱为不足,失于胎养,则心脑发育不全故而出现“癫证”、“五迟证”。

二、后天因素:孕期及围产期护理失当,分娩难产、窒息缺氧、颅脑损伤;或喂养失宜,脾胃虚弱、脾气不运、肝失条达、心气不和、气血不畅、脑不能营、髓不能养,故生长发育迟后。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虽然不明,但离不开先天的禀赋不足与后天诸因的失调,心、肝、脾、肾四脏的虚损而引起,故中医的治则:滋肝益肾,健脾养髓、通心气、培元气、升举陷、舒经络,以助生长之源,聪神醒脑,平衡阴阳。

针灸处方:
A、大?、肾俞、间使、神门,以通心气、宜心神,补肾养髓。

B、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培补元气,培补后天,以助生化之源。

C、太冲,膈俞、气海。

调肝养血,益神补脑,气血双补。

语迟者:艾灸两踝(内、外踝)、心俞。

隔姜、三壮。

以补心肾。

行为刻板重复:取丰隆、鸠尾、间使、太冲、合谷、大陵穴。

以通心气,开
窍醒脑。

凝智力不足,反应迟钝、取风府、凤池、上星、百会、四神聪,以调阳气,通心气,益心神,充脑髓。

操作
选好腧穴,选好体位,(必要时请家长配合),穴位常规消毒后,以平补平泻的手法行针刺治疗,进针得气后(医师手下有感),均匀地提插,轻轻捻转后即可出针,用消毒棉球轻按穴位,以防出血,不留针。

治疗前,应做好家长及患儿的工作,防止晕针及滞针。

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推拿手法的一种,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主要用于儿科,治疗小儿疳积,故曰“捏积”。

后来,经实践,治疗范围逐渐扩大,对妇、内科某些病症都有一定疗效,故我们引用在儿童自闭症(孤独症)上。

现代医学证实,脊柱是人体运动的中轴和支持,是中枢神经所在,人体的植物神经主要分布于脊柱两侧,且有兴奋和抑制的两重功能,是生命信息和能量传输之通道。

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均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同时~?督脉循性于脊柱正中,有总督一身阳气的作用,又称“阳经之海”。

督脉两侧分布着五脏六腑的各种腧穴。

所以,通过捏脊可以达到恢复个系统、器管功能的作用,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捏脊还能有效地提高胃液分泌,增强胃蠕动,增强胃肠对蛋白质、淀粉的消化能力,增进食欲。

捏脊还能使大脑皮层植物神经活动过程得到改善,使消化液、消化酶分泌增加,血清蛋白氨存留率升高,活跃造血机能,并能调节机体酶活性,改善小肠的吸收功能。


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捏脊能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也就是促进脾的运化功能,这对人体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还认为脾主升清,在志为思,即脾的精神活动为思,思即思考,思虑,这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思虑为脾志,亦与心有关,所以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而心主神明,神明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捏脊有健脾的功能,脾的功能正常,思维活动也就正常。

祖国医学还认为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正常,则四肢活动有力、口味正常,食欲改善。

捏脊方法
术者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捏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不能拘紧,施术时应从患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术者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

有时还可以根据病情延至项后正中发际内的风府穴,这叫捏一遍,如此循环,一般可捏拿5-10遍,从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术者可根据患儿出现的不同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某些脊背部的脏腑俞穴,以便加强治疗。

如: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

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术者可用双手的拇指指腹部,采用按揉并作的手法,对肾俞穴揉按10余分钟,到此,施术过程结束。

手法补泻
1.补法:自下而上(即从长强到大椎)
2.泻法:自上而下(即从大椎到长强穴)
3.平补平泻: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

每日一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中间休息3天左右,自闭症儿童可以长期治疗。

注意事项
一、要求家长配合,松解患儿衣裤,露出孩子的脊背。

二、室温适宜,手法不宜过重。

三、发热儿,背部有疮面的暂停。

四、术者手上或患儿脊部擦些滑石粉以便操作。

香港彩虹咨询中心濮正璋
2010 年4 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