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西安) 李迎光

NSAID-溃疡:
1、以胃部多见,分布在胃窦、胃体、胃角等不同部位 2、溃疡形态多样,大小不一 3、常呈多发、浅表性溃疡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胃角溃疡
胃体溃疡
幽门管溃疡
胃窦溃疡伴活动性出血
胃体溃疡基底可见血痂附着
PU的诊断
常规检测H.pylori:
H.pylori相关检查:
PU并发出血的治疗
对于溃疡出血患者,建议早期行H.pylori检查,根除治疗应在 出血停止后尽早开始。
对于急性期检测H.pylori阴性的溃疡出血患者,建议出血停止 4周后重复行H.pylori检测,根除治疗结束后应注意随访评估 根除的效果。
低剂量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二级预防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出血 时,我国专家共识( 2012年更新版)中提出:发生消化道损伤 后是否停用抗血小板药物需平衡患者血栓和出血的风险;出血 控制稳定后尽早恢复抗血小板治疗,但尚未给予具体恢复时间。
胃肠道溃疡病史;年龄;存在其他合并症(糖尿病、肝硬化、缺血 性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等);并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剂、糖皮 质激素、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血 液透析;合并HP感染等。
NSAID使用类型、剂量、疗程
PU的治疗
NSAID-溃疡并发症预防建议(2009年美国胃肠病学院ACG):
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 (2016西安)
李迎光 北京市第六医院 消化内科
2019.12.04
PU定义
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粘膜发生炎症反应与坏 死、脱落、形成溃疡,溃疡的粘膜坏死损伤穿透粘 膜肌层,严重者可达固有肌层甚至更深。
病变部位: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 近,含有胃粘膜的迈克尔憩室内。
消化性溃疡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解读ppt课件

孕妇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过程中,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应关注孕妇 心理健康,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06 消化性溃疡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策略与措施
生活方式的调整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减少精神 压力,这些都有助于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
生。
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都会增加消化性溃疡的风险, 戒烟限酒能有效降低患病几率。
。
03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临床表现与症状
腹痛
消化性溃疡的最常见症状 ,表现为周期性、节律性 的上腹痛,常与进食有关 。
消化不良
包括嗳气、反酸、恶心、 呕吐等症状,影响患者食 欲和营养状况。
消化道出血
溃疡侵蚀血管可导致呕血 、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
诊断方法与步骤
病史询问
详细了解患者的腹痛规律、症 状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为
02
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增强身体
抵抗力。
心理辅导
03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
态,提高治疗信心。
07 总结与展望
指南要点总结与回顾
强调消化性溃疡的早期诊断与预 防,提高基层医生对疾病的识别
和处理能力。
规范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流程,包 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 疗等,确保患者得到合理有效的
并发症风险高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并发症(如出血 、穿孔等)的风险增加,应积极治 疗、密切随访。
儿童人群消化性溃疡的诊疗要点
病因多样
儿童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可能与幽 门螺杆菌感染、药物、遗传等多
种因素有关,需综合评估。
症状不典型
儿童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可能不典 型,如腹痛、呕吐、食欲不振等 ,需结合年龄、病史综合分析。
消化性溃疡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 临床表现: • 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有时也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腹胀等消
化不良症状。也有少数患者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为首发表现。
• 既往史: • 胃病和治疗史、Hp感染史、胃十二指肠手术史、消化道出血
史、消化道穿孔病史及幽门梗阻史。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诊断
• 目前采取选择已知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四环素、
呋喃唑酮、克拉霉素)可获得高根除率。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治疗
• 根除Hp治疗 • 高剂量双联方案:阿莫西林(3.0 g/d,如1.0 g、3次/d或
0.75 g、4次/d)联合PPIs,如艾司奥美拉唑或雷贝拉唑(双 倍标准剂量 2次/d或标准剂量 4次/d)也是合理选择。
病因与发病机制
• 侵袭因素主要包括:
• 幽门螺杆菌(Hp) •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 其他药物(糖皮质激素、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血
小板药物)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病因与发病机制
• 侵袭因素主要包括:
• 吸烟 • 应激和心理因素 • 刺激性饮食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治疗
• NSAIDs溃疡的治疗 • 对NSAIDs相关性溃疡,应尽可能暂停或减少NSAIDs剂量。 • 如果病情需要继续服用,尽可能选用对胃肠道黏膜损害较小的
NSAIDs,或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以减少不良反应。
• 对计划长期服用NSAIDs的患者,如果Hp阳性推荐根除Hp治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引言•文献回顾•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优化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1目的和背景23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疼痛。
中医临床路径是中医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流程,通过对病证进行综合评估,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中医临床路径,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研究方法和范围01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消化性溃疡的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02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03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02文献回顾中医临床路径发展中医临床路径是中医治疗方法的重要参考和指导,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以经验治疗为主,逐步发展到以临床实践指南和中医临床路径为主导的治疗模式。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起源与发展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中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随着中医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也应运而生。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历史回顾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现状分析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特点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它强调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病理与生理的统一、治疗与调养的统一。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疗效评估在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中,疗效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患者疗效的评估,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是评估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疗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客观地评价治疗效果。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是评估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疗效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判断治疗效果。
消化性溃疡诊断和治疗规范建议

可采取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建立正确的认知,缓 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04
不良反应与处理
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及处理
胃肠道反应
肝损害
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可调整药物 剂量或更换药物种类。
长期服用药物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需定期 检测肝功能并合理使用保肝药物。
肾损害
营养支持
饮食调整
消化性溃疡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刺激、易消化的饮食原则 。
营养支持
对于严重消化性溃疡患者,可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以维持 患者的营养状况。
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
消化性溃疡患者应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12、叶 酸、铁剂、钙剂等。
03
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作息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 免过度劳累。
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应用止血 夹、喷洒止血药物等。
内镜下溃疡灶切除
对于较大的消化性溃疡或难以愈合的溃疡,可在内镜下进行溃疡灶切除,以 促进愈合。
手术治疗
胃大部切除术
对于较大的消化性溃疡、反复出血、穿孔、梗阻、癌变等患者,可考虑进行胃大 部切除术。
腹腔镜手术
对于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可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 术等。
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例如 血常规、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等 ,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
X线钡餐检查
医生会让患者口服含有钡剂的药物 ,并进行X线摄片检查,以观察胃黏 膜的形态和功能。
内镜检查
医生会让患者接受内镜检查,以观 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并获取组织样 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2023年急性消化道溃疡出血诊疗指南(精选干货)

2023年急性消化道溃疡出血诊疗指南(精选干货)急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准确的诊疗来降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本指南提供了一些精选的干货,帮助医生和健康专业人士进行诊断和治疗。
病因与诊断- 消化道溃疡出血常见病因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应激等。
- 患者常出现上腹疼痛、呕血、黑便等症状。
胃镜检查是常规首选方法进行诊断。
急性出血控制- 对于活动性出血患者,优先进行内镜止血治疗。
内镜下可采用多种止血措施,如电凝、黏膜使用、血管组织粘合剂等。
- 若内镜治疗无效,可考虑应用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进行止血。
治疗与管理- 对于非活动性出血患者,应加强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以预防溃疡再出血。
- 患者需忌烟、忌酒,并且避免使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 进行碱化胃液治疗,以降低胃酸对胃黏膜的伤害。
并发症与预后- 急性消化道溃疡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包括溃疡再出血、穿孔和梗阻等。
及时有效的治疗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 患者治疗后应定期复查,随访及时纠正诱因,预防再次发作。
以上仅为本指南的精选干货,详细的诊疗方案和管理措施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在诊断和治疗中,请确保按照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操作和判断。
请注意,本文档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请咨询专业医生。
> 注:本指南的内容仅适用于2023年,未来有可能根据新的研究和指南进行更新。
请关注最新的医学信息。
参考文献1. 章伟. 消化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处理[J]. 实用医学杂志, 2019, 36(13): 2147-2148.2. 杨小川, 焦继涛.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内镜、内科、外科治疗进展[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 16(02): 132-139.。
最新消化性溃疡诊疗指南

内科消化性溃疡【概述】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系指主要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在与酸性胃液相接触的其他部位,包括食管、胃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及其附近肠襻,以及梅克尔(Meckel )憩室。
由于溃疡的病损超过黏膜肌层,故不同于糜烂。
消化性溃疡的得名在于其发生与胃酸、胃蛋白酶有关。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胃黏膜的损害因素(幽门螺杆菌、胃酸及非街体抗炎药等)大于防御因素(胃黏膜屏障、黏液、黏膜血流、细胞更新及前列腺素等)所致。
【临床表现】1.消化性溃疡的典型症状(1)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在上腹部或偏右,胃溃疡在上腹部偏左。
(2)疼痛性质及时间:空腹痛、灼痛、胀痛、隐痛。
十二指肠溃疡有空腹痛、半夜痛,进食可以缓解。
胃溃疡饭后半小时后痛,至下餐前缓解。
(3)患病的周期性和疼痛的节律性:每年春秋季节变化时发病。
(4)诱因:饮食不当或精神紧张等。
2.其他症状:可以伴有反酸、烧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3.体征(1)上腹部压痛:十二指肠溃疡压痛偏右上腹;胃溃疡偏左上腹。
(2)其他体征取决于溃疡并发症,幽门梗阻时可见胃型及胃蠕动波,溃疡穿孔时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的体征。
4.特殊类型的溃疡:包括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溃疡、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老年性溃疡及胃泌素瘤。
特殊类型的溃疡不具备典型溃疡的疼痛特点,往往缺乏疼痛的节律性。
胃泌素瘤患者多有顽固性症状和多发性难治性溃疡,手术后近期多复发,有的伴有水泻或脂肪泻。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往往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但要注意特殊类型溃疡症状往往不典型。
还有极少数患者无症状,甚至以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如穿孔、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
2.体征:消化性溃疡除在相应部位有压痛之外,无其他对诊断有意义的体征。
但要注意,如患者出现胃型及胃蠕动波揭示有幽门梗阻;如患者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则提示溃疡穿孔。
3.胃镜检查:胃镜可对消化性溃疡进行最直接的检查,而且还可以取活体组织作病理和幽门螺杆菌检查。
2024年胃疡中医诊疗方案

2024年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嘿,各位,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如何用中医的方式治疗胃疡,也就是消化性溃疡。
这可是个棘手的问题,不过别担心,有了我这位有着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保证让你对这个方案了如指掌!一、病因病机先来聊聊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胃疡的发生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简单来说,就是心情不好、吃饭不规律、脾胃功能差,这些都可能导致胃疡。
具体来说:1.情志不遂:长期情绪压抑、焦虑、忧郁等,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功能。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会损伤脾胃。
3.脾胃虚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导致脾胃功能减弱,易患胃疡。
二、辨证分型1.肝气郁结型:症状表现为胃脘胀痛、胸闷、善太息、脉弦等。
2.脾胃虚弱型:症状表现为胃脘隐痛、食后加重、面色苍白、脉细弱等。
3.胃阴不足型:症状表现为胃脘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脉细数等。
4.瘀血停滞型:症状表现为胃脘刺痛、夜间加重、面色晦暗、脉涩等。
三、治疗方案1.肝气郁结型: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2.脾胃虚弱型:治法:健脾益气,和中止痛。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3.胃阴不足型:治法:滋养胃阴,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加减。
4.瘀血停滞型:治法:活血化瘀,和中止痛。
方药:失笑散加减。
四、辅助治疗1.饮食调理: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2.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忧郁等情绪。
3.运动锻炼:适当进行运动,增强脾胃功能。
五、预后与调护1.遵医嘱用药,按时服药。
3.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4.如有病情加重,及时就诊。
注意事项:1.药物使用要严格按照医嘱,别自己乱来。
2.饮食上要特别注意,别贪嘴吃那些辣的、油腻的,胃不舒服你难受。
3.情绪管理要做好,别让压力和焦虑把病情搞得更糟。
4.定期复查,别以为症状缓解了就万事大吉。
解决办法:1.药物使用要精准,别看别人吃什么药效果好就跟着用,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一定要听医生的话,按时按量服药,不舒服了及时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喜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一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 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
A1 期:胃镜下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 期:胃镜下见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 期:胃镜下见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 期:胃镜下见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 期:胃镜下见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 期:胃镜下见溃疡的新生黏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善太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返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5、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陈皮、白芍、枳壳、海螵蛸、麦芽、三七粉(冲服)、香附、佛手、元胡、甘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冲剂、复方田七胃痛胶囊等。
2、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厚朴、木香、砂仁、三七粉(冲服)、海螵蛸、炙甘草。
中成药:香沙六君子丸等。
3、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党参、白芍、白术、陈皮、干姜、白及、三七粉(冲服)、茯苓、大枣、饴糖、甘草。
中成药:虚寒胃痛冲剂、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等。
4、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泻热。
推荐方药:化肝煎加减,栀子、丹皮、青皮、陈皮、浙贝母、黄连、海螵蛸、白及、三七粉、茯苓、甘草。
中成药:丹栀逍遥丸。
5、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白及、三七粉、生地、佛手、玉竹、白芍、百合、甘草。
中成药:阴虚胃痛颗粒。
(二)针灸治疗
1、肝胃不和证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
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泻肝气以和胃气。
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2、脾胃气虚证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
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
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3、脾胃虚寒证
选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天枢、里内庭、脾俞、章门。
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
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4、肝胃郁热证
选穴:内关、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太冲、内庭等穴。
针刺用泄法。
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5、胃阴不足证
选穴:脾、胃、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针刺用补法。
以上输血可以交替针刺。
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三)中药穴位敷贴
中医辩证穴位贴敷
分为寒、热两个证型,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中脘、上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
1、寒证: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
2、热证:黄连、黄芩、乳香、没药
使用:辩证选用上述各组药物,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
亦可选用奇正消痛贴、胃脘痛、元胡止痛贴、暖脐膏等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贴敷。
(四)热敏灸疗法
热敏部位以腹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热敏穴位高发区,多出现在中脘、肝俞、脾俞、阳陵泉、足三里等区域。
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10次1个疗程。
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五)其他治疗
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可选用镜下喷洒三七、白芨粉。
(六)护理
1、饮食调护
(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2)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
禁忌肥甘厚味;禁忌过食辛、酸及易产酸食物;禁忌易阻气机食物等;禁忌寒凉生冷食物等;禁忌坚硬的食物。
(3)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
2、心理调护
针对溃疡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社会的护理。
通过下棋、看报、听音乐等消除紧张感,还可配合性格训练,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练法、气功松弛法等,减少或防止溃疡的发生。
告知病人情绪反应与溃疡的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提高病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全面客观地认识溃疡病;告诫病人重视不良行为的纠正。
4、健康教育
(1)去除诱因
去除溃疡发生的诱因,如饥饱不调、烟酒及辛辣饮食刺激、过度劳累及精神抑郁、焦虑,滥用药物等。
嘱溃疡病患者生活、饮食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得当,保证睡眠充足。
(2)出院指导
出院时,嘱患者停药后1个月务必回院复查。
避免使用致溃疡病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激素、非甾体类药物;出院后仍要注意休息,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避免寒冷和情志刺激,谨遵饮食宜忌。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和中医新药研究指导原则。
(一)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0、Ⅰ、Ⅱ、Ⅲ),积分分别为0分、1分、2分、3分。
主要症状的记录与评价。
评价标准:(1)临床治愈:原有症状消失;(2)显效:原有症状改善2级者;(3)有效:原有症状改善1级者;(4)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院症状加重。
(二)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2、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3、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4、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疗,效指数<30%。
(三)胃镜下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治愈:溃疡疤痕愈合或无痕迹愈合;
2、显效:溃疡达愈合期(H2期),或减轻2个级别;
3、有效:溃疡达愈合期(H1期),或减轻1个级别;
4、无效:内镜无好转者或溃疡面积缩小小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