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案] 部编本浪淘沙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材背景《浪淘沙》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大自然中壮阔的河流和奔腾的浪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通过讲述沙子的成长经历以及力量与智慧的升华,寓意着个体成长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并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的含义;2.学生能够进行朗读训练,提升口语表达能力;3.学生能够进行课文分析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进行课文分析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黑板、粉笔、教学PPT;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
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壮阔的河流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
引导学生谈论河流的特点和美景。
步骤二:朗读课文让学生围坐在教室中央,分组进行朗读练习。
教师可以先示范一遍,然后由学生自主朗读,课后再进行集体朗读。
步骤三:课文分析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课文的主题是什么?2.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重要内容?3.你觉得课文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道理?步骤四:阅读理解教师设计多种阅读策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
1.阅读策略一:关键词提取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并解释关键词的含义。
2.阅读策略二: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整理和归纳所学的知识。
3.阅读策略三:角色扮演将课文中的情景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
步骤五:情感拓展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查找筛选资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借黄河之美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浪淘沙》。
二、讲授新课(一)解释诗题,了解作者1.“浪淘沙”是什么意思?明确:浪淘沙,唐代的一种曲子名。
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
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至今广为传唱。
(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意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点拨重点词语:九曲(qū):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
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2.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准备多张江南美景图,查找运用对仗手法的诗句;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涯”字。
2.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
背诵《浪淘沙》(其一)。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
同学们平时积累了许多诗词,你还记得哪些描写黄河的诗词?(指名背诵)2.课件出示诗句,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关于黄河的古诗。
[板书课题:浪淘沙(其一)]4.学生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白”。
现存诗800余首。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基于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或积累过关于黄河的诗词,让会背的学生背一背,对古人描写的黄河有初步印象,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课件出示:曲:qū qǔ九曲.黄河万里沙(qū)簸:bò bǒ浪淘风簸.自天涯(bǒ)(3)指导写“涯”:要注意“厂”的竖撇穿插到三点水的下面,“厂”里面是两个“土”,不是“士”。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材分析】《浪淘沙》是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体,全文内容共28个字,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进而驰骋想象,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整首诗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典故,呈现了层层相映,将黄河的壮阔与诗人的情感仅仅交织在一起。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着眼于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三维目标,设置精准的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紧扣关键字词,最大化的为学生创建获取直接经验的环境,以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深化与沉淀。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识字“涯”。
2.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3. 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难点】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教法学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铺垫法。
想象法、圈点批注法、以读促悟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与感知:1.同学们,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她那甘甜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词,《浪淘沙》。
板书并齐读课题。
2.五千年的黄河,既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让我们打开翰墨文字,把每一个字读到心里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PPT出示文字全诗。
)推荐读。
集体读。
(指导读:重读、节奏读)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在这首诗中字词读音是否准确及朗读是否流畅。
明确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的用典。
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大家读几遍就可以成诵了,那么,这首诗写景与用典,有何关联。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刘禹锡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二,读通读顺.请大家看着书,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多练读几遍,还可以同位互读.(板书:簸bǒ)谁来读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了.预设: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评:你第一个站起来朗读,就能把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都读正确,真了不起!不过,我想问一下,曲是多音字还读qǔ你为什么读qū师:对,你真会学习,根据字义来选择字音.谁还想读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哪个字音不正确师:你想再读读吗评:这一遍,进步真大,把字音都读准了,请坐!谁还想读评:你把平翘舌"直上"和鼻音"牛女"都读得正确.评:你读得很认真.字正腔圆,真好!还有谁想读来,我们一起读. 三,读懂诗意.1,同学们把字音都读准了,古诗的意思能读懂吗行,那就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自己说说诗意.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和同位交流.2,同学们,有哪些字词还不懂吗预设一:万里沙为什么理解沙多你想想"万里"还形容什么对,"万里沙"不仅告诉我们水里夹带着大量泥沙,其实还告诉我们黄河河流漫长.预设二:浪淘风簸谁知道形容浪怎样为什么浪大风大掀起巨浪,浪头很高,波涛汹涌.预设三:自天涯"自"什么意思,谁知道 "自"字典里有许多意思,其中有"自己" 也有" 来自".你选择哪一个 "自天涯"的意思呢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3,这些字义理解了,谁能说出诗意呢可以说一句也可以说整首诗.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好像来自天涯.我想沿着黄河巨浪,直上银河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四,品读想象.(过渡)诗人站在黄河边,望着滚滚的波涛,他浮想联翩写下这千古佳作.(课件师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别急同学们,自己再细细地读诗,想想你眼前会浮现哪些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在这些字词下做上记号,等会儿和周围同学交流一下.同学们,诗人用短短四行描绘出生动的画面,你最欣赏其中哪一行诗所描绘的画面呢你想象到什么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教案与反思第2篇】一、设计理念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通用10篇)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感知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尝试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一分钟演讲(黄河——母亲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古往今来,无数人赞美她、歌颂她。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借黄河之势抒发自己情感的诗——《浪淘沙》(板书)齐读。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2.汉武帝派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典故;3.牵牛、织女。
师:《浪淘沙》是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后用为词牌名。
《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诗。
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先感知——朗读晓诗韵——研读解诗意——美读悟诗情——品读拓诗境三、出示学习目标1.我能借助注释、插图和小组合作学习,感知古诗的大意;能够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四、自主学习出示导读纲要:1.自由读诗,借助注释、插图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韵律。
3.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画出诗的节奏。
)学生汇报:1.指名读。
(指导读:曲、簸)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2.男、女分读。
《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教案《浪淘沙》教案篇一白居易的《浪淘沙》是《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里选了两首诗,还有一首诗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诗歌教学的常用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读节奏-读意思-读情景-读背。
想在通过朗读的基础上,能明白诗的意思,进而配合插图想象诗的情景,然后简单赏析。
考虑到我们的孩子起点比较低,手里也没有多的教辅资料,不可能对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多地了解,好在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语言比较质朴。
所以之前只是安排他们对诗进行了朗读。
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在方法上再进行指导。
然后用这种方法能自学第二首诗。
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孩子们因为有许多老师听课而怯场畏畏缩缩,所以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就出了以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
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三十七个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在评课时刘校长也点出了一个问题――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创设。
最后姚校长也进行了同样的点评。
我想,诗人写诗,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要想现在的孩子知道几千年前诗人写诗的目的,能与诗人产生共鸣,除了进行必要的朗读而外,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就如《浪淘沙》,“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我们班的孩子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什么“茫茫东海变成了干涸的桑田”、什么“东海变成了桑田,水没有了,要节约用水”等等,始终不能上升到高度进行思考,更不要说让他们想到“沧海桑田”的道理了。
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
可见,老师的引导确实非常重要。
当然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对作者的把握、情景的体会也不能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教案] 部编本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古诗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一《浪淘沙》古诗《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
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
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
“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
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
“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
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
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
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
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