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乌夜啼原文翻译赏析

乌夜啼原文翻译赏析乌夜啼原文翻译赏析1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古诗简介《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
此词描绘了初夏季节树阴浓合,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的闲散生活,创造出一种雅洁清远的闲适意境。
上片开头二句,以纨扇和纱巾两种应时的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时节。
后二句写室外之景,树阴浓合,晴天清润,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
下片则由写景转到写人,表现作者闲适的生活。
起二句,写自己闲来无事,常常弄笔展纸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帘迎凉以便睡眠。
末二句写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洁净无尘的凉床上听新蝉,更是展示了一个清凉高迥的初夏境界。
全词寓情于事与景中,在情景交汇中抒发了作者流畅、舒适的情怀,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
翻译手拿团扇在洁白的月下,纱巾被风吹得起伏飘动像轻轻的烟雾一样。
高高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气很好。
拿着笔胡乱地写着字,喝醉了放下帘子闲适地小睡一觉。
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初夏的蝉鸣。
注释⑴乌夜啼: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圣无忧”,平韵四十七字。
与“相见欢”之别名“乌夜啼”不同。
⑵“纨扇”句:指纨扇如同明月一样洁白。
纨扇又称宫扇,细绢织成的团扇,是汉族传统的手工艺术珍品,形如满月,故云“素月”。
婵娟:美好的样子,暗喻女子娇美的容貌。
汉代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⑶轻烟:指纱巾的轻细。
⑷“高槐”句:槐树的叶子渐渐长成,树阴也渐渐合拢,覆盖地面。
⑸“清润”句:雨后的天空更显清朗湿润。
清润:清凉滋润。
⑹“弄笔”句:指在房里悠闲无事,以写小草打发时光。
弄笔:谓执笔写字、为文、作画。
⑺新蝉:初夏的鸣蝉。
创作背景这首小令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1181~1185年)间闲居故乡山阴时的作品。
陆游在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四十一岁时,买宅于山阴(今绍兴)镜湖之滨、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罢隆兴通判时,入居于此。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希望能帮到你!原文:《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赏析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
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
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
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秋月呀,什么時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
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
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
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時,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
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
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時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的意思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的意思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一作:梦里)【译文及注释】译文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注释1.兼:同有,还有。
2.帘帏(wéi):帘子和帐子。
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3.飒飒(sà):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4.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
5.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
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6.频:时常,频繁。
7.欹(qī)枕:通彀,斜,倾斜。
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8.平:指内心平静。
9.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10.漫:枉然,徒然。
11.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
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12.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13.稳:平稳,稳当。
宜,应当。
14.不堪行:不能行。
堪,能够。
【赏析】词的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
“昨夜风兼雨”,不从日而偏从夜写起,是写作者悲怀愁思的夜不能寐,“风兼雨”与“飒飒秋声”相对应,是渲染环境、气氛。
在这种凄凉寒苦的景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
之所以说“昨夜”,当还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触在其中罢。
这里虽然客观的写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闷的心情却已隐然可见。
接下来二句就是直写了。
李煜在《喜迁莺·晓月坠》中曾有“无语枕频欹”之句,与此句“烛残漏断频欹枕”用意相同,但所思不同。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翻译、解析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五代:李煜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一作:梦里)译文昨夜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得飒飒作响。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一次次的斜靠在枕头上,辗转难眠。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东逝的流水,一去不返,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大梦一场。
只有喝醉了酒才能排遣心中苦闷,别的方法都行不通。
注释兼:同有,还有。
帘帏(wéi):帘子和帐子。
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飒飒(sà):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
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
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频:时常,频繁。
欹(qī)枕:通彀,斜,倾斜。
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平:指内心平静。
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
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稳:平稳,稳当。
宜,应当。
不堪行:不能行。
堪,能够。
创作背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
本首词就是李煜降宋后生活实况和囚居心境。
鉴赏这首秋夜抒怀之作,具有李后主词的一般风格。
它没有用典,没有精美的名物,也没有具体的情事,有的只是一种顾影自怜,空诸一切的观念。
一切都是那么朴素,那么明白,却又令人低回与困惑。
大约是词人后期之作吧。
读这类词,最要玩味其中环境氛围的创造,和抒情主人公浅貌下的深衷。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开头两句是说,昨天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原文、赏析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出自五代李煜的《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原文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一作:梦里)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创作背景: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写尽后主李煜降宋后生活实况和囚居心境。
李煜最出名十首诗词虞美人解析

李煜,五代十国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最有才华的亡国之君。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一个皇帝,李煜在政治上显然是非常失败的。
但他在文学上,李煜却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词有很高的造诣。
李煜的诗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独树一帜,深受后人的喜爱,因是帝王出生,又擅长写词,被称为“千古词帝”!南唐后主李煜虽然不通政治,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其词含意深沉,首首哀婉凄绝,篇篇精美绝伦,美得令人心痛,读之令人断肠,忆之伤感落泪。
中国古代亡国之君很多,但能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却寥寥无几,南唐后主李煜便是其中一个。
有人评价他说:“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生在帝王家。
”这话显然是错误的,李煜能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是因为他生在了帝王家。
因为他生在了帝王家,才得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具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因为他生在了帝王家,才得以遇到了美丽多情、才华横溢的周皇后。
周皇后的美丽,是他创作的动力,周皇后的多情,让他写下了香艳的诗词,这是他前期创作的主要素材和动力。
因为李煜生在帝王家,才有了亡国之后的巨大落差,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化成了流传千古的文字,这才成就了他“千古词帝”的美名。
如果没有这种亡国之痛,他的词还会停留在他前期的绮丽柔靡的风格上,脱离不了“花间”的习气。
李煜诗词的主要成就,是他在亡国之后,写出了凄凉悲壮、意境深远的诗词,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
亡国之后,李煜一夜之间从皇帝沦为阶下囚,“日夕以泪洗面”,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人生无常的悲哀,用血泪写出了亡国破家的凄凉和悔恨。
后期的词,一洗前期的“花间”情调,转而反映亡国之痛。
李煜诗词,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他的代表作《虞美人》,充满了悲恨、凄凉的色彩,感情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冲决而出,将那种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悔恨之情、天壤之别的巨大落差,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煜的词乌夜啼二首赏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倚枕。 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 《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 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 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 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 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 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 “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 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 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 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 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古诗词赏析李煜

古诗词赏析李煜1、采桑子·秋怨词牌名:采桑子|朝代:五代|作者:李煜辘轤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采桑子·秋怨》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全词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机地融成一幅饱含秋意、秋思的风景画,画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内有思,秋风秋雨关秋思,离情别恨联秋怨,写得婉约蕴藉,韵味悠长。
2、长相思·云一緺词牌名:长相思|朝代:五代|作者:李煜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长相思·云一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前期的词作。
此词写女子秋雨长夜中的相思情意,分两片,上下片各十八字,上片刻画女子的形貌情态,下片续写秋夜的环境和女子的心情。
3、长相思·一重山词牌名:长相思|朝代:五代|作者:李煜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一重山》是南唐词人李煜的作品,抒发了一位思妇对离人的无限思愁。
这首词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
该词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
4、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词牌名:谢新恩|朝代:五代|作者:李煜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这首词从重阳习俗写作者的秋愁。
词的上片和下片浑然一体,确实不好明确分开。
词的开头二句先写“秋光留不住”,首先就为全词定下了悲愁叹惋的基调。
作者在词里的景物描写很充分,从“红叶”满阶到“重阳”登高,既有“茱萸香坠”,也有“紫菊气飘”,时看“晚烟笼细雨”,时闻“新雁咽寒声”。
这些景物描写,虽然也有些许欢乐热闹的,如重阳登高,佩茱萸以驱邪等,但更多的却是“红叶”、“晚烟”、“细雨”、“新雁”等引人怅恨的凄冷景象,再加上作者有意点染的“暮”、“咽”等情状,一幅晚秋的悲凉气氛便笼罩了全篇,也十分自然地引出“愁恨年年长相似”的哀叹和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
处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
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出自五代李煜的《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一作:梦里)
1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赏析词的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凄苦境遇和无
奈情态。
“昨夜风兼雨”,不从日而偏从夜写起,是写作者悲怀愁思的夜不能寐,“风兼雨”与“飒飒秋声”相对应,是渲染环境、气氛。
在这种凄凉寒苦的景色
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
之所以说“昨夜”,当还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
触在其中罢。
这里虽然客观的写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
闷的心情却已隐然可见。
接下来二句就是直写了。
李煜在《喜迁莺·晓月坠》
中曾有“无语枕频欹”之句,与此句“烛残漏断频欹枕”用意相同,但所思不同。
以前是怀想佳人,君存情爱在先,如今却是是国破家亡成阶下之囚,境遇不同,感触自是相异,于是看“烛残”、听“漏断”,虽然仍是“无语”,但却已是
“起坐不能平”了。
“不能平”的不是身体,而是心境,这一次是连梦都没有了。
上片虽似写景为主,描摹情状,但事实上作者那种愁思如潮、郁抑满怀的心
情却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深沉而又挚切。
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作者的切肤之痛和人生感慨。
这既是“起坐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