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生物的关系

合集下载

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

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

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一、人类—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如果以人类为中心,讨论人类的生存环境,那么生物圈和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一样,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人类又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人是生物的一种。

在生物分类学上,人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

与人类同处于哺乳动物纲的还马、牛、虎、兔、羊、猴、狗、猪等。

他们都是胎生、恒温,以母乳哺育幼体,并且大都具有毛皮。

与人类同处于灵长目的有猴子、猩猩、猿等。

实际上人就是从猿演化而来的,人是动物的一种,与动物有着渊源的关系。

尽管人类与一般的动物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人能够制造工具,大脑发达,具有主观能动性等),但人毕竟是由动物演化而来的,人来自生物圈,人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

二、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圈。

人体本身不能直接制造有机质,人体机能的维持必须依靠生物制造或者提供的有机质。

从生物链来说,人是杂食动物,是高级的消费者。

要维持人类的生活,必须要有足够的植物与动物为之提供足够量的食物。

尽管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单位面积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地球能够养育的人口也是有限的。

当人口的数量超过其负载量或者当生物的数量与质量降低到一定限度时,将会对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

有人估算,地球环境的最大人口容量为120 亿。

如果按照现在的人口增长速率,到21 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125 亿,接近或超过地球环境的最大人口容量。

人口的增加,将会给生物圈带来巨大的压力:更多的植物和动物将面临着灭绝的威胁,生态系统将面临着失去平衡的可能。

如果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人类的末日也就距离不远了。

三、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19 世纪末,英国的一位物理学家曾经十分忧虑地预言,随着工业的发达和人口的增多,500 年以后,地球上的氧气将会被用光,人类将趋于灭亡。

但时至今日,并没有发现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减少。

这要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与人类关系

生物与人类关系

生物与人们的关系生物与人们的关系密切,密切到人们每天都在与生物接触,譬如平日里随意可见的动植物等。

当然,也有许多看似见不到,摸不着而却实际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身边的微生物。

当谈论起微生物时,似乎微生物的话题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本文就谈论谈论微生物与人们的关系。

细小的微生物肉眼无法识别,这就需要借助些科学仪器才能观摩到。

相对于大点的生物,微生物的数量可谓更加庞大,其对人类的影响也是相当之巨大的。

从人类诞生起,实际上就生活在了微生物的“海洋”里,时时刻刻被微生物包围着。

在对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时,应正确的看到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也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当征服“敌人”,加深与“朋友”的友谊,才可做到微生物与人类和平共处。

其实早在人类出现前,微生物就已经出现在了这个星球上了,它们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化而进化,即便哪天人类生命消失之后,它们依旧有可能还存在于这个星球上。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在这地球上,面对微生物,我们人类更像是客人。

而由于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力极强,它不会像动物或者植物那样出现某个种类的灭绝,科学的发展,也只能是尽力的控制病毒。

从人类的角度看来,人类和微生物的关系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有益微生物和控制有害微生物。

说起微生物,人们多是从日常生活中来理解它们的。

通过使人生病的细菌或病毒,人们对微生物有着切实的感受。

的确,疾病是人类生存的最大自然威胁,人类最初研究微生物,也是从病原微生物开始的。

尽管能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是少数,但是在人类历史上就曾造成过许多严重的灾难,数以万计的人感染瘟疫致死,传染病大规模的蔓延事件也屡屡发生。

当然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仅不如此,因微生物的作用而造成物质腐败变质就给人类每年至少造成了上千亿财富的损失。

还有因微生物造成的植物病害也常使一些地区大片良田颗粒无收,当地农作物经济损失严重等。

在具体谈论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微生物。

一提到微生物,人们就说是用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就是微生物,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

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

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生物与人类的健康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互动对于维护人类社会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食物链、环境与健康、生物医学研究等方面探讨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食物链与人类健康食物链是描述不同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模型。

食物链的稳定性对于维持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人类作为食物链的顶端群体,我们对于环境中各种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

例如,森林中的鸟类和昆虫是控制害虫数量的重要群体,它们的存在维持了森林的生态平衡。

如果我们过度砍伐树木,破坏了鸟类和昆虫的栖息地,害虫数量将大幅增加,给人类农作物带来威胁,最终影响我们的食物安全和健康。

二、环境与健康环境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人类长期以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大气污染、水源的污染、土壤的破坏等都是生物活动导致的问题。

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我们的健康。

例如,减少尾气排放、合理利用水资源、垃圾分类处理等都是我们个体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出的努力。

三、生物医学研究与人类健康生物医学研究是研究生物体结构、功能和疾病等的学科,它对于人类健康的保护和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生物体的运作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例如,生物学家通过对病毒的研究,开发出疫苗来防止人类受到病毒感染;通过对基因的研究,我们可以早期发现可能导致患病的基因突变,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此外,生物医学研究还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推动药物研发和治疗方法的创新。

综上所述,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密不可分。

通过了解食物链、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生物医学研究等,我们能够更好地维护人类的健康。

为了实现人类与生物的和谐共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为我们自己和后代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知识点总结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知识点总结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知识点总结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重点关注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维度总结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知识点。

1. 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食物供应: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牲畜、海鲜等,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

- 药物与医疗:许多药物是从动植物中提取的,生物还提供了一些治疗疾病的方法,如草药治疗。

- 生态系统服务:生物维持了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包括水循环、空气净化、土壤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 人类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与退化,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影响了生态平衡。

- 捕捞与狩猎:过度的捕捞和狩猎活动导致鱼类和野生动物种群的减少,破坏了生物资源。

- 森林砍伐: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了栖息地的丧失,使许多动植物面临濒危甚至灭绝的风险。

- 城市化与土地开发:城市化和土地开发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片段化,对许多物种造成了影响。

3. 生物对人类的威胁- 传染病:很多传染病是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如禽流感、狂犬病等,这些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 害虫与病原体:某些昆虫、细菌和病毒对农业产生了危害,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 病媒生物:许多生物负责传播疾病,如蚊子传播疟疾和登革热,对人类生活造成了威胁。

- 毒素与过敏原:某些生物产生毒素或过敏原,当人类接触到它们时,可能引发中毒或过敏反应。

4. 保护生物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设立自然保护区能够保护濒危物种和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 可持续捕捞与林业:采用可持续的捕捞和林业管理方法,确保资源的可再生和保护。

- 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教育普及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增强保护意识。

- 减少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节约能源、减少废物产生、降低碳排放等,减缓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5. 生物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控:利用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控手段,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农作物。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生态平衡: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 环境。
科学研究:生物为人类科学研究提供素材,如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
药物来源:许多药物来源于 植物和动物
食物来源:人类依赖植物和 动物作为食物来源
生态平衡:生物维持生态系统 平衡,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为人 类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文化价值
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 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 富的食物、药物和原材料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休 闲娱乐和旅游的机会
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科学研究 和技术创新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维持生态平衡,提供 资源,保护人类健康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 保护区,禁止过度开 发,推广可持续农业
国际合作:签署生物 多样性公约,共同应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用于治疗遗传性 疾病
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 用于修复受损组织
免疫治疗:CAR-T细胞 疗法,用于治疗癌症
生物制药:抗体药物, 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精准医疗:基于基因测 序的个性化治疗
医疗机器人:辅助手术, 提高手术精度和安全性
生物技术的发展 历程:从古代到 现代,从传统到 现代
基因工程等
食物来源:生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如肉类、蔬菜、水果等。
药物来源:许多药物来源于生物,如抗生素、疫苗等,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态平衡: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维持生态平衡,为人类生存提供了良 好的环境。
科学研究:生物的研究为人类科学进步提供了重要依据,如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
艺术:生物形态 和色彩被广泛应 用于绘画、雕塑 等艺术创作中
文学:生物故事 和形象被广泛应 用于文学作品中, 如《西游记》中 的孙悟空、《哈 利·波特》中的魔 法生物等

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基本联系是什么?

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基本联系是什么?

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基本联系是什么?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之一,但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仍然处于生物链的最底层。

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动物,都和人类密不可分。

人与生物之间的基本联系是什么?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一、生命共同体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最基本的联系,便是生命共同体的概念。

由于人类与其他生物都需要进行繁殖、呼吸、进食和排泄等基本的生命活动,所以在生态系统中我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支持的。

只有我们保护好大自然、保持生态的平衡,才能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处于良好的环境中。

1.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多样性的存在使得生态系统更加复杂且美丽。

生态环境中,许多品种的生物与人类之间可以产生一种互惠关系。

例如,蜜蜂可以帮助人类采集花粉并制作蜜和蜂蜡,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可以得到食物和栖息地。

这种关系使得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生物有自己的作用,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多彩。

2.生态系统遭受的威胁然而,人类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和破坏,以及森林采伐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都使得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致使生物种群减少、灭绝甚至绝灭。

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让生命共同体健康、平衡和持久地存在下去。

二、资源的分配生命共同体的另一个核心概念便是资源的分配。

生态系统包含着有限的自然资源,包括水、空气、土地和生物资源等等,而这些资源是所有生物共享的。

因此,资源的分配对所有生物都是公平的。

然而,由于人类对技术和市场的依赖,很多情况下资源的分配遵循的是自私的原则,忽略了其他生物的存在。

1.土地使用与生物多样性人类需要土地来居住和生产,但是过度开发对土地的破坏却使得生物群落受到了重大的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栖息地均被人类活动占用或遭受到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受到进一步的破坏,保护好大自然的多样性。

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

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

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微生物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人类身体健康、食物生产与保质、环境保护三个方面探讨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

一、人类身体健康微生物存在于人类身体的各个部位,其中包括皮肤、口腔、肠道等。

微生物在维持人类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皮肤上,微生物与人类共同构成皮肤微生物群落,其中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

有益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殖,维持皮肤的生态平衡,抵御疾病的侵袭。

在口腔中,微生物参与了口腔卫生的维护。

例如,口腔中的某些微生物能够分解食物残渣,防止龋齿的发生。

此外,口腔中某些微生物还能够产生抗菌物质,起到保护口腔健康的作用。

在肠道中,微生物群落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肠道微生物参与了食物的消化、养分的吸收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等多个方面。

一方面,肠道微生物能够帮助人类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和其他难以消化的物质,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调节,起到预防过敏、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作用。

二、食物生产与保质微生物在食物生产和保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在食品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面包和酒的生产中,酵母菌发酵作用可以使面粉膨胀,使酒精生成。

这种微生物参与的发酵过程不仅提供了食品的口感和味道,还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在乳制品生产中,乳酸菌发酵作用能够使牛奶变酸,产生酸奶和奶酪等乳制品。

乳酸菌通过降低牛奶的PH值,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保持乳制品的新鲜和品质。

在腊肉和腊肠等肉制品的制作中,乳酸菌和肠道微生物能够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同时产生特殊的风味物质,赋予肉制品独特的风味。

三、环境保护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密切相关。

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

微生物降解了大量的有机废物,释放出二氧化碳等物质,参与了土壤呼吸过程。

人类与生物界的关系与影响

人类与生物界的关系与影响

人类与生物界的关系与影响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与生物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的生存、发展与繁荣都离不开自然界的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持。

然而,人类的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生物界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类与生物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生物界的影响,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的确存在互惠的关系人类与生物界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互惠的关系。

首先,人类从生物界中获取了丰富的食物、水源和其他资源。

从农作物到家畜、从森林到海洋,我们依赖于生物界的提供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同时,许多生物也依赖于人类的活动来获得生存的机会,如在人工湿地中繁殖的候鸟、在城市中繁衍的鸽子等。

其次,人类通过培育、繁殖和保护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物种来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例如,我们通过农业和园艺活动来种植蔬菜和花卉,通过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来维护自然的生态系统。

这些努力对于维护生物界的健康和多样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人类对生物界的不良影响然而,人类的活动也给生物界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

首先,人类的扩张使许多物种失去了栖息地,并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森林砍伐、湿地填充和水域污染等现象,都给野生动植物造成了巨大压力,导致一些物种濒临灭绝。

其次,过度的捕捞和破坏性的渔业实践使许多海洋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过度捕捞导致了海洋生物的减少,打乱了食物链和生态平衡,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此外,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也导致了污染的问题。

大量的化学物质排放、土地的过度开垦和农药的使用,都给生物界带来了污染和毒害。

这些污染不仅威胁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也对人类自身的健康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面临的挑战与解决之道人类与生物界的关系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挑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首先,我们需要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尊重和保护生物界的权益。

这意味着我们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物种保护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南非蓝马羚:生活于非洲南部,于1880年灭绝。 • 熊氏鹿:生活于泰国南部的湿地,由于湿地的减
少与人类的捕杀,于1931年灭绝。 • 欧洲野马:公元前分布于欧洲草原地带,人们为
了获得雌马,大量捕杀雄马,加上草原栖息地的 减少,于1880年灭绝。
南非蓝马羚
拟斑马
熊氏鹿
熊氏鹿
欧洲野马
• 日本狼:分布于日本本州、四国、九州的山林中, 18世纪,狂犬病传入日本,山林减少,用狗进行 狞猎,于1905年灭绝。
• 人类为了满足需要,也创造了一些新的生 物种类,从而丰富了地球上的生物。现在 出现的一些杂交品种,如杂交高梁、杂交 玉米、水稻等。克隆动物等。这无疑对人 类是有益的。但目前这种杂交品种毕竟是 有限的。
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一、外来物种 • 外来物种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于
自然分布区之外的物种。 • 土著物种 • 土著物种是指物种出现于其原自然分布的围内,
• 南极狼:分布于南美的福克兰群岛,以捕食企鹅、 海鸟为生,牧羊人担心它袭击羊群而大量捕杀, 于1875年灭绝。南极狼在19世纪以前,阿根廷最 南端的圣克鲁斯省西面的福克兰群岛上生活着一 种狼,由于福克兰群岛非常接近南极圈,因此动 物学家们为此种狼取名为南极狼。南极狼可以说 是世界上生活在最南端的狼。
• 过去平均每年减少一种物种,而现在是每 天减少1种。灭绝速度大大加快。
• 猛犸象:生活于3万前欧亚与北美大陆的冰 河期,身高3.5米,体长5.4米,约在1万年 前的石器时代,由于人类的狞猎已灭绝。 猛犸象属于长鼻目、象科(Elephantidae) 猛犸象属(Mammuthus)已绝灭。
猛犸象
南极狼
• 1600年以来,8684种鸟类已灭绝94种,另有187 种处于危机之中。另有统计,19世纪有70种动物 灭绝,20世纪上半叶就灭绝40种。灭绝速度加快。
• 恐鸟:是世界出现的最大的鸟之一,体长3.6米, 体重250公斤,不能飞行,分布于新西兰,以植 物根、果实为食,性情温和,有吞咽石头的习性, 用于消化食物。1000多年前,移居新西兰的毛利 人,向恐鸟投掷烧红的石头捕杀恐鸟,造成恐鸟 在16世纪末灭绝。
恐鸟
• 隆鸟:生活于马达加斯加,是世界上最重 的鸟,体重500公斤,其样子、习性与恐鸟 相似,被土著人狞猎,于1840年灭绝。
• 愚鸠:是体形较小的鸽子类鸟,以果实为 食,体重25公斤,不会飞行,行走时样子 很笨。分布于毛里求斯,15世纪被欧洲水 手发现,以它们为食、打猎取乐,同时也 被带到岛上的狗、猪偷食它们的幼鸟和卵, 于1681年灭绝。
第十章 人类与生物的关系
第一节 人与生物的关系
一、生物种类的减少 在没有人类之前,哺乳动物每8000年灭绝1种,鸟
类每2000年灭绝1种。 有人类以后,特别是人口快速增长后,生物灭绝的
速度大大加快。 现在人类使物种灭绝的速度是生物自然灭绝速度的
50-100倍。有些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物种灭绝速 度的1000-10000倍。
• 是一种适应于寒冷气候的动物,在更新世,它广 泛分布于包括中国东北部在内的北半球寒带地区。
• 猛犸象曾是石器时代人类重要的狩猎对象,在欧 洲的许多洞穴遗址的洞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 人类绘制的它的图像,这种动物一直存活到一万 年以前,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冻土和冰层里, 曾不止一次发现这种动物冷冻的尸体。
• 猛犸象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纪大冰川时期,生存于 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区。
• 猛犸象以草和灌木叶子为生,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带 的草原和丘陵上。
• 人类与猛犸象同期进化,开始还能与其和平相处, 但当进化到新人阶段时,人类学会了使用火攻和集 体协同作战去捕杀成群的动物或大型动物,猛犸象 就成了主要的狩猎对象。
• 洞穴狮子:生活于欧亚大陆,体长2米,高 2.2米,尾巴长80厘米,1万年前灭绝。
• 洞穴熊:生物于欧亚大陆,1万年前灭绝。
• 大野牛:生活于北美北部,体长3米,肩高 2米,1万年前灭绝。
• 欧洲原牛:生活于欧亚大陆,现在家牛的 祖先,1627年灭绝。
美洲野牛
美洲乳齿象
欧洲原牛
洞穴熊
• 拟斑马:生活于非洲南部,由于过度狞猎,于 1883年灭绝。前半身象斑马、后半身象马。
• 人类捕杀 • 猛犸象一直是洞穴壁画的主题,但这是北
半球被冰原覆盖40%时,人类捕杀这些大 型动物的第一个证据。这项研究显示,一 万年前猛犸象在全面解冻期完全灭绝,而 人类的肆意捕杀或许扮演了重要角色。
• 猛犸象以自己整个种群的灭亡标志了第四 纪冰川时代的结束。
• 美洲乳齿象:生活于北美。体长3.4米,高 3.4米,牙齿长2.6米,6000万年前消失。
并通过自然传播到达其它地理范围的现象。 • 外来物种的传播途径:人类有益传播和无意传播。
(一)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传播 1.作为食物来源而进行传播 • 小麦:中亚 • 玉米:热带美洲 • 水稻:东南亚 • 大豆:中国 • 人类98%的食物来源于这四种植物的供应。
• 猛犸象 - 灭绝原因 • 猛犸象 • 猛犸象生活到距今1万年的时候突然全部绝灭了,专家们做过仔细的研究,
找出了许多的原因:
• 环境变化 • 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了,草场植物减少了,
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 猛犸象生长速度缓慢。以现代象为例,从怀孕到产仔需要22个月,猛犸象 生活在严寒地带,推测其怀孕期会更长。在人类和猛兽的追杀下,幼象的 成活率极低,且被捕杀的数量离现代越近越多,一旦它们的生殖与死亡之 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其数量就会不可避免地迅速减少直至绝灭。这是大自 然的淘汰规律,并非对猛犸象不公平。新生代的第三纪末期时也发生过类 似的情况,当时大量的原始哺乳动物绝灭了,由现代动物的祖先取代了它 们。
渡渡鸟
愚鸠
隆鸟又叫象鸟,主要生活在世界第四大岛—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森林中
• 旅鸟:分布于北美,由于猎杀,于1941年 灭绝。
• 小笠原黑林鸽:生活于日本小笠原群岛, 1889年灭绝。
• 琉球黑林鸟:分布于日本冲绳,1945年美 国军队进攻冲绳,使其灭绝。
旅鸟
小笠原林鸽
二、生物种类的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