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模拟题及参考答案5

合集下载

马哲考研试题及答案

马哲考研试题及答案

马哲考研试题及答案模拟试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客观性B. 物质性C. 多样性D. 动态性答案:B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A. 人们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B. 人们改造社会的社会活动C.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D. 人们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答案:C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阶级性B. 革命性C. 实践性D. 科学性答案:A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A. 归纳法B. 演绎法C. 辩证法D. 形式逻辑答案:C5.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体现了:A. 唯物主义历史观B. 唯心主义历史观C. 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D.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A. 自然界B. 人类社会C. 人的意识D. 宇宙间一切客观实在答案:A, B, D7. 下列哪些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A. 唯物论B. 辩证法C. 认识论D. 价值论答案:A, B, C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 科学技术的进步答案:B, C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A.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B. 对一切旧哲学的批判继承C. 对传统观念的革命D.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答案:A, B, C1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具有以下特点:A. 客观性B. 绝对性C. 相对性D. 条件性答案:A, C,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大学马哲考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马哲考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马哲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结合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神答案:B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A.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B. 人们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C.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D. 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A.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B. 马克思主义哲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答案:A, B, C5. 下列哪些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答案:A, B, D三、判断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

()答案:正确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8.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五、论述题9.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它们服务于经济基础,并在一定条件下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

六、案例分析题10.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动分工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模拟全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模拟全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模拟题(全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A.追求自由B.崇尚理性C.具有情感D.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生观是指人们对()A.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观点B.社会生活的总观点C.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根本观点D.生活中某一具体问题的观点3.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A.集体所有制B.国有制C.社会所有制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4.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过渡时期C.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5.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又是一种()A.社会运动B.社会关系C.社会革命D.思想解放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A.通过思想解放而消亡B.通过社会革命而消亡C.通过发展生产力而消亡D.自行消亡7.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A.追求平等自由B.人民当家作主C.反对集中D.尊重大多数的意见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A.开放性B.先进性C.阶级性D.平等性9.马克思主义认为,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B.解放思想C.实事求是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现是在()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共产主义C.社会主义D.过渡时期1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是()A.无产阶级先锋队B.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C.资产阶级的代表D.民主集中制12.垄断低价一般是( )A.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价格 B.垄断组织购买原材料时规定的价格C.非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市场购买价格 D.非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市场收购价格13.金融寡头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A.“参与制” B.“代理制” C.“个人联合” D.“企业联合”14.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型垄断组织形式是( )A.康采恩 B.托拉斯 C.混合联合公司 D.股份有限公司15.除跨国公司外,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另一个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托拉斯 C.金融寡头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16.从资本形态上来说,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是( )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B.金融资本输出和商业资本输出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垄断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17.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的发展趋势是( )A.只有停滞,没有发展 B.只有发展,没有增长C.既有停滞,又有发展 D.只有增长,没有发展18.下列企业组织形式中有可能不是垄断企业的是()A.托拉斯B.康采恩C.混合联合公司D.股份公司19.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型垄断企业,其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在于()A.占领国内市场B.获得平均利润C.占领国外市场D.获得垄断利润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很大发展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在()A.19世纪末20世纪初B.两次世界大战之间C.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D.20世纪80年代以后21.从资本输出主体来看,其主要形式有()A.私人资本输出和社会资本输出B.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C.企业资本输出和个人资本输出D.企业资本输出和社会资本输出22.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A.生产全球化B.贸易全球化C.资本全球化D.资源配置全球化23.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是为了垄断资产阶级()A.巩固政治统治B.获取巨额利润C.占领世界市场D.控制他国主权24.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和维持垄断统治的两手是()A.推行福利政策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B.实行暴力镇压和推行改良主义C.进行劳资合作和加强科学管理D.维持高就业率和降低通货膨胀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国家垄断了一切经济活动的资本主义B.国家干预全部经济生活的资本主义C.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D.国家进行微观经济管理的资本主义26.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中最主要的是()A.直接调节与控制B.间接调节与控制C.行政手段调控D.法律手段调控27.提高最低准备金率将直接导致()A.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B.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C.市场商品价格上涨D.市场商品价格下降28.垄断形成后,资本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A.商品输出B.资源输出C.资本输出D.劳务输出29.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国际垄断组织是()A.卡特尔B.混合联合公司C.托拉斯D.跨国公司30. 垄断资产阶级采用“福利政策”( )A.减轻了对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剥削程度B.能够提高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名义工资C.没有改变工人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地位D.表明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并非对立31.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各种改良主义措施()A.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根本的改变B.使工人的收入超过了劳动力价值C.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和雇佣工人的地位D.改变了工人的地位,使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3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经济活动要()A.完全依靠“看得见的手”调节B.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调节C.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对立起来D.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33.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时规定的有利于它的价格是()A.垄断高价B.垄断低价C.自由价格D.保护价格34.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主要经济调节机制是()A.国家调节市场,市场自由竞争B.国家调节市场,计划引导消费C.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D.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35.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A.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B.维持较高的就业率C.促进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D.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36.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量资本输出()A.只有必要性,没有可能性B.只有可能性,没有必要性C.既无可能性,也无必要性D.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3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国际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为( )A.商品资本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B.商业资本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C.借贷资本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D.产业资本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38.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A.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的国际化B.从产业资本、借贷资本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C.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D.从借贷资本、产业资本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39.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是()A.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B.经济迅速发展和相对停滞C.生产社会化和占有私人化D.世界多极化和地区集团化40.垄断资本出售自己商品时的垄断高价是( )A.超过商品价值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B.超过商品价值和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C.超过商品生产价格低于商品价值的价格D.超过商品价值等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41.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B.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资本主义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自行消失D.全世界同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42.金融资本是()A.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B.工业垄断资本和商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C.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D.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4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A.根本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彻底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C.完全排除了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D.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4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企业加工订货是()A.国家直接掌握垄断资本的一种方式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一种方式C.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的一种方式D.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一种方式45.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是()A.国际经济一体化B.国际政治一体化C.国内经济一体化D.国内政治一体化46.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A.东南亚国家联盟B.欧洲联盟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七国集团4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资本民主化”()A.减轻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B.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C.不能改变工人阶级的雇佣劳动者地位D.表明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并非对立48.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A.固定资本不同部分的平均周转B.流动资本不同部分的平均周转C.流通资本不同部分的平均周转D.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49.以下列形式存在的资本中,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可变资本的是( )A.原料B.燃料C.辅助材料D.劳动力50.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构成( )A.生产资本B.股份资本C.社会资本D.产业资本5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C.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D.资产阶段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矛盾52.资本主义社会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形成( )A.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社会价值C.商品的生产价格D.商品的垄断价格5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各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它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A.在质上不同,在量上相同B.在质上和量上都不同C.在质上相同,在量上不同D.在质上和量上都相同54.平均利润形成后,超额利润是(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C.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D.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55.由于商业资本家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商品生产价格就等于( )A.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B.所有资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C.生产成本+商业利润+平均利润D.生产成本+企业利润+利息56.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是由于( )A.店员的劳动全部是无酬劳动B.店员的劳动全部是有酬劳动C.店员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无酬地为商业资本家实现剩余价值D.店员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无酬地为商业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57.利息是( )A.借贷资本的价值B.货币资本的价值C.职能资本的价值D.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58.在存在借贷资本的情况下,利息和平均利润的关系是( )A.利息等于平均利润B.利息一般高于平均利润C.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D.平均利润是利息的一部分59.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是由农产品的( )A.生产成本低于价值的差额构成的B.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差额构成的C.生产成本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的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60.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A.价值B.生产价格C.市场价格D.生产成本61.超额利润反映的是()A.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关系B.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资本家之间的关系C.同一企业内部不同岗位工人之间的关系D.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62.商业店员的工资相当于他在()A.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B.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C.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D.全部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63.假定某产业资本家,依靠借贷资本100万元经营产业,平均利润率为18%,年利息率为10%,该产业资本家获得企业利润为()A.8万元B.10万元C.18万元D.20万元64.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董事会B.监事会C.股东会D.职工代表大会65.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B.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C.对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D.对土地资本主义私有权的垄断66.在产业资本循环中,执行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职能的资本是()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流动资本67.资本周转速度()A.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C.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正比D.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反比68.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与()A.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同一过程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同一过程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同一过程D.平均利润转化为垄断利润是同一过程69.一般情况下利润率()A.小于剩余价值率B.大于剩余价值率C.等于剩余价值率D.与剩余价值率无关70.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运动中的()A.货币资本职能B.生产资本职能C.商品资本职能D.流动资本职能71.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关系是()A.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B.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C.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D.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按相反方向变化72.负责股份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是()A.股东会B.独立董事C.监事会D.总经理7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A.土地的私有权垄断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土地的有限性D.土地的等级差别74.土地价格()A.与地租量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B.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正比,与地租量成反比C.与地租量成正比,与平均利润率成反比D.与平均利润率成正比,与地租量成反比75.固定资本是()A.全部投入一次周转完毕B. 全部投入多次周转完毕C. 部分投入一次周转完毕D. 全部投入十次周转完毕76.公式Ⅰ(v+m)=Ⅱc是()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7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78.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其规律性D.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9.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理在事先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C.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D.心外无物80.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81.时间的特点是()A.间断性B.不可逆性C.广延性D.伸张性82.人类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A.环境的变化B.高等动物的产生C.生物的进化D.社会性劳动8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规律性B.物质性C.联系性D.变动性84.下列变化中,属于发展的是()A.大雁由北方飞到南方B.封建王朝的宫廷政变C.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D.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85.任何矛盾都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B.斗争性C.普遍性D.特殊性8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马哲练习题(含答案)

马哲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 客观实在性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C.既肯定又否定D.既前进又倒退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党校马哲试题及答案

党校马哲试题及答案

党校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 神B. 物质C. 意识D. 理念答案:B2.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

A. 形而上学B. 唯心主义C. 对立统一D. 机械决定论答案:C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

A. 纯粹的思维活动B.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C. 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D. 科学实验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A. 科学性B. 革命性C. 实践性D. 系统性答案:A, B, C5. 下列哪些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A. 自然界B. 人类社会C. 人的思维D. 人的情感答案:A, B, C三、判断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对/错)答案:错7.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被动的。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8.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和普遍联系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则是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9. 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味着任何理论或观点的正确与否,都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能够产生直接的、可以感知的结果。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从而确定理论的真理性。

五、论述题10.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它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人民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其次,它帮助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政策和措施。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中国人民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马哲考题及答案17套

马哲考题及答案17套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7套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题1分,共40分)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作为阶级社会进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进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4.缘故是指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发必然现象的现象5.实践的观点是熟悉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熟悉进程确实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觉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查验和进展真理的进程6.区分社会的依照主若是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产品分配形式D.成立在必然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7.否定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9.必然的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依照,因此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 D.机械论12.生产关系变革的本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进展的客观要求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大体途径是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D.社会实践14.辩证唯物主义以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因此静止也是绝对的 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因此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的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大体上是对抗性的16.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17.质和量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彼此规定、彼此作用的关系C.要紧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缘故和结果的关系18.矛盾问题的精华是指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全然矛盾和非全然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19.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信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21.假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致使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22.活着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全然不合是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仍是精神23.我国现时期社会的要紧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D.人民日趋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掉队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4.直接体会和间接体会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熟悉和理性熟悉的关系C.熟悉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5.世界上各类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依照是A.矛盾 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 D.矛盾两边又统一又斗争26.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C.事物维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制造作用老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全然的条件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制造历史的新时期,这是指A.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D.人民群众自觉地依照社会规律制造历史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A.完全适合B.大体适合C.大体不适合 D.完全不适合3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进展到一按时期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确信是A.内在地包括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确信B.不包括对个人作用的确信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D.是与确信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33.以下哪一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信,不多很多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是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进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35.决定社会面貌的大体因素是该社会的A.政治制度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阶级力量对照 D.政党的成熟程度36.国家是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 B.封建社会产生的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37意识是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D,人类特有的特殊现象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9.酷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A绝对对立的 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D.一致的40.辩证的否定是指A.外力否定B.自我否定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高中政治马哲试题及答案

高中政治马哲试题及答案

高中政治马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C. 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 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B. 唯物主义、辩证法、自然辩证法C. 唯物主义、辩证法、社会历史辩证法D. 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践辩证法答案:A二、填空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______的,意识是______的。

答案: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反映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______的。

答案:有规律的三、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四、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发展是矛盾运动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学习和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将其运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模拟题测试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模拟题测试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模拟题测试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45分)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辩正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产生于: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区别在于:DA.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B.它们回答的问题不同C.它们研究的范畴不同D.它们所回答问题的结论不同4.世界统一性原理:C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B.只有唯心主义承认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承认D.二元论也承认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错误在于:BA.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B.否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C.否认时间和空间同时运动着的物质联系D.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表述的辩证思想:CA.运动的绝对性B.运动的规律性C.运动形式的多样性D.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7.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A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C.先有意识,后有物质D.设计构思是工程师头脑自身的8.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BA.语言B.劳动C.人脑D.思维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BA.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改造世界B.人能够利用规律,通过实践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C.人不能改造和利用规律D.人能够自觉地改造和利用客观规律10.“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教育”这一观点符合下述哪一原理:C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正关系B.量变到质变的过渡C.事物间的普遍联系D.事物间的直接联系11.发展的本质是:B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替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生物运动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D.事物内部的矛盾性1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CA.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B.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D.是否承认事物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13.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理论基础是:D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D.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14.非对抗性矛盾在社会领域中是指:DA.对立面可以调和的矛盾B.对立面之间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C.不通过斗争可以解决的矛盾D.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产生的矛盾1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B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B.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的原理16.事物的质是指:DA.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B.使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C.事物在与他物相联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质D.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内部所固定的规定性17.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CA.动力和源泉B.道路和趋势C.形式和状态D.向对立面相互转化18.把同质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DA.事物的度B.事物的特殊矛盾C.事物的属性D.事物量的规定性19.“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哲学道理是;AA.扬弃B.透过现象看本质C.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D.一般寓于个别之中20.下列现象符合辩证否定的是:CA.砍伐树木B.踩碎谷种C.花朵开放的花蕾消失D.洪水冲毁庄稼21.“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是:C A.折衷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22.下列现象哪个属于因果关系:CA.昼夜更替B.先进和后进C.阳光与植物生长D.阴电与阳电23.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当前条件下还不能实现的称为:D 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24.在一切工作中,都不要“耍花架子”,这就告诉我们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AA.形式应该服从内容B.不要搞任何形式C.只注意工作的内容D.要摆脱一切对工作的干扰25.“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0道,每道1分)1、在由猿到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特点B、气候的变化C、语言的产生D、劳动2、连接自然与社会的纽带是:A、人类精神B、劳动 C生产工具 D、感官3、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A、地理环境B、人口条件C、生产方式 D科学技术4、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C、动资料与劳动者的统一D、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方式的统一5、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A、主体与客体的关系B、人类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C、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D、实践与认识的关系6、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地索取自然资源C、反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7、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C、人口增长是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D、人口增长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8、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同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关系是:A、社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决定生产方式B、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C、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变化同生产方式的变化完全一致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同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无关9、“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这一思想是A、物史观B、唯心史观C、机械决定论D、非决定论10、全球化从根本上讲是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最主要是:A、政治全球化B、经济全球化C、文化全球化D、军事全球化1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12、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或首要的生产力是:A、科学技术B、劳动者C、劳动对象D、劳动资料13、劳动对象是指:A、各种生产工具B、各种生产产品C、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对象D、生产资料14、生产资料包括: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料科学技术和劳动产品15、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本形式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D、它的实体是自然界16、人和物的要素从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因为A、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实把诸要素结合起来B、劳动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C、科学技术物化再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中D、正确调整分配关系以及由它决定的消费关系17、生产关系揭示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B、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D、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18、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19、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所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的水平20、经济基础是: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C、所有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是:A、暴力的产物B、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而形成的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D、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22、“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

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

”这段话: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C、承认了国家是个历史范畴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23、国家的政治职能是:A、为大众谋利益B、保卫世界和平C、组织经济建设D、对内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防御外敌入侵2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A、无产阶级统治全民的国家B、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C、福利国家D、只有民主没有专政的国家25、社会意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A、统治阶级的意志B、多数人对它的态度C、强大舆论的压服D、社会的实践活动26、全部思想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是:A、科学技术B、文学艺术C、道德和法律D、哲学27、社会意识形态中阶级性最强的是:A、艺术B、道德C、宗教D、政治观点和法律观点★2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29、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够起促进作用,原因在于:A、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它具有相对独立性C、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D、它本身是一种物质力量30、历史上有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某些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这说明:A、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并不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D、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是间接的二、多项选择题(20道,每道1分)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C、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要受社会的制约D、地理环境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和水平受制于这个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E、地理环境的优劣对该社会生产率的发展毫无影响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A、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B、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应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C、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E、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3、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因为:A、生产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改变标志B、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制度的更替D、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4、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概念的含义是:A、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B、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C、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D、交往是一种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E、主体间性是理解交往关系的关键5、交往对社会的发展的作用在于:A、交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交往对科学技术的传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C、交往能促进人自身的发展D、交往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丰富了人们的需要和产品的流通E、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决定了社会规律的特点E、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7、下列属于精神生活的有:A、管理国家B、精神生产C、精神产品的继承和传播D、精神享受E、变革社会8、社会基本结构是:A、社会的经济结构B、社会的政治结构C、社会的意识结构D、生产力系统结构E、生产关系系统结构★9、下列范畴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A、生产劳动中的主体和客体B、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交换与分配的关系C、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E、人们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10、依据生产关系性质划分的五种社会形态包括:A、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C、自然经济社会D、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E、信息社会1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D、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因素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E、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12、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A、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B、它有助于发现新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率的提高C、它有助于生产管理的合理化D、它有助于发现新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对象的用途E、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13、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是:A、劳动者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B、劳动资料是当时先进科技的凝结和物化C、劳动对象是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把握和改造是复杂事物和对象D、科技渗透于生产力三个实体要素的,具有科学合理的结构的生产力系统E、由自动化生产取代大工业生产14、构成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要素有: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政治法律设施C、政治法律思想D、政治组织E、哲学15、国家与氏族相比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A、按血缘划分居民B、按地区划分居民C、拥有社会组织管理机构D、拥有维持政权的暴力机关E、拥有居民的自动武装组织★16、国家的职能是由A、民族的特点决定的B、国家的本质决定的C、统治阶级的愿望决定的D、文化传统决定的E、国体决定的17、下列思想体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逻辑学B、哲学和宗教C、自然科学D、语言学E、政治学和法学18、下列精神产品中对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有:A、《本草纲目》B、《国家与革命》C、《反杜林论》D、《企业法》E、《西游记》1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0、先进文化是指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B、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C、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D、反映时代主流、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文化E、体现人民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文化三、辨析题(6道,每道5分)1、人由古猿自然进化,劳动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的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的生存状态。

3、仓廪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4、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

5、社会意识就是意识形态。

四、论述题(2道,每道10分)1、怎样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如何认识社会的宏观结构?一、单项选择题答案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