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理解地球仪的概念。
教学内容: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的形状,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椭球体特征。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地球的形状,进行小组讨论。
1.2 地图的绘制学习目标:学习地图的绘制方法,理解地图的符号和比例尺。
教学内容:介绍地图的绘制过程,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活动: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地图,解释比例尺的意义。
第二章:世界地理2.1 亚洲学习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气候、地形等特点。
教学内容: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亚洲的位置和地理特点,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多样性。
教学活动:观察亚洲地图,讨论亚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2 欧洲学习目标:了解欧洲的位置、气候、地形等特点。
教学内容: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欧洲的位置和地理特点,让学生了解欧洲的特色。
教学活动:观察欧洲地图,讨论欧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第三章:中国地理3.1 中国的地理位置学习目标: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理解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教学内容:通过地图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教学活动:观察中国地图,讨论中国的地理位置。
3.2 中国的地形学习目标: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认识中国的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教学内容: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的地形特点,让学生认识中国的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教学活动:观察中国地图,讨论中国的地形特点。
第四章:人文地理4.1 人口与城市学习目标:了解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的关系,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教学内容: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影响。
教学活动:观察地图,讨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关系。
4.2 农业与工业学习目标:了解农业和工业的分布特点,理解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内容: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农业和工业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
教学活动:观察地图,讨论农业和工业的分布特点。
第五章: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5.1 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利用学习目标: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认识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教案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如观察、分析、地图绘制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教学重点:经纬网的构成及应用,地图的种类与绘制。
教学难点:经纬度的计算,地图的阅读与分析。
2. 第二章:自然地理教学重点: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第三章:人文地理教学重点:人口、城市的分布规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 第四章:区域地理教学重点:我国主要地理区域的特征,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
教学难点: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区域间的合作与发展。
5. 第五章: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重点:GIS的基本概念与功能,GIS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GIS数据的处理与分析,GIS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发挥教师团队的优势,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示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4. 创设生活情境,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体验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
3. 组织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地理知识。
2. 教辅资料:地图、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世界地理教学教案

世界地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2)掌握世界地理的基本分区,如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3)了解各大洲的主要国家、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各大洲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特定国家的地理特点和人文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态度,树立全球观念;(3)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1)世界地理的定义和意义;(2)地理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内容;(3)世界地理与我们的生活。
2. 第二课时:世界地理的基本分区(1)亚洲地理概述;(2)欧洲地理概述;(3)非洲地理概述;(4)北美洲地理概述;(5)南美洲地理概述;(6)大洋洲地理概述;(7)南极洲地理概述。
3. 第三课时:亚洲的主要国家(1)中国的地理特征;(2)日本的地理特征;(3)印度的地理特征;(4)俄罗斯的地理特征。
4. 第四课时:欧洲的主要国家(1)英国的地理特征;(2)法国的地理特征;(3)德国的地理特征;(4)意大利的地理特征。
5. 第五课时:非洲的主要国家(1)埃及的地理特征;(2)南非的地理特征;(3)尼日利亚的地理特征;(4)阿尔及利亚的地理特征。
三、教学资源1. 地图:世界地图、各大洲地图、主要国家地图;2. 图片:各大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图片;3. 教材:世界地理教材;4. 网络资源:相关世界地理的网站和资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3. 地图绘制能力:学生绘制地图的准确性和美观度;4.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世界地理教案

世界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包括各大洲、各大洋、山脉、河流、气候等。
2.让学生掌握世界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包括地图阅读、地理信息获取、地理问题分析等。
3.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地理在现实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大局观念。
二、教学内容1.世界地理概述: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公转等基本知识。
2.各大洲地理特点:分别介绍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等。
3.各大洋地理特点:分别介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地理特点,包括海流、海底地形、海洋资源等。
4.世界地理技能和方法:介绍地图阅读、地理信息获取、地理问题分析等基本技能和方法。
5.世界地理与现实生活:介绍世界地理在现实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包括旅游、贸易、环境问题等。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PPT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地理知识。
2.案例教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掌握世界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调查、地图绘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地理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或情境导入等方式,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讲授新课:通过讲解和演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3.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册或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归纳小结:通过总结和回顾等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情况、参与情况等。
2.作业情况:查看学生的作业情况,包括完成情况、正确率等。
3.期末考试:组织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世界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4.学习反馈: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和建议。
七年级地理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学习地球的形状:球体、扁球体理解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1.2 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习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掌握地图的阅读方法: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第二章:世界地理2.1 亚洲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首都地形、气候特点2.2 欧洲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首都地形、气候特点第三章:中国地理3.1 地理位置与疆域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东经、北纬掌握我国的疆域:领土、海域、邻国3.2 地形与气候学习我国的地形特点:高原、平原、盆地、山地掌握我国的气候特点:季风、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第四章:人文地理4.1 人口与城市学习人口分布与增长: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理解城市化进程:城市类型、城市化水平4.2 农业与工业学习农业分布与特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理解工业布局与特点: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五章:环境保护5.1 环境问题学习环境问题的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工业发展、城市化、人口增长5.2 环境保护措施学习环境保护的方法:治理、减排、节能、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七年级地理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六章:气候与天气6.1 气候系统学习气候的构成:大气、水文、生物、土壤理解气候的形成:纬度、海陆、地形、洋流6.2 天气现象学习天气的要素:气温、降水、风、湿度理解天气的变化:气旋、反气旋、锋面、高压低压第七章: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7.1 自然资源概述学习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7.2 可持续发展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经济发展第八章:人与环境8.1 人地关系学习人地关系的演变:采集狩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理解人地关系的现状: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8.2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习环境保护的措施: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公众参与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第九章:区域地理9.1 区域概念与特征学习区域的定义:空间、结构、功能理解区域的特征:同质性、差异性、边界9.2 案例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学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第十章:地理实践与探究10.1 地理观察与观测学习地理观察的方法:实地考察、地图观察理解地理观测的工具:经纬仪、水准仪、卫星遥感10.2 地理探究与研究学习地理探究的方法:问题引导、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理解地理研究的重要性:科学决策、可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重点关注地球的扁球体形状,以及地球各层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大洲和大洋集体备课教案

大洲和大洋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掌握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分布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大洲的概念、分布和特点2. 大洋的概念、分布和特点3. 大洲和大洋的划分及相互关系4. 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名称5. 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
2. 教学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划分及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2.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讲解:教师讲解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引导学生理解。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绘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大洲和大洋。
2. 讲解概念:讲解大洲和大洋的概念,使学生明确二者区别。
3. 分析分布: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指出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位置。
4. 讲解特点:分析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点,如面积、地理位置等。
5. 划分关系: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划分及相互关系。
6. 案例讲解:详细讲解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
7.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绘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
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9.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作业:让学生搜集有关大洲和大洋的资料,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
3.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地理素养。
大洲和大洋集体备课教案

大洲和大洋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面积、地理位置等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2. 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北冰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面积、地理位置。
2. 教学难点: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界线。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2. 分析讨论法:分组讨论各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教学法:以我国为例,介绍亚洲的大洲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引导学生关注大洲和大洋。
2. 地图观察: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3. 讲解大洲和大洋:介绍各大洲和大洋的面积、地理位置等基本知识。
4.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各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 案例教学:以我国为例,介绍亚洲的大洲特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世界地图,标出各大洲和大洋。
8. 板书设计: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北冰洋10. 集体备课:与同事们共同讨论和研究,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举办地理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知识水平。
世界地(教案)

世界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世界地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球的运动、地理区域划分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世界地理知识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关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构造特点和地球的运动规律的讲解与学习。
2. 教学难点:地理区域划分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教材、地球仪、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
2. 教学材料:世界地理教材、练习题、地图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片世界地图,呈现世界各大洲和国家的位置,激发学生对世界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
Step 2:地球的构造(30分钟)1. 通过地球仪、投影仪等工具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并讲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2. 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壳的厚度、地幔的特点以及地核的组成等相关知识。
3. 提示学生思考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Step 3:地球的运动(40分钟)1. 展示地球仪和运动模拟器,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公转使得季节变化的原理。
2. 讲解地球倾斜和地轴的作用,以及赤道、南北极之间的关系。
3. 结合教材,讲解地球轨道上的重要点,如太阳、月球等。
并介绍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原因。
Step 4:地理区域划分(3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地理区域划分的意义和目的。
2. 运用地图和多媒体等资源,讲解不同的地理区域划分方法,如按大洲划分、按人文特征划分等。
3. 结合教材,介绍各大洲的地理特点和文化风貌,培养学生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兴趣与尊重。
Step 5:练习与总结(2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2. 结合练习结果,让学生总结掌握的内容,并提出未解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亚、北非一、西亚和北非西亚-[读图识记]1.主要国家(石油、战争),沙特、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卡塔尔首都,伊拉克的邻国;2.阿拉伯半岛、安纳托利亚半岛(高原)、伊朗高原、两河平原、河流、;3.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五海;4.北回归线北非-[读图识记]1.五国;2.北回归线;3.运河、海峡、地中海、红海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⑴ 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湖)之间,还有苏伊士河和土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⑵ 高原为主的地形: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小亚细亚高原等,平原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及两河流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400米)⑶ 炎热干燥的气候: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
地中海沿岸地区属地中海气候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
地表植物稀少,地下石油丰富无流国——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
2、居民和经济⑴ 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白色人种,半数为阿拉伯人,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
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
⑵ 世界最大的石油库和磷矿库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为主要产油国,北非石油分布在撒哈拉地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为主要产油国油田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输出:输出量占生产量的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A 油田油管 地中海、红海沿岸路 线 B 波斯湾西欧、北美(过好望角运输量最大) C 波斯湾 日本北非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占世界的3/4,磷酸盐生产是该国的经济支柱⑶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
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著名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枣椰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伊拉克特产[注意]北非是非洲工矿业最发达地区3、埃及[读图识记]1.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亚非分界线);2.尼罗河、纳赛尔水库和阿斯旺水坝3.北回归线;4.金字塔、开罗(非洲第一大城市)、亚历山大(埃及最大海港)位置和领土: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现在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收入[注意]中东问题:领土、石油、水源、宗教、外国势力插手等。
马六甲海峡 好望角 油管 苏伊士运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读图识记]1.开普敦(气候);2.赤道穿过,好望角;3.高原、盆地、岛屿、海峡、湖泊、东非大裂谷、刚果河1、自然环境⑴地形高原为主(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东部高原上有非洲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盆地凹陷形成。
范围: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死海附近特点:两岸悬崖壁立、附近火山很多,谷底湖泊连串。
东非大裂谷有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有非洲最深而狭长的湖泊坦噶尼喀湖形成:板块张裂处断裂形成刚果盆地:内流湖地壳上升,刚果河下切,湖水外泄而成为世界最大盆地,刚果河是世界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海岸线:平直,海湾、半岛、岛屿少。
最大海湾几内亚湾;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岛,南端有好望角⑵气候——炎热多雨热带大陆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南部南回归线附近;地中海气候局限在最南部的沿海地区[注意]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为什么是热带草原气候,而不是热带雨林气候?赤道地区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气流上升,终年形成大量降水,因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但位于赤道的东非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大大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减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⑶矿产:铜矿—刚果民主、赞比亚;黄金—南非、加纳;金刚石—刚果民主、南非;石油—尼日利亚;铝土-几内亚2、居民和经济⑴黑种人故乡:90%以上是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⑵政治地图的变化:二战前非洲三个独立国家(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现在都已独立⑶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许多国家发挥各自在矿产、森林、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方面的优势,生产一两种工业发达国家需要的原料、半成品等初级产品,用于出口作为本国经济的支柱。
最发达的国家是南非,约翰内斯堡是该国最大城市和采金中心⑷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居各洲之首,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人均量各洲最低粮食:中非、西非、东非缺粮最为严重环境:人们为了生存,采取了滥砍、乱垦、乱牧,致使环境恶化解决途径: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民族团结3、南非⑴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首都比勒陀利亚,绕着好望角的航线是世界最为繁忙的航线之一,临近好望角的开普敦,是南非最大的港口。
⑵矿产丰富,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金刚石、铀、锑的重要产地,约翰内斯堡是金矿开采和机构制造中心。
欧洲西部[读图识记]1.主要国家;2.群岛、岛屿、海峡、海域;3.北极圈;4.平原、山脉、河流、运河5.北海石油和航运1、自然环境⑴ 位置范围:欧洲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⑵ 海岸线曲折: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和海湾。
主要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南部有巴尔干、亚平宁、伊比利亚,主要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和冰岛,主要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面的黑海,边缘海有北海,比斯开湾是著名的海湾⑶ 地形:平原、山地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平原:北海、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东波德平原、以西西欧平原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博朗峰本区最高 [补充]冰川对西部欧洲的影响冰川运动时对地面的强烈刨蚀作用,造成角峰、宽谷、冰蚀湖、峡湾等冰蚀地形。
冰川消退后,又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冰碛地形。
第四纪冰川在欧洲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中心的大陆冰川,一个是以阿尔卑斯山脉为中心的山岳冰川。
第四纪冰川对欧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兰、瑞典众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峡湾,东欧平原和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阿尔卑斯山脉高山带峰峦挺拔、谷地宽阔、两侧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纪冰川塑造的结果。
⑷ 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东西差异: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差异;北部是极地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⑸ 河湖河流特征及成因:本区多平原,降水量较多,河网较密,水量充沛,因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的限制,不利于长河的形成,河流短小主要河流:多瑙河世界流经国家最多(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国)。
莱茵河世界航运最繁忙,货运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密西西比河湖泊:西北部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侧(多为冰川作用形成)2、国家和居民⑴ 国家和地区:有世界最小的国家梵蒂冈⑵ 居民:白色人种为主,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匈牙利、德国等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⑶ 经济发达地区:大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达,其中德国居第一位。
⑷ 发达的旅游业分布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英国、法国、德国1、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⑴西欧的岛国: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东北部。
大不列颠岛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其中英格兰是政治、经济中心地区⑵工业化最早的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曼彻斯特的纺织和伯明翰的钢铁工业(煤炭产地)。
二战后,出现的汽车、飞机、电子工业分布在伦敦周围以及英格兰中部、苏格兰南部,石油加工业在北海沿岸地区,原油自给有余。
⑶农业:西部——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乳畜业发达(降雨较多,日照较少,多汁牧草生长好)东南部——种植业(小麦、大麦)集中地区(降水较少,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季节较长)⑷首都伦敦:跨泰晤士河两岸,最大城市和港口。
曾是著名的雾都。
2、法国⑴自然地理环境: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为丘陵平原、东部南部山地高原(阿尔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纳河流经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峡,水量丰富航运便利。
⑵工业、农业都发达的经济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农业有利条件: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
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盛产葡萄。
矿产:里尔煤矿区——北部;洛林铁矿区——东北部煤、石油不足,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核电比重达70%⑶重要城市:首都——巴黎;地中海沿岸——马赛(港口、福斯的东侧)、福斯;福斯敦刻尔克(临海型钢铁工业----日本福山、意大利塔兰托、中国宝山)3、德国[读图识记]1.北海、波罗的海、基尔运河2.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莱茵运河3.三大地形区,自南向北依次为:巴伐利亚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4.柏林、汉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图加特、慕尼黑(新兴工业区中心)、鲁尔区(德最大工业区)5.欧洲西部陆路交通十字路口⑴欧洲大陆上“十字路口”,本区邻国最多的国家(9个)⑵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异: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势低平,气温较低,冬冷夏凉、土壤较贫瘠,主要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人口较稀;中部谷地和宽广的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广布森林和草地。
⑶发达的工业: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贸易额居世界前列有利:丰富的煤炭、钾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分布特点:工业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注意]鲁尔区的兴衰(必修内容)⑷主要城市柏林: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法兰克福: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慕尼黑:南部工业中心,德国宇航、飞机、微电子工业中心,啤酒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