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图知识》集体备课教案教案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教案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如观察、分析、地图绘制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教学重点:经纬网的构成及应用,地图的种类与绘制。
教学难点:经纬度的计算,地图的阅读与分析。
2. 第二章:自然地理教学重点: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第三章:人文地理教学重点:人口、城市的分布规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 第四章:区域地理教学重点:我国主要地理区域的特征,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
教学难点: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区域间的合作与发展。
5. 第五章: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重点:GIS的基本概念与功能,GIS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GIS数据的处理与分析,GIS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发挥教师团队的优势,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示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4. 创设生活情境,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体验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
3. 组织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地理知识。
2. 教辅资料:地图、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春市第五中学高二地理世界区域教案:第节《地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比例尺的概念和三种表示形式。
比例尺的大小与所示地区范围的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2)不同类型地图上方向识别的方法
(3)常用的图例和注记
(4)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5)等高线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区别、联系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转换三种形式的比例尺,正确识别比例尺的大小(2)能够根据比例尺的比例式正确进行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的换算
(3)能够在各种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
(4)能够在图上辨认常用图例,并能运用常用图例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分布
(5)能够熟练地在等高线图上,读出一地的海拔高度,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6)能够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等高线的形状、疏密,正确判读地形的名称和坡度陡缓
(7)能够在等高线图上,进行人类活动的布点和选线
(8)能够根据等高线图正确绘制任何一条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并
能进行两种图的相互转换、对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比例尺应用、方向判读、等高线图的应用
【教学方法、手段】读图、分析归纳、讲授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记录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记录地理组成员:李允同、冯秀芬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一中心议题:商讨本学期高二地理授课计划参加对象:冯秀芬李允同简要过程:初步商定:在第一次月考之前完成“世界地理总论”的教学和“城乡规划”的教学在第一次月考以后全面系统的教授“世界地理”。
在平时的练习中的难度系数逐步与高考接轨。
反思小结:城乡规划略教学,世界地理尽可能详细教学,在这次教学中尽量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知识,高三复习时候略复习记录人:李允同20XX年9月2日下午1、2节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二中心议题:第一次月考范围、难度系数的确定参加对象:冯秀芬李允同简要过程:确定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范围为:城乡规划整册,区域地理中的地球地图、世界陆地海洋、气候、世界居民和国家。
反思小结:统一各个班级的教学进度,适当降低考试难度,给学生以学习地理的信心。
记录人:冯秀芬20XX年9月9日下午1、2节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三中心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参加对象:冯秀芬李允同简要过程:现在高二学生由于教材体系的限制,初中地理基础非常薄弱,读图识图能力比较弱。
三位老师经过商定,初步决定《高考文科地理读图填图训练》作为学生日常读图练习。
反思小结:该图册要素简洁、重点突出,比较有利于高二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世界地理的熟悉。
事后发觉效果比较明显。
记录人:冯秀芬20XX年9月16日下午1、2节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四中心议题:讨论本次高二地理测验范围以及难度系数参加对象:冯秀芬李允同简要过程:结合各任课老师的教学进度,商定本次高二地理测验范围为城乡规划,区域地理中的地球地图、世界陆地和海洋、气候、世界分区中的亚洲。
反思小结:将平时的练习、考试题型、难度逐步与高考接轨。
记录人:冯秀芬20XX年9月23日下午1、2节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五中心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析题和答题能力参加对象:冯秀芬李允同简要过程:在平时的作业以及历年高考中,发现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规范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因此本次研修活动三位老师商量如何在以后教学中逐步突破这一现象。
地理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8篇

地理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8篇地理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8篇1. 集体备课主题:地球的结构与地壳运动正文:本次集体备课主题为地球的结构与地壳运动。
我们首先探讨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然后,我们研究了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构造变动等。
通过这次集体备课,我们加深了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理解,为今后的地理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集体备课主题: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正文:本次集体备课主题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分享了使用GIS进行地理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我们还介绍了如何利用GIS制作地图、进行地理空间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
通过这次集体备课,我们探讨了如何将GIS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
3. 集体备课主题: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正文:本次集体备课主题是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
我们讨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并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同时,我们还分享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可行的措施,如减少碳排放、提倡可再生能源和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等。
通过这次集体备课,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促进环境保护行动的开展。
4. 集体备课主题:人口与城市发展正文:本次集体备课主题是人口与城市发展。
我们首先探讨了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人口统计学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然后,我们研究了城市化的过程和影响,包括城市扩张、城市规划和城市问题等方面。
通过这次集体备课,我们加深了对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理解,并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城市知识。
5. 集体备课主题: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正文:本次集体备课主题是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
我们讨论了全球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同时,我们还分享了水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如水质监测、水处理和环境规划等。
通过这次集体备课,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水资源意识,并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大洲和大洋集体备课教案

大洲和大洋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掌握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分布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大洲的概念、分布和特点2. 大洋的概念、分布和特点3. 大洲和大洋的划分及相互关系4. 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名称5. 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
2. 教学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划分及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2.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讲解:教师讲解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引导学生理解。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绘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大洲和大洋。
2. 讲解概念:讲解大洲和大洋的概念,使学生明确二者区别。
3. 分析分布: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指出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位置。
4. 讲解特点:分析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点,如面积、地理位置等。
5. 划分关系: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划分及相互关系。
6. 案例讲解:详细讲解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
7.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绘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
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9.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作业:让学生搜集有关大洲和大洋的资料,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
3.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地理素养。
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综合与测试》必备知识点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教材合格考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知识梳理1.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
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面积×100%2.人口分布特点答题模板:(1)人口分布是否均匀(2)分布的方位(疏密,多少);人口主要集中在……3.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特点: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
世界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都是人口稠密区。
至2017年,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人口稀疏区: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
规律:北半球中纬度沿海低地平原①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带。
②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
③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
④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4.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
原因: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
此外,这一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
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基本因素):气候、地形、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最显著)、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6.胡焕庸线探究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1)以胡焕庸线(腾冲-黑河一线)为分界线;(2)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原因: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交通方便,科技水平高,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多,故人口稠密;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水平低,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少,人口分布稀疏。
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
高中地理教案大班数学认识

高中地理教案大班数学认识学科:地理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通过地图和地球模型认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和地貌。
3. 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上的各种人类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自然现象和地貌、人类活动。
难点:地球的结构和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1. 地球模型和地图2. 图书、视频资料3. 互动式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概念讲解(20分钟)1. 教师介绍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球形和内部结构。
2. 教师通过地图展示地球的地形和地貌特征,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
三、互动探究(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地貌,如火山、地震等。
2. 学生利用地球模型和地图进行实际观察和比较,了解地球结构和地形的变化及其影响。
四、知识拓展(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如城市建设、交通网络等。
2. 学生通过图书和视频资料了解地球各个地区的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情况。
五、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评价与反思: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比较认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地貌特征,以及地球上的人类活动。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互动式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理解和探索。
大洲和大洋集体备课教案

大洲和大洋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面积、地理位置等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2. 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北冰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面积、地理位置。
2. 教学难点: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界线。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2. 分析讨论法:分组讨论各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教学法:以我国为例,介绍亚洲的大洲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引导学生关注大洲和大洋。
2. 地图观察: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3. 讲解大洲和大洋:介绍各大洲和大洋的面积、地理位置等基本知识。
4.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各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 案例教学:以我国为例,介绍亚洲的大洲特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世界地图,标出各大洲和大洋。
8. 板书设计: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北冰洋10. 集体备课:与同事们共同讨论和研究,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举办地理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知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区域地理整合教材第二单元《地图知识》教案集体备课记录一、说教材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
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地图蕴涵的信息量比文字还要多,并且有考查“选取”的功能,学好地图可以为我们将来更好地学习地理奠坚定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节课意义十分重大。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初断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②学会运用比比例尺计算图上两地间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2、能力目标:①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②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③熟悉常用图例和注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1、重点:①比例尺的计算和表示方法;②在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
2、难点:①比例尺大小的辨别及其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②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二、说教法在实际生活中,地图使用很广泛,所以了解地图的特点、学会读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重在通过获取理论知识、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原理剖析法:通过讲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进而形成读图绘图能力,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三、说学法由于地图是采用一定数学方法绘制而成的,所以,使用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时就需要量算、需要用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来认识地理事物特征,建立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有些学生在地图符号的认知和空间关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相互合作、探究而建构形成的。
它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保障;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所以本堂课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方法为主,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那么地图有哪些特点、我们怎样闭能正确地识图呢?我们先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关于地图的基础知识:环节一 知识梳理一、地图三要素1.地图上的方向(1)在多数地图上,一般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2)在带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
指向标箭头指示的是北方,与之相反的方向是南方,作指向标的垂线,可表示东西方向。
(3)在带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图上的比例尺(1)定义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用公式表示: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2)表示方式①直线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并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②文字式:在地图上用文字直接写成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
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③数字式:用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
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可表示为1∶10000000或100000001或一千万分之一。
(3)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通常所说的比例尺的大与小,是指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间比值的大与小。
比值越大,比例尺就越大;比值越小,比例尺就越小。
一般来说,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小,地图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大,地图内容越简略。
3.地图的图例和注记图例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表示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思考讨论 :若把地图比例尺扩大到原来的2倍,表示相同的实际范围,则地图图幅有何变化?提示:比例尺扩大到原来的2倍,表示相同的实际范围,地图图幅应为原图的4倍。
二、等高线与地形图1.海拔和相对高度地面上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又叫绝对高度。
地面上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2.等高线和等深线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的不同特点,可以进行地形的判读:(1)在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表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表坡度越缓。
(2)当等高线呈闭合状态时,若等高线的读数自中心向外递减,表示为山顶;若等高线的读数自外向中心递减,表示为盆地。
(3)当一组等高线明显弯曲时,若弯曲处向读数较小处凸出,表示为山脊;若弯曲处向读数较大处凸出,表示为山谷。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山顶之间的相对低洼处,表示鞍部。
(5)若干条等高线交会在一起处,表示陡崖。
思考讨论 :如何确定闭合等高线中心的海拔高度?提示:如图所示,A 、B 两地海拔高度的确定应遵循等值线判读“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A 地外围闭合等高线是100米,比相邻等高线数值小,故A 地海拔高度应大于0米小于100米;B 地外围闭合等高线是200米,比相邻等高线数值大,故B地海拔高度应大于200米小于300。
环节二 疑难突破 1.等高线地形图所表示的地形种类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说明 山地 山峰 闭合曲线 外低内高 ▲符号 四周低 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盆地 洼地 闭合曲线 外高内低 四周高 中间低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山脊 山脊线等高线 凸向低处 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 山谷线等高线 凸向高处 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低洼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 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峭壁 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起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
峭壁上部突出处,称悬崖或陡崖 2.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以例题的形式讲解)清河B A 256.012345678910111213141516255.62502502002001:50 00005001000 m 等高距10 m读上图绘制沿AB 线的地形剖面图。
绘制剖面图的方法如下:(1)规定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通常水平比例尺与地形图比例尺一致,而垂直比例尺需要扩大,一般比水平比例尺扩大5~20倍。
这是为了更好地显示沿线的地形起伏。
(2)按等高线图上AB线的长度绘一条水平线作为剖面基线,并确定基线所代表的高度。
基线高度一般略低于图上最低高度。
如图中河流最低处高程约为170米,基线高程定为160米。
(3)作基线的平行线。
平行线的间隔按垂直比例尺和等高距计算。
如图:等高距为10米,垂直比例尺为1∶5000,则平行线间隔为2毫米,并在平行线一边注明其所代表的高度,如170米,180米……(4)在地形图上沿剖面线AB量出A—1,1—2……各段距离,并把它们标注在剖面基线AB上,得1、2……各点。
通过这些点作基线的垂线,垂线的端点按各点的高度决定。
如地形图上1点的高程为250米,则剖面图上过1点的垂线端点在代表250米的平行线上。
(5)将各垂线的端点连接起来,即得到表示实地剖面方向的剖面图,如下图:环节三典例剖析【例题】(江苏,9)下图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A.a图B.b图C.c图D.d图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等高线知识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深山藏古寺”的理解。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和准确读图判断。
解题思路:古寺应位于盆地式谷地地形中,这样既符合“深山藏古寺”的特点,又便于建筑;而a、b、c三图中古寺的位置分别位于山脊、山峰和陡崖附近,只有d图为谷地地形,故选D。
答案:D拓展题例【例1】(全国综合,10)下列四幅图中,甲在乙地西北,丙在丁地东南的是解析:本题考查在经纬网地图上判断两点的相对方向,属于基本的读图能力考查。
A图的经纬线都是直线,方向判断可以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
D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两点间弧距较短的区间来确定其东西方向,再根据纬度来判别南北方向。
B、C两图的经纬线都是弯曲的,先根据某两点距极点的远近确定位于南或北方向,再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别其位于东或西方向。
以C图为例:甲地在乙地的东北,丙地在丁地的东南。
B图在南半球,判断方向时,最好把此图颠倒过来再判读。
答案:B【例2】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___________。
(3)经该公路从山区外运的物产主要有茶叶、柑橘、毛竹等,该学校所在的省区简称是A.鲁B.浙C.青D.吉解析:从E、F、G三个地点中能清晰地观察H处车辆应是G点,因为E、F点位于谷中,从E地到H点之间或从F地到H点之间都有山脊障碍,G地到H点之间没有障碍,可以清晰地观察。
剖面图作法运用图中提供的比例尺作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H点海拔高度在450米左右,G点海拔高度在650米左右,相差200米,按图中提供的比例尺,图上垂直距离是2厘米。
答案:(1)G(2)见右图GH之间地形剖面图从剖面图上可以看出,G到H点之间没有障碍,可以清晰地观察(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