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奥勒留论文沉思录论文
整本书阅读立论驳论作文

整本书阅读立论驳论作文
《沉思录》啊,那真的是一本让人陷入深思的书。
马可·奥勒留这个古罗马皇帝,他可不是光想着怎么打仗、怎么治理国家,他还花时间琢磨人生、道德啥的。
他写的那些自问自答,就像是在跟自己的灵魂对话,告诉我们一个皇帝也有他的烦恼和困惑。
《乌合之众》这本书,简直就是在说咱们现在社交媒体上的那些“键盘侠”啊!勒庞说,人一扎堆儿,就容易失去理智,跟着情绪走。
想想看,网上那些一言不合就开喷的,是不是这样?
不过啊,也有人觉得《乌合之众》说得太绝对了。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就在《论自由》里说了,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不能因为是群体就剥夺了个体的自由。
这话听起来也挺有道理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嘛。
《哈姆雷特》这部剧,看得我心情复杂得要命。
哈姆雷特这个王子,他不仅要面对仇敌的追杀,还得在心里琢磨着爱情、道德、权力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哎,这人生啊,就像一出戏,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真正的自己,又在哪里呢?。
关于《沉思录》读后感范文

关于《沉思录》读后感范文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包含了他对生活、道德和命运的思考。
阅读完《沉思录》,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在这本书中,马可·奥勒留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他指出人们常常被外部环境和情绪所左右,导致自己的内心混乱不堪,而应该通过沉思和冥想来保持内心的清晰和坚定。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不管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思考都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马可·奥勒留还强调了人们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不受外部诱惑和压力的影响。
他认为,一个人内心的品质和道德水平比外部财富和地位更加重要。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守自己的道德和原则,才能拥有真正的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通过阅读《沉思录》,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活和道德的智慧,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些弱点和不足。
我希望能够借鉴马可·奥勒留的思想,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内心的平静。
这本书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我会时刻牢记其中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更加坚强和高尚的人。
《沉思录》读后感作文(精选8篇)

《沉思录》读后感作文(精选8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沉思录》读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沉思录》读后感作文篇1《沉思录》读后感“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
”着迷于这般洁净、高贵的文字。
开始寻找他----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在《沉思录》中留下的文字。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
而《沉思录》来自于他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奥勒留自幼学习过希腊文学、修辞、哲学、法律与绘画等。
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尽管他以其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
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哲学,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
他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
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作为一本哲学书、生活书、励志书,今天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宽广的胸怀及言行一致、努力践行自己的世界观等优秀品质,仍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他的自省。
他如此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努力。
《沉思录》之【不断地用思想去熏陶心灵】篇作者:马可·奥勒留

《沉思录》之【不断地用思想去熏陶心灵】篇作者: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之【不断地用思想去熏陶心灵】篇作者:马可·奥勒留梁实秋译本1.在天亮的时候,如果你懒得起床,要随时作如是想:“我要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
”我生下就是为了做那工作的,我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做那工作的,那么现在就去做那工作又有什么可怨的呢?我既是为了这工作而生的,那么我应该蜷卧在被窝里取暖吗?“被窝里较为舒适呀。
”那么你是生来为了享乐的吗?简言之,我且问汝,你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要有所作为?试想每一细小的植物,每一只小鸟、蚂蚁、蜘蛛、蜜蜂,他们是如何的勤于操作,如何的各尽厥职,以组成一个有秩序的宇宙。
那么你可以拒绝去做一个人的工作吗?自然命令你做的事你还不赶快去做吗?“但是一些休息也是必要的呀。
”这我不否认。
但是根据自然之道,这也要有个限制,犹如饮食一般。
你已经超过限制了,你已经超过足够的限量了。
但是讲到工作你却不如此了,多做一点你也不肯。
你不爱你自己,否则你一定也会爱你的本性,而且按照你的本性去做。
别人因敬爱他们的职业而辛勤的工作,以至于羸瘦不堪,忘记洗盥进食。
但是你却不尊敬你的本性,还不如金属雕刻匠之于雕镂,舞者之于舞术,守财奴之于他的钱袋,好虚荣者之于喝彩声;这些人,做事非常认真,以至废寝忘食,所以才能因兴趣之所在而精益求精;但是你以为与社会有关的行为是比较没有价值,并且比较不值得注意吗?2.对于每一恼人的或敌意的印象加以排斥抹杀,然后立即进入完满的宁静状态,那是多么容易的事。
3.凡合于自然之道的言行,你都要认为是值得做的,不要被别人的批评议论所左右。
一项言行如属有益,便不要认为你不配去做,尽管别人自有他们的想法,追随他们自己的意向。
你绝不可旁顾,径直向前走,追随你自己的本性亦即宇宙之道,二者根本是同一条路。
4.我按照自然之道进行,等到有一天我便要倒下去,作长久的休息,把最后的一口气吐向我天天所从吸气的空中去,倒在父亲所从获得谷类,母亲所从获得血液,乳妈所从获得乳汁的大地上:那大地这许多年来给我以饮食;那大地任我践踏在脚底下,任我随意作各种的使用。
论马可·奥勒留的道德自觉思想

论马可·奥勒留的道德自觉思想作者:孙慧玲李阳来源:《理论探索》2009年第04期〔摘要〕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自觉思想,主要包括:生与死要顺其自然,把握现在;名与利是身外之物,转瞬即逝;善与恶需教化忍耐,存善弃恶;在力量范围之内,过道德自觉生活。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人的德性自律、道德践履、心态平衡及心性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可•奥勒留,《沉思录》,道德自觉,自我完善〔中图分类号〕B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9)04-0023-03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是一位骑在马背上的哲学家,是罗马斯多亚学派的最后一位著名代表。
他从小接受完备的教育,深受斯多亚学派思想的影响。
成为皇帝以后,马可•奥勒留勤于政事,以斯多亚学派的哲学思想作为治国理念,是古罗马历史上少有的贤明君主。
马可•奥勒留戎马倥偬一生,在生命最后阶段写了一系列长短不等的笔记,把自己的内心生活、哲学思想和宗教情结记录下来,虽然不曾准备发表,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被后世命名为《沉思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自觉思想。
马可•奥勒留对人类生存、价值指向、道德原则、善恶荣辱、苦乐祸福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用散漫、自由的方式表述自己的道德自觉思想。
在他看来,个体德性的完善在人的生存状态和伦理关系中具有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而外在的因素不能决定德性的完美。
生死、善恶、名利、痛苦和快乐等虽然都是由宇宙理性和神所操控的,但是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都在人的力量范围之内。
于是他把个体德性的塑造置于人们一切活动的最高位置,以哲学的手段,通过自我分析、自我省察、自我反思、自我规劝,不断督促自身心性的修养,在面对生死时顺其自然,面对恶行时善于忍受,面对苦难时不为之动摇,将自己的理性提升到同宇宙理性同一的程度。
一、生与死要顺其自然,把握现在对于生,马可•奥勒留将其看做是一种目的,一种权利,是一种需要追求的快乐和幸福;对于死,马可•奥勒留将其看做是个体生命的终结,是可以由自己来策划的行为,看作是无关后代评价的自由行为。
心灵的井然有序——读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的 罗 马 帝 国 。 被 英 国 著 名 历 史 学 家 吉 本 称 之 为“ 类 过 着 最 为 幸 福 繁 人
白 井 然 昏
可 ・ 勒 留《 思 录》 奥 沉
荣 的 生 活 ” 马 可 ・ 勒 留 也 位 列 , 奥
“ 罗 马 五 贤 王 ”之 一 。 古 2 08 年 . 因 为 温 总 理 的 一 席 0
我 们 的 心 就 像 一 个 不 断 扩 张 的 充 满 欲 望 的 容器 , 有 “ 满天 下 ” 取 虚 名 的念 想 . 有 “ 既 名 求 更 富 比王侯” 贪欲 。另外 ,爱” 痴 迷 ,恨” 切齿 . 的 “ 的 “ 的
“ ” 弥 散 , 仇 ”的 滋 生 , 的 容 器 永 无 宁 日 、 情 的 “ 心 躁
人 类 , 有 ‘ 日 新 ,日 日 新 , 日 新 ’ 科 学 世 才 苟 又 的 界 。” 是 范 曾于 上世 纪 末写 的《 示钟》 文 中 这 警 一 的 语 句 。 只 有 呵 护 好 孩 子 的 “ 奇 心 ” 才 会 有 课 好 。 堂 上 的 大 胆 质 疑 、 烈 争 辩 , 会 激 发 孩 子 的 灵 激 才 性 , 放 创 造 性 思 维 的 火 花 : 杀 了 好 奇 心 。 就 绽 扼 也
。
野 。 愧 于 世 界 公 民 。 他 说 “ 的 本 性 是 理 性 的 和 无 我
l l
;
摹≯
社 会 的 , … 我 的 城 市 和 国 家 是 罗 马 . 就 我 是 … 但
一
产 生 的 呢 ? 撇 开 外 在 的 灾 难 和 内 在 的 疾 病 带 来 的 不 说 , 勒 留认 为 人 生 的 痛 苦 是 自身 的 “ 满 ” 奥 不 造
沉思录读后感初中作文

沉思录读后感初中作文沉思录读后感初中作文1《沉思录》成书于公元2世纪,作者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
它是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
这是一本奥勒留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
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
因为是写给自己的,所以词句凝练,情感真诚。
《沉思录》的内容由小段叙述组成,彼此独立,偶有关联,更像一本格言集。
从读者的角度看,书中充满了自我标榜和说教,如第一卷第一句,“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了和蔼待人之道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
”意思就是,“做人要懂得和蔼待人,控制情绪。
”看起来平凡无奇,似乎已经说滥了,但是作者的君王身份使这句话顿时成了至高的真理,熠熠生辉,充满了圣贤的智慧。
同样的话,为什么从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价值会有天壤之别呢?那是因为语言的含义远远超越了呈现它的文字本身。
马可·奥勒留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这本《沉思录》凝结了他半生的实践,背后是一个哲学家的深刻思考,一个伟人的成长历程。
同样的文字也可以通过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鹦鹉学舌念出。
只有经过了实践检验的才是真理。
说话的人不能身体力行,听话的人就不能认真对待。
书中有许多具有生活指导意义的警句,如:“为了未来,不要消耗你的思想在别人身上,除非是共同的利益引你这么做。
因为费尽心机地探讨他人的事情,细细回味别人的言谈、幻想和用意,揣测别人的目的与动机……这一切不过是使你忘掉自己,使你背离自身的指导原则而漫无目的的奔突闯荡。
”一个戎马倥偬的皇帝和一个八卦势利的平民面对着同样的困惑,智慧是相通的。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斯多葛派哲学家。
和书中众多平实无奇的格言一样,他对哲学的贡献不在于创造,而在于实践和总结。
他在书中多次陈述理性和神性对一个人获得幸福的重要性。
当代人的教育资源远胜于1800多年前的马可·奥勒留,但大多数人并不懂得怎样运用知识指导自己过一种高贵的人生,多么令人惋惜!多少才智没有用在正道,却用来引诱人们堕入庸俗或卑劣。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论文资料收集

对于马可·奥勒留和他的《沉思录》的一些个人认识摘要;关键词;作者是皇帝却全无霸气,长年行军策马但毫无戾气,名叫马可·奥勒留。
只让人觉得像是个规矩的学生,虔诚的信徒:谨记师长教诲,笃行心底良知,通篇只是朴实无华的记录而已。
生活背景;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公元121-180),原名马可.阿尼厄斯.维勒斯,生于罗马,他的父亲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罗马多年,并从维斯佩申皇帝(69-79年在位)那里获得了贵族身份。
马可.奥勒留幼年丧父,是由他的母亲和祖父抚养长大的,并且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甚至绘画方面得到了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教育,他从他的老师那里熟悉和亲近了斯多亚派的哲学(例如埃比克太德的著作),并在其生活中身体力行。
幼年时期的马可.奥勒留以其性格的坦率真诚得到了赫德里安皇帝(117-138年在位)的好感。
当时,罗马的帝位常常并不是按血统,而是由选定的过继者来接替的。
在原先的继嗣柳希厄斯死后,赫德里安皇帝选定马可.奥勒留的叔父安东尼.派厄斯为自己的继嗣,条件是派厄斯亦要收养马可.奥勒留和原先继嗣的儿子科莫德斯(后名维勒斯)为继嗣。
当赫德里安皇帝于138年去世时,马可.奥勒留获得了凯撒的称号──这一称号一般是给予皇帝助手和继承者的,并协助他的叔父治理国家,而在其叔父(也是养父)于161年去世时,旋即成为古罗马帝国的皇帝。
遵照赫德里安的意愿,他和维勒斯共享皇权,但后者实际上不起重要作用。
马可.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来自北方的马尔克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进逼,以及内部的叛乱,使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即使马可.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
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呆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可·奥勒留论文沉思录论文:人生的哲学思考摘要:《沉思录》是两千年前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人生进行的深刻哲学思考,通过认真学习和拜读此书,有以下诸多感悟:他告诫在喧哗都市中整日忙碌的人们,要有闲暇时间反省自我,不断学习历练人生;要保持心灵的宁静,减少欲望淡泊名利;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只有现在才是重要的;坚持“理性”的人生观,遵从“本性”地生活。
这些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人生思考古罗马卓越的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aurelius公元121—180年),是一位骑在马背上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在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勤于政事,是古罗马历史上少有的贤明君主。
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二千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这本《沉思录》是一个身居高位者,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主要探讨什么是善,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
这是一本很难读的哲学著作,但是一本可以安顿灵魂的书,更是一本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
书中凝聚着作者思想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它以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至今仍给我们带来许多教益与启迪。
一、自我反省,历练人生现在的人们生活在喧哗的都市中,整日忙忙碌碌内心深处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东西,终日在乎名利得失,活的很累,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反省自己。
在《沉思录》中,作者这样告诫自己:“生活中总要有一点闲暇。
”[1]83在这闲暇中让我们浮躁的内心回归到平静,对自己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责任良知、行为习惯等方面多做反省,看自己的这些作为人的必要元素是否套上了无形的和有形的枷锁,是否以一颗平常的心看待人生。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此阶段要做的事和特定的人生轨迹。
每走过一段路,回头看一看,做些适时的反思,能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且不可一味低头盲目地向前走。
要常用正确的思想方法,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与自己的过去进行纵向比较的同时,还要和其他优秀的人进行横向比较对照,即所谓的“见贤思齐”。
通过比较,在感受进步的同时,从中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寻求改进之道,找准努力方向自我提升。
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应时刻做好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应当坚定地站立,准备着对付突如其来的进攻。
”[2]112在不进则退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们要通过持续地学习,想方设法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竞争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磨砺自己,才能不断地提高和改进;只有在不断地反省中才能历练完美的人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宁静中,淡泊名利中国圣者们自古重视“静”的作用: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孔子曰:“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对于“静”奥勒留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
我坚持认为: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3]36-37。
人之一世,颇为不易。
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
我们不禁要自问:痛苦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痛苦大于快乐呢?那是因为我们总是把不属于痛苦的东西当做痛苦,把原本该属于快乐的看得很平淡。
撇开外在的灾难和内在的疾病带来的不说,奥勒留认为人生的痛苦是自身的“不满”造成的,进而可以归纳出造成“不满”的缘由:“是对人们的邪恶不满吗?”,“也许你是不满于从宇宙中分配给你的东西”,“也许是对于所谓名声的愿望将要折磨你”,“也许是肉体的苦恼抓住了你。
”……[3]37人生中的大多数人,抱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满”,抱怨着我们的生活太沉重了,生活的重负如同一块巨石压身,常会觉得身心疲惫喘不过气来。
于是,便时常为生活的重负而苦恼,并时常有一种摆脱的欲望。
我们该如何减轻心的重负,保护这颗脆弱的心灵?如何做到心灵的“宁静”?奥勒留嘱咐我们,不要执着倏忽不定的外物世界,不要执着于身外的名与利,不要活在外力的迫使下;而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按照社会理性的要求活动,放弃那些只对作为动物存在的人有用的东西。
我们的苦恼更多的是迷失于外在的纷扰。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宋·苏轼《满庭芳》)人世间的虚名薄利,不过是蜗牛触角、苍蝇头那么大的得失,有什么好为之奔忙争夺的。
所有的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既然不能改变现实情况,就改变对现实情况的心境和态度。
超越名利,把一切烦恼抛于脑后,保持自己心灵一方宁静的净土,泰然自若地生活。
三、珍惜眼前,把握现在面对生与死要顺其自然。
死亡,是很多人所畏惧的,提及它总会心怀恐惧,无法安宁。
但我认为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这样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4]83。
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该如何认识它?马可·奥勒留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死亡是感官印象的中止、是欲望系列的中断,是思想的散漫运动的停息,是对肉体服务的结束。
”[4]82死亡与生殖一样,都是宇宙的自然行为,符合自然规律,所以是善的。
人所拥有的只是现在,无论是长寿的人,还是濒临死亡的人都一样,他们失去的只是现在。
的确,只有“现在”才是重要的、真实的,它直接与生命等同,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正拥有的。
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也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
正如奥勒留所说:“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
”[5]20这就是让我们对过去已发生的事情不必过多地悔恨,对将来未发生的事情不必过多地焦虑,我们只需做的,也是应该做的是理性地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把握好现在才是重要的。
四、本性生活,理性思考人,是一种有理性的、会思考的动物,怎样做一个“理性”的人呢?我认为那就是要“退回自身”,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关注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所干扰,按照“理性”的原则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马可·奥勒留建议我们:“如果你愿意宁静,那就请从事很少的事情。
但是想一想是否这样说更好:做必要的事情,以及本性合群的动物的理性所要求的一切事情,并且像所要求的那样做……一个人每做一件事都应当问问自己:这是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一个人不仅应该取消不必要的行为,而且应该丢弃不必要的思想,这样,无聊的行为就不会跟着来了。
”[3]43-44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职场的竞争,面对世事的烦恼,你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生活。
按照理性生活,进行反思自我调节,能够保持内心和谐,达到宁静状态。
对于社会中差异巨大的不同个体来说,要想做到“理性”地面对人生可能会存在着很多困难。
因此,马可·奥勒留在反复强调“理性”原则的同时,又鲜明地指出“本性”的重要性:记住做一个好人是你的义务,无论人的本性要求什么,做所要求的事而不要搁置;说你看来是最恰当的话,只要是以一种好的气质、以谦虚和毫不虚伪的态度说出来[1]120。
如果一个人既坚持“理性”的人生观,又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遵从本性”地生活,他就拥有了某种独立的力量:“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没有任何违反宇宙理智本性的事情对你发生。
”[4]93而这种“力量”,或许就是能引领我们正确地在人生之路上前行的钥匙。
“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
”[6]5我们要怀着宽恕之心、仁爱之情,友善待人,做人以品为先。
好的人品,不是建立在权力、职位之上,而是在高尚的精神境界中产生。
你可能不是身居高官要职,你可能也不是亿万富翁,你也可能不是什么社会名流;但平凡中的你仍旧可以成为高尚的人,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你仍旧可以干出辉煌的业绩,为社会更加和谐安定贡献一份一己之力。
只有我们自身行动高贵了,动机纯正了,人品高尚了,才能摒弃外表让人眼花缭乱的光耀和浮华,多为他人办一些实事和好事。
通过认真拜读《沉思录》,聆听着这位伟大哲人思想的教诲,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人生智慧与精神鼓舞。
在今天物化的社会里,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时常反省自己的高度,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马可·奥勒留给我们灵魂的洗礼,时刻历练心态,历练人生。
书中意蕴人生的真谛远远不限于哲学家的著作,而是植根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他指导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观察世界,向身边的人学习,在生活中“沉思”,才能读懂社会和人生的这本“大书”。
参考文献:[1]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卷8[m].梁实秋,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2]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卷7[m].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3]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卷4[m].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4]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卷6[m].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5]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卷2[m].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