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晏殊 破阵子
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晏殊(宋代)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译文现在正是燕子即将归来的时节,昨夜阁楼上吹起了阵阵西风。
只希望我们能够有短暂相聚的机会,在那菊花丛中举杯共饮。
歌声悠扬,面容娇艳。
夕阳穿过幕帘,点点凉意慢慢侵入梧桐。
有多少情话说不尽,只能写在给你的词曲中。
这份情意千万重。
注释破阵子: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
金尊:酒杯。
斜日:夕阳。
更:正。
蛮笺:谓蜀笺,唐时指四川地区所造彩色花纸。
创作背景一般认为《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这首词是宋仁宗晏殊家道落寞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看到歌女的酸楚,联想到自己的落魄,由此创作这首词作表达内心的痛苦。
赏析这是一首一首感怀词作。
全词描写虽然是寻常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郁郁悲凉、惜别、思念之作。
季节本无形,词中用燕子这一意象代替写出来,具体生动,画面感徒增。
蕴含了诗人忧伤情怀。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这里点明了时节。
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这两句来看,当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
这句,其实存在着一个人物特写。
一个女子站在高楼之上,望着远方的姿态写满了思念。
虽然晏殊从词语上没有写到这个女子,但从“燕子”、“高楼”这两句,勾画出一个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姿。
“高楼昨夜西风”句。
虽然也可以说是一种实景的描写,但其实是一种心境的勾画。
“燕子欲归”,其实指燕子欲归,人未归,这其实是女子内心的愿望和最真最深的疼。
“高楼”这句。
晏殊词中的这“高楼昨夜西风”是对爱的无力企及和内心无法亲近的绝望与悲痛。
“求得人间成小会。
试把金尊傍菊丛。
”“求”字,写活了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写出了女子内心一往情深的坚持和等待。
“歌长粉面红”这是对这个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
“歌长”,是这个女子不忍分别的一种描写。
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的一览无遗。
宋代著名词人晏殊:《破阵子·春景》译文及赏析

宋代著名词人晏殊:《破阵子·春景》译文及赏析今天历史头条小编给大家带来晏殊《破阵子·春景》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破阵子·春景宋代: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梨花落去之后又迎来了清明。
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树枝掩映下的黄鹂偶尔歌唱两声,随处可见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正疑惑着她是不是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获得胜利了啊!双颊不由的浮现出了笑意。
赏析二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
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
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
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
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
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
梨花落后,清明在望。
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
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
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
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
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
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
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原文-翻译及赏析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这首词是宋仁宗晏殊家道落寞时所作。
他看到歌女的酸楚,联想到自己的落魄,由此创作这首词表达内心的痛苦。
文学《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是作者开解自己心中苦闷的一篇佳作,从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中可见。
因为晏殊的词中有着深厚的悲戚之感,所以作者所做的开解虽直接明快。
不绕弯子,但还是调动多种手段,并不过于简单单纯。
其中运用最多的手段是饮酒。
《清平乐》在写过春秋草,只是催人老的情况之后说: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吧。
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
这首词是作者晏殊除了饮酒之外,别的开解方式之一。
由此,我们来列举晏殊作品之所以如此练达明快的原因。
第一,作者本人有着由文化素质决定的较高的认识、理解、分析、辩证能力。
第二,作者本人还有着因为特殊的生活遭遇、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与一般人不同的处世态度和原则。
第三,作者有的气质,他不但能以心灵与外界事物相接处,以心灵反射这种直觉感受,而且能将这份心灵的感受上升为理念的思辨,经过哲学提炼之后,聚结为智慧的光照,并通过篇折射出来。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
这里点明了时节。
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这两句来看,当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
这句,其实存在着一个人物特写。
一个女子站在高楼之上,望着远方的姿态写满了思念。
虽然晏殊从词语上没有写到这个女子,但从燕子、高楼这两句,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勾画出一个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姿。
燕子欲归,这其实是女子内心的愿望和最真最深的疼。
你看那燕子,都双飞在她的眼前,可是,他却独自留下她,忍受这漫长的寂寞的煎熬,甚至是孤独的思念的掏挖。
[2]名家点评现代文学家、作家叶嘉莹:至于写艳情者,如其《破阵子》之多少襟怀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若以这些词句与柳永《定风流》之彩线慵拈伴伊坐,《菊花新》之欲掩香帏论缱绻诸作相较,则大晏正所谓虽作艳语,终有品格,因为大晏所唤起人的只是一份深挚的情意,而此一份情意虽然或者乃因儿女之情而发,然而却并不为儿女之情所限,较之一些言外无物的浅露淫亵之作,自然有高下、雅鄙的分别。
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赏析

破阵子【宋】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清明时节,海棠、梨花刚刚完事,柳絮却开始飞花。
春社将近,已见燕子回来,初闻黄鹂娇声,天气也就转暖了。
闺中少女,此时应换了薄装,停了针线,赶节郊游踏青。
看那两位邻家少女,在桑林路边相逢,说着笑成一朵花。
此词表现了暮春风光更为绚烂。
这首词在南宋黄升的《花庵词选》里题目叫做《春景》。
它以农村生活为题村,风格清新,在晏殊的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
词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春天的境界,这里有燕子、梨花、碧苔、黄鹂[lí]和柳絮,我们好象听到了莺歌燕语,好象闻到了花树的香气。
作品不是泛写春天,它所表现的是清明前后的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两句是说新社已过,清明节到了。
”新社”,又叫社日。
这个节日在春分前后。
它本来是古人祭土地神的日子,但后来农村往往借此开展预祝丰收的活动。
一般认为燕子在这个时候飞回北方。
春社以后,梨花开放也很能表现节气特征,所以作品用它的花期结束作为清明到来的标志。
只写这些来表现春光还是不够的,作品又写清明节过后的风光,使季节特征更为突出。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碧苔”,指在水里生长的苔草。
清明过后天气暖和,池塘里的苔草就转变为碧绿色。
因为碧苔刚开始繁殖,疏疏落落的,所以说“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这儿指树叶里,清明后柳树荫浓。
”黄鹂”,黄莺儿。
在浓荫里黄莺鸣啭,多么好听。
“叶底黄鹂一两声”,不仅是为了和“池上碧苔三四点”对仗,它还有形容莺声阵阵的作用。
“日长”,白天时间长,这和早春相比,也是清明后的一个显著特点。
清明以后,柳树扬花,随风飞舞,所以叫“飞絮”。
词的上片并不是把这些动植物加以罗列,而是通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别出心裁的构思,写出了良辰美景。
词的下片集中写采桑姑娘的活动。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两句,写天气暖和,桑叶肥大,幼蚕生长快,繁忙的劳动开始了,年轻活泼的姑娘挽着筐子去采摘桑叶。
《破阵子春景》晏殊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破阵子春景》晏殊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破阵子春景》晏殊宋词注释翻译赏析《破阵子·春景》晏殊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原文破阵子·春景①晏殊燕子来时新社②,梨花落后清明。
【世纪金榜】初中语文文言文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原文、译文、赏析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
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发现田中土肥草盛,不由得脸上生笑注释:①破阵子:唐教坊曲名。
又名《十拍子》。
②新社:春社,在立春后,清明前。
③巧笑:美好的笑。
赏析: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
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
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
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
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
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
梨花落后,清明在望。
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
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
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
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
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
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
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晏殊《破阵子春景》原文、译文及赏析(最新整理)

晏殊《破阵子春景》原文、译文及赏析破阵子·春景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注释】①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
又名《十拍子》。
双调六十二字,平韵。
②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
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③碧苔:碧绿色的苔草.④飞絮:飘荡着的柳絮.⑤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逢迎:碰头,相逢。
⑥疑怪:诧异、奇怪。
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⑦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⑧双脸:指脸颊。
【创作背景】古时,每年在春秋时节,人们会两次祭祀土地神.这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春社和秋社。
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非常热闹。
古代女子在社日和清明时节可以停止劳作,做一些斗草、踏青、荡秋千之类的游戏,这首词就是以春社为背景所写。
【赏析一】归飞的燕子,飘落的梨花,池上的碧苔,清脆的鸟啼,映衬着笑靥如花的少女,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青春的无限美好。
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芬芳。
上片写自然景物。
“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五色杂陈,秀美明丽,写足春色之娇娆媚人。
下片写人物。
撷取烂熳春色中一位年轻村姑之天真形象和幼稚心态进行表现。
“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
“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昨宵春梦”和“今朝斗草”的生活细节,惟妙惟肖,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写足,与上片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
晏殊《破阵子-湖上西风斜日》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晏殊《破阵子-湖上西风斜日》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破阵子-湖上西风斜日》湖上西风斜日,荷花落尽红英。
①金菊满丛珠颗细,海燕辞巢翅羽轻,年年岁岁情。
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数阕堪听。
②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③【注释】①红英:荷花红色的花瓣。
②新熟:新酒刚刚酿成。
阕(que却):歌曲一首、词一首或其中的一段。
堪,能;可以。
③尊:古代用青铜制的盛酒的器具。
可奈:怎奈:无奈。
迢迢:遥远;长久。
常用以形容路途遥远。
这里形容时光在不停地流逝过去。
【译文】飒飒秋风掠过明净的湖面,斜阳的余辉为湖水涂抹上最后一层光环。
那曾经娇艳美丽的荷花,此刻却在西风中纷纷凋零,湖面上飘浮着片片花瓣。
满园的金菊悄悄地绽开,纤细的珠颗传递出秋的威严。
海燕也辞别了栖息的故巢,翩然南飞,振动的双翅多么轻盈、舒展。
时序更替,岁月流转,怎能不触起人们的思绪万千。
芳香的美酒刚刚酿熟,优美的歌声回荡在耳边。
还是频举酒杯,尽情地享受这甘醇的琼浆吧,人生的时光正如淙淙的流水,在不停地逝去,永不复返。
【赏析】西风渐起,荷花落尽,燕儿南飞,金菊初绽,夏日已悄悄逝去,秋季又暗暗到来。
词人正是于自然界景物的变幻和时序的更替中,敏锐地感受到了岁月流逝的迅疾和人生时光的短暂,并由此而触发起一缕“人生无常”的怅惘和无奈之情。
但这种情绪在词中表达得又非常含蓄,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隐然流露出来,淡雅、幽微,意境温厚。
而“饮酒”“赏歌”,既表明词人“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出他善于自遣的通脱情怀。
这首词很能体现晏殊富贵闲雅的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晏殊(991-1055),字同叔。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加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追宗“西昆体”,以情致胜。
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
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
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
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一一。
有胡亦堂辑《晏元献遗文》一卷。
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张先等皆出其门下。
他一生养尊处优,词作富贵闲雅,雍容大方,体现出浓厚的贵族色彩;笔调闲婉,又体现出珠圆玉润的俊美风格。
是北宋词坛上婉约派重要词人。
有《珠玉集》传世。
【赏析】这首词以美丽的春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游春图,充满着青春的欢乐气息。
词的上片写景,用笔轻淡。
首句用燕子、梨花带出新社和清明这两个春光最美的时节。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两句用对偶句描绘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园中的池塘边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几点绿苔,新绿的枝叶里,时而有黄鹂在婉转地鸣叫。
“日长飞絮轻”写春之悠长,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在寂寥的长日里,只有柳絮在空中悄悄地飘飞。
词的下片写人,笔调活泼。
面对美丽的春光,少女耐不住长日的寂寞,走出小园,沿着小路采摘桑叶,恰好看见东邻的女伴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迎面走来。
后三句写斗草游戏。
斗草赢了东邻女伴,使得这位少女心花怒放。
她忽然想起怪不得昨夜做了一个好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要赢的预兆。
想着想着,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这三句话,一方面写出少女的天真纯洁,另一方面又透出平日的寂寞孤独。
这首词纯用白描,活泼朴实,展示了古代深闺少女的寂寞心境和纯洁美好的心灵。
赏析二: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
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
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
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
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
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
梨花落后,清明在望。
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
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
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
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
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
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
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
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
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晏殊的这首《破阵子"春景》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触及到了其他词曲家很少触及的“少女题材”,完美地塑造了明快活泼、天真纯洁的青春美少女形象。
笔者以为,抒写少女的“美”,主要是通过下片的两处“笑”来描画的,词人运用灵动细腻的笔触,真正把读者带到了“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艺术境地。
现结合词的下片加以赏析。
词的下片是写人――写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
然而,最先出场的却不是人,而是少女那天真的“巧笑”。
为什么呢?因为下面有“采桑径里逢迎”一句,说明少女身处“桑径”,诗人是远距离观察,难以相见,显然,这里的“巧笑”应是听觉所感,是“笑声”。
这笑声与上片勾勒出的背景,在色调与气氛上非常和谐。
这一“笑”,使画面顿时活跃起来,就像平静的湖面荡起了层层涟漪,这笑声划破幽静的春天的田野,使人感到一种生活的欢悦与温馨。
人虽未到,声却先闻,这会使我们极易联想到《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精彩登场,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京剧中人物的出场,颇有人物躲在幕后先唱两句才与观众见面的味道。
不过,这词里的少女并非故意躲在幕后,确实是隐在“采桑径”里,自然不会“露面”的。
看来,词人之所以知道她们是“东邻女伴”,是从她们的笑声中听出来的。
“采桑径”一句,不仅交待了“女伴”的身份――采桑女,而且还引出了下面的对话,这对话也是在“采桑径”里说的。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两句对话写得轻灵又活泼,既有个性,又符合少女的心境和情态。
它写出梦境美好,可以令人欢笑,而斗草获胜,则更加值得放声大笑(情不自禁的发自肺腑的)。
这两句的确写出了少女们那种稚气而纯真的性情,写出了她们丰富的内心活动。
对话过后,美女才从“采桑径”里走出与词人、与观众会面――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呀。
观众见到的是:“笑从双脸生。
”这个“笑”字,才是笑容。
因为这个“笑”是从“双脸”上看出来的。
由此看来,词中前面的“巧笑”与后面的“笑”字,含义有别,前者为“笑声”,是听觉所感;后者为“笑容”,是视听所感。
惟其如此,才能避免重复之嫌,才能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人物的风姿。
词中的两处“笑”,尽现青春少女之美,真是点睛之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