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力学上2(含答案)
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及位移计算

这三种荷载的某种组合; (2)计算沿水平荷载作用方向的m片剪力墙的总等效刚度; (3)根据剪力墙的等效刚度,计算每一片剪力墙所承受的水平荷载; (4)再根据每一片剪力墙所承受的水平荷载形式,进行各片剪力墙中连梁 和墙肢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2 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2)第一类和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包括整截面墙、整体小开口墙、联肢墙和壁式框架。 (1)将第一类剪力墙合并为总剪力墙,将壁式框架合并为总框架,按照框
6.1 结构布置
6.2 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各片剪力墙承受的压力可近似按各肢剪力墙负荷面 积分配;
2)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各片剪力墙承受的水平荷载可按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即研究水平荷载在各榀剪力墙之间分配问题的一种简化分析方法。
剪力墙结构平面图
6.2 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所产生的相对位移为
(z)h
3
lb
6.4 双肢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连梁切口处的变形连续条件)
6.4 双肢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2、第二步:引入补充条件,求 ( z)
西安科技大学材料力学习题册答案

1-1 图示圆截面杆,两端承受一对方向相反、力偶矩矢量沿轴线且大小均为M的力偶作用。
试问在杆件的任一横截面m-m上存在何种内力分量,并确定其大小。
解:从横截面m-m将杆切开,横截面上存在沿轴线的内力偶矩分量M x,即扭矩,其大小等于M。
1-2 如图所示,在杆件的斜截面m-m上,任一点A处的应力p=120 MPa,其方位角θ=20°,试求该点处的正应力ζ与切应力η。
解:应力p与斜截面m-m的法线的夹角α=10°,故ζ=p cosα=120×cos10°=118.2MPaη=p sinα=120×sin10°=20.8MPa1-3 图示矩形截面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沿截面高度线性分布,截面顶边各点处的正应力均为ζmax=100 MPa,底边各点处的正应力均为零。
试问杆件横截面上存在何种内力分量,并确定其大小。
图中之C点为截面形心。
解: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向截面形心C简化,得一合力和一合力偶,其力即为轴力F N=100×106×0.04×0.1/2=200×103 N =200 kN其力偶即为弯矩M z=200×(50-33.33)×10-3 =3.33 kN·m返回1-4 板件的变形如图中虚线所示。
试求棱边AB与AD的平均正应变及A点处直角BAD的切应变。
解:返回第二章轴向拉压应力2-1试计算图示各杆的轴力,并指出其最大值。
解:(a) F N AB=F, F N BC=0, F N,max=F(b) F N AB=F, F N BC=-F, F N,max=F(c) F N AB=-2 kN, F N2BC=1 kN, F N CD=3 kN, F N,max=3 kN(d) F N AB=1 kN, F N BC=-1 kN, F N,max=1 kN2-2 图示阶梯形截面杆AC,承受轴向载荷F1=200 kN与F2=100 kN,AB段的直径d1=40 mm。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最新)

力传感器; SCLY ——II 数字式测力仪; JDY ——III 型静态电阻应变仪(2 台) 。 如图 1 所示,从上至下依次为钢-铝叠梁、钢-钢叠梁、钢-钢楔块叠梁。 3.实验原理和方法
图 2 钢-钢组合叠梁受力简图、贴片位置图与理论应力分布图
在梁的某一横截面沿梁的高度分布 8 枚电阻应变片,贴片位置如图 2 所示。 电阻片长向与梁的轴线方向一致。梁受力时,测出每个测点的应变值
8)按以上同样方法,可对其余二组梁进行测试; 9)卸去载荷,检查数据,恢复仪器。 5.试验结果处理 1)用电阻应变仪上读出的线应变读数,通过虎克定律: σ=Eε 求出纯弯梁各测点正应力的试验值。 2)再按纯弯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式:
σ= M y IZ
求出纯弯梁各测点正应力的理论值。 3)最后对试验值与理论值进行误差分析。 6.注意事项 1)检查叠梁叠放是否整齐; 2)不得用力拉扯应变片引线,不得触摸应变片; 3) 测点位置通过引线的颜色辨认; 4)初载荷 F0 和终载荷 Fn 的值要适当;建议初始载荷 200N,最大载荷 2200N ,载荷递增梯度:5OON。 5)应变片灵敏度系数 K=2.13。 7.思考题 l)如何建立钢-铝叠梁、钢-钢叠梁和钢-钢楔块叠梁横截面上正应力的理 论计算公式(同学们可展开讨论) 。 2)估计那种梁试验误差要大些,误差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图一
WEW-600B/1000B 微机控制液压万能试验机
二、组成 1 .试验机主机; 2 .油压机控制箱; 3 .微型计算机与打印机; 三、实验指导 1.实验目的 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 s ,强度极限 b ,伸长率 ,断面收缩率 。 2.实验装置和仪器 1) WEW-600B/1000B 微机控制液压万能试验机; 2) 拉伸试件; (图二) 3) 游标卡尺等。 (图三)
塑性加工力学2014.09

绪 论
0.7.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课堂学习与课下学习相结合,加强课堂讨论与提问。 (2)辅助习题课、实验课加强理解。 (3)注意与其他基础课、专业课的融会贯通。 (4)借助其他参考书加强理解、学习。
参考书目: 王大年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钟春生等 金属塑性力学计算基础 赵志业 金属塑性加工力学 王仲作 塑性加工力学基础 曹乃光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 王廷薄 金属塑性加工学 等
☆ 研究范畴:
金属塑性加工学
材料科学范畴
力学范畴
塑性变形机理,组织性能 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
工件变形与外力/摩擦 力之间的关系。
塑性加工力学即在力学范畴内研究金属塑性加工过程中金属变形力学规律的课程。
☆ 研究主线:
研究对象: 金属材料 (假定为均匀连续介质)
研究工件内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
建立工件变形与外力的定量关系
绪 论
0.6.本课程的性质、内容、任务、要求
(1)性质:专业基础课。 (2)内容:金属变形的流动规律,塑性变形力与功。 (3)任务:对物体应力和应变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求 解塑性加工问题的变形力学方程和解析方法,从而确 定塑性加工成型的力能参数和工艺变形参数,以及影 响这些参数的主要因素。 (4)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P / A S
A 0
平均应力
当
P dP lim Sn A dA
P
全应力
Sn为物体内部过某点,外法线为N截面面上的应力。
1 应力与应变
应力S 是内力的集度。 内力和应力均为矢量。
P S lim A0 A
应力的单位(力/面积): 1Pa=1N/m2 =1.0197kgf/mm2; 1MPa=106 N/m2
材料力学习题集(含答案)要点

《材料力学》课程习题集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版权所有习题【说明】:本课程《材料力学》(编号为06001)共有单选题,计算题,判断题,作图题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判断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单选题1.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________。
(A)只与材料的力学性质有关(B)只与构件的形状尺寸有关(C)与二者都有关(D)与二者都无关2.一直拉杆如图所示,在P力作用下。
(A) 横截面a上的轴力最大(B) 横截面b上的轴力最大(C) 横截面c上的轴力最大(D) 三个截面上的轴力一样大3.在杆件的某一截面上,各点的剪应力。
(A)大小一定相等(B)方向一定平行(C)均作用在同一平面内(D)—定为零4.在下列杆件中,图所示杆是轴向拉伸杆。
(A) (B)(C) (D)P5.图示拉杆承受轴向拉力P的作用,斜截面m-m的面积为A,则σ=P/A为。
(A)横截面上的正应力(B)斜截面上的剪应力(C)斜截面上的正应力(D)斜截面上的应力6.解除外力后,消失的变形和遗留的变形。
(A)分别称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B)通称为塑性变形(C)分别称为塑性变形、弹性变形(D)通称为弹性变形7.一圆截面轴向拉、压杆若其直径增加—倍,则抗拉。
(A)强度和刚度分别是原来的2倍、4倍(B)强度和刚度分别是原来的4倍、2倍(C)强度和刚度均是原来的2倍(D)强度和刚度均是原来的4倍8.图中接头处的挤压面积等于。
P(A)ab (B)cb (C)lb (D)lc9.微单元体的受力状态如下图所示,已知上下两面的剪应力为τ则左右侧面上的剪应力为。
(A)τ/2(B)τ(C)2τ(D)010.下图是矩形截面,则m—m线以上部分和以下部分对形心轴的两个静矩的。
(A)绝对值相等,正负号相同(B)绝对值相等,正负号不同(C)绝对值不等,正负号相同(D)绝对值不等,正负号不同11.平面弯曲变形的特征是。
(A)弯曲时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B)弯曲载荷均作用在同—平面内;(C)弯曲变形后的轴线是一条平面曲线(D)弯曲变形后的轴线与载荷作用面同在—个平面内12.图示悬臂梁的AC段上,各个截面上的。
材料力学试题及答案-全

江 苏 科 技 大 学学年第二学期材料力学试题(A 卷)一、 选择题(20分)1、图示刚性梁AB 由杆1和杆2支承,已知两杆的材料相同,长度不等,横截面积分别为A 1和A 2,若载荷P 使刚梁平行下移,则其横截面面积( )。
A 、A 1〈A 2B 、A 1 〉A 2C 、A 1=A 2D 、A 1、A 2为任意2、建立圆周的扭转应力公式τρ=M ρρ/I ρ时需考虑下列因素中的哪几个?答:( )(1)扭矩M T 与剪应力τρ的关系M T =∫A τρρdA (2)变形的几何关系(即变形协调条件) (3)剪切虎克定律(4)极惯性矩的关系式I T =∫A ρ2dAA 、(1)B 、(1)(2)C 、(1)(2)(3)D 、全部 3、二向应力状态如图所示,其最大主应力σ1=( ) A 、σ B 、2σ C 、3σ D 、4σ4、高度等于宽度两倍(h=2b)的矩形截面梁,承受垂直方向的载荷,若仅将竖放截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 分题一、3图---------------------------------------------------密 封 线 内 不 准 答 题-------------------------------------------------------------题一、4题一、1图面改为平放截面,其它条件都不变,则梁的强度( )A 、提高到原来的2倍B 、提高到原来的4倍C 、降低到原来的1/2倍D 、降低到原来的1/4倍5. 已知图示二梁的抗弯截面刚度EI 相同,若二者自由端的挠度相等,则P 1/P 2=( ) A 、2 B 、4 C 、8 D 、16二、作图示梁的剪力图、弯矩图。
(15分)三、如图所示直径为d 的圆截面轴,其两端承受扭转力偶矩m 的作用。
设由实验测的轴表面上与轴线成450方向的正应变,试求力偶矩m 之值、材料的弹性常数E 、μ均为已知。
(15分)四、电动机功率为9kW ,转速为715r/min ,皮带轮直径D =250mm ,主轴外伸部分长度为l =120mm ,主轴直径d =40mm ,〔σ〕=60MPa ,用第三强题一、5图三题图二 题 图-----------------度理论校核轴的强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考研结构力学大纲

结构力学课程代码:012019课程名称:结构力学英文名:Structural Mechanics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120学时 7.5学分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
授课对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土木工程(职师)本科生。
开课单位:土木工程系力学教研室教材:《结构力学》,王阴长,周文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西建大老师编写)参考书目:《结构力学教程(Ⅰ、Ⅱ)》,龙驭球、包世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结构力学》(上、下册),龙驭球、包世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年《结构力学》(上、下册),杨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年《结构力学复习与习题分析》,徐新济、冯虹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年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杆件结构的组成规律;掌握静定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和位移的计算方法;理解结构动力和稳定的计算方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结构力学知识,提高结构计算能力,能熟练地分析计算土木工程结构的力学性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科学作风,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为毕业后从事结构设计、施工和科研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内容1、基本要求:能力培养要求:本课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环节要求:课程要求精讲多练,保证一定的作业量,鼓励学生上机。
为分散学习难点,本课程分两学期学习,第一学期为结构力学A1,内容为结构力学I(上),第二学期为结构力学A2,内容为结构力学II(下)。
2、课程教学基本内容1)几何组成分析:掌握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及其运用。
2)静定结构内力分析:灵活运用隔离体平衡的方法,熟练掌握静定梁和刚架内力图的作法以及桁架内力的解法,掌握静定组合结构和拱的内力计算方法,了解静定结构力学特性。
3)虚功原理与结构位移计算:了解变形体虚功原理的内容及其应用,熟练掌握荷载作用下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方法,理解静定结构在温度改变和支座移动影响下的位移计算方法,了解互等定理。
材料力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科技大学

材料力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科技大学第一章测试1.材料力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完全相同。
参考答案:错2.内力只作用在杆件截面的形心处。
参考答案:错3.杆件某截面上的内力是该截面上应力的代数和。
参考答案:错4.确定截面内力的截面法,适用于不论等截面或变截面、直杆或曲杆、基本变形或组合变形、横截面或任意截面的普遍情况。
参考答案:对5.根据各向同性假设,可认为材料的弹性常数在各方向都相同。
参考答案:对6.根据均匀性假设,可认为构件的弹性常数在各点处都相同。
参考答案:对7.若物体各部分均无变形,则物体内各点的应变均为零。
参考答案:对8.外力就是构件所承受的载荷。
参考答案:错9.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均与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关。
参考答案:对10.可变形固体的变形必须满足几何相容条件,即变形后的固体既不可以引起“空隙”,也不产生“挤入”现象。
参考答案:对11.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为杆件。
参考答案:对12.题图所示直杆初始位置为ABC,作用力P后移至AB’C’,但右半段BCDE的形状不发生变化。
试分析哪一种答案正确。
参考答案:AB、BC两段都产生位移;13.根据各向同性假设,可认为构件的()沿各个方向相同。
参考答案:材料的弹性常数14.关于确定截面内力的截面法的适用范围,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不论等截面或变截面、直杆或曲杆、基本变形或组合变形、横截面或任意截面的普遍情况15.下列结论中是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若物体各点均无位移,则该物体必定无变形16.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应力是内力的集度17.根据均匀性假设,可认为构件的下列各量中的哪个量在各点处都相同。
参考答案:材料的弹性常数18.材料力学的四个基本假设是()参考答案:连续性;各向同性;均匀性;小变形19.工程构件的基本类型是()参考答案:壳;板;杆件;块体20.下列描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应力是构件破坏的决定因素;应力是指内力的分布集度;应变是描述构件变形程度的量第二章测试1.因为轴力要按平衡条件求出,所以轴力的正负与坐标轴的指向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考试试卷(A)
考试科目:材料力学共7页课程编码:210217 考试时间:
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
一. 选择题
1. (5分)
两根梁尺寸、受力和支承情况完全相同,但材料不同,弹性模量分别为E 1和E 2且E 1=7E 2,则两根梁的挠度之比y 1/y 2为:
(A)1/14; (B)1/7;(C)1/49; (D)1/71/2。
正确答案是 。
2. (5分)
一内、外直径分别为d 、D 的空心圆轴,其抗扭截面系数有四种答案: (A)W t =(
D 3/16)-(
d 3/16); (B)W t =(D 3/32)-(d 3/32);
(C)W t =[/(16D)](D 4-d 4); (D)W t =(D 4/32)-(d 4/32)。
正确答案是 。
3. (5分)
已知平面图形的形心为C ,面积为A ,对z 轴的惯性矩为I z ,则图形对z 1轴的惯性矩有四种答案: (A)I z +b 2A ; (B)I z +(a+b)2A ;(C)I z +(a 2-b 2)A ; (D)I z +(b 2-a 2)A 。
正确答案是 。
z
z C z 1
a
b
C
4. (5分)
用积分法计算图示梁的挠度,其支承条件和连续条件为:
(A) x=0,y=0;x=a+l,y=0;x=a,y(左)=y(右),(左)=(右);
(B) x=0,y=0;x=a+l ,=0;x=a y(左)=y(右),(左)=(右);
(C) x=0,y=0;x=a+l,y=0,=0;x=a,y(左)=y(右);
(D) x=0,y=0;x=a+l,y=0,=0;x=a ,(左)=(右)。
正确答案是。
y
q
x
O
a l
二. (15分)
带中间铰的联合梁受载如图,作梁的Q 、M 图。
A
B
C
P=2qa
qa
2
q
a
a
2a
三. (15分)
图示内外径分别为45mm 和65mm 的空心圆轴,[
]=22MPa ,G=80GPa 。
(1)校核轴的强度;
(2)求A 、C 两截面间的相对扭转角。
(力偶单位:k N m)
(长度单位:m)
四. (15分)
图示结构中,①、②、③三杆材料相同,截面相同,弹性模量均为E ,杆的截面面积为A ,杆的
长度如图示。
横杆CD 为刚体,载荷P 作用位置如图示。
求①、②、③杆所受的轴力。
C
D
五. (20分)
图示为一铸铁梁,P 1=9kN ,P 2=4kN ,许用拉应力[
t ]=30MPa ,许用压应力[
c ]=60MPa ,
I y =7.63
10-6m 4,试校核此梁的强度。
1m 1m 1m
P 1
P 2
80
20
120
2052
形心C
y (单位:mm)
六.(15分)
钢质圆杆的直径d=10mm,P=5.0kN,弹性模量E=210GPa。
求杆内最大应变和杆的总伸长。
工程力学(A 卷)答案一.选择题
1. (5分)
(B)
2. (5分)
(C)
3. (5分)
(D)
4. (5分)
(C)
二.(15分)
R A=5qa/2(↑) M A=3qa2(逆) (2分)
R B=3qa/2(↑) x=a/2 (2分)
Q M
㈩
㈠
㈠
㈠
5qa/2
qa/2
3qa/2
3qa2
qa2
qa2/2
qa2/8
x
(11分)
三.(15分)
max
=T max/W t=19.26MPa≤[] (7分)
AC
=[0.60.4/(GI p)
-0.80.5/(GI p)]109
=-1.48210-3rad (8分)
四.(15分)
N1=2P/7(拉) (5分),N 2=3P/7(拉) (5分),N3=2P/7(拉) (5分) 五.(20分)
=My/I z
最大压应力在B截面下边缘,(c)max=46.1MPa<[c] (6分)
最大拉应力:
B截面上边缘,(t)max=27.3MPa<[t] (6分)
C截面下边缘,(t)max=28.8MPa<[t] (6分)
安全。
(2分)
六.(15分)
||max =6.0610-4 (9分)
总伸长l =6.0610-5m (6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