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第13章 《浮士德》_33

合集下载

浮士德原文

浮士德原文

浮士德原文引言《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长篇戏剧,也是全球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该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闻名,被广泛地解读和研究。

本篇文档将为读者带来《浮士德》的原文,以Markdown文本格式呈现。

第一幕第一场(布拉布桑尔爵士的起居室。

浮士德在窗前徘徊。

他拿起一本书,又放下)浮士德:(苦闷地)我怎么办呢?我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我对世界的渴望了。

(进入塞布斯蒂安)塞布斯蒂安:浮士德先生,您找我有事吗?浮士德:塞布斯蒂安,你能否告诉我,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塞布斯蒂安:这是个大问题,浮士德先生。

每个人对于人生的理解都不一样。

浮士德: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但是,对于我来说,现在的知识已经不足以让我满足了。

塞布斯蒂安:您是否考虑过进一步追求知识呢?浮士德:我已经尽力了。

我掌握了文学、哲学、医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但是我感觉还是不够。

塞布斯蒂安:也许您需要尝试一些新的领域,比如音乐、艺术等。

浮士德:也许吧。

我需要找到更多的知识,来满足我的渴望。

第二场(一所大学教室。

浮士德坐在第一排,聚精会神地听课)教授:今天我们来讲解一下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要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原理。

(浮士德热情地记笔记,听得津津有味)浮士德:(自言自语)原子结构的奥秘真是不可思议,我还有好多要学习的地方。

教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光的波粒二象性。

(浮士德陷入了沉思,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第二幕第一场(浮士德的研究室。

书堆如山,浮士德正在翻阅资料)浮士德:(自言自语)我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去解答。

(敲门声)浮士德:请进!瓦格纳:浮士德先生,我找到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想和您分享一下。

浮士德:不好意思,瓦格纳先生,我现在没有时间。

我还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

瓦格纳:好吧,那我先走了。

(瓦格纳离开后,浮士德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二场(浮士德的研究室。

外国文学第13章 《浮士德》

外国文学第13章 《浮士德》
第十三章
《浮士德》
约翰· 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 fgangvonGoethe,1749—1 832),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 思想家,德国古典文学与民族文学的杰出代表。 出生于法兰克福,父亲曾任律师和宫廷顾问。1 765—1768年,歌德按照父亲的意愿,在 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 770—1775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法 学博士学位后,回乡从事律师工作,其间结识“ 狂飙突进”运动领袖赫尔德等,并逐渐成为“狂 飙突 进”运动的主将。
6
“天堂里的序幕”是从上帝的优越地位来看世 界大剧场的。天使们就像第二部中的“众母”一样 ,是宇宙秩序、不朽智慧的原则,它们管理着自己 分内的活动领域:第一节用托勒密的天体形象来代 表宇宙秩序,第二节则用哥白尼的天体形象来代表 尘世的秩序;第三节则是“黑夜和白昼”的有机秩 序:主啊,你的日子多么从容,我们对此深怀敬意 。(《浮士德》天上序曲:17)他们不明白上帝 ,这一切存在的绝对而完整的统一体,而只是为他 服务。靡非斯特的闯入打破了这种永恒的和谐,“ 主啊,多承你又允许我靠近”,靡非斯特用的就是 这种现世的、暂时的过渡性的词语。在上帝的创造 中他也是真实的。
9
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里,浮士德和靡非斯特 之间的契约受到歌德这样一个总的观点的制约,即 浮士德对于认识的追求能否有朝一日由于饱尝官能 快乐或自我满足而停止下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浮 士德与靡非斯特打赌: 假如有一日我心安理得懒睡在床上, 那我的一生便算收场! 你若能用奴颜媚骨将我欺诳, 使我对自己得意洋洋, 你若能用享乐令我迷惘, 那就算将我的丧钟敲响! 我愿打赌一比高强!(《浮士德》第一部第 四场:100)
11
3.《浮士德》天上序曲,借天主之口说:“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 途。”试结合《歌德谈话录》1831年6月6日 谈话及歌德的宗教观,谈谈这句话对于《浮士德》 主旨的揭示具有什么作用? 4.《浮士德》中,靡非斯特形象来源于撒旦 原型,撒旦原型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亦有所表现,试 举例并进行对比,从而论述“靡非斯特”形象系列 与撒旦原型的异同。

浮士德(世界文学名著名译典藏)

浮士德(世界文学名著名译典藏)

目录分析
第二部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 于德国法兰克福,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为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是世 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七,次于 第六伟大的音乐家巴赫。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儿时的荣格就十分喜欢看浮士德。 一直想看没时间,现在享用**读书平台开始听这本煌煌巨著,感觉美好!。 浮士德与靡菲斯托就像是人的正反两面,可能每个人都是内心住着一个靡菲斯托的浮士德。 很奇妙啊,一读这书就好像灵魂被吸走了一样,每次读几章之后必须得停下来因为每次身体都会发热,想看 很多但是不敢看太多,非常奇特。 无数次灵魂震颤之来源。 浮士德这么多的译本中,我最爱的就是杨武能版。 太过戏剧化了,但它所蕴含的哲理我到现在为止也未能全部明了。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 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 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浮士德(世界文学名著名译典藏)》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浮士德(世界文学名著名译典 藏)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 06 精彩摘录

《浮士德》:求知与权力的诱惑与挣扎

《浮士德》:求知与权力的诱惑与挣扎

《浮士德》:求知与权力的诱惑与挣扎简介《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戏剧,分为《浮士德第一部》和《浮士德第二部》两卷。

该剧以主人公浮士德的命运为线索,探讨了求知与权力对于个体的诱惑和挣扎。

浮士德的人物形象浮士德是一个充满欲望和追求无尽知识的学者。

他通过契约与魔鬼梅菲斯特费勒达成了交易,换取了无穷的智慧和寿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对世界上所有知识的渴望。

求知的诱惑在《浮士德第一部》中,我们看到了浮士德不断地追寻知识、探寻真理的过程。

他沉迷于各种技能、科学和哲学领域,并试图通过强大的理性来解释世界万物。

这种求知的诱惑使他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并且无法满足。

权力的诱惑与求知相伴随的是权力的诱惑。

浮士德渴望通过知识和权力来改变世界并实现自己的愿望。

他利用魔鬼的能力,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相反,权力使他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中。

挣扎与迷失浮士德在求知与权力中经历了一系列挣扎和迷失。

尽管他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强大的力量,但他始终感到空虚和不满足。

他试图通过纵欲、享乐以及对爱情与美好事物的追求来填补心灵上的空缺,却发现这些都不能让他从内心得到真正的满足。

克服挣扎与获得救赎在《浮士德第二部》中,浮士德最终意识到只有通过善行与奉献自己服务于社会,才能找到内心深处的平静与救赎。

他放弃了权力的诱惑,回归到自己人性的本质,并最终在哲学和艺术中找到了心灵的安宁。

总结《浮士德》通过主人公浮士德的命运,生动地表现出了求知与权力对于个体的诱惑与挣扎。

从浮士德不断追寻知识和探索真理,到被追求权力所困扰,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挣扎、陷入痛苦与迷失,最终通过善行与奉献来克服内心的空虚及获得救赎。

这一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永恒的追求和思考。

此文档总字数:387字。

为达到3500字要求,请填充以下相关内容进行补充。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的创作和思想对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
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0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 主题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正经历 着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洗礼,社会 变革和科技进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背景
歌德在魏玛宫廷担任要职,对德国社 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他通过《浮士德》表达了自己对时 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浮士德》的主题思想
人生意义探索
作品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个 人如何在社会变革中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了道德与恶并非孤立存在,而 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
作品中涉及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与融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科学发 展的思考和对宗教信仰的质疑。
反思人生意义
通过《浮士德》,现代人可以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如何在物质主义的社 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contents
目录
• 歌德生平介绍 •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 《浮士德》的情节和人物分析 •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 歌德和《浮士德》的现代意义
01 歌德生平介绍
歌德的成长经历
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 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 陶。
情节概述
故事背景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背景的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和探索,展现了欧洲社 会的历史变迁。
情节线索
全剧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每个部分都有 不同的主题和情节线索。

浮士德简介

浮士德简介

浮士德简介引言浮士德(Faust)是德国文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所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

这部戏剧被普遍认为是德国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浮士德的背景、故事情节以及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背景浮士德是根据传说中的浮士德人物而创作的。

浮士德是一个学者,他对于人类的知识和力量充满渴望。

他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和失望,追求超越常人的力量和智慧,与魔鬼签订契约以获得无限的知识和享受。

故事情节第一部浮士德第一部描述了他对人生的追求和内心的挣扎。

他对于学问和权力的渴望使他决定与魔鬼梅菲斯特费勒(Mephistopheles)签订契约。

根据契约,梅菲斯特费勒将为浮士德实现他所有的愿望,但同时,浮士德必须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梅菲斯特费勒。

浮士德借助梅菲斯特费勒的力量,拥有了年轻貌美的女人格丽特(Gretchen),并取得了政治和社会的成功。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他得到真正的满足。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灵魂的困扰和内心的空虚。

第二部在浮士德第二部中,故事发生了跳跃。

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十年,浮士德的生命接近尽头。

他仍然对于生活的意义感到困惑,并试图通过追求理想的乌托邦来找到答案。

他与梅菲斯特费勒一起展开一系列冒险和探索。

浮士德在这一部中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并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神话故事。

最终,他通过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感悟到人类对于真理和生命的无限追求。

他开始接受生命的终结,并在最后一刻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和解。

浮士德被认为是德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浮士德对世界文学的几个重要影响:1.思想探索:浮士德通过探索人类的渴望和挣扎,引发了对于人类存在的思考。

他的故事反映出人类追求权力、爱情和智慧的普遍主题,引导了后来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向。

2.人物塑造:浮士德的角色创作和人物塑造极其精彩。

歌德《浮士德》

歌德《浮士德》

歌德《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

1765年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回到故乡任律师,后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到魏玛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宰相,寄望在魏玛实现其启蒙主义理想。

但他的改革遭到重重阻力,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

1786年秘密离开魏玛到意大利旅行,两年后返回魏玛,不再参与政务。

歌德的文学活动起于大学时代,他是18世纪70年代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族发展与个性解放的“狂飙突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中经“古典”时期,直到19世纪30年代。

在漫长的六十余年中,歌德在不同的文学体裁领域都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在诗歌方面,除优美动人的早期抒情诗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等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叙事诗《列那狐》、《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诗集《西东合集》等。

歌德的戏剧创作极为丰富,著名作品有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无韵诗剧《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悲剧《埃格蒙特》以及诗人的代表作悲剧《浮士德》等。

在小说方面,著名作品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亲和力》,长篇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等。

歌德的创作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尤其是德国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状态,为我们了解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文学的性质和特点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

他的创作不仅是德国文学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浮士德》是一部取材于德国16世纪民间传说的宏伟诗剧,它以欧洲的近代历史和现实为背景,描写了浮士德一生不懈追求、努力探索真理的艰难历程。

全剧由两个赌赛和五个阶段的悲剧组成,即:天主和恶魔的赌赛,恶魔和浮士德的赌赛;浮士德的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的悲剧。

《浮士德》演绎的是一部近代资产阶级的精神探索史。

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概括了西方资产阶级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叶300年间的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类的共同命运与前途。

《浮士德》:欲望与人性的交织

《浮士德》:欲望与人性的交织

《浮士德》:欲望与人性的交织导言《浮士德》是由德国文学巨匠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戏剧作品,被公认为欧洲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探讨了人性、欲望和道德的复杂关系,深入挖掘了主人公浮士德内心中困扰着他的尽善尽美的追求和暴风骤雨般涌起的欲望之间的矛盾。

第一部分:角色介绍1. 浮士德浮士德是该戏剧的主人公,一个贪欲无厌、对知识和力量有着极度渴求的学者。

他试图通过与恶魔梅菲斯托费勒达成契约来实现他所有未得之物,不顾一切地追求满足自己无尽的欲望。

2. 梅菲斯托费勒梅菲斯托费勒是一名恶魔,代表着邪恶和诱惑。

他以满足浮士德的欲望为代价,与浮士德达成了契约。

梅菲斯托费勒不仅引诱浮士德放纵欲望,还通过引发冲突和苦难来测试人类的意志力。

第二部分:欲望的驱动1. 知识的追求浮士德渴望无尽的知识。

他相信只有通过掌握一切知识,他才能获得满足和成就感。

这种吸引力导致他在梅菲斯托费勒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危险和自我毁灭的行为。

2. 欲望与恋爱尽管浮士德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满足其它欲望的能力,但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他渴望真挚而深入的感情联结,并将其视为对内心空虚的寄托。

第三部分:道德冲突与转变1. 道德责任与自由意志《浮士德》探讨了个体在面对道德抉择时所面临的困境。

浮士德的欲望和追求与他对应的道德责任之间存在冲突。

他不断进入矛盾的境地,试图平衡自己的行为与道德准则之间的关系。

2. 转变与救赎在经历一系列艰难决策后,浮士德渐渐认识到欲望带来的虚假和空洞。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追求真正有意义和持久性的价值。

他寻找救赎并争取拯救自己。

结论《浮士德》通过描绘浮士德内心中深藏着的欲望和对知识、力量、爱情等无尽欲望的不断追逐,向读者展示了人性中困扰我们特别是那些渴求永恒满足而又容易堕入罪恶深渊者普遍存在的道德困境。

这部作品提醒我们要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欲望,并努力在面临考验时保持道义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里,浮士德和靡非斯特 之间的契约受到歌德这样一个总的观点的制约,即 浮士德对于认识的追求能否有朝一日由于饱尝官能 快乐或自我满足而停止下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浮 士德与靡非斯特打赌:
假如有一日我心安理得懒睡在床上, 那我的一生便算收场! 你若能用奴颜媚骨将我欺诳, 使我对自己得意洋洋, 你若能用享乐令我迷惘, 那就算将我的丧钟敲响! 我愿打赌一比高强!(《浮士德》第一部第 四场:100)
5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他发现这种创造是普遍的,人特别让他难以理 解,他觉得人是非理性的生物,与“创世之日”没 什么不同。为什么上帝要给人以天光的虚影,即理 性,而人并不能靠其维生,只会将其滥用?
8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歌德》节选 《浮士德》也深刻反映了歌德本人的宗教观。 宗教和人类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浮 士德》的主题之一。联邦德国学者彼得·伯尔纳在 《歌德》一书中,结合歌德本人对《浮士德》的论 述,对这部伟大著作的思想内涵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在歌德笔下,与魔鬼结盟从属于天上序曲,故事 的轴心是“上帝”,上帝对于虽然误入迷途但在本 质上仍然是好的人类并没有丧失信心,而靡非斯特 在这里也不复是话本里那个渴求攫取人的灵魂的魔 鬼,他更像一个从各个侧面体验怀疑主义的角色, 是上帝手下群仆中的一员罢了。
10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练习思考题 1.《浮士德》第一部第十五场《格雷琴的住 房》,是一首歌颂热恋相思之情的名歌,请从亲情 、爱情、友情等主题中任选一种,仿写一篇千字左 右的小诗剧。 2.威廉·狄尔泰在《体验与诗》中认为,歌德 创作的伟大之处在于,把个人体验和社会运动结合 在了一起,试思考并举例说明,在《浮士德》中, 它们的结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SharpeL,ed.2002.The CambridgeCompaniontoGo ethe.Cambridge:Cambrid geUniversityPress.
2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一、精彩点评 他个人创作的唯一伟大之处在于,在他的创作 中,最属个人的东西同来自较普遍的各种运动的并 成为他的本质的组成部分的一切最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正因为最重大的精神现象都成为他的经历,所 以这些精神现象可以同他独特的命运相结合并且活 动与震撼。这样,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莎士 比亚以后最伟大的诗———《浮士德》。(威廉· 狄尔泰,2003:198)与莎士比亚戏剧、但 丁的《神曲》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样,《 浮士德》是另一部世俗圣典,一部野心勃勃的巨著 。(哈罗德·布鲁姆,2005:161)
3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二、评论文章 《文学的哲学》节选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浮士 德》更是对德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美国学者古 斯塔夫·缪勒在《文学的哲学》一书的相关章节中 ,正是从这个角度,对《浮士德》的哲理内涵及风 格作了分析。哲理内涵及风格作为一个整体,《浮 士德》完美地体现了歌德的思想理论:它是一种通 过对立或冲突的有机生长,一种循环式的进化和从 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形式则多种多样。
余匡复.1999.《浮士德》:歌德的精 神自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3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BoyesenH H.2006.Goet heandSchiller:TheirLiv esandWorksIncludingACo
st.Montana:KessingerPu blishing,LLC.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第十三章 《浮士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
fgangvonGoethe,1749—1
832),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
思想家,德国古典文学与民族文学的杰出代表。
出生于法兰克福,父亲曾任律师和宫廷顾问。1
765—1768年,歌德按照父亲的意愿,在
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
11
外国口说:“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 途。”试结合《歌德谈话录》1831年6月6日 谈话及歌德的宗教观,谈谈这句话对于《浮士德》 主旨的揭示具有什么作用?
4.《浮士德》中,靡非斯特形象来源于撒旦 原型,撒旦原型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亦有所表现,试 举例并进行对比,从而论述“靡非斯特”形象系列 与撒旦原型的异同。
4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第一幕在天堂,两个打赌者对应着结局和救赎 。善与恶的对立成为悲剧的背景极点。开始时促使 浮士德从自然真实走向道德真实并为格雷琴悲剧作 了准备的与魔法有关的数幕,则对应了促使浮士德 从思想领域重新返回到实际的现世事务中来的海伦 悲剧之后的与魔法有关的数幕。作为第一部中心的 格雷琴悲剧则对应着作为第二部中心的海伦悲剧; 浪漫的瓦普及斯之夜,远离格雷琴之路,则对应着 古典的瓦普及斯之夜,远离海伦之路。第一部的结 尾,绝对的主观和孤独,则对应着第二部的开端, 浮士德社会经验的完全外在化和客观。
12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延伸阅读 阿尼克斯特.1986.歌德与《浮士德》 [M].晨曦,译.北京:三联书店. 董问樵.1987.《浮士德》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歌德.2003.歌德谈话录[M]爱克曼 ,辑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格尔茨.1982.歌德传[ M].伊德,赵其昌,任立,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
770—1775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法
学博士学位后,回乡从事律师工作,其间结识“
狂飙突进”运动领袖赫尔德等,并逐渐成为“狂
飙突
进”运动的主将。
1
外国文学
出版社 社文分社
1775—1786年,受邀到魏玛公国主管 政务;1786—1788年,游历意大利,后返 回魏玛。其后,歌德转向“古典”主义,1794 年与席勒订交,共同开创了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 1795—1805)。晚年的歌德在隐居生活中 度过,并坚持从事文学创作,1832年3月22 日,歌德病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