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先秦诸⼦阶段(前770——前221年)⼀、⼀、先秦诸⼦阶段(前(⼀)儒家 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物第⼀是孔⼦,第⼆是孟⼦,第三是荀⼦。
孔⼦被后世尊为⾄圣,孟⼦被后世尊为亚圣,荀⼦是先秦儒家最后⼀位代表⼈物。
先秦之后,后世儒家著名代表⼈物还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儒家经典⼀般被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中庸》《⼤学》。
《中庸》和《⼤学》以前是《礼记》中的两章,后来被独⽴出来,跟《论语》和《孟⼦》并列,变成了四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和《春秋》,《春秋》是孔⼦所做的鲁国历史。
据说,五经原来是六经,其中包括《乐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概把《乐经》烧了,所以《乐经》没有流传下来。
东汉时,五经和《论语》《孝经》⼀起称为“七经”。
到了唐代,“七经”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传》《春秋⾕梁传》和《尔雅》,合称“⼗⼆经”。
到了宋代,《孟⼦》也被列为经,从宋代开始,这些儒家经典统称“⼗三经”。
也就是说,儒家“⼗三经”就是指《诗经》《尚书》《礼经》(记载周礼)《易经》(也称周易)《论语》《孝经》《周礼》《礼记》(西汉戴德、戴圣解释《礼经》的⽂集)《尔雅》《孟⼦》《春秋左传》《春秋公⽺传》《春秋⾕梁传》。
儒家经典⼜有所谓的“经”“传”“记”之分。
其中《易》《诗》《书》《礼》和《春秋》称为“经”,《左传》《公⽺传》和《⾕梁传》是为经书《春秋》⽽作的注释,称为“春秋三传”。
《礼记》《孝经》《论语》和《孟⼦》被称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学学者的训诂之作。
儒家⼀直被各朝各代统治者重⽤,堪称中国传统的官⽅学说。
现在还有⼈管儒家叫儒教。
其实儒家不能称为宗教,儒家的实质是伦理学。
儒家伦理思想很复杂,概括起来就⼋个字:仁、义、礼、廉、耻、爱、忠、孝。
孔⼦死后,“儒分为⼋”,弟⼦们⾃创门派,教授⾃⼰的学说。
其中以孟⼦和荀⼦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墨家 (⼆)墨家 墨家是先秦诸⼦中⼀个⾮常有名的派别。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先秦及其他一、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总结:1、孟子性善论p552、荀子性恶论p933、董仲舒性三品说p1274、王充人性论p150(次重点)5、韩愈性三品说p2316、李翱性善情恶说p2357、王安石人性论p259(次重点)8、二程、张载、朱熹等人性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P270/280/2949、王廷相人性论p344(次重点)10、王夫之人性论p380二、宇宙观比较:老子p28,周易p87三、墨子宗教观:p46四、公孙龙:离坚白说p75指物论p76白马非马p77五、惠施:合同异p72十命题p73六、中国哲学史上的名实关系总结:1、孔子正名思想p162、墨子取实予名p45,后期墨家以名举实p823、惠施与公孙龙p72/754、荀子正名p99/1005、董仲舒正名p126七、韩非子法家思想p102八、《周易》相关的问题:1、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宇宙间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中事物,构成一种宇宙图式或框架。
2、十翼: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
十篇注释周易古经的文章,相传乃孔子所作,实际乃孔子及其弟子而为。
(注意区分周易古经和易传)3、周易的宇宙论p874、周易的辩证法p885、一阴一阳之谓道6、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程朱与戴震p395解释不同)九、荀子对先秦思想的总结历史观、人性论、自然观、认识论p91十、庄子:p661、齐物论:a、齐同物论b、齐物之论2、齐是非3、道通为一4、心斋、坐忘、吾忘我5、逍遥游6、有待、有己、无待、无己7、道论(对老子之继承)十一、老子韩非道论比较p28/108、庄子老子道论继承p28/70、老子易传宇宙论p28/87、辩证法p29/88比较十二、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论总结:天人合一,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
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中国哲学史通论

中国哲学史通论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哲学史的分期1.先秦时期2.汉唐时期3.宋明时期4.近现代时期三、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1.儒家1.孔子2.孟子3.荀子2.道家1.老子2.庄子3.墨家1.墨子4.法家1.韩非子5.名家1.公孙龙6.阴阳家1.邹衍四、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1.道德伦理思想2.政治哲学思想3.宇宙观与自然哲学思想4.人生哲学与心性修养思想五、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交流与影响六、结论正文:中国哲学史通论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是对我国几千年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的梳理和研究。
自古以来,我国哲学思想丰富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近现代的思想启蒙,中国哲学史见证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变迁。
二、中国哲学史的分期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奠基阶段,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极为活跃,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派。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强调仁爱、礼制和忠诚;道家强调自然和无为而治,主张顺应天道、清静无为;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主张公平正义;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格的法律和秩序;名家注重名实之辨,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汉唐时期汉唐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道家、法家等其他学派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汉代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学说成为官方哲学。
唐代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兼哲学家,提倡儒家道统,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3.宋明时期宋明时期是中国哲学的成熟阶段,儒家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北宋的程朱理学和南宋的陆九渊心学,是儒家哲学的重要分支。
程朱理学认为“格物致知”,强调通过研究事物规律来认识世界;陆九渊心学则主张“发明本心”,强调内心修养和道德修炼。
此外,道教全真派和王重阳创立了道教的新兴流派,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4.近现代时期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些哲学家如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倡导学习西方哲学,寻求改革传统文化的方法。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陈亮与叶适)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陈亮与叶适一、陈亮、叶适功利学派的社会背景南宋时期,浙江一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有一部分中小地主兼营商业,形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商业化的地主阶层,他们没有政治特权,与当时的官僚大地主有一定的矛盾和斗争。
当时北方金国统治者的割据,使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一个很大的挫折,所以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阶层坚决主张对金作战、反对南宋当局的屈服。
南宋时代,出现了代表这个阶层的思想家,这就是陈亮、叶适。
陈亮(公元1143年-公元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少年即热心国事,喜谈兵略。
曾作《中兴五论》,反对当时的“和议”。
上书宋孝宗(赵育),力主抗金,受当权的大官僚嫉恨,曾二次被诬入狱。
晚年考中进士,授官,未及到任而病死。
著有《龙川集》,近年编为《陈亮集》。
叶适(公元1150年-公元1223年),字正则,又号水心,他官至工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
宁宗(赵扩)时,韩佗胄发动对金战争,兵败,以罪被杀,叶适被诬附和韩信胄起兵,夺官去职。
晚年居永嘉城外水心村讲学,后人称他为叶水心。
著有《水心文集》、《别集》及《习学记言》。
他的《文集》和《别集》,近年总编为《叶适集》。
陈亮、叶适都是代表兼营商业地主阶层的利益的思想家。
陈亮、叶适从其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阶层立场出发,特别重视实际功效、实际利益,注意实际问题的研讨,反对空谈,反对玄想。
他们认为朱熹、陆九渊的唯心主义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没有实际效用的。
朱陆两派所特别重视的是巩固南宋封建等级制度的社会伦理秩序,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
陈、叶也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他们所特别重视的是抵抗金国统治的扩张,发展商品经济。
陈亮、叶适的学说当时被称为“功利之学”,在当时是比较重要的思潮。
二、陈亮的哲学观点与功利思想陈亮没有提出系统的哲学理论。
他提出了一些观点,对道学进行了批评。
他的基本观点是,第一,道在事物之中;第二,学以适用为主。
1.强调道在事物之中:“事物之故”针对朱熹所讲形而上的理,陈亮强调道在事物之中。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

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系辞上》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之谓盛
德” ,“生生之谓易。”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
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
“太和”
附:《周易》筮法
合计数为一根则是乾卦,为两根时兑 卦,三根是离卦,四根时震卦,五根 是巽卦,六根是坎卦,七根是艮卦, 八根是坤卦。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
“有生于无”,“玄之又玄”,“无 为而无不为”
(二)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反者,道之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节 老子
一、老子生平 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春秋末周守藏史,道家始祖。 《道德经》:精深的道家哲学体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
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
利”
二、哲学思想
(一)道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51年~前479年,是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人(今 山东曲阜)。其父叔梁纥。 有教无类,六经 颜子、曾子、子夏 二、哲学思想 (一)仁学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亲亲、尊尊、爱有差等 (二)中庸之道 适中不偏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三、义利观 君子谋道不谋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1“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2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3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 3.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4.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1.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2.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3.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 4.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 5.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杨墨 6.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1.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贵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派别。
1.2 教学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思想体系、代表人物和著作。
意义:哲学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派别。
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章:先秦哲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先秦哲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掌握先秦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2.2 教学内容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变革。
主要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代表人物: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先秦哲学的背景、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先秦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汉唐哲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唐哲学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掌握汉唐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3.2 教学内容特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道教和佛教的兴起。
主要流派:玄学、儒学、道教、佛教。
代表人物:董仲舒、王充、郭嘉、王弼、朱熹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汉唐哲学的特点、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汉唐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章:宋明哲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宋明哲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掌握宋明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4.2 教学内容背景:封建社会的衰落、儒家思想的困境。
主要流派:心学、理学、气学、朴学。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4.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宋明哲学的背景、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宋明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商人不仅炮制了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族、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的统治合理性。
●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永恒性,提出了“德”与“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周公旦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
●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最初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产生的。
●在《易经》中:①《易经》中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演变出来的,而八卦又是由阴阳排列组合而成。
②《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的对立上。
③《易经》中,包含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在自然知识积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范蠡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作了三点说明:①事物变化需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不能盲动。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②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
③客观条件也是在变化的,因而必须抓住条件成熟的时机。
第二章孔子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上》⏹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很想做官,作为一个读书人,究竟懂不懂政治,他是如何去努力的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蓬伯玉则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Ⅰ.孔子和孟子的区别 第一点不同---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 第二点不同---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 第三点不同---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
16
Ⅱ.墨子和孟子的区别 墨子行侠,孟子仗义;墨子反战,孟子爱民
17
2.儒家和墨家的三大分歧 ①是功利还是仁义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家:仁义即功利 。儒家:仁义非功利 ②是鬼神还是天命 ③是君权还是民权 3.儒墨两家的比较评价
2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及其哲学思想
(一) 孔子及其儒家
1. 儒的起源及其发展 ①儒的产生时间之争 ②关于“儒”的内容之争 ③儒家学派的神圣化 ④孔子的弟子极其学术传承 Ⅰ.孔子的弟子 Ⅱ.对孔子学说的传承与发展
3
2. 孔子与儒家学派 ①如何认识孔子 Ⅰ.孔子是普通人 孟子说,圣人有四种: 伯夷:“圣之清者”,__“圣人中最清高的”。 伊尹:“圣之任者”,__“圣人中最负责的”。 柳下惠:“圣之和者”,__“圣人中最随和的”。 孔子:“圣之时者”,__“圣人中最识时务的”。
5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 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亦何常师之 有?”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6
②孔子对现实的关切和他的政治抱负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7
②孔子对现实的关切和他的政治抱负
13
(二)墨子与墨家学派 1.儒家和墨家辩论及问题的焦点 ①儒与墨区别 《论语》:忠于历史、忠于事实。 《墨子》:只有胜利的记录,而没有失败的记录
孔子及其门徒,还有一点“君子风度”和“史家风范”。也就是所谓的 “春秋笔法”,不会篡改事实。
孔子的时代,儒家还没有对手,胜与败也无所谓。墨子的时代,争鸣已经 开始。各家各派,都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也都要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这就不 允许有示弱的表现。
11
③孔子的晚年——孔子的晚年很孤独,也很伤感
◆孔子有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不乏幽默感 ◆孔子会骂人,而且还会骂脏话 ◆孔子不掩饰对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僧恶或厌恶 ◆孔子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12
④对孔子及其儒家的评价
◆墨子关注社会,庄子关注个人,韩非关注国家,孔子关注文化 ◆儒家为中华文化提供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正义、自强 ◆仁爱:仁爱包含三个内容: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其 中,亲亲之爱是基础,忠恕之道是方法,恻隐之心是底线 ◆正义 ◆自强
4
Ⅱ.孔子是善于学习、思考的普通人
孔子作为学习、传承文化的读书人,有几个最鲜明的特点 ——好学、博学、活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公冶长》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论语 ·述而》 “不如丘之好学也” ------- 《论语 ·公冶长》 孔子对“好学”的看重远在“忠信”之上 “有颜回者好学 ,“今也则亡。”
19
在孟子的思想中,合格的君主有三个条件 第一,要“关注民生,与民同乐” 第二,“了解民意,尊重事实” 第三,“尊重民权,对等交流”
20
(三)道家对儒家的批判及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 1.道家对儒家的批判与先秦道家思想发展的概况
14
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助,鬼不见而富,有狂疾? ---《墨子?耕柱》
第一,时代不同 第二,立场不同 第三,代表不同
15
②儒家对当时社会问题所做出的判断及其解决的方法 孔子面对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认为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方法是“仁” ③墨子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墨子面对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认为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方法是“兼爱” ④孟子对墨子的批判及问题的焦点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8
孔子急于作官的原因
第一,孔子急于作官,是要实施他的政治蓝图 第二,孔子急于做官,是要实践他的学术主张 第三,孔子急于做官,是要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 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18
3.儒墨两家的比较评价 “ 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
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 交相非也。”
“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 《墨子 ·尚同上》 “乡长之所是,必亦是之;乡长之所非,必亦非之。国君之所是,必 亦是之;国君之所非,必亦非之。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 非,必亦非之。”
10
孔子对他生活的时代的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游说,二是教书
◆孔子要把他自己的学生培养出来,让他们去参与政治,以此来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教学,有四教、四科之类的说法。 四教,就是“文、行、忠、信” ,也就是历代文献(文)、社会 实践(行)、道德修养(忠)、行为准则(信) 四科,则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孔子教学生,主要也就两条:一是做官,二是做人。怎么教? 主要也是两条:一是答问,二是讨论。
《
中
国
哲
院闽 南
学
师 范
克
思
主
义
学
1
第二编 先秦哲学
一、先秦哲学总论
(一)中国哲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二)中国哲学的开端,出现在商末周初两大王朝的交替时期 (三)中国哲学形成时期,是在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 (四)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进入了第一个活跃期,也就是我们 常说的“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