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是一座以雄、奇、险、秀著称的著名山岳景观。
为了更好地了解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提高地理学科实践能力,我们于2023年8月1日至8月8日,在地理系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庐山综合地理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学习,深入了解庐山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庐山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提高我们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一)实习内容1. 地质地貌考察:了解庐山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貌类型及成因。
2. 土壤植被考察:调查庐山的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植被结构及分布规律。
3. 气候水文考察:观察庐山的气候特征、水文现象及水资源状况。
4. 生态环境考察:分析庐山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及保护措施。
(二)实习过程1. 前期准备:在实习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知识,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有了初步了解。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路线、考察内容、记录方法等。
2. 实习实施:实习期间,我们按照既定的计划,分批次进行考察。
具体过程如下:(1)地质地貌考察:我们首先来到了庐山的庐山地质公园,参观了地质博物馆,了解了庐山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和地貌类型。
随后,我们沿着庐山登山步道,观察了不同海拔的地质地貌特征,如花岗岩峰丛、喀斯特地貌等。
(2)土壤植被考察:在庐山植物园,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分类、分布规律及生态环境。
我们还对庐山的土壤进行了采样,分析了土壤类型、养分状况等。
(3)气候水文考察:在庐山气象站,我们了解了庐山的气候特征、气象观测方法等。
同时,我们还观察了庐山的水文现象,如瀑布、河流等。
(4)生态环境考察:我们参观了庐山自然保护区,了解了庐山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及保护措施。
此外,我们还对庐山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进行了调研。
3. 实习总结:实习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实习总结,分享了实习心得,并对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地理科学)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1实习目的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留下了许多自然地理遗迹。
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
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土壤植被垂直地带分布较为典型,地貌复杂,具有多处断层,褶皱构造。
这些独特的自然地理遗迹使庐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自然地理实习地点。
本次实习目的在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在自然环境中进一步理解书本知识。
针对庐山的自然地理特点,联系书本知识分析庐山地区所看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分布、产状、形成原因,现象及庐山地质的类型(如断层,解理,褶皱等)形成原理等2实习概况2.1实习时间:2010年9月11日——2010年9月17日2.2实习地点:庐山庐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濒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
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长段块山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
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庐山地质地貌类型多样,植被种类丰富。
庐山位于江南台背斜与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地壳运动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和岩化作用明显,地层交齐全,岩性复杂,断裂发育,地貌形体典型多样。
因为地处我国亚热带气候区,地貌上属于中山。
尽管过去遭受人为干扰较大,但庐山地区植物区系仍然较为丰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自然植物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特征较好。
3实习路线9月11日:街心公园→月照松林→庐山气象站初步了解庐山地形地貌,特别是虎背岭至五老峰之间的构造地貌类型;“月照松林”处的地质构造情况,岩石成分以及风化类型;牯牛岭一带的植物类型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庐山气象站的建设与布局。
9月12日:街心公园→女儿城水库→大校场谷地→博物馆实习内容为大月山一带地质地貌类型——河流袭夺,冰积地貌,岩石成分、构造等;大月山一带棕壤土壤剖面结构与成土过程;参观庐山博物馆。
庐山实习报告3篇

庐山实习报告庐山实习报告精选3篇(一)庐山实习报告一、实习概述我在庐山旅游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主要负责参与旅游景区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实习期间,我全面了解了旅游景区的运营模式,学习了景区管理和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实习内容1. 景区管理:我参与协助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接待游客、引导游客、维护景区秩序等。
我学会了如何与游客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如何解答他们的问题和需求。
2. 服务工作:我在旅游景区的各个岗位轮岗,包括餐饮服务、导游服务、景区巡查等。
在餐饮服务方面,我学习了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解决顾客的问题和投诉。
在导游服务方面,我学习了如何向游客介绍景区的历史和文化,并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服务和指导。
三、收获与体会通过实习,我不仅了解了旅游景区的运作和管理,还学习了与人沟通和提供服务的技巧。
我学会了如何处理复杂的情况和矛盾,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认识到旅游景区对员工的要求很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
四、改进建议在实习期间,我发现景区的管理和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员工的服务态度不够热情,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
其次,景区的设施维护和管理需要加强,以确保游客的安全和舒适。
最后,景区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不够到位,需要增加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总结通过庐山实习,我对旅游景区的运营和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
我将以此次实习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庐山实习报告精选3篇(二)庐山实训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在这次实训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各种能力。
首先,这次实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团队合作的机会。
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了各种任务和项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需要相互配合和协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和合作,解决问题和冲突,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其次,我通过实践来应用和巩固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庐山实习实训报告

一、实习背景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濒长江,南接鄱阳湖,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
为了深入了解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地质构造、植被分布等知识,提高野外实践能力,我们地理系的学生于20xx年8月1日至8月8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庐山实习实训。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貌、土壤、植被等;2. 掌握地质地貌、土壤及植物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3. 培养实践技能,验证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4.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庐山概况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属低山丘陵地貌,总面积约302平方公里。
庐山气候湿润,年均降水量1917毫米,年均雾日191天,年均相对湿度78%,夏季平均温度16.9摄氏度,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2. 地质地貌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庐山的汉口峡、大月山、植物园、含鄱口等地,学习了庐山地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及特征。
通过实地观察和资料查阅,了解了庐山地区的主要地层为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岩石类型以花岗岩、片麻岩为主,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河谷等。
3. 土壤实习期间,我们考察了庐山地区的土壤类型、剖面特征、成因及垂直分布规律。
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和山地沼泽土等。
土壤垂直分布规律表现为从山麓到山顶,土壤类型由红壤向山地棕壤过渡。
4. 植被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庐山植物园、黄龙寺、三宝树等地,学习了庐山地区的植被类型、组成、结构、分布规律及植物与环境的生态关系。
庐山植被类型丰富,有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甸等。
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
四、实习感想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 实践中,我学会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增强了团队意识。
人文地理--庐山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庐山实习报告庐山实习报告1、庐山地区地理概况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中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会处,江西省的北端,在九江市域的东南部。
北临长江,东滨鄱阳湖。
距南昌115km,有昌九高速公路相连,沿长江上溯246km可抵武汉,顺江而下464km至南京、836km抵上海。
特有的“吴头楚尾”、“三省交会”的地理位置,使得庐山地区的旅游市场腹地广阔,风景名胜影响较远。
庐山地区区位优越,水、陆、空交通条件兼备,对外联系十分便捷:该地区有庐山火车站与全国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直接相连,有昌九与九景等多条高速公路通达临近城市;从南昌国际机场经昌九高速公路到庐山牯岭镇约130km,庐山机场“九江机场”距离牯岭镇也仅30km左右;该地区濒临长江,坐拥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还可以由紧密相邻的鄱阳湖与赣江相连,直达江西省南部腹地。
庐山地区及其依托的九江市历史上就是沟通岭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水陆要道、通都大邑,具有“七省通衢”的战略地位,曾是中国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如今更是中国南北经济交往的要冲。
因此,该区享有独特的经济区位条件。
庐山又称匡山、匡庐。
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为中国佛教中心之一。
6~8世纪又为道家、诗人、学者驻地,寺庙道观遍布。
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观音桥、周瑜点将台、爱莲池、三叠泉、含鄱口等。
山中牯岭,又名牯牛岭,以有大块岩石状如牯牛得名,海拔1,056米。
清光绪年间先後为英、法、美等国强行租占。
1935年始收回。
现兴建疗养院、休养所等多处。
庐山植物园因有地形屏障,亚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在此驯化生长良好。
2009年,庐山植物园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亚热带山地植物园。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
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2、牯岭镇城市地理特征牯岭镇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沿谷地建成,顺地势形成以东谷、西谷以及牯岭街为主体的一心三轴的城镇结构,形似蝴蝶,同时也形成了三片五区的功能布局,包括东谷、西谷、牯岭街三片,以及住居区、商业区、两个旅游服务区、别墅文化区的五区。
庐山实习报告地理科学

庐山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是一座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区,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
庐山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独特,植被丰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理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于2023年9月12日至9月21日赴江西九江庐山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庐山的各个景点,如五老峰、好汉坡、石门涧、三叠泉等,并了解了庐山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水质仪和流速仪的使用,分析了庐山的水文特征。
在土壤剖面观察中,我们了解了土壤的分层结构和性质。
通过样方调查,我们掌握了庐山的植被特征。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将在课堂上学习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等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加深了对地理科学的理解。
例如,通过观察庐山的褶皱和断层构造地貌,我们了解了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通过水质仪和流速仪的使用,我们掌握了水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2.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例如,在土壤剖面观察和植被样方调查中,我们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加强庐山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环境让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4. 锻炼身心,增强实践能力为期十天的庐山实习,让我们在艰苦的户外环境中锻炼了身心,提高了实践能力。
通过实地观察和动手实践,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地理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通过本次庐山实习,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还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庐山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力数据, 反映各个省市客源地居民实际旅游支付能力时间序列, 要将几个省客源地时间序列综合为一个序列)(5, 用
(四)庐山旅游景区经济环境
主要要素包括二个方面: ① 景区所在市区的GDP, 即九江市GDP;②景区基础设施投资, 即庐山用于景区投资建设资金。将上述二个子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后, 并按50% 、50%的权数, 加权组合得)(2的时间序列, 见表2:
表2庐山景区区域经济环境表Fra bibliotekt指标98
99
00
O1
02
(二)交通网络不便。九江市便利和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早巳形成,而九江辐射到庐山各景点的交通就不是那么便利、快捷和舒适,这严重制约着庐山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资源开发不够,承载受力不均,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据庐山志记载,庐山有景点大约400多处,现在开发的景点为46处,只占11.5%。山顶的资源开发已近成熟,而山体其他部分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2002年山顶游客达到150万人次,大大超过了全年134万人次的旅游环境容量上限,常住人口2万人,这与其常住人口为8850人的上限超出1倍多,使得庐山形成了“旅游资源承载不均,山顶城镇化日益凸显”的局面。各种建设性破坏和野生植物、四纪冰川遗迹遭偷盗现象日益严重,环境破坏严重。
4. 1%
2. 3%
45. 9%
表5庐山景区客源地收入水平表: ()(5单位:万元)
T
98
99
o0
0l
02
03
04
05
06
庐山地区地理调查实习报告

庐山地区地理调查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12年9月16日至9月20日实习地点:江西庐山实习对象: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实习学生:(学号:170210093)目录一、实习目的二、实习内容三、实习工具四、实习路线安排五、庐山概况六、具体实习步骤与内容七、实习感悟一、实习目的1、庐山地区实习是为了在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前提下,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联系实际,解释地理现象。
2、为了培养实习者的实际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集体合作、动手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通过对庐山地域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将地图与实体对照,观察研究区域内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地理坏境特征以及部分景观特征,解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
三、实习设备:地质罗盘仪、海拔仪、测绳、铁锹、枝剪、铅笔(记录笔)、记录本、标本袋、记录表、照相机等。
四、实习路线安排五、庐山概况1、庐山地理位置:庐山地处115°30′~116°20′E,29°20′~29°50′W,庐山地区北至长江,南至星子县,东临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岸,西至瑞昌县。
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地势上处于第一阶梯,地貌上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庐山卫星影像图2、庐山地质地貌A、地质特征:庐山是一个北东——南西向伸展的地垒式的褶皱断块山,两侧分别是九江凹陷和鄱阳凹陷。
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和下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
虽由于断层错动,底层排列不整齐,但中部底层最老,向两侧逐渐顺序变新是很清楚的。
庐山底层在中段出露最宽,向南北两端收敛,表现为一短轴背斜。
这一构造形成对庐山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短轴背斜中部上升量最大,活动性强,断裂特别显著。
在长期的地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岭四谷:B、地貌特征主要地貌有:构造地貌、河谷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构造地貌:总体来看,庐山是一个沿断裂上升的断块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与地理学院地理系
实 习 报 告
课程名称
人文地理学概论
实习名称
庐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实习成员
实习地点
江西庐山
实习日期
指导老师
许树辉
实习成绩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庐山风景区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基本特征;
2、明晰庐山风景区人地关系构架;
3、分析庐山风景区形成原因;
4、了解庐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现状、效益及问题;
在得知各客源地(省市)实际人均收人(实际购买能力)和娱乐支出偏好系数以后,将二者相乘即为客源地居民用于外出旅游的实际支付能力,即用娱乐支出偏好系数来反映客源地居民购买能力。客源地居民实际旅游支付能
力数据,反映各个省市客源地居民实际旅游支付能力时间序列,要将几个省客源地时间序列综合为一个序列)(5,用
1.62
1.14
1.64
资料来源:《九江市统计年鉴》
由表6可以看出,)(5时间序列呈上升趋势,说明客源地旅游外出能力逐年增强。
三、庐山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总量较小,潜力有待挖掘。自1978年以来,庐山旅游开始有了历史性的进展,随后的10多年接待游客一直在年6o万至80万人次的关口徘徊,直到2000年首次突破105万人次。但旅游人数和收入与同期的黄山、泰山等景区相比显得太少。根据专家估算,庐山全年旅游环境容量为134万人次,但这个容量仅仅是庐山山顶的容量,就整个山体来看,旅游总量非常小。
(三)旅游经济的管理体制创新风景名胜资源是集人文、植物、山水等于一体的综合景观,这一特点要求庐山必须统一管理。长期以来,庐山这种局面分割了大庐山,直接导致景点的支离破碎,导致游客难识庐山“真面目”,导致旅游规划大打折扣。既然“一山七洽”的局面,是因为经济利益而起,那么就要用市场的办法去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用企业家的眼光去经营庐山。因此,要对庐山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打出统一的品牌。组建庐山股份有限公司或庐山旅游集团,七方按比例参股。这样,庐山的管理体制就理顺了。庐山的开发由公司负责,这样就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当地旅游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当地老百姓的利益。同时秀峰、白鹿洞、周瑜点将台、爱莲池、南康古街、陶渊明故居和岳母墓等景观,都能为新庐山锦上添花。
(一)庐山旅游景区质量规模
景区质量方面,庐山于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 (IV) (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此,第一大要素庐山景区质量规模已经确定,可以利用专家评分法给予打分,并将所列分值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质量、规模、潜力三个子指标标准化处理以后,并按照4o%、40%、20%权数将它们加权组合得x1的时间序列,见表1
四、对庐山旅才有发展的基点建议
(一)深度开发气候资源旅游。庐山地处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具有鲜明的季风性湿润气候,兼具山地气候的特点,气象万千,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11.4℃;年平均降水量,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多500毫米,达1900多毫米,降水期为170天;相对湿度达78%,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有变幻莫测的云海、飞流直下的瀑布、银装素裹的雪景,形成了气温适中、湿度适宜、气象景观丰富的特点。鉴于庐山的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开展四季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使旅游呈现多样性。
旅游景区每年招商引资反映了景区管委会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政策和所下的力度,这里用庐山每年招商引资额来表示庐山景区政策环境。庐山历年招商引资标准化处理以后情况如表3:
表3庐山景区区域政策环境表
t
98
99
00
Ol
02
03
o4
05
o6
07
X3
一1.3
一0.99
一O.87
—0.76
—0.57
O.25
0.39
O.26
1.19
2.45
资料来源:《九江市统计年鉴)
由表3可以看出,x3时间序列呈上升趋势,说明景区政策环境逐年改善。
(四)庐山景区对应的客源地收入水平客源地收入水平包括二方面:①客源地人均收入水平,指客源地年人均收入。这里指实际购买能力,用当年各地消费品物价总指数修正年人均收入,从而更能真实反映客源地的旅游外出能力。②客源地外出旅游消费支出系数。客源地居民要将旅游动机转化为现实,不仅取决于客源地年人均入水平,而且还取决全居民外出旅游的偏好倾向。他们希望通过旅游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尊重的期望值有多大,这里用娱乐消费支出与年人均总支出比例来代表客源地居民外出旅游消费支出系数(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2002年》)。
1.57
1.98
2.30
资料来源:《九江市统计年鉴》
由表2可以看出,x2时间序列逐渐增大,说明景区经济环境逐年改善。
(三)庐山旅游景区政策环境
这一要素包括四个方面:①景区法律法规:2005年12月,将庐山综合垦殖场、庐山茶科所、市林科所、庐山水电厂四单位划归庐山风景区管理局统一管理。②确定新的旅游发展目标:预计到2020年,九江市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可达8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6亿美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1倍和l3倍;接待国内旅游者可达30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20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分别增长3倍和6倍;旅游业总收入可达340亿元,约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8%,真正成为我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③旅游宣传力度:卓有成效的市场开拓,提高了庐山的知名度,以庐山每年用于旅游宣传促销的投资额表示。④旅游政策倾向:指九江市和庐山景区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
表1庐山景区质量规模潜力表
t指标
98
99
00
O1
02
03
04
05
06
07
质量
7
7
8
8
8
8
9
10
1l
12
规模
7
8
8
8
9
9
10
12
16
16
潜力
9
9
9
9
9
8
8
7
5
6
X1
-0.67
-0.55
-0.31
-0.31
-0.20
-0.33
0.02
0.36
0.81
1.19
资料来源:《龙虎山景区策略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xl时间序列逐渐增大,说明景区质量规模逐年改善。
(二)庐山旅游景区经济环境
主要要素包括二个方面:①景区所在市区的GDP,即九江市GDP;②景区基础设施投资,即庐山用于景区投资建设资金。将上述二个子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后,并按50%、50%的权数,加权组合得)(2的时间序列,见表2:
表2庐山景区区域经济环境表
t指标
98
99
00
O1
02
03
04
05
06
于代表客源地居民的整体旅游支付能力,这里把湖北、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各个省市游客
分别占总游客的比例作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从面得到时间序列)(详见表4、5)
表4庐山景区各省市游客权重表
客源地
湖北
广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权重
l20.3%
10.4%
9.4%
4.5%
3.1%
4.1%
2.3%
45.9%
表5庐山景区客源地收入水平表:()(5单位:万元)
T
98
99
o0
0l
02
03
04
05
06
o7
X5
109.56
l08.85
l24.89
l41.97
l54.67
166.58
173.84
182.0
201.37
220.60
X6
—
1.29
—1.3l
一0.89
—0.43
—0.10
0.21
O.4l
二、实习内容
1、庐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条件与经营现状;
2、庐山风景区形成的地理解译;
3、庐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三、实习仪器设备
1、罗盘;
2、地图;
3、GPS。
四、报告正文(详细内容、过程、数据、结果、体会等,不够可加页)
一、庐山旅游经济的现状
集文化名山、教育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的庐山,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1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庐山自然保护区;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3年成立庐山山南国家森林公园;1996年以“世界文化景观”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以“冰川标本”的独特地质景观,被授予国家地质公园称号;2002年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同年率先引进IS0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并获得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体系认证中心现场通过;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会评选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二)交通网络不便。九江市便利和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早巳形成,而九江辐射到庐山各景点的交通就不是那么便利、快捷和舒适,这严重制约着庐山旅游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