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教育与社会分层(上)

合集下载

第六讲--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分层-《教育社会学》

第六讲--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分层-《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家称这种垂直的社会分层为“某个
社会中的社会阶层”。
在许多情况下,教育是社会成层的一个组成
部分,因为在社会生存和成长中自学校中习
得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变量被认为是重要
的;这种重要性在相关的受尊敬职业的标准
中得到部分体现。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探讨个人地位和教育体
系之间的关系。
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讲,教育体系内部的结构之
二、社会分层和教育成果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有较高教育成就的人是否
就有更好的流动机会?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清楚“教育”
的含义。
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认知结果(成绩和成就)?
受教育时间?
教育资格证书(文凭)?
争论
教育的认知结果(成绩和成就):这种信息不 容易得到! 受教育时间:反映了地方或国家的观点,而且 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教育资格证书:有关文凭的跨国比较包括个人 成分(成绩)和制度特征,教育资格证书的跨 国比较需要转换和认证!
别具有相似生活方式的同类阶层。属于这些
阶级的人是否享有(或缺少)同样的权利?
或者说在等级制度中个人是否已被安置好,
身处高层的人是不是享有更多的权利?
通常根据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来界定其社会地
位,尽管这种做法暗示着可以获得的信息来
源于20至65岁之间的雇佣人口。
3.如何描述具体阶级?
每一种类型有多少人?根据其它的社会稀缺
成了所谓文化和经济资源,而各种职业的均
值被加入到社会经济尺度中。
(二)关于分层的讨论
阶级和地位的含义争论
如何区分阶级?
如何描述具体阶级?
阶级类型的稳定程度如何? 分类维度是否动态?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此研究源于教育社会学家对于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关注。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 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工作职位、人际交往也都要求教育程度。

教育不仅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作用, 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

由于现代社会存在着分化和分层, 教育不但能促进社会分化, 而且越来越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证明, 教育确实能使人们向上社会流动, 但是它的作用是有条件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 教育系统与劳动领域的筛选、训练以及个体在成人职业、经济和身份地位中的分配密切相关。

实际上, 取得成人地位的流动和非流动途径在教育系统内就已经形成了,教育系统的成层符应了社会分层。

正文现代社会存在着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现象,这典型的社会特征曾是社会学最具有想象力的主题。

所谓的社会分化, 即社会生活的各个组成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逐渐分离成专门的部分。

诸如, 家庭的权力越来越多地交给了社会, 特别是孩子的抚养和教育, 有了专门的托管机构和学校。

学校教育根据分化后的社会要求建立起各种专门的学校, 学校会将不同的个人经过筛选后送到社会中的一定位置。

在今天的社会中, 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流动的最主要因素。

一、阶层间的封闭是“文化屏障”的作用吗在我们的社会中, 社会阶层的存在已经是一种社会事实。

各阶层之间的分界随着收入、地位和消费意义的差距加大, 一种明显的阶层界限建立起来, 并起到了明显的保护与排斥作用。

其中“文化屏障”逐渐成为各阶层外显的与隐藏的分界标识, 或者是一种“文化符号”, 你没有这个阶层的文化符号就不能进入这个阶层, 同样, 没有与你一样的文化符号你也不能认同他并与他建立起关系。

如果非要给文化屏障下个定义的话, 是否可以这样尝试着描述, 所谓的文化屏障是指: 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体, 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文化品位、文化消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 人们在这种同质文化群体中, 通过交往和行动, 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阶层文化保护和排斥意识——文化屏障——使其他阶层的人不能进入这个阶层, 也使得自己阶层的人的利益不受侵犯。

教育与社会分层、流动、选拔

教育与社会分层、流动、选拔

社会成层不仅是产生社会整合的原因,也是出现社会冲突的原因
+ 2、“身份不变性”
+ (1)身份团体间的相互关系和成员间相互排斥的程度 + (2)每个身份团体成员的生活方式在童年定型后,即不易改变 + (3)在邻近的身份团体之间,在等级之间以及在一个等几种的核心
身份团体和边缘身份团体之间,所存在的社会距离程度 + (4)快速、方便地进入相应的核心身份团体,从而获得新的经济地 位,并使之合法化的程度 + (5)有某些身份团体决定特殊的晋升或招收新成员的条件,以此来 控制和管理不同的职业或全体职业的程度 + (6)控制和管理教育制度到一定程度,以便通过教育筛选和训练来 支持某些身份团体。
各种形式的资本能够互为转化。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组织资 本的优势拥有者能够把自己的资本进行转化为其它资本。
+ 三、影响城市幼儿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社
会机制
+ (一)文化再生产模式 + (二)资源转化模式
+ (三)政策干预模式
+ 一、样本的基本特征 +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武汉市辖区内就读不同类 型幼儿园的幼儿,年龄段主要处于3一6岁。
+ 一、构建合理社会阶层结构 + 二、建立弱势群体补偿机制 + 三、妥善分配幼儿教育资源
+ 二、社会流动
“流动” 单位 个体 时距 方向 等级制 纵向 横向 距离 速度
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
+ 三、假设 + 身份不变度越大,那么,通常在先于身份等级的 某一经济等级形式中,与个体身份不一致有关的 流动可能性就越大。然而,非流动着也会处于身 份不一致的个体地位上。如 某个人可能从其父亲 那里继承了不一致的地位,而且,在其后的生涯 中无法消除这种不一致。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教育与社会分层地关系是教育社会学地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此研究源于教育社会学家对于教育机会均等化地关注.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 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地作用越来越重要, 工作职位、人际交往也都要求教育程度.教育不仅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大地作用, 而且改变着人们地生活方式和质量.由于现代社会存在着分化和分层, 教育不但能促进社会分化, 而且越来越成为社会分层地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证明, 教育确实能使人们向上社会流动, 但是它地作用是有条件地,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 教育系统与劳动领域地筛选、训练以及个体在成人职业、经济和身份地位中地分配密切相关.实际上, 取得成人地位地流动和非流动途径在教育系统内就已经形成了,教育系统地成层符应了社会分层.正文现代社会存在着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现象,这典型地社会特征曾是社会学最具有想象力地主题.所谓地社会分化, 即社会生活地各个组成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逐渐分离成专门地部分.诸如, 家庭地权力越来越多地交给了社会, 特别是孩子地抚养和教育, 有了专门地托管机构和学校.学校教育根据分化后地社会要求建立起各种专门地学校, 学校会将不同地个人经过筛选后送到社会中地一定位置.在今天地社会中, 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流动地最主要因素.一、阶层间地封闭是“文化屏障”地作用吗在我们地社会中, 社会阶层地存在已经是一种社会事实.各阶层之间地分界随着收入、地位和消费意义地差距加大, 一种明显地阶层界限建立起来, 并起到了明显地保护与排斥作用.其中“文化屏障”逐渐成为各阶层外显地与隐藏地分界标识, 或者是一种“文化符号”, 你没有这个阶层地文化符号就不能进入这个阶层, 同样, 没有与你一样地文化符号你也不能认同他并与他建立起关系.如果非要给文化屏障下个定义地话, 是否可以这样尝试着描述, 所谓地文化屏障是指: 不同文化身份、地位地群体, 都有着不同地文化资本、文化品位、文化消费和不同地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 人们在这种同质文化群体中, 通过交往和行动, 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地阶层文化保护和排斥意识——文化屏障——使其他阶层地人不能进入这个阶层, 也使得自己阶层地人地利益不受侵犯.文化屏障有时是以外显地方式作用于阶层保护, 有时是以隐藏地方式排斥其他阶阶层文化屏障地现象不仅表现在成人社会中, 就是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也同样存在着社会分层地现象.在我们学校就作过研究,25 %地孩子出身于高收入家庭,40 %地孩子出身于普通家庭,在做调查时发现了一种现象.孩子们在选择伙伴时并不是随意地, 他们总是选择与他们家庭相似地孩子作为伙伴.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现象吸引了我地注意力.于是我用了一段时间专门观察和分析这种现象.注意看孩子们玩什么, 说什么.一些孩子来自富裕家庭, 他们地父母大都是经理或企业成功人士, 他们地孩子从小就知道哪些衣服是名牌, 哪些玩具最流行, 什么书最好看, 哪里地餐馆菜好吃, 哪里地游乐园最好玩.这些孩子在一起有交流、有共同地话题和感受.这时, 若是一位工薪阶层地孩子参与到他们地谈话中, 明显地看到这些孩子有一种“歧视”地表情, 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孩子, 他们都会七嘴八舌地说, 他傻, 他连游乐园都没有去过, 我说地玩具他不知道也不会玩, 他爸爸每天骑自行车接他, 我们都是坐汽车回家.这么小地孩子说出这样地话着实让我感到吃惊, 但仔细一想也难怪, 孩子们说地其实是他们生活中地事情.当然, 富裕家庭地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是不同于工薪阶层家庭地.孩子们由于各自带着自己家庭地生活习惯和象征,在一起必然会找能“说到一起”地伙伴了.看来, 经济资本是区分贫富家庭地基本指标, 那么, 文化资本则是不同阶层地象征.文化资本不仅在一代人身上发挥作用,它还有继承性和再生产地功能.阶层之间地文化屏障总是通过文化资本来表达和再生产地.社会学家布迪厄曾经关注过文化屏障现象, 并试图证明文化资本在其中所起到地作用.他指出,像上剧院看演出、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读报纸之类地实践活动, 在人口中地分布都是随不同阶级而定地.这种分布可以还原为教育成就和文化实践之间地关系——参与文化实践地能力是在教育经历中获得地.情况似乎是特定地文化实践被符码化, 从而只有那些可以解读这符码地才能获得这些文化实践, 而解读地钥匙又是通过教育授予地.教育地钥匙地分布随着社会出身地不同而定.布迪厄认为, 只有出身有教养地家庭即有品位地家庭地人, 才能获得这把钥匙.二、教育真地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由于有些人通过这样地途径达到了目地(不管机遇和比例> , 从而进入富裕阶层.于是, 人们已经看到了教育水平确实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在今天地中国,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地关系已经是密不可分了.不同地教育层次使劳动力市场分成相应地领域, 劳动力市场地用人标准以学历制定。

素质教育及素质教育与社会分层

素质教育及素质教育与社会分层

(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要面向受教育者的每一个方面,要求受教育者德、智、 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在目标层面上,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受教育者的素质全面发展、整体提高, 培养其合理的、完善的素质结构;在内容和方法层面上,素质教育的内容 和方法是全方位的,只有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小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目前许多考试的内容,不仅是在测试教师及学生在 课堂上的所教所学(这里更多的是 “学业资本”),还在测试学生在课堂外、 学校外的所知所获 (这里更多的是 “品味资本 ”)。这使得来自社会不同阶 层 的学生面临着不平等的竞争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那些缺乏与考试要求“相匹配”的文化资本的弱势 阶层学子而言,要想通过考试跻身上层社会,只能寄希望于考试的内容客 观“科学”可操控,最好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考什么”。 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和上层社会的学生一拼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说 , 应试教育是他们的最大福音。但是,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民族的传延 进步,以及从教育的本质上看这却是令人忧虑的。 今后的教育改革 (包括考试改革 ),如何在学业资本与品味资本之间、在应 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在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值 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从本质的方面去影响人、培养人,注重引起人的深层变 化、基本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而不是追求那些表面的、形式的变化。
(4)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尊重受教育者主体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挥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精神,挖掘和调动每个受 教育者的内在潜能,实现受教育者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2.品味资本、素质教育、导致社会分层: 以文化能力的形式存在的品味资本是一种内在化的文化资本 。它是一个人 的固定财富 ,是一个人的确定的组成部分,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 , 品味资本与特定的个体是紧密相连的 ,需要长期积累,难以速成 。而且 一经形成 ,难以改变。 (1)学习过程中,品味资本与素质教育存在密切关系 ,并导致了学生阶层的 区隔化现象 。 (2)交往过程中,学生阶级分层现象更为明显。就大多数学生而言 ,作为来 自中层或者上层的学生 ,在读书期间 ,不一定会刻意去鄙视来自社会下层 的同学。只是由于毕竟双方生活环境相差太大 ,所以并不是太熟悉 ,也未 必很了解 ,至于换位思考 ,则更属于困难之事。造成不同阶层的学生之间 的差别以及学生自身的矛盾的原因。与其说来自认知 ,不如说来自习性 , 来自生活习性造成的品味资本上的差异。

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社会学前沿论丛)

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社会学前沿论丛)

第九章市场化 1
与国家规制: 教育收益率变 动研究
第十章劳动力 2
市场结构变迁 与人力资本收 益
3 第十一章教育
机会结构与收 入差距
4 第十二章转型
时期的教育与 社会精英选择
5 第十三章转型
时期的教育与 干部职位晋升
第1节研究的缘起 第2节市场化过程中的国家规制 第3节数据说明 第4节发现与分析 第5节结论
第1节文献综述 第2节研究框架 第3节实证研究 第4节解释与讨论
第1节研究问题 第2节理论框架、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第3节概念、数据、变量及方法 第4节择校家庭社会资本的分布状况及特征 第5节家庭社会资本在子女择校中的作用 第6节结论与讨论
第1节贫困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与问题 第2节贫困儿童教育公平受阻的原因分析 第3节贫困儿童教育扶助的制度安排与问题 第4节保障贫困儿童教育机会公平的政策建议
3 第六章择校与
教育的社会阶 层策略
4 第七章家庭社
会资本在择校 过程中的作用
5 第八章贫困儿
童的教育公平 问题研究
第1节教育公平问题的思想源流 第2节教育公平问题的哲学、社会学理论探讨 第3节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几个重要的理论主题
第1节研究问题与研究资料 第2节义务教育发展及失辍学状况:描述与分析 第3节义务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4节结论与讨论
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社会学 前沿论丛)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分析
社会
社会
因素
结论
影响
分析

论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相互关系

论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相互关系

论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是社会分层的调节器和助推器。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整体结构。

社会分层影响和决定了社会成员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并通过教育复制着已有的阶级结构。

因此,教育公正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实现社会分层的合理化和社会流动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教育促进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流动,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提供了渠道。

虽然现代社会各阶层的位序已经相对稳定,但对于处在社会阶层较低的人来说,教育仍然是改变自身命运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

通过教育的提升,个体可以从底层向上流动,也可以在社会中不断向上攀升,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二、教育对实现合理的社会分层起着平衡和调节作用教育不仅是个体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分层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的提升,个体可以不断向上攀升,同时也可以为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提供动力。

教育对于实现合理的社会分层起着平衡和调节作用,可以帮助社会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益的平衡分配,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教育公正是实现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合理化的重要前提教育公正是实现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合理化的重要前提。

只有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机会的平等保障下,个体才能够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才能实现向上流动的目标,社会结构才能够实现合理的分层和流动。

因此,教育公正是实现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之间关系密不可分,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个体成长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社会分层的合理化和社会流动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教育公正也是实现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合理化的重要前提,为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社会分层对教育资源的占有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制约着教育的公正性。

社会阶层越高的人,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水平也越高,而社会阶层较低的人则往往面临着接受教育的限制和挑战。

优选教育与社会分层

优选教育与社会分层
2020/9/25
关系
社会流动是 从动态的历 史性角度研 究社会地位 结构,实现 社会阶层结 构的调整。
社会分层 是从静态 的共时性 角度研究 社会地位 结构。
13
社会分层 不是凝固 不变的, 它是蕴涵 着社会流 动的动态 平衡
2020/9/25
类型
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
方向
时距
14
代内流动 代际流动
内容 物欲无穷 物以稀为贵
社会结构上 的不平等
2020/9/25
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思
阶级 主义
韦伯
三位 一体
帕累托
精英 理论
LOGO
2020/9/25
8
我国社会分层状况
1956
三大改造
阶级分层理 论基础
工人阶级和 农民阶级
1978
改革开放 身份分层理 论基础 城乡差异和 户籍制度
至今
多元化发展 政治、职业、 教育、收入 和社会声望
非法途径去争取。
2020/9/25
社会流动
2020/9/25
10
11
基本含义 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类型 影响因素
2020/9/25
索罗金 1927年《社会流动》中首次提出:
社会流动是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人口交流 与交换。
社会流动也称“社会位移”,是指社会成
员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变化和 角色互换的情况。
社会发展 最终的趋 势还是离 不开社会 的协调
2020/9/25
社会分层的主要原因
社会分层
2020/9/25
社会文凭论
• 筛选假设理论(ScreeningHypothesis)筛选假 设理论简称筛选理论,有叫做文凭理论, 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视 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 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 岗位上的理论。创始人是迈克尔·斯宾塞和 罗伯特·索洛(RobertMertonSolow)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上)
教育与社会分层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社会分层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
理解社会不平等的各种理论视角 了解中国当代社会分层的现状以及相关研究

一、社会分层的概念 二、社会身份分层体制的重大变迁 三、国外社会分层的理论和方法 四、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五、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 六、教育与社会分层
第四,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在私有化社会中,各个基本 阶级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集中表现,经常 具有敌对性一面,因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 形式。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五,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阶级是个历史现象,仅仅同生产 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私有制的铲除, 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的消亡与其产生一样是不可避 免的,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人人平等、不分贵贱是社会的理想。 人们所看到的社会现实始终是有人治人,有人治于 人;有人富可敌国,有人贫无立锥;有人学富五车, 有人目不识丁;有人倍受尊敬,有人遍遭白眼。也 就是说,现实社会中的人总是被分为尊卑贵贱、三 六九等。 与此同时,在从古至今的历史中,我们也看惯了许 许多多的个人、家族或社会集团兴衰成败、沉浮起 落的种种情状:昔日王侯,今成黎民;旧时农奴, 今为主人;前年还在贫民窟,今天则搬进别墅区。
3、庄园制度(estate system)或封建等级制度:佃农必须向贵族 租赁土地耕作,以换取军事保护以及其他服务。一个人的社会地 位取决与他的家庭出身,每一个主要的社会阶层(等级)都拥有 某些世袭的权利和特权。这种分层体系主要存在于封建社会。与 种姓制度不同的是,等级体系允许通过通婚和个人成就在社会地 位序列中进行一些变动,平民可以成为贵族等。但在多数情况之 下,世袭的地位终生不变。
Do these statistics tell a different story?
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生还者研究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在北大西洋沉船。“优先 救助妇女和儿童”的社会规范被强调。最后,71%的 妇女儿童被救,而男乘客只有20%得以生还。 泰坦尼克上实践的社会规范: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 儿童优先。
Titanic Survival Rates
Male survival rate: 20% Female/children survival rate: 71% 1st Class Women/Children Men Total dead 93% 31% 60% 130 2nd Class 81% 10% 42% 166 3rd Class 47% 14% 25% 536
一、社会分层的概念
社会分层: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 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 程与现象。 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 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者遗传机制方面 存在各种差异。如性别、肤色等。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 成员在社会境况上的差异,例如职业类别、收入多 寡等。
任何社会中“名、利、权”都是既有价值而且稀缺的,因此在 各个社会领域中,人们总是要求名、逐利、争权的,社会分层 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将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 在一定条件下,三者可以相互强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同 时三者又是相互独立,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
2.1 经济地位——财富与收入
帕雷托的政治社会系统模型
自然差别
精英
社 会 差 别
非精英
执 政
非 执 政
A(执政精英)
C(执政庸才)
B(非执政精英)
D(芸芸众生)
精英理论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区别
阶级决定 因素 马克思阶 社会差别 级理论 基本观点 稳定的不平等:阶级 关系是一种稳定的不 平等,个别成员的社 会流动不足以在整体 上改变稳定的阶级格 局。 暂时性不平等:个人 天赋能力是社会流动 的动力,流动可以改 变阶级格局,变稳定 性不平等为暂时性不 平等 阶级壁垒 个人努力难以弥 补竞争起点上的 差距,各阶级间 业已存在的壁垒 构成了它们相互 流动的障碍。 个人能力可以缩 小乃至弥合竞争 起点上的差距, 精英循环足以打 破阶级壁垒。 冲突的根源 阶级之间关系 的对立性
二、社会身份分层体制的重大变迁
身份制——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
期开始的由严格的户籍制度、单位制 度、干部工人区分的档案制度、干部 级别制度等构成的身份制度。该制度 将户口、家庭出身、参加工作时间、 级别、工作单位所有制等等作为社会 屏蔽的基本指标,对于社会群体进行 区分。
身份制的解体
中国自1979年奉行改革开放政 策以后,身份制开始出现了解 体的迹象,身份分层的地位下 降,经济分层的地位上升
2.2 政治地位——权力
权力: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
权力地位根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权力分 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 现代社会的合法权力来源并非所有权,而是科层组织管理部门 中的各种管理职位。
权力有可能不随财富而存在,然而,权力又可有助于获取财富。

阶级制度
阶级:一个由分享共同经济资源的人们所组 成的大型的社会团体。 财富所有权以及职业是形成阶级差异的主要 基础。
阶级与其他分层形式的区别(吉登斯)
与其他类型的分层不同,阶级并非由法律或宗教信条确定。成 员资格不以法律或习俗所确定的世袭地位为基础。 阶级制度比其他类型的分层制度更具流动性,而且阶级之间的 界限从来没有明确的划分。 个体的阶级地位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赢得的,而不像其他类型 的分层制度,在出生的时候已“注定”。 阶级的构成取决于个体所属的不同群体间的经济差异,在其他 类型的分层制度中,非经济因素一般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在其他类型分层,不平等性基本表现为自耕农和地主、奴隶和 主人或种姓高的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关系,相反,阶级差别存 在的一个主要基础在于工作条件和报酬的不平等。
精英理论 自然差别
精英循环的通 路不畅
4.帕森斯的职业分层理论
•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 成员处于不同等级、层次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用的;因 为一个社会要正常运转,就必须把成员安置在不同的位置上, 发挥不同的功能。 • 帕森斯主张以职业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认为职业是阶层划 分最重要的标准。帕森斯认为,财富、权力和声望都是依赖 于职业的,职业的等级代表各个人的成就,从事不同的职业, 就处于不同的阶层。功能重要、人才稀缺的职位,其奖赏和 地位就高。 • 美国社会学家通过调查把美国的一百多种职业按照声望高低 排列出名次。例如美国社会学家特莱曼在1977年发表的《从 比较的观点看社会声望》一文中,对美国的73种职业打出等 级分。
2.3 社会地位——声望
声望:一个人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良好评价与社会承认。
声望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肯 定到否定构成的高低有序的阶梯。声望地位是指人们在这一阶 梯中所处的位置。 表现形式:公众接受与名誉,尊重与钦佩,荣誉与敬意。
获得方式:职业、善良、慷慨、勇敢、有创造性或有智慧等。
历史上的分层制度
奴隶制度
种姓制度 等级制度 阶级制度
历史上的分层制度
1、奴隶制度(slavery):个人以及团体社会不平等 法制化的一个极端的分层制度。
2、种姓制度(castes):一套由宗教主导,是世袭 传承不变的阶级体系。个人纯粹根据种族、宗教或 其他天赋特性被永远固定在一个社会地位上。例如 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士),刹帝利(武 士),吠舍(商人和农民),贱民(不可接触者, 为统治种姓服务的)。印度教认为他们可以指望通 过再生在来世提高自己的种姓,但在今生则必须接 受自己的命运。
三、社会分层的理论
卡尔·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
马克斯· 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帕森斯的职业分层理论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阶级的含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 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 的关系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 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 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 集团的劳动。
变迁特点
农民开始突破了户籍身份的限制
“官本位制”有所变化 “档案身份”已被突破 取代传统的先天身份指标,人们通过后 天努力获得的文凭、学历、技术证书等 作为社会筛选的功能越来越突出 。
身份制变迁激发的社会矛盾
1、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更为扩大。
以受教育为例,2000年,我国农村15岁以上人 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比城市平均水平少3 年;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农业从 业人员最低;2000年,全国3/4以上的文盲、半文 盲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 另有数据表明,城乡居民公共卫生资源分布差异 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而公共卫生 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农村每千人口,平均 拥有不到一张病床,而城市的平均数字,约为3.5 张;农村每千人口,只拥有一名卫生技术人员,城 市则在5名以上;农村人口医疗保险覆盖率只有 9.58%,城市则为42.09%。 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基本覆盖全国农村 居民。
2、城市外来人口、流动人口, 尤其是流动人口中的白领层、中 上层提出了明确的权利要求。
3、残存的户籍身份利益所引发的 矛盾有所激化 。
事件:一妇女在长沙公 交车上摔倒后死亡,法 院一审判赔20余万,二 审判赔8万
改判原因:死者为 农业户口,应参照农村 居民标准,而一审是按 照城市居民标准核算的
第二,阶级产生的条件。阶级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首 先,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出现为前 提;其次,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 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