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贫原因分析图1
浅谈安徽省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分析及其措施

贫困户,采取上门服务的形式,走进家中提供义诊服务。通过系列
医疗救助活动,帮助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解除病痛、解除就诊经济压
力,达到尽快实现脱贫的目的。对贫困户进行了医疗报销,医疗兜
底,医药费基本上都报销了百分之九十,对其家庭成员就近安排一
个公益性岗位,让其靠自己劳动力可以赚取一定收入,如果家庭中
有小孩上学读书,可以让其评一个低保,以减轻其家庭负担。
( 二) 农业技术的更新及推广
农民自主学习,接受新观念,新技术。
( 上转第 10 页)
作者简介: 仇翠 ( 1993 - ) ,女,汉族,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统计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 管理统计与企业发展,农民创新创业 管理。
14
有技术背景
21. 11%
获得银行贷款
17. 78%
相关人际关系积累
业人口占据总人口的 81% ,贫困地区的大部分务农者文化程度较
低,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并且大部分务农者无特殊技能。很多
贫困地区的务农者思想较为保守,观念陈旧,并不愿意选择外出,
所以选择在本地就 业。 由 于 农 业 知 识 储 备 不 足, 自 身 发 展 技 术 受
限,更多时候只是解决了个人的温饱问题,而不能给家里提供更多
16. 67%
市场判断能力弱
4. 44%
亲朋提供资源
11. 11%
自己管理能力提升
8. 89%
地域资源优势 政府支持
10. 00% 5. 56%
怎样发挥好资源优势 本地的交通通讯等 基础设施太差 自己没有技能
缺乏人才团体互帮互助
17. 78% 0. 00% 0. 00% 8. 89%
家族原有较好的经济实力 0. 00%
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ppt

从这个发展轨迹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收入差距保持平稳阶段(1980年一1985年)
收入差距高位震荡上行阶段(1986年一1995年)
收入差距逐年扩大阶段(1996年一2011年)
(二)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
1、体制因素
(1)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我国农村人口未及温饱的贫困人口2.5亿人,占农 村居民总数的1/3,低收入家庭占80%以上。1978年在农 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正式启动,将 土地承包到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在全国的试点和推广引起 了农村经济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变化,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综 合生产力,激励了农村居民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使得被平 均主义分配方式抹杀了的劳动者个体之间的劳动能力的差 距突然显现出来,这在初期造成了潜在能力不同的劳动者 收入差距的拉开。然而这种以农业收入为主产生的差异主 要在于自然禀赋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会具有累积效应,且 对农村居民来说是普遍受益的,所以此项改革长期看具有 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
2、经济因素 (1)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即农业与非农业转换: 从二元经济结构方面看,收入差距的存在正是由 于各收入层次对农业和非农业收入的依赖程度不同造 成的,对农业依赖程度越大,所处收入层次越低,反 之则收入越高。 当整个经济处于二元转换过程中,各收入层都会 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减少,对非农业的依赖程度增多, 但各收入层的变化速度是不同的。如果高收入层的变 动速度快于低收入层,就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Gini
0.05 0.1 0.2 0.3 0.4
0.15
0.25
0.35
0.45
0
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第三类 致贫原因 帮扶计划

第三类致贫原因帮扶计划
贫困户家庭主要致贫原因分析
一、识别时致贫原因
主要致贫原因(单选) □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动力□缺资金□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其他致贫原因(最多选两项) □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动力
□缺资金□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二、贫困原因分析:
帮扶计划
对照该户致贫原因与贫困户共同制定如下帮扶计划
贫困户签字:帮扶责任人签字:
201 年月入户走访帮扶贫困户工作记录
201 年月入户走访帮扶贫困户工作记录。
贫困人口身心健康状况探析

贫困人口身心健康状况探析——以陕西省扶风县东坡村为例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罹患的一种疾病。
贫困人口是一类特殊的群体,由于疾病、残疾、上学、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因灾等原因造成家庭困难。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探究贫困原因对制定精准扶贫措施具有治病治根的根本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杏林镇东坡村为例,试图用解剖麻雀的手法,以点及面,由小见大,从研究贫困户身心健康角度出发,分析贫困现状,探析深层次致贫原因,以期提出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有借鉴价值的对策建议。
一、东坡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及致贫原因、劳动力状况分析扶风县杏林镇东坡村,位于关中地区,全村共649户2465人,土壤水利条件较好,分析东坡村的贫困状况对反映关中地区乃至全省范围内贫困村有其代表意义。
全文使用数据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库,入户访问资料以及乡邻了解情况。
2017年全村核实认定66户贫困户,共计208人,贫困发生率为8.4%。
致贫原因主要是缺技术致贫24户81人,因残致贫21户58人,因病致贫9户44人,缺劳力致贫9户14人,因学致贫2户7人,因灾致贫1户4人。
因残、因病、和缺劳力可归结为因身心健康问题,三者致贫户数合计达到39户,占贫困总户数的59.1%,身心健康问题已成为东坡村致贫的主要原因。
图1:东坡村致贫原因分析图分析东坡村贫困户的劳动力状况,66户贫困户208人,其中有66人无劳动力占比31.7%,22人丧失劳动力占比10.6%,二者合计为42.3%,四成以上人群无劳动能力。
村贫困户中有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力的户数为51户,占比77.3%,缺乏劳动力的背后原因是健康状况或有劳动年龄外人口的问题。
如扣除37名未成年无劳动力人数,仍有51人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力。
图2:东坡村贫困人口劳动能力情况二、贫困人口健康问题突出1、健康状况总体分析总体来看,东坡村贫困户中身体健康的人数为130人,占比62.5%,残疾人数为42人,占比20.2%,长期慢性病人数为31人,占比14.9%,患有大病人数为5人,占比2.4%。
农村主要致贫原因

精准扶贫之我见从我们对口帮扶得村镇得调研情况结合我个人在农村任职经历,对农村至贫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劳力至贫,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目前,农村得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没有任何形式得医疗与社会保险,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得成员,导致难以脱贫。
现有贫困户中,因缺劳力至贫占贫困户总数得60%以上,这类贫困户就是扶贫工作得难点。
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得努力脱贫,即使脱了贫也容易返贫。
(二)因病至贫,家庭成员得慢性重症或突患重病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得甚至债台高筑。
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得医疗费用与长期生病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没有精力与信心摆脱贫困。
(三)致富无门,安于临界现状。
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无技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在家想致富,又缺资金、缺项目,经济状况处在脱贫得临界线上,自身安于现状,不愿拼搏。
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提供增收项目,在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能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四)遭遇灾害,家庭经济状况变差个别农户本来就举债经营,想押宝致富,但若遇到投资项目遭遇天灾人祸。
家庭经济状况就雪上加霜,极有可能造成贫困。
精准扶贫就要针对农村至贫原因做出准确判断,找出脱贫策略,帮助贫困户致富奔小康。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做好政策宣传,培养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贫困并不可怕,可怕得就是没有摆脱贫困得信心与决心。
扶贫应先扶志,人穷志不短,不能安于现状,等着政府捐物捐资,滋生依赖心理,而就是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借助外力,形成合力,主动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寻找到脱贫致富新路子。
(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要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有绝对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份就是无劳动能力得人口,通过帮扶很难脱贫,只能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湘潭县茶恩寺镇柏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及结对帮扶对策建议2018年2月,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潭市发[2018]1号)文件的要求,根据组织的安排,我被选派任湘潭县茶恩寺镇柏棠村基础薄弱村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帮助队队长,入村开展工作以来,我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首位来抓,走村入户,调查分析,通过整合资源,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结合实际情况,精准实策实施结对帮扶工作,努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扶贫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基本情况全村有农户850户、3418人。
2017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8户,占总农户6.8%,贫困人口186人,占全村人口的5.4%。
已脱贫户34户125人,占贫困人口的67.2%;未脱贫户24户61人,占贫困人口的32.8%,占全村人口的1.8%。
(一)贫困人口收入构成情况: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为2673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58%,养殖业收入占24%,林业收入占4%,务工收入占10%,其它收入占4%。
(二)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构成情况:贫困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8%,高中、初中文化占33.9%,小学、初识字占53.2%,文盲率为8.1%。
(三)贫困人口年龄构成情况:贫困人口平均年龄为44.7岁。
(四)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我村有贫困户58户、186人,其中:缺劳力贫困7户,24人;残疾造成贫困24户,72人;自然生存条件差、缺乏资金项目贫困4户,14人;因病致贫21户,74人;自身发展不足贫困2户,2人。
二、致贫原因(一)身体残疾或突遭变故,缺乏劳动力。
缺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等,主劳动力缺失,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
我村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24.2%,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二)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
调研报告:农村贫困人口致贫的成因及政策调整

农村贫困人口致贫的成因及政策调整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农村贫困人口致贫的成因分析1、住房致贫当前不健康的农村婚嫁习俗,使得农村有男孩的家庭,为建新房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将生活水平降到最低不说,如果有多个男孩的家庭势必不堪重负陷于贫困不能自拔。
2、能力致贫贫困农户受文化水平、技术能力的制约,先进的农业技术难于普及,农业收益有限。
虽然土地流转让许多村民走入城市,但受自身落后素质影响,使得他们在土地劳作之外的行业,同样很难拥有竞争力。
3、教育致贫在农村贫困家庭中,很多父母出于机会成本考虑,让孩子未接受完义务教育就离开了学校。
此外当前农村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就业难,也阻碍了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投资意愿,使得贫困代际延续。
4、疾病致贫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
一旦生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不但意味着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大幅度减少,仅有的积蓄也可能因为一场病而花光。
(弘利教育)5、心理贫困物质贫困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引发了农村贫困人口的自卑心理与宿命心理,心理贫困反过来作用于物质贫困,影响着农民走向富裕生活的努力,使他们普遍缺乏靠拼搏创业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勇气。
二、政府扶贫政策中的不足1、扶贫目标在实践中发生偏移在扶贫对象的确定以及低保钱的发放过程中,部分乡镇、村干部存在着徇私行为,优先照顾自己的私人关系,很多非贫困农户因为这种沾亲带故,而享受到了政府的扶贫资源,甚至出现“死人吃低保”的事情,而生活真正困难的农户反而享受不到。
2、扶贫过程监督和评价机制缺失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贫困人口的诉求得不到反映。
而上级政府也因缺乏对扶贫基层信息的有效掌握,监督更是无从实施。
导致一方面扶贫项目在主观的决策下严重脱离农村贫困实际,最终变成形象工程。
另一方面,假扶贫、扶假贫的现象屡屡发生。
三、政府扶贫政策调整(一)宏观的政策调整1、精准识别政策调整。
31522151160_贫困户致贫原因清单

序号年度贫困户姓名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12010王从根据实地考察,该贫困户由5人组成,主要靠种植,务工为主,年均人收入900元,贫困原因:缺乏耕地,自然条件差,子女多,缺乏劳动技能,种植农作品收入低。
曾理生22010王辉根据实地考察,该贫困户由7人组成,主要靠种植,为主,年均人收入980元,贫困原因:缺乏耕地,自然条件差,子女多,缺乏劳动技能,种植农作品收入低。
钟珠庆32010王斯纯根据实地考察,该贫困户由3人组成,主要靠种植为主,年均人收入950元,贫困原因:缺乏耕地,自然条件差,种植农作品收入低。
罗纯清贫困户致贫原因清单42010王斯道根据实地考察,该贫困户由2人组成,主要靠种植,务工为主,年均人收入950元,贫困原因:缺乏耕地,自然条件差,年老多病,种植农作品收入低。
林介山52010王斯文根据实地考察,该贫困户由3人组成,主要靠种植,务工为主,年均人收入980元,贫困原因:缺乏耕地,自然条件差,缺乏劳动技能,种植农作品收入低。
苏升62010李华根据实地考察,该贫困户主要由6人组成,年均收入1200元,贫困原因:耕地少,无技能,收入低。
吴妃强72010黄茂该贫困户主要由4人组成,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作物种植收入,年人均收入800元,该户耕地少,自然条件差。
钟全82010黄伍根据实地考察,该贫困户由6人组成,个体户,主要靠子女供养,无技能,耕地少,劳力少,收入低,年均收入1200元。
林坚92010黄道义根据实地考察,该贫困户由4人组成,主要靠种植农作物,年均收入890元,贫困原因:缺乏耕地,户主年老多病,妻多病,收入低。
欧小红102010王玉据实地考察,该贫困户主要由6人组成,主要靠种植,年均收入1200元耕地少,无技能,收入低,农作物抗自然能力差。
苏升112010李梅察,该贫困户由6人组成,主要靠种植,年均收入1120元,贫困原因:劳力少,农作物抗灾能力差,收入低。
颜承迪122010李栋纠根据实地考察,该贫困户由4人组成,主要靠种植农作物,年均收入890元,贫困原因:缺乏耕地,户主年老多病,妻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