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在提高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中的应用 (2)
pdca循环在提高住院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171PDCA循环在提高住院患者菌逐年增加。
按照《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细则》的要求,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是医院合理用药管理中重点监测指标之一。
通过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可发布的医疗质量指标监测数据,我们发现临床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低于30%。
为了保证我院临床微生物标本的质量,提高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和血液及其他无菌部位标本送检比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我们进行小组讨论并向检验科主任汇报,主任要求我们在保证检验结果质量的同时,要与临床科室紧密联系、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向临床医护人员讲解标本采集规范,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数据。
障碍、血压降低、炎症反应参数升高的患者,必须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集血培养。
为使微生物室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我们使用电话和微信群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联系,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及时向临床报告危急值,从而引起临床医师对微生物结果的重视。
三、保证质量,持续检查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工作: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经过小组人员多次讨论,我们制订了《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流程》,对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在日常工作中逐步落到实处,完善各种程序和记录,力争做到“做自己所写的,写自己所做的”。
172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大医院检验科 山西 晋城 048006用抗菌药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此,根据2019版CLSI更新内容要求,我们对药敏试验报告单不断进行改进,删除报告单中细菌天然耐药的药物,在备注栏中增加血培养报阳时间、涂片信息和天然耐药等内容,并持续进行改进,在报告审核前至少核对3次。
在小组人员的通力合作下,微生物报告质量较以前明显提升 。
及时向临床发布我院每季度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向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我院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低于20%,临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经验用药可选用头孢唑林、苯唑西林或头孢西丁;我院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60%,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PDCA循环在医院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PDCA循环在医院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研究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医院医学检验质量方面的应用效果。
方法:从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从本院门诊、住院和健康体检患者中抽取了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式,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式,对两组管理质量合格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经过比较,观察组的管理质量达到了更优的水平,这种差距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医院医学检验质量管理,可以显著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关键词:PDCA循环;医院医学检验;质量管理引言检验科的检验任务非常艰巨,包括血液和尿液检测。
然而,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干扰,例如医疗设备和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为了提高检验质量,医院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检验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本文通过一项实验,探讨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从本院门诊、住院和健康体检患者中抽取了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
对照组有38例男性,22例女性,他们的年龄在21岁到53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7.1±4.4)岁。
观察组则有36例男性,24例女性,他们的年龄在19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9.3±5.3)岁。
经过详细比较,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表明它们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为了保证实验质量,对照组实施严格的管理措施,包括定期清洁和消毒实验室,以及按照规范的流程对接收的病人样品进行检测,最终提供精确可靠的实验结果报告。
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①策划:为了提升医学检验的质量,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据患者的特殊需求,明确检测的标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流程,同时,对每一份工作都应当进行精心地划分,落实个人责任,让每一步都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并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规范来执行,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PDCA循环法在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中的临床实践

PDCA循环法在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中的临床实践王潋漪;杨燕;李双玉;陈志美【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24(33)9【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和杏林医院感染管理系统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PDCA管理前)以治疗为目的的全身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37124例,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7837例,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29493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PDCA管理后)的上述患者各26558例、7919例、24433例,作为观察组。
运用PDCA循环法,通过调查现状、分析原因、制订计划、实施方案等步骤对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进行全方位管理,比较管理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全身性抗菌药物、特殊级抗菌药物、限制级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为60.86%,97.34%,8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1%,86.91%,64.29%(P<0.001)。
结论PDCA循环法能有效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总页数】4页(P145-148)【作者】王潋漪;杨燕;李双玉;陈志美【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5;R978.1【相关文献】1.基于信息化应用PDCA循环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2.PDCA循环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效果分析3.PDCA循环法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的影响4.RCA法联合戴明循环管理模式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影响5.基于焦点管理循环模式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实践探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高ICU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高ICU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目的观察分析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高重症监护室(ICU)护理质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该院ICU收治的30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2016年1—12月该院ICU收治的300例ICU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ICU护理质量管理,观察组患者采用PDCA 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比较两组ICU护理质量检查的分值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病房管理、专科护理、文书书写、感染控制、消毒灭菌、技术操作、沟通能力以及应急能力等护理质量检查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升ICU 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管理以及护理满意度,具有在临床广泛推广的应用价值。
标签:PDCA;ICU;护理;质量管理;应用效果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比较特殊的科室,主要是集中治疗危重症患者。
由于ICU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且复杂,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变化迅速,并发症较多,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1]。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ICU护理管理,以提高护理质量,给予患者提供高效和便捷的护理服务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PDCA循环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共包括4个环节: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以及处理(action)等[2]。
PDCA循环可以进行不停顿循环的管理工作程序,循环管理周而复始,每经过一次循环后,都对前次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查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的目的,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护理质量进一步的提高[3]。
2017年1—12月该院ICU实施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取得的效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PDCA循环模式在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PDCA循环模式在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PDCA循环模式(Plan-Do-Check-Act)是一种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常用于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中。
在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PDCA循环模式来设计实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总体规划(Plan)教师在教学前首先需要进行总体规划,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在实践教学的总体规划中,教师需要明确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实验设备和材料的准备工作、操作流程等。
教师还需要考虑实验的安全性和实施的可行性,以确保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二、实践操作(Do)实践操作是实验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微生物学相关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
在实践操作环节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仔细的讲解,引导学生操作实验设备、处理实验样本,并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记录和评价,为下一步的检查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三、检查和评估(Check)在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实际操作记录进行分析,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程度;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反馈和意见。
通过检查和评估,教师可以了解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轮PDCA循环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四、改进(Act)根据检查和评估的结果,教师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可以包括教学方法的调整、实验内容的增删、实验设备和材料的更新等。
在进行改进时,教师还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材的建议,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改进完成后,教师可以再次进行总体规划,开展下一轮的PDCA循环。
PDCA循环模式在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通过这种循环模式,教师能够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PDCA方法提高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的作用

PDCA方法提高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的作用摘要:目的探讨PDCA方法对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2021年1月至6月之间未采用PDCA方法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原学送检情况分为对照组,7月至12月之间采用PDCA干预治疗性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情况分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病原学送检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临床中采取PDCA方法可明显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效果确切,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PDCA;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目前,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普遍存在时间长,联合用药多,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低等问题[1-2]。
抗菌用药导致患者不良反应增多、细菌耐药性、治疗的失败,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研究发现,减少发生院内感染、抑制细菌耐药关键因素在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3-4]。
因此,为分析实施PDCA方法在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的作用,内容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12月共1000例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选取1月至6月期间未采用PDCA方法,随机采取568例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非限制级、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人数分别是242、326例。
观察组选取2021年7月至12月期间实施PDCA方法,选取432例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其中非限制级、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人数分别是200例,232例。
对比两组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的效果。
PDCA使用方法:具体内容如下:①制定计划。
评估目前本院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情况,分析在送检过程中所存在问题,寻找原因,提出解决方式,制定相对应的整改措施。
根据抗菌药物送检率较低的现象,组织相关科室负责人从管理制度、收集材料、操作流程,对其中原因进行探讨分析,寻找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原因,再次筛选评估、分析、筛选,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
PDCA循环在提高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中的应用ppt课件PPT

评估方法的选取
数据分析
收集并分析微生物送检的相关数据, 包括送检数量、送检时间、检测结果 等。
问卷调查
向患者和医护人员发放问卷,了解他 们对微生物送检过程的看法和体验。
专家评审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微生物送检过 程进行评审,提出改进意见。
比较分析
将实施PDCA循环前后的数据进行对 比,评估效果。
总结词
实施计划,确保执行
培训医护人员
组织培训课程,提高医护人员 对微生物送检重要性的认识和 操作技能。
加强宣传教育
制作宣传资料,向住院患者及 家属宣传微生物送检的意义和 流程。
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 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
实。
检查阶段(C)
总结词
检查结果,分析问题
结果对比
将实际送检率与目标送检率进行对比,评估 计划执行效果。
案例二
总结词:问题解决
详细描述:某医院运用PDCA循环对微生物送检率进行管理。在发现问题后,及 时分析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方案,最终成功解决 了微生物送检率低下的问题,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安全。
案例三
总结词:持续改进
详细描述:某医院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持续监测微生物送检率。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分析原因 并制定改进措施。通过不断循环改进,微生物送检率得到持续提升,有效降低了院内感染的风险,提 高了医疗质量。
。
跨部门协同合作
PDCA循环强调跨部门协同合作 ,有助于打破部门壁垒,加强部 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
共同推动医疗质量的提升。
PDCA循环在提高微生物送检率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PDCA 循环管理在提高住院患者血标本合格率中的应用

PDCA 循环管理在提高住院患者血标本合格率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对血液标本实施 PDCA 循环管理,提高血液标本的合格率。
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1-6月送检的血标本69564例,对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及管理计划,进行 PDCA 循环管理,对血液检验标本采集进行干预。
统计2017年 6-12月送检的血液标本72691例,与 PDCA 循环管理前进行对照。
结果:实施PDCA 循环管理后,血液标本合格率有所提高。
结论:PDCA 循环管理对提高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血液标本;质量PDCA 循环管理是由美国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提出,包括 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4个阶段,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管理方式[1]。
我科将 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临床输血科血液标本质量的改进,以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7年1-6月送检的血标本69564例,其中无效标本185 例,占2.6%,要求临床全部重新抽血。
对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措施及管理计划,进行 PDCA 循环管理,对血液检验标本进行干预。
统计2017年 7-12月送检的血液标本72691例,与 PDCA 循环管理前进行对照。
1.2方法1.2.1 PDCA 循环管理法计划阶段(P):我科2017年1-6月送检的血标本69564例,其中无效标本185 例,占2.6%,要求临床全部重新抽血。
对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调查统计(见表1),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1 185例无效标本存在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召开相关部门人员会议,取得检验科和护理部对我科的支持制定如下计划。
(1)由检验科制定标本采集程序指南,包括患者准备要求、标本收集试管要求、标本留取的要求、防腐剂或抗凝的种类和用虽要求、标本采集时间、标本标识要求,运送要求以及其他特殊要求,规范化培训全科护士,邀请检验科老师统一讲课培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进期限:2014年1月1日—8月31日 设定改进目标: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30%
35 30 25 20 15 10 5 0
改进前均值 改进目标
30
16.82
3、第3阶段—明确现行流程 初步调研,明确现行科室标本送检执行流程
医生使用前抗菌药物下达医嘱
护士执行医嘱,采集标本
检验科护工收取标本或医护人员送标本
PDCA循环在提高住院患者微 生物送检率中的应用
六病区 普外科
PDCA
P (计划) D (执行) C (检查) A (效果)
选择课题
设立目标 执行计划
检查计划的 执行结果
提出最佳方案
制定措施计划
总结成功经验 制定标准
把未解决的/ 新出现的问题 转入下一个 PDCA循环
二、PDCA应用之— 提高住院患者微生物样本送检率
• 寒战发热病人,使用抗菌药物,需行血培养; • 咳嗽、咳痰病人,使用抗菌药物行痰培养; • 手术病人,术中行渗出液、胆汁等培养,术后若切口有渗 出等情况行切口分泌物培养; • 经脉导管插管病人拔管行导管培养; • 必要时行尿培养及大便培养。
8、C阶段—检查结果
月份
1 2 3 4 5 6
送检例数
26 18 44 36 45 45
六病区 尹光平
谢谢 !
根据讨论的结果,鱼骨图分析
5、第5阶段 —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计划
• 由科主任领导,联合各诊疗小组及护理人员针对送检率低 的问题进行改进,1月初召开会议听取改进结果汇报。 • 1、科主任牵头,完善下发相关管理规定,与绩效挂钩 • 2、护理小组组织对正确留取标本培训。 • 3、检验科针对阳性率低组织室内质控评价。 • 4、主动申请药剂科临床药学室进行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 样本送检专项检查。 • 5、质控科负责改进后资料、数据收集分析,形成书面报 告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 通过采用PDCA循环在改进微生物样本送检率低中的活动 ,积极完善各环节中的配合,完善了执行环节中的相关规 定与奖惩,优化了工作流程,充分发挥了每位医护人员联
合的监管作用,达到了预期的的改进目标。但仍存在一些
需继续改进的问题。
三、今后管理工作的启示
• 此次PDCA循环方法在质量管理过程的系统的应用,针对 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低的问题改进起 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帮助了管理人员用科学的方法、真 实的数据寻找问题、分析问题,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系统 改进。 • 此案例的成功改进为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在逐步养成科学、 精细化的管理习惯上提供了有力的学习模板,为提升科室 整体管理内涵质量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115 77 151 128 138 114
送检率(%)
22.60 23.37 29.14 28.13 32.6 39.47
7
8 合计
53
53 320
123
137 92.55
2014年1月1-8月31日运行病历微生物送检率统计
经过科室监管,1-8月全科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样本送检率平均 为32.55%,超出设定目标30%,7月份最高达到43.09%,为历史最高。
1、第1阶段 —发现问题
25 20 15 10 5 0 送检率
月
月 11 20 13 年
7月
8月
9月
10
年
年
年
年
13
13
13
13
20
20
20
20
20
13
年
12
月
2、第2 阶段—成立小组
• 发现科室微生物送检率连续6月<30%,不符合医 院要求规定,故成立改进小组,组长:尹光平, 副组长:孙云霞,组员:全体医护人员。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送检率
一月
三月
五月
七月
平均
改进目标及结果
35 30 25 20 15 10 5 0
改进前均值 改进目标 改进结果
43
9、A阶段—处理评价
• 评价:从1月到6月,送检率逐步提高,但8月份送检率稍 有下降,可能 与少数医师送检意识下降有关,需再次加 强微生物送检在抗菌药物治疗中的重要性知识培训,在以 后工作中做的更好。 • 总结经验,找出本阶段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 • (1)将下发的规定通知正式纳入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 度中。 • (2)各部门加强医生、护士及检验各层各级人员在执行 环节中相关知识的培训,保证流程执行偏差最小化。 • (3)每月初在科室晨会公示上月监测指标达标情况,根 据情况召开协调会分析、解决。
6、P阶段--制定书面改进计划,下发执行部门 改进计划进度表(甘特图)
实施项目 下发通知 (关于提高送检率的 规定) 负责人 尹光平 1月5日 10 15 20 30
组织培训 孙云霞 (如何正确留取标本) 组织室内质控 “专项检查” 组织送检率 “专项检查 收集改进资料、数据 熊波 熊波 熊波
7、D阶段—具体实施
检验科根据医嘱对标本进行采样分析
检验科出具报告发送至临床科室
医生根据检验结果下达医嘱
4、第4阶段—分析原因,确定主因
• 在科室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议中,运用“头脑风 暴法”各组员针对现状问题逐一发言。
住 院 制度 人员 患 无送检率达标 医生使用抗菌药物 者 相关规定、奖惩 未开具送检医嘱 使 无多部门联 用 合监管机制 多部门未联合监管 抗 菌 标本阳性率低 检验人员检验 药 医生积极性降低 技术正确性 护士采集标本 物 方法正确性 标本容器 标本留取后转运 送 培养皿质量 培养过程中环境 检 环境 方法 材料 率 低
3
天津汉邦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按照《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细则》、江苏省
卫生厅及溧水卫生局等上级监管部门要求,住院患 者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样本送检率是医院合理用药 管理中重点监测指标。
•
目前,通过每月医疗质量指标监测、数据统计
反馈中发现微生物样本送检率较低,小于上级部门
要求的30%。
抗菌药物微生物样本送检率连续6个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