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赣南采茶戏

浅谈赣南采茶戏
浅谈赣南采茶戏

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

——赣南采茶戏

论文摘要:中国民间蕴藏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江西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采茶灯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赣南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起源艺术特点传统剧目

我初步学习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了解了民间文学的本质及特点,认识到了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功能,并且学习到了一些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和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民间文学,是世界民间文学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由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我就想到了在我的老家,江西省吉安市也有一种民间文学形式——采茶戏。采茶戏在老家有很多人喜爱,特别是受中老年人的喜欢,基本上有条件的都会买一些光盘在家,闲暇时候观赏。

一、赣南采花戏的起源

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当然,采茶戏不可能是某个人发明的。一般认为采茶戏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可见那时,偏僻的乡村里,已有“采茶”的演唱。他还有一首赠别的诗,更能说明当时“采茶”的发展情况:

“粉楼西望泪眼斜,畏见江船动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饮,庭前相忆石楠花。”

二、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发展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由采茶灯近一步发展为采茶歌。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发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代康、乾年间,清人陈文瑞(乾隆时人)有一首《南安竹枝词》,反映了当时民间演出采茶的盛况:

“谣哇小唱数营前,裘扮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角戏,采茶歌到试茶天。”

关于当时群众在观看采茶时的狂热程度,信丰县志里有一首《南安吟》描述得极为详细:

“采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历乡里寻瑶,回眸一盼巧笑瑳。纨绔子弟争打彩,持杯谑浪肆摩挲。可怜铁石燕泣口,蚩民生计下煤窝。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辛苦得钱欢乐洒,囊空归去,学得‘阿妹’一声?。”

这首《南安吟》,是县里一个名叫谢肇祯的教谕写的。教谕是学官,他的观点,代表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采茶戏的看法,尽管满含贬意,但反过来看,正

好说明当时群众对采茶戏的迷醉,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挖煤工人(铁石口出煤),对“采茶”更是看得“入魔”,哪怕把辛苦得来的钱全洒去,也带着“学得‘阿妹’一声?”的欢乐心情归去。

因为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群众生活,它人物少,布景简单,与其它戏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区流行。所以,自采茶戏在赣南诞生后,很快传遍与之相邻的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以致粤东农村有句俗语云:“有钱丢采茶,冇钱买笠嫲”,意为因贪看采茶戏,连身上仅有的准备买斗笠的钱都丢给演采茶戏的艺人了。

三、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参考资料]

1、《信丰县志》

2、《宁都直隶州志·风俗志》

3、《中国戏曲志》

4、《牡丹亭》汤显祖

5、《近事录真》黄启衔

6、《赣州地区戏曲志》

7、《赣南客家采茶戏剧作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二部分(第6-55回):是贾府的全盛时期。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是彻底衰落时期。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他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据何绵阶、邢颂恩所著《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统计,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贫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具全。在这些人物中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有上百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妙玉、史湘云、李纨、香菱、袭人、晴雯、紫鹃、鸳鸯、芳官、尤三姐、王夫人以及贾雨村、贾琏、贾蓉、夏金桂等。正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活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限于篇幅原因,人物评析未能展开,只好留待今后更新主页时再做了。这里请读者一定阅读原著进行全面赏析。 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在描写人物性格上,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这个创造典型的民族特点,就具体作品不同的内容而表现不一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写人物采取浪漫主义方法,加以夸张、理想化,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下,显示英雄性格,从描写现实生活的深度上,《水浒传》要比《三国演义》高。到《金瓶梅》而变,完全通过生活细节,通过人物一般的日常生活,来刻划人物性格。但《金瓶梅》所写的生细节,欠选择提炼,对描写人物性格不都有意义的,更严重的是,人物性格前后分裂,矛盾不统一,这又大大落在《水浒传》后边。曹雪芹吸取了《金瓶梅》以来失败的教训,从中找到一些经验,又继承了前代小说的传统写法,再加上他对诗、词、戏曲、绘画及各种杂艺的综合利用,创造了描写人物的丰富多彩的方法。如“闲取乐偶攒金庆寿”,本是贾母想法子学“小家子气”凑

浅析秦始皇

浅析秦始皇 公事管081 沈旖枫 [摘要]纵观历史,秦始皇可以说是饱受争议,功责最大的皇帝。秦始皇具有两面性。要从社会发展、历史演变的角度客观分析秦始皇的功过,还其本来面目。 [关键词]千古一帝暴君功过两面性 纵横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秦始皇可谓是饱受争议。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我认为秦始皇二者兼而有之,具有两面性。其实,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不能仅仅站在今天的文化社会里和现在的社会道德观念里去评价,很多很多的事物经过发展之后会和原来的东西根本对立的,更不能仅以一般人做事的对错观念去评判一个君王的对错,这完全是一个质变层次,我们不仅要看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后的社会发展,历史演变,所产生的功责,还要以当时的道德观和社会背景去评定对错与功过。 秦朝的开创者,秦始皇毋庸置疑是“千古一帝”。 首先,他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使“大一统”由思想学说变为政治现实。从此,建立和追求统一国家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是给予了高度肯定的。汉代的主父偃说:“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国内为一,功齐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承认“秦取天下多暴 ,然世异变 ,成功大”。大诗人李白也在诗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不仅肯定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还肯定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个人作用。毛主席也深刻地指出:“假如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 其次,秦始皇建立了延续了两千余年中心集权的制度,极大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政治统一。由秦始皇所创立的中心集权制度,被后世所全面继续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国的政体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中国封建经济的进度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集权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中心政府系统内部,建立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一整套完整的官僚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九卿”主要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吏、少府等一批分管主要政府机构的官员职务。她们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各自承担一个方面的行政治理职能。这种官僚制度区分文武、分化相权、重视法制、提高效率;充分借助机构和职官之间的分工合作与监督制约关系,保证了权力结构的稳定和权力运行的顺畅。在地方上,大力推行郡县制。秦朝是郡县制的典型。具体做法是:将国家分为数十郡,郡下设县,郡县直属中心,由皇帝派遣官吏治理。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是一种更高级的国家形式。它基本上杜绝了封君依持土地、臣民、权力与中心政府相抗衡的问题,更有利于中心集权、政治一统。对于这种制度,后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制作政治,施于后王。”班固也在《汉书:叙传上》中承认:“汉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采茶戏是采茶、采茶歌、花鼓等民间小戏的统称。它是由采茶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戏曲种类。自唐代开始,江西就是我国主要的产茶省份之一,茶叶遍及全国。当时茶区逐渐流行采茶歌曲,慢慢发展后来的灯彩及民间歌舞表演,如;茶灯戏、牛灯、花鼓灯等。后又随着演变别名又称;“三脚班”。明末清初,渐渐更名为“采茶戏”,一直至今。在我国,赣南采茶戏就是客家人创造的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内心情感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 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是江西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气息浓郁。笔者从小耳濡目染感受着家乡采茶戏带来的艺术熏陶,所以在对采茶戏的历史文化、语言、唱腔曲调、伴奏形式有所了解,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由于今年来受到电视、广播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时又自身发展的缺陷导致采茶戏处在濒临的处境。加上关于赣南地区采茶戏的研究甚少,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在整理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系统的研究补充和丰满赣南地区采茶戏。 一、赣南采茶戏历史 (一)赣南采茶戏起源 在早期费源禄的《节序诗·清明》中就记载过赣南地区人民采茶时的情景:“邻厨妇蒙青枫火,御宛莺卸绮百花。走狗斗鸡寒食后,山歌又见采山茶。”[1]从这几句诗可以感受到采茶人在丰收时唱着采茶歌的那种喜悦。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离不开赣南的茶山,赣南山区气候温和,环境适宜种茶叶,因此茶山在赣南地区是很常见的。清曾燠在《江西诗征》中也曾经写道:“江西妇女春日采茶,编歌联臂唱和,诸郡间有异同”[]。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早期采茶戏的起源是跟茶山和采茶人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茶山这样的环境,才造就了当地的民情风俗,采茶的人们在劳作时也需要有娱乐活动,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释放内心情感,享受丰收喜悦,采茶戏便依托茶山孕育而生。 采茶戏的起源与当时在民间流行小曲以及民间彩灯等当地的民俗文化也有巨大的联系。民间小曲所使用的曲牌许多都为采茶戏所用,如送郎调、斑妈调、十绣调等、同时,民间小曲中的采茶歌、秧歌等劳动人民在劳作时会吟唱的小曲对采茶戏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 (二)赣南采茶戏流传 赣南采茶戏在初步形成之后便大范围的流传开来。但是发展过程却是一波三折。清初以后,出现了乾隆年间“长日演来的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嘉庆年间“满脸烟灰十指黑,出年采茶也入魔”和光绪年间“琵琶斜拨日琴张,月下争看窈窕娘”的三个鼎盛时期。[] 赣南采茶戏在发展初期受到民间灯彩的影响,和灯彩结合之后的采茶戏成为了茶灯戏,茶灯戏和采茶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演出的时间和点,茶灯戏相对来说比较正规,演出形式开始发展成舞台形式,容易受到地点、人数和时间的限制,不在是以前只在茶山上演唱的戏曲。茶灯戏的出现使采茶戏出现了新的内容,出现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戏剧,如号称“四大金刚”的《四姐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等。不仅是内容发生了变化,连形式和服装等等都受到了其他剧种的影响,采茶戏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也让它逐渐走出了茶区,从农村走到了城市,走到了人民的身边。 但也由于一些封建统治者认为采茶戏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其中一些触碰社会伦理的剧目有伤风败俗之嫌,因此采茶戏一度被禁止演出。正如乾隆五十二年的《奉宪告示严禁碑》中所记载:“禁止村坊野市居民铺户,毋许容留面生歹人窝囤、私宰、赌博以及包唱采茶遗害村庄”[]。根据所记载的内容可以得知,采茶戏被禁止演唱,采茶戏的发展也停滞不前。1949年以后,赣南采茶戏开始了快速的发展之路,许多现代戏剧元素开始与采茶戏融合,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小说所具有的普遍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写作方法、叙事风格、艺术语言;《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典型代表;《红楼梦》的内容简要分析;《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对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深刻揭示;《红楼梦》蕴涵的丰富寓意;《红楼梦》的神话色彩;《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国古典小就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写作方法上是积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有机融合,力求更充分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用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来引导读者认识生活。我们对古典小说所叙写的人物和事件很难指实,尤其是对那些历史现实和英雄传奇作品,由于讲说形式的深远影响,古典小说在刻划环境和人物时,很小用静态描写的笔法,而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状物写景,刻划人物性格。在叙事观点上,古典小说很难用第一或第三的叙事人称来限定,使用的是一种模糊叙事的手法,不同于现当代西方小说,而这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地传达艺术含量和思想内涵,讲求情节的奇险和完整,在风口浪尖上塑造人物,达到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也是古典小说的艺术追求,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语言、准确、通俗、生动、丰富,具有感觉色彩和艺术情韵,有很强的表现力。《红楼梦》—即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代表。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且具有人类文化普通价值的少有杰作之一。《红楼梦》能够而且已经起到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作用。 《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多少年来一直被后人传阅、研究,那么它究竟有哪些特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它的艺术特色、个性何在?这就必须从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上来看曹雪芹这位伟大作家的文学创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红楼梦》的内容简要以及写作主线。 一、《红楼梦》内容简析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蕴涵,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说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很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种种;经济学家看《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悱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社会上还有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贾宝玉”的说法,自《红楼梦》出世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爱情婚姻悲剧说”、“四大家族心衰说”、“政治历史说”等等。但总的概括分析,《红楼梦》的主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通灵宝玉与叛逆主题—贾宝玉的形象。 二、木石金玉与爱情主题—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三、四大家族与政治主题—贾府衰败的历史命运。 四、色空观念与人生主题—“分骨肉”、“世难容”、“聪明累”、“虚花语”。 了解了《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后,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写作主线: 曹雪芹笔下写人写物、写事、写境,都有它的个性,我们也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够真正理解《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如果你用一般的你常听到的词语如“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刻画细致、言语生动”,你是得到了一些文学享受,但是你没有把握住《红楼梦》真正的精华。

新艺术运动的特征及意义(3次作业)

新艺术运动的特征及意义 论述 2010 级展示一班 耿振东 学号:10056141 新艺术运动的特征及意义论述 一、新艺术运动的概念及特征: 新艺术运动开始在1880年代,在1892 年至1902年达到顶峰。 新艺术运动的名字源于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设的一间名为“现代之家” (La Masion Art Nouveau) 的商店,他在那里陈列的都是按这种风格所设计的产品。新艺术运动是在20 世纪之初,位于大众文化最高

点的艺术和设计风格。当时,它只是被简单地称为现代风格,就象洛可可风格在它那个时代的称呼一样。另一方面,很多小范围团体的互相聚集,稍微改良了当时矫饰的流行风格,形成20 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其中包括因时髦的先锋派期刊《青年》(Jugend) 而得名的德国青年风格;维也纳的维也纳分离派运动,那里的高瞻远瞩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脱离主流的( 一年一度在巴黎举行的) 沙龙画展,而把风格一致的作品集合在一起展览。在意大利,用伦敦商店的橱窗为来源于工艺美术运动,又归于好的现代设计,命名为自由风格。其包括新艺术运动的商业外观,同时又保留了意大利重要特色标志。这种风格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充满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动的线条。象是使传统的装饰充满了活力,表现形式也象是从植物生长出来。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它与拉菲尔前派和象征主义的画家具有某些密切的关系,就像某些名人如奥伯利?比亚兹莱(Aubery Beardsley)。可以把阿尔丰斯?穆卡(Alfons Mucha)、爱德华?伯纳-琼斯(Edward Burne-Jones)、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和让?图洛普(Jan Toorop) 归入多于一种风格中。不像象征主义画家,无论如何,新艺 术运动具有一个自己的特殊形象,而且不像保守的拉菲尔前派,新艺术运动没有躲避使用新材料、使用机器制造外观和抽象的纯设计服务。玻璃制造使这种风格找到一个可以展示惊人表现力的领域,例如:路易斯?蒂凡尼(Louis Comfort Tiffany)在纽约的作品、艾米里?加 利(Emile Gall &和法国南西市的Daum兄弟。新艺术运动在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方面,避开维多利亚时代折衷的历史主义。通过新艺术运动设计师的挑选和“现代化”某些洛可可风格中萃取的元素(例如火焰和贝壳的纹

浅谈秦始皇“焚书坑儒”

浅谈秦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230年-221年,秦灭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王赢政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称始皇帝。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加强国家统一的措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县制度,废除官吏袭卿禄制度;用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销毁民间兵器,迁涉富豪;去险阻,修驰道,筑长城,把燕、赵、秦原来的长城连接起来,加经修缮,设立要塞。又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为形成几年来的华夏文明不被分裂奠定了基础。毛泽东说过,中国之所以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成几十个国家,始终保持着汉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同化力,即使是近代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都不能得逞,很重要一点,就是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文字,形成了一个凝聚力和向心力巨大的民族,这也是黄河文明没有向尼罗河文明、恒河文明和两河文明衰亡,民族分裂成无数国家的重要原因,在这点上秦始皇对民族有着巨大的贡献。 但他在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之后,志在意满,尤乐于享受,醉心于炼丹,求长生不老药,修宫院,残酷地压迫人民,十分残暴无聊,焚书坑儒就是其中一例。《史记》记载,由于当时“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防止“私学而相与非法教”,达到“别黑白而定一尊”的目的。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大宴群臣,博士齐人淳于越倡议,主张学古法,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臣相李斯斥儒生不师今而学古,各尊私学,诽谤朝政,惑乱民心,建议禁私学。办法是除了吏官所藏秦国史记以外,别国史记一概烧毁;除了博士官所藏图书,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和诸子书一概送官俯烧毁。只有医药、卜箍、农作书不禁。民间求学以吏为师。秦始皇从李斯议,实行了焚书法令。公元前211年,方士求神仙不得,畏罪逃走,秦始皇大怒,活埋儒生四百六十余人。这就是焚书坑儒。 对于焚书坑儒之举历来看法迥异。有人认为秦始皇此举非常英明。例如文革时期很多人痛骂儒生该死,称赞秦始皇气魄伟大。汉武帝声称独尊儒术,但是把藐视儒术的桑弘羊当成得力助手,充任财政部长。 桑弘羊当面痛斥儒生说道:“嘻!诸生遢茸无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若穿窬之盗,自古而患之。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何者?以其首摄多端,迂时而不要也。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桑弘羊认为焚书坑儒理所当然。 也有持完全相反意见的,认为秦始皇残暴。例如晚唐司空图在《铭秦坑》中说道:“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儒坑秦耶?”司空图认为焚书坑儒恶莫大焉,以至于受到天罚。 虽然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举措的评论大相径庭,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场悲剧。儒家的书籍还不至于必须毁之一炬吧,儒生发表反对意见还不至于必须坑之九泉吧。 那么何以造成焚书坑儒这种悲剧呢?曰:封建专制制度使然。在封建专制社会,各家学说往往是互不相容的。即便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只是一种互不相容的争鸣,并非人们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小丑及小旦 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活泼轻松。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摩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传统剧目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补皮鞋》、《钓?》等等。这些剧目,多为喜剧,反映了赣南广大劳动群众(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靠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腔取胜,百看不厌,久演不衰。 推陈出新 近年来,赣州采茶歌舞剧团又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等新剧目,并进京汇演,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

赣东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发源于江西上饶地区铅山县,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再吸收湖北的黄梅采茶戏的养料发育而成。 宋代以来,地处武夷山下的铅山不但生产茶叶,茶歌亦远近驰名。这些采茶山歌随后就进入了灯彩的行列。 约在明末,由于福建移民及商业往来,流传到闽西的早期赣南采茶戏的部分剧目被带到了当时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铅山县河口镇,从而大大丰富了当地的灯彩,并由此演变为茶灯戏。清《铅山县志》记载:“初六、七日后,城乡各处为庆祝元宵,有龙灯、马灯……河口镇更有采茶灯,以秀丽童男女扮成戏出,饰以艳服,以足娱耳悦目。” 康熙年间,江西地方剧种纷纷诞生,灯戏也随之逐渐脱离灯彩,形成了一旦一丑和一旦二丑的小班。 乾隆年间,大批湖北災民进入赣东赣北,同时带来了黄梅采茶戏的三角班,对赣东采茶戏起了极大的影响,丰富发展了上演剧目和曲调,由单演小戏到逐步演出大戏,由演唱民歌小调到板腔音乐。旦、丑两行角色,增加了小生行当,形成了生、旦、丑的三脚班阵营,这种三脚形态系四个演员(二旦、一丑、一生)三个场面的七子班。后来因演大本戏的需要,又增加了老生、花脸等行当,成了“半班”,组成了职业班社,长年演出。 道光年间,赣东采茶戏趁势兴盛,在上饶地区广为流传,有的班社远至临近的福建、浙江一带演出。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苏区有不少红色歌曲,就是用赣东采茶戏的某些曲调填词的,如《打上饶》、《打横峰》等,深受群众喜爱。 建国后,赣东采茶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提高,在貴溪、横峰两县和上饒市都建立了专业剧团,大批业余剧团也普及在上饶地区的广大农村。 赣东采茶戏的流行地区,除上饶地区的上饶、弋阳、贵溪、余江、余干、横峰、铅山、万年、德兴、婺源、乐平等十余县外,还到达浙江的开化、淳安、遂安、安徽的屯溪、歙县和福建的光泽、邵武一带。赣东采茶戏对赣浙闽三省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浙江的的睦剧(原名三角戏)和福建省邵武、光泽一带的三角戏,其源盖出于赣东采茶戏。本省的赣中采茶戏,包括现在的抚州、吉安、宁都、南丰、丰城、高安等各种采茶戏以及赣北、赣东北等地采茶戏,无

浅谈赣南采茶戏

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 ——赣南采茶戏 论文摘要:中国民间蕴藏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江西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采茶灯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赣南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起源艺术特点传统剧目 我初步学习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了解了民间文学的本质及特点,认识到了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功能,并且学习到了一些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和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民间文学,是世界民间文学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由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我就想到了在我的老家,江西省吉安市也有一种民间文学形式——采茶戏。采茶戏在老家有很多人喜爱,特别是受中老年人的喜欢,基本上有条件的都会买一些光盘在家,闲暇时候观赏。 一、赣南采花戏的起源 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当然,采茶戏不可能是某个人发明的。一般认为采茶戏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可见那时,偏僻的乡村里,已有“采茶”的演唱。他还有一首赠别的诗,更能说明当时“采茶”的发展情况: “粉楼西望泪眼斜,畏见江船动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饮,庭前相忆石楠花。” 二、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发展

论焚书坑儒与教育

论焚书坑儒与教育 摘要: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为了便于国家的统治,秦始皇推行法家的治国思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引发了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中国思想文化上的劫难,是政治斗争的惨剧,对文化教育事业造成极大摧残。本文着重阐述焚书坑儒产生的背景、原因、给后世教育带来的影响,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焚书坑儒;背景;原因;后世教育;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形成,出现了“九流十家”。各家学派各抒己见,相互抨击,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学术思想的繁荣昌盛,迎来了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这一时期是私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然而到了秦朝,秦采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严禁私学,忽视学校教育的作用,爆发焚书坑儒事件。 一焚书坑儒产生的背景 (一)思想文化方面 正如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当时田畴异亩,东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统一后,“书同文,车同轨”,不仅在经济、文字、政治上进行控制,而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需要,又在文化教育思想领域进行独裁统治,采取禁私学政策。 (二)统治集团内部思想方面 秦始皇采取李斯的建议,实行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统治集团内部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产生意见分歧,思想上没有达到统一。 二焚书坑儒产生的原因 (一)知识分子与当时实行的法家思想格格不入 秦始皇并不是开始就在文化思想教育领域采取残酷的手段,他曾派人搜集大量的宫廷、民间的古典文献,并征聘70多位老学者,授博士之官,还召集2000余人的学生,置于博士之下命之曰诸生,目的是利用他们对古典文化进行整理分类,以政府的力量禁止不利于封建专制政权的书,推广那些对秦政权有利的书籍,诚如秦始皇所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天下”。由此秦始皇对这些博士、诸生待遇优厚。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像秦始皇想像那样,这些博士、诸生是旧时代的学者,他们认为复古周礼的儒家思想都是好的,所以,他们不但对加强专制统治思想没有帮助,反而对秦始皇的行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秦始皇是个瞧不起儒家,推崇法家思想的人,他十分推崇韩非的主张:“明主之国,无门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认为这是富国强兵,超过三皇五帝的唯一妙招,所以他对博士、诸生的表现心有不满。 (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当权者倾向于焚书一方。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一次宴会上仆射周青臣把设立郡县制作为秦始皇的功德之一加以歌颂,而此却遭到博士淳于越的非议,他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于是,秦始皇便让大臣们就此事展开讨论,丞相李斯坚持己见,主张郡县制,此时他已感到统治内部思想观点的不一致,是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障碍,因此李斯语皆道古而害今,饰虚言以乱实。在批驳淳于越的同时,将矛头指向传播各种学术思想的私学,他指出:“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同时提出焚书主张,并得到秦始皇的赞成,即除秦国的典籍、农书、医书及神问卜卦之书外,其他藏书全部烧毁。就这样到处点燃了焚书之火,秦以前的很多古文典籍化为灰烬,而儒家学者成为主要打击对象。 (三)方士求药未得,造谣言迁怒秦始皇。 焚书后的第二年发生坑儒。秦始皇虽然曾持战杀场,统领大军,歼灭六国,但是他迷信神仙,面对死亡也有那种恐惧、怯弱的心理。他在“六王毕,四海一”后,派人寻求长生不老药。其中有方士侯生、卢生,因长期求药未得,在逃跑之际又聚众散步对秦始皇大为不敬的言论。当然,对于威严残暴的秦始皇来说,

《赣南采茶戏》阅读答案

《赣南采茶戏》阅读答案 《赣南采茶戏》阅读答案 赣南采茶戏 江西采茶戏是江西各地采茶、花灯等民间歌舞小戏的统称。最初为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后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每逢灯节或收茶季节,茶农常用这种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因以茶篮为道具,亦称“茶篮灯”。后来,内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断丰富,逐渐发展成为活跃于广大农村的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形成最早,发源于赣南的安远县九龙山一带,清代中叶已流行于赣南和粤北,约四百年的历史。江西各流派采茶戏的形成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赣南采茶戏的影响,可以说,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剧种的先导。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据传说,唐明皇时有个宫廷乐师叫雷光华,因犯宫禁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歌”,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明代中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茶区,采茶歌、采茶灯由于加入故事情节而逐步发展成为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其始祖

剧目是《九龙山摘茶》,代表剧目有《挖笋》、《拣田螺》、《巧耍香龙》等,经过整理的《采茶歌》、《口妹子》较有影响,《茶童戏主》和现代戏《怎么谈不拢》已摄制成影片。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喷呐、锣、鼓、钹和笛子。人物通常由“二旦一丑”组成,表演时二旦对唱,丑角插科打诨。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矮子步根据上山曲腿,挑担压肩时的形体而创造的;扇子花是根据摘茶时,一手摘茶一手用扇子不停地扇风,免得茶叶藏热而创造的;单袖筒是根据摘茶时,右手摘茶,左手持巾时而擦汗,时而遮阳,时而作茶篮盛茶而创造的。摹拟动物形象,主要有:猴子撒尿,猴子洗脸,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等。其中矮子步、单袖筒和摹拟动物动作,均为丑角刻画人物所用,它是赣南采茶戏最具特色的地方和精华所在,故有“三角成剧,小丑当家”之称。 江西采茶戏虽从清乾隆时起屡遭禁演,但它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活跃于广大农村。由于它善于吸收各种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的长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非常迅速,现已成为江西流行最广泛的地方戏曲。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文中学高三语文组收集整理) 7.下列关于赣南采茶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浅谈赣南采茶戏11

浅谈赣南采茶戏 年级:09级班级:09级音乐学2班学号:091100244 姓名:邱小平 论文摘要:中国民间蕴藏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江西赣南采茶戏,它就含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赣南采茶戏它是赣南土生土长的剧种,是在当地民间采茶灯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它的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赣南采茶戏它不仅与茶有关,而且还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起源艺术特点传统剧目 一、赣南采花戏的起源 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据说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他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关于采茶戏的发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采茶戏在明代中叶就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在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 二、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发展阶段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总共分以下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后来,“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等。 由采茶灯近一步发展为采茶歌。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

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关于当时群众在观看采茶时的狂热程度,信丰县志里有一首《南安吟》描述得极为详细: “采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历乡里寻瑶,回眸一盼巧笑瑳。纨绔子弟争打彩,持杯谑浪肆摩挲。可怜铁石燕泣口,蚩民生计下煤窝。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辛苦得钱欢乐洒,囊空归去,学得‘阿妹’一声?。” 三、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四、赣南采茶戏的曲折发展 赣南采茶戏在明代自演自娱的“自乐班”时代,是受到社会上的尊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红楼梦》就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与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与体现。“字字瞧来皆就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与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就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就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就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与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二部分(第6~55回):就是贾府的全盛时期。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就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就是彻底衰落时期。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就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她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就是小说的灵魂。据何绵阶、邢颂恩所著《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统计,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贫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具全。在这些人物中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有上百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妙玉、史湘云、李纨、香菱、袭人、晴雯、紫鹃、鸳鸯、芳官、尤三姐、王夫人以及贾雨村、贾琏、贾蓉、夏金桂等。正就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活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限于篇幅原因,人物评析未能展开,只好留待今后更新主页时再做了。这里请读者一定阅读原著进行全面赏析。 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就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就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与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在描写人物性格上,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就是:通过人物的行动与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这个创造典型的民族特点,就具体作品不同的内容而表现不一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写人物采取浪漫主义方法,加以夸张、理想化,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下,显示英雄性格,从描写现实生活的深度上,《水浒传》要比《三国演义》高。到《金瓶梅》而变,完全通过生活细节,通过人物一般的日常生活,来刻划人物性格。但《金

浅谈赣南采茶戏

浅谈赣南采茶戏 论文摘要:中国民间蕴藏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江西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采茶灯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赣南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起源艺术特点传统剧目 这个学期很荣幸选修了吴桃老师的中国民间文学课,通过吴老师细致认真的讲解和授课,我初步学习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了解了民间文学的本质及特点,认识到了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功能,并且学习到了一些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和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民间文学,是世界民间文学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由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我就想到了在我的老家,江西省吉安市也有一种民间文学形式——采茶戏。采茶戏在老家有很多人喜爱,特别是受中老年人的喜欢,基本上有条件的都会买一些光盘在家,供闲暇时候观赏。 一、赣南采花戏的起源 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

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当然,采茶戏不可能是某个人发明的。一般认为采茶戏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可见那时,偏僻的乡村里,已有“采茶”的演唱。他还有一首赠别的诗,更能说明当时“采茶”的发展情况: “粉楼西望泪眼斜,畏见江船动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饮,庭前相忆石楠花。” 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二、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发展阶段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

红楼梦艺术特色范文

红楼梦艺术特色范文 一、真实的艺术 《红楼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的世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那些除了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外,大大小小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姿容和性格的几百个人物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所发生的依存和矛 盾的关系;围绕着宝、黛的爱情辐辏式展开的众多事件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勾连又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都像是浑然天成,一点不见人工斧凿的痕迹。读来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曹雪芹对人物的塑造完全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传统写法,他笔下的人物都植根在社会生活环境和各自具体境遇之中,都活动在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其性格受着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牵制,包含着复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因素,表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但是这种性格的多样性又有机地统一在主导方面;这样与环境交融的性格不会是凝固的,它在主导方面的支配下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着。而且所有的人物,包括中心人物、主要人物和陪衬人物,作者都是总览全局,按照主题的需要和生活的逻辑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安排,使得每一个安排都尽量地发挥多方面的作用,显示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意义,而彼此又处处照应,紧紧围绕中心集结成为一体。

这样,《红楼梦》就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它以贾宝玉为中心人物,以贾、林、薛爱情婚姻纠葛为线索贯串始终。但作者不是用通常的单线结构方式,把与中心情节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弃置不顾,专一去描写中l心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中心的人物和事件放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矛盾线索齐头并进,并且揭示出中心情节和其他各种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红楼梦》展现的情节就像生活本身那样,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二、对比鲜明的世界 《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巧妙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 大观园以贾宝玉、林黛玉和一群处在被压迫地位的丫鬟为主,包括年轻的小姐们在内,是一个自由天真、充满了青春的欢声笑语的女儿国;而与之对立的男子世界,则在权威和礼教的外衣下,处处都是贪婪、腐败和丑恶。这男子世界以男性统治者为中心,还包括掌权的贵族妇人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以及执行统治者使命的老妈子等人。 在大观园女儿国中,又存在着鲜明的对比。以各个人物的主观思想形成的两股对峙势力:贾宝玉、林黛玉追求个性自由,背离封建礼教;薛宝钗、袭人自觉地维护封建礼教。这两种势力的斗争反映了社会上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封建社会的矛盾。但是,薛宝钗、贾探春、袭人等又不同于一般统治者,尽管她们在主观上站到了封建势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