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

合集下载

赣南采茶戏的人文色彩

赣南采茶戏的人文色彩

赣南采茶戏的人文色彩赣南采茶戏是一种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表演艺术,它源自于江西省赣南地区的茶园文化,融合了茶文化、南戏和地方民间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

赣南地区以茶叶种植而闻名,而采茶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与茶叶的采摘、制作和品饮等活动紧密相连,充满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赣南采茶戏与茶文化的结合使得它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在赣南地区,茶叶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茶叶采摘季节也是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候。

采茶戏正是在这一时期经常被表演,它将茶叶的采摘、制作和品饮等活动融入使得戏曲表演与生活的日常活动紧密相连。

在赣南采茶戏中,演员们会表演一些与茶叶相关的情景,如采茶舞、炒茶曲等,将生活中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使得赣南采茶戏与其他戏曲表演有着明显的区别,更富有亲和力和吸引力。

赣南采茶戏在表演形式和音乐曲调上融合了南戏和地方民间戏曲元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南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而赣南采茶戏正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继承了南戏的表演风格和技巧,如唱腔、表演方式等,但又与地方民间戏曲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在赣南采茶戏中,演员们会使用当地方言演唱,表演服饰和道具也与当地民俗风情相契合。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曲调也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采用了一些当地的音乐元素,如民歌、山歌等,使得戏曲表演更有真实感和地域感。

这种融合了南戏和地方民间戏曲元素的表演形式和音乐曲调,使得赣南采茶戏具有了明显的地方风格和独特魅力。

赣南采茶戏是一种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戏曲表演艺术,它融合了茶文化、南戏和地方民间戏曲元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民族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赣南采茶戏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继续为当地人民带来艺术和文化的享受,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1. 引言1.1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赣南采茶戏在传承与发展上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探讨新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在当前形势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赣南采茶戏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

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文化节目、演出和展览等活动,提升赣南采茶戏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培养新一代的赣南采茶戏表演者和爱好者,保证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

赣南采茶戏还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可以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舞蹈、音乐、戏剧等,创作出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的表演作品。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移动平台等,扩大赣南采茶戏的传播渠道,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支持者。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 正文2.1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渊源赣南采茶戏是江西赣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赣南采茶戏最初是由当地农民在采茶间隙自发演唱,后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剧目。

在明清时期,赣南采茶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受到当地人民喜爱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被称为“茶乡戏”。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当地农民采茶生活的需要和欢乐娱乐的愿望,演员们在采茶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融入到表演中,创造出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剧目和唱腔。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赣南采茶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当地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渊源可以说是与当地文化、生活密不可分的,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体现当地人民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的载体。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发展,赣南采茶戏将继续为当地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源于茶山采茶劳动休息时,农民们表演的一种自创的戏曲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赣南采茶戏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逐渐扎根,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赣南采茶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传承和发展赣南采茶戏成为了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展开讨论,并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赣南采茶戏的特点及传承方式赣南采茶戏是一种集民俗、音乐、舞蹈和戏剧于一体的地方戏曲形式,其表演形式简单朴素,情节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地方风情。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通常在农忙季节进行,农民们在采茶劳动之余,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场景,表演一些小段戏曲,内容通常与采茶、农民生活等相关。

表演者是当地的农民,他们通常没有经过专门的表演训练,但却能够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表演形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感,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赣南采茶戏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即由老一辈艺人口头传授给后人。

这种传承方式保留了戏曲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间色彩,但也存在着信息传递不准确、传承人员有限等问题,传承方式亟待创新。

二、赣南采茶戏面临的困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赣南地区的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赣南采茶戏正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外流和老龄化使得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年轻一代不愿意从事农村劳动,更不愿意接受这种传统的戏曲形式,传承人手不足。

传统的赣南采茶戏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表演形式、剧情内容等已经无法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传统的戏曲形式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三、赣南采茶戏的发展思路针对赣南采茶戏面临的困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需要进行赣南采茶戏的田野调查和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了解其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剧情内容等,为提供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南昌市、赣州市等地的一种民间戏剧,因主要在春季茶叶采摘季
节演出而得名。

该剧种与茶叶采摘文化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题材丰富
赣南采茶戏的剧本内容主要涉及到茶园、茶楼等与茶叶相关的题材,如《采茶女》、《茶铺子》、《揽桂楼》等。

除此之外,它还以历史传说、生活百态等为素材,反映出当
地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

二、唱腔独特
赣南采茶戏的唱腔主要由江西本地的南乐调和赣调组成,其中南乐调属于夏琳音乐,
在唱腔表现中注重音乐曲律和声腔技巧;赣调则属于江西省赣州市方言区域的地方戏曲,
唱腔情感丰富、显得粗犷有力。

三、表演形式新颖
赣南采茶戏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说唱演出外,还引入了歌舞、
木偶戏、杂技等表演形式,丰富了舞台形式、增强了视觉效果。

四、人物形象传神
赣南采茶戏的人物形象鲜明,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明的角色,如内心坚强的采茶女、机
智幽默的茶铺老板、善良耿直的村民等。

表演者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和生动的表演语言,
使人物形象更加传神。

五、文化底蕴丰富
赣南采茶戏是体现江西茶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它挖掘和展示了江西省赣南地区丰
富的地方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和传承江西茶叶文化提
供了具体的实践场所。

采茶戏赣南采茶戏作文

采茶戏赣南采茶戏作文

采茶戏赣南采茶戏作文篇一《赣南采茶戏:独特的乡土韵味》在我的家乡赣南,有一种戏像那山间清泉般独特又迷人,那就是赣南采茶戏。

小时候,村里只要有什么喜庆的事儿,就必定会请采茶戏班来唱戏。

我记得那时候我跟着奶奶去看采茶戏。

戏班子还没来搭台的时候,小孩子们就已经四处乱窜,充满了期待。

搭台其实很简单,几块大木板,几个架子,再拉上一块大布当背景就成了。

等一切准备就绪,演员们登台啦。

演员们的服装可真是吸引了我,瞧那花花绿绿的,虽然没有那种精致到闪闪发光的华丽,但是有着浓浓的乡土味。

女主角穿着彩色的衣服,头上还戴着一朵大红花,男主角就是那种蓝色或黑色的对襟大褂子,打扮得非常有那个时代的感觉。

那时演的什么戏我有点忘了名字,不过那情节可精彩了。

采茶戏的动作很有趣,女演员的碎步走起来就像脚下生风一样轻盈,手上还拿着扇子或者手帕,不停地甩动或者翻转,就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男演员则有很多搞怪的动作,比如半蹲着走路,两只脚像麻花一样扭来扭去,还时不时地挠挠头,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他们的唱腔也很特别,不似京剧那样高亢霸气,也不像越剧那般软糯婉转。

是那种清脆又带着一丝俏皮的感觉,每一个音就像是从茶园里飘出来的茶香,钻进观众的耳朵里。

我在台下听着听着,也会跟着哼几句,不过哼得完全没有那个调调。

奶奶在旁边听到我乱哼,也是笑得合不拢嘴。

在这个小小的戏台上,演员们演绎着赣南老百姓的故事,有男女之间的爱情,也有家庭里的吵闹。

虽然没有那种大起大落的剧情,但是却像我们赣南这片土地一样,充满了质朴的情感。

这赣南采茶戏啊,就是咱家乡独特的宝藏。

篇二《赣南采茶戏:欢乐的民间艺术》再来说说那次邻居家请采茶戏班唱戏的情景吧。

那时恰逢邻居家的儿子结婚,得热闹热闹,所以请了采茶戏班。

戏还没开始,周围就围满了人。

大家都自带板凳椅子,那阵仗就像赶大集似的。

小商贩们也看准了时机,在旁边摆起了摊,有卖瓜子的,有卖糖块的。

我呢,就和小伙伴们到处乱窜,看看这个又瞅瞅那个。

赣南采茶戏经典曲目

赣南采茶戏经典曲目

赣南采茶戏经典曲目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也是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独特,音乐节奏明快,唱腔富有民间风味,因此备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介绍赣南采茶戏的经典曲目,带领读者领略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

一、《采茶歌》《采茶歌》是赣南采茶戏中最为经典的曲目之一,它是表现采茶女子劳动生活的代表作品。

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旋律欢快,歌词简单易懂,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

经常在赣南地区的采茶节活动中演唱,成为赣南采茶戏的代表作之一。

二、《赣南子》《赣南子》是赣南采茶戏中体现赣南地方特色的代表作品。

这首歌曲歌词充满了对赣南地区的赞美和热爱,旋律优美动听,表现了赣南地区的山水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三、《黄泥岭》《黄泥岭》是一首表现采茶女子的感情生活的歌曲。

歌曲中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和思念,歌词简单却感人至深,旋律优美动听,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感染力的作品之一。

四、《望江楼》《望江楼》是一首表现江南水乡风光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诗意的作品之一。

五、《小桥流水》《小桥流水》是一首表现江南水乡风景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诗意的作品之一。

六、《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一首表现梅花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之一。

七、《梅花烙》《梅花烙》是一首表现梅花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之一。

八、《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一首表现梅花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1. 引言1.1 赣南采茶戏的流行背景赣南采茶戏是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赣南采茶戏在赣南地区广泛流传,并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其流行背景主要源自赣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采茶戏的表演内容多以赣南地区的传统故事和风土人情为题材,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

赣南地区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文化在当地有着深厚的传统。

采茶戏的流行背景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演员们常常会穿着传统的茶农服装,演绎着与采茶相关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也能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赣南采茶戏的流行还受到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的支持和推广。

一些赣南地区的文化活动和节庆上,常常会邀请采茶戏演员表演,使得这一地方戏曲剧种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赣南采茶戏的流行背景不仅展现了地方文化的魅力,也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

1.2 赣南采茶戏的意义和特点赣南采茶戏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形式。

通过采茶戏,人们可以了解到赣南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采茶戏的剧情多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反映了赣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

赣南采茶戏具有独特的表演特点。

其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歌唱、对唱,也有武戏、乱弹等元素,具有强烈的舞台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演员们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悠扬动听的曲调,让观众沉浸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赣南采茶戏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转变,采茶戏也在不断更新剧情、调整表演形式,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些青年演员也在努力学习传统戏曲技艺,为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正文2.1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起源赣南采茶戏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赣南一带是茶叶产区,茶农们在采茶的闲暇时光组织起来演出小戏以娱乐自己。

这些小戏以赣南地方方言为语言载体,以茶采为题材,表现当地茶农的生活、疾苦和欢乐,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1. 引言1.1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赣南采茶戏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的茶农,在采茶工作之余创作并表演的一种戏曲形式。

据传统,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茶农们在采摘茶叶的间隙,利用简单的道具和服饰,表演一些简单的曲艺节目来娱乐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演形式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即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可以说是与茶产业紧密相连的。

在茶叶丰收的季节,茶农们在劳累的工作之余,通过表演采茶戏来放松身心,增加生活乐趣。

这种表演形式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成为赣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文化符号。

1.2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意义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赣南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表现形式,赣南采茶戏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赣南采茶戏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古代,赣南地区以农耕文化为主,而采茶是当地人民的重要生产活动。

采茶戏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当地人民采茶的场景和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苦劳作和智慧,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也使赣南采茶戏成为了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赣南采茶戏传承了赣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

在演出中,赣南采茶戏不仅展现了当地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元素,还融入了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民俗元素。

观看赣南采茶戏不仅可以欣赏其精彩的艺术表现,更可以感受到赣南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弘扬当地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赣南采茶戏作为赣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也传承了赣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1.3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土生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

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赣南采茶戏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音乐主要采用唢呐加锣鼓伴奏的灯戏音乐和用“勾筒”(胡琴)主奏的采茶音乐,曲调有灯腔、路调、彩调四种,演技以扇子花和矮子花最具特色。

一、历史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

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

”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

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

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

当面写书两交钱。

二月采茶......。

”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

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

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

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

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
扇在中间穿插打趣。

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

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

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

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二、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

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当地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

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

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

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

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1.音乐声腔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

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

“茶腔”是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声腔,它节奏活泼明快,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浓厚的田园山野风味。

如享誉全国的“斑鸠调”,还有“牡丹调”、“打鞋底”、“上山调”等。

“灯腔”是采茶戏的重要声腔,它高亢浑厚,粗犷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戏曲味较浓。

加上唢呐和锣鼓的紧密配合,气氛炽热,情绪振奋,有如山区人民向上的精神风貌;“路腔”由适应路上行走时所唱曲牌而得名,它特有的轻松活泼、诙谐风趣,为采茶戏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提供了广阔天地。

“杂调”娇柔甜美、玲珑华丽,在采茶戏音乐中虽不作主腔,但穿插使用,偶尔出现,点缀情趣,常能起到奇特的艺术效果。

在赣南采茶戏唱腔音乐中,不论是茶腔或灯腔,还是路腔和杂调,均广泛运用到衬词。

衬词
编成顺口溜唱道:上山进坑打“哟喂”,出门赶路“哪嗬嗨”,做鞋绣花“哎嗨哟”,男女对花“扯当扯”。

可以说,凡是唱都离不开衬词,甚至还有“唱词不够衬词凑”的情况。

2.伴奏乐器伴奏中的主奏乐器为“勾筒”(类似土制二胡),用正反弦顺腔伴奏,用客家方言和赣州官话念白和演唱,约有三百多个曲牌。

角色行旦主要是“二旦一丑”(解放以后以“三小”即掌上明珠地、小生、小丑为主),载歌载舞的表演开工,具有浑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诙谐逗趣,极富浓郁的赣南乡土气息韵味,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当地群众最喜听乐看的地方戏。

3.表演形式最能表现赣南采茶戏特征的除了音乐,当数它的表演开工,歌、舞、戏三者并重。

它的表演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奇三绝”。

三奇是: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垂涎,没有宫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此为二奇;歌舞戏相随相伴,以致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此为三奇。

(1)三绝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

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摇蹉步、惊步、滑步、铲步。

矮子步又分矮桩、中桩、高桩。

这是天下戏曲中绝无仅有的矮子步。

单袖筒,这又是一绝。

一般戏剧中的水袖都是成双成对、斯斯文文,唯独赣南采茶舞中,只有一个左袖筒。

但它却创造了众多的舞蹈术语。

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阳袖、绕扇袖、腋下袖、凤尾袖、穿针引线袖、花篮袖、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侧卷翻飞…… 美是一种对称,单袖筒似乎是对美的规律的一个忽视,但是,不,赏在舞台上用另一只手的扇子花和它对称起来了,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着特有的矮子步,显得异常独特而有情趣。

扇花的动作甚多,种类繁杂,其中有抛甩扇、装折扇、避风扇、遮日扇、遥望扇、闻花扇、遮面扇等数十种,表现力特强,其中有老艺人留下的有关扇子花的艺诀,如: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

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

耘、按、抓、抖靠肚面。

三奇三绝的特征是赣南客家人长期生存于山林中的严峻生态环境中的产物。

比如矮子步,客家人生活在大山中,出门爬山,弯腰屈膝,高人也成了“矮子”。

聪明的客家人却让矮子步成了天下独一无二的舞蹈基本步。

满山的云雾,满山的云雾茶,姑娘们手提茶篮,口唱茶歌,一边采茶一边舞蹈,小伙们肩担茶叶踏着由矮子步化成的矮桩、中桩、
高桩。

舞动着单袖筒、扇子花,创造出别具特色的赣南客家采茶舞。

又比如,众多的以动物命名的表演身段,那是因为在悠长的山道上,客家人惯与飞禽走兽为伍,动物界无穷无尽的生命之趣,竟使得异想天开的客家人获得了永不枯竭的艺术创作灵感。

模仿动物的动作,并干脆用动物的动作来命名,如:猴子洗面、恶狼寻食、狮子开口、画眉跳架、乌龟爬沙、龙头凤尾、蜻蜓戏水、狗牯摆尾、懒猫抓痒、狐狸过岽、蝴蝶采蜜、公鸡啄米、猴子发惊、子(青蛙)过缺、乌鸦晒翅、猫儿探夜等,多达300多个名称。

动物表现生命意识的动作被客家人捕捉到了,不难想象,没有大山,便没有飞禽走兽,没有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提炼,这众多的舞台表演身段又该如何来创造?(2)小丑及小旦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

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

载歌载舞,活泼轻松。

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

其表演常摩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

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

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

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

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三、传统剧目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

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
《补皮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