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
浅谈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的基本动作和要求

浅谈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的基本动作和要求作者:王淑陈运槐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6年第19期【摘要】戏剧演员要求基本功扎实,努力寻找一种切合于戏剧表演艺术的性格化训练成了戏剧演员提升其综合表演能力的关键点,在我国各种民间戏剧中,由于其地域、文化、人文品性的不同,所体现的戏剧人物性格也截然不同。
赣南采茶小戏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等特征,具有很典型的人物性格特征,尤其是以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为主体的“三大表演技巧”具有浓郁的人物性格体现,在我国众多戏剧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戏剧表演生活刻画动作要求服务百姓会昌县采茶歌舞剧院建树五十多年来,他们有跌荡放诞、有升沉,有喜悦、有辛酸,但非论是在什么情形下,全院上下始终团结一心,走“以有为争有位” 的成长之路,坚持表演、坚持自立立异、坚持打造艺术精品,慢慢使一个濒临瘫痪的剧团,成长成软硬件齐全、艺术人才云集,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都有必然声望的艺术剧院。
他们的全力,获得了群众的赞许、率领的必定,也是以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有关部门的奖励。
更为可喜的是,由他们自立创作的多个剧目还在国家级和省级的调演中荣获大奖。
其中2003年,创作演出的采茶小戏《姐妹招商》在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上,采用具有赣南特色的“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为主体的“三大表演技巧”演出,获得专家评委的好评,一举荣获银奖。
剧院获奖剧目不断踊现,小戏《连心桥》获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大展作品金奖、《姑嫂劝赌》获“中国江南文化节”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优秀剧目奖,《鸳鸯树》获得江西省第三届艺术节剧目一等奖。
1 采茶戏必须充分表现人物的鲜活和细节的真实采茶小戏的创作手法采用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短小精悍的“三角班”格式,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模仿动物形象的表演艺术,活泼明快、优美抒情的民歌体音乐,配以二胡正反弦与民间锣鼓的伴奏形式,加上头带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腿穿灯笼裤的独特服饰,构成了赣南采茶戏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格而深受客家人的喜爱。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摘要: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征鲜明。
本文从角色、表演和声腔的角度分析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
关键词:采茶戏;特征;一、赣南采茶戏的角色(一)赣南采茶戏表演有一套较为完整、独特的程式,角色及其表演特点主要集中于小丑、小旦两个行当。
1.赣南采茶戏中的小丑分两种:一是“丑行俊扮”,称“正丑”;一是“丑行丑扮”,称“反丑”。
正丑:主要表现青壮年男子,勤劳朴实、爽朗大方、机智勇敢和乐观风趣的性格特征。
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主要表现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烟鬼赌徒等反面人物,常以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
表演常模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
脸谱抹白鼻子,形如青蛙、蜻蜓、蝴蝶之类,语言生动幽默,诙谐夸张,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2.小旦:主要表现勤劳纯朴、聪明伶俐的农村妇女。
表演矫健俏丽、朴素大方,主要身段有扇花、伞花、绣花、打鞋底、采茶、上楼下楼、开门关门、上山下山等。
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等。
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翻身组合、手法组合、指法组合等,真可谓千姿百态,名目繁多。
(二)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的核心内容:“三奇三绝”“两旦一丑”1、“三绝”“三绝”包括单袖筒、矮子步以及扇子花三个部分,这“三绝”不断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赣南采茶戏最具欣赏性的内容。
(1)单袖筒:只用一只袖子表演。
它已经成为赣南采茶戏的经典特色之一。
最初客家人采茶时都会在腰间缠一块白布,能达到遮阳、擦汗、扇风以及当坐垫、茶蓝的目的。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1. 引言1.1 赣南采茶戏的流行背景赣南采茶戏是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赣南采茶戏在赣南地区广泛流传,并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其流行背景主要源自赣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采茶戏的表演内容多以赣南地区的传统故事和风土人情为题材,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
赣南地区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文化在当地有着深厚的传统。
采茶戏的流行背景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演员们常常会穿着传统的茶农服装,演绎着与采茶相关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也能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赣南采茶戏的流行还受到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的支持和推广。
一些赣南地区的文化活动和节庆上,常常会邀请采茶戏演员表演,使得这一地方戏曲剧种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赣南采茶戏的流行背景不仅展现了地方文化的魅力,也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
1.2 赣南采茶戏的意义和特点赣南采茶戏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形式。
通过采茶戏,人们可以了解到赣南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采茶戏的剧情多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反映了赣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
赣南采茶戏具有独特的表演特点。
其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歌唱、对唱,也有武戏、乱弹等元素,具有强烈的舞台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演员们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悠扬动听的曲调,让观众沉浸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赣南采茶戏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转变,采茶戏也在不断更新剧情、调整表演形式,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些青年演员也在努力学习传统戏曲技艺,为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正文2.1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起源赣南采茶戏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赣南一带是茶叶产区,茶农们在采茶的闲暇时光组织起来演出小戏以娱乐自己。
这些小戏以赣南地方方言为语言载体,以茶采为题材,表现当地茶农的生活、疾苦和欢乐,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1. 引言1.1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赣南采茶戏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的茶农,在采茶工作之余创作并表演的一种戏曲形式。
据传统,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茶农们在采摘茶叶的间隙,利用简单的道具和服饰,表演一些简单的曲艺节目来娱乐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演形式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即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可以说是与茶产业紧密相连的。
在茶叶丰收的季节,茶农们在劳累的工作之余,通过表演采茶戏来放松身心,增加生活乐趣。
这种表演形式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成为赣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文化符号。
1.2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意义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赣南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表现形式,赣南采茶戏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赣南采茶戏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古代,赣南地区以农耕文化为主,而采茶是当地人民的重要生产活动。
采茶戏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当地人民采茶的场景和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苦劳作和智慧,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也使赣南采茶戏成为了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赣南采茶戏传承了赣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
在演出中,赣南采茶戏不仅展现了当地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元素,还融入了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民俗元素。
观看赣南采茶戏不仅可以欣赏其精彩的艺术表现,更可以感受到赣南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弘扬当地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赣南采茶戏作为赣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也传承了赣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1.3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气息。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清朝中期,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赣南采茶戏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都有较大影响,是当地民众喜爱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近年来,赣南采茶戏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向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
本文将对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浅谈。
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剧本内容、演出形式和传播媒介等方面。
在剧本内容方面,赣南采茶戏一直以描绘田园生活和民间故事为主题,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改变,剧本内容也在不断创新。
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故事被融入剧本中,引导观众思考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增加了剧目的时代感和观赏性。
在演出形式方面,赣南采茶戏的演出传统上就是由文武生、老生、小生等角色组成的传统人物类型,在现代演出中,引入了新的表演手法和舞台布景,加强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
赣南采茶戏还积极借鉴其他地方戏曲的精华,进行融合创新,使得戏曲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在传播媒介方面,赣南采茶戏也不断进行转型,利用互联网、移动端等新的传播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提升了戏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
在当今社会,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然而赣南采茶戏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却保持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赣南采茶戏的演出服饰、道具等都始终保持着中国传统特色,演员们也在表演中传承了古老的表演技艺,这不仅使得戏曲艺术得以传承,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赣南采茶戏也在努力挖掘和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土民情等元素融入戏曲中,使得戏曲更贴近生活,更有感染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是观众的口味不断变化,年轻观众对戏曲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是现代娱乐形式的竞争日益激烈。
赣南采茶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
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篮灯”,亦名“三脚班”。
它贴近生活的戏剧内容、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短小精悍的“三角班”体制,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模仿动物形象的表演艺术,构成了赣南采茶戏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格而深受客家人民的喜爱,成为祖国百花园中一朵姹紫嫣红的山茶花。
数百年来,赣南采茶剧演的是客家事,穿的是客家衣,说的是客家话,唱的是客家歌,跳的是客家舞,伴随客家人劳动生息,代代相传。
但如今采茶戏的现状不容忽视,多元文化的冲击,观众群体的缺失,不同程度地导致了赣南采茶戏这种传统文化的衰退。
各地采茶戏走向低迷,许多县剧团撤消或改为歌舞团,编剧创作队伍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80余人锐减到今天的不到10人。
这是一种警示。
作为赣南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并喜爱上这种戏剧,让这朵戏剧奇葩永远灿然的绽放。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去了赣州赣县的客家文化城,我最喜欢的一部采茶戏就是《阿三打铁》,其中的人物主要阿三及其师傅为主,其中叙述的故事是师傅叫阿三如何打铁,但阿三脑子有点慢,经常被师傅骂(但实际上师傅技艺也不怎么样),有一次,来了个农村妇女,她要求阿三帮她打一把菜刀,阿三和其师傅一起轮番捶打,打出了一把菜刀,那妇女取到之后,试了几天。
回来便用客家方言唱到说,你们家打的菜刀切豆腐都嫌糙,哪能切菜啊?于是一场激烈的争吵便由此展开,戏幽默风趣。
因使用赣南客家本地方言,所以男女老少都能看懂,在此地广为流传。
赣南采茶戏究其本源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
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
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江西省赣州市什么县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江西省赣
州市什么县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江西省赣州市九龙山茶区安远县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九龙山茶区。
赣南采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赣州地方传统戏剧,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赣南采茶戏是在多元的客家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其唱腔属于联曲风。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
最早出现在江西省赣南市安远县九龙山,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赣南采茶戏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了赣南当地的民间艺术,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闽西一带。
赣南采茶戏从孕育到成型主要经历了采茶歌、茶篮灯、采茶戏等三个阶段,采茶歌起源于明代,并随着茶叶交易在江南地区广为传唱,明末时出现了“开茶市”,就有了茶篮灯表演,后来在茶篮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三角班”为基础的采茶戏形式。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赣南采茶戏,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西省赣南地区,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赣南采茶戏以其鲜明的民间生活题材、优美的旋律、绚丽的服饰和精彩的表演方式而闻名于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赣南采茶戏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如何传承和发展赣南采茶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新思路,希望为该剧种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赣南采茶戏的传统魅力赣南采茶戏是一种融合了戏曲、音乐、舞蹈和文学元素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生动的表现手法。
赣南采茶戏的剧目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其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和朴实无华的表演方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演出形式上,赣南采茶戏以独唱和对唱为主,结合了音乐和舞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赣南采茶戏的服饰、化妆和道具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二、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现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媒的影响,赣南采茶戏在传承和发展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人群逐渐减少,年轻人对该剧种的兴趣不足,传统的演出方式和表演形式也不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赣南采茶戏在市场营销和宣传方面也存在不足,导致该剧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小,观众群体不断减少。
赣南采茶戏的创作和创新方面也亟待提升,现有的剧目和表演形式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赣南采茶戏的新思路为了保护和传承赣南采茶戏这一珍贵的地方戏曲文化遗产,我们需要积极探讨一些新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应加强对赣南采茶戏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该剧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演出比赛等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和传统戏曲爱好者。
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和新技术手段,扩大赣南采茶戏的宣传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要加强对赣南采茶戏的创作和创新工作,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南疆的代表剧种,流播于赣南、粤东、粤北、桂南一带的客家话和赣州话的广大地区。
源流:明代中叶,赣南茶歌很盛,深得士庶喜爱。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插秧采茶歌进入豪绅官宦的宴席聚会上,常由家童演唱,主人击竹附和,一时成为风尚。
明末清初,在民间衍化为茶篮灯。
初为两旦一丑,手提花篮扇子,翩翩对舞,唱着[十二采茶]曲调,多演出于茶山开市季节,名为《小摘茶》。
后来,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表演梳妆、挑帘、发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字等内容,俗呼“灯戏”。
每至新春元宵,各村坊以姓氏为单位,组织班社,受邀于邻村外乡,纷纷延至宗祠庙堂演出,并赠以红包相酬,待为宾客。
清嘉庆时期(1796-1820),受当地戏曲东河戏影响,又添加了茶商朝奉一角,扩大了朝奉别妻,途中落店,闹五更,看茶赞山、报茶名、尝茶议价,送茶下山,运茶回程等情节和13个剧中人物,形成了一个大戏,名曰《九龙山摘茶》,以丝弦唢呐伴奏,但始终保持茶篮灯旧形式,其班称灯班,其戏称正本,正本者,正统之谓也。
与此同时,又有一种花鼓灯,遍行乡间,约有三种类型:即耘田花鼓、灶背花鼓和大堂花鼓。
耘田花鼓,扮花鼓公婆二人,或一公二婆,以锣鼓宫灯引路,夹以龙灯、马灯、茶灯,沿门歌唱,连唱[开门歌]、[进门歌]、[出门歌]等祝赞曲词。
其后表演走马灯、九条河、板凳龙等一套两旦一丑的小戏。
灶背花鼓走村过户,杂唱一些零星小曲,取乐于人。
大堂花鼓,出自古典戏曲中打花鼓之一折,更具故事艺术性。
三种花鼓,统称花灯,深受群众欢迎。
明清两代,赣南地区农业商品交流极为繁荣,至清乾隆时,墟市大增,全区多达三百二十五个,平均每隔五公里便有一个墟场,据《于都县志》记载:每逢墟日,赶墟人数“多至不可以千计,少亦不下数百”。
物资丰富,集贸频繁,从而推进了花灯艺术的迅猛发展。
新年的花鼓玩灯,逐渐脱离灯彩行列,弃灯成戏,登上舞台,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副业生产和墟场商品买卖的短小剧目,多为一旦一丑或两旦一丑的三小戏,其班名为三脚班,其剧相对《九龙山摘茶》的正戏而言,被称为杂套或杂戏。
灯戏和三脚班,源出两路,合为一体,都是赣南采茶戏的组成部份。
孕育于明末清初,盛行于康、乾年间。
清乾隆南城人吴照在《听雨斋诗集》中写道:“嘈杂丝
声唱采茶,市儿先已语言哗,满堂镫乱氍毹月,一夕春归少府家”。
但因杂套采茶三脚班,蛊人耳目,有伤风化,在清乾隆年间累遭官府禁演。
(见道光《宁都州志》)。
清中叶以后,灯戏班社,因规模庞大等原因而渐渐衰落,职业班社已经失传,只在安远、于都、赣县、南康等少数偏远山区中的民间自乐班得以保存下来,而采茶三脚班却在禁区中周旋,并向广东的韶关、翁源、南雄、和平、新丰和广西的玉林、梧州等地流传,生衍不止。
剧目: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有三大特点:(一)全部都是小戏,只演农民、手工业者、小商小贩等小人物,而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题材;(二)剧中人物大都无名无姓,只叫大嫂、二嫂、爆脑子、磨镜佬、豆腐佬、卖水的、卖花样的等等;(三)每一个剧目,几乎都带有买卖交易的内容和细节。
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分为两大类:一为灯戏剧目:《姐妹摘茶》、《小摘茶》、《九龙山摘茶》、《马灯》、《耘田花鼓》、《大堂花鼓》、《小堂花鼓》、《五子等姐姐》、《板凳龙》、《九龙宝杯》等。
一为杂套剧目:《大劝夫》、《卖杂货》、《四姐反情》、《上广东》(合称四大金刚)、《睄妹子》、《补皮鞋》、《老少配》、《钓》(合称四小金刚)、《睄表妹》、《睄同年》、《睄姨婆》、《补锅》、《补碗》、《打卦》、《打杠子》、《打柴兜》、《阿三打铁》,《毛国珍打铁》、《卖茶叶》、《卖花样》、《卖纸花》、《卖花线》、《蠢子卖猪》、《王三卖肉》、《山东卖药》、《王婆卖酒》、《买小菜》、《磨铜镜》、《盘花生》、《盘广货》、《大睄表哥》、《大送郎》、《磨卖豆腐》,《捡田螺》、《捡猪草》、《捡菌子》、《小劝夫》、《双怕老婆》、《双砍柴》、《取》、《黄鳝钓》、《闹酒楼》、《耍香龙》、《瞎子闹店》、《瞎子裁衣》、《小卖杂货》、《下南京》、《走四川》、《当棉布》、《失绣鞋》、《采桑歌》、《采贡茶》、《拗蕨子》、《算命》、《邀赌》、《送郎》、《挖笋》、《杀风挖坟》、《唐二试妻》、《满妹添喜》、《南山耕田》、《漆匠嫁女》、《兄弟分家》、《杨戬打刀》、《盗贼分赃》、《送哥卖茶》、《胡公嫖姐》、《搬西洋镜》、《大闹书房》、《湖南睄妹子》等。
建国后,整理和改编的传统剧目有《茶童哥》(即《九龙山摘茶》)、《补皮鞋》、《睄妹子》、《钓》《老少配》、《漆匠嫁女》、《巧耍香龙》、《失绣鞋》等。
其中《补皮鞋》、《睄妹子》、《五岭之春》、《怎么谈不拢》已拍成电影;《睄妹子》、《采茶歌》参加全国民间歌舞会演,其剧照曾在波兰杂志上刊登。
同时,突破传统剧本的体制模式,移植了一批大型现代剧目,如《志愿军的未婚妻》、《洪湖赤卫队》等。
近年
来,又创作了极有影响的革命历史戏,如《莲妹子》、《烽火奇缘》、《夏姑》、《山歌情》、《围屋女人》以及采茶歌舞剧《长长的的红飘带》等,并分别获得了国家和省级大奖。
表演: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中,曾有“三脚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小丑分为两档: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一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
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演唱时,头戴“一把抓”,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活泼轻松。
其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
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
其表演常摹拟一些动物形象:“猴子洗脸”、“懒猫抓痒”、“乌龟爬沙”、“鸡公啄米”、“黄狗射尿”、“画眉跳架”、“蜻蜓点水”等等。
脸抹白鼻子,形如蛙、蝶状。
步法和扇子花与正丑的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
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
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
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双扇同打扇子花,千姿百态。
小旦的身段有:梳妆挑帘、床前驱蚊、绣花、打鞋底、圆手、伞花、开门关门、摘茶、捡菌子等。
基本步法有八字步、跷步、踮步、踮踏步、磨子步、横叉步、蹉步、碎步等。
赣南采茶戏长期处于三脚班阶段,在表演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出现了有许多艺术造诣较深、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演员,如南康的老温、冬瓜婆、谢德胜;信丰的林圣浩、徐荣秀;于都的廖水宝、丁少年;赣县的朱光明、刘日凤;定南的黎太清、曾泮林;安远的刘德鹏;会昌的陈必昌;大余的谢石头;龙南的黄兰春等人,都是赣南采茶戏具有代表性的艺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长起来的青年演员有李宝春、蔡良佐、卢圣陀、杨明瑞、张宇俊、赵茵等。
八十年代后,新秀叠出,如张曼君、黄玉英、龙红、曾庆池、余志坚、侯幼祺等。
历年来,赣南采茶戏涌现了许多优秀创作人员,有剧作家罗旋、高萱兰、舒龙、谢文干、阳贻禄、温何根;导演杨书敏、张曼君、张福林;音乐设
计钟定权、陈裕光、严章谋、王爱生;舞台美术设计吴庆照、密国民、陈忠民等。
他们对剧种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音乐: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主要是以单曲反复或多曲联结的曲牌体式。
根据剧种的历史发展情况和剧目类别可分为灯戏音乐、茶戏音乐和杂调三大部分。
灯戏音乐:包含灯子戏节目的全部曲调,其特点高亢热烈,旋律进行起伏较大,富有浓郁的山野田园风味,善于表现茶山人民的劳动热情和乐观向上的情绪。
灯戏音乐主要体式是曲牌,多数用唢呐锣鼓伴奏,也有丝弦托腔,具有鲜明的赣南民间灯彩音乐风格。
《九龙山摘茶》一剧还借用了西皮、二黄等古典戏曲的声腔曲调。
茶戏音乐:主要包含采茶三脚班的大部分曲调。
这些曲调多数来自赣南民间,表现力较为丰富,轻松活泼、优美抒情。
茶戏音乐除个别曲调使用唢呐伴奏外,绝大部分是用“勾筒”的正反弦裹腔,过门(托子)加入打击乐。
“勾筒”是采茶戏的主奏乐器,制作材料为竹筒,大于一般二胡,小于中胡,音色浑厚。
伴奏时,通常使用两把,一把定弦2-6(D-A),称为正弦;另一把定弦1-5(C-G),称为反弦。
它是赣南采茶戏伴奏音乐的传统组合形式,用得很多,很有特色。
杂调:来源甚广,有的是来自江湖卖唱说唱音乐,有的取于流行的民歌小调。
因其弦路繁杂,不成系统,风格也不统一,在赣南采茶戏中不作主腔应用。
赣南采茶戏唱腔,形成了河西、河东两大流派。
河西派特点,开朗激越,旋律性较强;河东派特点,抒情雅致,略带说唱性。
老艺人各有鲜明的独特风格,广大群众入耳能辨,非常熟悉。
其著名演员和乐师:河东派有刘日凤(旦)、丁少年(丑)、卢保仔(乐师);河西派有廖三崽、徐荣秀(旦)、谢德胜、邝功海(丑)、郭启生、钟定权(乐师)。
建国后,赣南采茶戏对传统音乐进行了一系列整理与革新,创造了不少深受群众喜爱的新唱腔。
在乐器伴奏上,也逐步增添了一些新的民族乐器和少量西洋乐器,使赣南采茶戏音乐既保持了原有风格,也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