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摘要: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征鲜明。
本文从角色、表演和声腔的角度分析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
关键词:采茶戏;特征;一、赣南采茶戏的角色(一)赣南采茶戏表演有一套较为完整、独特的程式,角色及其表演特点主要集中于小丑、小旦两个行当。
1.赣南采茶戏中的小丑分两种:一是“丑行俊扮”,称“正丑”;一是“丑行丑扮”,称“反丑”。
正丑:主要表现青壮年男子,勤劳朴实、爽朗大方、机智勇敢和乐观风趣的性格特征。
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主要表现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烟鬼赌徒等反面人物,常以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
表演常模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
脸谱抹白鼻子,形如青蛙、蜻蜓、蝴蝶之类,语言生动幽默,诙谐夸张,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2.小旦:主要表现勤劳纯朴、聪明伶俐的农村妇女。
表演矫健俏丽、朴素大方,主要身段有扇花、伞花、绣花、打鞋底、采茶、上楼下楼、开门关门、上山下山等。
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等。
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翻身组合、手法组合、指法组合等,真可谓千姿百态,名目繁多。
(二)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的核心内容:“三奇三绝”“两旦一丑”1、“三绝”“三绝”包括单袖筒、矮子步以及扇子花三个部分,这“三绝”不断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赣南采茶戏最具欣赏性的内容。
(1)单袖筒:只用一只袖子表演。
它已经成为赣南采茶戏的经典特色之一。
最初客家人采茶时都会在腰间缠一块白布,能达到遮阳、擦汗、扇风以及当坐垫、茶蓝的目的。
赣南地区采茶戏的唱腔特点分析

2019年第12期作者简介:刘蕾(1982-),女,四川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民族声乐。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26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赣南地区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其茶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每当采茶季节到来时,茶农都会通过男女对唱的方式来表达对采茶的喜悦,这种男女对唱的模式也就是目前流传的采茶戏前期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文化也受到了各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和滋润,逐渐的演变成极具客家文化特点的采茶戏,而赣南地区的各种民间故事也逐渐的被大家演绎成为独具特色的赣南采茶戏,其内容方面主要就是赣南地区的人们生活、历史的发展等,这种采茶戏随着赣南文化的崛起也变得越来越兴盛。
赣南地区的采茶戏起源于明朝末年,当地人们通过对自身生活的记录利用戏曲表达出来,因此,研究其唱腔的艺术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赣南采茶戏文化的推广和传承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赣南地区采茶戏的相关概况分析赣南地区的采茶戏起源我国的明末清初时期,其主要的发祥地就是安远县的九龙山地区,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其衍变的基础主要是民间的“三脚班”、“茶篮灯”、“采茶歌舞”等地方民间戏曲,大约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1]。
任何文化的本质特征都是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赣南地区的采茶戏要不断的发展就要自身进行创新,站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自身的内涵价值和历史价值,努力推广和传承的同时添加创新,铸就新的辉煌。
赣南地区的采茶戏的发展经历了“草台”到大雅之堂,乡村到城市,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从“塘里洗脚庙里歇”到居有定所,从传统文艺到现代戏。
其多采用创腔手法有“主题贯穿”和“主调选择”两种模式,其创作的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有反映现实生活的《烽火奇缘》、《快乐标兵》、《风雨姐妹花》以及反映历史革命素材的《金嫂》、《围屋女人》、《莲妹子》及《八子参军》等,也有传统的戏曲改变部分。
赣南地区的采茶戏唱腔一般可以分为河东和河西两个流派,两个流派的唱腔都各有特点,同时也会因为演唱者嗓音条件的不同而唱出不同的风味色彩[2]。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赣南采茶戏是江西赣南地区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其艺术特色在表演形式、音乐节奏、舞台布景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从赣南采茶戏的历史传承、表演特色和艺术魅力等方面展开研究,力求全面深入地探讨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地方戏曲剧种。
一、历史传承赣南采茶戏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当时,赣南地区的农民在采茶休息的时候,常常以唱歌、说相声等方式娱乐自己,逐渐形成了赣南采茶戏这一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
后来,赣南采茶戏逐渐演变为一种以采茶为主题的戏曲形式,成为地方农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起初以地方方言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包括了歌唱、念白、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
在长期的发展中,赣南采茶戏不断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二、表演特色1. 儒雅清新的风格赣南采茶戏以描绘赣南地区的茶山茶海为题材,其表演风格以儒雅清新为主。
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的方式,生动地表现出了赣南地区独特的山水田园风光,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色之一就是用唱腔、音乐、舞蹈等手法,展现出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色。
2. 情感细腻的表演功底赣南采茶戏在表演方式上强调情感细腻,通过表演者的动作、眼神、声音等多种手法,将戏剧中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描写爱情,还是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功底都能够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3. 精湛的音乐编排赣南采茶戏在音乐方面有着独特的编排,多以民间音乐为基础,融合了赣南地区的民间音乐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在演出中,音乐旋律优美,节奏轻快,富有地方特色,能够有效地引导观众的情绪,加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4. 精美的舞美设计赣南采茶戏在舞美设计上也非常讲究,舞台布景多以江南水乡的山水风景和茶园田园为代表,以逼真的场景和生动的背景勾勒出赣南地区的自然美景,增强了戏剧的真实感和观赏性。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南昌市、赣州市等地的一种民间戏剧,因主要在春季茶叶采摘季
节演出而得名。
该剧种与茶叶采摘文化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题材丰富
赣南采茶戏的剧本内容主要涉及到茶园、茶楼等与茶叶相关的题材,如《采茶女》、《茶铺子》、《揽桂楼》等。
除此之外,它还以历史传说、生活百态等为素材,反映出当
地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
二、唱腔独特
赣南采茶戏的唱腔主要由江西本地的南乐调和赣调组成,其中南乐调属于夏琳音乐,
在唱腔表现中注重音乐曲律和声腔技巧;赣调则属于江西省赣州市方言区域的地方戏曲,
唱腔情感丰富、显得粗犷有力。
三、表演形式新颖
赣南采茶戏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说唱演出外,还引入了歌舞、
木偶戏、杂技等表演形式,丰富了舞台形式、增强了视觉效果。
四、人物形象传神
赣南采茶戏的人物形象鲜明,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明的角色,如内心坚强的采茶女、机
智幽默的茶铺老板、善良耿直的村民等。
表演者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和生动的表演语言,
使人物形象更加传神。
五、文化底蕴丰富
赣南采茶戏是体现江西茶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它挖掘和展示了江西省赣南地区丰
富的地方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和传承江西茶叶文化提
供了具体的实践场所。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艺术特点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
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
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
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
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
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小丑及小旦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
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
载歌载舞,活泼轻松。
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
其表演常摩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
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
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
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
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传统剧目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
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补皮鞋》、《钓,》等等。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南昌市、宜春市、吉安市等地方流传较广的一种传统地方戏曲,
源于赣南地区采茶习俗,以茶采、情感、人生为主要题材,其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使其成
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台词:传教小说为主
赣南采茶戏以“传教小说”为主,取材多从历史和民间传说中,加上赣南地方风俗习
惯和采茶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剧情类型。
台词中充分体现了“三心二意”、“功名利禄”、“良心善举”、“孝道忠诚”等思想内容,富有道德、伦理的内涵,突显了作者对时代现
实的反思和思考。
二、曲调:黄茶乡民谣
赣南采茶戏的曲调受当地民谣的影响很大,大多采用黄茶乡传统的民歌、二人转等曲调,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有独特风格的歌谣牌子,或沉郁高昂,或欢快活泼,或婉转悠扬,
使人耳目一新。
三、表演形式:重视唱腔表演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十分注重唱腔表演。
主要由唱、念、做三部分构成,每个角色
都要唱歌,快板不是简单的说唱,而是要有强烈的情感渲染。
唱腔以带着方言的地方乡音
为基础,辅之以各种创新变化,如夹杂现代话语或海派音乐元素,形成更富活力与创意的
唱腔表演。
赣南采茶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集传统文化、民间风俗、历史传说于一体,富
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发扬。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赣南采茶戏是江西赣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
在宋代时期,赣南地区栽种了大批的茶树,茶叶的采摘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工作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
赣南采茶戏从起初的劳动曲艺,逐渐发展成专门的戏曲剧种,并且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和推崇。
赣南采茶戏具有许多独特的艺术特色,下面我将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
赣南采茶戏的剧目多样丰富。
赣南采茶戏的剧目以现实题材为主,着重表现当地农民和茶农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常见的剧目有《采茶人》、《采茶花》、《采茶烈士》等。
这些剧目通过对当地茶农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他们艰苦劳作、团结互助和爱国情怀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独特多样。
赣南采茶戏融合了话剧、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使得整个剧目充满了活力和艺术感染力。
演员们在台上不仅要唱、演、念、打,还要进行武术和舞蹈的表演,这使得整个戏曲变得生动有趣,更加富有观赏性。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风格独特。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采用的是特殊的赣南调式,它与一般的戏曲音乐有所不同,更加贴近于当地的民俗音乐。
这种音乐风格在表演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能够引发观众对当地文化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赣南采茶戏在服饰和道具方面也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赣南采茶戏的演员们身着赣南地区特有的农民服装,并佩戴上精心制作的冠冕和装饰品。
他们还使用各种特制的道具,如茶筐、茶壶、茶杯等,使得整个舞台充满了浓郁的农耕氛围和地方特色。
赣南采茶戏在艺术特色方面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它通过多种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展现了当地茶农艰苦劳作和爱国情怀,同时在服饰和道具上也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赣南采茶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了江西赣南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地区流传较广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其在当地乡村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并从剧本结构、音乐表演和舞台形式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赣南采茶戏在剧本结构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其剧本一般分为正剧和曲艺两部分,正剧主要描写主要角色的情感变化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曲艺则通过评书、相声等形式进行情节的解释和角色的对话,使得整个剧本更加有趣。
在正剧方面,赣南采茶戏注重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及对古代赣南地区乡村生活的反映,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生活状态。
曲艺中的评书和相声则注重对搞笑和幽默的表现,通过言语和动作的组合,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娱乐。
赣南采茶戏在音乐表演方面也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中的音乐多以民间音乐为基础,融合了当地的民族音乐和赣南地区的地方戏曲风格,展现了赣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音乐表演中,赣南采茶戏注重音乐与舞蹈的结合,通过音乐的节奏和节拍,以及表演者的舞蹈动作,将观众带入到剧情的氛围中,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赣南采茶戏在舞台形式方面也有独特之处。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布景以乡村生活场景为主题,如茶山、田地、村庄等,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剧情的背景和氛围。
赣南采茶戏注重舞台布景的变化和合理性,通过布景的转换,使情节的发展更加连贯和流畅。
赣南采茶戏还注重角色的化装和服饰,通过精心的打扮,使角色更加生动有趣,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赏体验。
赣南采茶戏作为江西省赣南地区的地方戏剧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剧本结构方面,赣南采茶戏注重人物形象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在音乐表演方面,赣南采茶戏融合了民族音乐和当地的戏曲风格;在舞台形式方面,赣南采茶戏通过乡村生活场景的舞台布景和角色化装的打扮,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对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赣南地区的乡村文化,还能够为其他地方戏剧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
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
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
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
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
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小丑及小旦
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
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
载歌载舞,活泼轻松。
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
其表演常摩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
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
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
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
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传统剧目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
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补皮鞋》、《钓?》等等。
这些剧目,多为喜剧,反映了赣南广大劳动群众(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靠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腔取胜,百看不厌,久演不衰。
推陈出新
近年来,赣州采茶歌舞剧团又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等新剧目,并进京汇演,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
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及其它数十个单项奖。
昔日的山茶花,今天开放得更加烂漫。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
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
”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
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
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
当面写书两交钱。
二月采茶......。
”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
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
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
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
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
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
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
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
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