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1. 引言1.1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赣南采茶戏在传承与发展上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探讨新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在当前形势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赣南采茶戏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

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文化节目、演出和展览等活动,提升赣南采茶戏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培养新一代的赣南采茶戏表演者和爱好者,保证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

赣南采茶戏还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可以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舞蹈、音乐、戏剧等,创作出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的表演作品。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移动平台等,扩大赣南采茶戏的传播渠道,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支持者。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 正文2.1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渊源赣南采茶戏是江西赣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赣南采茶戏最初是由当地农民在采茶间隙自发演唱,后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剧目。

在明清时期,赣南采茶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受到当地人民喜爱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被称为“茶乡戏”。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当地农民采茶生活的需要和欢乐娱乐的愿望,演员们在采茶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融入到表演中,创造出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剧目和唱腔。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赣南采茶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当地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渊源可以说是与当地文化、生活密不可分的,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体现当地人民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的载体。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发展,赣南采茶戏将继续为当地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源于茶山采茶劳动休息时,农民们表演的一种自创的戏曲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赣南采茶戏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逐渐扎根,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赣南采茶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传承和发展赣南采茶戏成为了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展开讨论,并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赣南采茶戏的特点及传承方式赣南采茶戏是一种集民俗、音乐、舞蹈和戏剧于一体的地方戏曲形式,其表演形式简单朴素,情节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地方风情。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通常在农忙季节进行,农民们在采茶劳动之余,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场景,表演一些小段戏曲,内容通常与采茶、农民生活等相关。

表演者是当地的农民,他们通常没有经过专门的表演训练,但却能够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表演形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感,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赣南采茶戏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即由老一辈艺人口头传授给后人。

这种传承方式保留了戏曲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间色彩,但也存在着信息传递不准确、传承人员有限等问题,传承方式亟待创新。

二、赣南采茶戏面临的困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赣南地区的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赣南采茶戏正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外流和老龄化使得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年轻一代不愿意从事农村劳动,更不愿意接受这种传统的戏曲形式,传承人手不足。

传统的赣南采茶戏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表演形式、剧情内容等已经无法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传统的戏曲形式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三、赣南采茶戏的发展思路针对赣南采茶戏面临的困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需要进行赣南采茶戏的田野调查和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了解其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剧情内容等,为提供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采茶戏是采茶、采茶歌、花鼓等民间小戏的统称。

它是由采茶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戏曲种类。

自唐代开始,江西就是我国主要的产茶省份之一,茶叶遍及全国。

当时茶区逐渐流行采茶歌曲,慢慢发展后来的灯彩及民间歌舞表演,如;茶灯戏、牛灯、花鼓灯等。

后又随着演变别名又称;“三脚班”。

明末清初,渐渐更名为“采茶戏”,一直至今。

在我国,赣南采茶戏就是客家人创造的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内心情感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

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是江西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气息浓郁。

笔者从小耳濡目染感受着家乡采茶戏带来的艺术熏陶,所以在对采茶戏的历史文化、语言、唱腔曲调、伴奏形式有所了解,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由于今年来受到电视、广播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时又自身发展的缺陷导致采茶戏处在濒临的处境。

加上关于赣南地区采茶戏的研究甚少,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在整理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系统的研究补充和丰满赣南地区采茶戏。

一、赣南采茶戏历史(一)赣南采茶戏起源在早期费源禄的《节序诗·清明》中就记载过赣南地区人民采茶时的情景:“邻厨妇蒙青枫火,御宛莺卸绮百花。

走狗斗鸡寒食后,山歌又见采山茶。

”[1]从这几句诗可以感受到采茶人在丰收时唱着采茶歌的那种喜悦。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离不开赣南的茶山,赣南山区气候温和,环境适宜种茶叶,因此茶山在赣南地区是很常见的。

清曾燠在《江西诗征》中也曾经写道:“江西妇女春日采茶,编歌联臂唱和,诸郡间有异同”[]。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早期采茶戏的起源是跟茶山和采茶人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茶山这样的环境,才造就了当地的民情风俗,采茶的人们在劳作时也需要有娱乐活动,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释放内心情感,享受丰收喜悦,采茶戏便依托茶山孕育而生。

采茶戏的起源与当时在民间流行小曲以及民间彩灯等当地的民俗文化也有巨大的联系。

民间小曲所使用的曲牌许多都为采茶戏所用,如送郎调、斑妈调、十绣调等、同时,民间小曲中的采茶歌、秧歌等劳动人民在劳作时会吟唱的小曲对采茶戏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赣南采茶戏是江西赣南地区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其艺术特色在表演形式、音乐节奏、舞台布景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从赣南采茶戏的历史传承、表演特色和艺术魅力等方面展开研究,力求全面深入地探讨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地方戏曲剧种。

一、历史传承赣南采茶戏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当时,赣南地区的农民在采茶休息的时候,常常以唱歌、说相声等方式娱乐自己,逐渐形成了赣南采茶戏这一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

后来,赣南采茶戏逐渐演变为一种以采茶为主题的戏曲形式,成为地方农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起初以地方方言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包括了歌唱、念白、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

在长期的发展中,赣南采茶戏不断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二、表演特色1. 儒雅清新的风格赣南采茶戏以描绘赣南地区的茶山茶海为题材,其表演风格以儒雅清新为主。

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的方式,生动地表现出了赣南地区独特的山水田园风光,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色之一就是用唱腔、音乐、舞蹈等手法,展现出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色。

2. 情感细腻的表演功底赣南采茶戏在表演方式上强调情感细腻,通过表演者的动作、眼神、声音等多种手法,将戏剧中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描写爱情,还是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功底都能够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3. 精湛的音乐编排赣南采茶戏在音乐方面有着独特的编排,多以民间音乐为基础,融合了赣南地区的民间音乐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在演出中,音乐旋律优美,节奏轻快,富有地方特色,能够有效地引导观众的情绪,加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4. 精美的舞美设计赣南采茶戏在舞美设计上也非常讲究,舞台布景多以江南水乡的山水风景和茶园田园为代表,以逼真的场景和生动的背景勾勒出赣南地区的自然美景,增强了戏剧的真实感和观赏性。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赣南采茶戏,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戏曲剧种,源自江西省赣南地区,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内容特点。

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与赣南地区的茶文化、民俗习俗以及地域环境密切相关,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赣南采茶戏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赣南采茶戏,我们需要探讨并提出新的思路和举措。

要深入挖掘采茶戏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强对采茶戏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采茶戏作为赣南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通过深入挖掘采茶戏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赣南地区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增添新的内涵和活力。

加强对采茶戏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推动相关学术机构和文化部门加大对采茶戏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建立采茶戏的资料档案和艺术传承基地,为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保障。

要创新采茶戏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推出更具时代特色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传统的采茶戏形式和表演手法可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和喜好。

有必要对采茶戏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推出更具时代特色和审美价值的作品,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喜爱。

可以借鉴现代舞台表演技术和艺术元素,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的采茶戏中,形成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使采茶戏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和活力。

要加强对采茶戏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为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

艺术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而采茶戏作为赣南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表演和创作才华的艺术人才进行传承和发展。

有必要加强对采茶戏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人才选拔机制,为爱好采茶戏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和创作热情,为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1. 引言1.1 赣南采茶戏的流行背景赣南采茶戏是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赣南采茶戏在赣南地区广泛流传,并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其流行背景主要源自赣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采茶戏的表演内容多以赣南地区的传统故事和风土人情为题材,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

赣南地区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文化在当地有着深厚的传统。

采茶戏的流行背景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演员们常常会穿着传统的茶农服装,演绎着与采茶相关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也能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赣南采茶戏的流行还受到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的支持和推广。

一些赣南地区的文化活动和节庆上,常常会邀请采茶戏演员表演,使得这一地方戏曲剧种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赣南采茶戏的流行背景不仅展现了地方文化的魅力,也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

1.2 赣南采茶戏的意义和特点赣南采茶戏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形式。

通过采茶戏,人们可以了解到赣南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采茶戏的剧情多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反映了赣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

赣南采茶戏具有独特的表演特点。

其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歌唱、对唱,也有武戏、乱弹等元素,具有强烈的舞台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演员们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悠扬动听的曲调,让观众沉浸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赣南采茶戏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转变,采茶戏也在不断更新剧情、调整表演形式,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些青年演员也在努力学习传统戏曲技艺,为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正文2.1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起源赣南采茶戏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赣南一带是茶叶产区,茶农们在采茶的闲暇时光组织起来演出小戏以娱乐自己。

这些小戏以赣南地方方言为语言载体,以茶采为题材,表现当地茶农的生活、疾苦和欢乐,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1. 引言1.1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赣南采茶戏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的茶农,在采茶工作之余创作并表演的一种戏曲形式。

据传统,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茶农们在采摘茶叶的间隙,利用简单的道具和服饰,表演一些简单的曲艺节目来娱乐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演形式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即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可以说是与茶产业紧密相连的。

在茶叶丰收的季节,茶农们在劳累的工作之余,通过表演采茶戏来放松身心,增加生活乐趣。

这种表演形式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成为赣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文化符号。

1.2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意义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赣南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表现形式,赣南采茶戏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赣南采茶戏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古代,赣南地区以农耕文化为主,而采茶是当地人民的重要生产活动。

采茶戏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当地人民采茶的场景和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苦劳作和智慧,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也使赣南采茶戏成为了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赣南采茶戏传承了赣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

在演出中,赣南采茶戏不仅展现了当地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元素,还融入了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民俗元素。

观看赣南采茶戏不仅可以欣赏其精彩的艺术表现,更可以感受到赣南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弘扬当地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赣南采茶戏作为赣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也传承了赣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1.3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气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州市特有的地方戏剧形式,起源于明朝,历经多年的发展与演变,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赣南采茶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赣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赣南采茶戏在表演形式上主要以合唱、对唱、念白和舞蹈为主,配以民间乐器演奏、道具装束和舞台布景等,展现了赣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古老传统。

其剧目内容主要围绕着采茶、种茶、采茶女等与茶相关的题材,通过对这些题材的处理和演绎,展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近年来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赣南地区的农村劳动力逐渐外出打工,导致传统的采茶文化和戏曲文化逐渐衰退。

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程度不高,对于赣南采茶戏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缺乏了解和兴趣,使得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现代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对于传统戏曲的冲击也不容忽视,传统的赣南采茶戏在商业化的包装和市场竞争中难以生存和发展。

针对这些困境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新思路和措施来推动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应该加大对赣南采茶戏的宣传与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这一独特的戏曲形式。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演出,在城市和农村间进行巡回演出,以及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扩大赣南采茶戏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关注。

通过加强宣传与推广、加强传统传承与培训、与现代市场化相结合等措施,相信赣南采茶戏能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为我们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智慧和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采茶戏是采茶、采茶歌、花鼓等民间小戏的统称。

它是由采茶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戏曲种类。

自唐代开始,江西就是我国主要的产茶省份之一,茶叶遍及全国。

当时茶区逐渐流行采茶歌曲,慢慢发展后来的灯彩及民间歌舞表演,如;茶灯戏、牛灯、花鼓灯等。

后又随着演变别名又称;“三脚班”。

明末清初,渐渐更名为“采茶戏”,一直至今。

在我国,赣南采茶戏就是客家人创造的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内心情感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

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是江西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气息浓郁。

笔者从小耳濡目染感受着家乡采茶戏带来的艺术熏陶,所以在对采茶戏的历史文化、语言、唱腔曲调、伴奏形式有所了解,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由于今年来受到电视、广播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时又自身发展的缺陷导致采茶戏处在濒临的处境。

加上关于赣南地区采茶戏的研究甚少,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在整理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系统的研究补充和丰满赣南地区采茶戏。

一、赣南采茶戏历史(一)赣南采茶戏起源在早期费源禄的《节序诗·清明》中就记载过赣南地区人民采茶时的情景:“邻厨妇蒙青枫火,御宛莺卸绮百花。

走狗斗鸡寒食后,山歌又见采山茶。

”[1]从这几句诗可以感受到采茶人在丰收时唱着采茶歌的那种喜悦。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离不开赣南的茶山,赣南山区气候温和,环境适宜种茶叶,因此茶山在赣南地区是很常见的。

清曾燠在《江西诗征》中也曾经写道:“江西妇女春日采茶,编歌联臂唱和,诸郡间有异同”[]。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早期采茶戏的起源是跟茶山和采茶人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茶山这样的环境,才造就了当地的民情风俗,采茶的人们在劳作时也需要有娱乐活动,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释放内心情感,享受丰收喜悦,采茶戏便依托茶山孕育而生。

采茶戏的起源与当时在民间流行小曲以及民间彩灯等当地的民俗文化也有巨大的联系。

民间小曲所使用的曲牌许多都为采茶戏所用,如送郎调、斑妈调、十绣调等、同时,民间小曲中的采茶歌、秧歌等劳动人民在劳作时会吟唱的小曲对采茶戏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

(二)赣南采茶戏流传赣南采茶戏在初步形成之后便大范围的流传开来。

但是发展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清初以后,出现了乾隆年间“长日演来的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嘉庆年间“满脸烟灰十指黑,出年采茶也入魔”和光绪年间“琵琶斜拨日琴张,月下争看窈窕娘”的三个鼎盛时期。

[]赣南采茶戏在发展初期受到民间灯彩的影响,和灯彩结合之后的采茶戏成为了茶灯戏,茶灯戏和采茶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演出的时间和点,茶灯戏相对来说比较正规,演出形式开始发展成舞台形式,容易受到地点、人数和时间的限制,不在是以前只在茶山上演唱的戏曲。

茶灯戏的出现使采茶戏出现了新的内容,出现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戏剧,如号称“四大金刚”的《四姐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等。

不仅是内容发生了变化,连形式和服装等等都受到了其他剧种的影响,采茶戏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也让它逐渐走出了茶区,从农村走到了城市,走到了人民的身边。

但也由于一些封建统治者认为采茶戏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其中一些触碰社会伦理的剧目有伤风败俗之嫌,因此采茶戏一度被禁止演出。

正如乾隆五十二年的《奉宪告示严禁碑》中所记载:“禁止村坊野市居民铺户,毋许容留面生歹人窝囤、私宰、赌博以及包唱采茶遗害村庄”[]。

根据所记载的内容可以得知,采茶戏被禁止演唱,采茶戏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1949年以后,赣南采茶戏开始了快速的发展之路,许多现代戏剧元素开始与采茶戏融合,为赣南采茶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而在十三届三中全会之后,赣南采茶戏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复兴,又重新在人民群众中热闹起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客家人以及客家文化不断的迁徙,同时也把赣南采茶戏带到了其他地区,甚至走进了两岸三地,发展到今天,代代相传,赣南采茶戏已经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

二、赣南采茶戏剧目和表演(一)赣南采茶戏剧目1.贴近生活,反映现实采茶戏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作品来源于生活,反映了人民生活的日常以及当下社会风气等内容,都是基于一定的生活和社会背景。

比如在当时很火的《三世仇》,就是根据当时土地改革的时代背景而创作的作品;而《五岭之春》源于当时青年们上山下乡的时代背景,赞扬了知识青年的奉献精神,在当时受到许多群众的喜爱。

还有《送子当红军》、《莲妹子》、《山情歌》等作品,都是在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传统采茶剧目一般都是围绕劳动农民的生活、矛盾、纠葛等来创作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作品中的人物指代的也正是这些劳动人民。

如传统剧目《茶童哥》,主要讲述的是以主人公茶童和二姐之间的故事,在讲述他们之间的爱情和生活时,揭露了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劳动人民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的精神,劳动人民的真善美、勇敢和恶势力的恶狠凶残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在人物和情节安排上完全来源生活,就连人物的名字也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比如大宝、二狗、阿祥古等。

%1. 戏剧色彩,风趣幽默好的表达技巧能让原本丰富的情节更加吸引人,而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中的语言表达运用了许多有趣的方式,比如谐音、反话正说、歇后语、谚语等,这种表达方式让语言更加幽默有趣,更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如《哨妹子》中有一段米童与妹子对白就是运用了这种幽默风趣的表达手法,妹子问“哪一个?”米童便打岔道:“什么,来一个打一个呀?”妹子说:“不是的,我问你名姓哪一个?”米童接着说:“我没有名字,刚刚过和过水跌掉了。

”[]名字又不是一张纸,一块板子,怎么过河水会跌掉呢?像这种对话让人听了不禁捧腹大笑。

在情感的语言表达方面,也擅长将原本正常的生气、快乐等情绪,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观众自己去感受这语言之外的情感,去揣摩人物的内心,增添了赣南采茶戏的喜剧色彩,也可以从中看出赣南客家人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赣南采茶戏能一直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二)赣南采茶戏表演1.“三绝”形式赣南采茶戏的“三绝”即指的是扇子花、矮子步、和单水袖。

赣南采茶戏在表演时最常用到的道具之一就是扇子,别看一把小小的彩扇,在表演者的手中可以将其摆出各种形状,各式各样的扇子花,可以帮助表演者传递情绪,也可以将情绪夸张放大,甚至可被拟作生活中的劳动工具等,一把小小的扇子在采茶戏的表演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采茶戏《小摘茶》里的扇子就被表演成各种形状,象征着茶农生活中的劳动工具,在低头劳作时,扇子就是锄头,在采茶时,扇子就是茶篮,形状各异,生动形象。

而在表演中扇子一般分为“单扇花”和“双扇花”,表演扇子的手法也多达300多种,其中包括“吊扇”、“抛扇”、“风车扇”、“转扇”等等,表演者在表演时也有“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耕、按、抓、抖靠肚面”的表演口诀。

矮子步这个动作就是根据采茶人民在采茶时的动作改编而来的一种表演方式。

人的身高一般比茶树高,因此在采茶时必须要弯腰采茶,并且在前往茶区的过程中需要上山,采茶者的双腿长期处于弯曲状态,此动作便由此获得启发。

矮子步一般是丑角的表演动作,有高桩、中桩和低桩。

而丑角中的角色又分正丑和反丑,在表演动作上他们也有所不同,正丑的艺诀是“老虎头,經鱼腰,双手柔如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紧稳住,膝头定三步。

”反丑的艺诀是“蛤蟆腿、狗牯尾,三节腰,畚箕背,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走紧跪,矮步相配。

”[]矮子步这个特具特色的舞蹈动作为赣南采茶戏增添了不少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

单水袖与戏曲中的双水袖相呼应,戏曲中是两手的袖子都很长,而在赣南采茶戏中则是单手袖子比较长。

在表演时,单手袖动作和扇子花是配套的,一手用扇子表演动作,另一只手则利用袖子的长度,挥舞出各种动作,两手一起表演。

单水袖的动作有“抓袖”、“百年袖”、“腋下袖”、“缠腰高抛袖”等。

%1. “三脚班”形式三脚班即“两旦一丑”,采茶戏的演出一般主要有三个人完成,被称为两旦一丑。

比如,在采茶戏《补皮鞋》中有阿祥古、妹子、老娘三个角色;《挖笋》也是由爆脑子、妹子、嫂子表演完成。

不管是大型还是小型的采茶戏,基本都由三个人完成,偶尔需要配角的加入,但是时间也不会太长,都是穿插式的进行。

也正是人少,采茶戏才能更加便利的辗转各地表演,也为采茶戏的发展提供了一些便利。

%1、赣南采茶戏传承现状(一)观众群体缺失21世纪以来,电子多媒体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影视娱乐等项目也越来越来,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数不胜数,现在还会听采茶戏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在很多年轻人的观念里都认为采茶戏是古板老套的艺术。

现在主要还会看采茶戏的一般都是在农村,而观众一般都是老人和小孩儿,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即使是留在家的也鲜少对采茶戏感兴趣。

老人看采茶戏是因为从小受到影响,对采茶戏有感情,小孩儿大多是跟着老人一起观看。

如今农村许多采茶戏也仅仅是因为风俗需要,不敢轻易打破老祖宗定下的规矩,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喜欢。

表面尚存的热闹之下,实际上是严重的观众群体缺失。

(%1)人才严重匮乏采茶戏在受到影视业冲击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许多采茶戏的表演者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放弃采茶戏而进入影视行业,影视行业的高薪也让许多采茶戏表演者无法继续坚持,采茶戏因此遭到冷落,便产生了恶性循环,采茶戏的沉寂更加无法吸引人才,由此形成了采茶戏青黄不接的局面。

(%1)剧情过于陈旧采茶戏的剧情完全来源于农民的生活,讲的多事农民的辛劳、群众之间的情感、阶级的斗争,在过去之所以能收到人民的喜爱就是因为这些剧情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这些剧情保留到现在,早已不是农民的生活状况,自然很难引起共鸣,采茶戏的剧情急需要创新的作品,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来让剧情更加现代化,与时代接轨。

四、赣南采茶戏的发展措施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目前面临着许多危机,我们要想传承赣南采茶戏的风采,让赣南采茶戏得到发展,笔者认为,首要的就是创新,这样才能为赣南采茶戏注入新鲜血液;其次是教育,教育乃文化之本,不管是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加大对采茶戏的宣传和教育,担起传承赣南采茶戏的责任;最后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地方振幅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让采茶戏更好的与市场接轨,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1)从创新角度分析历史是发展的,赣南采茶戏也应该是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存其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精彩部分,对于已经僵化的固有模式和封建迷信的内容应该及时抛弃,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应该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应该结合现代戏曲的特点,对传统剧目进行二次创作。

其实近几年也有赣南采茶戏正在重振的好苗头。

前几年,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曹禺剧作奖、梅花奖,赣南采茶戏已经很久没有获得如此重大的奖项了,我们可以从这部采茶戏总结出赣南采茶戏正确的发展之路。

《山歌情》从剧本创作到音乐创作,几乎囊括(或借用)赣南客家音乐中的兴国山歌、茶腔、灯腔、路腔、杂调、道情、渔鼓等,可以说是创造了赣南采茶戏新的辉煌的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