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采茶戏是采茶、采茶歌、花鼓等民间小戏的统称。它是由采茶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戏曲种类。自唐代开始,江西就是我国主要的产茶省份之一,茶叶遍及全国。当时茶区逐渐流行采茶歌曲,慢慢发展后来的灯彩及民间歌舞表演,如;茶灯戏、牛灯、花鼓灯等。后又随着演变别名又称;“三脚班”。明末清初,渐渐更名为“采茶戏”,一直至今。在我国,赣南采茶戏就是客家人创造的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内心情感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

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是江西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气息浓郁。笔者从小耳濡目染感受着家乡采茶戏带来的艺术熏陶,所以在对采茶戏的历史文化、语言、唱腔曲调、伴奏形式有所了解,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由于今年来受到电视、广播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时又自身发展的缺陷导致采茶戏处在濒临的处境。加上关于赣南地区采茶戏的研究甚少,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在整理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系统的研究补充和丰满赣南地区采茶戏。

一、赣南采茶戏历史

(一)赣南采茶戏起源

在早期费源禄的《节序诗·清明》中就记载过赣南地区人民采茶时的情景:“邻厨妇蒙青枫火,御宛莺卸绮百花。走狗斗鸡寒食后,山歌又见采山茶。”[1]从这几句诗可以感受到采茶人在丰收时唱着采茶歌的那种喜悦。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离不开赣南的茶山,赣南山区气候温和,环境适宜种茶叶,因此茶山在赣南地区是很常见的。清曾燠在《江西诗征》中也曾经写道:“江西妇女春日采茶,编歌联臂唱和,诸郡间有异同”[]。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早期采茶戏的起源是跟茶山和采茶人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茶山这样的环境,才造就了当地的民情风俗,采茶的人们在劳作时也需要有娱乐活动,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释放内心情感,享受丰收喜悦,采茶戏便依托茶山孕育而生。

采茶戏的起源与当时在民间流行小曲以及民间彩灯等当地的民俗文化也有巨大的联系。民间小曲所使用的曲牌许多都为采茶戏所用,如送郎调、斑妈调、十绣调等、同时,民间小曲中的采茶歌、秧歌等劳动人民在劳作时会吟唱的小曲对采茶戏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

(二)赣南采茶戏流传

赣南采茶戏在初步形成之后便大范围的流传开来。但是发展过程却是一波三折。清初以后,出现了乾隆年间“长日演来的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嘉庆年间“满脸烟灰十指黑,出年采茶也入魔”和光绪年间“琵琶斜拨日琴张,月下争看窈窕娘”的三个鼎盛时期。[]

赣南采茶戏在发展初期受到民间灯彩的影响,和灯彩结合之后的采茶戏成为了茶灯戏,茶灯戏和采茶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演出的时间和点,茶灯戏相对来说比较正规,演出形式开始发展成舞台形式,容易受到地点、人数和时间的限制,不在是以前只在茶山上演唱的戏曲。茶灯戏的出现使采茶戏出现了新的内容,出现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戏剧,如号称“四大金刚”的《四姐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等。不仅是内容发生了变化,连形式和服装等等都受到了其他剧种的影响,采茶戏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也让它逐渐走出了茶区,从农村走到了城市,走到了人民的身边。

但也由于一些封建统治者认为采茶戏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其中一些触碰社会伦理的剧目有伤风败俗之嫌,因此采茶戏一度被禁止演出。正如乾隆五十二年的《奉宪告示严禁碑》中所记载:“禁止村坊野市居民铺户,毋许容留面生歹人窝囤、私宰、赌博以及包唱采茶遗害村庄”[]。根据所记载的内容可以得知,采茶戏被禁止演唱,采茶戏的发展也停滞不前。1949年以后,赣南采茶戏开始了快速的发展之路,许多现代戏剧元素开始与采茶戏融合,

为赣南采茶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在十三届三中全会之后,赣南采茶戏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复兴,又重新在人民群众中热闹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客家人以及客家文化不断的迁徙,同时也把赣南采茶戏带到了其他地区,甚至走进了两岸三地,发展到今天,代代相传,赣南采茶戏已经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

二、赣南采茶戏剧目和表演

(一)赣南采茶戏剧目

1.贴近生活,反映现实

采茶戏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作品来源于生活,反映了人民生活的日常以及当下社会风气等内容,都是基于一定的生活和社会背景。比如在当时很火的《三世仇》,就是根据当时土地改革的时代背景而创作的作品;而《五岭之春》源于当时青年们上山下乡的时代背景,赞扬了知识青年的奉献精神,在当时受到许多群众的喜爱。还有《送子当红军》、《莲妹子》、《山情歌》等作品,都是在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传统采茶剧目一般都是围绕劳动农民的生活、矛盾、纠葛等来创作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作品中的人物指代的也正是这些劳动人民。如传统剧目《茶童哥》,主要讲述的是以主人公茶童和二姐之间的故事,在讲述他们之间的爱情和生活时,揭露了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劳动人民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的精神,劳动人民的真善美、勇敢和恶势力的恶狠凶残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在人物和情节安排上完全来源生活,就连人物的名字也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比如大宝、二狗、阿祥古等。

%1. 戏剧色彩,风趣幽默

好的表达技巧能让原本丰富的情节更加吸引人,而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中的语言表达运用了许多有趣的方式,比如谐音、反话正说、歇后语、谚语等,这种表达方式让语言更加幽默有趣,更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如《哨妹子》中有一段米童与妹子对白就是运用了这种幽默风趣的表达手法,妹子问“哪一个?”米童便打岔道:“什么,来一个打一个呀?”妹子说:“不是的,我问你名姓哪一个?”米童接着说:“我没有名字,刚刚过和过水跌掉了。”[]名字又不是一张纸,一块板子,怎么过河水会跌掉呢?像这种对话让人听了不禁捧腹大笑。在情感的语言表达方面,也擅长将原本正常的生气、快乐等情绪,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观众自己去感受这语言之外的情感,去揣摩人物的内心,增添了赣南采茶戏的喜剧色彩,也可以从中看出赣南客家人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赣南采茶戏能一直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二)赣南采茶戏表演

1.“三绝”形式

赣南采茶戏的“三绝”即指的是扇子花、矮子步、和单水袖。

赣南采茶戏在表演时最常用到的道具之一就是扇子,别看一把小小的彩扇,在表演者的手中可以将其摆出各种形状,各式各样的扇子花,可以帮助表演者传递情绪,也可以将情绪夸张放大,甚至可被拟作生活中的劳动工具等,一把小小的扇子在采茶戏的表演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采茶戏《小摘茶》里的扇子就被表演成各种形状,象征着茶农生活中的劳动工具,在低头劳作时,扇子就是锄头,在采茶时,扇子就是茶篮,形状各异,生动形象。而在表演中扇子一般分为“单扇花”和“双扇花”,表演扇子的手法也多达300多种,其中包括“吊扇”、“抛扇”、“风车扇”、“转扇”等等,表演者在表演时也有“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耕、按、抓、抖靠肚面”的表演口诀。

矮子步这个动作就是根据采茶人民在采茶时的动作改编而来的一种表演方式。人的身高一般比茶树高,因此在采茶时必须要弯腰采茶,并且在前往茶区的过程中需要上山,采茶者的双

腿长期处于弯曲状态,此动作便由此获得启发。矮子步一般是丑角的表演动作,有高桩、中桩和低桩。而丑角中的角色又分正丑和反丑,在表演动作上他们也有所不同,正丑的艺诀是“老虎头,經鱼腰,双手柔如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紧稳住,膝头定三步。”反丑的艺诀是“蛤蟆腿、狗牯尾,三节腰,畚箕背,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走紧跪,矮步相配。”[]矮子步这个特具特色的舞蹈动作为赣南采茶戏增添了不少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

单水袖与戏曲中的双水袖相呼应,戏曲中是两手的袖子都很长,而在赣南采茶戏中则是单手袖子比较长。在表演时,单手袖动作和扇子花是配套的,一手用扇子表演动作,另一只手则利用袖子的长度,挥舞出各种动作,两手一起表演。单水袖的动作有“抓袖”、“百年袖”、“腋下袖”、“缠腰高抛袖”等。

%1. “三脚班”形式

三脚班即“两旦一丑”,采茶戏的演出一般主要有三个人完成,被称为两旦一丑。比如,在采茶戏《补皮鞋》中有阿祥古、妹子、老娘三个角色;《挖笋》也是由爆脑子、妹子、嫂子表演完成。不管是大型还是小型的采茶戏,基本都由三个人完成,偶尔需要配角的加入,但是时间也不会太长,都是穿插式的进行。也正是人少,采茶戏才能更加便利的辗转各地表演,也为采茶戏的发展提供了一些便利。

%1、赣南采茶戏传承现状

(一)观众群体缺失

21世纪以来,电子多媒体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影视娱乐等项目也越来越来,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数不胜数,现在还会听采茶戏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在很多年轻人的观念里都认为采茶戏是古板老套的艺术。

现在主要还会看采茶戏的一般都是在农村,而观众一般都是老人和小孩儿,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即使是留在家的也鲜少对采茶戏感兴趣。老人看采茶戏是因为从小受到影响,对采茶戏有感情,小孩儿大多是跟着老人一起观看。如今农村许多采茶戏也仅仅是因为风俗需要,不敢轻易打破老祖宗定下的规矩,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喜欢。表面尚存的热闹之下,实际上是严重的观众群体缺失。

(%1)人才严重匮乏

采茶戏在受到影视业冲击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许多采茶戏的表演者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放弃采茶戏而进入影视行业,影视行业的高薪也让许多采茶戏表演者无法继续坚持,采茶戏因此遭到冷落,便产生了恶性循环,采茶戏的沉寂更加无法吸引人才,由此形成了采茶戏青黄不接的局面。

(%1)剧情过于陈旧

采茶戏的剧情完全来源于农民的生活,讲的多事农民的辛劳、群众之间的情感、阶级的斗争,在过去之所以能收到人民的喜爱就是因为这些剧情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这些剧情保留到现在,早已不是农民的生活状况,自然很难引起共鸣,采茶戏的剧情急需要创新的作品,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来让剧情更加现代化,与时代接轨。

四、赣南采茶戏的发展措施

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目前面临着许多危机,我们要想传承赣南采茶戏的风采,让赣南采茶戏得到发展,笔者认为,首要的就是创新,这样才能为赣南采茶戏注入新鲜血液;其次是教育,教育乃文化之本,不管是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加大对采茶戏的宣传和教育,担起传承赣南采茶戏的责任;最后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地方振幅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让采茶戏

更好的与市场接轨,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1)从创新角度分析

历史是发展的,赣南采茶戏也应该是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存其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精彩部分,对于已经僵化的固有模式和封建迷信的内容应该及时抛弃,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应该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应该结合现代戏曲的特点,对传统剧目进行二次创作。

其实近几年也有赣南采茶戏正在重振的好苗头。前几年,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曹禺剧作奖、梅花奖,赣南采茶戏已经很久没有获得如此重大的奖项了,我们可以从这部采茶戏总结出赣南采茶戏正确的发展之路。《山歌情》从剧本创作到音乐创作,几乎囊括(或借用)赣南客家音乐中的兴国山歌、茶腔、灯腔、路腔、杂调、道情、渔鼓等,可以说是创造了赣南采茶戏新的辉煌的一页。[]这部作品是现代赣南采茶戏发展的引领者,在保留传统赣南客家音乐的特质的同时,从形式、内容上对其进行创新,使其焕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这正是其他赣南采茶戏需要学习的地方。

1.革新传统观念

笔者认为,赣南采茶戏的创新根本上是观念的创新,只有在观念上根本的摈弃封建陈旧的东西,才能试图接受新的东西,才能打开视野,继而创作出与时代相结合的作品。

传统的赣南采茶戏《九龙山摘茶》,原有十三场,演出长达四个多小时,整个表演下来需要耗费不少的人力物力,同时观众长时间看表演也容易疲劳,非常不利于采茶戏在人民群众之间的流传。但是之后由赣南文艺学校教导主任高宣兰同志领队赴赣县王母渡进行挖掘整理,大大的缩短了演出时间,整部剧更加简洁规范。由此可以看出,赣南采茶戏必须是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而且必须有人首先从观念上有创新的意识,带头进行革新。对于传统剧目中存在的淫秽情节、粗俗不雅的文字等不文明的元素要及时抛弃。

%1. 音乐类型多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内涵和乐器都与过去的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采茶戏的音乐创作方面既要注重保留传统,也要注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既要保留音乐丰厚的底蕴也要加强音乐的通俗性,更要开发采茶戏音乐的商业性和娱乐性。

在江西省第二届艺术节上夺金摘银荣获十余项奖项的大型客家音乐剧《围屋女人》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这部剧在音乐的使用上不仅用采茶戏音乐、灯彩、客家山歌等传统的音乐元素,也融合了许多现代的乐器,将传统乐器和电子乐器相结合,使这部剧成为一部非常成功的带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大量地使用了赣南独有的音乐、舞蹈素材,融戏、歌、舞等形式于一体。这些作品引领着现代采茶戏的发展。

赣南采茶戏音乐的创新和表演形式的创新是采茶戏发展的根本,只有作品紧跟时代,观众才能更加接受传统的采茶戏。剧本的改编、音乐的选取、唱腔的创新等等都是未来要努力的方向,比如是否可以尝试曲牌和板腔综合运用等等。但同时也要最大基础上保持“茶味”,不能丢失了赣南采茶戏原本的味道。

(%1)从教育角度分析

教育对个人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推动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过去的赣南采茶戏大多是靠接收徒弟的师徒相传或者是口耳相传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当今通讯技术和教育理念发达的社会已经过时,赣南采茶戏的教育应该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采用先进便利的见血设备,例如多媒体、网课等。从教育对象着手,本文主要从大众普及教育和学校课堂教育两大方面讨论一下如何让教育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保驾护航。

1. 大众普及教育

大众普及教育是赣南采茶戏发展的基础,赣南采茶戏面向的是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从心底里认同采茶戏文化,才能对赣南采茶戏有欣赏和喜爱,只有经受住了人民群众考验的赣南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采茶戏是采茶、采茶歌、花鼓等民间小戏的统称。它是由采茶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戏曲种类。自唐代开始,江西就是我国主要的产茶省份之一,茶叶遍及全国。当时茶区逐渐流行采茶歌曲,慢慢发展后来的灯彩及民间歌舞表演,如;茶灯戏、牛灯、花鼓灯等。后又随着演变别名又称;“三脚班”。明末清初,渐渐更名为“采茶戏”,一直至今。在我国,赣南采茶戏就是客家人创造的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内心情感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 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是江西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气息浓郁。笔者从小耳濡目染感受着家乡采茶戏带来的艺术熏陶,所以在对采茶戏的历史文化、语言、唱腔曲调、伴奏形式有所了解,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由于今年来受到电视、广播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时又自身发展的缺陷导致采茶戏处在濒临的处境。加上关于赣南地区采茶戏的研究甚少,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在整理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系统的研究补充和丰满赣南地区采茶戏。 一、赣南采茶戏历史 (一)赣南采茶戏起源 在早期费源禄的《节序诗·清明》中就记载过赣南地区人民采茶时的情景:“邻厨妇蒙青枫火,御宛莺卸绮百花。走狗斗鸡寒食后,山歌又见采山茶。”[1]从这几句诗可以感受到采茶人在丰收时唱着采茶歌的那种喜悦。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离不开赣南的茶山,赣南山区气候温和,环境适宜种茶叶,因此茶山在赣南地区是很常见的。清曾燠在《江西诗征》中也曾经写道:“江西妇女春日采茶,编歌联臂唱和,诸郡间有异同”[]。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早期采茶戏的起源是跟茶山和采茶人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茶山这样的环境,才造就了当地的民情风俗,采茶的人们在劳作时也需要有娱乐活动,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释放内心情感,享受丰收喜悦,采茶戏便依托茶山孕育而生。 采茶戏的起源与当时在民间流行小曲以及民间彩灯等当地的民俗文化也有巨大的联系。民间小曲所使用的曲牌许多都为采茶戏所用,如送郎调、斑妈调、十绣调等、同时,民间小曲中的采茶歌、秧歌等劳动人民在劳作时会吟唱的小曲对采茶戏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 (二)赣南采茶戏流传 赣南采茶戏在初步形成之后便大范围的流传开来。但是发展过程却是一波三折。清初以后,出现了乾隆年间“长日演来的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嘉庆年间“满脸烟灰十指黑,出年采茶也入魔”和光绪年间“琵琶斜拨日琴张,月下争看窈窕娘”的三个鼎盛时期。[] 赣南采茶戏在发展初期受到民间灯彩的影响,和灯彩结合之后的采茶戏成为了茶灯戏,茶灯戏和采茶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演出的时间和点,茶灯戏相对来说比较正规,演出形式开始发展成舞台形式,容易受到地点、人数和时间的限制,不在是以前只在茶山上演唱的戏曲。茶灯戏的出现使采茶戏出现了新的内容,出现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戏剧,如号称“四大金刚”的《四姐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等。不仅是内容发生了变化,连形式和服装等等都受到了其他剧种的影响,采茶戏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也让它逐渐走出了茶区,从农村走到了城市,走到了人民的身边。 但也由于一些封建统治者认为采茶戏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其中一些触碰社会伦理的剧目有伤风败俗之嫌,因此采茶戏一度被禁止演出。正如乾隆五十二年的《奉宪告示严禁碑》中所记载:“禁止村坊野市居民铺户,毋许容留面生歹人窝囤、私宰、赌博以及包唱采茶遗害村庄”[]。根据所记载的内容可以得知,采茶戏被禁止演唱,采茶戏的发展也停滞不前。1949年以后,赣南采茶戏开始了快速的发展之路,许多现代戏剧元素开始与采茶戏融合,

赣东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发源于江西上饶地区铅山县,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再吸收湖北的黄梅采茶戏的养料发育而成。 宋代以来,地处武夷山下的铅山不但生产茶叶,茶歌亦远近驰名。这些采茶山歌随后就进入了灯彩的行列。 约在明末,由于福建移民及商业往来,流传到闽西的早期赣南采茶戏的部分剧目被带到了当时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铅山县河口镇,从而大大丰富了当地的灯彩,并由此演变为茶灯戏。清《铅山县志》记载:“初六、七日后,城乡各处为庆祝元宵,有龙灯、马灯……河口镇更有采茶灯,以秀丽童男女扮成戏出,饰以艳服,以足娱耳悦目。” 康熙年间,江西地方剧种纷纷诞生,灯戏也随之逐渐脱离灯彩,形成了一旦一丑和一旦二丑的小班。 乾隆年间,大批湖北災民进入赣东赣北,同时带来了黄梅采茶戏的三角班,对赣东采茶戏起了极大的影响,丰富发展了上演剧目和曲调,由单演小戏到逐步演出大戏,由演唱民歌小调到板腔音乐。旦、丑两行角色,增加了小生行当,形成了生、旦、丑的三脚班阵营,这种三脚形态系四个演员(二旦、一丑、一生)三个场面的七子班。后来因演大本戏的需要,又增加了老生、花脸等行当,成了“半班”,组成了职业班社,长年演出。 道光年间,赣东采茶戏趁势兴盛,在上饶地区广为流传,有的班社远至临近的福建、浙江一带演出。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苏区有不少红色歌曲,就是用赣东采茶戏的某些曲调填词的,如《打上饶》、《打横峰》等,深受群众喜爱。 建国后,赣东采茶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提高,在貴溪、横峰两县和上饒市都建立了专业剧团,大批业余剧团也普及在上饶地区的广大农村。 赣东采茶戏的流行地区,除上饶地区的上饶、弋阳、贵溪、余江、余干、横峰、铅山、万年、德兴、婺源、乐平等十余县外,还到达浙江的开化、淳安、遂安、安徽的屯溪、歙县和福建的光泽、邵武一带。赣东采茶戏对赣浙闽三省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浙江的的睦剧(原名三角戏)和福建省邵武、光泽一带的三角戏,其源盖出于赣东采茶戏。本省的赣中采茶戏,包括现在的抚州、吉安、宁都、南丰、丰城、高安等各种采茶戏以及赣北、赣东北等地采茶戏,无

《赣南采茶戏》阅读答案

《赣南采茶戏》阅读答案 《赣南采茶戏》阅读答案 赣南采茶戏 江西采茶戏是江西各地采茶、花灯等民间歌舞小戏的统称。最初为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后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每逢灯节或收茶季节,茶农常用这种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因以茶篮为道具,亦称“茶篮灯”。后来,内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断丰富,逐渐发展成为活跃于广大农村的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形成最早,发源于赣南的安远县九龙山一带,清代中叶已流行于赣南和粤北,约四百年的历史。江西各流派采茶戏的形成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赣南采茶戏的影响,可以说,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剧种的先导。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据传说,唐明皇时有个宫廷乐师叫雷光华,因犯宫禁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歌”,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明代中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茶区,采茶歌、采茶灯由于加入故事情节而逐步发展成为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其始祖

剧目是《九龙山摘茶》,代表剧目有《挖笋》、《拣田螺》、《巧耍香龙》等,经过整理的《采茶歌》、《口妹子》较有影响,《茶童戏主》和现代戏《怎么谈不拢》已摄制成影片。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喷呐、锣、鼓、钹和笛子。人物通常由“二旦一丑”组成,表演时二旦对唱,丑角插科打诨。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矮子步根据上山曲腿,挑担压肩时的形体而创造的;扇子花是根据摘茶时,一手摘茶一手用扇子不停地扇风,免得茶叶藏热而创造的;单袖筒是根据摘茶时,右手摘茶,左手持巾时而擦汗,时而遮阳,时而作茶篮盛茶而创造的。摹拟动物形象,主要有:猴子撒尿,猴子洗脸,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等。其中矮子步、单袖筒和摹拟动物动作,均为丑角刻画人物所用,它是赣南采茶戏最具特色的地方和精华所在,故有“三角成剧,小丑当家”之称。 江西采茶戏虽从清乾隆时起屡遭禁演,但它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活跃于广大农村。由于它善于吸收各种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的长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非常迅速,现已成为江西流行最广泛的地方戏曲。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文中学高三语文组收集整理) 7.下列关于赣南采茶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小丑及小旦 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活泼轻松。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摩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传统剧目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补皮鞋》、《钓?》等等。这些剧目,多为喜剧,反映了赣南广大劳动群众(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靠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腔取胜,百看不厌,久演不衰。 推陈出新 近年来,赣州采茶歌舞剧团又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等新剧目,并进京汇演,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

浅谈赣南采茶戏

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 ——赣南采茶戏 论文摘要:中国民间蕴藏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江西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采茶灯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赣南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起源艺术特点传统剧目 我初步学习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了解了民间文学的本质及特点,认识到了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功能,并且学习到了一些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和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民间文学,是世界民间文学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由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我就想到了在我的老家,江西省吉安市也有一种民间文学形式——采茶戏。采茶戏在老家有很多人喜爱,特别是受中老年人的喜欢,基本上有条件的都会买一些光盘在家,闲暇时候观赏。 一、赣南采花戏的起源 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当然,采茶戏不可能是某个人发明的。一般认为采茶戏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可见那时,偏僻的乡村里,已有“采茶”的演唱。他还有一首赠别的诗,更能说明当时“采茶”的发展情况: “粉楼西望泪眼斜,畏见江船动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饮,庭前相忆石楠花。” 二、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发展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土生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赣南采茶戏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音乐主要采用唢呐加锣鼓伴奏的灯戏音乐和用“勾筒”(胡琴)主奏的采茶音乐,曲调有灯腔、路调、彩调四种,演技以扇子花和矮子花最具特色。 一、历史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

浅谈赣南采茶戏

浅谈赣南采茶戏 论文摘要:中国民间蕴藏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江西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采茶灯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赣南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起源艺术特点传统剧目 这个学期很荣幸选修了吴桃老师的中国民间文学课,通过吴老师细致认真的讲解和授课,我初步学习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了解了民间文学的本质及特点,认识到了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功能,并且学习到了一些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和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民间文学,是世界民间文学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由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我就想到了在我的老家,江西省吉安市也有一种民间文学形式——采茶戏。采茶戏在老家有很多人喜爱,特别是受中老年人的喜欢,基本上有条件的都会买一些光盘在家,供闲暇时候观赏。 一、赣南采花戏的起源 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

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当然,采茶戏不可能是某个人发明的。一般认为采茶戏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可见那时,偏僻的乡村里,已有“采茶”的演唱。他还有一首赠别的诗,更能说明当时“采茶”的发展情况: “粉楼西望泪眼斜,畏见江船动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饮,庭前相忆石楠花。” 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二、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发展阶段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

南昌采茶戏的前世今生

羊年大年十四(3月4日)下午,在南昌县南塘村的戏台上,伴随着二胡和咚咚的锣钹声,抹了两块长胭脂的旦角便踢踢蹋蹋走出来,甩两下八角巾,一拧身子一睁眼,顿了顿,嘬圆嘴巴,热热闹闹地唱起了《三女图》,这就是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上演的南昌采茶戏。 在南昌市的农村,只要遇到有人家嫁娶,或者过年过节,总会请戏班子唱上一场南昌采茶戏。大年初一一过,南昌各地的采茶剧团便会奔赴乡间,开始唱新年大戏。 南昌采茶戏由南昌民间的茶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组合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大致经过了灯戏、三角班、半班等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南昌采茶戏。 小戏大戏本戏新戏 据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执行团长胡解放介绍,南昌采茶戏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等地,分为小戏大戏本戏新戏。 小戏演出时间很短,每场只有25分钟左右,但流传下来的作品丰富多彩。如秧麦、磨豆腐、补碗等,表现的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实际生活,歌颂着他们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类似金龙赶学、讨学钱、挂牌落店等,都属于讽刺剧,对旧社会的坏人坏事讽刺辛辣。而卖棉纱、卖大布、卖花线等,则集中反映了当时的贸易情况,表现穿乡过镇的卖货郎,其中也有属于调情的。此外,小戏也有表达男女之间爱情的,形式活泼,曲调优美。 大戏自然就是因为时间较长,基本上都在2个小时以上,所以才称为大戏。四姐下凡、七姐下凡讲的是传说中七仙女中的姐妹俩下凡的故事,牌环记、赶子图、罗帕宝、双贵图、磨难记、湘子传反映的都是家庭问题。卖花记、荷包记、南瓜记等都是艺术再现除暴安良的故事。其中,《南瓜记》、《辜家记》、《鸣冤记》、《花轿记》等戏,就是在那个阶段创作的,后来被人称作南昌四大记。 本戏,是南昌采茶戏进城以后增加的。这部分戏,除少部分是以当地真人真事编写之外,其他大多数是向京剧和其他剧种移植的,或直接由章回小说加以改编而成。如孟姜女、合同记、唐伯虎点秋香等,多根据章回小说改编而成。而莲花庵、李三娘、白蛇传等,则多由京剧和其他剧种移植而来。 新中国成立后,南昌采茶戏得到了极大重视,杀狗记、蓝桥根、仇深似海、七巧姻缘、借女冲喜等古装剧,马兰花、中心狼等童话剧逐一出炉,不仅内容新,富有教育意义,而且丰富了南昌采茶戏的表现形式,提高了艺术质量。 乡村是采茶戏的热土 3月4日2时许,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在南昌县南塘村上演《三女图》。《三女图》上演前,戏班子的成员们卸戏箱、拉幕幔、化妆,老生、老旦、小生、小旦各角顿时令人眼前一亮。锣、鼓、京胡、二胡、竹板夹、唢呐、竹笛也不例外,咚咚咚、嘎嘎嘎地试上几声,戏便开始上演了。 台内,演员们对着梳妆镜自行上妆,抑或相互帮衬着涂脂抹粉。出场时,候在门幕的演员撩起幕幔,应和着或紧或缓的曲子,踩着碎步款款而出。随着剧情的循序渐进,演员很快进入状态,时而缓如流水,闭目陶醉;时而疾如雨点,满脸涨得通红&&乐队抑扬顿挫,时而如草原放牧,时而如万马奔腾,台下坐着的全是清一色的己过知天命之年的老年观众。 今年60多岁的徐老先生是看着采茶戏长大的。他说,像他这把年纪的人最喜欢看采茶戏,虽然有的剧目看过无数遍,但每次看完都是意犹未尽。在他孩提时代,贫苦人家根本请不起

采茶戏

采茶戏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

赣南采茶戏漫谈

赣南独特的地方戏剧——赣南采茶戏 赣南(1)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钟,他是结合了当地民间灯彩和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一种表现普通百姓为主的地方剧种,生活气息浓厚,语言丰富生动,表现诙谐幽默,是客家艺术的瑰宝。虽然该剧有许多弊端。但还是有很多人独爱这种戏剧。 赣南采茶戏主要集中于于都县,该戏又叫做半班戏。赣南由于其当地的地理特点而适合种植茶树,故而盛产茶叶,由此产生一系列与采茶有关的活动。据现有资料发现,采茶戏答题来自于采茶歌、采茶调(2),也有的是再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采茶灯(3),并且与其他艺术结合不断地发展完善。可以说,采茶活动是采茶戏生活根基,采茶调正是其最初的艺术形式,采茶灯则是其歌舞兼备的进一步体现。这就可以解释赣南采茶戏的名字为什么要加上“采茶”二字了。 高雅或者深沉,那是八竿子打不着。在戏中,大都是一些低沉的体力劳动者,他们或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或者是为了追求男女间自由的恋爱,故而滋生出那一段欢快的故事来。这些拒绝大部分是喜剧,像《上广东》、《瘸子娶妻》、《满妹子出嫁》,以喜剧性的故事结尾,大多都没有悲剧性因素掺杂其中,即使是故事当中出现一些困难,也会在结尾的时候得以解决,终究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场面。在《上广东》这出戏中,男主人公阿祥要去广东打工,在路上一家姓史的老板娘开的客栈投宿时有这么一段对白:(阿代表阿祥,娘代表老板娘)阿:老板娘,你这点叫什么名字? 娘:客官,外面的招牌上不是写得清清楚楚吗?

阿:你的招牌太高,我是近视眼,看不清楚哇! 娘:噢!奴家的店名叫做“史家老店”。(阿起身走,娘拉住)客官不要走啊。 阿:你都开过开绝哇,什么店不好开开间死佬店。 娘:不是,客官没听清楚,是“史家老店”。 阿:噢,是屎家老店,老板娘,你祖宗也蛮缺德哇,百家姓上什么不姓,做什么姓屎,这碰碰臭臭的东西。 ······ 这里阿祥因把史家老店误听成是死佬(4)店,而把史字当成是屎字,让人听起来感觉浓厚的生活气息,诙谐幽默。 如果你在电视上看过赣南采茶戏的话,你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地方。一开场就会有这种“咚咚咚,铿——”的声音出现,演员上场。演奏这些背景音乐的大都是二胡、唢呐、锣、鼓和钹等土乐器,跟我们当地的人举办桑葬礼仪时请来做吹鼓手的这些人用的乐器没多大区别。演员一般不多,大多是两三个。或是村姑、待嫁的春闺少女,或是务实于家业的男人、流荡于街头的小混混。主人公若是正面人物,则大多显得憨厚稳重,手拿一把蒲扇,身穿一件长长地浅蓝色衣服;若是反面人物,化妆师则把他画得形象猥琐,还在其眼圈上或者是鼻梁上涂上一层白粉,酷似电影里的小丑。在戏中,一般都分为唱和说得形式,两者皆有独立和合作的形式,即既有独唱也有合唱。每次人物唱完一段之后,就会转一圈,闪几下蒲扇,可能是为了中途休息一下,毕竟唱了那么久也会累的。很多刚刚看完赣南采茶戏的本地人会

直面国粹赣南采茶戏

直面国粹赣南采茶戏 去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5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赣南采茶戏榜上有名。成为“国粹”后的赣南采茶戏再次为世人瞩目,人们在考究它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的同时,对它的现状与未来,莫不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为此,记者近日就这些问题走访了部分专家、学者与演员,对成为“国粹”的赣南采茶戏展开了调查,并引发出种种思考—— 一、久远的历史渊源 今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赣南采茶戏,其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只有200年历史的京剧相比较,赣南采茶戏400年的历史可谓久远。 赣州古“六街”形成在南宋的说法,依据的是文天祥咏赣州的一句诗:“六街人往来,八境烟浓淡”。赣南采茶戏的出现至少在明代中叶,其依据也同样是一句诗“僻坞春风唱采茶”,这是《临川四梦》剧作者、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中国戏剧之祖明代汤显祖(1550-1616)在他的一首叙事诗里的诗句。此外,汤显祖还有一首赠别诗《看采茶人别》,表现他与一艺人的惜别之情,其中“采茶人”显然不是指从事采茶劳动的人,而是指从事唱“采茶”的职业艺人。由此可见,采茶,已在当时的民间有了深厚的基础,否则,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职业艺人出现的。 采茶戏与茶有关,由茶而生。凡有山必有茶,凡有茶便有采茶戏。仅就江西省而言,各地都有采茶戏在民间流行,如赣南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等等。但追究历史,赣南采茶戏历史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泛,因此,说赣南是江西省采茶戏的祖地并不为过。安远县九龙山麓,峰峦叠嶂,茶林逶迤,是赣南采茶戏的最早发源地。在九龙山巅,茶林中矗立着一堵朴实的纪念碑,寥寥两行字——“赣南采茶戏发源地(载《中国音乐大辞典》)、清九龙茶贡品发源地(载《清安远县志》)”,把九龙山的性灵与文化写就得飘逸、深远。 赣南采茶戏发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代康乾年间。这期间,有一文化人陈文瑞有一首《南安竹枝词》,非常通俗地反映了当时民间演出采茶的盛况:“谣哇小唱数营前,裘扮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角戏,采茶歌到试茶天”。上犹县营前,当时属南安府,是一个山区小镇。一个采茶三角班,能在一个小小的圩镇从采茶开始,长日累月地演,演到采清明茶结束,这在今日的专业剧团也是很难办到的,可见那时的采茶三角班已有相当的吸引力。 二、持久的艺术魅力 大凡,一种文化艺术被人们接受了,民间便会有许多美好的故事传说附丽在其中。赣南人热爱采茶戏,也为之编了一个故事——传说,某朝某代,朝庭里有一位歌舞大师,名叫雷光华,遭到太监陷害后,离开宫廷,辗转来到赣州,隐居在安远九龙山,开荒种茶,改姓为田。由于他能歌善舞,很快将采茶动作与当地民歌揉合在一起,并借助当时盛行的马灯、龙灯和狮舞,创造了采茶歌舞——茶篮灯。这则故事,很大可能是后人为采茶戏起源于九龙山这一说法寻找依据而编制的。不过,茶蓝灯中的《板凳龙》倒的确是当年三角戏、今天采茶戏的母本。三角戏就是在茶蓝灯的基础上,以姐妹对唱、茶童插科打诨的“两旦一丑”格局而形成的。三人一台戏,自古如此说法。 传统的三角戏从古到今,魅力持久。信丰县志里有一首《南安吟》中对此记载得极为详细:“采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历乡里寻瑶,回眸一盼巧笑瑳。纨绔子弟争打彩,持杯谑浪肆摩挲。可怜铁石燕泣口,蚩民生计下煤窝。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辛苦得钱欢乐洒,囊空归去,学得‘阿妹’一声?”这首《南安吟》,是县里一个名叫谢肇祯的教谕写的。教谕是学官,他的观点代表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采茶戏的看法,尽管满含贬意,但反过来看,正好说明当时群众对采茶戏的迷醉,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挖煤工人(铁石口出煤),对“采茶”更是看得“入魔”,哪怕把辛苦得来的钱全洒去,也带着“学得‘阿妹’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ofthe research .............1 1.2 Literature review ......。。...........1 1.2.1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domestic research 。1 1.2.2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foreign research ..4 1.2.3 Comprehensive comment on current researches ..5 1.3 Ideas and methods ofthe research..................6 】【.4characteristic and inadequacies ofthe research.................................................6 2 Conception and relevant theory ofm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72.】【Conception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72.2 Summary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Jiangxi............72.2.1 Jiang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general .72.2.2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Jiangxi ............82.3 11诘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Jiangxi ....................8 2.:;.1 About iIs own factors ..8 2.:;.2 About market factors ...........92.:;.3 About government factors...............92.3.4 About society factors..............9 3 The status of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Jiangxi.10 :;.1 For resource composition .10 :;.2 For Regional distribution ..10 :;.3 For inheritors ..............1 1 3.4 For mechanism ofinheritance......... ......13 3.4.1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form into the system.the scale of the industry remains to be formed .1:; 3.4.2 Identify directions of cientific research.practical research remains to be increased ..1 3 3 A.3 Make a plan 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training work to remains to be strengthened.......................14 3.4.4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assessment criteria remains to be perfect ..14:;.5 For transmission path .14 :;.6 For inheritance way .1 1i 4 Questionnaire design an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 1 6 4.1 Questionnaire design 16 4.1.1 Dimensions ofquestionnaire 16 4.1.2 Contents ofthe questionnaire ..1 6 4.1.3 Scoring method of the questionnaire .17 4.2 0bject and Implementation .1 7 4.2.1 0bjects ofthe survey .17 4.2.2 Method ofthe survey ................17 4.2.3 Basic situation ofobjects................17 4.2.4 Releasing and collecting ofthe questionnaire .18 4.2.5 Data collection and input 1 8 III 万方数据

赣南采茶戏阅读习题及答案解析

赣南采茶戏阅读习题及答案解析 试习题内容: 二、(9分,每小习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习题 赣南采茶戏 江西采茶戏是江西各地采茶、花灯等民间歌舞小戏的统称。最初为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后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每逢灯节或收茶季节,茶农常用这种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因以茶篮为道具,亦称“茶篮灯”。后来,内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断丰富,逐步开展成为活泼于广大农村的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形成最早,发源于赣南的安远县九龙山一带,清代中叶已流行于赣南和粤北,约四百年的历史。江西各流派采茶戏的形成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赣南采茶戏的影响,可以说,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剧种的先导。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据传说,唐明皇时有个宫廷乐师叫雷光华,因犯宫禁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歌”,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明代中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茶区,采茶歌、采茶灯由于加入故事情节而逐步开展成为采茶戏。牐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幽默,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习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其始祖剧目是《九龙山摘茶》,代表剧目有《挖笋》、《拣田螺》、《巧耍香龙》等,经过整理的《采茶歌》、《口妹子》较有影响,《茶童戏主》和现代戏《怎么谈不拢》已摄制成影片。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喷呐、锣、鼓、钹和笛子。人物通常由“二旦一丑”组成,表演时二旦对唱,丑角插科打诨。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矮子步根据上山曲腿,挑担压肩时的形体而创造的;扇子花是根据摘茶时,一手摘茶一手用扇子不停地扇风,免得茶叶藏热而创造的;单袖筒是根据摘茶时,右手摘茶,左手持巾时而擦汗,时而遮阳,时而作茶篮盛茶而创造的。摹拟动物形象,主要有:猴子撒尿,猴子洗脸,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等。其中矮子步、单袖筒和摹拟动物动作,均为丑角刻画人物所用,它是赣南采茶戏最具特色的地方和精华所在,故有“三角成剧,小丑当家”之称。 江西采茶戏虽从清乾隆时起屡遭禁演,但它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活泼于广大农村。由于它善于吸收各种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的长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非常迅速,现已成为江西流行最广泛的地方戏曲。20XX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文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组搜集整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