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商人比拼温州鞋业上下游掌控力
晋江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晋江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晋江市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东南部,素有“世纪鞋城”之称。
作为中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之一,晋江的鞋业发展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
本文将对晋江鞋业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晋江鞋业发展现状1. 制造规模持续扩大:晋江鞋业以制造为主导,拥有大量的鞋业企业和供应链资源。
在全球鞋业市场中,晋江的鞋业占有率逐年增长,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2. 品牌建设成果显著:在过去的几年中,晋江鞋业逐渐注重品牌建设,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本土鞋业品牌,如安踏、361°等。
这些品牌通过实力和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市场份额。
3. 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晋江鞋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积极探索,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晋江还建立了一批鞋业研发机构,不断培养和吸引鞋业创新人才。
4. 多元化市场需求:晋江鞋业在多元化市场需求下发展迅速。
除了传统的运动鞋、休闲鞋等产品,晋江鞋业还涉足了时尚鞋、功能鞋、儿童鞋等领域,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二、晋江鞋业未来趋势1. 产业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晋江鞋业将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打造高端品牌,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2. 品牌国际化迈出步伐:晋江鞋业的品牌建设取得了初步成功,未来将进一步打破国内市场壁垒,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通过加强品牌宣传和国际合作,推动晋江鞋业品牌走向世界。
3. 绿色环保成为发展重点: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晋江鞋业将加强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探索。
通过降低废弃物产生、推动可再生资源利用等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互联网与鞋业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为晋江鞋业带来更多的机遇。
晋江鞋业将借助互联网渠道,拓展销售渠道和提升用户体验,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
5. 合作共赢推动产业发展:晋江鞋业将进一步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和资源共享。
通过共同研发、共同营销等合作方式,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益和竞争力。
一个鞋王的创业故事

一个鞋王的创业故事一个鞋王的创业故事一个初中尚未毕业的农村少年,在福建晋江沿海的一个小镇上捣鼓着一个制鞋的小作坊。
20多年后,这个小作坊成了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还成为在香港上市的一家上市公司;小作坊的主人成了安踏(中国)有限公司的总裁,他就是丁志忠。
福建省晋江市的陈埭镇,20多年前是一个偏僻的靠海小镇。
这里的人们靠捕鱼和出海的传统手段谋生。
不少在海外谋生的侨民赚到钱后就把钱投到家乡办一些制造业,同时也给家乡提供大量的业务订单。
制鞋业就是晋江最早涌现出来的一个行业,陈埭镇自然也就陆续兴起了一批鞋作坊。
1985年时,陈埭镇的农民丁和木参与了村里一家鞋厂的创办,不仅获得了办厂的经验,制鞋的技术,而且还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比较有远见的丁和木深知,要想把鞋厂办得更兴旺,就必须要想办法开辟广阔的销售市场。
1987年时,丁和木把1万块钱交到儿子丁志忠手上,并将从镇上各鞋厂收购到的600双质地较好的鞋子一并交给儿子,让他把这批鞋子托运到北京去销售。
丁和木是想让儿子在北京开辟一个晋江鞋业销售市场。
这一年,丁志忠才17岁,初中尚未毕业。
到达北京后,丁志忠很快就进入了北京的“大康鞋城”,租了一个柜台,开始了自己的卖鞋生涯。
当时在北京的鞋业市场,基本上都是被晋江的鞋商所垄断。
为打开销售局面,丁志忠不辞劳苦,一户户商家挨门推销自己的产品。
靠着勤奋、诚实、守信,丁志忠在北京立稳了脚跟。
此后,仅仅是用了2年时间,丁志忠就把自己的鞋柜开进了北京的王府井商场。
由于晋江鞋质量不错,在北京的销售还非常火爆,这也为丁志忠赚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边卖鞋边琢磨鞋子的营销技巧,钻研消费者喜欢什么样款式的鞋子。
在北京打拚多年,丁志忠成了鞋业的营销专家。
当丁志忠在北京开的晋江鞋店专柜生意颇为红火的时候,丁和木觉得自己应该单独开一个制鞋厂,因为自己做鞋,儿子可以在北京卖鞋,这种配合应该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1991年初,丁和木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筹集到5、6万元资金,自己单独成立了一家制鞋厂,与另一儿子丁世家和女儿丁雅丽一起共同打理。
“温州模式”和“泉州(晋江)模式”的比较分析

1 “ 温州模式 ”和 “ 泉州 ( 晋江 ) 式 ” 模
的 内涵 关 于 二大发 展模式 的 内涵 ,理论 界 有许
多不 同的 提法 ,主 要 有如 下 儿种 : 1 1 “ 温州模式 ”的 内涵 费孝 通 首 次 形 象 地 把温 州 模 式 概 括 为 “ 商 带 工 的小 商 品 大 市 场 ”,董辅 _ 以 } 乃、赵 人伟把温 州 模式概括 为 “ 家庭 和联 户经营 以 的 民办工 业 同专业 r场 、农 民购 销员和 民 间 信 贷 相 结 合 ” 。 1 “ 2 泉州 ( 晋江 ) 式”的 内涵 模 泉州模式的内涵脱胎干晋江模式的内涵的 扩展 。施永 康认 为 :晋江模 式 可以理 解为 以 联 户集 资的 股份 合作 制为 主要形 式 ,以 侨资
维普资讯
学 术 论 坛
“ 日
S I Cr & C rN
CH N0L00Y
皿
州模 式 ”和 “ 州 ( 泉 晋江 ) 式 ” 的 比较分析 模
于 妹 晖 ( 福建 师范大学 经济学 院 福建福州 3 0 0 5 0 7)
摘 要 :改 革开 放 以 来 , 巾国 东 南沿 海 地 区 凭借 区 仿 优 势 、资 源 优势 和 政 策 优势 率 先快 速 发展 ,成 为中 国 经济 最 活 跃 、 产业 竞 争 力最 强 、发 展 最快 的 区 域 , 并逐 步 形 成独 具 特 色 的 “ 发展 模式 ” 。文 章 从 “ 温州 模 式 ”和 “ 州 (晋江 )模式 ” 的 内 涵 人 泉 手 ,分 析 了 两 种 模 式 的 相 同 肢 不 同 点 ,并 由此 得 出 选 择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的 若十 启 示 。 关 键 词 :“ 州 模 式 ” “ 州 (晋 江 )模式 ” 民营 经 济 、 产 业 集 群 温 、 泉 、 中图分类号 :F 1 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3 9 (0 6 1 ( ) 0 0 0 6 2 7 12 0 )O a 2 7 2 “ 州 模 式 ” “ 州 (晋 江 ) 式 ” 是 温 、 泉 模 两种 各具特 色并具 有一 定典 型意 义的发 展模 式。2 世纪 8 年代以来 ,“ 州模式”和 “ 0 0 温 泉 州( 晋江) 模式”备受社会关注 , 并成为经济理论 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和 亮点。本文拟将两种模式 加以 比较研 究 , 以引发理论 _ 作者和 决策者进 『 = 行更深 入的思考和研 究 , 而制定 出适合本区 进 域经济社 会发展的战略和 对策。 0多年的发 展 股份制 经济 为主 体 ,以小 型企业 专业 化协 作 上就是一种 集群经济 。在过去 2 为基 础 ,充分利 用华 侨优势 ,大力 发展外 向 中 ,温州 已形成 具有 明显 区块特 色的有 代表 业为主 的 1 大特 色 工业 。产 业集 2 型 经 济 ,则 通过 “ 洋线 ” 海外 华 侨 牵线 )、 性的 以轻 I ( “ 洋钱 ” 海 外 来的 资 金) “ 设备 ” 引进 群 中大 多数企业 虽 然单体规 模 不大 ,但都 有 ( 和 洋 ( 海 外 先进技 术 设备 ) ,生 产出 的 “ 洋产 品 ” , 几千家 甚至 上万家 同类 企业集 聚在一 起 ,形 成较大 的总 量规模 和较 高的 市场 占有率 。温 赚 取 “ 钱 ” 外 } ) 洋 ( L 。 事 实 , 对 “ 州 模 式 ” “ 州 模 州的这种 区域性集群 经济具有高度的社会化分 泉 、 温 式”的 上述表述 ,都是 反映 2 0世纪 8 0年 代 工和专业化 协作的产 业体 系 , 成 _ 形 r 温州企业 二个 地区 经济发 展的 主要特 征 ,是 费孝通 教 的群 体规 模 、技 术和 资金等 生产 要素以 及品 授描 述 的 “ 根 经 济 ” 时候 的典 型 特 征 。 草 牌 的集 聚 优 势 。 以发 展产 业集群 来实现 工业 化 、带动城 2 “ 州模式 ”和 ” 温 泉州 ( 晋江 ) 模式 ” 市 化的路 子 ,这就 是如今 立足干 区域 经济发 的相同点 展的 现代 版 “ 江 模式 ” 晋 。晋 江现 已经聚集 2 1 两种 模式受 “ 闽南海商文化 ”的影响深 起 以 民营 经 济 为 主 体 的鞋 业 制 造 、 纺 织 服 刻 装 、 化纤 工业 、建 筑 陶 瓷 、轻 工 杂 品 等 五 “ 州 模 式 ” 和 “ 州 模 式 ” 最 重 要 大类 传统支 柱产 业和化 纤 、车辆机 械 、生物 温 泉 和最 宝 贵之 点在 于它 的基本 精神 ,两 地之 所 医药 、纸制 品和 新型 材料等 五大 类新型 优势 以在 } 分艰 难的 条件下 ,创造 r许多辉 煌的 产业 ,产业 链配 套完 整 ,集 聚趋 势明显 ,拥 业 绩 , 其 内在 底 蕴 、深 层 动 因 就 是 :在 闽 有较 大的 市场份 额和较 高的 产业地 位 。这些 南 海 商 文 化 背 景下 形 成 的 “ 州 精 神 ” 和 集群共聚集 企业 6 0 温 0 0多家 ,年 产值 6 0多亿 0 “ 州精 神 ” 泉 。最 突 出 的 便是 冒险 与 进 取精 元 , 占全 市工业 总产 值的 9 % 以上 。 0 3 温州 模式 ”和 ” 泉州 ( 江) 式 ” 晋 模 神 ,以 及 重 商 丰 义 精 神 .“ 四 方 ” 的 经 2 “ 走 都是以民营经济 占主导地位 所形成和展开的市 商精神。 22 以产业集群为依托 .致力做强特色产业基 场经济 。本 文民营经,以 国产小洋 货 为特 征 ,以外 向 经济为 目标 的农村 经济 发 展形 地 他非 国有 经济 ,下 同) 可以 说产 业 层面 上的温 州经 济 ,从 本 质 改革 开放 以来 ,两 市各 自充分 发挥 自身 式 。苏州 火学 单强教 授认 为 :泉州 模式是 以
晋江鞋业城是这样炼成的

摄影 , 南 周
“ 市场姓辨台.酊难 I 并和锋理并厦多址剧务. E 1 盐 真l 的 演嚣 商 矩城 儿 我们的』 场趸少造就 厂_个以 H o l亿万富翁 他们掊这个平台L的明星太腕 市场见证 r 他 们的成长, 这就是专业市场的成功 ” 一家知 的咖啡连 锁 , 糟览到 r刊对 { i 博 福建 肯 江鞋l市场建设 赴腱仃氍公州总经理 . } 醴井运怍・i 开江) 规j建 l I 耳( 鞋 城 的鲔『 . J 使他埘 孥帅 H j 场 商户的黄系精褂 『 分透彻 俄罔哲学家赫尔岑曾这 样讲过 . 现实的人们 址站在 “
得 屯}X家衍刮你的紧 = I : j飙址金缸.人家 千艟 _ 投资. 能 j 地{ 到 “1树唪划此撵 体会 J l f ・ J 为了遗势. 受悉圯歌剧院的 ; 鞋材T 场川纯 永. H {地i l) 疗 . l f4 ̄ } i f 米 缚 钏 i
水IO O 多几. 仪此 !投 八成乖就 ,
利 腻。 而且耍真诚,“ 之
拽f f行进装修 , f『 1J 免租 金婶千 兕政 策 i 商户避得米、 『 1 J : 箭 时十胰啦桃 敛珏已打l多 的张先生而言. 0 l 进驻鞋都 “ 型址艾系到企业形象” 他自 豪地表示, 之前开店。 一 窖
姊 f 令, f 晋江鞋 城已经 成为仝闯鞋业知名的々 l I
业埭粜地——温州 成都、尔梵的专业I场发传单 c i 做推 介. 1 利H特种媒体做宣传 “ 我们七温州希 州扣 阿. 每次托心1 0 0 多人考察。 ” F 兑. 总- 州廊的摹本u发点 1
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温州制鞋篇

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温州制鞋篇温州制鞋篇制鞋是温州的传统行业,有着8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温州就以制鞋而闻名。
据初步调查,目前温州有4000多家制鞋企业,与制鞋业相关的鞋机、鞋材、皮革、合成革、皮革化工等企业2500多家,近40万从业人员,每年制鞋10多亿双,鞋类生产总量占全国25%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八分之一。
但温州鞋业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土地严重不足、人才奇缺、企业外迁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尤其是近年来制鞋成本不断上涨、出口退税下降等因素导致了鞋业企业利润急剧下降,温州鞋企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一、温州鞋业概况1、温州制鞋工业体系据介绍,温州市现有制鞋企业2694家。
温州鞋业主要集中于鹿城、永嘉和瑞安三地,三地鞋业发展各具特色。
鹿城在制鞋方面起步最早,其制鞋占据温州鞋业总产值的40%。
该区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康奈、东艺、吉尔达、富士达、澳伦等鞋业,这些企业原来多数以外销为主。
随着世界鞋业格局的变化,该区大多数以外销为主的企业已开始转向内销。
永嘉近年来涌现一批较有前途的企业,如奥康、红蜻蜓、日泰、统邦、杰豪、陆陆顺、赛王等,这些鞋企营销都做得较为成功。
目前永嘉鞋业无论品牌、知名度、还是国内市场占有率,都处在领先地位,已形成品牌群体优势。
而瑞安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休闲、注塑鞋加工基地,比较知名的企业有邦赛、路标、春达等企业。
另外,温州制鞋企业的周围,还聚集着上千家的鞋机、鞋饰、鞋底以及皮革生产企业,已形成了各种发达的专业市场。
这种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完善的鞋工业体系,正是温州鞋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温州鞋业分布来看,乐清白石镇是鞋底生产专业基地,永嘉黄地是鞋饰专业生产基地,乌牛为制鞋机械基地。
平阳水头是猪皮加工及交易市场,瓯海瞿溪为牛皮加工基地,鹿城河通桥是鞋材市场。
这种相关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使温州富集着大量的鞋业相关信息,制鞋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
2、温州鞋企品牌建设之路温州鞋业不但在规模和数量上在全国首屈一指,而且在国内品牌建设上也卓有成效。
用SWOT分析法看福建晋江鞋业的现状与发展

用SWOT分析法看福建晋江鞋业的现状与发展经贸院10级国贸二班20102310224颜丽娟用SWOT分析法看福建晋江鞋业的现状与发展鞋业是晋江的主导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在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家庭作坊向现代企业发展的艰难创业过程之后,基本形成了厂房标准化、管理现代化、生产系列化、效应规模化的格局。
成为全国制鞋主要基地和世界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
2001年3月19日,晋江被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等四家机构联合命名为“中国鞋都”。
目前,晋江全市有鞋业生产经营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年产量近5亿双,年产值超百亿元。
鞋类产品生产形成了品种繁多,规格齐全的格局,有运动鞋、旅游鞋、凉鞋、胶鞋、休闲鞋、时装鞋、登山鞋、旱冰鞋等数百个品种和规格,其中运动鞋占全市总产量的60%以上,占全国旅游、运动鞋总产量的1/4,制鞋业的整体规模优势已经很明显。
但是,晋江鞋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将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晋江鞋业。
一.Strengths1.优越的地理位置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邻漳州、龙岩、三明,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泉州下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虚线范围内为晋江) 2.侨乡优势作为沿海侨乡,晋江在引进侨资及获取海外市场信息方面的条件得天独厚,通过外援资金建厂及接受外单加工,晋江鞋企的资本原始积累在短期之内轻易完成了。
侨乡的优势还为晋江市带来现代化的商业意识、管理理论和国际市场信息。
3.特殊的产品定位及高能的产业基地至少现在为止,国内还没有一个地区像晋江市这样拥有独特而高能的体育运动产品的产业基地。
单从国内市场来看,晋江市鞋业产量已经占国内体育运动鞋类的75%。
目前该区域制鞋企业已有3000多家,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仅以订单加工形式销往海外的运动鞋,晋江市就超过1亿双,并在2009年达到了创纪录的9.5亿双,全球每12人就拥有一双晋江鞋,其中运动、旅游鞋占世界总产量的20%。
福建晋江制鞋业出口问题及对策分析

福建晋江制鞋业出口问题及对策分析
制鞋业是福建晋江的传统产业之一,也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制鞋业在面临出口问
题和竞争压力的也面临着机遇和发展的空间。
本文将针对福建晋江制鞋业出口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制鞋业在面临出口问题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市场需求不稳定、订单波动大、产品同质化严重等。
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国家或地区也有自己的制鞋产业,因此
市场需求不稳定。
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制鞋企业往往面临订单的波动,导致生产和
销售不稳定。
由于制鞋企业之间技术和设计能力的不断提高,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进一
步增加了出口竞争的压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寻找新的出口机会。
可以通过参加国际鞋展、拓展电商渠道等方式,扩大销售渠道,增加市场份额。
要加强技
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加强与
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合作,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还要注重产品的设计和品牌建设,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要加强产业链
的整合和合作,提高制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可以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福建晋江制鞋业在面临出口问题时,应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通过开拓市场、加
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强产业链合作等对策来提高出口竞争力。
只有这样,制鞋业才
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3年温州鞋企成功强势分析

温州鞋企成功强势分析温州经济模式的快速进展已成为当今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之一。
而温州产业结构中的一大支柱是鞋业。
因此,讨论温州鞋业的进展,讨论其胜利的因素对我们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1980年武林门的火烧温州鞋到今日,温州鞋业经受了追求数量——追求质量——追求品牌的三个阶段。
今日的温州已集聚了一大串的中国名牌,如康奈、红蜻蜓、澳伦、奥康、意尔康、吉尔达、陆陆顺、东艺、巨一。
被国家轻工局、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真皮标志”的415企业家中,温州企业就有40%。
总结温州鞋企胜利的缘由有如下八大方面:1.中国鞋业市场的高速进展。
有资料表明,近十年来,中国的制鞋市场的进展速度是800%。
在营销学上,将每年市场递增10%以上就视为产品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长期。
成长期市场需求的特点是不断地发生增量的需求,对商品的基本物理属性或使用价值特殊关注。
市场是不断膨胀的。
对应于这类的市场,企业应抓住时机,快速地进行圈地运动,即建立自己的分销网络。
要求企业营销在战略上的主要特点是快速出击。
市场需求本身的高速成长是企业进展的最好时机,可以说是顺应天道。
一个胜利的企业最重要的就是具备这样的识别力量,能识别市场进展的需求动向,顺应需求把握需求。
而检验该企业是否胜利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是否与行业的增长速度同步。
以闻名企业红蜻蜓为例,其八年进展历程,市场销售总额增长近百倍,明显是胜利地把握了这一历史机遇。
2.超强的敏变仿照力量。
市场的敏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敏感,二是应变。
两者缺一不行。
市场敏锐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宏观环境整体的把握,能比别人更远地看到将来,识别需求趋势。
一是指在微观领域,对产品的品种款式、时尚潮流、详细商圈中产品种类组合如何与当地市场需求吻合等的把握。
温州鞋企在此方面同样具有强大的力量。
当年温州鞋企英勇地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大旗,文化促销,英勇地走出国门,参加世界鞋贸的竞争,今日与外企合作,共建网络都是从宏观上把握市场的见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江商人比拼温州鞋业上下游掌控力
以下文章由国际鞋业网整理
在什么都要“拼”的时代,如果说晋江鞋服“拼”的是品牌,那么,在晋江的温州人则“拼”的是产业上下游的掌控力。
“鞋服,这个传统产业,最近几年有点伤不起。
”人民币升值,油价上涨,工人工资提高,银行贷款紧缩,许多不利因素扎堆发生。
如果要在中国找出一个能够和晋江鞋服感同身受的城市,那无疑是同样享有“中国鞋都”之称的温州。
在过去不久,这个城市为媒体贡献了不少引人注目的经济新闻选题,而晋江却似乎更加安静些。
因为晋江的目标市场在国内,从原材料到成品生产供应,形成了一个产业内向闭环,在国内市场坚持走品牌路线,使C2C拥有更多的品牌附加值。
长期从事鞋服生意的泉州市温州商会副会长张星海说:“温州与晋江的鞋服发展,越来越有互补空间,现在许多温州人在晋江拿订单,在温州生产供应,借助晋江的设计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再利用温州人的营销渠道进行销售。
”
对于利郎、特步、安踏等晋江企业而言,“公司货发出去,利润就显示到了报表中”,他们可以实现“零库存”。
而温州鞋服品牌大多追求终端统一形象、统一服务而增加直营比重,尽管营销方面占据优势,但同时面临库存的压力。
与森马等虚拟经营企业相比,晋江许多鞋服企业拼品牌走的就是汉默斯(Rid Hames)指出的“外包”策略。
除了生产外包外,诸如特步知名鞋
服品牌倾力设计研发和品牌推广,而把运营也外包出去。
今年年初,法派集团总裁彭星在率队考察晋江鞋服发展时就认为,总代理之所以愿意承受库存压力,是因为他们代理的“品牌强”、“产品开发好”。
有关晋江
位于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北连泉州湾,东接石狮,东南濒临台湾海峡,西交南安,北邻鲤城区,现辖6个街道、13个镇,总面积72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8万人。
以鞋帽、服装、电子、陶瓷等为支柱产业的晋江多年蝉联“全国百强县(市)”,上市企业、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名列全国县级市前列,作为“中国品牌之都”,2011年,全市GDP达1070亿元。
温商牢牢hold住晋江市场
“可以想象,如果把制造环节外包出去,那我们对市场就不可能反应得那么快,因为首先你要拿着订单在代工厂商那里去排队,而做工能否满足我们的设计要求同样也很难说。
”曾经在联想供职长达八年的安踏副总裁张涛是晋江系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他认为,中国制造的下一个布局应是“链条对链条”,即固守原有的制造环节,同时向产业链上游和下游进军,从而提升对整个产业的议价能力。
在晋江的温州人,看到了这个鞋服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他们没有倾力去创办新品牌,而是致力于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
目前,晋江鞋服包装,有一半是由温州人制造,而晋江鞋小五金辅料90%的市场掌握温州人手里。
那么,温州人是怎样牢牢把握住晋江市场的呢?
五成晋江鞋服包装吊牌温州人制造
一个服装的“标牌”能值多少钱?晋江温州商会会长、泉州锦纬彩印有限公司董事长章锦纬的回答是2000万元。
“一个小标牌能做出2000万元的年产值,是印刷行业里的一个奇迹,这也只有在晋江才能实现。
”章锦纬如是说。
章锦纬是苍南人,1993年来到晋江做印刷生意,从晋江众多的鞋服企业拿印刷包装品订单,而后到苍南印刷厂去印刷。
章锦纬说,从他所接的印刷品中,可以看到晋江鞋服企业的发展轨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晋江的鞋服都是外贸产品,大约1995年后,晋江的鞋服又从外贸转向内贸。
2000年前后,开始做品牌。
2000年前,由于晋江做品牌的鞋服企业很少,章锦纬一年所接的订单不足10万元,利润1万元左右。
而当晋江鞋服企业纷纷做起品牌的时候,印刷品需求量也开始井喷式发展,章锦纬的印刷品订单一下子从每年不足10万元提升到200多万元。
由于订单量的大幅度上升,章锦纬怕在服务上跟不上当地企业的需求,于2002年直接在晋江投资设厂,并且专攻鞋服企业的“小标牌”印刷品。
由于生产专一,设计精美,当地的鞋服企业都将自己的小标牌交给章锦纬的企业来生产。
如今,锦纬彩印服务对象几乎囊括了晋江所有的大型鞋服企业,每年要为当地企业生产小标牌2亿套。
同样来自苍南的晋江商会副会长谢尚霸,虽然在晋江没有投资设厂,但是,他依然每年可以从晋江拿到价值1000多万元的印刷包装订
单,而后,在老家苍南生产。
常务副会长陈杰,专做出口商标印刷,做得也非常出色。
据章锦纬介绍,温州人在晋江从事印刷包装业的人数超过200人,产品涉及皮鞋、运动鞋和食品外包装,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占据着晋江50%以上的包装印刷市场。
“上市公司要货自己上门来谈”
晋江有很多鞋服上市公司。
前不久,一家上市公司采购部打电话给晋江温州商会副会长柯杏香,说自己是上市休闲鞋企业,需要大量采购鞋扣等小五金辅料,具体事宜请柯杏香去他们公司面谈。
面对“大生意”,柯杏香却异常淡定地说,如果你们公司需要我们的产品,就请你们到我公司来谈。
面对上市企业上门的生意,柯杏香为何表现如此冷静?原来,柯杏香创办的温州新华五金公司,占据着晋江全市90%以上的鞋类小五金辅料市场,从来不用去担心没生意可做。
早期的柯杏香在永嘉做小五金生意,上世纪90年代,来到晋江,专业经营鞋类小五金辅料。
辅料虽然市场很小,但是量却非常的大。
由于专心经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
于是,她把自己的兄弟姐妹5人全带到晋江,经营小五金,并在晋江投资建厂。
因为有多年经营小五金的经验,柯杏香对产品质量有着十足的把握,也正是质量好,晋江的企业只认新华五金。
柯杏香说,她经营的是鞋产品上的金属扣和装饰扣等,现在在晋
江,除了少数小企业的小五金有他人在经营外,其他档次的鞋业企业所用的小五金产品,几乎都出自她的新华五金公司。
晋江、南安、安溪温商集聚
温商在晋江、南安、安溪等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晋江的中国鞋都、南安的中国水暖城和安溪的中国茶都,分别从事鞋帽、服装、眼镜、五金、水暖、阀门和茶叶等行业。
据晋江市工商联温州商会、南安市浙江(温州)商会和安溪县浙江(温州)商会统计,在晋江的温州人有1万多人,而在南安和安溪的温州人均有五六百人。
大多数温州人在当地并非创办自有品牌,而是对接当地产业发展商贸和部分实体投资,其中印刷包装和五金鞋料等行业,温州人抢占了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
在什么都要“拼”的时代,如果说晋江鞋服“拼”的是品牌,那么,在晋江的温州人则“拼”的是产业上下游的掌控力。
“鞋服,这个传统产业,最近几年有点伤不起。
”人民币升值,油价上涨,工人工资提高,银行贷款紧缩,许多不利因素扎堆发生。
如果要在中国找出一个能够和晋江鞋服感同身受的城市,那无疑是同样享有“中国鞋都”之称的温州。
在过去不久,这个城市为媒体贡献了不少引人注目的经济新闻选题,而晋江却似乎更加安静些。
因为晋江的目标市场在国内,从原材料到成品生产供应,形成了一个产业内向闭环,在国内市场坚持走品牌路线,使C2C拥有更多的品牌附加值。
长期从事鞋服生意的泉州市温州商会副会长张星海说:“温州与晋江的鞋服发展,越来越有互补空间,现在许多温州人在晋江拿订
单,在温州生产供应,借助晋江的设计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再利用温州人的营销渠道进行销售。
”
对于利郎、特步、安踏等晋江企业而言,“公司货发出去,利润就显示到了报表中”,他们可以实现“零库存”。
而温州鞋服品牌大多追求终端统一形象、统一服务而增加直营比重,尽管营销方面占据优势,但同时面临库存的压力。
与森马等虚拟经营企业相比,晋江许多鞋服企业拼品牌走的就是汉默斯(Rid Hames)指出的“外包”策略。
除了生产外包外,诸如特步知名鞋服品牌倾力设计研发和品牌推广,而把运营也外包出去。
今年年初,法派集团总裁彭星在率队考察晋江鞋服发展时就认为,总代理之所以愿意承受库存压力,是因为他们代理的“品牌强”、“产品开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