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密《陈情表》 及其有关素材
《陈情表》读后感(优秀10篇)

《陈情表》读后感(优秀10篇)陈情表读后感篇一前两天学《陈情表》的时候,汤老师说,读李密的《陈情表》而不落泪者,视为不孝。
当时,落泪者寥寥无几,多半是不理解文章意思之故。
学罢,我感触很深。
不管李密不去做官是不是真由于其祖母的病,从他的文笔,足以见他对祖母的孝顺。
这使我想起了外婆,我可敬可爱的外婆!我一出生,母亲就病了,因为我是女孩,奶奶是不曾理我的。
要照顾母亲,我自然就交给了外婆。
我小时侯多病,经常感冒、发烧。
外公身体也不好,每次都是外婆背着我跑医院。
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发烧得厉害,额头上滚烫滚烫的,外婆喂我吃了药,一点也不管用,她只得背着我往医院跑。
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外婆的额上却冒出了汗珠。
那一阵子,父亲很少来看我,我认为那是因为我给他们带来了不幸,大概都把我当成了灾星。
外公那微薄的退休工资,不仅要养活他们自己,还要养活我这个刚落地的娃儿。
后来,母亲出院了,我离开了外婆,但我还是还是经常去她那儿,我永远不会忘记外婆待我的好。
现在,我已进入重点中学上高中,也算圆了外婆的一个梦。
她自己没有读书,但希望自己的'外孙有出息。
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外婆,和她聊聊天。
外婆,谢谢您对我的照料,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陈情表读后感篇二无意间读起了李密的《陈情表》,细细品味,感激涕零,愧不堪言。
才知道我亏欠父母太多,我要做的远远不够。
我该反思,更应该痛定思痛,痛改前非。
大凡成大事者都必经历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
苦难是成长的磨砺石,只有经历千锤百炼,才能练就坚韧不拔的意志。
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会有心酸的故事。
或许只有经历过此等涅槃重生的历练后,方显出成功的来自不易,如此才能懂得珍惜吧。
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一个经历过孤独和苦难的灵魂是充盈的,是富有内涵的大智大彻。
那些标榜自己的、喧哗不止的永远是无知者无畏的吹嘘和卖弄。
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懂得聆听别人。
一个不用心生活,不懂感恩之情的人是写不出震撼心灵,催人泪下文章的。
《陈情表》赏析

再读一次《陈情表》如果说以前读古文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高考的话,那么现在去读古文则是因为对古文的那份喜爱从未远离……今天又一次拜读了李密的《陈情表》,感慨颇深,愿与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作为早期骈文的著名篇目,我国古代散文名篇之一,李密的《陈情表》一直备受后人尤其是文人的推崇,我想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文章本身的文学成就之外,更重要的是《陈情表》里所流露出的对祖母的“孝”,对君王的“忠”,文章情深辞切,感人肺腑。
文章开篇,李密先以自己悲惨的身世说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说在自己幼年时期,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这就引出了自己“零丁孤苦”的身世,也交待了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的缘由,更突出了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的厚重,这也为李密强烈要求要报祖母的养育之恩埋下了伏笔。
文章的第二段,李密先赞赏了“圣朝”的“沐浴清化”,又介绍了圣朝对自己的厚待:李密写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而对于圣朝的这般厚待,李密“表现”出了一种诚惶诚恐,受宠若惊的姿态,并且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为由进行了委婉的拒绝。
之所以用“表现”一词,是因为李密拒不赴职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确实是祖母年事已高,无人供养,自己走不开。
另一种说法是李密“不愿侍晋”,奉养祖母,只不过是借口,因为此前他就任于蜀国,并未因祖母而妨事,为何晋朝诏他,他就不能“废离”呢?所以有人说李密的言辞有“张虚掩实”的意味。
文章第三段,李密先介绍了圣朝对前朝遗老遗少的优待,于是他写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后又坦白交代了自己在“伪朝”的从政经历,说自己“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而后话锋一转,李密说像自己这样的“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之人得到“过蒙拔擢”又“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不得不说李密真是一个优秀的说客,当他说服圣朝天子的时候,他的思路清晰、结构缜密、言辞恳切令人叹服,估计天子看过这篇文章后,感动的是眼泪哗哗的,这才赐给李密“奴婢二人,赡养祖母费用若干”。
陈情表内容整理成作文素材200字

陈情表内容整理成作文素材200字
陈情表讲述李密无法如期赴官的原因,他从小命运坎坷,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小时候体弱多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这么多年全靠祖母的悉心照顾,含辛茹苦将他抚养长大并成才。
自己万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但如今祖母年事已高,常年疾病缠身,家里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亲属照顾,如果此时远离故土前去赴任,祖母将无人照顾,孤苦无依。
为报答祖母养育之恩,侍奉祖母安享晚年,他不得不写下陈情表向皇上说明情况,陈述事实。
《陈情表》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陈情表》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陈情表》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素材挖掘:【素材清单】《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申述自己不能应召出仕理由的一封奏章。
有四种感情,一是李密对祖母刘氏的孝敬之情;二是进退两难的为难之情;三是李密对朝廷重用自己的感激之情;四是对皇帝的忠诚之情。
基本的思想是“忠”与“孝”。
【写作素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素材激活】本来已极尽凄凉的身世,由你写来,只觉得每一个字都闪着盈盈泪光,每一句话都让人的鼻端忍不住阵阵的酸楚。
那寥寥的几百字像几万根细密的小针,绵绵地刺着人的心,一股热热的潮流从心里向外涌着,布满全身每一个毛孔,说不清是酸,是涩,还是苦。
这感觉还不是像潮水那样排山倒海般地袭来,而是像潺潺的小溪,有无数的支流,缠绵,悠长,细密,在胸臆间、脑海里久久地徘徊。
你真的是用自己的那颗心、那腔血来写《陈情表》。
40年相依为命的祖母,就是你全部的世界,就是你整个的灵魂。
祖母的恩情,已不是山高海深这样的语言所能够形容,对于你来说,即使倾尽了整个生命也无法报偿其万一。
所以,名望,官位,利禄,一切加起来也比不上对祖母多一天的奉养;一丝的亲情,即使用全部的世界也无法换取。
难怪晋武帝读完后,非但没有追究你的怠慢之责,反而赞赏你的孝心,赐你奴婢二人,并让郡县供你祖母膳食。
写作运用【适用话题】从李密角度,适用于“沟通”“智慧”“平凡的孝行却是伟大的人间真情” “语言的艺术”“真诚的力量”“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善意的谎言”“情与理”“行走在取舍中”“顾小家者才能爱大家”等话题或作文题。
读李密《陈情表》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善

历史上有两个同名同姓的著名人物叫李密,一为晋朝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的李密,以《陈情表》名垂后世,属文治范畴;一为隋末唐初的李密,因参与和领导农民起义反隋而扬名天下,属武功范围。
文治武功,文治更重要,影响更深远,这是因为人是靠思想站立的,历史也是靠思想的引领而发展进步的。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呈上的表文。
当时,晋武帝要李密赴朝任官,做太子洗马,即太子的侍从官,掌管整理图籍、讲经、祭奠先圣先师等事务,李密因祖母生病需要照料不能赴任,因而上表陈情。
《陈情表》叙述了李密既要终养祖母以尽孝道、又要躬奉圣命尽忠国家的窘境。
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李密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孝道,拳拳孝心,感天动地,以致古人曰:“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
”《文心雕龙·章表》指出,汉代公文有章、奏、表、议等名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李密以表上奏,是为了便于陈述真情,说明不能赴任的原由。
文学史上,臣属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之言而感人的,只有《出师表》与《陈情表》,这说明《陈情表》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陈情表》全文470余字,字字如金,无一字多余,无一言赘述,共有四个段落,实质是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祖孙情深。
李密自小丧父失母,家境悲惨而孤独,祖母是唯一照顾他的人,并抚育他成人。
现在祖母病重卧床,李密侍奉左右,不能须臾分离。
第二部分写两难之境。
朝廷多次封官于李密,而他都以祖母卧病在床推辞,而今是皇帝任命,诏书已下。
一面是圣命不可违抗,一面是祖母需要照顾;一面是尽忠,一面是尽孝,李密进退维谷,处境尴尬。
第三部分写先孝后忠。
因李密曾任职于刘备的蜀汉王朝,所以他着力表明对晋朝的忠心,自己有奉召之愿,既无异心,也无自命清高之意,以免引起晋武帝的怀疑。
同时,李密说明在祖母不得不赡养与皇命不得不遵守的两难选择中,自己报效朝廷的时间长,侍奉祖母的时间短,愿意先尽孝祖母,后尽忠朝廷。
《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读后感《陈情表》读后感(通用8篇)《陈情表》读后感篇1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
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
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
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
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
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
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
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陈情表》读后感篇2本文以孝道观念为中心结构全文。
忠孝观念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一组对立统一而居核心地位的伦理意识。
李密作为亡国贱俘,在得到新朝任命诏书后,如不应征,就有眷顾旧朝的嫌疑,甚至有杀身之祸。
李密在文中以孝亲之情为依据,并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反复诉说自己终养祖母的请求,化被动为主动,使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本文主要申说作者辞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说道理,而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以情感人。
本文首先陈说祖母对作者早年的养育之恩和祖母晚年对作者的依赖,其次表明作者对州郡、朝廷屡下征举的感激之情和眼前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表明心迹,不奉诏出并非别有希冀,反复申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最后申明所说一切都是实情,希望晋武帝予以体察。
陈情表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多角度解读思路
一篇文章
分段解读:相关人物 人物经历
分段解读
(1)李密的苦难童年。
从李密的角度: 父亡母嫁,体弱多病,伶仃孤苦, 坚强懂事,勤奋好学,不辍学业。 所以李密的童年生活苦难但仍勤奋读书这则材料,可以作 为 “坚强”“逆境成才”“勤奋 等话题的素材。 ” 从祖母的角度:老年丧子、丧夫,家道中落,年老多病, 但细心抚育孙子,坚持让李密读书。 所以李密祖母在艰难环境中仍细心抚育孙子并让其读书的 材料,可以作为“教育”“责任”“高远胸襟”“爱 等话题 的素材。 心”“亲情” 可联想积累课内相似素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胡适 的《我的母亲》 也可联想积累课外相似素材“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 (常见但新颖)
正直坚拒绝平庸爱心人生的意义失意不失志从李密角度思考从李密角度思考适用语言的艺术适用语言的艺术善意的谎言情与理行走在善意的谎言情与理行走在取舍中真诚的力量也是一种取舍中真诚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平凡的孝行却是伟大的人间真情平凡的孝行却是伟大的人间真情顾小家者才能爱大家等题目顾小家者才能爱大家等题目从晋武帝角度思考从晋武帝角度思考适用宽容的力量适用宽容的力量气度尊重等题目气度尊重等题目从李密与祖母的关系角度思考从李密与祖母的关系角度思考适用带适用带着感恩上路源泉等题目着感恩上路源泉等题目从整体角度思考从整体角度思考适用补钙镜子适用补钙镜子自尊”为话题: 自尊是人的灵魂,尤其是才人。丧失自尊对一个官员兼 才人来说是一种侮辱,一种毁灭、贬低。但李密为了达到他 辞官尽孝的目的,不惜多次极尽贬低自己抬高皇帝,将皇帝 的恩惠一一放大,将自己描述得鄙陋低微,他是在拿他的尊 严做赌注,与君王对抗,这需要的是何等勇气!人活一世, 要的是“面子”,这面子是由尊严,荣誉堆砌出的。李密在 陈情表中,既“微”又“贱”,既“愚”又“陋”,既没有 了“高风亮节”的气度,又没了文人的傲骨,竟然甘愿承认 自己曾做伪国之臣,对现在的主子如犬马般惧怖。能退避到 这一点实为不易,但面对一个君王,身为降臣的他,或许心 中念念不忘旧主子刘禅,或许从无事晋王之心,却可以抛开 一切放弃亡国之愤懑,来讨好巴结晋王,可以看出李密能屈 能伸,既有勇气,暗暗为自己的目的在奋斗,也有胆量,露 骨地为自己的大局降身份,大丈夫也。晋王面对了这种变幻 自如捉摸不透的人,也只有随他去了。
读陈情表有感(优秀10篇)

读陈情表有感(优秀10篇)读陈情表有感篇1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
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读第二自然段,他选择如何艰难,我不同情;而读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
”读到这里,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
《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
读陈情表有感篇2其实仔细想想,人这一生当中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吧!李密是幸运的,毕竟在他想一尽孝道的时候,还有一个祖母可以让他去孝顺。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不忘根本,报答亲情。
不禁让我深思,我带着父母的关心、爱护走过了16个春夏秋冬,在带走父母爱意的时候,我是不是该留下一份孝心?《陈情表》陈什么情,你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惧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
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
当我读到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时候,我体会到了虽然花生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精神。
读陈情表有感篇3无根的浮萍只能随波逐流,扎根沃土的大树才能参天耸立。
书是朋友,读经典文学作品使我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给我以智慧的启迪,给我以深刻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素材
1、李密《陈情表》
写作素材:李密初任蜀国尚书郎。
蜀国灭亡以后,晋武帝征召他任太子冼马。
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
直到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
⑴孝养长辈
李密对祖母的“孝”让我感动最深。
现代社会发展神速,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从物质的角度看,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极为先进的。
但是伴随着物质的进步,许多人的“精神”却越来越落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一些人身上逐步流失着,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蓝图非但无法实现,有些人甚至连自家的长辈也不奉养……
“乌鸟私情,但乞终养”,鸟儿尚且懂得反哺,人呢?作为高级动物,人更应该孝敬长辈,这正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之处……
⑵进言必须讲究方式方法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深切地意识到说话艺术的重要。
如果李密直接而简略地只说‘我要奉养祖母以尽孝道,所以我辞不就职’,那么也许晋武帝迫于舆论压力而不得不准许他,但是当时晋武帝内心肯定不舒服至极,说不定事过没多久,晋武帝就会找个莫须有的罪名来处置他,即便没有,那么李密此后恐怕也为官无望了。
但是在这一篇奏章中,李密运用了恰当的方法,将同样的话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出来之后,让晋武帝既体会到李密对祖母的孝情,又感受到了李密对他的尊崇,龙心大悦之余,自然打从心底接受李密的说法,又怎会不准呢?”
⑶陈述观点的过程要严谨、思路要清晰,才能令人心服
“要想让你的论点获得他人的认可,你就必须做到论证严密、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我认为李密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
在写这篇奏章时,李密内心可能有多种情绪、情感同时出现,但是在最后下笔时,李密却只体现出对祖母的孝心,以及对皇帝的忠心,这是
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而作的决定。
李密最后的目的是在不得罪皇帝的前提下,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所以他就必须将一些可能会影响这一目的实现的因素排除掉,然后将他的理由重新整理,来使皇帝批准他的要求……”
⑷沟通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空间上的距离越缩越短,可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学习了《陈情表》后,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沟通太重要了’,语言上的沟通,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处境,达到‘理解’的境界。
如果李密没有把自己的处境告诉晋武帝,没有和晋武帝沟通,那么晋武帝就不可能理解他,也就不可能让他不去就职,至少也要办他个‘抗旨不遵’之罪……”
关于“孝”、“游说必须讲究方法”和“沟通”的论据素材库:
(1)孝顺长辈
孟宗哭竹:吴国孟宗,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孟宗一直
很孝顺他的母亲,对母亲侍奉有加。
有一次,母亲病重,很想吃鲜笋做的汤,但这时已快冬至了,天很冷,根本没有笋长出来。
孟宗实在没办法,心里焦急万分,可是束手无策,便忍不住跑到竹林里,抱着毛竹痛哭。
突然间,眼泪滴落的地方,露出了几茎竹笋。
孟母吃了鲜笋做的汤后,病居然立刻就好了。
王祥剖冰:晋朝时的王祥,生母很早就去世了,继母朱氏对他百般挑剔刁难,可是他反而对继母更加敬爱孝顺。
朱氏很喜欢吃新鲜的活鱼,就命王祥去抓,可是当时正值严冬,所有的江河都冻结了。
王祥顶着严寒来到河边,脱掉衣服,开始在冰上凿洞,希望鱼能出现。
就在这个时候,冰突然自己裂开,竟然有两条鲤鱼跃了出来。
寿昌弃官:宋朝朱寿昌,七岁时被迫与生母分离,但他心里始终思念着生母,后来虽经屡次打听,却始终没有生母的下落。
直到五十多年后,寿昌认为再不找到母亲怕是没有机会了,于是他就断然辞去官职,亲自走遍全国寻访母亲。
当他辗转得知母亲的下落时,母亲已七十多岁了。
子路背米:孔子的弟子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常吃一般的野菜,但他怕父母吃野菜营养不够,就到百米之外去背米回来奉养双亲,一年四季不论寒风烈日始终如一。
(2)游说有术
郑伯以“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说服烛之武,烛之武以郑国的存亡对秦国的利害关系说服秦伯退师;
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人的回答不约而同,从中邹忌得到启发——他们都是“有求于我”,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并以此事作比,指出威王所受到的蒙蔽,最终使威王广开言路,齐国也因此“战胜于朝廷”;
触龙以赵太后对长安君的疼爱之心为依据,指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让赵太后为长安君“计深远”,达到使长安君“质于齐”的游说目的;
孟子以齐宣王不忍牛无罪而就死地说明王有仁爱之心,可以施行王道,最终说服
齐宣王,“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3)沟通
俞伯牙、钟子期在心灵上相互沟通,“高山流水”奏知音,成就了“知音”美谈;
蔺相如和廉颇在没有沟通时,廉颇不理解蔺相如,甚至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而当蔺相如顾全大局的一番话传入廉颇耳中,将相二人开始有了沟通的条件,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了沟通的实际行动,于是二人终成刎颈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