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李密《陈情表》遮蔽不愿出仕的动机

合集下载

陈情表

陈情表

被《陈情表》遮蔽的动机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招降纳叛,急于稳定人心,他聘李密为主簿,李密力辞不受。

邓艾集团的骄横已经让他胆寒。

邓艾初入成都时是‚蜀人称焉‛,结果却是蜀人‚有识者笑之‛。

晋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

当年李密祖母已96岁,风烛残年,他上表叙述自己无法应命的原因。

这就是《陈情表》,475字。

《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这岂止是‚千古散文绝唱‛,实乃一个人子研苦胆为墨的‚黑书‛。

《陈情表》全文用了29个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两处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之下,这让晋武帝颇感顺眼。

更关键还在于,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还感动了君王铁石心肠,仅仅是文笔的魔力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启开了中国历史上对《孝经》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最大特征是皇帝们纷纷著书立说,弘扬孝道。

晋元帝有《孝经传》,晋孝武帝有《总明馆孝敬讲义》,梁武帝著有《孝经义疏》,梁简文帝也有《孝经义疏》,北魏孝明帝有《孝经义记》等。

北魏孝文帝还命令把《孝经》翻译为鲜卑语……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在孝道与国忠之间,在亲情与君臣之情之间,哀婉曲折,幽径沟回,《陈情表》达成了一种‚无咎‛的圆通态势,悄然遮蔽了自己不愿出仕的真正动机。

写《陈情表》之际,李密时年44岁。

当下重读此文,没有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感慨,只觉得一种黑苦,宛如卤水呛喉。

所谓‚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重压,在此时化作了窒息呼吸的流汁……祖母魂归道山之后,李密已经没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的承诺。

先后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

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那是对故国的追忆么?然而,那来自‚竹林七贤‛的余韵,尽管不露痕迹,但终有一天被酒力唤醒了。

淡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李密《陈情表》赏析

淡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李密《陈情表》赏析

淡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李密《陈情表》赏析文学史上,臣属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险助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常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

李斯的《谏逐客书》谏的是国家大事,李密的《陈情表》陈的是个人私事,两者表面似乎没有共通之处。

其实,两文均是“抗君命”、“逆圣旨”的。

两人面临的险恶“对手”相近,两人的处境也酷似。

李斯上书的对象秦王政,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暴君。

秦王政为清除异己,消弭隐患,下令驱逐客卿。

李斯是要秦王收回成命而上书的。

李密上书的对象晋武帝,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虐君。

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手残酷镇压政敌,一手笼络前朝旧臣。

李密是为“辞不赴命”而上书的。

两人的境遇都走险危的。

李斯是一个遭受放逐的客卿,触犯秦王,随时可人头落地。

李密是国旧臣,惹恼普帝,时刻会被株连九族。

然而,由于奏议的内容不同、他们在辞章上则大相径庭。

李斯的“书”、是“晓之以理”的。

他抓住一个“制高点”,完全撇开自己,处处为秦王“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计议,因而虽批逆鳞却功成计合,使秦王收回成命,自己也因此被重用。

李密的“表”,是“动之以情”的。

他完全撇开公事,诉说自己艰难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谊,因而虽违圣命,在上召下逼的危急状况下中,诉说衷情,不但不受诛戮,反而使皇上同情,得到赐两女仆服侍祖母的险恩。

李密采用表之形式上书,是着眼于“陈情”需要。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汉魏晋时臣下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

古书训“表”为:“表,明也,标也”陈懋仁《文章缘起》作了注释说:“下言于上,曰表。

表,明也。

标著事略,明告于上也。

”历来论“表”之所以推《出师表》、《陈情表》正是因为它们最能体现“表”的文体色彩。

李密的《陈情表》,在内容上不足称道。

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

张虚掩实,情理兼具——浅析《陈情表》的表达艺术

张虚掩实,情理兼具——浅析《陈情表》的表达艺术

张虚掩实,情理兼具——浅析《陈情表》的表达艺术《陈情表》是蜀汉旧臣李密在晋武帝登基后请辞时做的一篇表文。

这篇表文总是被称赞为“以孝谨闻”“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至情之文。

然而李密撰写此表文的目的并非只在满足供养祖母的孝情上,或者说他真正的意图是以尽孝为由达到“守忠”之意,只不过他要坚守的是对前朝蜀汉的忠情。

因此“张虚掩实,情理兼具”是《陈情表》表达艺术的集中体现。

这里的“虚”指“尽孝事亲”,“实”指“念蜀违晋”,张虚掩实,即反复陈述尽孝之情,掩盖其不愿仕晋的真心。

这篇表文情真意切,情理兼具,既有感念祖母尽心抚养之孝情,又有祖孙更向为命之至情。

既有对君王的感激忠敬之心,又有进退两难矛盾痛苦之无奈。

既有恪守孝道之义,又有尽节效忠之理。

情理交织,感人肺腑。

从全文的思路和结构上来看,李密采用了“表”这种文体,将题目命名为《陈情表》,这样既突出自己与晋武帝之间的君臣关系,体现个人对晋武帝的恭敬之意,又将晋武帝的关注点引到“陈情”二字上来,引人疑问,简练而又直接。

接下来,李密围绕“情”(情况情形、情感心情等)开始陈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此文共四段,第一段陈述自己的悲苦身世和家庭情况,其中又分了四层。

第一层以“险衅”“闵凶”为总领,以时间为线,“六月”“四岁”“九岁”等语句简洁精要地概括出自己幼年经历的不幸遭遇,令人唏嘘,油然而生同情之意。

第二层陈述自己体弱多病,祖母刘抚养自己成长不易,字里行间充满感念之情。

第三层陈述亲族情况,从“伯叔”“兄弟”到“儿息”,陈氏三代人丁单薄,自己举目无亲,孤苦无依,表明照顾祖母的的责任无人可托付。

第四层陈述祖母常年多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亲身奉养的窘境。

四层内容有总有分,层层递进,突出自己的孤独与悲怆,表现与祖母之间相依为命的情形,为后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保余年”做好铺垫。

“孝”情呼之欲出,不能离家做官之意隐于其中,隐而不发。

表文第二段,李密先称颂晋武帝政治清明,然后依次列举自己一再蒙受“国恩”“过蒙拔擢”的事实,以微贱之身、殒身之辞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皇恩浩荡的无限感激之情。

【文言文阅读答案】《陈情表》(李密)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文言文阅读答案】《陈情表》(李密)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文言文阅读答案】《陈情表》(李密)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陈情表(李密)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四十有四,祖母今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保卒余,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指出各句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更加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够表达李密动之以情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一组是()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⑤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A.①③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⑥【小题3】指出表述有误的一项()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李密为何不愿意出仕?

李密为何不愿意出仕?

李密为何不愿意出仕?李学开李密(公元224年—公元287年),字令伯,一名虔,西晋时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曾任蜀国尚书郎。

公元263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李密成了亡国之臣。

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

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即太子侍从官)。

晋武帝之所以要重用李密,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东吴尚占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笼络东吴民心,晋武帝对蜀汉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仁慈之胸怀;二是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用孝道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既然晋武帝如此器重李密,李密为何上书《陈情表》,辞不就职呢?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要奉养年迈的祖母刘氏。

李密刚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四岁时母亲改嫁。

他与祖母相依为命,感情深厚。

祖母将他抚养成人,恩重如山。

如今96岁高龄的祖母卧病在床,奄奄一息,“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需要孙子精心照料。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他怎能抛下祖母出外做官呢?这是李密辞官的最主要原因。

其二、念及蜀汉旧情。

李密是蜀汉旧臣,对蜀汉念念于怀。

蜀汉后主刘禅待他不薄,他自然有怀旧、感恩的心理,觉得不能一臣侍二主,况且他还认为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内心还是有些不服气。

其三、担忧自己的前途。

古人云,做官如履薄冰。

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

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

晋朝刚刚建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加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

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不宜做官。

正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李密向晋武帝递交了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陈情表》,委婉曲折地诉说了自己不愿做官的苦衷。

晋武帝看了《陈情表》后,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晋武帝不仅同意李密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诗歌鉴赏】李密《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李密《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李密《陈情表》原文及翻译赏析李密《陈情表》原文及翻译赏析李密《陈情表》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注释、险衅(xìn):灾难祸患。

指命运坎坷。

2、夙:早。

这里指幼年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不幸3、见背:弃我而死去。

4、舅夺母志:指由于舅父强行改变了李密母亲守节的志向。

5、成立:长大成人。

6、祚(zuò):福分。

7、儿息:儿子。

8、期功强近之亲:指比较亲近的亲戚。

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九月称“大功”,五月称“小功”。

【经典诗句】李密《陈情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李密《陈情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李密《陈情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陈情表》晋李密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除臣冼马除:革除B.以刘日薄西山薄:迫近C.则刘病日笃笃:病重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到了7.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B.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②况臣孤苦,特为尤甚C.①但以刘日薄西山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D.①报养刘之日短也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陈情表》阅读答案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A. ①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②虽然,犹有未树也B.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雄州雾列,俊采星驰C. ①臣具以表闻②屈贾谊于长沙D.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②宾主尽东南之美9.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陈情表节选阅读答案

陈情表节选阅读答案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陈情表节选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情表节选阅读答案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B.是以区区不敢废远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C.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盘桓:徘徊不前的样子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终日辛勤劳作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密和祖母之间真挚深厚感情的一组是(3分)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李密《陈情表》遮蔽不愿出仕的动机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西晋文学家。

初仕蜀汉,后仕西晋。

有《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李密6个月大时丧父,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祖母已96岁,年老多病。

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词语恳切,委婉动人。

晋武帝为李密的一片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

曾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汉中太守等职,后罢官归田。

六十四岁病卒。

踏访故里2011年初夏的一个清晨,细雨中的西蜀丘陵带着纵深的水汽起伏而来,那些蛰伏在岩石、山泉以及舌根的未及言说的春意,让人联想起望帝的逸事。

按照四川省作协赴彭山县采风团的安排,去的第一站就是位于龙安村的李密故里。

出保胜乡西南约7公里,到达龙安村。

这里四面环山,九峰罗列,龙安村一直被人们看作风水宝地,说它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后面有龙眼睛山,前面有逗宝山。

山头海拔510米,与平地的相对高度不过50米而已。

之所以名曰“龙安”,是此地有始建于唐代的龙门寺。

尽管村民们相信,在龙门寺大雄宝殿弥勒坐像右侧有一幽深石洞,四壁呈鳞甲状,数里开外的眉山东坡区某村一处烧火,烟却从这龙洞口冒出来。

这不但是龙的栖居处,也是命名村名、寺名的唯一“圣动物”。

龙门寺大雄宝殿门外有一块雕有精美图案的石碑,镌刻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圣旨,说明了重修龙门寺有关事宜。

这块石碑厚约40厘米,高1.40米,一直被农民铺在猪圈里,前些年才被隆重“请出”,成为镇村之宝。

在殿前道光圣旨石碑的旁边,还树立李密造像。

村民们说,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

我眼前的“荷塘”只剩一池的浮萍,将一座三孔古石桥围了个密不透风。

龙门寺虽是李密的故居,但李密于晋太康八年(287年)逝世后,却是葬于今天彭山县凤鸣镇的龙门桥村,民国《彭山县志·疆域》载:“治北龙门桥去不一里,即为晋李密墓。

碑为咸丰六年(1856年)知县李吉寿题”。

李密墓经过历代维护,到1954年县文管所还修葺墓碑,可叹的是李密墓在1965年被毁。

李密与谯周李密的事迹不被载入元代郭守正辑录的《二十四孝》,我估计关键在于李密的孝行过于平凡。

既没有尝粪忧心、恣蚊饱血、扼虎救父的激烈,也缺乏戏彩娱亲中欢笑掩盖的大恸,甚至没有黄庭坚身着官服超九十度鞠躬的“亲涤”母亲溺器的错位,李密的孝行,宛如石上流水,涓滴而下,将石头刻出了水的姿势。

李密(公元224-287年)字令伯,犍为郡武阳九峰龙门人。

祖父李光,曾任东汉朱提太守。

李密出生六个月丧父,他4岁时母亲何氏被逼改嫁,由此可推测他家庭的经济处境已经相当不妙。

母亲改嫁后,他经祖母刘氏抚养。

李密幼年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师事谯周先生,博览五经,精《春秋·左传》。

先秦时期,蜀人“多斑采文章”,在以华丽辞章著称的文学形式——汉赋先河当中,司马相如、扬雄雄文盘空,绮丽宛在,所谓“君子精敏、小人鬼黠”的蜀人智慧,润物细无声,这培养了李密的文学才华与能言善辩的机智。

多病之人早熟,早熟之人敏感。

鲁迅先生在给许寿裳的信中,将古话“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予以扭转,彰显“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的现实硬度,得出这“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的结论,以此反观李密,甚为恰切。

李密祖母刘氏得病了,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膳食、汤药、必口尝之后进献。

李密拜师蜀中大儒谯周,在我看来,李密祖上还是声誉宛在的,不然的话,仅凭这孤儿老祖的实力,恐怕难以入其门墙。

谯周的门徒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在我看来,这才是一个极富深意的比喻。

现在我们知道“六经”中的大部分来自子夏的传授。

所谓“文学子游子夏”,就是经过孔子经学的主要传授人的流布,形成了后来的儒家和法家这两大派别。

那么,李密是否继承发扬了老师谯周的人格与神髓?后来,李密出任蜀汉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皇太子老师)。

曾多次出使东吴,迅捷的辩才展露无遗。

公元263年八月,征西将军邓艾、中护军诸葛绪和镇西将军钟会率三路大军南下,开始灭蜀之战。

汉中被破,邓艾率军偷袭涪城(今绵阳市),蜀汉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突然出现,投降魏军,又打败蜀卫将军诸葛瞻。

十一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带领文武百官出降,蜀汉正式灭亡。

谯周的举措,见仁见智,历代评说从未断绝,这才是历史的魅力。

主降立功的谯周当年65岁了,被封阳城亭侯,他又可以踱步书斋,开始他的学术生活。

他最后的官职是“散骑常侍”,泰始六年(270年),他病死洛阳,终年69岁。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讲了一段锥心刺骨的话:“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

……国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为异说以解散人心,而后终之以降,处心积虑,唯恐刘宗之不灭,憯矣哉!读周仇国论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

周塞目箝口,未闻一谠言之献,徒过责姜维,以饵愚民、媚奄宦,为司马昭先驱以下蜀,国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禄;非取悦于民也,取悦于魏也,周之罪通于天矣。

服上刑者唯周,而冯道末减矣。

”(中华书局1975年7月1版,卷十“三国”之三十五节)“罪通于天”之语,未必是诛心之论,一个国家的城池,就在这般周全的劝慰声中轰然坍塌了。

让我联想起秋瑾那“投降献地都是男儿做”的激烈之语。

就在蜀汉覆没的前夕,洛阳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因为钟会的精心设计而被处死,这就是以一曲《广陵散》为自己死亡伴奏的嵇康。

在这一年的冬天,竹林七贤的另一位名士阮籍与世长辞。

被《陈情表》遮蔽的动机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招降纳叛,急于稳定人心,他聘李密为主簿,李密力辞不受。

邓艾集团的骄横已经让他胆寒。

邓艾初入成都时是“蜀人称焉”,结果却是蜀人“有识者笑之”。

晋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

当年李密祖母已96岁,风烛残年,他上表叙述自己无法应命的原因。

这就是《陈情表》,475字。

《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这岂止是“千古散文绝唱”,实乃一个人子研苦胆为墨的“黑书”。

《陈情表》全文用了29个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两处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之下,这让晋武帝颇感顺眼。

更关键还在于,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还感动了君王铁石心肠,仅仅是文笔的魔力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启开了中国历史上对《孝经》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最大特征是皇帝们纷纷著书立说,弘扬孝道。

晋元帝有《孝经传》,晋孝武帝有《总明馆孝敬讲义》,梁武帝著有《孝经义疏》,梁简文帝也有《孝经义疏》,北魏孝明帝有《孝经义记》等。

北魏孝文帝还命令把《孝经》翻译为鲜卑语……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在孝道与国忠之间,在亲情与君臣之情之间,哀婉曲折,幽径沟回,《陈情表》达成了一种“无咎”的圆通态势,悄然遮蔽了自己不愿出仕的真正动机。

写《陈情表》之际,李密时年44岁,我在46岁的当下重读此文,没有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感慨,我流不出眼泪,只觉得一种黑苦,宛如卤水呛喉。

所谓“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重压,在此时化作了窒息呼吸的流汁……祖母魂归道山之后,李密已经没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的承诺。

先后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

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那是对故国的追忆么?然而,那来自“竹林七贤”的余韵,尽管不露痕迹,但终有一天被酒力唤醒了。

某天他酒后赋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中无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激怒晋武帝,免官回乡。

其实在此之前在温县时,他曾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差一点被人举报。

他公元287年卒于保胜龙安,好友安东将军胡熊与皇甫士安主持葬仪,师弟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其列传。

历史的追问我来到龙安村村口,此地原有7棵千年桢楠树,在大炼钢铁的年代被送进了炉膛,现在尚存两株,古意苍劲,老枝举翠。

我问一个村民,当时为什么不干脆砍完呢?他闷了一下,“估计砍树的人还是想留点儿德吧!”这是一句很真实的话,也许是这孝道之乡的余韵吧。

回溯李密一生,他几乎就是无咎的,因为每一步他都有言在先,没有矫言,他始终让言辞收敛在身形之内,绝不泼出一滴。

《易经》讲的无咎,并非天生圣神,一生无过,而是“无咎者,善补过也。

”从“李密故里”景点讲解员激昂的声音里,我感到了这一点。

李密曾言:“吾独立于世,顾影无俦;然而不惧者,以无彼此于人故也。

”这话完全可以解释他的行为,也是校准《陈情表》的价值圭臬。

还可以追问历史一句的在于,李密出任“太子洗马”之后,晋孝武帝获得了多少孝道呢?著名历史学家杨伯峻在《经书浅谈》中指出:“现在只谈东晋孝武帝这个人,他十岁死了父亲,便不哭丧,还说什么‘哀至便哭’。

他在位时,权臣桓温已死,权柄他一人掌握;其后谢安、谢石又大败苻坚于淝水,正是大有为之时,他自己却饮酒好色,又专任司马道子和王国宝一般龌龊小人,贪得无厌,卖官鬻爵,流毒人民,结果被所宠爱的张贵人所害死,甚至没有人来追究凶手。

东晋因之日益衰颓,以后遂一蹶不振,还宣讲什么《孝经》(宁康三年重九日孝武帝曾亲自讲《孝经》),作什么《孝经讲义》?由此可见,统治者之讲《孝经》,为《孝经》作解说,都不过是骗人的把戏罢了。

现存《十三经注疏》中的《孝经注》是唐玄宗作的,宋邢作疏。

因为《孝经》这部书,内容陈腐,文字浅陋,实在不值得一读。

好在只有一千八百字,翻他一遍,半小时也就够了。

”(中华书局2005年6月版,115页)——这段话够今人和后人咀嚼。

孝道之水,从来只是民间的渴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