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引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使学生能够识别并说出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

2. 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二)教学难点。

1. 如何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一年级学生解释传统文化的内涵。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持续的兴趣,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三、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

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元素。

2. 游戏教学法。

采用游戏的形式,如猜谜语、角色扮演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播放一段春节联欢晚会的热闹片段(如舞龙舞狮的表演视频)。

2. 提问学生:“小朋友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画面是不是很有趣呀?你们知道这是在庆祝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出春节相关内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传统文化。

(二)新授(20分钟)1. 传统文化的概念(简单讲解)(3分钟)1.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一年级学生解释:“小朋友们,传统文化就像是我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直传下来的宝贝,像我们过年贴的春联、吃的饺子,还有端午节吃的粽子,这些都是传统文化。

”2. 展示一些不同传统文化元素的图片,如剪纸、京剧脸谱、中国结等,让学生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

2. 传统节日(10分钟)1. 拿出日历,翻到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日期(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的时间。

2. 详细讲解春节:- 展示春节期间人们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拜年等图片或短视频。

- 告诉学生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通过这些活动来迎接新的一年,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让学生分享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如有没有收到红包等。

3. 简单介绍元宵节:- 展示元宵花灯的图片,介绍元宵节有赏花灯、吃元宵的习俗。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 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4. 中国传统的礼仪和道德观念5.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等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如教材、图片、视频等。

2. 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和物品,如传统节日的食品、艺术品等。

3. 准备教学场地的布置和安排。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2.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来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安排1. 第一个教学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个教学周:学习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 第三个教学周:探索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4. 第四个教学周:了解中国的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5. 第五个教学周:探究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七、教学活动1. 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体验。

3. 制作手工艺品,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道德观念。

5. 制作传统节日的食品,让学生品尝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避免误解和片面认识。

2. 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传承和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庆祝方式。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3. 常见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庆祝方式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节日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3. 常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发展及其影响。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哲学等2. 各个领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各个领域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古诗词、故事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教学内容:成语“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掩耳盗铃”等。

2. 第二单元:古诗词欣赏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内容:古诗“静夜思”、“春晓”、“小池”等。

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培养学生对节日的热爱。

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内涵,培养学生传承民间文化的意识。

教学内容: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书法、绘画、剪纸、泥塑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故事、古诗词、民间故事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演示法:展示传统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互动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语、古诗词、民间故事等的学习情况。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泥塑等。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传统文化的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时间安排: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4课时)2. 第二单元:古诗词欣赏(4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4课时)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4课时)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4课时)注意事项: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1课人不学不知义【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导入课题,在学校里我们学到了那些道理?2、出示经典诵读内容3、师范读,领读。

4、学生齐读。

二、晓事明理1、出示故事子路拜师知义。

2、老师揭示从其中学到的收获。

三、广闻博识出示词语雕琢,老师解释词语的意思。

四、余力学文1、出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学以致用开学第一课,学会上学歌,体会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第2课苟不学曷为人【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导入课题,有同学不认真听讲,你有什么对他们说的2出示经典诵读内容3师范读,领读。

4学生齐读。

二晓事明理1出示故事牛角挂书。

2老师揭示从其中学到的收获。

三广闻博识出示词语三百千,老师解释词语的意思。

四余力学文1出示如负薪如挂角身虽老犹苦卓。

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学以致用你还听过哪些有关学习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吧。

第3课朝于斯夕于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导入课题,在读书方面,你有哪些好习惯2出示经典诵读内容3师范读,领读。

4学生齐读。

二晓事明理1出示故事囊萤夜读。

2老师揭示从其中学到的收获。

三广闻博识出示旦字的变化,老师解释词语的意思。

四余力学文1出示学习内容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学以致用尝试编排一个作息表。

第4课勤有功戏无益【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导入课题,玩电脑游戏伤害眼睛2出示经典诵读内容3师范读,领读。

4学生齐读。

二晓事明理1出示故事祖莹勤读。

2老师揭示从其中学到的收获。

三广闻博识出示四书,老师解释词语的意思。

四余力学文1出示学习内容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学以致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还学的名言警句?第5课晨必盥兼漱口【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导入课题,同学们每天都是怎样刷牙洗脸的2出示经典诵读内容3师范读,领读。

4学生齐读。

二晓事明理1出示故事九龄风度。

2老师揭示从其中学到的收获。

三广闻博识出示古人刷牙,老师介绍知识。

一年级国学教案[合集5篇]

一年级国学教案[合集5篇]

一年级国学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一年级国学教案第一单元紧握,立身行事的罗盘第 1节礼貌风流美,文明大雅存教学目标:1.了解《弟子规》一书的作者及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能够诵读,能够明理,能够指导日常行为。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明白勤学好问、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教师调动,激发兴趣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暇,更应努力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二、师生互动,共同参与1、导入新课2、范读本节课诵读内容。

3、教师讲解含义,学生理解内容4、学生诵读5、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凡事都要为自己立下一个规矩,这样就极有可能缩短自己和理想之间的距离。

6、学生交流自己理解后的感受。

7、诵读比赛第二节恭听父母言谨行子女道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初步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积累经典的兴趣,简单了解一些经典诵读的法。

3、在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些道理,了解一些生活礼仪及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

谈话引入、背诵“总叙”和“入则孝出则悌”二、学习新知。

《弟子规》让我们了解了很多的礼仪,今天,我们将学习《弟子规》中的恭和谨(一)初读,读准读通出示:《弟子规》恭前八句。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指名读。

(5)师生对读。

(6)齐读。

(二)诵读,感知大意1、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两句大意。

3、齐读。

4、诵读比赛第3节人间重亲情,天下贵孝义教学目标:1、培养诵读经典的能力。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春节:春节的来历、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

2. 元宵节:元宵节的来历、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3. 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

4. 中秋节:中秋节的来历、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让学生分享自己过节的经历。

3. 组织学生进行节日活动,如猜灯谜、赛龙舟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2. 学生能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3. 学生能参与节日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瓷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书法:书法的历史、基本笔画、字体等。

2. 绘画:中国画的分类、画法、名作等。

3. 剪纸:剪纸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

4. 陶瓷:陶瓷的历史、分类、制作工艺等。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2. 让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写书法、画中国画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学生能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学生能参与艺术创作,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如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 婚嫁习俗:六礼、迎亲、婚礼仪式等。

2. 丧葬习俗:丧礼、出殡、下葬等。

3. 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选择本课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古语,和同桌一起背一背、说一说。
7.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记诵《学而时习》中的读书“三到”。
第二课时
三、感悟“思”字的汉字之美,体会会意字的魅力
1.出示“思”字由金文到隶书的演变过程,请同学们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2.拓展带有“思”字的四字词语。
3.结合“思”的古体字,理解学习既要用心,也要用脑,从而进一步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深意。
4.第一则名言出自《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祖莹学诗》的故事所对应的就是“莹八岁,能咏诗”这一句;“泌七岁,能赋棋”是说有一个叫李泌的孩子,七岁时就会作赋了;人们都惊叹于他们的聪颖。作为小学生,你打算怎样向他们学习呢?
5.第二则名言出自《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录的孔子名言,是儒家经典之作。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自幼好学,请同学们借助《说字解词》和《诗文今译》,掌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含义,并说一说你的理解。教师注意点拨、总结。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儿歌激趣,导入新课
1.拍手唱儿歌《映雪读书》:“晚不读,早睡觉,大好时光全跑掉,梦中醒,雪光耀,倦意顿失衣穿好。映雪读,寒冷抛,饱学之士成望高。”
2.同学们,《映雪读书这首儿歌讲的是古时候的一个孩子,不顾天气寒冷,在冬夜雪地里利用雪反射的光亮刻苦读书的故事。无论多么聪明的孩子,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勤学》。
二、诵读经典,学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领读,正字正音。
3.多种形式认读,熟读成诵。
4.请你借助《说字解词》,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名言的意思。
1.欣赏汉字之美,感悟知行合一之道。
(1)播放“人”字由甲骨文到隶书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说一说发现,进而感受古今汉字的结构之美。
(2)全班交流古体字“人”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结合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警示,更进一步了解“践学”的意义。
(4)教师小结。
2.指名领读,正字正音。
3.多种形式认读,熟读成诵。
4.请你借助《说字解词》,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名言的意思。
5.这两句名言的意思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诗文今译》。
6.学生齐读课文,加深认识。
第二课时
一、品味名言,理解诚信
1. 这两句名言中你最喜欢哪句?说说理由。
2.听故事,用名言。
6.学生齐读课文,结合《诗文点评》加深对古语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教师小结:
知识就是力量。要想做一个博学的人,知识的获取必不可少。学海无涯,我们要像祖莹、李泌一样从小好学,也要像孔子一样对知识充满无限渴求。
二、体会汉字之美,领悟“学”的内涵
1.观看微视频《“学”字的演化过程》,结合古体字,从象形字的角度说一说对“学”的理解。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领读名言,为学生纠正读音。
3.采用拍手读、打节奏读、配乐诵读等方式,反复吟诵名言,读出名言的韵律美,感受古文中巧妙的押韵规律,并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说文解词》和《诗文今译》,从字面意思理解古语含义。
5.全班议一议,借助《诗文点评》,探讨从这两则名言中你读懂了什么。比如借助“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一句进行反思,同学们平日里是怎样读书的?从古人的经验中你悟到了什么?今后打算怎样做?
2.学习《实践万花筒》中的《请你来辨认》版块,认识笔、墨、纸、砚及各自的作用,培养对传统书写工具的兴趣。
教学反思
4、践学
主备人:李丹琦




1. 借助拼音正确朗读
2.借助《说文解字》、《诗文今译》理解故事之道。
3.感受汉字之美,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
重点
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谈一谈践学的重要性
难点:做到知行合一
(1)听故事
“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 层高楼顶上,一个13岁男孩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向东南方向的海‘飞’去。”这不是电影镜头,也不是网络游戏情节,而是一幕真实的惨剧。
在离新年的钟声敲响还有4天的时候,这名沉溺于网络游戏难以自拔的,叫小艺(化名)的男孩,选择了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离开世界,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朋友,把无限的痛苦和思念留给了他的亲人。
(2)用名言
生活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事,有的同学痴迷于网络游戏,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日渐消瘦,甚至有的同学因为沉迷游戏而选择放弃生命,但他们总觉得身体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这样做合适吗?请你和小伙伴交流一下,然后用我们学过的名言劝告一下这样的同学。
(3)结合实际,加深理解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做过既让父母心疼又着急的事情?体会父母无私的爱。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新课
1.播放《纸上谈兵》的故事视频。
2.全班讨论赵括作战失败的原因。
3.赵括失败是因为死读兵书。后人常常用“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可见学习知识不能死读书,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就是践学的重要性。
4.齐读课文题目——践学。
2.借助《说文解字》、《诗文今译》理解故事之道。
3.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孝顺
重点
难点
重点:明白孝顺比惜身更高一层
难点:谈一谈顺亲事例,指导学生行为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吧!(播放《听妈妈的话》)
2.你从这首歌曲中听到了什么,能给大家讲讲吗?
3.听父母的话,这是孝顺的基本要求。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顺亲”。板书课题。
3.祖莹之所以聪颖,是因为他的“乐学”态度。学习是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要想成为博学之人,首先要做到“乐学”。所谓“乐学”就是喜欢学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我国古代先贤的“乐学”之道。
二、诵读经典,学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名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领读,正字正音。
3.采用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朗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有韵律地朗读名言,做到熟读成诵。
难点:与自身的学习实际结合。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勤学”。谁来说说什么是“勤学”?你还能记起哪些有关“勤学”的名言?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勤学的孩子很难得,善学的人更是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古人对善学的解读。
二、诵读经典,学习课文
二、学习《日积月累》,进一步感悟勤学的可贵
1.借助拼音,读读名言。
2.小组讨论,说说对名言的理解。
3.讲一讲华罗庚的故事,引导学生从名人的生平事述中感受“勤学”的价值。
三、拓展练习
1.听老师读 一读《链接七巧板》 中对《三字经》 的简介,初步了解这本著作。
2.结合《实践万花筒》版块中的《请你去观察》,了解车胤刻苦读书的故事,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相关资源链接
·图书资源·
教学反思
3、乐学
主备人:李丹琦




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内容
2.借助《说文解字》、《诗文今译》将古诗中的乐学之道与自己的学习实际结合。
3.理解学的含义
重点
难点
重点:感悟名言道理
难点:树立乐学思想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故事视频《祖莹学诗》。
2.你能说一说,故事中的祖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吗?
1、勤学
主备人:李丹琦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做到有韵律朗读课文。
2.借助《说文解字》、《诗文今译》将古诗中的勤学之道与自己的学习实际结合。
3.了解“力”的含义
重点
难点
重点:诵读名言内容理解名言含义,感悟名言中所蕴含的的现实意义为重点。
难点:将故事中勤学之道,与自身的学习实际结合。在今后的学习中勉励自己发奋学习。
3.学生齐读课题,说一说对“勤学”一词的理解。
二、诵读经典,学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名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名言。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诵读成果。教师做相应点拨。
4.全班配乐齐诵两则名言,要读出名言的韵律。
5.学生借助《说字解词》 《诗文今译》,初步理解名言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联系学习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如“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一句,让同学们说说自已有没有因贪玩而耽误学习的情况,结果如何。通过亲身经历,理解名言中的深刻道理。
重点
难点
重点:明白惜身是孝顺之本。
难点:通过实际指导学生爱惜身体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心肝宝贝》吧!
2.你从这首歌曲中听出了什么,你能给大家讲讲吗?
3.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惜身”。板书课题。
二、诵读经典, 学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结合《请你讲故事》,说说自己都听过哪些刻苦学习的小故事,比一比谁讲的故事最动听。
教学反思
2、善学
主备人:李丹琦




1. 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做到有韵律朗读课文。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与自己的学习实际相联系,体会古人训诫的现实意义。
3.了解思字的演变,结合古体字自行理解诗的含义。
重点
难点
重点:诵读名言内容理解名言含义,感悟名言中所蕴含的的现实意义为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