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教案)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让学生掌握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中文进行饮食文化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习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教学难点: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和餐桌礼仪。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讲解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讲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 情境模拟法:模拟中国餐桌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国的餐桌礼仪。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饮食文化》等相关教材。
2.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3.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美食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中国美食的印象。
提问:“你们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讲解: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讲解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讲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5. 情境模拟:模拟中国餐桌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国的餐桌礼仪。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面 mi àn 一碗 y ìw ǎ n
一两 yìliǎng
汤圆 t ā ng yu á n
一碗 y ìw ǎ n
一两 yìliǎng
饺子 jiǎo z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碗 y ìw ǎ n
一两 yìliǎng
抄手 chāo shǒu
咖啡厅 kā fēi tīng
一家 yìjiā
星巴克 xīng bā kè
中国常用调料品
花椒:麻辣。huā jiāo
重庆火锅 鸳鸯锅 yuān yāng
•
鸳鸯yuān yāng
• 比喻夫妻。愿做鸳鸯不羡仙。
雌雄 cíxióng 孔雀
桂皮 guìpí
• 人要脸,树要皮。
五角星
八角
葱cōng 葱花
姜 jiāng 姜片 味道:辛辣味
姜汤 姜片糖
• 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功效,可用于治疗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喘咳、胀满、泄 泻等。此外,生姜还能解半夏、南星、鱼蟹之毒。
粤菜之柠檬鸡
苏菜之蓉海底松
川菜之碧绿虾仁
鲁菜之芙蓉干贝
扬州菜之松鼠戏葡萄
满汉全席
• 观看视频,体验。 • 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主食,五味的调和。
筷子
饮食禁忌
–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忌:长短筷 \ 杂色筷 — 视为凶事的预兆 断筷 /
忌:插筷 \ 舔筷 — 视为对主人的不敬 叨筷 /
24.饺子 jiǎo zi 春节
25.面条 miàn tiáo
面粉 miàn fěn
26.米 mǐ 大米 小米
27.米饭 mǐ fàn 稀饭
中国饮食教案

篇一: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设计《中国饮食文化》教案教学过程:一、中国饮食文化概述(一)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简史1、有巢氏(最早,旧石器时代)造巢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但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脱离动物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是最早的农具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6、周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7、汉: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9、明清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饮食高峰。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和起源。
阐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第二章: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
掌握中国饮食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色、香、味、形。
解释每个特点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对中国饮食的特点产生兴趣。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中国菜肴为例,分析其色、香、味、形的特点。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饮食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及其意义。
第三章: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实例。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举例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中的具体菜肴和习俗。
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传统节日为例,介绍其饮食文化和相关菜肴。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一些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
3. 让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2. 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3.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三、教学重点:1.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 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3.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四、教学难点:1.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 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讲解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
2. 互动法: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进行讨论和交流。
六、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讲解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
3. 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强调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学生进行中国饮食文化的调查和研究。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估他们对饮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的调查和研究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饮食文化相关教材或资料。
2. 图片:中国菜肴的图片。
3. 视频: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视频资料。
八、教学环境:1. 教室:提供舒适的教室环境,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
2. 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中国的餐馆或食品市场,增强他们对饮食文化的直观认识。
2. 邀请厨师或饮食文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评估是否合理等。
中华美食幼儿园教案

中华美食幼儿园教案课程名称中华美食课程目标1.学习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了解中国各地美食。
2.发展幼儿的口味,培养食育意识。
3.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幼儿能够自主选择、搭配食物。
教学内容一、中华美食文化1.介绍中国各地特色美食,如四川的火锅、广东的小吃、湖南的辣椒等。
2.讲解中华美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如中国是讲究饮食文化的国家、许多传统节日都与饮食有关等。
二、食材选择1.带领幼儿去超市、菜市场等地选择食材。
2.介绍不同食材的营养成分,让幼儿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三、烹饪技巧1.带领幼儿动手制作蒸、炒、煮等中式料理。
2.在制作过程中,讲解烹饪技巧和注意事项,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教学步骤第一步:中华美食文化1.带领幼儿欣赏中式美食图片,并询问幼儿对于美食的看法。
2.介绍中国各地著名美食的故事和文化背景,如火锅的起源、小笼包的制作方法等。
3.制作中华美食展板,让幼儿参与制作过程。
第二步:食材选择1.安排一次超市、菜市场等实地考察活动。
2.带领幼儿认识不同的蔬菜、水果,了解它们的特点和营养成分。
3.鼓励幼儿自主选择食材,让他们了解食材的来源和价值。
第三步:烹饪技巧1.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食物制作,如小炒肉、清蒸鱼等。
2.制定详细的步骤和流程,让幼儿参与到烹饪过程中,并对过程进行引导和指导。
3.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图片、图表等方式讲解烹饪技巧和注意事项,并让幼儿尝试和理解。
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是否对中华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是否愿意尝试新的食物和口味。
2.通过观察幼儿在食材选择和烹饪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3.收集幼儿的反馈和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
教学心得通过本次教学,幼儿们受益匪浅,不仅能够在美食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还能锻炼自己的口味和兴趣,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同时,在烹饪过程中,他们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烹饪技巧,使自己的自理能力得到提升,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第八章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教案

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课题:第八章中国饮食民俗文化(一)岁时节日食俗、人生礼仪食俗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俗饮食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岁时节日食俗、交际食俗、寿诞食俗2.过程与方法:由合适的图片和案例引起学生对该专业课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专业技能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感受专业课的严谨性,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热爱,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岁时节日食俗、交际食俗、寿诞食俗教学难点:岁时节日食俗、交际食俗、寿诞食俗授课方法: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为主线,发展思维为主旨”的“四主”原则.以恰当的问题为纽带,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饮食文化参考书、多媒体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教学内容备注导入新课提问学生“汉族在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时,都要吃哪些特殊的食品呢?”新课讲授一、饮食民俗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饮食民俗,也称饮食风俗、食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2、意义:(1)发掘优秀文化遗产(2)传统教育(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4)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5)饮食科学化二、岁时节日食俗(一)历代春节的食俗1、汉代:子孙给长辈敬“椒柏酒”2、南朝:按长幼顺序拜贺,吃胶牙糖、五辛盘,饮椒柏酒、屠苏酒3、宋代:开封一带吃元阳脔(大块肉)、丝饼、饮屠苏酒4、清代:北京人吃米糕、汤点,寓意一年顺利,与人无口角之争北方人:除夕包饺子,子时吃饺子,寓意“岁更交子”,元宝形的饺子象征团圆、发财吉利。
南方人:吃年糕,寓意“年年高”——来年更上一层楼(二)元宵节食俗1、汉代:元宵节定形,汉代人在这一夜吃“牢丸”2、唐代:有一种叫“面玺”的食品,即用面做成官印形状的馍,吃到以后以比官位大小取乐。
中国饮食文化(完整教案)

一、原始社会饮食
5、黄帝
兴灶作炊的食祖
《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他发明了
最早的蒸锅,教人作灶,这样可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
食物速熟,三国谯周的《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
(学生补充)
一、原始社会饮食
大约起自170万年前的元谋人, 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
1、有巢氏(最早,旧石器时代)
生吞活剥的祖
以前人们只会使用石器
《礼记·礼运》中记载:“古 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
对食物进行块状分割,有 巢氏发明”脍”和”捣”肉食
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处理方法,“脯”和“鲊”的
人类和动物的文化鸿沟从此开始。
一、原始社会饮食
3、伏羲氏(新石器早期)
《三字经》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开创肉食的食祖
一是织网捕鱼,创立了渔业—— “结网罟以教佃渔”
二是驯养牲畜,创立了畜业。— —“养牺牲以充庖厨”
一、原始社会饮食
发掘草蔬的食祖
4、神农氏(新石器中期)
1. 首先,他采集各种植物的茎、叶、果实,一 一亲尝,扩展了中国食材的范围,确立了中 国食物中的植物种类,形成一部中国最早的 至今仍有影响的食材志——《神农本草》。
一、原始社会饮食
6、尧舜禹时期
饮食方面主要特点:
1. 在烹饪时完全摒弃了以往的烧石烤法,而普遍 采用了蒸煮方式。
《墨子·尚贤下》“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 渔以雷泽”,还说“耕于历山可正农者之侵畔,渔以雷 泽可息渔者之纷争,陶于河滨可使陶者器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上烹饪。
一、原始社会饮食 2、燧人氏(旧石器时代中期)
钻木取火的食祖 炮:钻火直接烤果子、肉类; 煲:用泥裹果子和肉类后进行烧烤;
炙:把肉割成小片串起来烧烤;
《周礼》中记载:“燧人氏钻 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有异于禽兽。”
烙:用烧红的石子把食物烫熟 ; 焙: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
放在上面炒熟;
6、尧舜禹时期
4. 诞生了“五味调羹”。
中国最早的营养学家,厨神之一
“羹”,即菜汤,传说最早的羹是黄帝首创的”大羹“, 是一种不备五味的浓肉汤。而”五味调羹“,则是彭祖发明 的。史书上说,彭祖本姓钱,名铿。当年尧帝患了严重的厌 食症,满朝文武一筹莫展。彭祖毛遂自荐,便以酱、醋、肉 酱、盐和梅子等五味调雉羹,尔后献给了尧。尧尝上一口就 胃口大开,食后身心大悦,厌食之症离奇痊愈,尧认为他既 然能将诸调料巧妙的运用在一起,一定也善于组合协调部民 事务,于是封他与彭城,即今日的徐州一带。所以后人称之
《墨子· 尚贤下》“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 渔以雷泽”,还说“耕于历山可正农者之侵畔,渔以雷 泽可息渔者之纷争,陶于河滨可使陶者器牢。”
6、尧舜禹时期
2. 碎食工具已经出现。
杵臼 石盘
无论捣或砸,都还不能将粮食变成粉状,所以 还只能算是“粒食”。
6、尧舜禹时期
3. 出现了素食。 所谓“素食”,原名“草素食”,素食是 供奴隶食用的粗劣食品。基于当时粮食紧缺, 狩猎所获没有保障,所养禽畜也供不应求,就 只好让奴隶去吃那些随处可得的草素食品。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原始社会的历程最为 漫长,人们的生活也最为艰辛。人们在艰难中慢慢地 进步,从被动的采集、渔猎到主动的种植、养殖;餐 饮方式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到用火熟食;从无炊具的火 烹到借助石板的石烹,再到使用陶器的陶烹;从原始 的烹饪到调味料的使用;从单纯的满足口腹到祭祀、 食礼的出现。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开始 萌生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食品已经初步具有文化的意 味。这一阶段称之为食品文化的萌芽阶段。
最早的蒸锅——陶甑
一、原始社会饮食 5、黄帝
黄帝时代还有一项重大发明,这就是煮海 水为盐 ,据说是黄帝时的一位名叫宿沙的诸 侯创制的。盐的出现,是人类饮食史上的又一
个飞跃。在此之前,有“烹”而无“调”;有
盐之后,“烹调”这个概念才算完整。这不仅 会使食品的滋味更加鲜美,而且更有益于人体
健康。
一、原始社会饮食 6、尧舜禹时期
兴灶作炊的食祖
5、黄帝
《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他发明了 最早的蒸锅,教人作灶,这样可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 食物速熟,三国谯周的《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 饭,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这是食品 烹饪史上的一大变化。 《史记· 五帝本纪》载,“黄帝艺五种,抚万
灶坑
民”,“艺五种”就是广种黍、稷、菽、麦、稻五 种谷物;他躬行的“抚万民”,倡导关心民食;这 方面,他以及继承他的尧、舜、禹,都是民本治国 的典范。
熬:将石器盛上水,把食物放 在水里再移到火上煮 ;
钻木取火开创石烹时代
人类和动物的文化鸿沟从此开始。
一、原始社会饮食
3、伏羲氏(新石器早期)
开创肉食的食祖
《三字经》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来自,居上世一是织网捕鱼,创立了渔业——
“结网罟以教佃渔”
二是驯养牲畜,创立了畜业。—
—“养牺牲以充庖厨”
一、原始社会饮食
为”彭祖”,这就是历史上 “制羹受封”的故事。
6、尧舜禹时期
5. 出现了酒
人类并未发明酒,而只是发现了酒—即酒的出现不 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在大禹担任部落联盟 首领期间,酒作为饮料问世了。据说,大禹饮后,百感 交集,四忖良久。他认为,酒是饮料中的奇品,能令人 百饮不厌,但物极必反,饮多了会乱人性情。
大约起自170万年前的元谋人, 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
1、有巢氏(最早,旧石器时代)
生吞活剥的食祖
以前人们只会使用石器
对食物进行块状分割,有
《礼记· 礼运》中记载:“古 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
巢氏发明”脍”和”捣”肉食 肉食保存处理法 ,但谈
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处理方法,“脯”和“鲊”的
3. 接着发明耒耜,解决耕地工具,实现了水 稻大面积的栽种,从此人们不再靠采集和狩 猎为主,开始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4.中国治陶业的开创者。神农的治陶,使人们
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保存、加热、制 作发酵食品提供了可能。有了一定的植物食材, 有了相应的盛食陶具,于是酿酒、制酱、制醋 也就开始了。
一、原始社会饮食
饮食文化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溯源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民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
“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 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 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孙中山《建国方略》
中国古代国家已形成,孔子对尧舜禹时期的 社会模式予以极高评价。他说:”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其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原始社会饮食 6、尧舜禹时期
饮食方面主要特点: 1. 在烹饪时完全摒弃了以往的烧石烤法,而普遍 采用了蒸煮方式。
引 子
“吃”对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深刻影 响,存在于潜意识之中。这点从我们的 日常语言和词汇构成都可以看出。 如见面打招呼是:“你吃过饭没有?” 骂人是“你这个饭桶!” 赞扬什么东西则说:“脍炙人口”, 得意满足是“吃香的喝辣的”, 无趣之事形容为“味同嚼辣”, 生活艰辛是“酸甜苦辣”。
一、原始社会饮食
4、神农氏(新石器中期)
发掘草蔬的食祖
1. 首先,他采集各种植物的茎、叶、果实,一 一亲尝,扩展了中国食材的范围,确立了中 国食物中的植物种类,形成一部中国最早的 至今仍有影响的食材志——《神农本草》。
2.神农在观察时发现,吃完扔在地上的瓜子、 果核,第二年能发出新芽,长出新的瓜蔓和 植株,并且发现天气、土地对植物生长的影 响。于是,他又开创了人工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