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小知识汇总
2017高考化学考知识点

2017高考化学考知识点化学作为理科的一门重要科目,占据着高考理科的重要位置。
平时我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高考化学,我将在本文中总结出2017年高考化学考试的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是高考化学中的基础部分,涉及到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合反应等内容。
在2017年高考中,以下知识点是需要重点掌握的。
1. 元素周期表: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别是元素的周期和族的规律。
了解各个元素的周期和族的特点,能够判断元素的化学性质。
2. 化学键:掌握各种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
了解键的强度、键长等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化学反应当中。
3. 化合反应:熟悉各种化合反应的类型和特点,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掌握每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条件,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二部分: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化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在2017年高考中,以下是需要重点掌握的有机化学知识点。
1. 烃的分类:掌握烃的分类和特点,如烷烃、烯烃、炔烃等。
了解饱和和不饱和烃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命名规则。
2. 醇和酚:了解醇和酚的结构和性质,熟悉它们的反应特点。
能够进行醇和酚的合成和分解反应,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化学问题中。
3. 醛和酮:掌握醛和酮的结构和性质,了解它们的命名规则和常见的化学反应。
熟悉醛和酮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加成反应等。
第三部分:化学计算化学计算是高考化学中的重要考点,包括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物质的摩尔和质量关系等。
以下是2017年高考中需要掌握的化学计算知识点。
1. 电子数和摩尔关系:理解电子数和物质摩尔关系的概念。
掌握通过给定的物质摩尔数计算其他物质摩尔数的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规律,了解平衡常数和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熟悉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来使化学方程式达到平衡的方法。
3. 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方法,包括计算酸碱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关系,以及反应的等当计算。
(完整版)2017届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物质的量浓度

一、溶液
一)定义 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 合物, 被分散的物质(溶质)以分子或更小的 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
分散质的粒子直径<1nm的分散系。分散质是分 子或离子, 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
二)溶液的性质
均一性: 溶液各处的密度、组成和性质完全一样; 稳定性: 温度不变,溶剂量不变时,溶质和溶剂
长期不会分离; 混合物: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三)溶液的分类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 不能继续被溶解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 质可以继续被溶解的溶液。
二.溶液相关知识
1.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饱和溶
增加溶剂或改变温度 不饱和溶液
液
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改变温度
A.2w1=w2
B.2w2=w1
C.w2>2w1
D.w1<w2<2w1
有关溶液密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判断是高考中
的一种常见题型,主要弄清楚: 若溶液密度比水大,
则浓度越大密度也越大。若密度比水小则浓度越
大密度也越小
跟踪训练2
将100 g 浓度为18 moI/L、密度为p g/cm-3
的浓硫酸加入到一定量的水中,使之稀释成
②C1V1=C2V2 (溶质物质的量守恒)
(2)溶液混合 等体积混合: 1、溶液密度大于1 w(混) >(w1+w2)/2, 2.溶液密度小于1 w(混) <(w1+w2)/2
跟踪训练1
若以w1和w2分别表示溶度为a moI/L 和 b moI/L氨水的质量分数, 又知2a=b, 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C )
2017年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doc

2017年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高考生已经开始进行一轮复习了,在复习的时候大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大家的备考时间,还能使大家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下面为大家带来2017年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一、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1)借用熟悉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2)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4)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5)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还原反应(6)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1)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2)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3)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4)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理解位构性。
三、熟悉阿伏加德罗常数NA常考查的微粒数止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
四、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能量关系)五、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1)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弱电解质面不能大量共存(2)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3)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4)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5)题设中的其它条件:酸碱性、颜色等六、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1)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电荷守衡、物料守衡、质子守衡)(2)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七、pH值的计算(1)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2)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3)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 计算再换算)八、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1)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2)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3)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平衡相关计算过程(4)利用等效平衡观点来解题九、电化学(1)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2)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2017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方程式汇编 B2.1金属

中山纪念中学2017高考化学一轮学生自学:备考手册备考手册二高中化学方程式汇编第一部分金属一、碱金属1.钠Na4Na+O2=2Na2O2Na+O2点燃Na2O2Cl2+2Na点燃2NaCl2Na+S=Na2S(爆炸)2Na+2H2O=2NaOH+H2↑2Na+H2△2NaH2Na+2NH3=2NaNH2+H24Na+TiCl4(熔融)=4NaCl+Ti Na2ONa2O+H2O=2NaOH2Na2O+O2△2Na2O2Na2O+SO3=Na2SO4Na2O+CO2=Na2CO3Na2O+2HCl=2NaCl+H2ONa2O2+2Na=2Na2O(此反应用于制备Na2O)2Na2O2+2H2O=4NaOH+O2↑(此反应分两步Na2O2+2H2O=2NaOH+H2O2;2H2O2=2H2O+O2↑。
H2O2的制备可利用类似的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Na2O2+H2SO4(冷、稀)=Na2SO4+H2O2NaHNaH+H2O=NaOH+H2↑NaOH2NaOH+Si+H2O=Na2SiO3+2H2↑6NaOH+3S △2Na2S+Na2SO3+3H2O2NaOH+2Al+2H2O=2NaAlO2+3H2↑2NaOH(过量)+CO2=Na2CO3+H2ONaOH+CO2(过量)=NaHCO32NaOH+SiO2=Na2SiO3+H2O(常温下强碱缓慢腐蚀玻璃)2NaOH+Al2O3=2NaAlO2+H2O2NaOH+Cl2=NaCl+NaClO+H2ONaOH+HCl=NaCl+H2ONaOH+H2S(足量)=NaHS+H2O3NaOH+AlCl3=Al(OH)3↓+3Na Cl NaOH+Al(OH)3=NaAlO2+2H2ONaOH+NH4Cl △NaCl+NH3↑+H2O2NaOH+P2O5=2NaPO3+H2O6NaOH+P2O5=2Na3PO3+3H2ONaAlO22NaAlO2+CO2+3H2O=2Al(OH)3↓+Na2CO3 3NaAlO2+AlCl3+6H2O=4Al(OH)3↓NaCl、NaClO、NaBr、NaINaCl+H2SO4(浓)△NaHSO4+HCl↑H2SO4(浓)+2NaCl Na2SO4+2HCl2NaI+Cl2=2NaCl+I2NaBr+H3PO4(浓)=NaH2PO4+HBrNaI+H3PO4(浓)=NaH2PO4+HINa2CO3、NaHCO3Na2CO3+SiO2高温Na2SiO3+CO2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3Na2CO3+2AlCl3+3H2O=2Al(OH)3↓+3CO2↑+6NaCl 3Na2CO3+2FeCl3+3H2O=2Fe(OH)3↓+3CO2↑+6NaCl 3NaHCO3+AlCl3=Al(OH)3↓+3CO2↑3NaHCO3+FeCl3=Fe(OH)3↓+3CO2↑NaHCO3+HCl=NaCl+CO2↑+H2O2NaHCO3△Na2CO3+CO2↑+H2O3Na2CO3+2Br2+H2O=2NaHCO3+2NaBrO+2NaBr+CO2↑NaHCO3+Br2=NaBr+HBrO+CO2↑NaNO3、NaNO22NaNO3△2NaNO2+O2↑H2SO4(浓)+NaNO3△NaHSO4+HNO3↑KClO3+6HCl=KCl+3Cl2↑+3H2ONaNO2+NH4Cl=NaCl+N2↑+2H2ONa3PO4、NaH2PO4、Na2HPO4Na3PO4+HCl=Na2HPO4+NaClNa2HPO4+HCl=NaH2PO4+NaClNaH2PO4+HCl=H3PO4+NaClNa2S、NaHSNa2S+Cl2=2NaCl+S↓3Na2S+8HNO3(稀)=6NaNO3+2NO+3S↓+4H2O 3Na2S+Al2(SO4)3+6H2O=2Al(OH)3↓+3H2S↑Na2SO4、Na2SO3、Na2S2O32Na 2SO 3+O 2=2Na 2SO 4Na 2S 2O 3+H 2SO 4=Na 2SO 4+S+SO 2+H 2ONa 2SO 3+SO 2+H 2O =2NaHSO 32NaHSO 3 △Na 2SO 3+SO 2↑+H 2ONa 2SiO 3Na 2SiO 3+2HCl =H 2SiO 3↓+2NaClC 6H 5ONaC 6H 5ONa+CO 2+H 2O =C 6H 5OH+NaHCO 32.钾KK+O 2 △ KO 22K+2H 2O =2KOH+H 2↑K 2O 、K 2O 2K 2O+H 2O =2KOHK 2O+CO 2=K 2CO 32K 2O 2+2CO 2=K 2CO 3+O 22K 2O 2+2H 2O =4KOH+O 2KOH2KOH+CO 2=K 2CO 3+H 2OKOH+CO 2=KHCO 3K 2CO 3K 2CO 3+2HCl =2KCl+CO 2↑+H 2OK 2CO 3+CaCl 2=CaCO 3↓+2KCK 2CO 3+2AgNO 3=Ag 2CO 3↓+2KNO 3KHCO 3KHCO 3+HCl =KCl+CO 2↑+H 2O2KHCO 3△ K 2CO 3+CO 2↑+H 2O KClO 32KClO 3 △ 2↑KClO 3+6HCl =KCl+3Cl 2↑+3H 2OKClO 3+5KCl+3H 2SO 4=3Cl 2↑+3K 2SO 4+3H 2OKI2KI+Cl 2=2KCl+I 2KI+AgNO 3=AgI↓+KNO 3KAl(SO 4)22KAl(SO 4)2+6NaOH =K 2SO 4+3Na 2SO 4+2Al(OH)3↓2KAl(SO 4)2+3Ba(OH)2=K 2SO 4+3BaSO 4↓+2Al(OH)3↓KAl(SO 4)2+2Ba(OH)2=KAlO 2+2BaSO 4↓KSCN3KSCN+FeCl 3=Fe(SCN)3+3KClKHKH+H 2O =KOH+H 2↑LiLi+O2△2O2Li+2H2O=2LiOH+H2↑Li2OLi2O+CO2=Li2CO3Li2O+H2O=2LiOHLiOH2LiOH+CO2=Li2CO3↓+H2O LiOH+CO2=LiHCO3Li2CO3Li2CO3+2HCl=2LiCl+CO2↑+H2O LiHCO3LiHCO3+HCl=LiCl+CO2↑+H2O2LiHCO3△Li2CO3+CO2↑+H2O二、常见金属1.镁Mg2Mg+O2点燃2MgOMg+2H2O=2Mg(OH)2↓+H2↑Mg+Cl2点燃MgCl22Mg+CO2点燃2MgO+CMg+S=MgSMg+Br2=MgBr23Mg+N2=Mg3N2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2Mg+TiCl4(熔融)=Ti+2MgCl2Mg+2RbCl(熔融)=MgCl2+2Rb MgOMgO+2HCl=MgCl2+H2OMgO+H2O=Mg(OH)2↓Mg(OH)2Mg(OH)2+2HCl=MgCl2+2H2O MgCO3MgCO3+2HCl=2MgCl2+CO2↑+H2OMgCO3+2H2O △2↓+CO2↑MgCO3△CO2↑+MgOMg(HCO3)2Mg(HCO3)2+2HCl=MgCl2+2CO2↑+2H2O2Mg(HCO3)2△Mg(OH)2↓+CO2↑+H2OMgSO4+Ba(OH)2=Mg(OH)2↓+BaSO4↓MgSO4+2NaOH=Mg(OH)2↓+Na2SO4↓Mg3N2Mg3N2+8H2O=3Mg(OH)2+2NH3·H2O 2.铝AlAl+3O2点燃2Al2O32Al+3S △Al2S32Al+3Cl2△2AlCl34Al+3MnO2高温2Al2O3+3Mn2Al+Cr2O3高温Al2O3+2Cr2Al+Fe2O3高温Al2O3+2Fe(铝热反应)2Al+3FeO △Al2O3+3Fe2Al+6HCl=2AlCl3+3H2↑2Al+3H2SO4=Al2(SO4)3+3H2↑2Al+6H2SO4(浓)△Al2(SO4)3+3SO2↑+6H2OAl+4HNO3(稀)=Al(NO3)3+NO↑+2H2O(Al、Fe在冷、浓的H2SO4、HNO3中钝化)2Al+2NaOH+2H2O=2NaAlO2+3H2↑Al2O3、Al(OH)3Al2O3+3H2SO4=Al2(SO4)3+3H2O(Al2O3是两性氧化物)Al2O3+2NaOH=2NaAlO2+H2O2Al(OH)3△Al2O3+3H2OAl(OH)3+3HCl=AlCl3+3H2O2Al(OH)3+3H2SO4=Al2(SO4)3+6H2OAl(OH)3+NaOH=NaAlO2+2H2O铝盐AlCl3+3NaOH=Al(OH)3↓+3NaClAlCl3+3NH3·H2O=Al(OH)3↓+3NH4Cl2AlCl3+3Na2CO3+3H2O=2Al(OH)3↓+3CO2↑+6NaCl AlCl3+3NaHCO3=Al(OH)3↓+3CO2↑AlCl3+3NaAlO2+6H2O=4Al(OH)3↓Al2(SO4)3+3Na2S+6H2O=2Al(OH)3↓+3H2S↑Al4C3+12H2O=4Al(OH)3↓+3CH4↑3.铁Fe2Fe+3Cl2点燃2FeCl33Fe+2O2点燃Fe3O4Fe+S △FeS2Fe+3Br2=2FeBr3Fe+I2△FeI2Fe+S △FeS3Fe+4H2O(g)高温Fe3O4+4H2Fe+2HCl=FeCl2+H2↑Fe+CuCl2=FeCl2+CuFe+SnCl4=FeCl2+SnCl2Fe+H2S=FeS+H2↑2Fe+6H2SO4(浓)=Fe2(SO4)3+3SO2↑+6H2O Fe+H2SO4(稀)=FeSO4+H2↑Fe+6HNO3=Fe(NO3)3+3NO2↑+3H2OFe+4HNO3=Fe(NO3)3+NO↑+2H2O8Fe+30HNO3=8Fe(NO3)3+3N2O↑+15H2O 10Fe+36HNO3=10Fe(NO3)3+3N2↑+18H2O 8Fe+30HNO3=8Fe(NO3)3+3NH4NO3+9H2O Fe+(CH3COO)2Cu=Cu+(CH3COO)2FeFeO3FeO+2Al △Al2O3+3Fe6FeO+O2△2Fe3O4FeO+4HNO3=Fe(NO3)3+NO2↑+2H2O Fe2O3Fe2O3+2Al高温Al2O3+2FeFe2O3+3CO △2Fe2O3+3H2=2Fe+3H2O(制还原铁粉)Fe2O3+6HCl=2FeCl3+3H2OFe3O4Fe3O4+4H2△3Fe+4H2OFe3O4+8HCl(浓)△FeCl2+2FeCl3+4H2OFe(OH)2、Fe(OH)34Fe(OH)2+O2+2H2O=4Fe(OH)32Fe(OH)3△Fe2O3+3H2OFeCl22FeCl2+Cl2=2FeCl3FeCl2+Mg=Fe+MgCl2FeCl32FeCl3+Fe=3FeCl22FeCl3+Cu=2FeCl2+CuCl2(用于雕刻印刷电路板)2FeCl3+H2SO3+H2O=H2SO4+2FeCl2+2HCl2FeCl3+H2S=2FeCl2+2HCl+S↓2FeCl3+2KI=2FeCl2+2KCl+I2FeCl3+3NH3·H2O=Fe(OH)3↓+3NH4Cl2FeCl3+3Na2CO3+3H2O=2Fe(OH)3↓+3CO2↑+6NaCl FeCl3+3NaHCO3=Fe(OH)3↓+3CO2↑2FeCl3+SO2+2H2O=2FeCl2+H2SO4+2HClBaCl2+H2SO4=BaSO4↓+2HClFeCl3+3KSCN=Fe(SCN)3+3KClFeSFeS+2HCl=FeCl2+H2S↑FeS+H2SO4=FeSO4+H2S↑4FeS2+11O2=2Fe2O2+8SO2H2FeO44H2FeO4+2H2O=4Fe(OH)3+3O2↑4Na2FeO4+10H2O=4Fe(OH)3+3O2↑+8NaOH2Fe(OH)3+3NaClO+4NaOH=2Na2FeO4+3NaCl+5H2O Fe2O3+3Na2O2=2Na2FeO4+Na2O其它Fe化合物Fe2(SO4)3+2Ag=FeSO4+Ag2SO4(较难反应)Fe3C+22HNO3=3Fe(NO3)3+CO2+13NO2+11H2O 三、其他金属1.锰KMnO42KMnO4△K2MnO4+MnO2+O2↑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2KMnO4+5H2O2+6HCl=2KCl+2MnCl2+5O2↑+8H2O 2KMnO4+5KNO3+3H2SO4=2MnSO4+K2SO4+5KNO3+ 2H2PMnO2MnO2+4HCl(浓)△MnCl2+Cl2↑+2H2O2.铜Cu2Cu+O2△2CuO2Cu+S △Cu2SCu+Cl2CuCl2CH4+4CuO=4Cu+CO2+2H2O3CuO+2NH3△3Cu+N2+3H2OCuO+2HCl=CuCl2+H2OCuO+H2SO4=CuSO4+H2O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Cu(OH)2△CuO+H2OCuCl2+H2S=CuS↓+2HClCuCl2+2NaOH=Cu(OH)2↓+2NaClCuSO4+H2S=CuS↓+H2SO4CuSO4+2NaOH=Cu(OH)2↓+Na2SO4CuSO4+Ba(OH)2=Cu(OH)2↓+BaSO4↓3.钙CaCaO+H2O=Ca(OH)2CaO+SiO2高温CaSiO3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Ca(OH)2+SO3=CaSO4+H2OCaCO3+2HNO3=Ca(NO3)2+H2O+CO2↑(用HNO3和浓H2SO4不能制备H2S、HI、HBr、SO2等还原性气体)CaCO3+SiO2高温CaSiO3+CO2↑CaF2+H2SO4(浓)=CaSO4+2HF↑Ca3(PO4)2+3H2SO4(浓)=3CaSO4+2H3PO4 Ca3(PO4)2+2H2SO4(浓)=2CaSO4+Ca(H2PO4)2 Ca3(PO4)2+4H3PO4=3Ca(H2PO4)2(重钙)CaH2+2H2O=Ca(OH)2+2H2↑4.钡BaBa(OH)2+CO2=BaCO3↓+H2OBa(OH)2+2CO2(过量)=Ba(HCO3)2Ba(OH)2+H2SO4=BaSO4↓+2H2O3Ba(OH)2+2H3PO3=Ba3(PO4)2↓+6H2O BaCl2+H2SO4=BaSO4↓+2HClBaCl2+Na2SO4=BaSO4↓+2NaClBaCO3+2HCl=BaCl2+CO2↑+H2OBaCO3+2HNO3=Ba(NO3)2+CO2↑+H2O BaO2+H2SO4(稀)=BaSO4↓+H2O2)5.铅Pb、PbO2Pb+2HCl=PbCl2+H2↑PbO2+4HCl(浓)△PbCl2+Cl2↑+2H2O铅盐Pb(NO3)2+H2S=PbS↓+2HNO3 (CH3COO)2Pb+H2S=PbS↓+CH3COOH 6.锌ZnZn+S △ZnS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Zn+2NaOH=Na2ZnO2+H2↑Zn+2FeCl3=2FeCl2+ZnCl2As2O3+6Zn+12HCl=2AsH3↑+6ZnCl2+3H2O ZnOZnO+2HCl=ZnCl2+H2OZnO+2NaOH=Na2ZnO2+H2OZn(OH)2Zn(OH)2+2HCl=ZnCl2+2H2OZn(OH)2+2NaOH=Na2ZnO2+2H2OZn(OH)2+4NH3·H2O=Zn(NH3)4(OH)2+4H2OZn(OH)2△ZnO+H2O7.铍BeBe+2HCl=BaCl2+H2↑Be+2NaOH=Na2BO2+H2↑BeCl2+2NaOH=Be(OH)2↓+2H2OBe(OH)2+2HCl=BeCl2+2H2OBe(OH)2+2NaOH=Na2BO2+2H2O8.汞Hg3Hg+8HNO3(稀)=3Hg(NO3)2+2NO2↑+4H2O Hg+4HNO3(浓)=Hg(NO3)2+2NO2↑+2H2。
(新课标)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扫描+重点突破讲解)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第1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Na)1.物理性质从原子结构认识钠的化学性质:Na――→Cl 2、O 2、H 2O 等Na+。
(1)主要化学性质: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O 2⎩⎨⎧ 常温:4Na +O 2===2Na 2O 点燃:2Na +O 2=====点燃Na 2O 2Cl 2:2Na +Cl 2=====点燃2NaCl与水反应:2Na +2H 2O===2NaOH +H 2↑与盐溶液如CuSO 4溶液反应:2Na +2H 2O===2NaOH +H 2↑,2NaOH +CuSO 4===Na 2SO 4+2↓(2)钠与水(含酚酞)反应的实验现象及解释:3.钠的制取及保存(1)制取:化学方程式为 2NaCl(熔融)=====通电2Na +Cl 2↑。
(2)保存:密封保存,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4.钠的用途(1)制取Na 2O 2等化合物。
(2)钠、钾合金(液态)可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3)用作电光源,制作高压钠灯。
(4)冶炼某些金属。
金属钠具有强的还原性,熔融状态下可以用于制取金属,如4Na +TiCl 4=====熔融4NaCl +Ti 。
[说明]工业上在850 ℃,钠与熔融状态的KCl 反应可以制取金属钾:Na(l)+KCl(l)=====850 ℃NaCl(l)+K(g),反应发生是因为在反应温度下,体系中只有钾是气体,能从体系中逸出,利于反应正向进行,即在反应温度下,为熵增反应,该反应不能说明金属钠的还原性强于金属钾。
5.焰色反应(1)概念: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的现象。
属于元素的物理性质。
(2)操作步骤:铂丝――→酒精灯灼烧无色――→蘸取待测物――→酒精灯灼烧观察火焰颜色――→用盐酸洗涤铂丝――→酒精灯灼烧无色。
(3)常见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钠元素:黄色;钾元素: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铜元素:绿色。
问题1 钠与水、醇、酸的反应将钠投入到下列溶液中,反应的剧烈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要点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要点高考化学作为理科门类中占比较重要的科目之一,考查的知识点繁杂多样,常考的题型也会有所不同。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进行针对高考化学考试的有效复习,下面将介绍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的知识要点。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2.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及相关规律:周期律、元素类型、主族、副族、金属、非金属、半金属、惰性气体等。
3.化学键的类型及成键原理: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
二、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的定义、表达式及类型。
2.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焓、热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热稳定性、热化学计算等。
3.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相关知识:化学平衡条件、平衡常数、化学平衡计算、浓度与物质量的关系等。
4.配合物的形成及结构:重金属离子的配合物、氨基酸配合物等。
三、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材料的基本分类及名称。
2.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化学热力学、热力学计算等。
3.聚合物结构与性质:高分子化学、聚合物的降解、塑料的加工等。
4.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操作及性质:无机酸、碱、盐的性质、范性分析等。
5.气体的性质及应用:压强与温度的关系、气体的真实状态、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等。
四、基本化学实验1.化学试剂的分类及用途:酸、碱、盐、氧化剂、还原剂等。
2.操作技能实践:操作记录的填写、化学试剂的配制、不同实验的注意事项等。
以上是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的知识要点,需要提醒的是,高考化学考试与其它科目一样,注重考生的基础知识,并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水平。
因此,考生在备考期间,需详细阅读教材,并自觉完成相应习题集的课后习题练习。
在完成对前期知识的掌握之后,考生可以商议集中时间进行模拟考试,针对所犯错误以及不足之处,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期考取更优的成绩。
高考化学一轮知识点清单

高考化学一轮知识点清单一、化学的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变化过程中所涉及的能量变化的科学。
2. 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基本粒子:原子、离子和分子。
5. 元素周期表:包括周期表的排列原则、周期趋势和族的性质。
二、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物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2. 化学方程式:包括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和方程式的平衡。
3.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4.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包括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平衡常数和平衡条件。
三、化学键和物质的构成1. 化学键的种类: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共价键的种类:包括单键、双键和三键。
3. 分子的构成: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连接形成的电中性粒子。
4. 离子晶体的构成: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连接形成的晶体。
四、溶液和溶解度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质和溶剂。
2.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和溶剂种类。
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与溶质溶剂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4. 浓度的表示方法: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
五、化学平衡1. 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动态平衡和平衡常数。
2. 平衡的移动:包括平衡的移动原理和Le Chatelier原理。
3. 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六、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的定义:布朗酸碱和阿伦尼乌斯酸碱。
2. 酸碱指示剂和pH值:指示剂的酸碱变色范围和pH值的计算。
3. 酸碱滴定和计算:滴定反应的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七、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电子的转移和氧化还原态的变化。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氧化态的变化和电子的转移。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包括电化学电池、电解和腐蚀。
八、化学能和化学动力学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包括反应焓和反应热。
2. 化学反应速率:包括速率的定义和速率与浓度的关系。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高考化学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在高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分值,因此学生在备战高考时,需要对化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复习。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的知识点。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化合物可进一步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
2.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大致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性状、密度等,而化学性质包括是否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是否能被分解等。
3.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也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指的是物质在不改变其本质结构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如固体变为液体、液体变为气体等;而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具有新的结构和性质的物质。
二、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的宏观现象。
化学反应的宏观现象包括产生气体、放热放光、变色、析出、吸收等情况。
2.化学反应的细微过程。
化学反应的细微过程包括化学键的断裂和构成。
化学反应中最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3.化学反应的速率。
化学反应的速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催化剂等。
三、化学平衡1.平衡状态的定义。
在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2.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Kc)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积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之比,可以用于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3.影响平衡的因素。
平衡状态受到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四、化学反应热学1.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的是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不会被创造或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是熵增定律,即任何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无序、熵增的状态。
3.焓。
焓是用来描述系统热力学状态的一种物理量。
五、物质的周期性1.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指的是元素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因原子序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小知识汇总
高三第一轮复习时间是9月至明年3月初,复习时间之长,复习工作量之大,地位之重要是二轮与三轮不可比拟的。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要求在全面中讲重点,在规范中讲策略,在强化中讲效益。
店铺整理了化学的一轮复习策略,供同学和老师们参考。
立足课本,抓好大纲与考纲
题目的本源还是课本,每道题都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
《大纲》明确的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
《教学大纲》规定了知识的范围,课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就能把握高考的命脉。
了解了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了复习要点,必然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同学们可以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源”,进而落实到位,做到以课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为依托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升到两纲要求必备的能力。
千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而轻教材。
同学们在复习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依据、书本是根本、教辅材料是补充”。
在复习过程中,不要盲目寻找不确切的高考信息,也不要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或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
一定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
总结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同学们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时,可以把知识进行总结,采用“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的方式,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结构化、网络化,从而达到知识结构的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
1.知识线
(1)以某种具体物质为线索
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重要化合物——主要性质——应用——对环境影响
对“性质”的复习应归纳为:物质类属的通性、氧化性、还原性、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等方面。
“应用”则包括:物质制备、物质检验、物质的分类提纯、环保科研中的应用等。
(2)以某种元素为线索
元素——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盐,掌握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3)以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线索
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及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方法线
同学们在复习化学反应类型时一定要理解反应规律,掌握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当复习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时,应按反应类型着重理清化学反应的规律,避免因死记硬背化学反应方程式而产生对化学方程式恐惧、混乱、乱用、误用等问题。
3.价值线
在复习无机物时,理解无机物在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价值;无机物及性质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联系价值;无机物及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价值。
将理论、实验和计算密切联系
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要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基本理论、实验和计算密切联系,并将基本理论、实验和计算这三块内容穿插其中,使元素及其化合物与理论、实验、计算融为一体。
1.与基本理论相结合
同学们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可以运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化学平衡等理论加深对某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同时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进而灵活运用。
2.与实验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同学
们可以结合一些典型实验进行学习,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与计算结合
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一定要记住将定性深化为定量必不可少。
与计算结合,既能巩固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分析和计算能力。
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在复习主族元素时,同学们要从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入手,总结规律。
适时总结规律,有利于突出重点,强化记忆。
运用比较,同中求异
在元素化合物中有一些元素化合物之间存在着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联系,很容易引起混淆。
对于这些物质,同学们可采用比较法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和差异,以获得关于其牢固、系统、准确的知识。
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在复习中,同学们尽可能将元素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环境、自然、能源等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认识到化学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同学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学习化学知识不仅仅是用于考试的,而是有实际意义的。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在“全面、重点、联系、灵活”上下功夫,把零散的元素知识变为完整的科学体系,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店铺以过来人的说一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看书、多做题,勤反思,夯实基础。